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_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关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损失及其保障的

调查报告

一、失地农民的产生和现状:

(一)城市化必定向农民征地,因而导致失地农民产生。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农民的田地被征占。据国土资源部统计,1987~20xx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没有把那些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一些乡村私下卖地包括在内。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80%。这意味着1987~20xx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那么建设占用耕地导致失地农民有5000万之多。按照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今后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加420万失地农民,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由此可见,失地农民的产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二)失地农民的现状。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失地农民是正常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解决面临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随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建设带来了企业用工方式的市场化,政府传统行之有效的失地农民安臵方式逐渐失灵,于是失地农民问题开始呈现。目前对失 1

地农民安臵虽有货币补偿、就业安臵、住房安臵、划地安臵、建立社会保险等形式,但最主要还是采取货币化安臵方式。由于对失地农民货币安臵只能解决失地农民近忧,难以化解远虑,从而导致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地方对失地农民采取以货币安臵为主的"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失地农民处境艰难,他们的基本生活、就业、子女入学、养老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缺乏解决的有效途径,他们的长远生计更是得不到制度保障。福州市20xx年征地安臵人员为例,其货币安臵比例高达82%。浙江省对10个建设用地项目进行抽样调查表明,在安臵的3379人中,除172人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外,其余均为货币安臵,其比例高达94.1%。然而,由于征地制度的缺陷和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导致补偿标准过低,补偿安臵费的克扣和分配使用的不合理、安臵方式简单和责任不明造成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许多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状态,有些地方的失地农民已到了面临"无路可走,无地生存"的困境。

二、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分析

(一)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附着在他们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之上,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相关联。失去了土地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他们那些与土地关联的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的条件,因而导致那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完全流失。失地农民失去了生活保障、就业机会,失地农民失去了一项重要的 2

财产土地。还会失去与土地相关的其他一系列权益。土地是农民集体赖以存在的物质载体,农民的诸多权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所拥有的土地相关。如政府对农民的技术、资金、农资等方面的支持都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失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获得这种支持的机会。

(二)现有政策、法律的缺陷导致了失地农民应得的权益补偿受到侵害。当前,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且在实际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农民的权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法定安臵途径的缺陷,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再次就业机会。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使失地农民丧失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三、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设

(一)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臵权。

(二)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保证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

(三)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妥善安排失地农民就业,保证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机制,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3

(五)改革征用土地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征地补偿安金费的监管。

资料来源:

[1]宋斌文,樊小钢,周慧文. 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J]调研世界, 2004, (01) .

[2]温家宝.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依法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在全国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 2005, (01) .

[3]张时飞,唐钧,占少华. 以土地换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可行之策[J]红旗文稿, 2004, (08) .

[4]孔祥智,王志强.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 (05) .

[5]高勇.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J]经济学家, 2004, (01) .

[6]周琳琅. 城市化进程中失土农民就业的障碍及对策[J]学术交流, 2003,

(12) .

[7]陈信勇,蓝邓骏.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构[J]中国软科学, 2004, (03) .

[8]卢海元. 土地换保障:妥善安臵失地农民的基本设想[J]中国农村观察, 2003, (06) .

4

 

第二篇:公共政策概论

电大行管本《共公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1

作者:晁福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06 更新时间:2010-6-23 7:27:35

电大09行管本《共公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1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一.案例

19xx年6月1日,《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实施,引发了全国的“禁放”潮。19xx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关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规定自当年12月1日起,北京市城八区为禁放烟花爆竹区。在禁放区内,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准生产、运输、携带、储存、销售烟花爆竹。此后,全国280多个城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类似的法规。禁放烟花爆竹法规出台后,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类问题,提高法律的执行力,已成为政府相关部门面临的一项挑战。近些年春节期间的实际情况表明,违反禁放法规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城市政府在不同的程度上放宽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允许居民在规定的区域内燃放烟花爆竹。北京市人民政府20xx年对《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即要修订。据北京市法制办周继东主任介绍,修订的原因是社会各界解禁的呼声越来越高。

通过以上这个事例说明公共政策制定很重要,要讲究四个原则,既民主化原则,规范化原则、合法化原则,公开化原则。如果当初制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遵守这个原则可能就不用12年后再次修订,这样对公共立法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二.个人提纲:

公共政策具体内容是由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环节或阶段所构成的有机系统。

(一)公共政策制定

(1)民主化原则。

(2)规范化原则。

(3)合法化原则。

(4)公开化原则。

(二)公共政策执行

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2)经济手段

(3)法律手段

(4)思想教育手段

(三)公共政策评估

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

①评估准备阶段。②评估实施阶段。③评估总结阶段。

(四)公共政策终结:主要是对行政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实事求是地对行政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行政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三.小组讨论提纲:

(一)公共政策制定

(1)民主化原则。

决策的民主化是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公共政策要体现公共利益,每

一个利益主体都能够参与进去,让自己的利益需求都能够得到体现,这样制定的政策才能符合绝大多数的利益,它追求社会公正,强调公民参与。

(2)规范化原则。

制定一个公共政策必须具有严格的规范,不是随意的,也不是任意的。只有规范的程序,一些负面的、现实中很难操作的公共政策,可能就不会出台或者会被取消。

(3)合法化原则。

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宪法、法律和相关的法规。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违反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公共政策的制定之前我们一定要分析是否符合宪法,符合我们相关的法规。

(4)公开化原则。

这个公开化原则要求我们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当中,要透明、公开。这也是民主化的具体要求。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公开化,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黑箱”操作。

(二)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定的机构或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如发布命令、拨付款项、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员、创设机构等。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三)公共政策评估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持续,考察整个政策过程,对政策的效率、价值等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

科学的政策评估包括哪三个阶段和主要任务

①政策评估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评估对象、制定评估方案、准备评估条件。

②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理,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政策作出评估。

③评估总结阶段的任务: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

(四)公共政策终结:主要是对行政执行情况的全面检查,实事求是地对行政执行的情况进行评定,对行政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政策终结的对象

(1)功能.功能是政府为了满足民众的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它代表着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政

策的效果就是通过具体的功能来体现的.

(2)组织.任何一项政策活动都是通过组织来推动的,政策的终结也伴随着组织的缩减或撤销.

(3)政策.也就是政策本身的终结,即停止执行某项政策.

(4)计划.计划的终结也称项目的终结,指的是执行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手段的终结.

四.结论:

公共政策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

决策方案的具体内容:

(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下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和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P112)

2、德尔菲法是一个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xx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道德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预测而设计的。后来初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P179)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A)”。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P164

A.公事公办B.积极介入C.不闻不问 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P115

A.克朗B.史密斯C.西蒙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D)。P122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4.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C)判断。P145

A.利益 B.事实 C.价值 D.可行性

5.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维 B.立体思维 C.灵感思维 D.直觉思维

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D )所做的分析。

A.问题 B.结论 C.方案 D.目标

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C)。P122

A.反映 B.深入 C.内化 D.响应

8.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P115-116

A.四 B.三 C.二 D.五

9.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B)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间接性与主观性

10、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D)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有如下几种类型(ABCDE)。P120

A.抵触型 B.折扣型 C.滞后型 D.僵化型 E.结构型

2.(C D )的评价标准是在各类人员协商、平衡利益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A.有效 B.适度 C.客观 D.全面

3.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ABC)。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4.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系统性和(AD)。

A、整体性 B、普遍性C、灵活性 D、动态性

5.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ABCD)。P178

A.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拥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四、简答题

1、简述浴盆模型。

答: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实行及调整。

2.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

答:追踪决策的特点有

①回溯分析,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的环节和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决策;

②非零起点,即决策不是以零为起点,而是对过去已有决策的改善;

③双重优化,即既要优于原方案,又要是多种改善方案中最优的;

④心理效应,即要充分考虑决策对象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什么区别?

答: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③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分析我国公共政策评价目前存在的问题。P153-154

答:(1)以研究取代服务。政策主体有时寻找各种借口,通常是任命某人、某委员会就某问题进行调查和评价,等待结果报告后做出政策,并借口研究,造成政策时间的延长、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做出的延缓。

(2)以好恶取代科学。评价主体有时进行评价的意图在于使效果不佳、绩效不良的公共政策合理化;有时则以评价来掩饰政策的失败或错失;有时借评价来攻击自己偏好不一致的公共政策,而不顾其效果。

(3)以评价为沽名钓誉的手段。有时进行评价的初始目的在于证明其效果,而对公共政策的负效应避而不提,把评价作为炫耀工作绩效的手段和歌功颂德的途径。

(4)以形式取代实质。有时评价仅仅是具有象征性意义而无真正实质性评价的行动。

(5)认为制造信息障碍。有些机构或个人对评价有抵触情绪,常常会故意隐瞒必要的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6)人才、经费的缺乏。我国学术界缺少从事此类工作的人才;而且学术研究的经费绝大多数来自政府,甚少其他来源的经费。

2.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答:"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是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

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

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3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字数在1500字左右)

网吧管理的思考--曾睿

最近,在对我县网吧的日常管理当中,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网吧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经常出现的,可以说是“屡教不改”,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经常出现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难道是我们的管理制度有“问题”,还是没有找到它的“规律”呢?我们应该从哪里入手,解决这些“症结”呢?这个问题让我困扰了许久,也思考了很多,想起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山西方山县全部取缔网吧”事件,因为一个网瘾少年的信而让方山县委书记“雷霆震怒”,关停了全县所有的网吧。诚然,网吧引起的社会问题不得不令人关注,多少优秀的学子因此而消沉,多少关心青少年成长的人士因此而激愤,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因此而绝望!在“敬佩”那位“铁腕书记”的同时我又在想,“全部取缔”的做法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吗,网吧真的是一个恶魔吗,它就真的一无是处吗?看看网友对此事件的评论就知道了。古人有个笑话,说一个人在吃饭的时候被噎着了,他就大为恼火,发誓再也不吃饭了,这个笑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噎”着一次是偶然,经常“噎”着就一定有原因,下面,我想从网监管理的角度找找原因,探讨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广大网监民警共同关心此事,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来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一、 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三个,一是接纳未成年人上网;二是“实名制”根本没有落实;三是不安装或屏蔽“网盾2000”。这三个问题,根据“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都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直至吊销《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如果严格按照《条例》来执行,那真的要向山西方山县那样,全部关停了。可是,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明知这么重的处罚还依然“屡查屡犯、痴心不改”呢?

二、 网吧的经营状况

第一,“屡查屡犯、痴心不改”的网吧老板其实是有苦说不出的,全部把他们归为“黑心”是有失公平的。他们是因为“黑心”才来开网吧吗?还是因为开了网吧而变“黑心”了?他们开网吧是为了什么?是想教坏孩子吗?网吧为什么能把老板变“黑心”呢?他们为什么要接纳未成年人?这后面到底有什么在操纵他们?通过走访我县的网吧,我感觉,是经济利益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他们。以我县深蓝网吧为例,60台终端,在我县算是中等规模,那么它一年的开支有多大呢?我们来计算一下:电信5000/年,店租30000/年,水电费85000/年,工商15/机/月,一年是10800,地税15/机/月,一年是10800,公安5/机/月,一年是3600,城管卫生2000/年,文化1200/年;工资:网管800/月,一年是9600,收银2人500/人,一年是12000,卫生员400/月,一年是4800,合计是174800/年,这还不包括电脑折旧,一般折旧期限是2年,每年还要近10万元的折旧费;而收入呢,普通网民上网1.5元/小时,会员1元/小时,而目前去网吧休闲的基本都是熟客,也就是会员,就以平均1.1元/小时来计算,一年将近要16万机时才勉强保本,那么平均每天要有438机时,平均每台机器每天要有7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营业。而我县目前人口有三十万,县城五万多,网吧三十五家,县城就有二十家,在县城,平均2500人就有一家网吧,这2500人中还包括中老年人和小孩,真正会去网吧上网的人有多少?竞争如此激烈,客源从何而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当然就“来的都是客,管你未成年”了。就这样,还有许多网吧在亏本经营。而网吧老板的身份又是什么样呢?不少都是下岗职工,拿着微薄的“买断费”不知干什么好,别的事又做不了,就想开个网吧指望赚点钱来维持生计。没曾想,会是这样的结果,欲拨不能,骑虎难下。 第二,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落实“实名制”又谈何容易,假设自己是一个网民,每去一个网吧,老板就要你先花十块钱买一张上网卡,你乐意吗?你有可能一辈子只去一家网吧上网吗?所以现在的状况是,用“公卡”!不管谁来,网吧老板都用这张卡,公共使用,于是,“实名制”就成了一句空话,根本没人去实行。

第三,江西省的所有网吧都是安装“网盾2000”软件来进行监控的,也就是说,一旦没有安装,那么就会处于脱管的状态。而单就我县而言,“网盾2000”是由一家网络公司独家代理(我不知道其他县市是怎样的状况),但是,因为网吧的机器极容易中毒,而一些游戏软件升级速度相当快,这就要求经常更新系统,升级软件,但这项工作在白天是不可能做的(白天要做生意嘛),一般都在深夜进行,系统更新完后,如果这家代理公司没有及时安装“网盾2000”,这些机器就都脱管了。这就让这家公司权力太大了,我不跟你装,你就别想营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铤而走险”,没及时安装,也要营业,否则怎么赚钱?查到就托人找关系,说情。

三、 有没有合理的解决办法

说了这么多,好象在为网吧老板鸣不平,为他们的违法经营找说辞。其实不然,这就象治病一样,只有找到了病根子,才好对症下药啊。那么,这个“药方子”是什么呢?第一,网吧合理布局,按周边人口比例规划,但这似乎已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停止申请,不要再批新网吧了,已经够多了,事实存在的就让他自生自灭,只要加强管理,让那些无利可图的小网吧主动退出,或者被兼并,或者转行,总之,用市场和管理调节到合理为止。这样,网吧老板不需要接纳未成年人也照样有得赚,他还会去冒这个险吗?第二,与学校进行沟通,现在学校的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上网的问题,并且经常会到各个网吧去巡查,我们可以在教师队伍中物色“信息员”,一旦发现有学生上网,立即向我们通报,这就扩大了我们的队伍,同时也加强了我们的管理。甚至还可以招聘社会上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心人担任“义务监督员”,从社会面控制未成年人上网的问题。第三,既然要求网民购买上网卡的做法行不通,要求他出示身份证总没什么问题吧,网吧管理员在记录身份证号的同时也记录该网民是在什么时段使用哪张“公卡”在上网,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公卡”查到相关责任人了,不也一样做到了“实名”上网吗?只要能达到目的,我看也未必是坏主意。第四,“网盾2000”由某家公司代理的做法确实可以大大减轻我们的工作量,但同时又带来一个问题,他不可能光做这一项业务,如果人手不够的话,他就根本来不及维护,而且我前面也讲了,网吧更新系统的时间一般是在深夜,要人家深夜来给你安装“网盾2000”确实不现实,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采取两个办法来解决,一是与“网盾2000”代理公司签订责任状,规定他必须在接到网吧老板电话后多长时间内赶到,否则我们可以对他进行处罚;二是干脆规定全县网吧只能用一个系统,而且这个系统也由他代理,这样他在进行系统更新的同时“网盾2000”也安装好了。第五,如果发现有网吧老板擅自屏蔽或绕开“网盾2000”的监管,那就坚决打击、决不手软。

因为我刚接触网吧管理工作,有些想法可能不妥,供同行们商榷。

无标准答案,本文摘自南国警察,作者曾睿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4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十至第十一章之后。

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字数在1000字左右)

案例:

孙志刚,男,19xx年生,湖北黄冈人,20xx年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20xx年春节后来到广州,案前任职于广州市达奇服装公司。

3月17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带至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3月18日:孙志刚被黄村街派出所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3月18日:孙志刚称有心脏病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3月19-20日:孙志刚在救治站遭遇无情轮番毒打。3月20日:救治站宣布孙志刚不治死亡。4月18日:尸检结果表明,孙志刚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后来广州市公安局(2003)穗公刑法字4号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背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一.孙志刚事件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

第一,社会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社会状况。不过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任务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孙志刚事件是属于结构性社会问题。所谓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在整起孙志刚事件中,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媒体是舆论的主体,公众是决策的参与者,政府是政策权力的主体。只有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政府才会引起足够重视。孙志刚事件是我国关于流动游乞人员管理政策(制度)变迁的触发机制,直接导致了我国在流浪游乞人员管理上的政策变迁,导致了我国流浪游乞管理上的进步。

第二,孙志刚事件在结构上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既有开头:孙志刚之死;又有发展:社会反应;还有结局:政策变更政策。

第三,孙志刚事件从发生开始,经历过几个月时间,全国范围内的人几乎都知晓了。这件事情有很强的开放性,所以才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后来的政策制定作铺垫。

第四,这一事件具有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是上面说的政策过程关联性。

由于这四个原因造成了它作为一个典型的政策过程案例的第五个特征:资料的全面性。关联性使它成为一个政策过程案例,动态性与结构性使这一案例增加了典型性,开放性使这一典型的案例能够作为资料被完整的收集。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决策等在内的政策全过程的理想材料。

二.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的范式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指的是包含要求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矛盾。就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政策变更来看,表面上它也是从问题出发的,首先是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暴露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存在从需要出发的系统过程,按照系统理论,系统的存在总是以执行一定的功能为基础的。所以这里接着考察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的功能。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这儿讲的系统的逻辑,另一方面是因为主流的政策理论认可的政策系统的自我维持功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成了众矢之的的东西。

三.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的意义

通过对"孙志刚事件"背后的政策过程的研究,在对正在经历危机的政策过程范式的考察中,发现了一个从政策需要出发的,系统的政策过程.那么,这一过程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从政策过程的研究上讲,这是对主流的政策过程范式危机的一种积极回应,因而是一种对政策过程理论的有益探索.这种探索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一个替代的理论框架,而且这一框架对当前范式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提供比较满意的解释.这些问题如上面已经指出的:界定问题的困难,政策发展上的单极论,保守性等.另一方面,在政策过程的分析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政策需要的分析.这种分析与主流理论的问题分析明显是不同的.此外,由于这种新的政策过程的提出,可以提出一些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政策预测问题,主流的政策过程理论从政策问题出发,基本上丧失了预测能力.由于新的过程是从政策需要出发的,而需要天生就是一种向前看的事物,因而如何进行政策预测就成了一个新的政策过程研究课题.

从实践来看,新的政策过程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一是可以有效地面对解决了错误的政策问题的现象.这是在政策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事.原因在于政策主体处理问题时,目标定位不准.从政策需要出发进行政策决策,就可以直指问题背后的需要,一开始就掌握正确的方向.由于这一价值又带来了第二种价值.即借此提高政策效率,从而缓解政策效率与政策效益之间的冲突.三是给政策主体在承担政治责任时以更多自由.原因是新的政策过程给了政策主体更大的自觉性,也减少了处于问题包围中的可能.

总之,通过对"孙志刚事件"的政策过程的研究,发现了一个政策需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无标准答案,请按所需抄写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一)

(20xx年春季学期)

第一章 导论

习题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西蒙

C.拉斯韦尔 D.史密斯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层次性 D、系统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

A.分配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D.规制功能

四、问答题

1. 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2. 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3. 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4. 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C 5、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BD 3.ABC

四、问答题

1.(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

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

(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

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2.所谓公共政策的功能,就是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它通过政策的地位、结构、影响力与结果表现出来。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

(1)导向功能。公共政策是针对社会利益关系中的矛盾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政策的这种引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上,而且体现在引导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之上。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其导向功能,有两种作用形式:一种是直接引导,另一种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所具有的导向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要充分发挥政策的正导向功能,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政策的负导向功能,要主动地调整社会的利益关系,克服它们的消极影响,特别要尽量避免那些因错误政策所产生的负导向作用。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它既有调节作用,也有控制作用,这两种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达到了调节。

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物质利益关系。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也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常常还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每一项具体政策,都有一个“谁受益”的问题,即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既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离开了“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这一核心问题,公共政策将失去制定的必要性,即使制定出来也会失去其灵魂。

3.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自然也是公共利益分配的主体。政府显然愿意把公共利益分配给自己的拥护者,而不是反对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政策的好与坏、正确与错误,首先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行为体现生产力发展趋势者,必然会从政策中获益。

(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一项政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该政策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因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利益得到满足或基本满足的各种利益群体与个体,会自觉不自觉地拥护和执行政策,促使政策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一致。一般地说,政策受益的人越多,发生政策偏离的可能性就越小。

4.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它们所做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的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

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它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定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基本掌握,模型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因素的约束,易于基本掌握、操作、模拟与优化。

有几类模型在政策分析中是十分有用的,它们是图标、物理、符号和形象模型。

所有的模型讨论,都涉及到总体研究。最优化模型是在特定假设和约束条件下可以求出最优选择结果的模型。

(5)政策资源。在政策制定与实际执行中,都会消耗各种资源,尤其在执行中。政府的“作为”,以能否提供多少资源为基础,这是政策分析的前提条件。所消耗的资源,一般可以用货币表示费用。但政策分析中,大量的是非货币支出的费用。如生态影响因素、环境污染因素等,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资源消耗分析,有许多因素不能用货币衡量。人、财、物、时间、信息都是资源。除此之外,权力、地位、名誉等,也可能是资源。

(6)政策评价标准。整个政策过程,无论是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因为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7)政策效果。效果是达到目的时所取得的成果。衡量政策效果的尺度往往用效益和有效性表示。效益大体有三个方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政策效果基本由两个因素所决定:一是政策执行的成本;二是政策执行的结果。当政策执行结果所产生的效益,高于政策执行成本时,政策效果是有效的。二者之间的差越大则说明政策效果的有效性越高。反之政策效果是无效的。

(8)政策环境。公共政策系统不仅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多种要素,而且还包括外在环境。这些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结果的外在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其中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等。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所构成的政治文化,在社会变革时期,对政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活动实际上是对政策信息进行搜集、传递、加工、使用、反馈的过程,即输入关于社会各方面要求与需要的信息,经过转换(领导层的决策),输出作为所制定的政策内容的信息,其中也包括政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政策信息原则上应该是开放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信息闭塞而造成政出多门,互相抵消、不同步、不配套等问题。 获得政策信息应是多渠道的,既有来自大众交流媒介的各种社会渠道,也有来自机关内部渠道。因此,要加强各种信息渠道的沟通。

第二章 公共政策主体及其能力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二、单项选择题

1.(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三、 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

A.企业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核心主体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 )。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2.简述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

3.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必要性。

4.简述提升政策主体能力的途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C 2.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CDE

四、问答题

1.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

2.(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作为特殊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在规范人们行为时,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能够做的,什么是不能够做的。通常,这些准则、规范来自于统治阶级的利益需求与价值偏好。

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政策主体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制直接关系到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社会成员甚至是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体现出政策主体的权威性和号召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公共政策主体将哪些问题列入公共政策议程,直接决定了对公众观念和行为将产生什么样的引导。所以,公共政策主体首先要具有充分搜集公共问

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一般了解把握公众意愿的能力,从而针对某些公共问题制定政策,以便更好地、更有成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以及行为的规范、模范程度。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和程度的提高以及多元化价值观思潮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引导人们观念、行为的能力就显得更困难、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更有必要、更不可缺少。

(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这个为实现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决定了对哪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这要求政策主体以大局为重,尊重市场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平衡各种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原则,来调控社会的各种利益关系。其调控能力的强弱,表现在确定要调整哪些利益关系以及所优选的政策方案,是否能最大程度地解决公共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平衡各种利益矛盾。

(4)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公共政策的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解决对社会资源公平分配的问题。因为任何公共政策都必将取之于一些人而使另外一些人受益,所以社会中的个体都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需求出发来对待公共政策。思想观念的差别、知识水平的差别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导致不同人有不同的、永无止境的利益需求。 “究竟把利益分配给谁、怎么分配、最佳分配是什么”就成为公平分配社会资源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解决得好,就说明公共政策主体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强。

(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除了政府这个核心公共政策主体外,执政党、利益团体、社会团体、第三部门等准公共政策主体以及公众、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一个公共政策系统。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们的互动及整合能力将决定整个公共政策体系的能力。

一般来说,互动的范围越大、频率越高,越有利于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相对独立、具备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3.(1)从实践来看,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不足。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从实践来看,由于与政策相关的利益、素质和信息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有:①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②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佳;③缺乏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2)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现状不能满足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公众需求。公共政策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升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需求。

(3)入世新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挑战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入世”使我国经济与整个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入世后,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否应对新环境的挑战直接决定了公共政策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的进程。这就要求公共政策主体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理念,对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以迎接入世新环境的挑战。

同时,经济全球化过程充满矛盾和问题,客观上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在更广的视野和更长远的利益上制定政策,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对环境挑战的能力。

(4)知识经济要求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提升。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赖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与分配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兴盛与发达。无论是在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调控社会利益关系方面,还是在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都对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中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建构一

个数字化、电子化的新时代,这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以及其它公共政策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公共政策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4.(1)公共政策主体转变政策理念。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时所秉持的价值观。其实,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

①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②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③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④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2)改善和优化政策的外部环境。公共问题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层次性和复杂性,要求公共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要求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 ①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②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③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第三章 公共政策系统与决策体制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决策权力 2.集权制 3.分权制 4.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 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3.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4. 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三、多项选择题

1.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等子系统。

A. 监控 B. 智囊

C. 决断 D. 信息

2.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 )等组成。

A. 政党 B. 人民群众

C. 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3、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 )。

A.界定政策问题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 选择政策方案

四、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2.简述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3.简述信息系统的职责。

4.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试论述中国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试论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7.试论述我国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

8.试论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9.试论述我国各种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公共决策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2.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3.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4.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C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BCD 3.ABCD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系统由信息系统、智囊系统、决断系统及监控系统构成。是否及时得到准确而有用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是进行有效公共决策活动的必要前提。智囊系统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在于填补当代领导职责与其能力之间的差距,为领导服务。决断系统是由拥有公共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公共政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政策的全过程。公共政策的决断系统是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决断系统不仅拥有决定权,而且还统帅其它子系统的活动,为信息系统指明收集信息的方向,为智囊系统确立拟定备选方案的目标,指导政策方案的实施活动;但信息、智囊等其它系统或机构却不能取代决断系统的地位。对政策过程的监控,既有助于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也有助于政策方案的贯彻实施与评估,是实现既定目标的有力保障。这四个系统各有分工、相互独立,又密切配合、协同一致,促进公共政策大系统的运行得以顺利展开。

2.(1)层级结构中的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个人决策模式和集体决策模式。个人决策模式指决策权力属于单个决策主体所有,它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拥有同等决策权力,共同决策和共同负责。

3.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1)有计划、有规律、经常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贮存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与数据,以保证公共政策能够及时获得适用、准确和充足的情报信息资料;(2)有意识地收集、整理政策实施过程及结果等方面的情况、数据,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3)研究分析政策执行结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政策的偏差或失误,并及时向决策者反馈。

4.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1)西方国家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西方国家的政府主要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内阁制两种形式,在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中,中央政府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

①实行总统制的国家

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权力很大;许多重要的政策都直接出自总统之手。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总统拥有行政权、军事权、外交权以及相当大的立法权和司法权。特别是在行使行政权时,总统作为最高行政长官,可以主持联邦政府日常工作和各种决策会议,决定美国的战略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发布对联邦机关有法律约束力的政令。这些权力及其运用都属于政府制定决策的活动。为协助总统行使权力而设立的白宫办公厅、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等庞大的总统办公机构,大多数是代表总统进行决策领导的部门和总统决策的咨询部门。美国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最高集体决策机构,而是总统的咨询和执行性机构。内阁成员对政府有关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建议权和执行权,总统一人重点掌握了决定权。内阁各部下属的各个局,由常设的文官领导,他们通过自己对具体情况的一般了解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各种具体的实质性的政策制定中起到了主要规划者的作用。

②实行议会制的国家

议会内阁制的政府也重点掌握了巨大权力,特别是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权力,但政府首脑的地位不如总统制下的政府首脑的地位突出。就政策制定方面的权力而言,政府重大政策必须通过内阁会议,而不是由政府首脑做最后决定。内阁制下的总理也为自己设置了一整套办公机构,主要用于政策的制定、协调和监督,因此,它们是政府机构中最有权威和影响的部门。 广义的政府也包括议会或国会。议会作为国家的立法机构,是重大政策由议案到法案的必经之路。议会通过提案、审议等方式在国家重大政策的制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不论在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国家,议会审议的大部分提案都是由政府提出的。政府还在许多方面通过“委任立法”的方式,自己“先行立法”,后经立法机关批准,从而取得了本应由议会行使的一部分实际权力。总统制下的总统对国会的决定还具有否决权。政府的首脑也往往由作为控制议会多数的执政党的领袖担任,他可以通过本党的议会党团左右议会的活动。这样,政府通过不断扩大权力和对议会的种种制约方式,使自己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也是当代西方各国政府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的重要表现。

(2)西方国家的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①实行联邦制的国家

作为联邦制国家,美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中享有很大的权力。在立法权上,美国采取二元结构。联邦宪法和法律具有高于各州法律的效力和地位,各州又可以自定法律;此外,联邦宪法本身也受各州的支配,要修改宪法,须经3/4的州的同意,而2/3的州可以发起全国制宪大会重新修改宪法。在美国,中央与各州的权力范围皆由宪法规定,受宪法保护。 ②实行单一制的国家

英国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英国的中央政府拥有着全国的立法、行政、军事、财政等决策权力,各郡、区地方政府的权力来自中央政府,国会以法律规定各地方政府的权力。一般来说,英国地方政府拥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只能作为国会所制定的法律的补充,但是地方政府有提出或反对某一法案的权力。英国是强调地方自治的国家,地方的公共安全、治安、商品管制、教育、税收等等公共问题的决策权力都归地方政府所有。

5.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各项重要职能的直接体现者和执行者。现代政府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一定的政策。在各个国家中,政府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政府的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同时,作为一个大国,由于管理层次多,各地差别大,地方政府也拥有相当的权力。

①我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我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通过这些部门行使的这些实际权力,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这些部门是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们实际控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在一些政策制定活动中,它们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

②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

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结构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它一方面要为贯彻中央政府的政策制定具体措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权限对所辖地域内的事务进行决策,因而在地方一级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中拥有相当的实际权力。在我国,按照法律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在地方政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四个层级中,省、市、县三级政府管理的范围,特别是事权的范围,除军事、外交和戒严外,基本上与中央政府相似;政府的部门也基本与中央政府部门对应设置。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我国基本上采取的是单一制──集权型的结构形式。一方面,国务院对地方政府实行直接领导;另一方面,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对地方政府的各工作部门也实行领导或业务指导。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之下,地方政府的独立决策权力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扩大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时,要把中央的政策要求同本地区的情况相结合,制定指导本地区工作的具体政策。这种执行性政策,在表现和反映地区特点方面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活动留下很大的余地。

6. 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候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

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

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比较突出。

7.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可以说,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在我国,中国共 产 党是执政党,在公共决策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共 产 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国家的政治领导上。党的政治领导包括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政策的领导。凡是涉及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各个领域的重要决策,都是首先由党制定和提出的。党在提出各项方针政策之后,要由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据此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使党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变成为国家意志。为保证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够切实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并得到贯彻执行,党还决定和影响了各级政权机关的人事任免,推举共 产 党员执掌国家各级机关的重要权力,以实现组织上的领导。同时,党还确立了自己的指导思想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宣传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的保证,而政治领导是核心,是最重要的领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党的政治决策以及制定和运用政策在党的全部领导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为了保证党的领导作用的实现,党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统一、严密的组织体系。党的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地方和基层三个层次。党的地方各级组织是与各级地方国家机构基本配套设置的,它们大致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的各级党委。各级地方党委是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它在地区性政策制定的权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本单位的贯彻实施进行保证和监督。

我国实行的是共 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个制度中,共 产 党是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八个民主党派接受共 产 党领导,同共 产 党合作,共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参政党,它们以参与者的地位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 产 党与各民主党派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主义建设与统一战线内部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讨论,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有效政治机制。各民主党派经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形成的有关决策的各种意见和建议,按规定程序审定后,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送达有关部门,从而对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8.(1)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

9.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①职业团体。②群众团体。③工作团体。

我国的群众团体,除了要维护它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以外,它们接受共 产 党的领导,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因而,它们的这类活动也是我国人民群众有组织地参与和影响我国政策制定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党和国家的政策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获取他们的

广泛认同和支持。党和政府在制定有关的政策时,总要征求有关群众组织的意见。工、青、妇群众组织还通过建立自己的全国、地方和基层组织,把工作触角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单位中去,在不同的决策层次上参政议政,努力把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反映给党和政府,同时又团结和组织群众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群众组织的活动是党和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活动的某种延伸。

由于传统的全能政治的影响,中国社会组织的发育是不太成熟的。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第四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决策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 )。

A. 补充 B. 协调

C. 一致 D. 排斥

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A. 基本掌握 B.选择

C. 共识 D.互动

二、多项选择题

1.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

A.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 目标具体明确

2.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 )。

A. 多要素原则 B. 多方案原则

C、可操作性原则 D. 排斥性原则

3.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 )。

A. 妥协 B.说服

C.强制 D. 交换

4.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 )。

A. 双重优化 B.非零起点

C. 回溯分析 D.心理效应

三、问答题

1.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3.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4.追踪决策具有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ABCD

三、问答题

1.(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2.(1)方案执行的必要说明。即指出要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首先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保证方案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

(2)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这是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并给决策方案的执行者一定的机动性。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与实现决策目标有何必然联系。由此可以增强执行人员对其的可信性,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

(3)明确决策方案对应的阶段。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

(4)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即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

(5)方案所需的各种条件的要求。如实施该方案所需相应机构的调整或重新设置,人员的配备状况,以及资金等其它资源量的要求等。

3.(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只有那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决策方案才是高质量的决策方案。

(2)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一项优质的决策方案,应该是通过方案内在凝聚力和设定的机制,把方案内含的各种要素及条件按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有机地统合为一体。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或意外情况出现时,该方案本身有应变的弹性和进行局部调整的余地。

(4)决策方案力度标准。决策方案力度不够,解决问题就会“力所不及”;力度太大,可能会因矫枉过正而导致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导致事物发展动态平衡格局的崩溃。

4.(1)回溯分析。一般决策是在分析当时条件与预测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方案的选优。而追踪决策的分析过程,首先是从回溯分析开始,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的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产生的环节和原因,使追踪决策建立在现实的正确的基础之上。

(2)非零起点。一般决策是以零为起点的。而追踪决策所面临的对象和条件已经不是处于初始状态, 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是非零起点。非零决策的含义是,它的决策不是原决策的重复,而是对原决策的修正补充,即把原决策作为零,从而考虑实施结果与原决策标准之间的距离。

(3)双重优化。一般决策的优选是从几个并列的方案中一次选优即可。而追踪决策的方案选优,必须具有双重优化的特点。第一,要优于原有的决策方案;第二,是在诸多的方案中进一步选优。在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诸多新方案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以获得最佳效益。

(4)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在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追踪决策的影响更为强烈。因为,追踪决策是在已经实施而又要改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要充分考虑到改变原有决策时,各方面人员的心理变化。所以,当改变原决策,进行追踪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决策对象的内部和外部人员的各种利害关系。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

(20xx年春季学期)

第五章 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执行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理论 2.组织理论 3.因果理论

4.管理理论 5.交易理论 6.系统理论

7.演化理论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的失效。

A.终结状态 B.特殊状态

C.正常状态 D.起始状态

2.(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

A.对策模型 B.互动模型

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4.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 )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5.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三、多项选择题

1.史密斯认为,( )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环境因素 B.执行机构

C.目标群体 D.理想化的政策

2.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 )。

A.折扣型 B.结构型

C.滞后型 D.抵触型 E.僵化型

3.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

A.交叉性 B.动态性

C.突发性 D.多样性

四、问答题

1. 举例说明浴盆模型。

2. 简述史密斯模型。

3. 简述接受政策的三个层次。

4. 简述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

5. 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6. 简述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

7. 简述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3.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4.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5.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6.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基本掌握为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7.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5.D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E 3.ABCD

四、问答题

1.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比如:我国持续20多年的深圳特区建设,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执行过程,就经历了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早期失效时期,传统习惯的阻力使人民对政策一般了解甚少以及政策本身还可能存在着不少缺陷。在政策执行初期,存在着相当高的失效率;偶然失效时期,政策实行后,进入正常状态,人民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与认同,以及政策本身的自我完善,人民从政策执行中得到了实惠,尽管还有失效,但失效率低;耗损失效时期,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策开始老化,失效率又逐步上升。因此需要调整、修改已有政策,或者重新制定政策。

2.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理想化的政策是政策制定者试图追求的相互作用形式;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最直接影响的,必须对政策采取适当反应的符合政策要求的群体或个体;执行机构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组织;环境因素是那些影响政策执行和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要素。 史密斯模型与以往的政策执行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强调了执行中理想化的政策,而且也强调了执行中的其他三个因素。人们习惯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想化政策的制定上,似乎政策执行是简单地照章办事,不太注意目标群体,更少考虑到执行机构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实践证明,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政策执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服从、认同与内化。

服从是接受政策的最低层次反应。因政府政策具有法律规范性,凡拒不接受政策的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某些人为了避免惩罚,会从总体或形式上服从政策。在强大的政策压

力下,他们也会被动地执行政策。政策主体靠这种力量去推行政策,其运行过程是不能长久维持的。

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中间层次。在通常情况下,政策对象对政府颁布的政策,总是认可的,这是由于对社会公共权威的遵从习惯造成的。由于各自不同的价值偏好,使得人们对政策的基本掌握产生差异,虽然都建立于认同基础之上,也愿意力求从行动上认真执行,但执行的行为结果却大不一样,偏离政策目标,或走极端的现象也会经常发生。

内化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基本掌握,并积极地自觉行动。政策所确定的行为规范与价值体系,已成为这一部分对象的行为指南。比如,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已不断内化于绝大多数人的价值体系中,指导着他们的实践活动。

4.(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不论是道义还是感情上,多数人相信政策、服从政策、支持政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人们习惯于能自动地倾向接受政府政策,即使在现实利益与政策相矛盾时,仍会认为政策是合理、公正的。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通过比较、衡量,人们会认识到执行政策有什么好处,不执行政策会带来什么麻烦。有这种情况,虽然某项政策没有直接为自己带来好处,但不执行可能从其它政策对象那里带来坏处,所以也不得不执行。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政策的效力在很大程度上应取决于人们自觉自愿而非被迫遵守。然而也常有这种情况,那些按理应服从政策的人看到别人得益于不服从,因而也可能变成政策的违反者。为达到教育之目的,必须及时对政策违反者给予一定惩罚。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个对政策从不一般了解到一般了解,从一般了解不多到一般了解较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对政策的认识逐步加深,执行的自觉性也会不断提高。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基本掌握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从利益比较中接受政策。

5.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1)社会因素;(2)政治因素;(3)经济因素;(4)科学技术因素;(5)文化因素;(6)教育因素;(7)人口因素;(8)自然资源因素;(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

6.(1)多样性。任何一个政策(或政策系统)从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对其施加影响。政策制定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综观全局,抓主要矛盾,注重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坚持全面协调各种因素之间的矛盾。

(2)动态性。所有的环境因素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一切变化都说明,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已有的政策。

(3)交叉性。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交叉作用上。这种交叉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所有被制定出的政策,一定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政策系统,不同的政策间要注意相互协调、配套。

(4)突发性。环境因素的这种特征大量地表现在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上。当今世界,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危机,国际上的突发事件以及国内局部地区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都会对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我们的政策,既表现出它的刚性,又表现出它的弹性。执行政策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政治上的坚定性与策略上的灵活性相结合。

7.(1)抵触型。政策执行者采取多种手段拒绝执行政策,其招术大致有硬顶与软拖两种,

后一种更为常见,其结果是政策执行落空。

(2)僵化型。政策执行者对政策内容不加分析,盲目机械照搬,搞不清楚政策的实施范围和对象,因执行方法过于简单同样使政策不落实。

(3)滞后型。政策执行者因观念、思想上的落伍,在一项政策执行中犹豫不决,从而使政策落不到实处。

(4)折扣型。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政策不到位”。

(5)结构型。因政策执行机关与各部门之间,以及执行人员在分工合作中发生误会、矛盾及不协调而导致政策执行失败或中断现象。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实际中有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

三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 2.正式评价 3.非正式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 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判断。

A. 利益 B. 事实

C. 价值 D. 可行性

2. 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 理智 B. 理性

C. 情感 D.有限理性

3.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所做的判断。

A. 效果 B. 方案

C. 结果 D. 结论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 )。

A.建议 B.信息

C.分析 D.规范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3、( )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A.客观 B.适度

C.全面 D.有效

4、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 )。

A.参与 B.支持

C.阻挠 D.反对

5.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 )。

A、潜在效果 B、直接效果

C、附带效果 D、象征性效果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2.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概括起来看,它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哪些因素?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

4.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大致有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2.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3.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C 4.BD 5.ABCD

四.问答题

1.(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只有通过严格的程序、周全的数据和科学的手段对公共政策加以客观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公众的响应如何等。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现代社会人类活动日益复杂、风险增多、不确定性增大,从而对政策的科学性提出挑战;人们的利益要求趋向多元化,公众参与要求高涨,从而对政策的民主化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公正、公开地进行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迈向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

(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公正、公开的公共政策评价,可以知道在公共政策周期的不同阶段上资源投入量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在政策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的组合是否合适。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对某项公共政策的评价构成一个政策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政策周期的开始。只有通过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活动,才能判定某一公共政策当前的价值,从而决定其是否延续、革新或终结。

因此,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现实要求。

2.(1)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从19xx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概念以来,经过一批杰出的政策学家如哈罗德?拉斯韦尔等人的不懈努力,政策科学已逐渐完成其学科化。其中,政策评价作为政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政府外部动力。复杂的社会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迫使人们对政府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反思。一些重大的公共政策问题,引起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人们不仅要求政府对其所执行的政策做出说明,还要求一般了解有关公共政策效果的全貌。

(3)政府内部动力。政府部门在其长期的政策实践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了对政策进行评价的重要性。政府部门的重视,为政府内外的评价者创造了实践机会,并保证了评价资金的来源。这也是政策评价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条件。

(4)技术手段的完备。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政策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手段,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是评价由传统迈向科学的关键,为政策评价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2)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3)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4.(1)投入工作量。即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即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公共政策对客观事物与公共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即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通常表现为政策投入与政策效果的比率。

(4)充分性。即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即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公共政策的类型不一样,所反映的公平性的角度与观点也不一样。

(6)适当性。即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即探求影响公共政策成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即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针为主。

第七章 公共决策的思维方法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理性思维 2.经济合理性思维 3.渐进思维 4.顺序决策思维 5.剧烈变革思维 6.头脑风暴法 7.德尔菲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 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间接性与主观性

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 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4.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5.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实用主义

三、多项选择题

1.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 ) 。

A.层次性、多维性、普遍性

B.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C.层次性、多维性、灵活性

D.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 ) 。

A.顿悟 B.灵感

C.判断 D.直觉

3.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 。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四、问答题

1.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特点有哪些?

2.举例说明简单矩阵思维法。

3.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

4.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

5.举例说明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在现实公共决策中的运用。

6.案例分析

阅读材料“三峡决策中的六大悬念”(教材第186-189页),回答问题:从公共决策思维方法的公共性角度分析六大悬念的各自原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2.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3.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

4.顺序决策思维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5.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6.头脑风暴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xx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它可以用来产生大量关于解决问题的潜在办法的建议。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通常在10~15人之间)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7.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xx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C

三、多项选择题

1.BD 2.ABCD 3.ABCD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公共性”的双重特征。

2.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如政府针对市民养狗要进行决策,基本上可以有如下三种选择:

(1)严格禁养;(2)有条件的养狗;(3)任意养狗。那么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究竟采取那种政策,在决策过程中便可以采用简单矩阵思维法:

关键性能

方案 社会安全

卫生问题 文化伦理需求

严格禁养 ×

有条件的养狗

任意养狗 ×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果严格禁养,那么要对“文化伦理需求”支付高昂成本,因为社会上有很多人确实需要宠物狗慰藉心灵,而且有很多人已经和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旦严格

禁养,“打狗”过程将要受到很多抵触,成本高昂;

如果任意养狗,也就是政府对养狗不介入,任其发展,那么将对社会安全和环境卫生产生严重影响,同样要支付高昂成本。狗咬人的事件,遛狗过程产生的垃圾等等,都是政府需要考虑的成本范畴;

有条件的养狗,对于社会安全和卫生问题和社会伦理需求问题,都可以较好的解决,只要这个“条件”设计恰当,而且执行有效,那么就将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一轮矩阵的筛选就可以得出结论,而现实中很多政府决策中,需要重复几次的矩阵思维法判断筛选,才能够最终得出决策的结果来。

3.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他们认为所谓最优化纯粹是乌托邦,能够较为满意就已经不错了;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的又一种修正,当今绝大多数公共组织最常用的思维方式,它较为符合客观限定性条件。但渐进思维不等于优柔寡断,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当断则断”。同时,渐进思维具有条件性。当社会需要根本性变革时,渐进缓行似乎就不太适用了。因为这样会丧失许多机遇和造成更大的变革阻力。这时,剧烈的变革思维或称革命性思维就更加符合实际。

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剧烈变革思维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制定剧烈变革性的决策方案,有利于对问题的迅速解决。

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相辅相成,互相配合。

4.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无为其实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

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5.“巴拉姆的驴子”说明,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即将获得某样东西时,它的吸引力就会减退;而放弃某样东西的烦恼就会随之增加。巴拉姆驴子思维法,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如某政府在闹市区新近拆迁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土地,这是黄金地段,而到底把它拿来做什么用,却成了政府的心头之患。因为哪个领导都知道,一旦决定了,新建了,就不能再改变了。而在本市的核心区,全市的老百姓乃至兄弟省市都在盯着,它到底做什么用。决策成了难事,好端端的土地空闲了很长一段时间。

基本方案有:

(1)盖一个大型商厦,充分利用闹市区的优势,为税收服务,为市财政服务;但周围商厦已经林立,新建这样一个大型商厦,到底多大必要,到底是否能够真正从根本上增加市财政收入是个问题;

(2)建一个大型的市民免费公园,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对于财政却没有贡

献;

(3)盖政府大楼,改善办公条件,展示政府的新面貌。但现在政府的办公条件并不很差,再大兴土木,可能会造成社会的议论;

(4)盖一个大型停车场,缓解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但这么好的地段,建设一个停车场,未免浪费;很多人提出兴建一个地下停车场即可。

经过这些考虑,兴建市民公园成为了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

6.案例分析

一大悬念:革命先哲孙中山从公共利益出发,断定三峡的建设必将改变中国的面貌,让中国变贫为福,这既是一种灵感和直觉,同时也是一种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大悬念:缺乏整体思维和立体思维。

三大悬念:思维的校正。通过思想的碰撞来进行思维方法的校正,避免由于决策的失误而损害公共利益。

四大悬念:立体思维,将建设三峡放在一个宏观的中国大背景下考虑。

五大悬念:渐进思维。

六大悬念:集体决策,渐进决策。

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系统 2.系统方法 3.系统分析 4.决策支持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纳马拉 D.贝塔朗菲

三、多项选择题

1.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 )。

A.随机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确定型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2.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 )

A.非程序化决策 B.战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 D.策略决策

3.决策支持系统由( )提出。

A.贝塔朗菲 B.斯科特

C.克朗 D.基恩

四、问答题

1.系统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2.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

3.系统分析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有哪些?

4.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哪些内容?

5.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6.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7.如何将系统分析应用于公共政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3.“系统分析”最早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并使用的。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4.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二、单项选择题

1.A 2.B

三、多项选择题

1.BCD 2.AC 3.BD

四、问答题

1.系统的基本属性主要有:(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动态性;(5)层次性;(6)环境适应性。

2.(1)整体性。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它认为各种公共政策对象、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

(2)综合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为运用系统方法时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看到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同时还要看到各要素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二是认为这些联系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各要素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组成的系统也在变化,应当从政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和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研究。

(3)最优化。这是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目标的理想要求,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

(4)可行性。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囿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它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基于这一原则,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一定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

3.(1)系统分析首先把所研究的事物、现象和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系统,确定给定系统的边界范围,把它从周围的系统中划分出来;同时,鉴定该系统的组成部分,必要时逐级划分,确定各子系统。任一给定系统,都需要贯彻系统方法的整体性原则。这种整体性认识有助于人们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树立全局观念,贯彻全面性,这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思想

之一,也是公共政策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2)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统方法的相关性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这种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认识,有助于人们在公共政策活动中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和不断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思想之一,是人们成功地进行公共政策活动的方法论基础。

(3)系统分析积极大胆地将现代应用数学引入公共政策决策领域。数学方法的广泛运用为电子计算机进入公共政策部门提供了可能,使管理和政策逐步走向定量化、精确化和自动化。这样才使人们真正有可能认识和发挥给定系统的复杂多变的整体效应。

(4)系统分析绝不忽视非计量因素,反而往往把它作为“难点”而认真对待。

(5)系统分析在给定系统的设想与现实、计划与实施之间建立一种“中介”环节,使人们通过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在认识上逐步接近给定系统的实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使它按照人们规定的目标和利益运行。系统分析为公共政策主体提供一种反馈控制,借此可以弄清什么是正在发生的事实,什么是主观上认为正在或应该发生的情况,并对两者加以比较分析。

4.(1)政策性指标;(2)技术性指标;(3)经济性指标;(4)社会性指标;(5)资源性指标;(6)时间性指标。

5.(1)系统研究;(2)系统设计;(3)系统属性量化;(4)系统评价。

6.(1)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

(2)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3)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

(4)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

(5)解决问题时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是要对现存系统进行剧烈的改变;

(6)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其政策时。

7.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也可以说,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还应看到,公共政策系统是动态的,系统的未来状态部分取决于过去状态;观察目前的行为和结果,是为了进行目前和未来的调节。因此,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如应明确研究的目标和价值准则,提出众多的可行方案或替代方案,一般了解各个方案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有应急的计划等等,以供决策时参考。这些作业内容都需要由系统分析工作来完成。因此,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在公共政策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应明确问题和目标,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再由政策主体通过政策分析选用一个满意的或最佳的方案。

目前来看,系统分析已在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在宏观的国家整体系统分析、部门系统分析、地区系统分析、企业的系统分析和单项工程的系统分析等五个层次的公共政策中应用系统分析。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三)

(20xx年春季学期)

第九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知识经济 2.扁平式组织 3.公共政策体制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A.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2.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C.发展型 D.综合型

3.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组织扁平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E.社会主体知识化

2.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

A.知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公共政策创新

B.公共政策可以反作用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C.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

D.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

E.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3.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效率优位观念 B.科学民主观念

C.公平优位观念 D.创新超前观念

E.人本观念

4.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 )的公共决策体制。

A.多者博弈决策体制 B.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C.集权式决策体制 D.精英决策体制

E.网络化决策体制

5.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

A.产业政策 B.教育政策 C.科技政策

D.财政政策 E.金融政策

6.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 )。

A.信息化 B.民主化

C.高效化 D.科学化 E.多变化

四、问答题

1.简述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2.简述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征。

3.论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

4.联系实际,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推动作用。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 )

1.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和高新化、高效化的科研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的不断更新为目标的经济。

2.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三、多项选择题

1.BCDE 2.CDE 3.BCDE 4.ABE 5. ABDE 6.ABCD

四、问答题

1.(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公共政策作为政府在特定时期制定的行为准则,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据此可见,知识经济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各国政府公共政策理念的变革、公共政策内容的创新和公共政策行为的调整,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经济在本国的发展。

(3)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体制、公共政策过程和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4)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植和推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空前加剧,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知识创新能力。为此,世界各国都纷纷转变公共政策观念,调整公共政策内容,加强本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以更好地促进本国知识经济的发展,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

各国政策创新的实践说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政府决策不但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而且要适应知识经济这个新的经济形态,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进行科学的政府决策。如果一国的公共政策体系适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就能促进知识经济在本国的快速发展,增强本国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否则,政策体系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甚至为知识经济的发展设置人为的障碍,就会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2.(1)知识化与信息化。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更要注重信息的作用。公共政策的所有环节都离不开知识与信息。如果没有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撑,就很难避免决策失误。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

(2)民主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公民参政议政意识的高涨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参与式公共政策体制的建立,公民作为重要的非官方政策主体,可以通过投票或代议制等积极形式,也可以通过罢工、示威、游行等消极形式,还可以通过参加利益团体等形式来影响公共政策,使得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趋势大大加强。

(3)科学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强调创新,有创新性的政策就带有一定的风险。为

了把政策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必须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输快速便捷,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信道技术等信息搜集、整理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公共政策的依据。另外,多者博弈政策体制的建立使得公共政策在一些复杂公共事务的处理上倚仗政策辅助系统的支持,再加上系统论、博弈论和规划论等现代化的方法和计算机辅助政策技术的广泛应用,确保了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4)高效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以信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造就了扁平式的柔性组织结构,它纵向层级较少,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政策信息的传输和决策主体的快速反应。另外,重点掌握决策权的公共政策制定者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重点掌握了专门知识,本身都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高的决策能力;再加上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共政策信息的公开、完备以及先进的决策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公共政策具备高效化的特点。

3.(1)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应致力于输出这样一种政策,这种政策能够创造一种促进人不断学习的组织气氛,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创新,从而使人们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

(2)公平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就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但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位的。而事实上,公共管理作为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其价值观念不应当只片面追求效率,更应追求公平。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连企业管理的目标模式都从注重经济目标转向更注重社会目标,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当然应当是公平优位。公共政策作为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也应当是公平优位。

(3)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应及时搜集、整理、编辑、存储与传输有关信息的计算机网络,得以运用到公共政策过程中来,从而减少了信息搜集的不完全性和信息传输的失真机率;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现代化的公共政策提供了许多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这更使得公共政策主体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遵循科学程序进行决策成为可能。

(4)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大众参与经济、社会、政治决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仅仅指政策方式方法的民主化,而且指政策目标的民主化。

(5)法制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为确保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还需要政策主体树立依法决策的观念。依法决策意味着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以法律、公共管理职能和法定的政策权限为依据,公共政策的内容不能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违背,不能超越法定政策权限,同时要避免沿用行政命令或强制性手段来解决公共问题,避免超越法律的主观随意性和长官意志。

(6)创新超前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必须树立超前观念。要高度前瞻性地预见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情况,确保公共政策的超前性。知识经济时代的政策主体还必须树立创新观念。

4.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政府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的公共政策对知识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整与创新,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的“赶超战略”。这些需要调整与创新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教育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能促进本国知识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十章 公共政策案例及其分析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案例 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 )。

A.权威性 B.可行性

C.公共性 D.管理性

2.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 )。

A.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B.未来公共政策案例

C.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D.风险型公共政策案例

四、问答题

1.公共政策学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意义?

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有哪些?

3.你如何基本掌握燃油税的迟迟未出台?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2.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A

三、多项选择题

1.CD 2.ABC

四、问答题

1.(1)凸显以案论理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推动公共政策理论的发展与深化。首先,公共政策案例的素材来自于公共政策的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往往能反映公共政策的本质。学习者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核对和说明特定的公共政策概念、理论和方法;其次,案例分析可以加深案例分析者对政策理论的基本掌握和把握,更好地指导具体的公共政策实践。

(2)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公共政策理论作为一般的研究,只能通过对公共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寻找公共政策活动的普遍规律,案例分析则能够通过对某一特定公共政策问题的剖析,探寻公共政策实践的具体规律,是一种“个性中寻找共性”的方法。它有利于进一步纠正公共政策实践过程出现的各种缺陷,提高公共政策质量,推动公共政策的研究与实践沿着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轨道前进。

(3)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学特别是MPA教育质量的提高。案例分析的价值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一些课程里,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帮助未来的公共管理者学习如何对特定情况进行分析和思考,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学员们能够深入分析各种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一般了解其它学员的各种建议和

解决方案,学会在各种方案中权衡并作出政策。案例分析并无标准答案的特性,它能增强学员们对“模糊决策”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案例分析中隐含的理论、方法、技能,都大大有利于改变目前公共政策学教学与研究轻实践重理论的不足,提高我国公共管理教育质量,促进公共管理人员政策水平的提高。

2.(1)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3.开征燃油税是为一般了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路“三乱”(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其长期目标是,从根本上减轻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理顺税费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燃油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油价居高和波动,导致燃油税实施条件的不确定。具体分析,请参看教材第261-262页。

第十一章 公共政策的理念转型及其挑战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问题 2.公共利益 3.公共责任

二.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A.社会问题 B.公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2.(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3.公共利益是公众(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

C.独享 D.共同创造

4.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三.多项选择题

1.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 )。

A.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B.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D.价值分析

2.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 )。

A.全国性公共问题 B.国际性公共问题

C.管制性公共问题 D.服务性公共问题

3.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 )。

A.公共政策应当是问题取向的

B.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

C.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

D.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四.问答题

1.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联系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3.公共机构的特性是什么?

4.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着哪些现实挑战?

5.如何基本掌握公共政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6.如何全面地认识公共问题?

7.如何培育公共文化?

8.简述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

1.D 2.A 3.B 4.A

三.多项选择题

1.ABC 2.CD 3.BCD

四.问答题

1.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这就是说,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并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2.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基本掌握:(1)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包括客观性和社会共享性);(2)公共机构的特性。

3.(1)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2)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3)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4.(1)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2)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3)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5.民主化一直都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理念。在我们的基本掌握中,民主化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1)民主化首先是指对公众权利和利益的尊重和维护;(2)民主化也可以指代公共政策的公开化和开放性要求;(3)民主化也意味着对法治精神的强调和遵循。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1)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2)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6.(1)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2)公共问题的本质特征:影响的广泛性;不可分性和公共性。

(3)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

7.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1)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2)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3)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这些维度的共同点都在于,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它们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8.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1)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2)公共政策将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3)公共政策将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4)公共政策民主化;(5)公共政策科学化。

《公共政策概论》网考自测题

王援朝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公共政策是(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西蒙

C.拉斯韦尔 D.史密斯

5、(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 补充 B. 协调

C. 一致 D. 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A. 基本掌握 B.选择

C. 共识 D.互动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的失效。

A.终结状态 B.特殊状态

C.正常状态 D.起始状态

14、(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

A.对策模型 B.互动模型

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 )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判断。

A. 利益 B. 事实

C. 价值 D. 可行性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 理智 B. 理性

C. 情感 D.有限理性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所做的判断。

A. 效果 B. 方案

C. 结果 D. 结论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 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间接性与主观性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A.创造性思维 B.直觉思维

C.灵感思维 D.豁然开朗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提出并使用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纳马拉 D.贝塔朗菲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政策理念。

A.基础型 B.理性型

C.发展型 D.综合型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A.社会问题 B.公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31、(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32、公共利益是公众(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

C.独享 D.共同创造

33、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34.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实用主义

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3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层次性 D、系统性

37.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机构

38.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

39. 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 )的身上。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 国务院各部门

C.全国政协 D. 中国社科院

40.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认同与内化。

A.服从B.拥护C.赞同D.质疑

41.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42.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43.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 )型

A.滞后 B.结构

C.抵触 D.折扣

44.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 )水平。

A.民主化B.现代化C.民族化D.合理性

45.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A.科学 B.民主

C.现代 D.竞争

46.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47.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48.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 )的又一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49.(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0. (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51(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2.(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和“(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54. (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55. (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56. (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57.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析 D.政治

58.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59.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60.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 ( )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6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6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 )( ),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63.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家 D.其他社会成员

6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

A.分配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D.规制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 )。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 )。

A.社会名流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核心主体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 )。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

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

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 )等子系统。

A. 监控 B. 智囊

C. 决断 D. 信息

8、外部监控体系是由( )等组成。

A. 政党 B. 人民群众

C. 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 )。

A.界定政策问题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 选择政策方案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

A. 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 目标具体明确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有( )。

A. 多要素原则 B. 多方案原则

C、可操作性原则 D. 排斥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 )。

A. 妥协 B.说服

C.强制 D. 交换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 )。

A. 双重优化 B.非零起点

C. 回溯分析 D.心理效应

14、史密斯认为,( )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环境因素 B.执行机构

C.目标群体 D.理想化的政策

15、从政策执行者对执行政策的态度分析,政策执行问题有如下几种(

A.折扣型 B.结构型

C.滞后型 D.抵触型 E.僵化型

16、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

A.交叉性 B.动态性

C.突发性 D.多样性

17、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组成内容有( )。

A.建议 B.信息

C.分析 D.规范

18、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 )。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C.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9、( )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 )

A.客观 B.适度

C.全面 D.有效

20、处于不同地位的人们,对政策效果评价的态度会( )。

A.参与 B.支持

C.阻挠 D.反对

21公共政策效果的类型有( )。

A、潜在效果 B、直接效果

C、附带效果 D、象征性效果

2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 ) 。

A.层次性、多维性、普遍性

B.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

C.层次性、多维性、灵活性

D.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

23、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 ) 。

A.顿悟 B.灵感

C.判断 D.直觉

24、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 。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25、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 )。

A.随机决策 B.风险型决策

C.确定型决策 D.非确定型决策

26、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 )

A.非程序化决策 B.战略决策

C.程序化决策 D.策略决策

27、决策支持系统由( )提出。

A.贝塔朗菲 B.斯科特

C.克朗 D.基恩

28、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组织扁平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E.社会主体知识化

29、下列关于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论述中,正确的有( )。

A.知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公共政策创新

B.公共政策无助于知识经济的发展

C.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实现政策创新

D.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政策的扶植

E.知识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执行

30、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

A.效率优位观念 B.科学民主观念

C.公平优位观念 D.创新超前观念

E.人本观念

31、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 )的公共决策体制。

A.多者博弈决策体制 B.民主参与决策体制

C.集权式决策体制 D.精英决策体制

E.网络化决策体制

32、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需要调整的公共政策主要包括( )。

A.产业政策 B.教育政策 C.科技政策

D.财政政策 E.金融政策

33、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 )。

A.信息化 B.民主化

C.高效化 D.科学化 E.多变化

34、公共政策案例的特点有( )。

A.权威性 B.可行性

C.公共性 D.管理性

35、根据公共政策案例记录的过程,可以把公共政策案例分为( )。

A.完全公共政策案例 B.未来公共政策案例

C.实时公共政策案例 D.风险型公共政策案例

36、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 )。

A.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B.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D.价值分析

37、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 )。

A.全国性公共问题 B.国际性公共问题

C.管制性公共问题 D.服务性公共问题

38、以下哪些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 )。

A.公共政策应当是问题取向的

B.公共政策应当是讲究公平的

C.公共政策应当追求民主化

D.公共政策应当实践科学化

39.公共政策突出了“公共”二字,这意味着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行为特征,应充分体现作为社会公共利益( )的角色。:

A.代表者 B.维护者

C.增进者 D.倡导者

40. 在所有制定公共政策的主体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 )。

A.党 B.政府

C. 其他公共机构 D.准公共机构

41. 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大致经历以下环节:( )

A.利益选择 B.利益综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

42. 通常情况下,下列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A.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B.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C.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D.积极创造社会财富者

43.公共政策主体引导公众观念行为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主体( )。

A.自身观念的影响程度

B.自身观念的模范程度

C.行为的规范程度

D.行为的模范程度

44.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共政策主体必须转变公共政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 )。

A.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而不是对立者

B.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应是解决公共问题、保证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C.支持、鼓励准政策主体的发展

D.要具有前瞻性,注重“预防”而非“治疗”,重点掌握政策主动权

45. 政策环境的优化和改善。主要包括( )

A. 对市场机制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

B. 提倡公共道德,强调公共责任,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围

C. 加强公共政策程序化、公开化的法制建设

D. 最大限度地吸纳公民参与,推进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46. 公共政策系统由( )及监控系统构成。

A.信息系统 B. 智囊系统

C.分析系统 D. 决断系统

47. 集体决策模式指决策机构的全部成员( )。

A. 拥有同等决策权力 B. 共同决策

C. 共同负责 D. 共同进退

48. 中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管理地方的( )等各个方面的工作

A. 政治 B. 经济

C. 社会 D.外交

49. 结合中国的实际,可将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划分如下( )。

A.社会团体 B. 职业团体

C. 群众团体 D.工作团体

50.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

A.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B.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C.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D.提高了决策问题的质量

51. 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 )。

A. 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

B. 明确决策方案的运用期限

C. 明确决策方案的制定者

D. 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

52. 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包括( )。

A.效益标准

B.方案协调性标准

C.方案适应性标准

D.方案力度标准

53. 追踪决策的特征包括( )。

A.回溯分析

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应

54. 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会受到( )。

A.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

B.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C.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

D.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55. 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可以理解为( )。

A.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

B.系统产生了政策输出

C.由政策结果和反馈提供了政策的评价与再输入过程

D.政策的系统化

56.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 )等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A.早期失效 B.偶然失效

C.晚期失效 D.耗损失效

57. 史密斯认为,( )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大因素。

A.理想化的政策B.执行机构C.目标群体D.环境因素

58. 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 )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A.效益 B.效率

C.效果 D.价值

59. 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按( )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A.规定的程序 B.规定的顺序

C.随机的顺序 D.预定的形式

60.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的产生与发展可归结于以下因素:( )。

A.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B.政府外部动力

C.政府内部动力

D.技术手段的完备

61. 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的区别是( )。

A.公共政策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B.公共政策的评价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C.公共政策的评价要考虑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D.公共政策的评价要从实际出发

62.公共政策评价标准包括:( )

A. 绩效 B.效率

C. 充分性 D.科学性

63. 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所遵循的原则包括( )。

A.整体性

B.综合性

C.最优化

D.可行性

64. 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这体现了系统方法的( )。

A.可行性原则

B.相关性原则

C.有序性原则

D.动态性原则

65. 系统分析的指标体系通常包含( ) 资源性指标、时间性指标。

A.政策性指标

B.技术性指标

C.经济性指标

D.社会性指标

66.系统分析流程的基本内容包括( )。

A.系统研究 B.系统设计

C.系统属性量化 D.系统评价

67. 系统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 )。

A.带有极强政治色彩的问题

B.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C.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超理性因素的问题

D.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观念(偏好)和实际价值(效用、价格)之间加以权衡的问题

68.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通过( ),促进知识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A.公共政策理念

B.公共政策体制

C.公共政策过程

D.公共政策内容的变革与调整

69.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 )。

A.弄清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

B.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

C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D. 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出发点

70. 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 ),也是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A.使命感 B.责任心

C.自觉性 D.荣誉感

71. 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

A.公共利益的基本属性

B.公共机构的特性

C.公共政策的特点

D.公共政策的转型

72. 公共机构的特性是( )。

A.公共机构历史悠久

B.公共机构有存在的必要性

C.公共机构有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

D.公共机构产出的独特性

73.当代公共政策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包括( )。

A.公共政策的程序化与非常规决策之间的矛盾

B.公共政策体系的相对封闭性与系统开放性的矛盾

C.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方法论之间的矛盾

D.公共政策的特性与传统官僚体制之间的矛盾

74.一般说来,公共文化集中体现在社会成员的以下认识和观念之上:( )。A.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认识

B.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D.对公共文化的认识

75.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包括( )公共政策科学化.

A.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

B.更加强调公共问题的具体要求;

C.突出公平在其目标体系中的地位

D.公共政策民主化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题后括号中填写对或错)

1.公共政策是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惩罚性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3、公共政策系统包括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等要素,不包括外在环境。()

4、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不包括有效性、对称性。( )

5、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不涉及个人。()

6、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活动时所秉持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制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

7、公共政策主体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还常常在应对突发事件等危机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8、公共政策主体选择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就意味着一定要对这些利益关系进行调控。

9、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但有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

10、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12、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不独立行使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

13、中国的职业团体不属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

14、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

15、心理效应在追踪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追踪决策的特征之一。()

16、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是决策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并告知执行者不得随意机动。

17、公共决策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其解决也呈现出长期性与阶段性。因此,在决策方案中必须明确决策阶段,以使得决策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和决策。()

18、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

19、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20、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

21、因果理论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2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2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是一个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24、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

25、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26、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27、由于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宜放到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28、绩效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绩效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但不包括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29、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

30、顺序决策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31、头脑风暴法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32、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xx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

33、剧烈变革思维是19xx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这种思维方法最初用于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后来逐渐用于其他领域。()

34、在运用思维方法时,决策者一方面要注重理性选择的关键性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发觉灵感和注重直觉。()

35、在公共决策中,决策者必须首先具有职业行为的思维方法,将决策过程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来对待。()

36、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37、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的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38、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39、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40、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

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

41.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

42、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只要坚持使用系统分析法就可以解决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43、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44、扁平式组织削减了内部层级,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是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45、公共政策体制,是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并非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46、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

47、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

4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49、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要素主要包括(1)明确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目的;(2)选准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角度;(3)确定公共政策案例分析的立足点。

50、公共责任是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与他们对其个人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无关。()

51、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5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3、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是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

54、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些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55、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之一。( )

56.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57、中国的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之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享。( )

58. 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机构的公安、国家安全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

59. 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程。

( )

60. 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61.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

62. 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内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

63. 在各个国家中,议会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

6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各种利益团体也将

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

65.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

66. 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并不影响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

67. 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

68. 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

69. 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

70. 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 )

71. 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已有的政策。

72.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73. 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74.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它是指运用德尔菲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75. 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并不单是指在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它还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如公共政策体制的科学化,公共政策诸方法的科学化。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2、B

3、D

4、C

5、C

6、D

7、A

8、B

9、D

10、C

11、D

12、C

13、C

14、B

15、C

16、A

17、D

18、C

19、B

20、A

21、B

22、A

23、C

24、D

25、A

26、B

27、A

28、C

29、B

30、D

31、A

32、B

33、A

34、C

35、A

36、D

37.C

38.D

39.B

40.A

41.D

42.C

43.D

44.A

45.D

46.A

47.D

48.A

49.B

50.C

51.A

52.C

53.A

54.D

55.C

56.B

57.A

58.A

59.D

60.B

61.A

62.C

63.D

64.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ABCD

2.BD

3.ABC

4.ABCD

5.BCD

6.ABCDE

7.ABCD

8.BCD

9.ABCD

10.ABCD

11.ABCD

12.BCD

13.ABCD

14.ABCD

15.ABCDE

16.ABCD

17.ABCD

18.ACD

19.AC

20.BD

21.ABCD

22.BD

23.ABCD

24.ABCD

25.BCD

26.AC

27.BD

28.BCDE

29.CDE

30.BCDE

31.ABE

32.ABDE

33.ABCD

34.CD

35.ABC

36.ABC

37.CD

38.BCD

39.ABD

40.AB

41.ABCD

42.ABC

43.ACD

44.ABCD

45.BCD

46.ABD

47 .ABC

48. ABC

49.BCD

50.ABC

51.ABD

52.ABCD

53.ABCD

54.ABCD

55.ABC

56.ABD

57.ABCD

58.ABCD

59.A

60.ABCD

61.ABC

62.ABC

63.ABCD

64.BCD

65.ABCD

66.ABCD

67.ABCD

68.ABCD

69.ABC

70,ABC

71.AB

72.BCD

73ABC

74.ABC

75.ABCD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错

2、对

3、错

4、对

5、错

6、对

7、对

8、对

9、错

10、错

11、对

12、错

13、错

14、错

15、对

16、错

17、对

18、对

19、对

20、对

21、对

22、对

23、错

24、错

25、对

26、对

27、错

28、错

29、错

30、错

31、错

32、错

33、错

34、对

35、对

36、对

37、对

38、对

39、对

40、对

41、对

42、错

43、对

44、对

45、错

46、对

47、对

48、错

49、对

50、错

51、对

52、对

53、对

54、对

55、对

56.对

57.对

58.错

59.对

60.错

61.错

62.错 63错

64.对

65.对

66.错

67.对

68.对 69 对

70.对

71.对

72.对

73.对

74.错

75.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