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影响血液凝固因素的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人员:

实验日期:20xx年9月21日 室温:27℃ 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

实验名称: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一)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来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了解影响血液凝固的一些因素。

(二) 实验对象:家兔

(三) 实验步骤:(略)

(四) 实验结果:

1、 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实验中可见静置烧杯内的血液发生凝固。搅

拌杯内的血液不发生凝固,但毛刷上可见红色的血凝块,将毛刷冲洗干净后可见毛刷上缠有白色丝状物。

2、 观察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如下表9-1所示。

表9-1 影响血凝的一些理化因素

实验条件 凝血时间 1.

2.

3.

4.

5.

6. 棉花少许 2’00’’ 石蜡油润滑整个试管表面 30’16’’ 37摄氏度水浴中 3’30’’ 浸在盛有碎冰块的烧杯中 >20’ 加肝素10个单位(加血后摇匀) >20’ 加草酸钾2mg >20’

从表9-1可以看出:棉花和石蜡油是观察血液接触粗糙程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血液中加有棉花时血液凝固速度比石蜡油明显快很多;水浴是观察温度对血液凝固的影响,结果放于冰水低温环境中的血液凝固速度比置于37摄氏度温水环境中的明显要慢;当血液中加了肝素、草酸钾等抗凝剂,在20分钟内均不发生凝血,往该两管各加0.025mol/L CaCl2溶液2~3滴后,肝素管仍旧没有发生血液凝固,草酸钾管整体没有发生血液凝固,但出现血凝块悬浮于试管中。

3.观察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如下表9-2所示

表9-2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过程的观察

试剂 第一管 第二管 第三管

1、 富血小板血浆 0.2ml

2、 少血小板血浆 0.2ml 0.2ml

3、 生理盐水 0.2ml 0.2ml

4、 羊肺悬液 0.2ml

5、 0.025mol/L CaCl2 0.2ml 0.2ml 0.2ml

血浆凝固时间 2’9’’ 4’42’’ 15’’

从表9-2可以看出:第三号试管凝血速度最快,第一号试管凝血速度次之,第二号试管凝血速度最慢。

(五) 讨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 ;②凝血酶的的激活;③纤维蛋白的生成。在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的形成过程中分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凝血因子Ⅶ启动的,参与血凝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内。凝血因子Ⅶ可被

各种带负电荷的物质所激活,如血管内膜破损后暴露的胶原纤维、玻璃、陶器等。外源性凝血途径是由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凝血因子Ⅲ(组织因子)所启动的,其余参与血凝的凝血因子也在血管内。凝血因子Ⅲ在脑、肺等组织含量很丰富。

不管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或外源性凝血途径,它们最后都是由于血纤维蛋白的形成而使血液发生凝固的。在观察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作用的实验中,由于参与凝血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因此其凝血过程是属于内源性凝血。由于玻璃和毛刷表面都带有负电荷,后者可激活凝血因子Ⅶ,启动内源性凝血过程。凝血到最后阶段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把纤维蛋白原激活成纤维蛋白,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地交叉成网状结构,把血液中得所有血细胞网罗其中,从而使血液发生凝固。静置杯中的血液,由于发生了上述的血液凝固过程,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没有被破坏,所以杯中的血液凝固。而搅拌过的杯内的血液,虽也发生了血液凝固过程,但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却不断缠绕到毛刷上,当杯内血液的纤维蛋白原全部激活后,所形成的纤维蛋白也全部缠绕在毛刷上,这时纤维蛋白只能网罗毛刷附近的一些血细胞,所以在毛刷上见有血块。经水漂洗后血细胞被冲走,毛刷上剩下的是白色细丝状的纤维蛋白。搅拌后的杯内的纤维蛋白原全部被耗尽,无法再形成纤维蛋白,则搅拌后的杯内血液不发生

2+凝固。人体内已知的凝血因子,除凝血因子Ⅳ是Ca外,其余的凝血因子都是蛋白质。蛋白

质对温度敏感,过低温度会使之失活但不变性,过高温度会使之变性而失活。人体内本质为蛋白质的凝血因子、凝血酶等在37摄氏度(即人体正常体温)时活性最高,凝血因子的作用是将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凝血酶进而将纤维蛋白原水解成纤维蛋白,最终发生凝血;在冰水浴中血液的凝血因子失活或活性很低,不能有效形成纤维蛋白,故不发生凝血或凝血速度很慢,因此放于冰水低温环境中的血液凝固速度比置于37摄氏度温水环境中的明显要慢。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在肺、心、肝、肌肉等组织中含量丰富,在抗凝血酶存在的条件下,肝素具有强的抗凝作用,故表9-1中第5号试管血液不凝固,而且此中血液里的Ca2+未受影响,所以即使后来加入0.025mol/L CaCl2溶液2~3滴后也不发生凝血。血液凝固的

2+2+多个环节中都需要Ca参加,草酸钾是一种体外抗凝剂,它可与Ca结合而去除血浆中得

2+Ca,从而起抗凝作用,故表9-1中第6号管血液不凝结。此后加入了0.025mol/L CaCl2溶液2~3滴,如果加入的量不足,则仍然不发生凝血或只出现几个小的血凝块,若足量,则可发生凝血。由此可见,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任何一个步骤被破坏,就不会引起血液凝固。

表9-3 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的主要区别

区别点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启动的凝血因子 FⅫ FⅢ

凝血因子Ⅹ的激活 需要FⅫ因子复合物 需要FⅢ因子复合物

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 数量多,且全部在血管中 数量少,FⅢ因子在血管外, 其余在血管内

凝血过程 复杂 简单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几十秒钟

由上表可知,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在实验结果表9-2中,第1、2试管都是由血小板、生理盐水和CaCl2溶液组成的,参与凝血的凝血因子都在血浆中,故其凝血过程为内源性凝血。而第3试管是由血小板、羊肺悬液和CaCl2溶液组成。在第3试管中含有羊肺悬液,其内含有丰富的凝血因子Ⅲ,凝血因子Ⅲ暴露于血液中能启动外源性凝血,显然第3试管发生的血液凝固过程主要是外源性凝血过程,因此第3试管凝血速度最快。在第1、2试管中虽然所含成分相同,但血小板含量不一样,第1试管中血小板含量高于第2试管。血小板对血液凝固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为:①血小板的质膜上吸附有许多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Ⅺ等。②其α-颗粒中也含有许多凝血因子以及血小板因子。

③血小板因子为血液凝固过程提供磷脂表面,其激活后能加速血凝;同时其能对一些血凝因子具有保护作用,免受抗凝血酶Ⅲ和肝素的破坏。可见,第1试管内因含有丰富的血小板,故其凝血时间比第2试管快。

(六) 结论:

通过本实验可知:①血液凝固过程可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主要阶段,任何一个阶段被破坏,凝血过程就终止,而血液凝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②血液凝固除受凝血因子的质和量影响外,还受接触面、温度等理化因素的影响。血液接触面粗糙、适当加温能加速血凝,而血中加肝素等抗凝剂以及除去血中游离钙离子等可延缓血液凝固。③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把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所消耗的时间比外源性凝血途径长。④血小板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

 

第二篇: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仅供参考)

血液凝固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张副兴08级中医学七年制2班20081150225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某些条件下的血液凝固时间,探究不同因素对血液凝固的影响。方法:采用颈动脉放血取血,用不同因素处理各试管血液,记录凝血时间。结果:各组凝血时间依次为:1号(正常对照组)1664.000±288.486秒,2号(NS)1086.500±361.482秒,3号(肝素)>3000秒,4号(草酸钾)>3000秒,5号液体石蜡2901.625±597.392秒,6号(肺组织浸液)85.625±53.125秒,7号(少许棉花)735.125±235.235秒,8号(冰水)>3000秒。结论:少量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少量棉花能促进凝血过程,减短凝血时间,肝素、草酸钾、液体石蜡涂壁、冰水能够减弱凝血过程,延长凝血时间。

血液凝固过程是有许多凝血因子参加的酶促反应。根据血液凝固过程中凝血酶原激活途径不同,可将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激活途径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内源性凝血是指参与血液凝固的凝血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外源性凝血因子是指在组织因子参与下的血凝过程。本实验采用动物颈动脉放血取血,血液几乎未与组织因子接触。因此,凝血过程主要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肺组织浸液中含丰富的组织因子,加入试管观察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家兔,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秒表,试管,试管架,家兔固定架,注射器,手术器材。

生理盐水(NS),肝素(8U),草酸钾,液体石蜡,肺组织1.1实验动物1.2实验仪器1.3实验药品和试剂

浸液,少量棉花,冰水。

1.4采血

1.4.1麻醉固定用200g/L的氨基甲酸乙酯按5ml/kg体重剂量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将家兔仰卧位固定于固定架上。

1.4.2手术操作切开颈部皮肤,分离出颈外动脉,结扎颈外动脉远心段,用止血夹家族

1.5试管处理颈外动脉近心段,插管。1号试管作为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2号试管滴加NS1ml,

1

3号试管滴加肝素1ml,4号滴加草酸钾溶液0.1ml,5号试管均匀涂液体石蜡,6号试管滴加肺组织浸液0.1ml,7号试管放入少量棉花,8号试管置于冰水中。

1.6实验观察1~8试管每管加入血液2ml,立即用秒表计时,每隔15s将试管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至血液成为凝胶状,记下所经历时间。2结果:

本次实验共包括8组,其统计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组别

1号(正常对照组)

2号(NS)

3号(肝素)

4号(草酸钾)

5号液体石蜡

6号(肺组织浸液)

7号(少许棉花)

8号(冰水)注:#与正常组比,P<0.05。各组血液凝固时间(?x±s,n=8)时间(s)1664.000±288.4861086.500±361.482>3000>30002901.625±597.392#85.625±53.125##735.125±235.235#>3000

3结论:

少量生理盐水、肺组织浸液、少量棉花能促进凝血过程,减短凝血时间,肝素、草酸钾、液体石蜡涂壁、冰水能够减缓凝血过程,延长凝血时间。4

4.1讨论:1号试管及其他试管内血液凝固,是因为血液与试管壁接触,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

4.2血液凝固时间2号试管(NS)<1号试管。王卓强等研究发现血液稀释后凝1

血功能与血液稀释程度相关,生理盐水占20%加快了血液凝固的进程,30%、40%稀释的凝血功能未受影响,50%稀释的血液凝固能力开始减弱,60%稀释的血液凝

2

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其可能的原因是(1)血液稀释破坏了凝血酶与抗凝血酶的动态平衡,相较于凝血酶而言,抗凝血酶的活性更容易受到血液稀释的影响,因此产生了高凝状态。(2)有学者则通过体内实验得出推论,认为是凝血酶原的激活增加促成了高凝状态。而30%、40%稀释度组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可以推测是在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以及血小板的浓度稀释与功能增强之间达到了一种动态平衡。当稀释度达到50%,甚至是60%的时候,由于某一种或是多种凝血有效成分的功能增强已不足以代偿其浓度稀释的影响,就会导致凝血功能整体性的下降,进入失代偿期。

4.3血液凝固时间3号试管(肝素)>1号试管,是因为肝素是抗凝剂,主要通过一下机制增长了血液凝固时间2:①增强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②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

4.4血液凝固时间4号试管(草酸钾)>1号试管,原因是草酸钾是抗凝剂与血液中Ca+结合生成草酸钙沉淀,减少了Ca+,抑制了凝血过程。

4.5血液凝固时间5号试管(均匀石蜡)>1号试管,血液接触到粗糙的表面,促进因子激活,促进内源性凝血,凝血加速。

4.6血液凝固时间6号试管(肺组织浸液)<1号试管,肺组织浸液含组织因子,组织因子FⅢ启动了外源性凝血过程,加速了血液凝固过程。

4.7血液凝固时间7号试管(棉花)<1号试管,血液接触到光滑的表面,阻碍因子激活,阻碍内源性凝血,凝血减慢。

4.8血液凝固时间8号试管(冰水)>1号试管,酶的活性随着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冰水降低了血液中凝血酶的活性,使凝血过程减慢。参考文献:

[1]王卓强徐震刘秀珍范里莉.体外不同程度生理盐水稀释血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33(10):-1268-1271

[2]张志雄.生理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6.43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