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劳动就业合同与大学生就业

劳动就业合同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形式,也是实现大学生劳动权利的法律形式。今天,大学生就业已从计划分配转变为自由择业,在这种形式下,就业劳动合同就成为规范劳动就业市场的重要法律依据,也是合同双方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武器。同时,大学生通过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使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化、明确化,以此来防止用人单位的不当解雇,违反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和提供劳动保护条件等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另外,当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时,就业劳动合同就是大学生用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效证据。

二、目前大学生在签订合同时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劳动合同而引起的法律纠纷频繁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法律知识,因而在签合同时出现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大学生在签合同时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错误地认为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经笔者调查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毕业生认为,有就业协议就不用签订劳动合同了,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就业协议是指毕业生在校时,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协商签订的,是编制毕业生就业计划和毕业派遣的依据。而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是上岗毕业生从事何工种劳动的依据。也就是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另外,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同,就业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毕业生如实介绍自身情况,并表示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用人单位表示

同意接受该毕业生,学校同意推荐该毕业生,列入就业方案并纳入就业情况统计,它不涉及毕业生到单位报到后所享有的权利义务。而劳动合同涉及到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等,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更为明确。因此,毕业生只有弄明白这两个合同的含义,才能更好地通过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二)越过就业协议直接签劳动合同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就业协议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因此,很多毕业生就认为不用签就业协议而直接签劳动合同就可以了。专家认为,直接签劳动合同是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就业协议需要经过学校签证,这有助于学校做好就业促进工作。毕业后,学校可以根据就业协议书把学生的档案直接寄给用人单位的档案保管部门,减少了周转的时间,提高了新单位办理手续的效率。其次,劳动合同只规范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行为,假如有一方在毕业前反悔,另一方将无法利用就业协议的一些特别政策保护自己。比如,就业协议上往往有违约金规定,违反协议者应支付违约金,而劳动合同必须根据劳动法规定订立,对违约金的设立局限性很大,根本无法像就业协议一样广泛保护。

(三)对自己在劳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不了解“就业压力大”,是当代大学生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因此,有些大学生在被招聘单位录用后,就急于与对方签订劳动合同,生怕“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认为签了劳动合同,自己的工作就会有保障,就会万无一失。而用人单位此时往往会利用大学生这一心理,在合同上做一些手脚,企图签订对企业有利的“一边倒合同”,使合同里的内容偏向于用人单位这一方。

(四)大学生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合理条款敢怒不敢言大学的普及,让很多学子走进了大学的殿堂,但同时,也让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题,而这给一些企业提供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机会,他们利用自己在招聘时的诸多优势,随意在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使一些毕业生签订一些不合法的劳动合同。例如,有的规定毕业生的试用期长达12个月,有的规定毕业生不得恋爱结婚,甚至还出现了“生死合同”。而现实是,一些大学生为了保住自己求之不易得来的工作,不得不与用人单位签订不合理的劳动合同。被社会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竟不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实在是一个值得社会深思的问题。

(五)签订合同时出现的自身诚信问题这里的诚信问题主要指大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后出现的违约现象。因为现在找工作提倡双向选择,自由择业。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但最先同意接受并要求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单位,不一定是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单位。于是,个别毕业生为了保底,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遇到比原单位好的企业,就毁约,另谋高就。然而,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与单位签协议的同时,就做好了违约的心理准备。因为毕业生的违约,导致现在一些企业不喜欢招聘应届毕业生。

 

第二篇: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戴 竑

(长春医学等专科学校药学系 吉林长春 130031)

摘 要 高校扩招是社会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有力手段,是教育本身均衡和协调发展的要求。为确保扩招后的教育质量及大学生未来就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扩招和就业的相互关系;规范办学,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整体挖潜;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扩招和就业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扩招 就业

从19xx年开始,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和毕业加。从19xx年的96·6万人增至20xx年的546·1万人,增加了4·65倍;而毕业生数量则从19xx年的83·9万人增至20xx年的413万人, 10年间增加了近4倍。截至20xx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尽管如此,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不够。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一方面对人力资源是一个巨大浪费,同时对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的投资热情也是一个打击,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

1 存在的问题

1·1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迅速扩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连续快速增长,给就业形势带来极大压力,使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现象。1·2 城乡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增大,这种情况也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虽然国家和各省近年来出台了一些新就业政策,但有些政策缺乏

操作性,执行起来比较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没有与全社会的就业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很好地衔接。1·3 人才需求信息难以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

作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高。网络资源开发不够,投入不足,一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还远未完善。

1·4 许多学生在大三就开始为工作做准备,到处联系工作单位,而理论上这一年应该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强化阶段,对于学生的学业至关重要。学生不能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可能会因为专业知识不牢靠而对以后的就业造成障碍。

1·5 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重视不够,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毕业生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学科专业不尽合理,课程内容落后,专业知识陈旧、技能欠缺,学生动手能力弱、社会实践少,导致就业困难。

1·6 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还不能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间贯通不够,信息共享程度低。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选人都存在“双高”现象。

1·7 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盲目攀高,造成“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并存的现象。

2 应对措施

2·1 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把高

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就业工作和人才工程总体部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组织体系,实施扶持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大力宣传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宣传国家有关的政策和文件精神。一方面使全社会真正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认识到实行市场化就业机制是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加强社会各界的沟通

和理解,消除潜在的社会矛盾,为今年及今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创造宽松、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使企业真正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通过多种渠道,重视人才,集聚人才,形成依靠人才求发展的用人理念,以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促进企业健康发展〔1〕。使企业树立起正确的用人理念,对于适合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就应充分利用,不要盲目追求高学历和专业对口,既避免人才“高消费”,又要避免人才“浪费”现象;使广大毕业生真正明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大势所趋,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早转变就业观念早赢得就业主动,不要拘泥于非专业对口不行,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闯荡,勇于从事各项工作,从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2 实施积极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各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职能部门具体负责落实政策和措施,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地,落实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政策,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服务。要大力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加强对企业录用高校毕业生的指导、协调和监管力度。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高校工作人员要对学生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和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主动出击,更多地走出校门,把用人单位和中介机构请进来,努力让学生不用出校园就能轻松实现就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调整政策,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政府要积极为毕业生到农村等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要切

实关心这些毕业生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感觉到在基层大有作为。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工作的,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根据本人意愿,户口可迁到工作地区,也可迁回原籍,由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

2·3 培育和完善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应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如大学生就业法、人才保护法、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条例等,逐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的权益。对涉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招聘活动要按照职责分工建立审批制度,强化安全管理,杜绝安全事故。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效率的公益性招聘活动,对所有高校毕业生免收招聘会门票,免费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各级政府要督促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平台,整合部门和市县的各类招聘信息资源,开展相应的网上求职招聘活动〔3〕。

2·4 高校设置专业要适应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减少甚至停止招收社会需求少、缺乏自身优势的专业。国家应当将落实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放在教育体制改革的首位,停止那些损害学校特色与束缚学生创新个性的所谓平台课、统编教材、统一模式的培养方式,真正放手让各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培养人才的个性,同时理性控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在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真正强化高等院校的责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应当成为衡量高等院校水平与质

量的核心指标。实践能力是知识的试金之石,职场的进身之阶。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实践环节。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高校要根据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要加强对高等专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深化用人制度改革,逐步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劳动保障、教育和人事部门要积极研究探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具体办法,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2·5 加强就业指导,指导毕业生要改变不正确的

就业观念我系08届毕业生刘××在某大学所属医院实习期间,在实习到第一个月的时候,她远在齐齐哈尔的父亲突然来到了医院,和相关领导谈了很久,详细询问了该单位的情况。显然,她的父亲是在为女儿将来找工作时打下一个伏笔。这家医院在一年后————20xx年5月,开始招聘应届毕业生,录取名额10个,而应聘者300多人。最终,刘××没能进入该医院,而是去了另一家医院。后来,刘××在电话里告诉带她的实习教师,那家她去的医院是

她父亲为她“攻”下的。对于一个名额的竞争异常激烈。这是刘××的父亲亲自出马替女儿公关的原因。像刘××父亲那样,许多大学毕业生家长都卷入到了子女就业的公关之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看到自己的孩子单枪匹马地为就业而闯荡,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家长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动用全部的社会关系参与到其中。传统就业观是终生在一个单位“服役”,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就业形势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人事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是人们常常能看到的场景:在许多学校举办的小型招聘会上,闪动着许多为人父母的身影。他们总是在招聘会尚未开始时,就早早地到会场打听用人单位的情况。这多是一些没有路子和票子的普通父母。我曾亲眼目睹了我班08届毕业班张××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面谈的景象。面谈过程中,学生发言的时间还没有其父母多,结果谈了一家又一家,最终仍一无所获。用人单位负责招聘的人对学生说:“你本人都要靠别人来推销,企业还能靠你来推销产品吗?”父母的“代理行为”愈演愈烈,甚至于一些父母还充当替身,在招聘会上参加现场面试。“毕业即失业”的局面,锤炼着父母们,将他们拖入了子女就业的战车上。一些家长不得不提前很多年就为子女就业做打算。通过以上事例,可见大学生就业之难,难就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必须丢掉“精英”意识,改变“人往高处走”的传统观念,放下架子,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大学生必须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业了,也可能失业,一个人很难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成为就业的障碍。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

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4〕。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大学生最大愿望是在岗位上使自身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然而,自身素质则决定了这一切,同时也决定了社会竞争力的大小。成功的大学生,必须具有参与竞争的资本,即综合素质。但是部分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却存在着问题。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已不能适应现实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在如今的求职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没有采用诚信原则。如:就业推荐材料掺水造假、面试时虚假包装自己、签约后随意单方面毁约等。其实这些无诚信的举动会给毕业生的求职大打折扣。所以,在毕业生准备求职之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诚实守信的就业,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诚信与健康,做人诚信,提高信誉度,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 结论国际经验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在短期内导致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供给数量的急剧增加,大大超过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黄学规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 2004· 〔2〕翟振元等·大学生就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李贞涛等·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心理指导体系的构建·

青少年研究, 2005 (2)· 〔4〕杨邦勇·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05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