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质量及风险分析

贷款高增长形势下黑龙江信贷资产质量及风险分析

今年以来,黑龙江省银行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把保增长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力支持我省经济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银行业总体上呈现业务发展稳健、资产质量改善、改革逐步深化的良好局面。但在当前信贷高速增长中存在着一些不稳定性因素,对银行业发展及对经济支持作用的发挥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黑龙江省前八个月信贷资产质量及效益情况

截至8月末全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36.2%,增幅连续八个月创历史同期新高。当年新增贷款超过近三年新增贷款总额67.9亿元。在信贷高速增长情况下,黑龙江省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也发生新的变化。

(一)不良贷款“双降”,不良率连创新低。近年来各家银行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纷纷对本行授信业务进行了全面的风险排查,加强风险管理和贷款监测,采取有效措施,清收不良资产。截至8月末,全省银行业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减少13.8亿元;不良率比年初下降3.6个百分点。

(二)贷款周转速度加快,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升。在信贷高速增长的同时,贷款利用效率也在提升。截至8月份,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同比增长90.4%,贷款周转次数为1.15次,比去年同期加快0.35次;贷款周转天数为318天,比去年同期加快137天。周转速度加快,使信贷资金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放大。

(三)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维护金融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加强风险控制,我省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及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均有所提高。二季度末,黑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拨备覆盖率分别较年初上升33.5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分别较年初上升67.2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

(四)受利息差缩水影响,银行盈利增速放缓。二季度末,黑龙江省银行业盈利增长8.0%,增幅比去年回落78.8个百分点。尽管信贷规模剧增一定程度上能“以量补价”,但受去年多次降息、贷款议价能力下降等多重因素影响,银行利差大幅收窄,加之去年基数较高,利润增速大幅放缓已在预期之内。

(五)地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未来信贷增长空间有所压缩。今年年初以来贷款增长过快,造成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二季度末,黑龙江省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分别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和3.07个百分点。在当前监管层和银行业自身都越发关注信贷安全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下降无疑将对银行未来的放贷能力有所限制。

二、信贷激增情况下应关注的风险与问题

伴随着贷款的“井喷”式增长,大规模信贷投放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带来的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一)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隐现。目前,我省共有政府融资平台95个(省级7个,市级43个,县级45个),二季度末,全省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总额的17.2%。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由于其特殊的业务背景,存在多级多头授信带来的融资总量控制难、依靠财政和资金统筹偿还带来的还贷能力预测难,以及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金风险控制和流向监测难等问题。一是政府融资平台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据对全省36个总投资额在10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调查结果显示:资本金比率仅为34.6%。以我省融资规模最大的政府融资平台为例,二季度末资产负债率高达99.7%,其授信行多达12家,贷款行也多达10家。二是依靠地方财政的还贷能力难以保证。各银行机构利用政府信用授信有其合理性,但也要注意到政府项目还款来源集中于财政资金,缺乏有效的抵押。而在“保增长,保民生、保就业、促改革”的政策导致财政支出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上半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支出增长高达19.7%,而地方财政收入却仅增长1.4%,财政缺口达300多亿元。三是项目周期长、投资规模较大,风险具有隐蔽性。政府项目中长期贷款比重较大,约占政府贷款的75.7%。一些原定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回收现金流偿还贷款的政府投资项目,在未来经济预期不明确的前提下,偿债能力堪忧。尤其是今年5月1日起全省169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取消收费,这对以收费权质押的二级公路贷款冲击很大。

(二)重大轻小,贷款过于集中存在隐忧。今年上半年,全省亿元以上增量客户新增贷款占全省新增贷款的65.1%。尽管从单家银行看,并未突破监管规定的授信控制比率,但从整个银行体系来说,使信贷

风险过于集中。同时,贷款的过于集中也容易造成借款企业盲目的投资冲动,给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带来隐患,一旦大型客户发生财务危机,对银行体系稳定性造成的冲击不可低估。全省贷款10大户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17.8%。10大户表现出显著的政府投资背景,投向主要是公路、城区建设、电力和采矿业等方面。

(三)票据融资占比较大,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虽然今年以来我省信贷结构不断优化,票据融资占比不断下降,但1-8月份新增票据融资仍占到新增贷款的15.4%。一般来说,票据融资有着真实的贸易背景,往往被银行视为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信贷业务,但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是由于去年年底以来企业和银行开展票据融资的积极性很高,造成票据市场竞争激烈,贴现利率不断走低,出现了与同期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其次是票据融资风险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票据业务中对银行承兑汇票的贸易背景、保证金来源合法性的审核与把握还有一定的困难,一些企业在多家银行授信,利用银行贷款作为保证金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放大授信,负债水平已超过企业的承担能力。一旦资金控制权到了企业手中,而部分企业又缺乏好的项目,资金的流向就难以监控,贷款质量也将受到影响。

(四)一些企业资金仍较紧张,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今年以来,我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快速增长,但这些贷款主要投向电力、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教育、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领域以及粮食收购、支持“三农”等领域,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仍很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产成品和应收账款余额两项资金占用不断增加。据有关部门初步预测,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在400亿元以上。一旦经济复苏的进程减慢,对企业资金链的冲击将是难以想象的,势必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五)银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难以预料的突发因素使企业及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迅速增加。由于银行营运资金寻找利润的压力很大,放贷意愿强烈,如果管理跟不上,风险很容易积聚。一是信贷投放节奏过快。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迅猛增长,这在目前抗危机保增长的特殊时期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在具体节奏把握上存在一定问题。年初信贷投放超常增长挤压了后期贷款增长空间,可能造成全年贷款增长出现“前快后慢”的格局,势必影响信贷均衡投放节奏,不利于宏观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同时一些银行为求增加放贷,脱离项目投资进度和企业经营周转的实际需要发放贷款,有些大企业在无实际需求的情况下为维持与银行关系而应邀举贷,形成部分存、贷款双向虚增。这种现象必然助长流动性过分宽松,诱使资金进入其他投资渠道,最终推动资产价格上行。二是个贷业务管理不严。上半年信贷投放中,除政府投资项目和票据融资外,各金融机构在个贷业务上竞争较为激烈。部分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竞争中放松管理,降低条件争业务,对同一客户发放多套住房贷款,放大虚假需求,助长了房地产市场炒作,对银行自身资产安全也形成隐患。部分银行信用卡部与其他部门缺乏有效联系,存在不顾客户实际消费水平和还款能力,片面追求发卡量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当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为我省银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但各银行部门在扩大信贷规模的同时,也要把“保增长”与“防风险”紧密结合起来,优化信贷结构,在高增长时把控风险,实现高质量的信贷增长。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应高度重视银行信贷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银行债权,防止新一轮逃废银行债务现象的出现。

(一)构建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信用的社会风气。加强法制建设,夯实金融生态环境的制度基础。司法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债权维护的制度保障,加大金融债权执法力度,加大对恶意骗贷、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各级地方政府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完成从经济行为的参与者到经济秩序的管理者和监督人的角色转换,理顺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互关系,严格依法行政,为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信用环境。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银行与政府信息不对称难题。由于政府特殊的地位,以及沟通渠道不畅通,易形成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等。以政府投融资平台为例,因为有政府信用支撑,再加上资金借贷主体与使用主体不一致,政府借钱,企业用钱,银行缺乏对融资平台企业的有效约束,造成对信贷风险控制能力的下降。建议政府建立固定渠道,会同当地人行、银监局严格控制融资平台的放贷能

力和融资流向,对平台上的企业加强跟踪管理和监督,促使其合理调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财务费用,切实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三)要加强信贷结构的调整力度,克服信贷过分集中的倾向。可结合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改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状况,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有效分散贷款风险,一方面,可利用票据贴现收紧的时机,加大流动资金项目贷款的营销,提升流动资金贷款的占比;另一方面,在项目贷款上,重点发展银团贷款,利用其信息共享、风险分散、合作共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信贷质量。

(四)要强化风险管理,克服盲目竞争冲动。应严守政策界限,做好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确保授信、担保的合法合规和还贷来源的可靠性,积极开展风险排查、业务专项检查及审计后续跟踪等工作,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区域经济环境的变化,提高管理能力,把握发展方向,维护资产安全,保持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势头。

(五)要把控信贷投放节奏,克服贷款投放过快的倾向。要在继续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及时做好灵活调节,增强对信贷投放节奏的掌控能力,使之进一步与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监测,确保银行信贷资源流入实体经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篇:信贷风险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一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是指债务人因无力清偿债务而出现的风险。它是信贷资产经营上的一种主要风险。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昔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商业银行通过资金融通和结算便利实现全社会绝大部分资金的周转流动,并发挥创造价值的功能。特别是在我国,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利润的来源呈现多元化,但长期形成的以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在社会融资结构中仍居于主导地位,这决定了信贷资产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资产和主要收入来源,同样,信贷风险也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

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产生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复杂多样,下面按其产生来源将信贷风险分为借款人造成的原因和商业银行自身原因。

1.1借款人造成的信贷风险

①借款人收入的不确定性。某些借款人可能由于工作性质等问题,导致其收入不稳定,当成功贷款后,如果面临收入大幅度下降或者暂时事业等原因,没有办法按期偿还贷款或者拖延还款,这必将使得银行信贷风险大幅增加。②借款人多头贷款致使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由于 现在许多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并不完善,银行内部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协调和沟通,导致某些借款人乘机在一个银行的多个部门进行贷款,此时银行并没有意识到借款人的行为,如果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必定会导致银行遭受损失。③借款人诈骗贷款。以欺诈为目的的借款人,通过编造虚假的信息、资金、项目合同等证明依据,向银行提出各种贷款。他们以这种非法的方式诈骗银行贷款,假使银行在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同意其申请贷款,定会造成银行重大损失。

1.2银行自身管理漏洞引发的信贷风险

①基础工作存在漏洞。目前,一些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工作出现了混乱无序的现象,贷款业务中涉及的借款人和保证人的抵押资料、财务资料等相关文件缺失严重。这些重要资料的遗失.都将导致严重的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乃至生存构成威胁。②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③监督体系存在漏洞,管理机制不完善。监督

机构不能只针对基层下属人员,应当同样重视对管理者的监督。比如一些银行下属支行的行长拥有较大权利,该行长就可能批准风险较大的贷款、投资和担保等,这种做法必然会增加信贷风险,甚至带来较大损失。再有就是总行下达任务指标,致使行长为实现达标,不顾后果,冒险采取违规操作,同样会增加信贷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表面有所下降,实际上存在巨大隐患。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20xx年末的统计显示,截至20xx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其中,损失类贷款余额570.6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2446.9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2664.34L元。从数据显示表面看,我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良率在近几年连年下降,已经低于国际10% 的警戒线(20xx年不良贷款率只有2.45%),但是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我国不良贷款所隐含的风险令人堪忧。近几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下降的一大原因是不良资产的大规模剥离,国家为如此巨大的不良资产买单,否则,对照我国银行的资本金充足率,早在20xx年以前,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实质上都处于破产的状态。但是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事实,国家不可能总为银行的风险负责,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的是企业化运作,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而且,虽然目前不良贷款率降到了警戒线下,但仍于高位运作,同时绝对数字巨大。20xx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的影响,我国的信贷风险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20xx年末,为了

全面应对美国金融海啸爆发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面冲击,我国货币政策出现突然逆转,由紧缩的货币政策改变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使国内信贷市场立即发生翻天覆地

的变化,出现连续8个月银行信贷超高速增长。20xx年1 1月到20xx年6月银行信贷同比分别增长为4500亿元、7800亿元、16200亿元、10700亿元、18900亿元、5918亿元、6645亿元、15302亿元。也就是说,货币政策逆转后的8个月的时间里,银行信贷增长高达8.6万亿元,即使是20xx年上半年也达到7.37万亿元,其信贷增长就超过2006~20xx年全年的信贷增长(2006—20xx年银行信贷增长分别为

3.18万亿元、3.63万亿元和4.9l万亿元)。过快的信贷扩张必将带来往后几年较高的信贷风险。另外,天量信贷的背后是房地产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迅猛升温。各大商业银行在房价猛涨的一路高歌中发放了大量相关贷款。以深圳房贷为缩影,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例,个人只需首付四成(有些银行甚至推出两成、三成首付的优惠政策),银行提供六成贷款,其实这无异于保证金投资方式。虽然银行都办有形式上的抵押手续,但要知道任何经济要素的运行都是周期性的,一旦虚高的房地产价格猛烈下跌,最大的受害者还是银行,尤其是在当今我国个人破产制度还没有建立和完善的情况下,银行对房地产企业尤其是对个人住房的贷款期限都比较长,在信用风险集中的问题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演进,就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潜在损失,危害到银行维持核心运营的能力。如果说房地产‘劫持”了中国经济,那么其中最大的被‘挟持者”就是商业银行。20xx年房价10月之后房价的迅速升

温使得我们不得不担忧新一轮房地产泡沫又将开始。

四、建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考

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贷款的行为约束和管理实践。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银行经营状况和信贷资产质量长期不良,并对今后数年信贷风险产生巨大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银行的先进做法,尽快建立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新型银行制度,规范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创建和应用风险预警体系,有助于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支持客户评价和授信工作。银行创建信贷风险预警系统体系应兼顾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选择最佳路径进行风险搜索,以便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信贷风险的早期识别。既要注重对先导指标的观测分析,遵循信贷风险的传递顺序:宏观经济风险一行业风险一区域风险一客户经营风险一客户财务风险一客户信贷风险,使风险预警体系更加充分地体现出超前性特点;又要强调对系统性风险的预警分析,在加强对客户个体风险进行预警分析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以及特定客户群等系统性风险的整体监测,并应尽可能多地融入国家政策信息和行业专家意见,从根本上增强风险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还要突出行业风险因素的预警作用,因为,在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

下,行业整体发展状况对具体企业的影响程度变得越来越明显。当前,许多国际大银行在进行客户风险分析时都把行业风险度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赋予其较大的分析权重,如美林银行赋予的权重是20%、普化永道是25%、JP摩根是33.3%,而国内银行对行业风险的整体分析还不够深入,对其在风险预警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通常权重仅为5% 0%。在今后风险预警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对各行业信贷风险度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景式的行业风险指数测算,并将其作为重要参数引入到客户风险预警模型中。只有这样,我国风险预警体系才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及时地对各种信贷风险做出反应。

(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组织建设

西方商业银行十分重视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按照客户(项目)开发、风险评级与决策、贷中贷后管理、不良资产处置几大环节设置相应机构。其中,客户开发由分行客户经理负责;贷款评审按授权,分别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或分行风险管理部门决策;贷中贷后管理由分行的专门部门负责,不良资产处置由总行专门职能部门的资深专业人员负责。我国商业银行要根据现实情况,将信贷风险管理体现在贷款管理的全过程之中,以风险有效控制为原则,将贷款审批与信贷业务相分离,即审贷分离。在银行的最高管理层中,由一位副行长负责风险管理,另一位副行长负责信贷业务。截然分开的两条管理主线,将真正体现审贷分离。设立专门的信贷评审检查部门,检查和评价信贷资产质量。信贷评审检查部门总经理直接向银行最高管理层报

告工作,由负责风险管理的副行长领导。由于独立于各业务部门,也独立于信贷风险控制部门,因此该部门能独立、客观、公正地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做出评价,按照风险因素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分类,为银行高层完善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提供决策支持。

(三)健全有效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就是信贷风险的有效控制,保证贷款发放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以及信贷经营和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一致性。有效的内控机制实际上是商业银行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为了有效控制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首先,构建相互独立、垂直、权威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通过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调整,实现风险管理的垂直化、扁平化,建立相互独立、垂直、权威的内部控制组织框架;其次,实行恰当的职责分离及岗位管理,明确划分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对业务经营活动计划、执行和控制的适当机构,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之间要设定明确的辖属和报告关系,保证各项业务指令能够正确传达并得到及时报告;第三,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再造信贷审批和管理流程;第四,积极推进电子化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将内部控制的一些规定编人程序,由软件程序进行控制,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以此提高内控技术含量。

(四)加强信用环境治理,建立企业信用评级、授信制度

要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环境治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

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尽快建立社会和个人信用体系。政府部门要把经济工作重点转到建设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秩序、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上来,支持和配合银行防范和制止企业逃废债,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加大相关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工商、税务机构不得为列入‘黑名单”的逃债、赖债者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树立‘有信则立,无信则亡”的市场经营理念。第二,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用评级、授信制度等信用评估系统。信用评估系统应是在工商、税务、金融等多部门提供的有关公司信用数据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公司以前的贷款记录、经济实力和还款意愿评估信用等级。银行可以根据信用等级确定贷款所获得是投资利益还是投机利益,并对不同等级的借款人确定不同的风险权数。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银行可以更科学地决定是否贷款,以及决定采取何种方式贷款、贷款利率:信用等级越高,信贷风险权数就越小,贷款利率也会相对较低;反之,信用等级越低,信贷风险就越大,贷款利率就应该越高。要加强对客户的实际信用分析,不要单纯依据理论值核定授信额度,要善于运用数量工具和辨证分析,对客户的财务数据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客户为获得高额授信提供的虚假财务报表、虚报预计收入、虚设授信用途。对贷款客户加强动态管理,坚持复测制度,及时调整信用等级和授信管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