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

南京市玄武区宇花小学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班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南京市宇花小学张丁宁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教育资源的充裕和现代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普遍提高,有“精致教育”之称的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社会关注小班化教育不仅因为其班额数的减少,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教育观念、思想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变化。“小班化教育”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上海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 此后“小班化教学”便在全国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得斯和福茨在《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之一。”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记》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合作学习已是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意识培养与合作学习策略更显重要。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小班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之优势,实施开放式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小班化教育有效性的发挥程度与教师“做什么”密切相关,这就必然带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小班化教育又为“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小班化教育是教育界的新生事物,这方面的实践、理论经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这些教育改革者不断研究、探索,使小班化教育趋于完善。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紧紧围绕小班教学的特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其具体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设计,从而探索提高小班学生合作学习效率方法的实践与研究。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适合他成长的教育,使他们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说法。我们认为小班化教育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论支配下实施“小班教育”的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即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小班教育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小班教育’的过程。相对大班教育,小班化教育有如下特点:(1)、教学时空大大拓展,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与活动;

(2)、师生、生生之间接触交往机会增加,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育人环境,整合育人功能;(3)、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4)、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和发挥;(5)、教育内容、形式、技术、过程等也随之发生改变;(6)、有利于开展教学研究和加快教研成果的转化和运用。

小班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公平理论之上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追求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班化教育正是顺应了这种要求。而教育公平理论要求教育不分种族、性别、人人平等地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配置的公平;要求教育过程公平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小班化教育相对来说,由于班额减少了,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关爱的均值增加了,在教育过程层面就更能充分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的精神,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目的是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的优越性。例如: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能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与此同时,老师的角色、学生的评价等也都跟着发生改变,以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焕发课堂教学的真正生命活力。

“小班化教育”由于实行小班额的配置,其教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得到重组,师生参与活动的密度、程度和效率将得到增加或增强。那么“小班”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密度、程度、效度

如何得到增加或增强?同时,小班化教育要让每个孩子享受充分而优质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得以落实?这些都值得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去探索和实践。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1、运用文献研究法来研究新课程对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要求,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轮依据。

2、调查研究法来研究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发展和实施的现状,找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提出相关的教学策略和具体对策,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3、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施、归纳和分析思考等几个环节,认识影响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探索出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方法、途径和操作策略。

4、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出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研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并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理性高度,找出可以利用借鉴的规律性东西,为优化当前的课堂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

第一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通过文献研究,认识课题研究的内涵,认识正确认识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实现的意义,搜集整理运用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撰写研究论文《新课程对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要求》。

第二阶段(20xx年6月——20xx年12月)提高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小班合作学习的现状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提高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撰写调查报告《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第三阶段(20xx年1月——20xx年6月)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提高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可行性的方法、途径和操作策略及其评价,撰写研究论文《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

第四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重点做好总结、鉴定、结题工作。

五、适合小组运作的教学环节。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在以下教学环节中都尝试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比较显著。

(1)尝试性学习环节中。语文学科中一年级教学“认一认”时,让学生借助音节、插图自己读一读,对于好的学生轻而易举,而对于困难生就不容易了,如果发挥小组的作用,就能通过好的带动困难的,实现优势互补。其它学科的尝试性教学环节中也同样能达到如此效果。

(2) 互查互究的学习环节中。如果是集体性的互查互究,涉及的面较窄,而发挥小组的作用,检查的面就广。采用小组检查的形式,学生的机会也就多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均衡性、充分性也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我在三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生字新词、课文朗读的检查,就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进行互查互究,效果很好。

(3) 探究性学习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小组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每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可得到自由发挥,而且能形成比较完整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例如: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发表见解时,由于学生生活、知识背景不同,思维的角度不同,发表的观点具有独特的个性。学生通过扬长避短,有利于得到更多的解题思路或获取更多的信息。这种形式,在各学科中运用比较广泛。

(4)巩固性学习环节中。在进行巩固训练的时候,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互帮互助,不仅能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也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归纳迁移,还便于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分层教学。例如:在巩固练习时,教师可进行同质分组,在分配学习任务时,就可依据每一小组学生的差异设置学习超市,进行选择性学习、选择性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此时,教师也能集中精力参与某一小组的学习或个别指导。

(5)拓展创新环节中。这一教学环节相对而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如能让学生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让他们一起遭遇理智的挑战,不但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有更多参与的机会,能获取更多的信息。还能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发现他人的优势,珍视与人合作,刻意完善自己。如小班化的美术课中,由于学生构图能力、想象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各不相同,如果优势互补,就能让学生创作出一幅完美的图画。各学科的这一教学环节都可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原则上适应任何教学环节,但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每一个环节都采用小组运作的方式,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运作来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小组合作学习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材,根据实际需要适时把握。这是因为一方面要考虑小组学习的效果、效率,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教师的点拨、归纳。

要想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根据实践体会,我觉得在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和四种习惯。

1、培养四种意识。

(1)参与意识。有了参与的意识,才能有合作的愿望。培养学生的参与 意识,我们可以这样做:注意递度,让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参与;组织得当,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激励反馈,使每个学生尝到乐趣。如我们在检查学生的词语和课文朗读情况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参与,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

(2)问题意识。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就 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我们国家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典型表现是:一是不敢或不想提问;二是不能或不善于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气氛,增进教学民主,加强师生交往。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提问,多方面探索。在讨论问题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让每一个学生展示思维过程。怎样让学生从敢问到会问,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交流意识。有了交流意识,才能提高交往的能力。学生有了问题, 加上良好的氛围,配上一定的规则。学生就能在交流中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培养交流的意识。

(4)合作意识。有了合作意识,才能促进生生互动,才能在合作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2、养成四种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2)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话交流比较频繁,这 就需要每个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领会要点,并在他人发表意见时不打岔,不插嘴,不评价。在听的基础上,才能使说的

起点更高,表达得更好。这一点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在平时的评价中,也要重视这方面的评价。

(3)有序表达的习惯:所谓有序,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说话有序和有 序地说。在小组讨论中,一些学生发言过于踊跃积极,不让别的同学发言。因此,要让每个学生自学遵守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让能说会道的学会谦让,让旁观者学会参与。

(4)取长补短的习惯。交流的目的是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当小组内有了多种意见时,必须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能采纳他人的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归纳出一套最合理的方案。另外在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同时,还要善于质疑,这样才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点要求比较高,我想也是我们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的理想境界了。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几年的研究也留给我们深层的思考:在小班化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就要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小组学习的辅导策略,小组学习后的教师评价,小组中后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等都是我们将长期研究的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题结题评审鉴定表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第二篇:结题报告

同江市科研规划办“十二五”科研课题

《农村小学手工制作校本教材的研究》结题报告

同江市乐业镇中心小学  龚百玲  20##年11月11

广州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更愿意上体育、音乐、美术课和参加兴趣班。语文、数学、英语“荣登”小学生最不喜欢课程前三名,超过六成人对周末补课倒有好感。从这一调查现象中说明,课外活动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课外活动,有利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组织得力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课外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健康的必要手段,更是检验学生体质的有效措施。针对学生对音、体、美等兴趣班的喜欢与热爱,我们知道学生其实是喜欢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是喜欢在学中有乐,享受在快乐学中探索学习的学习方式。

农村小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率少,校园内的课余生活比较枯燥,没有什么活,如果有率利用这个时间,不仅能非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更能缩小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才艺上的区别。为此我们于20##年3月申报立项了《农村小学手工制作校本教材的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自申报立项以来,便着手制定方案,实施研究,于20##年12月完成本课题的研。现在就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课题研究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同江市农村小学中学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心小学,拥有“乡村少年宫的称号”。农村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是非常的枯燥、乏味,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但是自从我校第二课堂开设这两年以来,我们发现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我们开设了美术、信息技术、书法、乒乓球、英语五门学科的兴趣学习小组,利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来非富我们的校园学习生活。但是参加这些学科有名额的限制第科第班只能报4人,所以还有许多学生不能选两门学科,让他们觉得很失望。于是我们就想,设定一个什么样的学科既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学到,还能让他们把课余时间合理的利用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我们申报了关于手工制作方面的小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一)理论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只有理论与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学生才能够获得真知。

1.根据信息技术学科课标要求与课程的总体价值中指出: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    

2.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的:以培养-兴趣为主,养成-良好 的学习与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 能力,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 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 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以及利用计算机等视觉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二)意义:

相信所有的学科都有同样的目的,就是培养兴趣,养成学习与使用习惯,形成运用或处理的能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将被动的教变为主动的学、探究。希望将中国农村小学生都培养成为有一技之长、能够拥有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的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改变学生喜欢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通过研究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去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2.培养农村小学生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大脑发育,从而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农村小学生变得心灵手巧。

3.培养小学生在动手他作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培养农村小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为他们的成为后就业成为居家帮手埋下伏笔。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三个内容:无纺布手工制作、丝网花艺术、折纸艺术。具体内容如下:

五、课题研究方法

手工制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活动,它有很多的艺术表现形式,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折、逢、拼、摆、贴、绘、剪、扎、拧、网、缠绕等手段。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问卷调查法:通过研究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手工制作哪些方面感兴趣,确定研究的方向与内容。

2. 行动研究法:根据制定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生研究,通过学生在实践中的情况进行分析,再调整研究内容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下来,形成有价值的文字。将研究过程中学生的作品整理并留下照片整理成册。

3.  资料收集法、对比法、观察法:在对学生进行研究实践过程中,学生根据学习情况不同,分别制作出不同程度的作品,将学生的初次作品与成熟作吕进行收集、观察对比,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在创作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难题。通过对比让学生与实验教师从作品中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同时,也让教师在教的方法上找到了更好的对策。

4.  学生带动法:通过(六年级八名女生)一小部分学生先,在带动、感染校内的其他学生也来学习。

5.  文献法:在丝网花或折纸的教学中我们借鉴相关书籍中的部分内容与方法,进行教授。对于校本教材的编,我们也上网参考了许多网络材料与书籍材料,进行编制。

6.  教育实验法:由于实验教不是专业的手工制作教师,研究中教学方法不够完善,所以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探究、磨合、整理,适合我们自己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1左右,从20##年4月至20##年12月。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年12月-20##年3月)

1.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研究计划。

2.选择一个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了解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与方向。

3.实验老师针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分工安排,并对研究的内容进行制作培训学习计划。

(二)实施阶段(20##年4月-20##年11月)

1.  根据选择的学员选择学习的内容,采购学习所用相关材料。

2. 按照制定培训计划,实验教师利用网络或视频资源进行自我培训。针对实验学员进行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与具体内容。

3. 进行一次教研活动,针对课题研究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反思。并经过教研活动对今后的教与学进行方法或手段的整改、调整,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4. 举办一次典型研究内容的比赛。做好关于比赛的相关事项,注重在此活动中学生作品、作品照片、证书等形成相关材料的收集。

5. 在研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学习交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书籍进行自觉学习,提倡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足够的表现机会和时间,在些过程中教师注重收集学生在学习或制作中的活动照片材料和作品照片。

(三)总结阶段20##年11月-20##年12月)

1.个实验阶段的材料进行整理。

2将学生作品照片装订成册。

3.撰写校本教材。

4.写研究手工制作方面的科研论文。

5.收集网络学习视频材料并记录为光盘。

6.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近一年对《农村小学手工制作校本教材的研》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学生收获了许多快乐,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学生的创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收获了许多,既利用了网络进行了继续学习,又成功的转变成了多才多艺型教师。

1.      关于学生的兴趣爱好转变

两次调查问卷的对比统计中发现96%学生开始喜欢手工制作课程,比第一次提高了49%,而且对学习方式的调查上显示分析独自完成能力得到了40%的提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      学生能力的提升

具体表现为: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手脑并用的能力、创造能力、自信心、审美水平、思维发展能力、多种技能、构思能力、耐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多种能力均得到了有效提升。

3.      教师的转变

    教学设备使用技巧得到了提升:如在讲解或示范教学过程中,学生离你太远,示范过程只有前排的学生才能看清。利用了投影展台后,示范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如同在老师身边观看是一样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学方法多样化:如班主任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习惯性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而手工制作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灯塔,为学生在黑暗中指引方向,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中教师收获颇丰。

4.      撰写的论文

5.      自编校本材材《手工制作》。

6.      丝网花网络学习视频材料光盘2张。

7.      学生作品照片集。

8.      学生比赛获奖证书。

虽然我们的课题研究已经结束了,但是应广大师生的要求,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还会一直进行对丝网花制作的研究,现在我们正对进行丝网动物的制作、水果的制作、农家乐方面的制作和加棉丝网花制作作品等方进行继续研究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