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报告

第二章:规划区现状及重点问题分析、

第一节:规划区现状:

1.地理位置:

武汉理工大学鉴湖校区位于北纬30°30’59.72″,东经114°13′27.62″,处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为武汉理工大学马房山四大校区之一,在呈带状分布的马房山校区中处于中间地段,连接着西院与南湖。鉴湖校区位于雄楚大道,由北部的洪达巷,东部的工大路,南部的雄楚大道以及西部的武汉科技学院包围而成。如图所示:

2.校园区域布局

鉴湖校区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齐全,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容纳量可谓不小。鉴湖校区主要是教学任务以及学生住宿的场所,平面基本成正方形(缺了左上角西北方向上的正方形,同时右上角东北方向多了三角形的草坪),其边长为530米,粗略估计面积0.2809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绿化休闲区等部分。其中,鉴湖校区较之于其他校区尤为独特的是它是最具有人文气息,同时也是理工大景色最具有观赏性校区之一,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鉴湖的存在,鉴湖校区也是因此而得名。

(1)教学区:

教学区的主要部分位于鉴湖校区的东南部,成东西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边长300米,宽度为100米,面积为0.03平方公里。包括鉴主,鉴一,鉴二,鉴三以及处于工大路东侧的鉴四(外国语学院),为鉴湖校区总面积的10%。鉴主教学楼是鉴湖校区乃至武汉理工大学的最高建筑,理所应当的成为了理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全称是“鉴湖校区主教学楼”,二十层将近四百个教室的庞大容纳量也使得它承担了鉴湖校区众多院校的主要教学任务。鉴一教学楼位于鉴主教学楼的西侧,主要承担学校会议以及部分教学任务。鉴二教学楼位于鉴一教学楼西侧,因为学校文艺活动众多,需要一些专业的场地来满足学校社团的排练需求,在鉴湖校区其他楼栋足以满足鉴湖师生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鉴二的主要用途被定位给学生社团诸如大学生艺术团等提供排练场地以保证大学生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鉴三教学楼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楼栋,楼高五层,每层设教室四个,全部为百人以上的大教室,为鉴湖校区各学院的跨学系教学提供了充足的教室保证。鉴三教学楼还是鉴湖校区各个教学楼中空调设施最为齐全的,也成为了酷暑隆冬时节同学们自习的首选。鉴四教学楼是鉴湖教学楼中唯一处于工大路东侧的教学楼,与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相邻。鉴四教学楼主要是用于外国语学院与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日常教学,学术报告,艺术学院学生作品展等种类繁多的活动,作为仅次于鉴主教学楼高度的鉴湖第二高楼,鉴四教学楼同样也为其他学院提供了充足的教学平台以及学生自习室,满足了广大鉴湖师生的学习需求。五大教学楼充分保证了师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课后的自习,同时也提供了对外交流以及学生课余素质拓展活动的展开,很好的完成了教学区的任务。

(2)运动区

运动区包括学海公寓西侧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排球场以及学生活动中心,还包括西11舍旁自然草坪足球场和篮球场。总面积约为0.03平方公里,占鉴湖校区总面积的10%,与教学区面积大致相当。为了便于学生的课余时间锻炼身体,因此运动区总是伴随着生活区一同存在。鉴于鉴湖校区有两个学生生活区,因此运动区也是分为两个部分。学海公寓西侧的运动区是最为全面的,包括一个80*100人工草皮足球场,40个标准大小塑胶地面篮球场,八个标准网球场以及四个标准排球场。如此规模的运动设施已经足够满足大多数鉴湖同学的课余身体锻炼,也为同学们业余爱好能力拓展提供了一个很广大的平台。午后以及周末经常可以感受到操场同学们矫健身姿带来的热气息,这也为鉴湖校区平添了许多朝气与活力。另一个运动区是西11舍旁边的足球场以及篮球场,但是因为年久失修,曾经的真草标准足球场如今早已经破败不堪、杂草丛生。中部也因为同学们为了方便而走出了一条土路,丝毫不见足球场的样子。篮球场的损毁要轻微一些,但是石灰地面也已经坑坑洼洼,球框也已陈旧,但是仍然能保持篮球场的功能,为西宿舍区的同学们提供必要的场地进行运动。相较之下,西宿舍区的运动区功能要单一许多,并且承载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总体来说鉴湖校区的运动区已经能够很好的承担同学们课余的运动需要。

(3)生活区

鉴湖校区是武汉理工大学居住人数最多的校区,生活区分两部分,分别是位于学校东北部的学海公寓,以及位于校区南部的西9~西11公寓。学海公寓包括A~G栋共七栋公寓楼,主要居住人群是学生资环、信息、材料、管理等学院的大二至大四学生。每栋公寓楼约有宿舍120间,一共能够容纳540人左右。其中一楼到五楼是四人间,六楼及七楼是六人间。每间宿舍都带有独立卫浴,四人间配备书桌与床铺一体的设施,也是最为方便的设施。六人间咋显得有些拥挤,两个上下铺与两个上铺,下面摆放六张桌子,会因为没有衣柜的原因而给生活带来些许不便。学海公寓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活体系,每个楼层的一楼都开设了一些诸如超市、小卖部、台球室、洗衣店、奶茶店等生活娱乐设施,同学们下楼进行购物消遣等活动都会方便很多。楼下还有大片的草坪,又给同学们的休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每到傍晚,草坪上都会聚集来自周边生活区的人们,或与宠物玩耍,或与朋友聊天,或与爱人相依,为校园带来了阵阵温馨与欢笑。西7~西11舍多为研究生宿舍,也是鉴湖校区较为悠久的公寓,从外观就可以看出些许陈旧的气息。比起学海公寓齐全的生活设施,这边的优势在于临近食堂,方便就餐。但是如果有其他方面需要的话就需要去学海公寓,例如运动。不过由于这两个生活区距离并不遥远,因此对于南部生活区来说,其余基础设施的缺乏所带来的不便并不是那么的难以解决。除了上述的两个学生生活去,鉴湖校区还有一片教职工家属居住区,位于学海公寓东侧,楼有六角形小高层四栋。学校也有对这片区域重新进行规划之意,但因涉及到资金,搬迁地址等因素的制约而一直未能如愿。

(4)绿地及景观区

鉴湖校区是武汉理工大学最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区,同时也是目前景色最为靓丽的校区。因为鉴湖校区拥有其他校区(南湖新校区除外)所不具有的湖泊景观,湖名为“鉴湖”,鉴湖校区也因此而得名。鉴湖位于鉴三南部,鉴主楼下,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对于鉴湖校区来说已经足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周边种植了柳树等植被,倒映水中更加增添了鉴湖的绰约风姿。特别是当鉴湖中倒映出鉴主时,波光粼粼的湖面仿佛一面镜子,让人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虚幻,如入梦里。除此之外,鉴湖的绿化也是一大特色。面积约占鉴湖校区的60%的绿化使得鉴湖校区到处充满了盎然生机。绿化主要包括如下几个区域:鉴主广场两侧的大面积草坪,学海公寓东部两片大面积草坪,以及鉴湖道路两旁栽种的树木,公寓楼下的草坪及乔木等。大面积的绿化也给师生们提供了充足的场地与自由享受自己的休憩时光。

第二节:原规划方案存在的问题

   由于鉴湖校区建成时间已久,因此其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因为老化而无法继续使用,因而造成了资源浪费。随着学生们需求的转变也使得学校的功能并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因而出现了功能不完整的问题。下面我们来仔细探讨下这两个问题。

1.土地利用率不足

鉴湖校区多处存在土地利用不足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出现在很多建立已久的学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来的设施老化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在鉴湖校区的南部有一片废旧的足球场,操场周围分布有行道树和景观树分别与西部的道路和南部校外的雄楚大道相间隔,北部邻接公主楼等宿舍群,东部是保卫科和研究生宿舍楼及车棚书店等。操场内部草地稀疏杂乱无人管理,尚有一些废弃的体育设施(足球门框和单杠),中间被学生踏出一条小路通往鉴湖侧门。此部分土地基本无人维护管理,属于废旧、废弃区域,对鉴湖校区的基本功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景观生态方面讲,它反而破坏了鉴湖景观的整体美观效果,草地稀疏、土地荒芜,依据武汉市降水夏多冬少、春多于秋,涝多旱少、年际变化大,还有冬季西北风夏季西南风,一年四季均有大风的气候特点,降水、大风等恶劣气候会导致土壤泥泞或者土壤冲刷流失、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从而给整个鉴湖校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不好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了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这个地方也成为了我们二次规划的重点地区。

2.区域分工不明确

原规划方案中有一处区域处于毗邻工大路的鉴湖东门周围,是由西侧是学子综合服务中心,东部是西七食堂。两处用地分别设置有通信营业厅、药店、文化衫制作公司,西七食堂、中国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取款机等建筑和基础设施。这片区域的建筑老旧分散,不仅影响校区整体景观,也使得各服务网点分布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因而土地利用空间有限,土地利用功能混杂。另外,两侧道路损坏严重,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此处区域也成为了我们二次规划的目标之一。

3.功能不完整

鉴湖校区学海公寓东部楼下有面积可观的草坪,平时供人休憩娱乐,但是由于周边小学以及家属区的存在使得早上车辆众多,于是有人将这片草坪当作了天然停车场。这种做法严重损毁了草坪,也使得原本健康的生活环境开始遭到破坏。另外,随着年级的增长,同学们越来越需要合适的场地进行晨读以增强自己的口语能力,然而宿舍楼附近并没有合适的地方进行晨读。如此就无法满足同学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第三章:区域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目标

1.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针对旧足球场,改变目前分区中的土地利用方式,保留周边的行道树和景观树,去除杂草重新规整土地,因地制宜种植景观植物。完全改变原有操场形状,加建一座图书馆和一个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筑。依据建筑规模和分布状况建设新的道路和绿化带等基础设施和生态设施,制定一系列的建设、维护、运营政策。

此部分校区规划要达到充分利用废旧操场,为鉴湖增加新的文化功能区,完善鉴湖的文化功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校区局部景观,改善鉴湖校区整体生态环境等目标。

2.明确区域分工

综合服务楼要将原有的银行、通讯营业厅、药店、食堂和其他一些后勤保障部门于一体。根据鉴湖校区师生及职工总人数,分析需求,拟建综合楼规模如下:建设一栋三层楼房,将楼房分为左右两部分,分别为餐饮服务部分和其余综合服务部分。

综合服务部运营综合服务商场为了弥补服务项目的不足,需制定一系列加强租赁网点管理的暂行办法。经过一系列招商、定项,通讯、文教、五金、印务、针织、钟表、化妆品、画室、图书杂志、服装鞋帽、体育用品、多媒体制作等应有尽有,规范了管理,提高了效益。强化对商场的日常规范管理,鞭策管理者,鼓舞经营业户,使超市的营业额迅速提高。达到提高成本回收效益,校区小社会综合效益。

建设综合服务楼可以将鉴湖校区西七食堂周边区域功能不明确的不足进行弥补,明确的分工也使得师生们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对这一区域的资源进行利用,丰富师生生活的同时也节约了时间资源。

3.完善校区功能

第二节:区域规划的原则

 

第二篇: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

1、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p2

2、区域产业机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结论 p3 3、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p5

4、空间聚集理论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p6 5、空间扩散理论与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p8 6、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p9 7、区域研究的计量分析模式 p10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1、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概述 p11 2、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p12 3、区域农业规划布局 p20 4、交通运输布局 p24

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 p28-p30

第五章 城镇经济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p31-p32 第六章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方法论 p32 第七章 区域规划的编制 p33

第一章 绪论

一、区域研究:

1、发展:最早来源于地理学发现——专门机构地区发展研究中心。

(1) 区域研究的特征: ? a、任何一个区域都存在着自然、生物、社会

等一系列跨区域分布的系统,各自成一体,相同信仰和民族。 ? b、区域是经济社会自然多系统的地域综合,

多系统发展并存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特定区域)。 ? c、区域内多系统由于受其本身和相互间非均

质作用过程中的影响,既可能在区单元,整个地际间形成显著差异,又可能在区域内部形成特定空间差异和重新组合布局。 ? d、区域是选取并研究地球上存在的复杂现象

的地区分类的一种方法。地球表面任何部分,如果它在某种指标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话,即为一个区域。这种分类指标,是选取出来阐明一系列在地区上紧密结合的多种因素的特殊组合的。

(2)区域的基本特征: ? a、可度量性,可用经纬线或其它地物控制边

界。 ? b、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类型、区域层次、区

域内部的系统性三方面。 ? c、区域的不重复性。 (3)区域的类型: ? 根据地壳上的物质多样性标准再分为:a、自

然区域。b、社会经济区域。 ? 根据区域功能和内在联系程度等的不同分为:a、单一特征区域。b、多种特征的综合区域。

c、根据人类对地域开发利用的全部内容而分异的总体区域。 ? 任何划分标准的区域类型,均可再归并为两

类:a、均质区:具有单一面貌,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气候区、农业区、?)。b、枢纽结节区:其形成取决于内部结构或组织的协调,包括一个或多个核心及围绕的区域。

二、区域研究:区域理论和区域规划: ? a、区域研究及理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研

究是理论基础,理论是研究深化。 ? b、区域理论是区域研究的理论内核。 ? c、理论与规划是建立在区域研究基础上的两

个既相关又相互区别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一. 古典学派理论: ? 1.绝对利益说(亚当·斯密):国际(区际)

贸易起因于商品的成本差异,而成本差异又是各自区域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所形成的。区域成本差异的存在导致了区域商品的价格优势和成本优势,并导致了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 ? 2.比较利益说(大卫·李嘉图):即使在一个

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的产品成本都优于另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区域)分工和贸易仍能使双方得到好处。是绝对利益说的发展,深刻揭示了区域分工协作和自由贸易的积极意义,成为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的源泉。 二.现代学派理论: ? 1、资源禀赋说:区域贸易和分工协作的首要

条件是各项商品由于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能在某地区比其他地区更经济的生产出来,根据这些商品所含生产要素程度种类不同,可把各类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区域贸易的流向以要素禀赋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最佳的区域分工协作格局。 ? 2、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1、相似理论:现代区域贸易的定向和资源禀赋理论的结论不尽然相等,表现为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实际上并不低于那些生产要素互补性的国家之间的机会,因此,区域经济不能只偏重供应能力,即偏重成本优势来说明贸易的起因。出口产品的生产推动力首先来自国内市场,是技术创新领先和国内市场饱和的结果。区域需求结构是区域收入高低的反映,相同需求结构的区域结构之间,贸易机会和数量更为突出。 2、剩余出路理论: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剩余的生产能力,通过区域贸易刺激剩余能力的出路,开辟大宗产品,其作用不仅仅是得到区域比较利益,更重要的通过区域间技术、文化、创新的交流和竞争,起到全方位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饿积极作用。

3、“中心—外围”理论:贸易条件的不均等回产生贸易利益分配上的不均等。由发达国家为中心,控制着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地带的“中心—外围”结构。

三.区域发展战略: ? 1、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

本区域廉价劳动力开发自身盛产的农矿特色等初级产品,出口换汇,再进口制成品。(最低级发展战略)。 ? 2、进口替代战略:通过本国制造来替代进口

的制成品以保护民族工业和实现地区工业化(引进技术、设备、管理人员)。 ? 3、出口替代战略:制成品的出口导向战略,

优点在于①在更经济的层次扩大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外汇来源,重组本地区生产要素组合。②超于国内市场限制,解决“剩余出路”③外国投资有较大吸引力④提供就业,带动整个经济规模效应个更有效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和区域劳动分工协作理论相互对应和补充的一组区域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及其应用: 1、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 ?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种产业在一定时

期内稳定占有产品和资源的比重。 ? 赫希曼在其19xx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屡》

一书中,强调了一个产业的出现,可能诶其他产业活动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并把这种产业间的关联,划分为前向效应和后项效应两类。 ? 前向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其产品能作为其

他产业的原料供应者,促使产业的延伸和发展。 ? 后项效应:某个产业出现后,应起对原料的其

他产品的需求,刺激原料产业的萌生和发展。 2、区域产业结构关联理论的应用: ? 意义:根据技术经济联系效果大小确定区域经

济发展中承担主要任务的“中心产业”。 ? 均衡增长理论:低收入的发展中地区发展受需

求不足的限制,单独对某一产业的投资会遇到产品难以销售的困难,提出只要对广大范围内的各种产业,按相关比例同步投资,就可全面地创造和扩大市场,消除发展的市场瓶颈。

?

不均衡增长理论:发展中地区束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家的投资决策能力偏低,解决得关键是促成一种积极有效的投资倾向,提出经济发展可通过集中投资发展若干特定的产业部门,借助先发展产业与突出的前向和后项联系效应,自然迫使其他部门随之发展。 ? 平衡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高级

化的两个过程,平衡的目标是要借助非平衡的过程来实现,非平衡的发展最终以产业平衡为目标。 ? 规律:均衡——〉非均衡——〉均衡(高级)。 二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 地域生产综合体:依循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和区

际分工协作的基本思想。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区资源的特点,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具有区际意义的专业化部门,发展起与其配套协作(直接或间接)或有其他技术、经济联系的工业部门以及必要的区域性公用工程,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产有机体。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对地区资源的最大可能的开打和最大效益综合利用。

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 区位理论是一研究人类社会不同经济活动空

间布局规律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各区位理论可分为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区位理论三大类。

一 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圈层,杜能圈: ? 农业土地的不同经营方式,不仅取决于土地的

自然特征(如肥力等) 更重要的是以来其社会经济的空间要求,其中尤以不同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空间距离影响最为突出。 ? 围绕着封闭的市场中心,农业土地的经营方式

按集约化程度的高低呈同心圆状的空间规律。 ? 贡献:1、奠定了区位理论基本的研究思想。2、

分析揭示了区位级差地租的存在。 ? 缺点:1、结论不适用于今天的农业布局。2、

过分强调单因素,无法进行多因素研究。3、过分强调利润,没有考虑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 工业区位理论: 韦伯: ? 最小费用区位理论(基础) ? 工业区位理论引入了区位因子的分析概念.

区位因子(原料,市场,运输费用,劳动力,集聚经济,外部经济,企业家行为,场地费用,政府干预程度等) ? 学派:

1、最低成本:①运费,劳动力,集聚力影响成本。②原材料系数。③等费用线

2、运输费用:与距离有关

3、市场区位:找最大利益的地点

4、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影响 三.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 ? 中心地: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而这

一个中心点的基本功能是向区域内各点提供具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也往往表现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或聚落。 ? 基本内容:将商业服务业的布局区位和中心城

镇聚落的分布有机的加以统一的考察,并最终推倒出一定区域内中心地(或城市)职能等级量和空间分布的系统理论。 ?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球

上的投影,物质向一个核心聚集。

第四节:空间聚集理论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 空间聚集理论: ? 1 现代区域理论认为;区域现代经济活动的空

间聚集的发生是由于聚集经济在现代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 2 聚集作用:

①促进生产更细的分工和更高的专业化程度使劳动生产率上升,成本下降。

②减少关联产品间长距离的运输,转移及信息费用,降低运输成本。

③形成一个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形成发达的劳动培训,供应市场,利用劳动力流动。

④形成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利用产品更新和技术革新。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 1 第二三产业的聚集结果:城市大城市的出现 ? 2 理论三个层次的内容:

①聚集体(城市)本身的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规律——城市总体布局。

②聚集体(城市)对周围农村地区的吸聚模式——区域城市布局。

③区域内各聚集体(城市)有互相联结城市网络结构形态——区域城镇体系布局。

(一)城市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组织理论: ? 1 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空间聚集的效果并不总

是随着聚集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的门槛值 会出现一系列聚集不经济的现象;城市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是城市最佳的规模。 ? 2 级差地租:城市聚集体本身的空间结构是在

区位级差地租作用下不断发生变化的病由他来调节聚集的规模和聚集的方式。位置级差地租是在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条件下,由土地的空间位置而产生的纯收入,是总效益扣除生产和运输成本后所得的部分。 (二)空间吸聚理论: ? 聚集体对周围农村地区和空间吸聚 包括资

金,人才,原料,劳动力等各方面,尤其以劳动力人口的空间吸聚现象最为突出。

人口向城市空间吸聚的原因不仅在于移民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农村和城市的双重控制性系统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调节机能。 (三)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 反映了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中区域社会经济

的聚集规模和聚集形态(序列式分布,首位式分布)。

(四)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和类型分异理论 ? 1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区域空间结构

的演变具有共同的阶段特征。一般分四个阶段 ①低水平均衡阶段:经济活动分散,小地域内封闭式循环,农业社会空间形态。

②集合式聚集发展阶段:技术革新,三产上升,非均衡,前中期工业化社会。

③由集核扩散发展:交通信息业上升,区域经济过密问题缓解,中后期工业化。

④高水平的均衡: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后工业化,信息社会。 ? 2 区域空间结构的类型分异理论:区域空间结

构四种模式(从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结构出发)

1、原材料出口模式:区域空间结构由边境地区向内地推进,以输出港为中心等级分布。

2、工业专门化模式:区域空间结构呈群状集聚体,形成交通便捷的区域网络。动力追求集聚优势。 3、外缘带商业推进模式:区域空间结构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推进。核心区向外缘地带渗透的梯度特征。动力:发达地区向外缘投资,商业是城镇主要职能。

4、社会变动模式:内源式发展模式。动力:技术及劳力持续更新及迁徙。内在源泉:整个社会的经常变动和演进。

第五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论和潜力理论: ? 潜力理论:测量区域中某一点相对于周围有关

点的综合影响力

1. 经济潜力 2. 人口潜力 3. 市场潜力

二、核心边缘理论: ? 1、理论认为: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集聚必然

在区域中形成一定的核心(结节区),而每一核心区都有一个影响区(边缘区),核心与边缘存在着一种扩散与交流的基本关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称结节性区域。 ? 2、不同层次的结节区域都不可能不受到外部

的影响,任一区域一方面是更高层次核心的边缘区,另一方面又是较低层次区域的核心区,不同层次结节区域上下套接,形成等级扩散传播网络。 ? 3、核心区一方面从边缘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 出大量的革新(材料、技术革新),另一方面

这一革新又从核心向外扩散,促进整个空间系统的发展。 三、空间扩散方式: ? 1. 城市之间,城市与所在区域间的空间作用

划分为三种方式:对流、传导、辐射

对流:是指人口和物资的流动,是具体的有形的物

质传递

传导:各种财政交易过程,是无形但等同的交割 辐射:信息、政策、思想、技术的扩散,逐级传播,

效益不断扩大

? 2、经济社会活动空间扩散方式概括为以下几

种类型

a. 周边式扩散:从中心点向四周作墨渍势扩散,最

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b. 等级式扩散:从中心点跳过相邻地区,在距离较

远,但属同级或次级中心点的区域扩散。

c. 点州市扩散:由中心点沿主要交通干道串珠状向

外延伸,多形成若干扩散轴线或产业带。

d. 跳跃式扩散:中心点的扩散向指定地点非常规的

集中。

e. 发展极式扩散:多在扩散影响较小、辐射作用较弱的地区,由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兴起带动的扩散,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空间不均衡性。

f. 反磁力式扩散:在中心点的外围悬着若干地点,通过一定空间差异、政策人为的诱导中心点的扩散,主要是为了抵消中心巨吸聚力过强而可能产生的反集聚效益等等。

四、效应差异理论: ? 1、代表理论为回流效应和扩展效应理论。 ? 2、区域相互作用对不同区域而言可能存在完

全不同的发展效应

回流效应: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本区域的资金、劳力、原料,削弱本区域某些发展机会。

扩散效应:外围区域经济增长,促进了本区域产品及原料市场增加,有利于本区域经济发展。 第六节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一、域发展的空间组织: ?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方式,是一切区域研究所

无法回避的政策归属。

1、相对平衡: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均衡发展间有“n”型相关(经济区出现和区域差距缩小)。

2、非均衡发展:在区域发展,一定时期很有必要(落后地区尤为突出)。 二、增长极核理论:(理论解释完备,实际运用广泛,具有代表性) ? 经济增长不是在每个地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

相反,在一定的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导经济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这些部门和行业由于追求外部经济效果,往往集中在区位较好的地点,通常是地区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就形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核。同时,极核对周边又有辐射扩散效应。 ? 增大极核是否存在,首先取决于有无发动型工

业(产品增长率特别高,与其产业关系密切)。 三、三种经济空间:计划规定的经济空间、作为力的作用范围的经济空间、作为同质内容之几何的经济空间

第七节 区域研究的计量分析模式 ? 1、梯度推进。2、轴线开发。3、点轴开发。

在全国和各省区经济空间组织的三种模型中,以增长极核理论为基础的点轴开发模式得到尤为广泛的推行。 ? 发展模式:描述统计技术、回归分析技术:(要

素分析)线性回归、数字分析技术、决策优化技术、过程分析技术、系统分析思想和电子计算机技术。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概述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性质、任务 ? 1、概念: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做出合理的空间配置。区域规划就是在一个地区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 2、特点:综合性、区域性、政策性、战略性。 ? 3、地位:即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

在地区层次的继续和空间部署的具体化,也是城市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编制的基础依据和总体规定。 ? 4、任务:促使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

设协调发展(1、2、3、4、5、6)。 二、区域规划的编制依据和基本原则: ? 1、依据:指的是规划编制的前提资源赋存和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实际上也就是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基本因素。

①地区资源条件:物质基础 ②地区自然条件 ③地区技术经济条件

④国家队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计划和要求。 ? 2、基本原则:

①“全国统一”的原则——“一盘棋”。

②承认和自觉运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③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④合理布局,保护环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⑤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⑥国防安全原则。

三、区域规划的类型、体系和主要内容:

? 1、类型体系: 第一大类:按建设地区的经济、地理特征划分:⑴城市地区区域规划。⑵工矿地区区域规划。⑶农业地区区域规划。⑷风景旅游及休疗养地区区域规划。⑸大中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区域规划。

第二大类:按各级行政管理的区域来划分:⑴省域规划。⑵市域或地区级规划。⑶县域或县级市域规划。

? 2、内容体系:P48 (四个方面。七个细部)

四、区域规划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区域工业规划布局:

一、 工业布局的一般概念: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

市化伴随工业发展。 ? 1、工业的重要意义 ? 2、工业布局的特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工程质量要求高,改造困难,牵扯面广。 ? 3、工业布局体系和方法:①总体布局规划②区域工业的发展③工业区地区的选择④厂址的选择 ? 4、工业布局原则:“小大原则”以最小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最多的利益。

①调整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发展比例,解决资源分配,经济结构问题。

②企业的布置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社会生产单位的大小:小——分散;大——集中。全国的生产、建设规模:大——分散;小——集中。企业的特点:集中与分散各得其所。地区建设条件与环境状态。

③地区专业化与地区工业多样化相协调发展,产品的商品率(区内、区外),产品的产量或净产值的比值,产品的净产值占区内全部净产值的比例。

④根据企业的倾向性选择最优区位:⑴原料指向→原材料、燃料、动力。⑵市场指向→中间产品、最终产品。⑶原料、市场双重指向:水泥制品长等。⑷劳动力指向。⑸港口、交通枢纽指向。⑹科技指向,产品科技含量较高。⑺集聚(规模)经济指向。 ? 5、工业指向的变化趋势。A原料指向消弱,

市场指向增强(两个基本指向)根本原因:科技技术的发展,工业结构的调整。B原料产地与市场间的建厂趋势加强。C劳动力指向的变化复杂化。D集散与分散指向交错。E不明显的企业指向增多。

二、重要工业部门及分布特点。P63

1、重工业的布局要求:

重工业投资大,生产消耗大,利润率低。

? 1、采掘工业(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天然钻石。 ? 2、原材料:金属的冶炼加工(煤炭的采选、焦化、电的生产、供应)石油加工(---、玻

璃、----)。

? 3、制造工业:农药、化肥、各类生产工具的制造、陶瓷、建材

2、轻工业的布局要求: ? 1、根据工业原料的来源(是否以农产品为原小 行业叫电力工业,是重工业大部类中的原料)分为两类 驱动力:水动 气动 材料工业,也称“动力工业”。电力属于(1) 以农产品为原料(食品、纺织)。 埋深条件:开采的投资和钻采的投资 二次能源,具有使用方便、卫生、廉价、(2) 以非农产品为原料(家电)。 原油的质量:轻油 杂质 腊 连续输送的优点。 ? 2、以产品用途来分:(1) 消费资料。(2) 生地理位置: ? 根据生产方式不同分为:火电、水电、核电、产资料。 ? 3、采油工业的布局要求: 风电、潮汐电、地热电 ? 特点:1)布局广泛,空间集中度低。2)企业(1)、综合考虑各种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注(2) 火力电站的布置 布局一般比较小。3)原料产地集中的形成专意对油气资源的利用及保护。 1 需要解决的问题:负荷、燃料、水源。 门化。 (2)、合理确定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方向。 2 布置形式的选择:靠近燃料、靠近负荷。 ? 注意的问题:1)加快内地的轻工业。2)加强(3)、认真制定合理有效的开采方式,避免野(3) 布局的影响因素 分工协作与联合。3)搞好产品的需求预测。 蛮、掠夺性开采。 ? 1、电压等级及运输距离: 距离越长,电压越高。 3、煤炭工业的布局要求: (4)、综合规划,综合布局。 ? 2、负荷的性质. a.热电联产 b.单一的电厂。. ? 1、地位及作用: ? 4、加工工业的布局要求(包括人造石油加工? 3、电网和交通运输情况。 (1) 地位及作用:煤炭工业是指:煤和天然气加工) ? 4、线路穿越地区的地热的条件。 炭的勘探、开采、选洗和综合利(1)、结合消费区域布置石油加工基地 ? 5、以煤为燃料的电厂煤的储量。 用加工等的全部生产流程。煤炭(2)、综合利用资源组织联合生产 (4) 几项技术指标. (非重点) 是工业的粮食,主要的能源、化(3)、建厂条件:满足石油化工本身的要求 (5) 水电站的布置: 工原料; 企业对驻地的影响 ? 1)需解决问题:开发次序 (2) 存在的问题:利用率低10%;污(4)、环保问题:石油是重污染工业,应处于? 2)水电站布局的工作环节:a.间流的开发次序。染严重(废渣、废气、粉尘);远主导风夏丰乡,水流的下游。 b.同一水系干流、支流开发的选择。 程运费。 ? 5、天然气工业的布局: c.积极梯级布置。d.各流域河段枢纽水资源利用侧重? 2、储量和开发条件:(1)埋藏深度。(2)煤天然气可分为:纯天然气 石油伴生气 点的确定。 炭厚度(0.5米厚有开采价值)。(3)市场条? 6、石油的运输 8.化学工业 件。(4)环境影响。 方式:1 水运(最经济)。2 管道运输(陆上最? 1.分类(6个部门):化学采矿、基本化工、化? 3、采煤工业布局: 好的运输)。缺点:专用性太强 学肥料、有机合成、医药、橡胶。 煤炭工业尽量做到产销平衡,采煤、用煤量对5 钢铁工业的布局要求: 按产品性质分为:无机化工、有机化工。 口、减少用煤量。(对口定点供应)运输保障,保护(1) 地位及作用:最重要的基础工业,是其他? 2.布局要求: 环境。 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1)化学工业本身要求做到,科学合理的布置,使各? 4、选煤工业布局: 钢铁工业是资源指向性工业,得其所。 选煤的目的:为了提高原煤的利用价值。 具有生产年限长的特点。 2)对原料要做到综合利用。 方式:(1)采、加、选相结合。(2)选煤及加理想的布局:煤铁结合 3)卫生防护的要求,环境保护。 工相结合。 (2) 资源型的布置方式 9.制造工业(占工业1/5,重工业1/3) ? 5、煤炭工业基地的布局(四类): 布局方式:移铁救煤 移煤就铁 钟摆式 ? 1、机械加工:研究、设计、制造各种机械的工(1) 煤炭—电力基地。 (3) 消费型的布置方式 业,“工业的心脏”。 (2) 煤—电—化工。 临海式——缺点:原料的依赖性 过分1)生产的三个流程: 技术准备、工艺流程、辅助过(3) 煤炭—钢铁—电力—化工。 聚集产生经济的负效益 安全隐患 程 (4) 煤—电力—建材。 6 有色冶金工业的布局要求: 2)布局影响因素:(1)机械工业自身的基础条件,? 6、煤炭工业的发展趋势(汽化、液化) (1) 地里作用:国家重要的战略原料 集中表现为科研设计水平. 4.石油工业的布局要求: ? 有色金属分四类:重金属:铅锌铜 (2)冶金工业的水平及分布. ? 1、地位作用。石油加工是包括石油天然气开 轻金属:镁铝钛 (3)动力分布的影响(通常指电采、炼制和贮运的一系列工业部门和企业的复贵金属:铂金银 力). 杂工业系统。石油是现代社会物质基础的重要稀有金属:1高熔点稀有金属(钨)。2 稀散金属。3 稀有(4)消费对象的分布. 资源,主要资源之一,又是重要的化学工业原轻金属(锂)。4 稀土金属。5 放射性稀有金? 2.建筑业:独立的生产部门,从事建筑的安装料。现代工业的血液,利用率高。主要分布于属(镭、铀)。 和施工。 东北、西北、华北。 (2) 布局应注意的问题 1)发展方向:建筑的工业化 包括:建筑构件标? 2、石油资源评价: ? 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准化,建筑施工的工厂化、机械化, 储量和产量 :>5亿吨 特大型 ? 2 开展综合利用 管理的一体化。 产量 大 ? 3 注意对环境的保护(有色冶金特点:高耗能、2)勘察设计、施工、辅助性工作。 >7000万吨 中型 高耗水、高污染) 布局的根本问题:基地建设(1) (2)构件制中 7 电力工业的布局要求: 造。(3)建筑材料的生产。 <7000万吨 中小型 (1) 地位及作用:电力的生产、运输及分配的3)(1)原材料供应。(2)运输条件。(3)市场需

求。

4)建材企业的布局:

(1)原材料产地布置。(2)均衡分布,避免远距离运输。(3)交通方便处。(4)注意环保。 10.轻工业布局特点: ? 1)以农副产品为原料.(按对原料的依赖程度)

(1)靠近原料产地,特点:原料失重大,可运输性差.(2)兼顾原料:市场及人口分布.特点不突出(3)接近消费区(市场) 特点:和消费者关系十分密切 ? 2)以非农副产品为原料.(按用途分为日化和

家电)

应注意2个问题:(1)市场的容量,搞好市场预测(2)专业化协作和联合.

三、区域工业布局规划编制 ? 1、资料的调查研究分析:(1)、想状资料(资

源等)。(2)、发展规划资料。 方法:(1)、搜集资料从无到有。(2)、从已有资料中获得信息,为我所用。 ? 2、工业布局方案的拟定: (1) 初步方案拟定——工业发展方向主导工

业布局。

(2) 工业总体布局——中心项目的性质,集中

分散结合。

(3) 工业区的组织——工业区类型,新兴工业区应考虑生产生活两方面,老工业区的改造:①抓住时机。②原有设施利用。 ? 3、工业布局的方案论证: (1) 项目选点布局的合理性——实质资源的

合理利用。

(2) 项目投资效益。 ? 4.成果的制作:(成果包括图纸和文件)(文

件包括文本和附件) 第三节 区域农业规划布局 一、农业布局的概念 ? 1、农业的地位作用:

(1) 大农业概念:针对狭义农业(种植业)而言,

包括农、林、牧、副、渔。

(2) 农业生产重要意义: ①衣食之源。②工业原

料的来源。③工业产品的重要消费部门。④交通运输的重要服务对象。⑤外贸出口及建设资金的来源。⑥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

(3)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农业生产资源具有广泛

性。②农业生产的依赖性。③地域性强。④收入不稳定。⑤高投入。

? 2、农业布局的原则: (1) 概念:

(2) 原则:农林牧副渔并举,以粮为本,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生产地消费地原料地相结合,城乡结合,工农业结合。正确处理高产与低产,先进与落后地区的关系。走科技兴农之路。 (3) 内容:①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和农业布局的关系,要求趋利避害②农业部门按五业按需要和可能的原则进行布置③农业区域总体布局(五业)与农业区划(地区特色)

(4) 农业布局的方法:系统分析、综合分析、对比分析。

二、主要部门的规划布局特点: ? 1、种植业:以人工栽培植物为主要内容的 (1)、布局原则:处理好一种关系: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三个结合:主导作物与辅助作物,商品作物基地与农产品加工业,用地与养地。 (2)、布局依据:环境条件①光照②气温③水④土壤

技术条件①劳动力②农业技术装备③栽培技艺④耕作制度 (3)、主要环节:适生区的划分四种:最适宜,适宜,不太适宜,不适宜。①生产基地与集中产地的确定。②生产结构的组合(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产物的比例关系)。③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的确定。④布局优化方案的确定。⑤划分农作物的种植区。 ? 2、林业: (1)、布局要求:①适地种树。②从栽培的目的选择树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殊用林)。③作到农林牧相结合。④作到营林(选林和扩林)和森工相结合。 (2)、关于林业的调查和布局规划:①调查:用地、经济类型;树种、树林,土地条件,小范围划分。②不同林业基地的选区。③农林业规划的造林区划。解决3方面问题:A、大片林区。B、地县的林业规划。C、造林类型的区划 ? 3畜牧业

⑴利用天然或人工种植的植物来饲养兽、禽,生产蛋、奶、肉、畜力

⑵布局原则:1、根据生产目的。2、从草料定牲畜。3、农林工牧结合。4、集中、分散结合。

⑶布局需要解决的问题:1、草原规划。2、人工草场基地布局。3、畜牧业生产基地的选择和布局。 ⑷畜产品加工和畜牧工业的关系: ? 4、渔业(水产业):对水产物进行捕捞、养殖 ⑴特点:综合性;基本要求:水域条件,陆上基地条件

⑵自然条件对水产业的影响:水域条件;海陆距离;海流的影响

⑶社会经济条件对水产业的影响 三、农业区划: ? 1、目的作用:对农业经济区划的划分,本质

反映农业区与生产的差异。

目的:在于揭示在某一农业生产过程当中,在区内的共性与区间的差异性 作用:⑴、认识农业生产发展规律的手段。⑵、。⑶、编制农业发展计划的科学依据。⑷、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的发展农业的手段。 2、体系:

存在原因:⑴、农业自然资源、自然条件有区别。⑵、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别。⑶、农业技术设施的区别。⑷、农业部门区划。 ? 3、原则:⑴、区内相似性与区间差异性。⑵、

以经济区域界线为依据,对自然界线做调整。⑶、保持行政区界的完整性。⑷、远景农业区划要以农业总体布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 ? 4、常用指标:⑴、人地关系方式:人均土地

S,人均耕地S,每个劳动力所承载的耕地面积。⑵、生产结构关系:五业内部的指标,五业之间的结构。⑶、专业化与之中程度方面:价值形态,实物形态。⑷、农业商品化;商品量、商品率。⑸、农业生产水平:单位S产量及产值,劳动生产率。⑹、农业实力指标。⑺农业经济消耗及成本。 ? 5、农业区划的工作方法:⑴、对现有资料的

调研。⑵、点线面调查相结合。⑶、单一与综合分析结合。⑷、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结合。⑸、传统研究手段与现代研究手段结合。⑹、文字报告与图纸相结合。 第四节 交通运输业布局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方法和原则: ? 1、性质、特点、作用

(1)概念:是一个独立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物质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中的继续。

(2)特点:联系的广泛性;不创新产品,生产过场即是消费过程;非实体性,与是密切联系,不可储存;固定投资;运输的连续性,产品的统一性。 (3)作用:保证作用;促进作用;替代作用。(作为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保证国民经济合理运转;促进作用,方便交通运输,促进资源的开打和利用。一定条件下,有替代作用。 ? 2、交通布局的基本原则:

(1)必须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布局相一致 (2)新近建设应该利于开发资源,与利于落后地区的建设。

(3)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地自然条件的优势。 (4)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势。 (5)充分发挥现有的运输网的潜力。 ? 3、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方法

(1)调查研究:路网,运量要求,出现的问题。 (2)技术经济论证的方法。

(3)综合平衡:主要是运输能力的平衡;还有不同运输方向的平衡。各种运输方式内部的平衡。 二、综合交通运输网的布局: ? 1、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地位:

(1)铁路:速度快,运量大,运价低,连续性强,客货皆宜,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耗用金属多。 ? (2)水运:分内河航运和海运。量大投资少客货皆宜,运速慢,受自然条件干扰和影响大。 (3)公路:通常为汽车运输,机动灵活,“门到门”,速度快,货物损耗少:运力小成本高。

(4)空运:高速,机动性大,运程远,成本高,技术要求高,能耗高,造价高,运量小,适用于长途客运和贵重物资运输。

(5)管道:工程量少,占地少运量大,全天候,造价低,成本低,能耗低。 ? 2、各种交通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 (1)充分发挥沿海航运潜力。 (2)积极扶持内河航运发展。 (3)搞好公路铁路分工。 (4)充分发挥民航的潜力。 (5)有步骤发展管道运输。 ? 3、运输线路布局:

三个因素:(1)社会要求。(2)自然地理条件。(3)政治国防要求。

具体解决:(1)走向:合理确定运输线路走向。(2)类型:合理选择运输线路类型。(3)标准:合理选择运输线路标准。 ? 4、运输枢纽的布局:

运输枢纽、运输综合体 :二种以上不同运输方式衔接的地方。 (1)、类型及其在综合运输网中的作用:

①铁路—水运—公路枢纽。②铁路—公路枢纽。③水运—公路枢纽。

运输枢纽重要性表现:1 合理性直接影响线路的布局。2 布局合理性对车辆的调转、货物的运送影响很大。3 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布局影响很大。 (2)、运输枢纽在运输网中的布局:

应遵守——1 保证客货运输的最短途径最少费用。2 与运输线协调发展,以最少的投资进行管线建设。3 有利于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4 与城市企业布局相结合。5 能力上与线路相协调。6 大中小型枢纽协调发展。

三.客货流的布局与合理运输: ? 1、客流布局规划方法

客流:一定时间内一定线路一定方向上通过的旅客的数量。反映社会的运输要求。

(1) 客流影响因素1 人口和城市的分

布(正相关) 2 经济发展,人均消费水平(正相关) 3 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 4 运输网布局变化

(2) 客流的规划: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

旅客的流量和流向,取决于规划区内工农业生产和人口分布、城市布局的变化。

决定因素:人口数、人均出行次数

旅客周转量:一定时间内运送旅客公里数

?

2、货流布局规划:

货流:一定时间内一定线路沿一定方向的货物周转量。

反映区域间的运输关系, 内涵:区域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联系。 区域间货流远大于客流量 (1) 货流布局的影响因素

①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变化。②经济结构

的变化。③国际贸易的发展(港口吞吐量)。④运输网布局的变化。

(2) 分类:从空间上分:区间的、区内

的、过境的。

(3) 货流的规划方法:

①指标系数法:根据货运量,国民经济

指标的内在比例关系。

②运输系数法:货物的产量与运输系数

计算。

③发展系数法:根据运输量和国民经济

的主要指标各自的发展速度。

(4) 合理运输的组织

①概念:以最少的社会劳动消耗,良好

的服务质量,完全快速及时地满足货运要求。

②不合理运输的原因:对流运输、过远

运输、重复运输、交叉运输、迂回运输。

③消除不合理运输的原因:1、搞好工

农业合理布局。2、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3、减少不必要的运输。4、改革旧的。5、编制合理的运营。6、搞好仓库的和合理布局。7、合理组织交通运输网。8、发展联运。9、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回空。

第四章 城镇体系规划

一 城镇体系的一般概念 ? 1、含义: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

镇集合 ? 2、特征:地域局限性 等级规模职能不同;体

系内城镇之间相互关联

(1)群体性:指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2)关联性:个体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3)层次性:城镇间差异性 (4)开放性:内外部的联系 (5)整体性:共同成为一个整体 ? 3、影响因素

(1)性质:1.宏观的影响因素。2.微观的影响因素。 (2)内容:1.农业方面:食物供应,原材料,劳动力,市场。

2.工业方面:劳动岗位,产业结构,经济实力。

3.经济增长(发展):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发展越快。 (3)城镇体系发展的机制:在城镇体系发展过程中,集聚和辐射起关键作用。城镇体系发展经理集聚——平衡——辐射这样一个过程 二、城镇体系发展条件分析:

1、现状条件:兴利除弊、扬长避短。 (1)概况: ? 1.区位以及区域位置关系。 ? 2.人口(人口构成分析)。 ? 3.城镇化:城市化应该包括:土地城市化,产

业工业环境特点的城市化。 ? 4.职能类型:政治行政。 ? 5.规模等级:城镇质和量方面的组合形式与特

征。 ? 6.空间分布:城镇在空间的位置关系和它们的

组合状态。 2、历史条件:

(1)地域城镇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基础 (2)地域城镇的历史发展过程

(3)地狱城镇形成发展因素及其发展特点。 (4)地狱城镇体系发展战略的历史依据 3、建设条件: ? 1.自然。2.资源。3.交通运输。4.社会条件。5.

经济基础,产业结构。6.科技与服务。7.农业生产条件。8.生态环境条件。 三、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内容: 1.概念: ? 1.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

单个或者多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挂你,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 2.做城市规划的原因。 ? 3.目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4.原则:适应,协调。 2.内容(4个方面):

(1)分析区域发展条件与制约因素,提出城镇区域发展战略。

(2)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规模。 (3)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预洪。 (4)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设。

内容概括为:城镇、功能、经济、设施。 ? 城市化的两个关键因素:粮食和就业岗位。两

个关键的参数: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 ? 城镇体系结构的调整:三大结构:规模等级、

职能、空间分布结构 ? 城镇体系的实施建设。 ? 区域总人口规划预测:1、回归分析法。2、综

合增长率预测法。3、人口动态、模型预测法。4、其他预测方法。 四、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 1.资料 P116-117

历史资料、现状资料、规划发展资料。 2.方法步骤:(1)准备(2)分析(3)预测(4)立意(5)规划(6)评估(7)成果

3.内容成果:文件、图纸(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 4.审批:评审和批准。

第五章 城市经济区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城市经济区:

1.经济区具有全国意义的专业化。

分类:部门经济区 综合经济区 行政经济区 自然经济区

2.城市经济区:由一个或数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它周围农村地区共同构成的在地理位置上连接的经济区域。

特征:综合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 3.城市经济区的构成要素。

(1)经济活动:生产、市场、技术、资金、服务。 (2)道路设施系统 (3)水利系统 (4)文化联系 4.城市经济区划分

(1)原则:1、2、3。

(2)方法:1流量法、2相互作用划分法。 二、中心城市: 1概念(p129)

应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⑴功能综合性的城市功能。⑵规模:较大的城市规模。⑶区位: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 2作用:自我发展服务

自我发展服务前提下,所能提供的经济功能:⑴合理组织专业化的协作生产⑵合理组织商品流通⑶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繁荣⑷信息交流和传播文明 3形成:中心城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

三、城市经济区一体化发展(p130):

1区域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⑴起飞准备阶段⑵起飞阶段⑶成熟阶段

2城市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 ⑴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是城市经济区一体化

的基础,本质是使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调查和充足)。 ? ⑵生产一体化(是⑴的实现形式)。 ? ⑶城市发展一体化(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空间

载体)。 ? ⑷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 ⑸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⑷和⑸是城市

经济区高效运转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第六章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方法论 一、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方法:

1、信息方法。2、因素方法。3、关系方法。4、类型方法。5、状态方法。6、决策方法。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系统思想:

方法论原则:1、整体性原则。2、目的性原则。3、综合性原则。4、相关性原则。5、历史性原则。

第七章 区域规划的编制

一、编制程序与工作方法: 二、资料的搜集和应用:

三、编制方法:A、综合平衡,统一规划。B、多方案分析比较方法。

四、规划成果:1、文本。2、图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