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构及撰写方法

教育调查报告的结构及撰写方法

撰写科研报告有一般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科研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科研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

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调查后,经过整理分析写成的文字材料。调查报告的表述一般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题目。一般通过提炼、确切、鲜明的文字概括全篇内容,点明被调查范围。常用的写法有三种:一是类似文章标题的写法,如《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二是类似公文标题的写法,如《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情况的调查报告》;三是用正副标题的写法,如《中学生呼唤“七色阳光”——对中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引言。简明扼要地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这一部分要写问题的提出,说明调查的背景,说明调查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调查)、时间、地点、对象与范围(根据课题的要求和调查的目的,确定好调查取样的范围和调查的样本数,写明采用何种方法取样。)等,交待调查的方法和内容(写明采用保种方式:问卷、谈话、访问、调查会等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操作,并将整理好材料用图表或用文字表述出来。),使读者对调查报告获得总体认识;或提出社会、师生所关注和迫切需要调查了解的问题,以引起关注。

3.正文。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这部分要把调查获得的大量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归纳出若干项目、条分缕析地叙述,做到数据确凿、事例典型、材料可靠、观点明确。为了增加形象性,使人一目了然,对一些数据尽可能用图表表示出来。

教育调查报告的内容重点视调查的目的和问题的性质而定。写作安排也应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大致有以下几种写法:

第一,按调查的顺序逐点来写;

第二,按被调查单位的人和事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来写,以体现其规律性; 第三,将两种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其是非、优劣,找出其差异性;

第四,按内容的特点分门别类,逐一叙述。不论采用哪种写法,最后都要写清楚调查的结果。总结经验、揭露错误、分析原因等,都要以调查结果这一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求实。

④讨论或建议。依据正文的科学分析,可以对结果作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深入地讨论一些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针对调查结果写出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⑤结论。通过逻辑推理,归纳出结论。即简单交待调查研究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以上几个部分,写时可以灵活安排,适当合并,无需面面俱到。

 

第二篇: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

教育调查报告的撰写

在对教育现象中的客观事物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并且对调查研究所得来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应将获得的成果写成书面报告,这样才能发挥教育调查的作用。本章将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定量调查报告,另一种是定性调查报告。

第一节 教育调查报告概述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涵义

调查报告,顾名思义,一是调查,二是报告。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教育现象中的客观事物或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之后,将获得的成果写成的书面报告。它是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教育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文体。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作用

教育调查报告具有以下作用:

(一)如实地将教育调查的基本情况,准确地系统地反映出来,提供数据和材料,作为制订教育政策的依据,作为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资料。

(二)及时地提供教育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典型事例,作为指导教育工作、解决问题的现实依据,发挥榜样的作用,推动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通过调查材料,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教育调查报告具有如下特点:

(一)针对性

针对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灵魂。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通常都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或者是总结推广某一个典型经验,以带动整个“面”上的工作;或者是对某方面的工作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或者是收集情况,加以必要的分析综合,以供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或者是对有关的教育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即分析各种教育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以及通过对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或归纳,达到检验理论和构造理论的目的。尽管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应该从实际出发,但是,调查的目的越明确,针对性越强,调查报告的作用也越明显。

(二)指导性

教育调查报告的指导性主要表现在:教育调查报告不只是客观教育现象的叙述,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概括,对于教育现象的内在规律的探求。因此,高质量的教育调查报告能够深入揭示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四、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运用广泛,形式灵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在进行教育调查以及在分析调查所获

得的材料时所使用的研究与描述方法,可以将教育调查报告分为两类,即定量调查报告和定性调查报告。

(一)定量调查报告。如果在调查研究和在分析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以及描述调查的结果时采用的是定量研究的方法,则此类型的调查报告称为定量调查报告。从典型意义上说,定量调查研究报告是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对象,而不是仅仅用语言文字。

(二)定性调查报告。如果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以及在分析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和描述调查的结果时采用的是定性研究的方法,则此类型的调查报告称为定性调查报告。与定量调查报告相反,从典型意义上说,定性调查研究报告是用文字来描述现象,而不是用数字和量度。

应该指出的是,在实际教育调查研究中,绝对的、纯粹的定性调查研究或定量调查研究是不多的,更为常见的是,在调查研究中,常综合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方法,而以其中一种方法为主。相应的,纯粹的定性或定量调查报告也是不多见的,一般是综合运用文字和数据及量表来描述对象,而以其中一种方法为主。实际上,它们通常是相互支持的。

五、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

撰写教育调查报告,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

(一)明确调查目的,编制调查计划

明确调查目的,是搞好教育调查研究的基础;编制调查计划,是开展教育调查活动之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也是搞好教育调查研究的有力保障。调查计划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步骤、调查项目和调查方法等。

(二)搜集资料,初步分析

在开始教育调查之前,调查人员应围绕调查目的,多渠道地搜集有关资料,以熟悉和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初步分析,确定教育调查的重点和主题。

(三)作好准备,实地调查

根据不同的调查方法,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采用访谈方法所采用的访谈提纲或访谈表格等,然后进行实地调查,以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情况。

(四)资料汇总,分析研究

在大量地全面地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汇总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以一定的理论或思想为指导,深入研究,得出结论。

(五)撰写调查报告

把调查研究的结果写成调查报告,这标志着调查研究的结束,但又是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调查报告的产生,就无法体现调查的目的,无法反映调查的结果,也不可能发挥调查报告所具有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 定量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撰写定量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

撰写定量调查报告是在对调查研究的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研究结果,在参阅、分析调查研究课题涉及领域的参考文献,在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提炼、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就定量调查研究报告本身而言,它的基本要求是:

(一)内容上的实事求是。

(二)结构上的条理性。

(三)逻辑上的严密性。

(四)语言上的简明扼要。

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在这里有两层意思:1、真实性。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所描述的内容都应该是真实的,没有任何一点虚假。2、全面性。全面反映调查研究全过程。重要、关键的地方没有遗漏。研究报告应该实事求是地表述这一项调查研究“想做什么?”“做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和“可以看出些什么?”

二、定量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一篇定量调查报告通常包括四部分内容,它们是:第一部分,关于研究报告的题目与作者的介绍。包括:(1)题目;(2)作者;(3)作者单位;(4)作者说明。第二部分,摘要与关键词。第三部分,研究的正文。包括:(1)问题的提出(2)研究的方法;(3)研究的结果;(4)分析与讨论;(5)小结。第四部分,其它,包括:(1)参考文献;(2)附录。

下面具体阐述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一)题目与作者

调查报告的题目与作者将出现在论文集的目录、图书馆的文献目录卡、计算机信息网络上。读者首先接触的是调查报告的目录和作者,然后根据题目和作者来决定是否需要查找这篇调查报告或调查报告的摘要。

1.题目。具体的写作要求及格式见下述第三部分(定量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

2.作者。研究报告的作者必须注明。(1)署名的责任。应该看到,在研究报告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署名者对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负有责任。(2)具体要求:作者要用真实姓名,不能用笔名或化名;署名应该署主要研究者,署名数量一般不超过3人;人数很多时,可用脚注对其他人员加以说明。

3.作者单位。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和单位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便于读者对作者的了解并在需要时与作者进行联系。

4.作者说明。需要时用脚注说明:(1)该调查报告属哪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2)该课题的级别与归属;(3)如作者认为需要,可说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研究工作分工;(4)在作者栏没有署名,但作者认为需要说明的对调查研究有贡献的其他人员。

(二)摘要与关键词

1.摘要。摘要是调查报告中关键性内容的总结与概括。许多刊物在发表论文时要求在论文正文之前加一内容摘要。日趋普及的情报检索,也要求提供论文摘要。

在一篇调查报告的开端,出现研究摘要是很重要的。摘要可使读者用很短时间了解报告内容,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的主要方式。另外,由于时间关系,人们在搜索信息时往往也不可能直接阅读论文与报告,而往往根据摘要来判断某篇报告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或需要。一项研究或一篇研究报告,如能被较多的人引用借鉴,从某种角度而言,是对该研究报告的价值的肯定评价。用心地撰写摘要,有助于提高研究报告的阅读率与取用率。因此,为发挥研究报告的作用,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准备一个摘要已经成为必要。 摘要部分总的要求:

(1)反映研究报告最主要的内容,主要涉及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几个方面;

(2)语言简明扼要,字数不超过200个。

2.关键词。是能够最准确反映研究报告的内容和主题的3—8个词。其主要作用是便于资料文献的计算机储存和检索。在文献的计算机储存中,一般都把关键词作为检索线索之一储存进去。当读者需要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时,主要考虑几个与其检索内容有关的词并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便会找到有此关键词的论文提供给读者。在研究报告中,关键词放在摘要之后,正文之前。权威性的刊物,都要求有关键词。关键词主要选取与专业分类有关的词,对文献检索起分类作用的、涉及题目假设的重要变量以及统领全文的名词术语。

(三)研究的正文

1.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部分应该向读者交代该调查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研究这一问题有何价值。这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一般包括: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问题。主要介绍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背景,说明所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应该直接提出、开门见山,不要让别人去推理、体会。问题的表述在语言上必须明确、具体、容易理解。

(2)文献综述。说明研究课题所涉及领域的研究情况,用以体现所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涉及以下一些方面:至今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有的话,研究过哪些内容;这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和手段;这些研究获得过哪些成果;有哪一些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理论,或者是有哪些不同的理论;已有的研究存在着哪些缺陷等等。

(3)研究的缘由。说明确定这一现象有何现实意义,使读者了解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在撰写时可用“这一存在问题的表现形式”、“问题涉及面”、“问题的存在有何影响和会造成何种后果”等加以说明。有时可以谈一下怎么会去研究这个问题的缘由。

(4)研究的主要内容。一项研究课题在开始研究之前,总是需要对这一课题进行简单介绍。在调查报告中应该交代清楚研究的起点及基本框架,如本调查将研究哪几个具体问题;准备检验的假设是什么;主要的变量是什么,等等。

2.研究的方法

交代“研究的方法”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调查结果和调查结论是用什么方法、经过怎样的步骤获得的,从而使读者可以据此判断调查结果和结论的可信程度和可适用范围。若读者需要重复验证,也可如法进行。“研究的方法”应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可靠性、合理性和逻辑性。在调查报告中,“研究的方法”一般包括:调查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数据处理和研究的步骤等。

(1)调查的对象。调查对象是怎样选择的,这一部分需要交代:①调查对象的总体。应说明正式的调查对象是从怎样的对象范围内进行选择的。②调查样本的容量。说明从供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了多少对象。③抽样方法。说明研究者是怎样从选择范围内选择出实际调查的对象的。调查对象的选择方法关系到调查的结果能够适用怎样的对象范围和反映这一对象范围的可靠程度。

(2)调查的内容。这一部分应该交代调查项目的框架结构,题目的类别、评定和合并方法。具体包括:①调查内容包括哪些方面。②每一方面包括哪些调查项目。③每一调查项目包括哪些调查题目。④每个题目怎样进行评定。⑤同类型的题目评分时要否和如何合并等。

(3)调查的方法。调查的方法一般有观察、访问、座谈、问卷、测试、收集现成材料等。这一部分需要交代在本调查中是用什么方法从调查对象那里调查规定的内容,以及运用调查方法的具体步骤。

(4)调查的组织。有的调查需要调查的对象比较大,需要对调查对象进行组织,保证调查的质量。有时由于调查的工作量较大,调查需要其他人参与,于是产生要不要对调查者进行培训的问题。如何组织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和如何对调查者进行培训,以及组织调查者进行调查都需要在这里加以说明。

(5)调查资料的处理。从原始资料不能直接看出研究结果,必须对通过调查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处理。这一部分需要说明:①是根据内容按逻辑进行整理后加以描述,还是进行数量的统计处理。②进行数量的统计时,需要对哪些数据进行统计,是进行描述性统计还是进行推断性统计。③具体的统计手段是什么。

(6)调查研究的步骤。须交代何时完成调查方案设计,何时开始进行调查,何时进行数据处理,何时完成研究报告。

3.研究的结果

对调查后获得的原始数据 ,根据调查研究的要求进行统计处理后,可获得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果一般可采用统计表加以概括,并伴以文字说明。这一部分在具体处理时应根据调查内容的不同部分,分别对研究结果加以说明。

统计表的主要结构成分有:

(1)表号。当一份研究报告中有两张或两张以上统计表时,应用表号加以区分。采用表号后,研究报告中

涉及该统计表时,不再用统计表的题目,而只需引用表号即可。

(2)题目。用一句简要的话把统计表的数据是指什么加以说明,并用这句话作为统计表的题目。一个好的统计表的题目应该将统计表的主栏、宾栏和数据三者加以反映。

(3)线条。统计表的各项内容用线条予以隔开。为使研究结果的内容清晰,统计表的线条不宜过多、过繁。

(4)主栏。一般用以说明统计表内数据的所属主题项目的主语名称。主栏内各项目应处在同一个维度上。主栏往往是不同调查样本的名称。样本的人数有时在主栏内加以说明。

(5)宾栏。一般用以说明统计表内数据的所属主题项目的宾语名称。宾栏内各项目应处在同一个维度上。宾栏往往是对样本进行调查的内容项目。当同一调查项目内的各种数据的单位一致时,单位名称应在宾栏内注明,而数据格内不再标明。

(6)数据。统计的结果,统计表要反映的内容本身。统计表的其他一切内容都是为说明数据服务的。数据必须准确,数据格内不应有空格。调查数据空缺,应用“——”标明。数据为零,应用“0”表示。每一宾栏所属数据若有小数,小数的位数一般应该相同,并使小数点对齐。每一宾栏所属“数据格”数据的单位尽可能要一致,不一致的单位要在数据格内注明。

如下图即为一个比较典型的统计表:①

4.分析与讨论

(1)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对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作出结论式的回答。研究的结论应具有客观性,结论应从研究的结果得出。结论应该是经过提炼的、最主要的东西,并用准确、简要的语言加以表述。

(2)解释。对研究结果和结论进行原因的分析或从理论上给予解释。收集有关领域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己研究结果中有价值的结果;学习有关领域的理论,进行思考,提炼出自己的认识在这一阶段显得特别重要。

(3)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和得出的结论对实践工作提出建议。建议应该从调查的结果出发,应该是有依据的,切合实际的同时又是可行的。

(4)存在问题。在对研究全过程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设计上和实际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中存在不足是正常的,自然的。说明研究上存在的问题是对读者负责的表现。交代清楚研究中的问题比掩盖问题聪明得多。

(5)新的研究课题。根据研究的过程和研究的结果,提出为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还需要研究的课题。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一开始提出的研究课题,经过指定计划、实施研究、总结整理获得了对问题的结论性认识。但是对事物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这时研究者提出新的课题,再一次制定计划,实施研究,总结整理,获得进一步的认识,然后再提出新的问题——如此螺旋式地上升,对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入。

在某些较短小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结果和讨论两部分也可以结合在一起,作为“结果和讨论”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在表达结果的同时,也对结果进行讨论。尤其是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一些简单的研究报告,更经常地采用这种形式。它们一般边陈述研究结果,边讨论结果的含义和应用,然后再指出结果的局限性,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等。

但是,如果一项调查研究的内容比较多,结果比较复杂,则往往将结果与讨论两部分分开。

5.小结。许多较长的研究报告中通常包括一个非常简短的小结,即对前面部分的主要内容做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但目前许多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报告,通常以摘要来代替小结。摘要是一种更加简明扼要的小结。

(四)其它

1.参考文献资料。在研究报告的末尾,应一一列举文中引用主要参考资料的来源,这样既可以表示对别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又可向读者提供进一步参考的资料来源。参考资料的来源应列出作者姓名(如有多个作者,常仅列第一作者姓名,后加“等”字)、文章篇名或书名、刊物名称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日期或出版年份、册数、页数等。

报告中所列的参考资料目录对于读者是十分有用的信息来源,可使读者循着或超越作者的研究思路,对某

个问题或现象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研究报告的作者应该像校阅报告正文一样,认真地校阅参考资料目录,以免出现差错,无法查找。

2.附录。如问卷与评分标准。在“研究的方法”部分,由于篇幅所限,不可能将调查用的全部题目一一列出。有时对每一题目的评定和同类题目进行合并的办法也不能具体加以说明。为了让读者了解具体情况,可以附录的形式在研究报告的正文后面加以表述。

三、定量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

一般而言,定量调查报告的格式可有多样,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按出现顺序,一般均包含题目、作者与单位署名、摘要、文献综述、问题、假设、方法与过程、结果、讨论、结论、小结、参考资料目录等成分。当然,报告中对于上述成分的标题分类可各有不同,比如,有人把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甚至假设结合在一个标题之下,或把结果、结论与讨论结合在一起,甚至有人仅把全文分为三大段:前言、主体与结语,但具体内容均应包含上述主要成分。

上述主要成分的出现虽有相对的规律,但在撰写过程中不一定完全以此先后顺序来写。例如,题目和摘要往往最先出现,但却常需要在全文落成之后才能定型,尤其是摘要,最好是在其他部分均已写完之后再写。否则,很难真正概括全文的重要内容。下面具体介绍这三个主要成分的写作格式:

(一)题目

调查报告的题目应用一句话尽可能反映出研究的对象、内容、问题和类型。报告的题目应在全文写完后再作最后的调整。报告的题目可能是在研究过程中想到的,或是在写作过程中,甚至在从事研究之前就已考虑好的。作者应在文章写完之后,再对原来考虑的题目细加斟酌,考察它是否能作为全文的简明概括的表述。

定量调查报告题目的写作有单行标题与双行标题两种形式(定量调查报告题目的写作格式也适用于定性调查报告)。

1.单行标题。即只有一个标题。有两种写法,一种采用类似公文标题的写法,由事由和文种两个部分构成,并用“关于”两字领起,如《关于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语言素质的调查报告》、《关于互联网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调查报告》等;一种称为文章式标题,一般是标明通过调查所得到的观点的标题,如《调整教育政策 增加教育投入》。

2.双行标题。双行标题都由正题、副题组成,一般是正题揭示调查报告的主旨或思想意义,副题标明调查的事项、范围,对正题起补充说明作用。如《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有待提高——北京市小学教师科学素养现状调查报告》、《加强劳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试用情况调查报告》、《家长、学生家教观念的对比研究——对昆明市14所中小学校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等。

(二)正文部分

1.前言

前言是定量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一般都写得简明扼要,其内容或交代调查的目的,背景,或概述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或说明调查的时间、地点、范围、经过和方法等,或提示全文的主旨,视实际需要和作者的构思而定。

2.主体

主体部分是定量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由于内容不同,写法也各异,但都要求做到条理清楚,必要时可列小标题。

主体部分的结构方式,一般有三种形式,即横式结构、纵式结构和综合结构。

(1)横式结构法

根据调查材料的性质,将其概括为若干并列的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和阐述,这种组织形式叫横式结构。这种结构安排材料是相互并列的,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但都是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一个共同的

问题,所以它们彼此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2)纵式结构法

根据事情发展的始末顺序或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前后有序的组织调查材料,叫纵式结构法。纵式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前面部分常常是后边部分的前提和条件,后边部分往往是前边部分的进展和发展结果,次序一乱,就会弄得眉目不清,条理紊乱。其写作思路或者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展开,或者显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等。

(3)综合结构法

内容较为复杂的定量调查报告往往采用综合结构,如一篇调查报告在整体上可是纵式结构,表现为几个逐层推进的部分;而局部又是横式结构,分成并列的几点来写。

正文部分的写作,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 既要实事求是,全面反映情况,又要有鲜明的倾向性,防止单纯罗列材料;

第二, 要注意详略取舍,点面结合,有概况,又有典型,防止以偏盖全;

第三, 以说明、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注意用事例用数据说明问题,防止过多的议论

和说理。

3.结语

调查报告的结语部分,文字可长可短,有时是对前文的概括归纳,有时是交代报告中未能解决又需引起注意的问题,有时是提出继续调查的希望和建议。总之,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应视报告行文的需要而定。

第三节 定性调查报告的写作

一、撰写定性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

定性调查报告在调查方法、分析资料及描述调查对象、结果上都与定量调查报告有所不同,故在写作要求上与定量调查报告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写作定性调查报告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对研究的现象要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的具体描述

一般说来,定性调查报告在讨论研究结果之前有一定篇幅介绍调查研究的地点、时间、任务、事件、活动等。在对调查研究结果本身进行报道时,作者也十分注意事情的具体细节、有关事件之间的联系、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以及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定性调查报告的写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描述详尽、具体,力图把读者带到现场,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用材料说话,避免直接在研究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直接下结论

定量调查研究报告强调客观明确的观点的提出,而定性调查报告强调对研究现象进行细致的描述性分析,因此作者一般不在报告中提出十分明确、肯定的观点、结论或者政策性建议,而是提供材料、线索,读者可以据此自己下判断,或者是作者将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对现象的具体描述中。如果一定要对某些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提出改进意见的话,也通常采用比较弱化的方式,如提出本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引申意义,分享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推荐性意见等。

(三)对写作持开放、反思的态度

在定性调查报告的写作中,作者要持有一种开放的反思的态度。在写作时,作者要不断地追问自己:“我是如何获得这些资料的?我的研究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我的理论假设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此项研究的可靠性是如何进行检验的?调查研究中还存在什么漏洞?我如何作进一步改进?”等

(四)考虑不同读者的要求

在定性调查报告的写作中,应考虑不同的读者的要求。通常不同的读者群对作品有不同的要求,需要作者使用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规范。例如,如果读者是学者,除了采取比较学术的行文风格进行报道以外,

还必须详细报告前人的有关研究成果、自己的研究设计以及自己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学者们通常对研究的理论和论证过程会十分注意,因此在报告中需要为结论提供足够的资料证据,对推论过程加以详细的说明等。如果读者是一般大众,他们的主要兴趣是了解研究的内容,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不是特别关心。这样的报告不要使用太专业的用语,应该使用比较通俗的语言。报告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文风生动活泼,分析层次清楚,可读性要强。

二、定性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

一般说来,定性调查报告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是:(一)引言或介绍;(二)研究目的或主题;(三)文献综述;(四)研究方法或策略(包括场所、与研究对象的关系、资料的搜集、研究者的心境和资料的分析方式);

(五)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讨论和解释;(六)结论或涵义等。

与定量调查报告相比,定性调查报告的写作形式比较灵活,上述这些内容不一定在所有定性调查报告中出现,如有的研究报告就没有独立的文献综述部分,而是将文献资料揉入到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之中。研究报告中各个部分的内容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顺序排列,如有的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将研究结果放在报告的最前面,而把对方法的反省放在报告的最后。总之,这些内容要点在调查报告中呈现的顺序、分量或内容并没有一定标准,研究者在撰写研究报告时,可以参照其研究主题和研究报告的性质组织其报告的内容。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研究的过程和评估发现的可信度,研究者在一篇定性研究报告中通常会告诉读者下列内容要点或回答下列问题:

(一)引言。一般需要介绍清楚调查研究的背景和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本研究的赞助者,以及研究报告的呈现架构。

(二)研究目的或主题。本部分需要告诉读者的是,研究者想了解的以及想让读者了解的什么;研究的目的;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目的有没有改变,以及为何改变;报告中的每个部分与研究目的的关联;所研究的文化现象的主题;探究的焦点等。

(三)文献综述。需要介绍清楚与研究主题有关的观点、模式、理论或学说;研究的先前概念架构或理论观点;与本研究有所关联的相关学术领域;过去有关此研究主题的研究发现;和过去有关研究比较,此研究主题的相同或独特之处。

(四)研究的方法或策略。包括:1、研究场所:介绍研究场所的物理情境;研究场所的社会情境;选择特定的社会场所的方法和原因;进入研究场所的方法。2、与研究对象的关系:研究者在现场采取的角色以及采取这个角色的原因和办法;与当事人接触和获得他们合作的方法及渠道;如何确定主要当事人及主要当事人的特征;如何判断较容易接近的当事人或较难接近的当事人;和各种当事人相处时碰到的问题;面对当事人的怀疑或不信任时所采取的处理办法等。3、资料搜集的策略。包括:在现场所花的时间;整个研究进程的时间跨度;搜集资料的主要方式或辅助方式;采用的参与观察、访谈和文件搜集方式;决定何时观察什么或何时访问谁的办法和依据;研究者对要观察或访谈的内容所了解的程度或持有的概念;做观察或访谈的记录的时间和方式,所采用的观察或访谈的工具,例如录音机或其他仪器设备;影响搜集资料的工作的因素或事情;在现场工作所遇到的任何特别的困难或问题;检核观察记录或当事人的叙述的方法等。

(五)研究者的心境。包括:在研究的不同阶段,研究者个人对于现场和人们的感觉;研究者个人了解研究场所或当事人的过程、方法或渠道;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在研究中是否经验到什么情绪上的压力以及这些主观的想法和情绪对研究的影响。

(六)资料的分析。包括:整理和分类所搜集的资料的方式方法及使用的归档和分析方式;在研究之前,研究者已经持有的分析的观点以及在观察和分析过程中,这些观点是否有所转变;搜集和分析资料过程的重叠的程度;分析资料时,研究者所经历到的重要的困难或帮助;在分析过程中,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经验;报道人是否检阅资料的分析初稿及检阅后的反应;对现场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或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在描述的现象主题及其原因;当事人所持有或运用的内在观点;当事人所使用的知识和行为的类别;当事人

建构他们的行为方式;可供呈现这些实况或类别的观察实例;可供呈现这些实况或类别的当事人的谈话等。

(七)讨论和解释。包括:研究所呈现的社会、文化或教育意义;可用来解释描述的现象和其意义的观点;对描述现象有所关联的文献上的相关理论或学说的分析等。

(八)结论和意义。包括:概述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发现;回顾整个研究过程,研究发现所呈现的主要意义;研究发现对于有关现象或理论所蕴涵的意义;对于未来其他研究者,在研究领域或方法上的建议等。 以上所列举的是一般定性研究报告应该包括的基本内容。需要再次指出的是,这些内容要点在定性调查报告中呈现的顺序、位置、分量或内容并非固定不变。如有的报告将上述要点分门别类地呈现,有的则将其中某些融合在一起,例如: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文献背景皆放在引言中说明;资料的描述和分析解释交互呈现在报告中等。总之,研究者可视研究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方式。

三、定性调查报告的写作方式

定性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要先考虑所预期的读者,在资料搜集和分析之时,报告的起草工作即可持续地进行,写作的过程能有助于澄清思想和组织资料。研究者在开始撰写报告时,可先拟一份暂时的纲要或目录,再对照其中的项目确定写作的方向。描述和分析解释部分是定性研究报告的核心,在报告中描述和分析常交互呈现,并用具体的例子沟通抽象的概念。报告的初稿写成后,须加以仔细地编辑和修订,让现场当事人检验报告是否呈现现场的真实现象。研究报告写完之后,需再作最后的修订,让专业人员评论此研究报告是否有意义、全面考虑不同的观点、展现有意义的足够证据并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写成。

一般说来,定性调查报告的写作方式可以分成两大类型:类属型和情境型。

(一)类属型。指主要使用分类的方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分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的一种定性调查报告的写作方式。

类属型写作方式一般适合下列情况:1、在研究的对象(人、社会机构、时间等)比较多,很难进行个案呈现的情况下;2、在研究的结果中主题比较鲜明,可以提升出几个主要的议题的情况下;3、在资料本身呈现出分类的倾向,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时候就使用分类的方式的情况下。

类属型写作方法的优点是:1、能够比较有重点地呈现研究结果;2、逻辑关系比较清楚,层次比较分明;

3、符合一般人将事物进行分类的习惯。

类属法的局限是:1、有可能失去一些重要信息,如研究的具体场景、被访者的个性特征和生活故事、研究者使用的具体方法、研究的过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等;2、有时候,为了将研究的结果分成类别,难免要删去一些无法进入类别但对回答研究的问题非常重要的信息。

(二)情境型写作方式。指非常注重研究的情境和过程,注意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或事件之间的逻辑关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的一种定性报告的写作方式。一般说来,由于注重研究或事件的具体情境,情境法通常将收集到的资料按照个案的方式呈现出来。

情境法的优点是:1、能够比较生动详细地描写事件发生的场景;2、能够表现当事人的情感反应和表情变化;3、能够揭示事件之间的衔接关系;4、能够为研究者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

由于个案保留了事件发生时的文化和文本情境,内容一般比较具体、生动、逼真,比抽象的、概括性的陈述更加吸引人。一个好的个案能够将读者直接带到研究的现场,带到当事人的生活情境之中,使读者对研究的问题获得比较直接和直观的理解。

但情境法也有其局限,这就是:1、没有将研究结果分门别类地列出来,通常也不将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分开处理,不太符合一般人概念中的“科研报告”。2、对那些只对研究结果感兴趣而对研究过程不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种叙事方式可谓“浪费时间”、“不够简洁”、“含糊不清”。3、对习惯于看到分门别类的研究结果的读者来说,这种方式因其表述方式过于故事化而显得不太正规。

在写作中,研究者可以扬长避短,同时结合使用这两种方式。比如,可以使用类属法作为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同时在每一个类属下面穿插以小型的个案、故事片段和轮廓勾勒。也可以以情境法作为整个报告的主干叙事结构,同时按照一定的主题层次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一般来说,结合使用两者比单独使用其中

之一更具说服力。

例1:昆明中小学减负情况调查报告

——定量调查报告

王资岳 熊梅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昆明地区部分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2395份问卷调查,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最迫切需要减轻负担的方面,分析学业压力的来源,了解一年来学校减负的情况。通过一系列统计分析得出:影响中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课业负担,表现为相互关联又互为因果的外化负担和内化负担两种形式。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应该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来共同完成,学校所能作的仅仅只是部分工作,不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

[关键词] 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一、研究目的

目的之一,对昆明地区开展减负以来,不同区域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构成进行分析,找到减负的主要途径。 目的之二,了解减负一年多以来,昆明学校的减负情况,分析学校在减负过程中所担负的责任。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并配合访谈,查阅国内有关资料和文献。

调查对象为昆明地区14所中小学校的初二学生、家长,小学三年级、五年级的学生、家长。

本次问卷共发放问卷24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95份;家长、学生基本上采用一对一取样。此次调查数据利用SPSS10.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调查时间是20xx年4月。

三、结果分析

1、学生最迫切需要减轻的方面

对学生进行减负是势在必行,但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哪些才是学生感到压力最大的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表1反映出中小学生同时认为应该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中学生对于减轻过重的心理、思想负担提出了强烈要求,说明减负不能只强调有形的课业负担,同时更应该注意中学生的心理、思想压力。小学生的心理、思想负担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小小的心灵也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同时他们还对经济负担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担心,这一些负担都是他们所承受不起的,然而小学生感到最重的还是课业负担,这是学校减负工作中尤其需要考虑的方面。

如果说小学生的负担更多表现为沉重的书包的话,那么中学生除了沉重的书包外还有沉重的心情。从图1可以看到构成中学生学习负担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这两个因素占到了全部因素的80%左右,这可以说是中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主要突破口。如果从不同区域的情况来看,不同区域的中学生对减负内容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P=0.035<0.05),也就是说,不同区域的中学生对减负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表现为条件越差的农村中学,课业负担压力越重;而城市化程度越高的中学,心理压力越大。这是在减负工作中不同区域中学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不同区域的中学在减负过程中需要解决问题的侧重点是有差别的。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的存在,采用一刀切的办法是不能有效解决负担问题的。

2、学生学业压力来源分析

在学生感受学业压力方面,中小学生的整体感受基本相同,没有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学生们压力的最大方面来自于他们自己,而学生自身的压力是由于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形成的。学校对学生产生的压力只是众多压力中的一部分,其中中学生感受到的学校压力(25.73%)明显高于小学生(13.47%),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学的学业压力和负担要高于小学。除学校以外对学生产生学业压力的整体水平,中学生高达86.13%,小学生高达73.61%,可以说,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更多的是来自于学校以外,其中家庭是一个最大的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中清楚地看到(见表2)。

我们不能指责家长们的期望太高,这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是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无法满足家长们的要求,家长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另外在城市中学生与农村中学生之间的感受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8<0.05)。城市中学生感受到的压力主要来自自身,这说明城市中学生对来自社会的压力更加敏感,这在表3中有所反映,城市中学生对来自社会的压力为19.5%明显高于农村中学生的7.6%,而对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则低于农村中学生,这说明对城市中学的教学质量更有信心,同时城市中学生的家庭相对更民主。

根据学业压力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学校都面临减负工作,而不同的学校减负工作的重点是有区别的,对于小学来讲,主要是减轻课业负担,同时加强心理辅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城市中学应特别注意心理压力问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通过家长学校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农村中学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压力,通过多种手段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3、一年多来学校的减负情况

要考察一年多来减负工作的成绩,就有必要先了解减负以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表3所显示的是减负以前情况。从昆明地区中小学总的情况来看,课业负担相对于中小学生似乎并没有舆论所宣传的那么严重,对课业负担感到过重的学生主要出现在城镇和农村地区中学,所占百分数也并不是高得可怕,分别是12.7%和13.6%。相反,小学和城市、郊区中学感到较轻的比例分别占到12.55%、8.6%、7.2%。

经过一年多的减负,各级学校大多都进行了减少教学时间和减少作业量的工作,从整体来看取得了一定成绩,见表4。感觉减负后课业负担仍然很重的中学生相应减少了4.02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中学取得的减负成绩似乎更明显,而城市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感受课业负担较轻的人数增加较大,分别增加了11.6和10.9个百分点。

如果简单的就认为学校减负工作成效不明显那是不准确的,根据中小学生对减负前后感受变化的判断情况进行分析后得知,在调查的14所学校中,有8所中小学减负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果从学校类型来看,中、小学校前后情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05),从学校所处不同区域来看,各区域中小学减负情况基本相同,显著性差异检验P值为0.083,达不到差异显著程度。以上数据说明中小学校的减负工作效果非常明显,学生们有明显感受。

虽然各级学校减负工作效果明显,我们还是有必要较为深入地分析构成减负后仍然感到课业负担很重的学生情况,我们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减负前感到课业负担很重的中学生当中只有15.4%的同学在减负后仍然感到课业负担很重,有71.8%的同学有明显改善的感受,相反却有部分学生在减负前感受课业负担适中或较轻的同学在减负后反而感到课业负担加重了。减负前对课业负担感到比较轻的中学生中,减负以后反而有30.7%的学生感到课业负担加重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学生课业负担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学时间的长短,作业的多少只是部分原因,减负后,由于教学方法的改变、学习方法的陈旧、社会环境的如故等因素同样会使部分同学感到课业负担沉重。

四、结 论

从以上问题综合来看,影响中小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课业负担,表现为相互关联又互为因果的外化负担和内化负担两种形式。外化负担是可量化负担,如加课时、早晚自习、各种补习班、题海式重复练习等高强度、大体力疲劳式强化教学。内化负担是不可量化负担,即心理负担。心理负担的轻重程度依各学校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课程难度的要求不同、各学生家庭环境不同、各学生学习能力及性格等自身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的确是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共同感受到的使他们难以承受的负担。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课业负担是一个综合体,学生对过重课业负担的实际理解也不完全是有形的外化负担,实际上同样也包括内化负担。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应该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来共同完成,学校所能作的仅仅只是部分工作,不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

例2:邓老师教幼儿学绘画①(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评价个案调查)

——定性调查报告

罗 慧

“湖南省幼儿美术活动评估体系研究”是湖南省“九?五”省级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由湖南省教科所主持,有16所幼儿园参加。作为此课题的负责人,我于19xx年上半年在长沙市中心的一所幼儿园进行了调查,下面是定性研究部分的一个个案报告。

在此首先要说明的是,我这儿所说的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指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型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这种研究通常以归纳法为主要分析手段,在当时当地收集的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研究结果进行相关验证。 为了某些原因,文中的地名和幼儿园的名字都是虚构的。之所以采取下面的文体,主要是想尝试一种新鲜、独特的、区别于那种既成的、模式化的论文写作方式,希望能得到同行的认同。文中使用第一人称,是为了再现研究现场,让读者了解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研究者搜集到了现有的材料,从而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做出自己的判断。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还使研究者有机会介绍自己对研究方法的反省,使读者更充分地了解研究的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这个课题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幼儿美术活动的评价,帮助教师调整教育目标,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所以我认为,它并不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主要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且这种实践是幼儿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不偏向的保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教育者的教育思想、观念,决定教育者教育的内容、方法,制约幼儿美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本文所谈的评价,不是通常概念上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而是教师在某一活动中实施的,以活动目标为准绳,着重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状况,即即时性评价。

关于幼儿美术活动及其教育的研究,一直都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从目前来说,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实际上已经建立,如审美与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关系、儿童审美心理、儿童艺术教育的总体构思、教育目标和课程设计;儿童美术能力发展与教育评价、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内容、环节,以及各阶段的特点。除此之外,大量的对幼儿美术教育意义、内容、方法的探讨,不断见诸各理论刊物,这些研究大多从研究者的角度进行理论构建或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探讨幼儿美术的现状、美术教育的课程模式等等。但是我认为,还缺乏从教师的角度进行的美术教学过程研究。本文试图以一个深入细致的解释性个案调查,再现教师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方式,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具体情景和过程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1、抽样

我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选择幼苗幼儿园,是因为该园是一所办园历史较长、师资力量较雄厚的幼儿园;作为全省的示范性幼儿园,它生源广泛,且具有代表性。

此个案的主角邓老师是我多次观摩过其活动的年轻教师,就我对她的了解而言,她性格开朗,有点大大咧咧,个性里有一种很容易和幼儿亲近的潜质,是一位难得的、非常适宜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尤其是我发现,任何时候,只要一谈起她班上的孩子,她就眉飞色舞起来,她对孩子的喜爱,不是像有的老师那样是母亲般深沉的爱,而是自己就像长不大的孩子,像朋友一样,每天带着孩子一起玩。所以她组织的活动,孩子们比较随意,也比较投入。

与此同时,我还采访了邓老师周围工作的其他人,有她的领导、同事、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

2、收集材料

收集材料的方法采用的开放式交谈、非正式交谈和现场观察。访谈的时间大约每次2个小时,地点有时在幼儿园,有时在我的办公室。每次访谈,我都作了记录,或者当时不能记录的,事后我都进行了补记。在记录谈话内容时,我注意同时记下被访者的表情及形体动作,以及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感想。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不管在哪里,我都有意识地避开第三者的在场或参与,目的是不想让访谈者和我自己受其他人的观点干扰。

正式就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评价方法进行个案调查,是在4月下旬开始的。那天,我按照事先电话的约定,来到了邓老师执教的中三班教室,进去时,她正在组织小朋友分发即将开始的手工作业的用具,如彩色纸、剪刀、胶水等,看那情景,不大像老师带着学生上课,倒有点像姐姐带着一群弟弟妹妹在自己家里动手做一顿盼望已久的晚饭——虽然有点抓瞎,但气氛令人兴奋。我忽然觉得我好象找到了那种幼儿园里现在少见了的真正适合孩子们的自然、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气氛。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又多次到了幼儿园,每次从中三班教室出来,我都顺路看看其他的几个班。在这个四月到五月的日子里,为了迎接六月一日的儿童节,各班都在准备。

一天,我出幼儿园大门时,遇到了刚从车上下来的张园长。张园长一脸疲惫的样子,见了我就谈起事情的多和杂,谈起六一的活动安排。虽然选择邓老师作为我个案调查的对象,事先经过园长的同意,但我仍然再一次表示了感谢。她对我的工作表示了支持和配合,但言谈中却对邓老师流露了不满。我想,作为领导,她的态度可能会对邓老师有所影响。

为了从不同的角度了解邓老师,我还采访了几位家长。5月14日正好是周末,下午四点刚过,就有家长来接孩子。看样子他们也不急着回家,于是我就拉住了一位妈妈。交谈中我发现,她看过的有关教育孩子的书,懂得的幼儿教育方面的理论,一点也不比我们很多在幼儿园工作的老师少。只是她在谈到自己的孩子、对老师的教育看法时,就显得罗嗦而没有条理了,也许她更多地是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孩子的角度来观察和考虑的。

3、结果的表述

此报告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定性研究常用的五种成文形式:1) 现实的故事(realist tale),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当事人看问题的观点,从被访者的角度将邓老师教学活动评价的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尽可能使用他们的语言描述研究结果;2) 坦诚的故事(confessional tale),介绍我使用的方法和在调查过程中的反省和思考,再现访谈情境和对话片段;3) 印象的故事(improssionist tale),详细描述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和当事人的反应和表情动作;4) 批判的故事(crital tale),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对邓老师的教学进行更深入的探讨;5) 规范的故事(formal tale),尽管我没有试图用研究结果去验证某一理论,但我在研究设计和提问中都尽量反映我的观念和想法,这一点是否正确,下面我将谈到。

4、推广度及其他

定性研究使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其结果不能像定量研究那样当然地推广到从中抽样的人群中。但是,定性研究的目的不是将研究结果推广到有关人群,而是使有类似经历的人认同。在本项研究中,我不期望研究并制定出幼儿园美术活动评估的标准(也许它们根本就不存在),只是想通过剖析邓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方法,使与她有类似情形的教师得到认同,使他们在读到这个报告时得到一些启迪和共鸣。

三、研究结果

1、背景介绍

邓老师19xx年毕业于一所幼儿师范学校,当时只有18岁。当初因为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所以分到了省会的这所大型幼儿园。十年来,邓老师已经过了两届从小班到大班的循环,现在正带的中班,是在她休完产假后,从小班开始带的,所以她对班上的42个幼儿都很了解。

幼苗幼儿园因为规模较大,综合条件在本市是一流的,每个班拥有一间50平方米的活动室和一间同样大小的寝室,只是寝室仅在午睡时利用,未免可惜,而活动室看起来较大,但40多个小朋友在里面,并不显得宽松。

2、邓老师的指导过程及评价

邓老师每周的教学计划都要经过年级组长检查,她的美术活动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每周两次集体教学,每次25—30分钟,均在上午进行,每天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有时根据幼儿的爱好,让他们自由选择。 5月19日,正逢美术教学时间,在这之前,我看了她的教案(她们教案都写在由市教委统一印制、发行的“备课本”上,里面有周活动安排和一日教学活动计划等栏目,还有每天各生活环节的内容)。我翻了翻,一般来说,邓老师的教案写得比较简单,年级组长的检查也只是写上“已阅”和日期等字,但是,公开课和有人检查时,就写得比较详细,且看得出有修改的痕迹。

今天是命题画:鲨鱼。教学步骤为:谈话引起兴趣——确定主题和基本结构——绘画设计动态——充实完善画面——讲评作业。

开始上课了,邓老师按照步骤,通过引导幼儿看图片,让幼儿讲鲨鱼的特征后,给每个幼儿发了一张白纸,小朋友拿出家里带来的水笔,就开始画起来。

这时,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幼儿对鲨鱼的外形了解均为间接的,所以我不断地听到邓老师说:“你这画的是鲨鱼吗?图片上的鲨鱼是什么样?”“好好看看鲨鱼的嘴巴和牙齿应该怎么画。”

当进入第四个步骤时,邓老师提醒大家,要注意画面的布局和主次,再认真想想,海里有些什么动物和植物,怎样使画面更好看。我观察到幼儿基本上都在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大多数小朋友很快在画上画了海草、小鱼和蓝蓝的海水。

约30分钟后,邓老师不管小朋友是否画完,都要求把作业交上去,然后一张一张地拿出来,让幼儿评价,最后把几张公认为好的作业贴在黑板上,让幼儿讲“它们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于是,午睡时间,我和邓老师坐在教室里,有了下面的谈话:

问:你对这节课的自我评价怎样?

答:我认为还可以。幼儿抓住了鲨鱼的特征,嘴巴大大的,牙齿尖尖的,表现得都比较好。有的幼儿还充分发挥了想象,比如某某,在鲨鱼的嘴里画了一个医生,他说那个医生在为鱼治牙病;还有某某,画了大鲨鱼张着大嘴,我问他,这是鲨鱼吗,我怎么看不出,他说,小鱼也看不出,你看它们还一个劲地往里游,鲨鱼会把它们一口吞掉。

问:你为什么反复提醒大家看图片?

答:我也反复要他们自己想想鲨鱼的特征。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他们就不知道会画出什么来,一节课完了,根本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家长会说,都画了些什么呀,邓老师怎么教的呀!

看来邓老师很明白我问话的用意,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显得胸有成竹。

我又问: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就是像样的作品?

没想到这个对我来说不几句话能说得清的问题,邓老师她们——我是指邓老师以及和她同事的老师们早已总结出来了,她说:大、多、满、变。

接着,她就儿童画形式美方面的标准跟我详细讲了上述四个字的含义。我觉得邓老师讲的东西和我对儿童绘画的理解有点距离,但这个距离在哪里,我还不清楚。凭直觉,我知道邓老师明白我的理解。

3、幼儿园的态度

后来,我就这个问题和张园长交谈。张园长肯定了邓老师的能力,她又谈到,邓老师就是有点不听安排。比如目前都在为庆祝“六?一”做准备,其中之一是园里要求各班布置一期高质量的、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画展,在“六?一”那天向各方面的领导和家长汇报,可邓老师表现得一点也不积极,“她根本不考虑园里的利益”,张园长这么说。

为这个问题,我又从了解邓老师“六?一”活动的想法开始,和邓老师进行了谈话,我当然没讲张园长的看法,但是邓老师在涉及这个问题时,很气愤:

“迎?六?一??纯粹是折磨孩子。你看她们,每天上午、下午还不够,中午还抓着几个孩子不停地折腾,我不打算这么做。”

“那你打算怎么做?据说你们要评奖的。”我说。

“我知道,我肯定是评不上奖的。”邓老师说。

4、家长的态度

有位家长告诉我,“孩子回家后,玩得最多的就是画画。”“您是说,孩子把画画当成玩?”我追问道。 那位家长叹口气说,“到处乱画,墙上、书上,他特别喜欢画,我们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纸呵,笔呵,还买了一些儿童画册,正经学,他又不干了,光是乱来。”

“对孩子画画,你们指导了吗?”我又问。

“怎么没有,每个星期都送他上美术班,还特地找了一个很有名气的老师,那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得过很多奖,听说还有国际奖。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培养一个画家,我们只是想让他受一些艺术的熏陶,提高他的修养,丰富生活。”家长很健谈,滔滔不绝地讲了很多学美术的意义。

我又问,“你觉得效果怎样。”她说,“还可以,我们抓得紧,也舍得投资。”

接着,她告诉我:去年有张作业,邓老师指导的,得了某某杯大赛优秀奖,所以后来送他去上美术班,今年全国书画考级,那么多人报名参考,他考了二级,说明他不错。这孩子,要真认真学,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家长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他不认真学吗?”我问。

“那也不是,就是老师教的他不喜欢,自己乱来就有劲。还有邓老师也不知怎么了,其实她很有能力的,现在带着孩子们,不知道画些什么,孩子们的作业贴出来,家长都说,越看越不像。”

邓老师是如何看待家长的“批评”的呢?

当我和邓老师谈到这里时,她很顽皮地笑了:我就迎合他们。所以要求小朋友每堂课下来,都要有完整的作品。

你不是还辅导孩子得了奖吗?

邓老师又笑:那张作品是我想好标题,构思好画面,盯着他半个多月完成的。庆香港回归,一只鸽子驮着一群小朋友回家,肯定获奖。

“那考级呢?”我又问。邓老师没有回答,从抽屈里拿出一张纸,放在我面前。

我一看,是“一九九八年度全国书画(业余)考级长沙考区简章”,其中关于儿童画1—5级的要求不多,故原文照抄如下:

级别 考试要求

一级 自选内容:能一般掌握绘画方法,独立完成作品。

二级 命题画:能熟练地运用各种颜色,大胆想象,表现风景及有少量点缀人物出现。

三级 命题画:色彩、形状、比例较为协调地体现主题,有儿童画特点的反映人物活动

场景。

四级 命题画:运用各种绘画手法表现儿童生活,能体现创意精神,有较细致的观察力

和表现力。

五级 命题画:讲究比例、结构、透视关系,有较强的创意和想象力及画面整体的协调。

本级别为儿童画最高级别,难度较大。

四、讨论

综合以上收集的材料,应该说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我觉得,幼儿、家长、老师和幼儿园方面,因开展美术活动的目的和动机不同,因而存在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这样也就有不同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这样我们就产生了下列问题:邓老师的教育观点是否正确,抑或说她的正确观点是否落实在她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如果她没有做到这些,原因在哪里,是否幼儿园和家长的指导思想影响甚至制约了她?这些都涉及到此研究的解释性效度(interpretive ralidity),即作为研究者的我是否正确地理解了当事人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从我用相关检验法就邓老师美术教学的问题和不同的人谈话中,我认为,我获得的材料是真实的,也即研究的描述性效度(deseriptive validity)较高。那么,我就得更进一步深层次地思考,邓老师对儿童美术活动的实质其实是很明确的,但她为什么有意违背一部分?如果按照她的理解,从而在实践中运用,会产生什么后果?幼儿园为什么会对她有那样的要求,采取这种行为的动机是什么?评估幼儿园的条件是否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那样的考级标准为什么会出现,是否有美术以外的其它原因?这种原因不仅仅对美术教育,对整个教育的扼杀到底有多大?

值得欣慰的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可以就幼儿教育的很多很多问题,和邓老师进行宏观的、微观的广泛交谈和沟通,也在很多问题上达成共识。虽然这么做,将我的研究性质从描述、解释型变成了行动型,但是我想,如果邓老师不反对的话,这个研究是符合定性研究基本原则的。我只是想让邓老师知道,每一次教育活动后,都应该试着去挖掘孩子们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毕竟“孩子学到我要他学的东西了吗”与“孩子学了什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调查结束和邓老师分手时,她说,我愿意从幼儿的身心需要出发做好我的工作,但是我反感打着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的旗号,甚至以开展素质教育为名进行不切实际的改革。

这样一来,关注儿童,而不是作业;丰富生活,而不是用强权去妨碍他们的选择;表达爱心,而不是以牺牲其他孩子为代价等等,就可以认为是我此项研究所获得的认识。

这应该不仅仅只是针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