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如何上好系统解剖学实验课

医学生如何上好系统解剖学实验课
以我校学生系统解剖学上课模式为依据。
模式:大班理论课 小班级实验课(注:大班理论课指约240人的大教室,每两周一个内容,2学时/次;小班实验课指解剖学实验室,约28-30人/班,每周一个内容,4学时/次;1学时=40分钟)
实验课形式:以观察已经做好的标本为主(需要戴手套),不做解剖。
前言:经过对部分一年级学生的调查,同学们一般两周只看三次解剖课本,一次是大班理论课,两次是小班实验课,只有少部分学生做过简单的课前预习准备和课后复习巩固。根据课程的安排,同学们学习解剖学知识的主要地点和时间是解剖学实验课堂上的4个学时160分钟。时间少,任务重,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成果,那么,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成果=效率X时间。所以,如何上好实验课也就成了一个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问题。
一、端正态度,事半功倍。
首先要明白两个道理:
1
、解剖学不学不行。道理很简单,解剖学是最基础的医学课程,如果解剖学不好,以后各个学科都要受到影响,以后到了医院,上了临床,更会受到影响。
2、解剖学要高高兴兴的学。因为既然必须要学,那么哭丧着脸,心情郁闷是学;面带微笑,心情愉悦也是学,就像那句俗语“哭也一天,笑也一天”,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个明智的选择。
就把解剖学的每一次实验课,当成是一个“三分钟热度”,要狠劲让这三分钟充分燃烧,化成灰,一点不留。
二、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作为一个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他所做的每一个操作,下得每
一刀都是有目的的,他知道“我这一刀下去,要暴露哪些结构”,都是心中有数的。同学们观察标本也是一样,要有的放矢,要让自己看的每一眼都是有用的,有意义的。
经常看同学,拿一个标本在那里翻来覆去的看,问“你在干什么?”,答“看标本”,再问“你在看那一个结构,或者你想要看那一个结构”,答“%…¥¥”(无语)。这就是没有目标的看标本,那么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之间浪费了,更何况时间本来就不多,不知不觉中,效率就降低了。所以一定要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
三、团队实习,分工合作,理论实践相结合。
团队实习:因为大家现在都是新生,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所以
即使是在有课本在手里拿,有挂图在面前放的情况下,仍然不可避免的会有同学认错结构。所以就要求同学们团队实习,至少4人一组,原因有二: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更何况是四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8只眼睛看一个标本一个结构出错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但是不是没有了,我个人认为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努力把它降到最低),出错不要紧,老师会提醒你们那些结构容易认错,不要担心。2、标本个数有限,不可能做到每人一个。
理论实践相结合:在解剖课堂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课本,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上课的时候只看图,照着图认结构,不看课本的文字描述。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误区,我认为图的作用只是在你根据文字描述找不到相应的结构时,才用来看一看,这样一目了然;或者找到结构,不敢确认,就可以通过看图确认;或者你不在实验室了,同时又想学解剖又想像不出来结构是什么样子用得。总之,在解剖学实验课堂上,以课本理论为主,围绕标本,挂图为辅。
我们照着课本的描述(理论)去指认、去观察标本(实践),就是我说的理论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结构都像书上说的那样、都像图上画的那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来实验室了。我们来这里的目的就是为了检验实践和理论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距,这个差距能不能被我们接受。有时候差距会很大,理论和实践脱节,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凸现出来,老师会告诉你们为什么是这样,而这个时候,就是你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的时候,同样也是老师进步的时候,因为有些情况下老师也无法解释这个差距为什么这么大,他就要去查资料了。
分工合作:.需要注意的是,找到结构的时候一定要让专职理论指导的同学看一看^_^,因为有个别同学太老实,让他念书他就只念书,不观察标本。J既然是一个团队,那么就要有分工。4人一组,我们的实验室是这样安排的:1人不戴手套,专职理论指导——念课本,其他同学观察指认;1人双手带上手套,在理论的指导下,专职移动、翻转、从不同的角度指认标本(注意:同学们在观察标本的时候有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同样一个结构,已经指认过的,换个角度,换个方位再指认就又认不出来了);其他2人,一人戴一只手套,作用:⑴辅助指认结构,力求认准;⑵辅助理论指导(念书),力求念对。为什么要辅助,原因还是一样,同学难免会出现一些口误,要及时纠正(医学术语有时候很绕口,到现在还有同学搞不清楚到底是“腹股沟管”还是“腹股管沟”)。另外带上手套的话,观察到的结构用手触摸一下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这样安排还有另一个原因,可能大家都已经有了体会。就是当标本很大的时候,一只手不好固定,不好观察,比如一个下肢,有的女同学估计翻都翻不过来,挪不动,所以至少需要两只带着手套的手。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有些结构不好暴露,比如上肢局部记载的“三边孔和四边孔”,需要把肩关节外展的时候暴露的最好,需要两只手来配合完成这个“肩关节外展”,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的双手要比两个人的两只手配合起来灵活的多得多!!!!!,

四、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本,观察同一个或者不同的结构。

我们大家在观察某个标本的时候,初学者都有这样一个问题:同一个标本,同一个结构,从一个角度看认识,换个角度就不认识了。比如下肢肌肉股内侧群肌的大收肌,从前面看大家都认识,从后面看的话估计你就要费一番工夫了。所以就希望大家多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辨认结构,尤其是重要的结构。

再者,大家很多人估计都问过这样的问题“老师,这个结构标本上找不到啊”,我们先分析一下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为什么看不到某些结构。首先可能是标本上有但是你没有找到,这是由我们大家的知识所限制的,比如一些变异,畸形等。其次就要说说我们的标本制作和准备,我们标本的制作和准备都是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而制作和准备的:一个标本,比如下肢,按照系统解剖学的要求,我们会学习它的骨骼,关节,肌肉,血管,神经等等,那么我们的实验技术人员就根据需要把下肢做成用来显示骨骼的标本,用来显示关节的标本,用来显示肌肉的标本,用来显示血管的标本。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显示肌肉的标本上,你就不会看到关节盘,股骨头韧带等结构,因为我们的目的是看肌肉,如果你想看关节盘、股骨头韧带等结构,我们专门有用来显示关节的标本,一个关节,我们有不打开关节腔看整体的标本,也有打开关节腔看内部结构的标本。所以,目的不同,标本就不同,显示的结构也就不一样,所以如果你在看标本的时候不选择合适的标本,那么很有可能你就找不到你想看的结构。比如,我们现在学习消化系统,想要观察十二指肠大乳头,你就必须要找一个肠管切开的标本,这是其一。其二,这个标本确确实实是用来显示某个结构的,比如显示动脉的,但是由于磨损的原因(磨损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自然老化;更多的则是同学们不爱护标本造成的,比如同学们喜欢看的时候把血管完完全全的提出来,拉出来看,并且使劲很大,生怕自己没有把它暴露完全,大家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都想看清楚;但是同时我们要知道并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这么做的,这样扯来扯去,血管不是断了,就是掉了,结构也就找不到了,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对学生说“你爱护我们的标本吧,爱护你们的老师吧,你每扯一下标本,老师的心就抖一下”),这个结构没有了;但是同时一般情况下我们准备标本至少都是四套以上的,这个标本上结构被拽掉了,看看其他的标本上有没有,我想,肯定会有的。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在不同的标本上来看同一个结构了,这样做不仅用于找不到的情况,更是用于已经找到的情况,你可以对比一下不同的标本上面同一个结构,他们还是有很多差别的,只有见得多了,你在能够真正的理解,同时,见多识广你的经验就会慢慢多起来,量变终有一天会引起质变,你看得越多,质变的就越快,质变和量变之间的时间缩短了,你也就比别人先走一步,比别人强了!
这就是我所说的在同一个标本上用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结构,以及在不同的标本上观察同一个结构。
但是你怎样知道哪个标本上有结构,哪些没有呢? 这就需要我们一个班级的同学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了,记住,我们是一个集体,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五、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有要同享
标本有很多,但是同时也有很多同学们在看,一般情况下总是标本的数量要少于学生的数量,所以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这些标本上的结构已经被同学们完全的看过一遍了,在此,我再次提醒大家,我们是一个整体,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你没有看到的标本,别人看到了,你没有找到的结构,别人找到了,你所要作的只是在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前提下很有礼貌的,诚心诚意的说一声:请问,有哪位同学找到了十二指肠大乳头这个结构,能否让我看一看?那么哪些找到这个结构的同学,你们所要做的就是抱着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要互相帮助,我们要共同进步,我们要有福一起享的态度对向你发问的同学说一声:来这里,这里有你想看东西。这样做的结果,只有好处,没有一点坏处,其一:你看到的结构多一个人看就多一份力量,多一份准确,以后就少一份危险;其二,你看到的结构别人不一定认同,很有可能你对天发誓说就是这个结构时,同学的一句话可能会使你动摇,这个时候讨论就会看是,我想说你会进步的更快。其三,节省了时间,你不用再去一个个找标本,这样学习效率就提高了;其四,可以增进班级之间的凝聚力,大家心往一处使,优秀班集体就是你们的了。:)
而这一切都在发自内心的一问一答之间。
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这说的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学生,你很难改变标本的准备状况,你能够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上改变自己,提高效率。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那就是标本的磨损很大程度上是由同学自己造成的。这样的话,我们要做的就是减少标本的人为磨损。我要求在我的实验室上课的班级至少要四个人有一把无齿镊,用来辅助观察标本,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体会不到,等以后看学血管看神经看一些很小的结构的时候你就能够体会到这一点,一个很小的结构,你一个指头下去很可能就被全部挡住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比如一个学生在观察咽鼓管咽口的时候,一个指头过去说“这就是了”,但是其他同学却看不见了,因为你的指头把咽口挡住了);一个很小的血管或者神经,你手指轻轻一挑,断了,不仅你看不到了,假如你是周一上午上的课,那么以后上课的同学就都看不到了。这样,无形之中,效率就不知不觉地降低了。所以我说希望有条件的话(一个镊子1元钱左右),希望至少四个人有一个无齿镊,好处多多,至少神经和血管你可以轻轻的提起来看,减少了损失,也就是间接提高了效率。
七、先易后难,重点突出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唰”的一下,下课的钟声很快就要敲响了,还有几个结构没有看,还有几点没有弄明白。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先看重点,看观察那些和临床上密切相关的结构和组织,要先易后难。重点和难点,相信老师会告诉大家,你需要做的就是听好课就可以了,另外实在不行,有教学大纲,老师上课都是按照大纲讲的,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八、组织很关键,老师和班长的作用。
上面罗罗嗦嗦的说了很多,但是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要想真正的做到上面的这些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之外,老师和班长的组织作用也很重要。每年新生来学,老教师们总是有这样一句话“前几周就是比较累,就像让牛犊拉车一样,得训练,等上套了,以后老师就轻松了”。所以,老师的作用也是很关键的,班长要多多配合,模范带头。但最终还是要靠同学们自己,养成习惯就好了,习惯都是养成的,坏习惯如此,好习惯更是如此。

九、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发生最大的作用。
以上所说都是理论,都是需要大家去做的,其实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懂,我所做的只是把它们重复了一遍而已。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发生最大的作用,只有你真正的去付出了,去实践了,你才能够真的进步。
记住:人和人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做与不做,在于做多和做少。
老师们不怕你们做的慢,就怕你不干!
十、还是希望能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一点题外话:关于让不让学生解剖标本,从内心里讲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剖。但是有很多事情不是一个老师能够改变的,我所做的只是把我找到我能够改变的,然后努力把它们做的更好。比如这里我改变不了学生不解剖标本的现实,但是我努力让学生不解剖标本也能够把解剖学好,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
总之一句话:我是老师,教书育人,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全部结束,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我非常感谢楼主的精辟见解,很好参考价值,作为一名年轻的解剖老师,从中收益非浅.
另外,鄙人补充两点意见:
1.要编写一本高质量的系统解剖学教材及实验指导.现在的用的教材真是一版不如一版,就我们现在用的严教授编写的所谓规划教材,我个人不敢恭维,但又不得不用,图质量超差,内容错误多,不知道楼主有没有看过那本教材.
2.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学生学的好不好,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跟他们的教师教得好不好密切关联,而教得好不好又与该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密切联系在一起.因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需求,还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欢迎指教.
非常感谢大有战友的支持,
如果能有一本高质量的指导的话,我想应该可以给上实验课的老师减轻不少负担,但是如果真的有一本高质量的指导的话,课本又放到什么地位呢,会不会造成增加学生的负担?或者的话,是否会出现学生干脆就只看指导不看教材的情况呢?

我们这里有自己编写的实验指导也给学生发了,但是用的很少,甚至基本不用,我上课的时候主要让学生看课本,总觉得要让学生学会描述.不能只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要努力让他们会说"在**的左前是**;在**的后外侧是**",虽然内容很多,但是学生只要掌握重点就可以了
况且我个人认为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讲,能有一个会学习的 能力就够了, 他们肯定记不了多少,只要他们有一个初步的印象,遇到一个问题以后知道到解剖书上去找就可以了,毕竟,只有在实战中多多应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欢迎指教!
我也很同意楼主说的"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讲,能有一个会学习的能力就够."能力的培养对大一学生至关重要.千万不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解剖学是记忆电话号码本.学习不单是记忆,更重要的是善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并不是教材所列每一块骨,每个连结,每块肌都要求记忆,而当你需要细致解剖知识的时候,能很快在相关书中找到,你的解剖也就算学地OK了.重能力的培养,一是让学习学习目标明确;二是大大驱除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精神压力,让他们以比较宽松的心态学习;三是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运用解剖语言,为他们今后的医学生涯打下坚实的解剖基础.
请批评指导!
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是上好系统解剖学实验课的一个关键,局部入手,整体观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概念。


解剖学不是背背就了事的,关键的关键在于理解,你理解了多少就掌握了多少。我科里现在的老主任,他们学解剖时是每人发一箱骨头,放在床头慢慢摸索。当然现在时代不同,学生多,学习用具相对缺乏,但也不能因此而埋怨,要转变观念。解剖图谱是最好的工具书,一定就充分利用,还有很多电子的东西也可以借鉴。

oilytulip wrote:
我觉得如果可以更改解剖的考试形式,将期末的一场考试分解在几个阶段性实验课中来考,比如教完一个系统考一次,并且放弃笔试形式,改为对话式考试,那样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对话式的考试的确非常不错,但是我想只是适用于学生少的情况下,比如我们这里的留学生考试,但即使是这样,留学生也依然进行了笔试考试.像我们这里,有3000左右大一的学生,从考试时间和内容上考虑的话,让学生一个一个过有些不是很现实.
考试是教学的指挥棒,如何考就会如何教!如果考试不改革,其它一切都难以实施!
现在编教材不知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图片名词标注在一张图就有7处之多.难道没人把关吗?
我们的大课也在实验室上,很不错的!
一个班就30个人,老师直接可以用标本讲解!
今天为学生上课,一点体会(不作解剖只是学生观察)

情况是这样的,今天上课的内容是“胸腹盆部下肢动脉”标本有两具整尸和四个盆下肢标本(两男两女,均为正中矢状切)还有四个胸廓用来观察肋间后动脉。

分四组实习:两组观察整尸--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分支;两组观察下肢,40分钟后交换标本.共计80分钟.

实习的过程中发现腹腔干的分支不完整,有多个断端,于是引导学生猜测学习.试图接上断端,方法很简单-----让学生多问了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说这个是***动脉,讨论后得出结论,当然依据主要是课本知识,这样虽然没有完整的标本,,特别是对于几个有争议的两个血管,学生和我的意见不一样,但是最终是学生战胜了老师,嘿嘿,今天我又进步了 .这样虽然标本不完整,但是同学们依然学到了知识,甚至有几个已经彻底断掉的动脉,学生也学习的很好.

因此我有一个体会:
学习只是并不一定要一目了然,非得看见看清楚不可,讨论争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标本不可能跟书上的一摸一样,也不可能跟我们需要的十分吻合,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讨论争辩式的学习更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能力,后者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是非常典型的标本,也要讨论争辩,多问为什么,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在观察标本的期间,让学生互相交流,这个标本上没有的,在另外一个上面可能就有了,咱个互相帮助的观点在前边已经有论述,这里不多说.

第三,在交换观察标本的时候,每一组先留下来两个实习的比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先把 标本给交换过来的学生指认一遍,花5-10分钟告知其在这个标本上哪些可以看到,哪些看不到,哪些不确定等等,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因为我们的实验课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该贴为转贴.目的是想把有关实验教学的帖子汇总
wanliheng edited on 20##-01-28

在回顾这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下:

1、在观察下肢肌肉的时候,存在一个“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的问题,原因是下肢的肌肉太大,特别是股四头肌和大收肌,同学们只看到一个局部,反而把整体忽略了,于是就得到了好像盲人摸象那样的结果。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间一定要强调“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由大到小的思想。我认为很重要。

2、眼高手低。一说就对,一写就错。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同学们在课下多数的时间都只是看书,读书,而写字很少,所谓“用进废退”,如此一来问题就产生了。所以以后再教学中我会有意识的加强这一方面的练习。课堂上需要增加亮点和吸引点

我认为这个亮点和 吸引点主要通过"为什么"来讲解,紧紧抓住学习解剖学的四个观点"发展和进化,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形态和功能相适应,理论实践相结合" 来讲课,尤其是整体和局部相结合,形态和功能相结合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其中,整体和局部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在针对具体的每一个知识点给学生讲解为什么这里的形态和功能是相结合的 ,为什么这样的形态使它产生了这样的功能,或者说为什么这样的功能需要如此的形态来实现,最后再结合临床也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来讲解这样的形态和功能一旦发生问题的话在临床会有什么表现,以及处理的话需要注意哪些特殊的形态结构.
这样的话,就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进步,老师也在上课的过程中提高,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目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肋骨是扁骨,为什么扁呢 ,因为要构成胸廓-------形态和功能相适应
肋骨肋沟,位置在内面下缘-----为什么------因为里面要走血管神经,而血管神经往往走在安全隐蔽的部位,肋骨的内面下缘比较隐蔽肋沟又比较安全,血管神经选择在这里走行-------结合临床-------肋间穿刺要在肋间隙的下位肋骨上缘稍微靠上进针,是因为肋间血管神经在肋骨的内面下院的肋沟里走行,稍微靠上是因为它还有一个细小的分支要走在肋骨上缘.所以是在肋间隙下位肋骨上缘稍微靠上一点进针,而不是仅仅在下位肋骨上缘.(一般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到下位肋骨上缘进针即可!)
该贴为转贴.目的是想把有关实验教学的帖子汇总,先找熟悉的

在学习和讲授解剖学的过程中间,我们大家肯定都有很多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以及这些语录代表的解剖学知识是大家终生难忘的,在解剖学板块的一些帖子里,我也看到了一些,但都是零零散散的,发这个帖子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将他们汇总一下,与所有的解剖学习者和爱好者分享,希望大家共同进步!
先说几个,有些是自己总结的,有些是老师教的,有些是在论坛里战友们分享的,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1、子宫的前倾前屈位:子宫为膀胱而倾倒,但是却是被迫的,因为它是被子宫圆韧带(这个韧带的作用是维持子宫的前倾位)所牵拉。
2、子宫动脉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将输尿管比喻成一条“下水道”,而子宫动脉就是这条下水道上面的一座“小桥”,称之为“桥下流水”,这样就牢固记住了两者之间的十字交叉的关系。
3、心脏:
外形:1尖1底两面三缘四条沟。

血管记忆方法:顾名思义,比如,前室间沟——左右心室之间的前面的一条沟,前室间支——位于左右两心室之间的前面的那条沟里的一支动脉。
有人说心脏有10个心眼,有人说有12个,为什么?主动脉口、肺动脉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左上肺静脉口、左下肺静脉口、右上肺静脉口、右下肺静脉口、左房室口、右房室口、冠状窦口、卵圆窝。

4、胰腺的位置:头枕十二指肠,脚踩脾脏,身披懒胃。

5、直肠: “名不副实”——直肠不直;“驼背屈膝”——两个弯曲,驼背”凸向后,称骶曲,“屈膝”凸向前,好比会阴曲。

6、肾的三层被膜: 由外向内把肾筋膜比喻成人穿的“外衣”,把肾脂肪囊比喻成“小棉袄”,把纤维膜比喻成“内衣”。

7、循环系统: 可以理解成主动脉好比是一拐杖,主动脉弓凸侧从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三大分支,同时把右手伸开,掌面紧贴胸前部平放在心脏位置,伸出右拇指代表头臂干,右食指代表左颈总动脉,左中指代表左锁骨下动脉

8、左2右3: 左肺2叶,右肺3叶;左房室瓣2尖瓣,右房室瓣3尖瓣,左先收缩右后收缩。

9、肾脏的位置:像 “八”字,左高右低,上靠下离。

10、股管的内容物: 它们的毗邻关系,股管中的内容物从外到内分别是神经、动脉、静脉和一个空腔,神经用N表示,动脉用A表示,静脉用V表示,空腔用E(empty)表示,因为E和Y同音 (都发衣音),这四个字母就组成了一个单词:navy(海军),这样记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11、18对脑神经核分4类: 引用神话中八大金刚、四大天王、五个小鬼、一个阎王的比喻,则可大大增加学习效果。将8对躯体运动脑神经核喻为八大金刚—支配头面部的骨骼肌随意运动;将4对内脏运动性脑神经核喻为四大天王—支配内脏的平滑肌、心肌运动和腺体的分泌;将5对躯体感觉性脑神经核喻为五个小鬼—传导头面部和位听器的感觉;将1对内脏感觉性脑神经核喻为一个阎王—控制全身的内脏感觉。

12、腕骨8块: 排成2列,每列4块,由外到内依次为:
舟月三角豆(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
大小头状钩(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13、跗骨7块: 距后跟骨距前舟,三楔一排楔外骰

14、12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

15、食管的三狭窄:为什么有此三狭?第一狭是和咽交界处,仔细看图,此处形如漏斗状,再想漏斗的原理,哦,原来如此,便于食物通过啊,呵呵。就取个名吧,咽食管狭窄(不知大家以为然否?)第二狭窄,和支气管交叉处。为什么此处形成了第二狭窄呢?软骨较硬,食管柔软,久之形成,晕了,支气管食管狭窄,呵呵。第三呢,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膈食管狭窄!此处位于膈的哪部分?肌性部,在看看下腔静脉孔是位于腱性部,为什么呀,怎么不都位于肌性部?或腱性部?想想肌是可收缩的,腱是不收缩的,明白了,为保证下腔静脉畅通,故位于腱性部;肌性部收缩环绕食管,相当于形成了食管下段括约肌哦(对不起,这是学完内科、外科之后思考得出的结论),所以形成了食管第三狭,而且防止吸气时腹压增高,食物不会逆流啊!这就是学解剖一定要学理吧!对每一个知识点思考其道理:凡结构皆有其道理,即存在的理由!想明白了,这就是一个突破,是我前进的动力。学习的快感就在于突破吧。

16、睾丸:左先下降右后下降
谢谢老师!
我是刚刚开始学习解剖的医学生,收益颇深!
了解课本,多看图谱,认真在标本联系和确认,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空间构思和转换 )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正常人体标本形态(此形态应该属于核磁,CT层次的)。这样,学过的解剖才能实用——解决实际问题。
谢谢老师的谆谆教诲,给了大家很多技巧。
作为一个老大夫而且现在的工作特别依赖解剖学的知识,我还想补充一下:因为没有接触临床有点不知所需和没有特别明显的方向感,特别强调需要死记硬背,最后都记住它,其中可以利用老师交给的技巧;其二,必须以尸体为辅,透彻理解教科书,无论第几版。

我特别想给老师投一票,但是不知道如何操作,如果有人告诉我,我一定。
因为我觉得您是一位真不错的老师。
请你浏览解剖学网站www.xmjpwz.com,我看对你大有好处
我是一名已经大四的医学生了,看了老师写的东西,感觉如果能够真的实现的确很好,但反思自己及周围同学的心态,我觉着能真正把这些贯彻好的话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想提出一些建议,对区老师的这些建议,有必要在实际中去努力实现,但我现在想想,我认为对于初次接受解剖及尸体的大一或大二学生来说,如果讲得太细太多的话,恐怕会把我们吓住的,很多东西也根本记不住,而且那样也很抓住重点,从而首先能够塑造一个整体的形象,所以,在解剖课上,我认为最好能先把重要的器官及结构重点突出,包括他们的位置,功能,即在现实中的一些“用途”。譬如出血了,可以压迫哪儿等等。
一点浅见,仅是我在反思自己的大二时想到的。

忆文 wrote:
我是一名已经大四的医学生了,看了老师写的东西,感觉如果能够真的实现的确很好,但反思自己及周围同学的心态,我觉着能真正把这些贯彻好的话有一定难度。
所以,我想提出一些建议,对区老师的这些建议,有必要在实际中去努力实现,但我现在想想,我认为对于初次接受解剖及尸体的大一或大二学生来说,如果讲得太细太多的话,恐怕会把我们吓住的,很多东西也根本记不住,而且那样也很抓住重点,从而首先能够塑造一个整体的形象,所以,在解剖课上,我认为最好能先把重要的器官及结构重点突出,包括他们的位置,功能,即在现实中的一些“用途”。譬如出血了,可以压迫哪儿等等。
我 认为,要想实现上面的一切,老师的作用是最关键的。在大学里,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就是主要的引导者,引导主体——学生去按照你的要求做,去按照你的要求快乐的做。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上面所说的一切绝大部分都是空话,就像前面战友说的那样,煽动性很强,但是可行性几乎没有,我想可行性不是没有,在我的班里,不能说全部,因为我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很满意,但是至少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了好的习惯,上一个学期的思维的灌输和学习的训练,让我很累,但是我很高兴,更高兴的是在这个学期,我只要告诉同学们怎么样去做就可以了。学生毕竟是学生,没有经过那个时期,没有到达那个年龄,有些问题真的是很难理解,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也包括人生哲理。
所以我想说,这些方法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但是这样的话老师会很累,但是我想,这也是正是老师的职责: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还是那句话:人和人的共同点就是什么道理都懂,差别就在于做和不做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话,是做多和做少,做好和做差的问题。
一点体会——如何实习脉管和神经。
第一步:找对结构。辨认何者是动脉,何者是静脉,何者是神经。这是一个前提,先找对,要不然学习血管你找的都是神经,那就是前提错误,说的再好,也没有意义。
第二步:认准目标——用标志性结构找。举例:腋神经。找到四边孔——这是一个标志性结构,找到这个孔,就可以在里面找个一个神经,那就是腋神经,(如果不知道或者不熟悉或者不确定什么是四边孔,就需要复习翻看前面的知识(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但是最好自己看书找,学生问我我也是让他们在前面的知识里找),因为知识只有反复运用的多了,才能掌握,尤其是大一刚刚接触医学,刚刚接触解剖。(孔里还有一个动脉那就是旋肱后动脉——这是在以前学习过的。)
第三步:上下贯通——你找准一个结构以后,你现在看到的只是腋神经的一个局部,一定要向上追根溯源,看看这神经从什么地方起始,一定要顺藤摸瓜 ,看看这个神经要到哪里去,他都有什么作用。
第四步:统揽全局,结合临床,深入学习。在你认识了一个结构的全貌后,知道了他的来龙去脉后,最后一定要结合临床看看有何意义。这步骤也可以在课下完成,但是这个步骤确实最关键的,因为这是实践。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发挥作用,否则一切都是空话。

这中间老师要做的:1、交给学生如何辨认血管神经;2、有哪些标志性结构可以利用。至于其他的,比如血管神经如何走行,同学们完全可以按照课本理论的指导一步步学习,例如桡神经的走形,在肌肉里钻来钻去,但是肌肉在刚上解剖的时候就学习过了,忘记了(忘记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再翻看前面的知识就可以了,还是那句话,用的多了才会记住,才能掌握,我最后让学生讲解的时候,是允许学生看书的,但不是念书,而是讲书。

相关的一些标志性结构:以臂丛为例,
腋神经——四边孔(里面还有旋肱后血管)——方肩
桡神经——桡神经沟(里面还用肱深血管)——垂腕
尺神经——尺神经沟——爪形手
肌皮神经——穿过喙肱肌
正中神经——过腕管——猿章

我也是一名大四的学生,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接触临床了,才发现以前学的不够,根本原因是学校根本就没怎么教,那时我们几乎就没有实践的机会,大半学期一本大体解剖根本就吸收不了,再看看我们的师弟师妹,比我们跟惨。教育啊~~~
骨科有本参考书叫《骨科手术入路解剖学》是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那上面关于四肢和脊柱的解剖讲的很详细,让人一看就能理解并记住。反过来在看看我们的解剖教材,有时候真的让人摸不清头脑,很多很关键的结构都是靠文字说明的,很少有针对性很强的图片很难理解。要是以后各位老师在编教材时 能够参照一些专科解剖书的格式来编写的话,效果肯定会好很多。----个人愚见
前几天突然觉得自己很高兴同学们在上解剖实验课观察标本的时候发出"呀,咦,哎哟。噢、哦“等等类似 惊讶的语言,表情或者手势,因为大家只要一“哎呀”,就说明你已经进步了,但是接下来有些同学会更进一步,有些则进步的比较少。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请问同学们,一个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只有在他发现了一些特别的地方,这些特别的地方就是跟自己的原有的思想原有的知识像违背或者对不上号的情况下,这种情况如果放在解剖课堂上的话,
如果你发出恍然大悟的“哦噢”声,那么我想你肯定是对一个知识点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么恭喜你,你进步了!
如果你发出“哎哟,咦”等发现新大陆的声音,那么我想你可能是发现了一些与书本上或者与老师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或者是你以前没有见过(这个没有见过的可能不一定是解剖的东西)的东西,但是不管怎么样说,你看见了一些你以前没见过,或者类似变异畸形之类的东西,以前 没有见过,现在你见了,那么恭喜你,你进步了!
但是你只是进步了,并没有更进一步。
如果此时你多问一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那么一方面你对这个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进一步。另一方面,很有可能一个重大的发现或者不为前人所知的东西就可能被你发现了。
然而,同学们缺乏的恰恰是没有更进一步,多数同学只是浅尝辄止,没有更深一步的去讨论。或者这就是目前提倡的创新吧!
但同学们就是不创,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同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希望我的同学们能够去尝试一下,如果觉得不想问老师,那就和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任何东西只要一讨论,都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讨论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进步。今天一个新收获,赶快记下来-----如何记忆第7,9,10对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个人觉得非常好,与大家分享,三句口诀,轻松易懂:山上住着一个尼姑,山下住着一个尼姑,山下一个尼姑迷路了。
简称:三上面孤,三下疑孤,三疑孤迷。

1、面神经4种成分:山上面住着一个尼姑,简称——三上面孤解释:山(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上(上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面(面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住一个尼姑(姑—孤束核上半部分—特殊内脏感觉)

2、舌咽神经5种成分:山下面住着一个尼姑,简称——三下疑孤解释:山(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下(下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住着一(一:疑核—特殊内脏运动)个尼姑(姑—孤束核上半和下半部分—特殊内脏感觉和一般内脏感觉)

3、、迷走神经4种成分:山下一个尼姑迷路了,简称——三疑孤迷解释:山(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下一(疑核—特殊内脏运动)个尼姑(姑—孤束核下半部分—一般内脏感觉)迷(迷走神经背核—一般内脏运动)路了

讲解时候就说,山上面住一个尼姑,山下也住着一个尼姑,为什么呢,因为山下有一个尼姑迷路了。

有点乱,希望大家可看懂。我觉得确实不错。

wanliheng wrote:
今天一个新收获,赶快记下来-----如何记忆第7,9,10对脑神经的纤维成分,个人觉得非常好,与大家分享,三句口诀,轻松易懂:山上住着一个尼姑,山下住着一个尼姑,山下一个尼姑迷路了。
简称:三上面孤,三下疑孤,三疑孤迷。

1、面神经4种成分:山上面住着一个尼姑,简称——三上面孤解释:山(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上(上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面(面神经核—特殊内脏运动)住一个尼姑(姑—孤束核上半部分—特殊内脏感觉)

2、舌咽神经5种成分:山下面住着一个尼姑,简称——三下疑孤解释:山(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下(下泌涎核—一般内脏运动)住着一(一:疑核—特殊内脏运动)个尼姑(姑—孤束核上半和下半部分—特殊内脏感觉和一般内脏感觉)

3、、迷走神经4种成分:山下一个尼姑迷路了,简称——三疑孤迷解释:山(三叉神经脊束核—一般躯体感觉)下一(疑核—特殊内脏运动)个尼姑(姑—孤束核下半部分—一般内脏感觉)迷(迷走神经背核—一般内脏运动)路了

讲解时候就说,山上面住一个尼姑,山下也住着一个尼姑,为什么呢,因为山下有一个尼姑迷路了。

掌握这些知识的前提是明确这些核团的作用,请看:
1、三叉神经脊束核(简称脊束核):躯体感觉核,司痛温觉,管面部皮肤、口腔粘膜(三叉)面肌本体觉(面神经)、耳后皮肤、硬脑膜、耳廓及外耳道皮肤(迷走)。
2、上、下涎核:涎,腺也。内脏运动核头面部哪些腺?上涎核:泪腺、颌下腺、舌下腺。下涎核:腮腺(最大的唾液腺)。
3、疑核:茎突咽肌(舌咽神经)及除此肌以外的咽喉肌(迷走神经),我不赞同归入特殊内脏运动,本质上管理的肌就属骨骼肌,应该归入躯体运动为妥当。
4、孤束核:司味觉(特殊内脏感觉)和内脏一般感觉。孤束上半管味觉,下半管一般感觉。
5、迷走神经背核(迷背核):一般内脏运动,司平滑肌、心肌、胸腹腔腺体。
明确了以上核团的性质和功能,然后再归纳:
面神经: 面核孤上半、脊束加上涎
舌咽神经:舌咽神经4核团、孤疑脊束及下涎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不一般、神经核团很麻烦
脊束迷背孤下半、还有疑核纤维连
没事瞎琢磨,觉得不妥再改进。以上属愿创,请勿乱来。
我觉得学生的核团性质作用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是很扎实,主要是让他们先记住,然后再理解,就像是学习神经系统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学习脑神经,但是已经首先通过口诀先让他们记住12对脑神经的名字,然后到学习的时候在进一步理解,甚至说即使他们现在不理解,但是却记住了,以后5年,10年的,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再学!
激情与创造,热情与创新
---------------------------让学生走上课讲台小感

这一周课是上行传导路的实习课,是整个神经系统的精华所在,虽然重要,但是因为前面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所以本周课及下周(下行传导通路)我都是让学生讲解的,提前一周布置的任务,今天是我本周课的最后一次,感慨颇多,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创造力让我赞佩不已,自己也受益非浅,只是自己的语言能力有限,恐不能表达出我的激动和幸福,为有这样的学生而激动、而自豪,为有这样的学生而幸福、而感动!

先说一个,是孙长丽同学在讲解"视觉传导通路",孙老师(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是这样讲的(我只是复述)":
光线照进了我们的双眼,经过角膜,眼前房,瞳孔,晶状体,玻璃体之后,被是视锥视杆细胞所接受,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视锥视杆细胞是感受器;
有没有人来接一下呢,于是乎,双极细胞站了出来,用它的周围突将冲动接了过来,然后再用她的中枢突将冲动传给了节细胞,在这里双极细胞是第一级神经元,节细胞是第二级神经元。
节细胞在视网膜上分为颞侧和鼻侧两部分,这两部分好比一对夫妻,他们的轴突在视神经盘处聚集就形成了视神经,夫妻俩穿过视神经管——心灵的窗户(题外话:下来后我们问她为什么心灵的窗户不是眼睛了,她说是因为所有的一切最后都要视神经管材能够进入的大脑,这是唯一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间,可能有争吵,有欢乐,有幸福,也有委屈,终于7年之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二者选择了分手,这个时候,鼻侧的纤维离开了颞侧的纤维走到了对侧,颞侧的纤维仍然走在了同侧,于是乎,视交叉出现了,走过了视交叉,夫妻的双方回想过去的点点滴滴,觉得还是两个人好,然而已经不能够再回头,于是就天公做媒,交叉过来的鼻侧纤维就和同侧未交叉的颞侧纤维由重新组合,于是乎,视束出现了,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夫妻俩觉得年岁已大,就想把传导视觉冲动的重任传给下一代,于是乎,他们的下一代就继续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过内囊的后肢传到了视觉皮质,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那么我们有理由不忘记作出贡献的下一代,那就是外侧膝状体。
接下来,我们分析损伤症状,首先了解一个概念——视野…………
-------------------------还有一个老师用顺口溜总结了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节细胞,
鼻侧交叉颞不交,
视束间脑外膝体,
辐射内囊后脑勺,----------------------

还有一同学总结了传导路的异同点:
相同点:三级管理,两次换元,一次交叉(并且交叉都是由第二级神经元的二级纤维所形成);
不同点:功能不同,神经元位置不同,交叉具体位置不同;
还总结出了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就是脊神经节中感觉性神经元的周围突(为什么特意把这个提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虽然我们也讲过神经系统就是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在不同部位的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但是学生给我感觉总是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
还有张岩(班长),用具体的实例,让大家讨论,让大家真正的把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和感受器和效应器联系起来,(老实说,本来我市准备等大家都讲完以后,然后出题让大家思考,目的和班长的一样,让大家有机的联系一下全部神经系统,但是同学们讲了)————————————————————————————
还有同学讲课问题一环扣一环,什么是浅感觉,什么是深感觉,他们的感受器有什么不同……
----------------------------------
还有同学提问大家:反射通路和传导通路有什么区别,牵张反射和传导路哟iu什么区别,等等,很多关键的问题,很多深入(至少我认为是他们不容易想到的问题)
---------------------------------------
还有同学用图表,画图,脊髓断面,脑干断面,间脑短脑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