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红色文化的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进一步了解社会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了解中国普通民众对于弘扬红色文化的看法、对红色文化的热爱程度。

调研意义:

通过这次调研旨在加强民众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增大民众对红色文化活动的参与度。

调研对象:

阜新商业街当天的不同年龄段的大众人群

调研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阜新商业街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容量为100

问卷调查时间:

8月6日

调研问卷情况:

实发问卷105份, 实际收回 105份, 有效问卷100份, 问卷回收率98%,问卷有效率95.24%,无效问卷5份, 问卷无效率4.76%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在得到可靠的样本数据后,根据研究分析目的,统计各项选项的数目及所占百分比。

红色文化从南湖嘉兴的一艘画舫上起航,从南湖“红船”走出去的中国共产党,在与历史风浪的搏击中,日益坚强壮大,中国大地,风起云涌。90多年来,红色经典通过历史的积淀与考验,大浪淘沙,终成正果。

当今世界,依然百舸争流,千帆竞发。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红色经典被贴上了“过去”的标签;面对汹涌的时代洪流,它们曾在取舍的十字路口中徘徊;面对沸反盈天的新一代媒介,它们甚至披上流行的包装....20世纪末以来的文化艺术界,在文化市场掀起了“红色经典”的浪潮,在不断地涌现十分成功的影视书籍作品的同时,一些质疑“红色经典”地位的质疑回声不断....

对此,我们展开了有关社会大众对于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的调研,调研以问卷的形式展开,问卷内容及数据统计情况如下

第1题:

您目前的职业是:

1私营企业员工(2%)

2在校学生(23%)

3高层管理者(1%)

4行政、事业单位员工(16%)

5中低层管理者(8%)

6自由职业者(26%)

7农民(16%)

8科学教育工作者(8%)

第2题

您对红色文化的热情程度?

1很热情(8%)

2热情(61%)

3一般(31%)

第3题

您参加过不同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吗?如果参加过,那么您都参加过哪种红色文化普及活动?

1参加过(59%)

A 唱红歌比赛(2%)

B .参加红色旅游(20%)

C .看红色电影(19%)

D 看红色书籍 (15%)

E 参加普及红色文化知识宣传(1%)

F 其他(2%)

2 没参加过(41%)

第4题:

您认为参加红色文化普及活动意义重大吗?

1.重大(73.8%)

2.不重大(9.1%)

3.不好说(17.1%)

第5题:

您认为在普及红色文化方面都应该采取哪种方式?

1.开展红歌比赛(2%)

2.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14%)

3.开演红色话剧(2%)

4.播放红色电影(29%)

5.开展红色绘画展览(11%)

6看红色书籍(13%)

7讲红色故事,学习历史(16%)

8.开放红色景点并学习参观(13%)

第6题:

您是否关注过与建党九十周年相关的新闻?

1.是(89.6%)

2.否(10.4%)

第7题:

您认为开展红色宣传对您的精神层面(主要是价值观)影响大吗?

1.很大(1%)

2.较大(7%)

3.一般(54%)

4.较小(30%)

5.很小(8%)

第8题:

“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中有最值得弘扬和继承的吗?如果有,您认为是什么?(可以多选)

1 有 (80.6%)

A 热爱祖国(45.2%)

B 艰苦奋斗 (35.9%)

C 无私奉献 (30.8%)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 在调研中,我们得知:

1、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 的了解的问题调查中,有29%的群众不太了解,67%的群众较了解,而只有4%的群众非常了解红色文化(遗产);由此得出:绝大多数的群众都对红色文化(遗产) 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并没有很深入。比如说对红色起义的革命故事很多人都能够娓娓道来,但是却没能从这些红色故事中得到很大的启发,甚至有一部分人对于“红色起义”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因此,我们调研小组认为,无论是在当地革命区或者是在革命区以外的地方,加强当代人对红色精神的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关于人民群众对当地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满意程度方面,我们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的方式统计得出以下结果:有20%的人认为比较满意,8%表示非常满意,60%表示一般满意,12%的人认为不满意。超过五分之四的满意程度为我们展示出了当地政府以及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强力保护。我们走访当地发现,在红色起义区,大部分人民群众的休闲时间是在红色纪念馆或者烈士纪念公园中度过的,来往的人数虽然多,但是他们对红色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做得非常到位,政府监管力度比较完善,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自律意识也很强,因此几乎没 有出现过文化遗产被损坏的情况。这才促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当地保护红色遗产的满意度能有这么高的局面。

3、在红色文化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问题中:有62%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影响一般,有22%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只有12%的人认为影响很大;有4%的人认为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我们可知道,在红色革命区,红色文化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但是,对于离革命区稍微较远的地区来说,这种红色风潮并没有对他们的经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也有较少的人认为红色文化对自己的经济生活没有影响,根据我们的调查分析发现,这一部分人大都是在革命区之外的地方进行经济活动的。故而我们调研小组认为,红色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要使更多的人能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发展经济,则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推广和弘扬红色文化。

4、在“您对发展红色文化与发展经济建设还有哪些建议”的问题中,许多群众认为:

(1)加强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发展红色文化;

(2)要树立好文化城市与社会经建设中的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协调好城市规划与文化旧址之间产生的冲突;

(3)建议人们要保护文化遗产,增强人们的爱护、保护文物的意识,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发展;

(4)政府应该更加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制定相关的文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红色文化的力度开展红色文化交流会,让人们更直接地了解更直接地了解红色文化;

(5)发展当地的红色文化旅游业,开展红色文化旅游节,把红色文化与其他活动联系起来,提高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加强特色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对一些工作领域的人员进行免门票等活动来吸引游客,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当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更好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我们调研组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调研组的建议如下:

1、把文化产业内容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注重红色遗产保护,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彰显时代特色,引领主流价值导向,让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延伸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跨度。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红色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村城市化的过程,新农村面貌以及与之相联的乡村游、农家乐越来越受旅游者的青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为充分体现和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的前提下,发展红色旅游业。

4、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革命区内内外外的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大力开展红色教育,传承革命先辈优良传统。

5、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红色文化,加大对红色文化的保护经费的投入。还要制定一些有关红色文化保护的政策,让人民群众更加进一步加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意识。

6、科学地保护与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对于发挥红色文化遗产价值与功能,加强 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7、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增强青少年传承红色文化的延续性;通过红色文化进企业,打造新型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职工创业的热情;通过红色文化进社区、进家庭,促进社区的平安和谐;通过红色文化进机关,增强党员干部开拓红色事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红色文化进警营,增强官兵爱国奉献的精神;通过红色文化进农村、进广场,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修养。

8、培育红色文化市场,正确引导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经济功能的作用。

 

第二篇:和谐文化调研报告

XX市和谐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XX市委宣传部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进一步摸清我市和谐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兴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高潮,最近,我们抽调专门力量组成调研组,深入镇原、合水、西峰三县区和市直10个文化单位,采取现场了解、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市和谐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把和谐文化作为建设文化大市、构建和谐XX、促进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领导,完善思路,改进方法,加大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文化阵地是开展和谐文化活动的依托。全市上下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契机,高度重视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向上争取文化建设项目,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使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十五”期间,全市多渠道投入资金1.5亿元左右,新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1个,文化广场8个,搬迁修复文物景点5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广播电视基础建设也向提高档次和扩大覆盖面方向发展,至目前,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4.46 %和 87.07%。各县(区)根据自身实际,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相继建成的周祖森林公园、双塔森林公园、王符纪念馆、潜夫山森林公园、合水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麻友兰书画院、小崆峒碑林画廊、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有情等,集旅游、娱乐、传统文化教育于一体,已成为传播和谐文化和传播文明的重要阵地,深受群众欢迎。以西峰区肖金镇、镇原县平泉镇、合水县老城镇文化站为代表的乡镇文化站建设,以西峰区肖金镇米王村、董志镇野林村为代表的农民文化广场和村级文化阵地建设,使农民群众享受到了和谐文化的熏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二是文艺创作及演出成绩斐然。在发展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全市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艺术创作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创作出一大批内容健康、内涵深刻、品位高雅的文艺作品,在弘扬主旋律、褒扬新风正气、促进城乡团结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剧目创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先后创作大戏29部,小戏 、小品66 部,电视剧4部,电视文学剧本1部;上演新剧目38部,占上演剧目的80%;有13部剧节目在全国和全省获100多个奖项。现代陇剧《陇东娃》、通俗陇剧《黑白人生》、眉户剧《总盼月儿圆》、《高山情》、秦剧《李梦阳》等7个剧目就地取材,贴近群众实际,深受群众喜爱。20xx年,通过举办全市第五届新创剧目调演,推出了《香包情》、《教坛保尔》、《皮影缘》、《风情雨露》等优秀新创剧目。镇原县秦剧团编排的大型现代陇剧《绿叶红花》代表甘肃省参加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荣获金奖,并于20xx年晋京汇报演出,开创了我市自建国以来文艺演出团体晋京演出的先河。

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各县区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工作思路,把扎实开展文化下乡、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城乡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切入点,大力开展节庆文化,组织引导群众文化,广泛普及社区文化。目前,全市上下形成了重大文艺演出接连不断,群众文化活动竞相开展,节日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村镇文化、庭院文化蔚然成风,文化下乡活动持续开展的良好局面,在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文化系统及有关单位紧紧围绕“节节有演出、处处有亮点、年年有创新”,组织艺术演出团体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举办各种演出活动。年平均演出剧节目1800多台(场),观看群众达258多万多人次。连续多年的春节文化活动暨社火汇演,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千台大戏送农村”和“9121”电影放映工程,为城乡群众送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四是科普文化下乡活动蓬勃开展。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三下乡”活动作为服务“三农”、促进城乡和谐的重点之举,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组织文化工作者广泛开展送戏剧、送歌舞、送书画、送图书、送文艺辅导、送春联下乡的“六送”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市年累计下乡放映电影3000多场(次),送戏760多场(次),赠送图书3.7万册。围绕产业富民,以科技示范推广、产业转化、科技培训、科技宣传为重点,积极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普大篷车”、科普赶集、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年均达到4300多场(次),市、县、乡、村四级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组织已基本形成并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实施纲要》为契机,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开展,借助“五一”、“十一”等节庆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的职工、学生,农民等群体运动会和各类体育竞赛及广场晨练比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是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各县(区)立足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资源丰富、群众基础广泛的巨大优势,坚持把香包等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作为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和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精心培育各类文化市场,从业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企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日益提高。目前,已组建生产营销民俗文化产品的企业104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各类民俗文化艺术产品20多个门类、5000多个品种、500多万件,产值超过1亿元。在民俗文化产业的支撑和历届香包节、文博会的推动下,XX文化大市的地位得到了确立,先后被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徒手秧歌之乡、民间剪纸之乡和窑洞民居之乡、周祖农耕文化之乡、荷花舞之乡,环县被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调查中,我们看到,合水、镇原、西峰以香包、刺绣、剪纸等民俗文化产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实体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已成为特色文化产业和群众增收的支柱。

二、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和谐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乡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就全市整体发展而言,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文化贫困的问题仍然存在,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当前面临的五大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投入不足,城乡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全市多数县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困难,特别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单位业务经费难以得到充分保证,与其他行业相比,文化馆站及演出团体经费明显偏低,导致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群众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按国家政策,县级以上图书馆购书经费年人均不低于1元,但多数县(区)全年没有购书经费,就是市图书馆,每年购书费仅4万元,除订阅报刊以外,每年购书不到1000册,更无资金筹建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无法有效利用,与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通过西峰、镇原、合水的情况看,“三馆”建设还有较大差距,西峰区博物馆的文物在窑洞陈列,防潮问题难以攻克,安全隐患问题突出;镇原博物馆设备老化严重,办公设施陈旧,馆舍面积达不到标准要求。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还十分薄弱,部分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年久失修,长期不开展活动,有的还被挤占挪作它用。个别乡镇文化站因资金不足,只有招牌,没有设施,形同虚设。村级文化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目前,全市尚有 个村没有建起文化活动室。投入的不足,较为严重的影响着全市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普及

二是人才匮乏,群众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偏低。调研中,各县(区)普遍反映,文化系统专业人才不足,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近年来充实的人员大多数专业不对口,能独挡一面、精通业务的人员很少,一些文化单位却人浮于事,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县级博物馆懂文物知识的人员严重匮乏,有的县区甚至没有专业人员,文物鉴定工作几乎瘫痪,博物馆的文物鉴定、教育和研究功能难以发挥;县级剧团缺少编剧、作曲、编导人员,自编自演的新创剧目仍然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乡镇文化站人员不足,目前,全市共有文化站干部编制113人,实有97人,分布于全市90个乡镇,部分乡镇文化站长期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出于涣散状态,站干中,有一部分还是招聘的临时工,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村社文化组织和建设更加困难,既无固定人员,也无人员经费,群众文化活动难以组织和开展。

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干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干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和优化调配,导致文化站干部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交流困难,工作缺乏创新,缺乏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乡镇、街道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担负着服务农村文化的职能,但多数乡镇文化站业务为综合性的,工作上应对多个部门,大部分还帮助乡政府开展中心工作,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文化站干待遇偏低,全市乡镇文化站干部,一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初就通过考试进入文化队伍的,这些人员大多数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工作勤奋敬业,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诸多原因,他们的待遇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月工资最低仅为400元,高者也只有600元,一些站干已丧失了工作信心,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都难以正常开展,更谈不上“以文补文”了,严重影响了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

四是服务水平不高,陈规陋习还一定程度存在。由于文化投入不足,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很难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山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目前全市电视覆盖率虽然达到 %,但由于农村安装有线电视面小,收视效果差。村级书刊报纸每年订得较多,但投递后,或无人管理流失,或被村干部独占,一般村民很难看到,大多失去了意义,文化资源服务跟不上群众的需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相对滞后,直接导致先进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较难,一些不良倾向有所抬头。一是赌博风气比较严重。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部分地方立碑、敬神等迷信活动十分突出。三是在农村集市上仍有一些低俗的演出,对广大群众产生一定的精神毒害。

五是文化产业规模仍然较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全市文化产业经过近几年努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没有形成规模,缺乏龙头企业,全市文化产业在“黑绿文”三大产业中占比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现有的文化产业企业大部分都是小而全、杂而乱,普遍存在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问题,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缺乏“拳头产品”、“特色产品”,缺乏订单生产,在市场中竞争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扩张能力脆弱,有的甚至离开政府财力支持就无法生存。香包、剪纸、刺绣等民俗文化产业宣传力度不大,销售网络不健全,产品销路不畅,没有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几点思考

按照党的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在我市和谐文化建设方面,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深化对和谐文化建设的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没有文化上的和谐,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思想根基和文化源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发展和谐文化。当前,我市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并日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形成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建和谐XX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因此,全市各级、各部门应按照党的十七大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和谐文化建设放在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臵,牢固树立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下大功夫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全市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市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建设和谐新XX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二)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 和谐文化是一项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工程,也是造福于人类的工程。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切实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才能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支持力度,努力改变县乡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的状况。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争取力度,着力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改造和新建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加快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每个乡镇建成综合文化站,每个行政村建起图书室和文体活动场所,逐步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其充分发挥好辐射和带动和谐文化建设的承载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和谐文化建设。近年来,我市在政府出资修建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引导一批骨干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创建了一批文化阵地。实践证明,文化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市各级在切实加大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支持力度的同时,应按照进一步凝聚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思路,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使和谐文化建设获得更为广泛、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

新。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营造“人心顺、士气高、干劲足”的氛围。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是新时期加快和谐文化发展、繁荣文化艺术的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积极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加快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鼓励支持文化部门自办文化实体,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民办文化,积极鼓励基层文化能人和有一技之长的人,创办“自乐班”等自娱自乐活动组织,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行基层文化事业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加强对文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对现有文化专干重新考核、聘任,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从业本领,努力造就一支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带动和谐文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利用乡土人才对农村文化的影响,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支稳得住、有活力、有影响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四)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

事业。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其实就是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可以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感染。为此,根据十七大提出的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市上应尽快出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并从现在起抓紧逐步实施。应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村社阅报栏工程等,普及文化知识,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结合实际,积极发展节庆文化、庙会文化、集市文化和社火文化,认真组织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及政策、科技、法律、道德、文化、卫生“六进家庭”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组织开展文艺演出、体育健身等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农村,积极搜集各种素材,充分挖掘群众的喜好,努力创作生产出更多符合和谐要求、倡导和谐理念、讴歌真善美的精神文化产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具有XX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健康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广电大众传媒事业,积极探索创办具有特色的文化宣传长廊,充分发挥好各类媒体平台,并使之成为营造和谐舆论环境、传播和谐文化的强大阵地。进一步延长和谐创建链条,深入开展和谐县城、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以带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切实加强文化市场尤其是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盗卖光碟、书籍、音像等不健康文化产品的行为,努力净化健康和谐的文化活动场所,积极营造发展先进文化、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

(五)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

产业。文化产业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发挥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大力培育,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全局的重要产业来发展,才能逐步实现文化大市的目标,也才能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文化产业带来的福祉。应继续大力扶持香包、刺绣、皮影等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现有规模,着力打造规模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培育营销网络,积极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XX民俗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加强对已取得市场效应的产品品牌的保护,在现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大深度研究和系列开发,做大做强民俗文化产业。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真正使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有机衔接,努力实现文化产业效益最大化。加快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积极探索和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信息网络、动漫游戏、数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以数字化、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