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城区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临武县城环境卫生、市容市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天蓝、地绿、水清、街净、墙新、路畅、夜静、城美,整个县城呈现出一派整洁优美、秩序井然、和谐自然、生机无限的新形象。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建卫生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整治工作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作为环境整治重要内容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如何,就此问题笔者在县城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临武县城现日产生活垃圾150余吨,年产约 5.5万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量仍以每年约 8%的速度增长。在垃圾构成上,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等无机垃圾及建筑垃圾所占比重增长较快,约占垃圾总量的 25%左右,这类垃圾不易降解,对环境污染较大。目前临武县生活垃圾都是采用简易填埋式进行处理,处理方法单一、原始。而且在垃圾填埋场建设上因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配套设施建设简易,填埋场周边截排洪沟等防污基础设施几乎都未实施到位,垃圾填埋场产生的二次污染非常严重,周边群众意见强烈。目前投资5570万元建设的新垃圾场还未竣工运行。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爱下,临武面貌发生了重大改观,百姓也从真正意义上共享到城市变化带来的实惠。城区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卫专用车辆已增加到11台,清扫保洁人员达200人,清扫保洁时间由每天的 8小时延长到19小时,果皮箱增加到 200余个,从根本上改变了垃圾乱倒的局面,县城垃圾基本做到了日产日清。同时,实行城区街道一天四次洒水制度。通过种种的努力,临武市民开始真正体味到了城市美化、亮化、净化带来的那份惬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的卫生意识不强。由于受长期的卫生习俗影响,大部分县城居民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居民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较普遍,已成为垃圾处理工作滞后的重要原因。

(二)资金投入不足。近年县政府在垃圾处理上的投入虽逐年有所提高,但远远不能满足垃圾处理工作的必要支出。由于受经费的制约,县城区垃圾中转站数量和垃圾转运车辆偏少,机械老化,垃圾填埋场配套设施不全等,严重影响了城区保洁质量和垃圾处理效果。

(三)垃圾管理工作机制不活。目前,临武县垃圾管理工作仅靠县环卫部门单兵作战,各部门、各单位配合环卫部门做好垃圾管理工作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各部门、各单位相互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

(四)垃圾无公害处理水平不高。垃圾填埋是临武县生活垃圾处理的唯一方法,在垃圾的分类收集,综合处置和循环利用方面临武县尚未破题,垃圾处理的技术水平滞后。且因各垃圾填埋场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防漏措施等都达不到技术指标,从而对水体、土壤、大气造成了严重污染,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二次污染,与垃圾无公害处理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三、做好垃圾处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垃圾的有效处理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县城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与居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强化对垃圾管理工作的领导,加大宣传,不断增强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垃圾管理工作也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在发挥好环卫部门主力军作用的前提下,动员各行业、各部门和广大城乡居民对垃圾管理工作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逐步形成全社会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二)加大投入,加快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是做好垃圾管理工作的基础。首先,县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垃圾中转站、填埋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尤其是短期内县城要争取建 2-3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同时要适当增加县城临时保洁人员及其工资待遇。其次,要积极拓宽垃圾处理经费渠道。一方面要按照 “谁污染、谁负担 ”的原则,加大对居民和单位环卫费的征收力度;另一方面

要加大国债资金的争取力度,弥补临武县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不足。同时,根据市场经济规律,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及民间资本等多种资本投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参与生活垃圾的开发利用,实现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和污染达标排放。

(三)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完善垃圾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政府要针对临武县城乡垃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认真研究,及时制定有关垃圾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或地方性规定,明确城乡垃圾管理的主体、责任、权力和范围,大力推进城乡垃圾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避免职责不清、规范不严、随意性大的问题。

(四)依靠科技,提高垃圾处理水平。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足长远,把垃圾处理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不断汲取外地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积极争创条件,改进临武县城乡垃圾处理方式,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按照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的总体要求,对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利用和开发,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社会、生态和环境综合效益的统一。

 

第二篇:丰城市小城镇管理和垃圾处理情况调研报告

丰城市小城镇管理和垃圾处理情况调研报告

积极稳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实践“三个代表”、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举措。建好农村小城镇为提升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对扩大农业的土地经营规模,启动城乡市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农村用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富裕程度,刺激内需都有明显作用。因此,研究、探索我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因素、潜在动力和政策措施显得尤为必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市城市管理局抽调精干人员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和管理课题调研小组,于11月2日至10日对我市的32个乡(镇、街办)的集镇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座谈、查阅资料和现场观摩等方式,重点对各乡(镇、街办)的环卫工作制度和落实以及集镇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等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镇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32个建制乡(镇、街办),建镇规模方面,32个乡(镇、街办)建成区面积平均为 平方公里,到20xx年规划面积平均为 平方公里,平均居住人口 万人,非城关镇规模最大的是上塘镇,建成区面积 平方公里,居住人口 万人,最小的是 ,建成区面积为 平方公里,居住人口 万人。各乡(镇、街办)道路通车率100%,集镇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年镇区道路维护建设平均投入 万元。非城关镇已接通自来水的乡镇有,集镇自来水普及率 %,受益人口 万人;有的乡镇正准备筹建,如:其余乡镇均为自建机井和小摇井。非城关镇各乡镇镇区均已修建下水道,统一排放污水,排放方式均为无处理就地排放。各乡镇除城区镇(街办)和上塘镇建有管道煤气,其余乡(镇、街办)镇区居民大部分使用液化石油气,使用率达70%以上。

二、小城镇管理工作情况

城镇管理是提升城镇形象的有效举措,是城镇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城镇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镇形象的直接表现。近两年,各乡(镇、街办)在城镇管理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一些层面上取得了突破,一些工作出现了亮点。一是日常管理质量有新的提高。各乡(镇、街办)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兴建和扩建集贸市场,从“堵”向“疏”转变,有效解决了占道经营易反复的难题,有效解决了市容与繁荣的矛盾,为广大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经营场所。二是部分乡镇强化了广告牌匾的制作、安装、文字规范使用审批管理。三是部分乡镇建立了城管执法队伍,对市容管理、乱停乱放、占道经营和违章建筑等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城镇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四是部分乡镇加大环卫设备投入,自购垃圾清运车和洒水车,提高了城市环卫机械化水平。五是各乡(镇、街办)环卫工作都由居委会负责管理,在集镇区都建立推行了“保洁全天侯、管理无缝隙、责任全覆盖”的环卫管理责任制,落实“每天一小扫,集市一大扫”的环卫工作制度,有效缓解了小城镇脏、乱、差的现象。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城镇管理体制不顺畅,城镇管理中职责不清、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出现管理死角。第二,城镇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力量薄弱,这一点在环境卫生管理表现上尤为突出。第三,城镇管理一些基础性工作比较薄弱,市政设施家底不清,维护保养工作滞后。第四,环卫设施数量、质量还欠缺,环卫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第五,城镇管理服务队伍结构不完善,专业队伍人员不足,特别是城镇道路清扫保洁队伍人员短缺,我盟每个清扫保洁人员所负担的面积平均 多平方米,有的地区达到1万多平方米,与国家所规定的每个保洁员3800平米的标准相差很大,严重影响了道路清洁的质量。第六,部分乡镇成立的城管执法队伍不具备执法资质,执法工作开展不畅,执法力度不大。第七,市政设施日常维护出现缺位现象,导致服务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二)今后的工作重点及措施

1、在把握细节上取得突破。城镇精细化管理的方方面面与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城镇居民能够感受和体验到的,就是其中的细节。细节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城镇市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城镇管理每一项工作都应该认真对待,精细操作。城镇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老百姓关心的路边、楼边、身边等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入手,把贴近百姓生活、整治群众身边环境的“小项目”作为便民利民工程,如居民区街巷硬化等方面。城镇管理要在“兼顾”中求“和谐”要由单纯的管理型向综合服务管理型转变,有效缓解城镇中的矛盾,使“管”与“被管”逐渐成为和谐城镇的共同体。

2、在人性化执法上取得突破。在城镇管理中以精细化管理求效率,也必须以人性化执法保满意,在严格执法管理与群众满意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才能走出一条和谐城管的路子。目前,我市大部分乡(镇、街办)的城镇管理工作都由居委会负责,少部分乡(镇、街办)成立城关执法队伍。构建执法责任体系,细化岗位职责,明确责任目标,将执法岗位分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两大类,并进一步细化,将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奖惩措施落实到人。要注重制度配套,制定检查措施,实施量化考核奖惩制度。要转变执法理念,换位思考,树立优良的工作作风,推进执法手段的人性化,变管理式执法为服务式执法,做到被动执法向全能服务转变,市容与民生统筹兼顾,在工作中不仅做到有理、有力、还要做到有情有节。

3、在城镇环境卫生质量提升上取得突破。按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的原则,下功夫集中治理脏、乱、差,把城镇环境“做美、做靓、做优”,加强环卫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环卫机械化程度。管理工作重点是规范建筑工地围档,规范街道垃圾收运处理,规范街巷摊点摆设,规范街道车辆停放,规范户外广告牌匾,规范小区物业管理,规范建筑外立面装饰。加快城镇小街小巷治理改造,从街巷硬化、净化,垃圾收集、压缩和转运、污水收集池等方面入手。加快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通过管理与建设并重,高标准地改善镇容镇貌,高质量地提升环境卫生水平,把“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秩序化”水平提高一个档次,提升城镇形象、品位,彰显城镇发展的活力。

4、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上取得突破。(1)是完善城市管理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建立起干管分离、责任明确、考核严格、监督到位、工效挂钩、责权利统一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2)是实现对城市的长效精细管理。要坚持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3)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行“综合”巡管模式,让巡管负责人责、权、利共担,联责联利、同奖同罚;要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城镇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城镇管理日常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三、小城镇垃圾处理的基本情况

1、小城镇的垃圾数量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明显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集聚到新建的中心村和小城镇,这使昔日分散在广大乡村的垃圾、污水等也随人口集聚而日益集中化。据调研组不完全统计和县城管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小城镇集镇日产垃圾量根据集镇大小和人口数量(不含工业垃圾)由2吨到30吨不等,平均达到6吨,其中上塘镇镇区居民10万多人,日产垃圾可达40吨。全市各乡(镇、街道)全年垃圾总量可达 余吨,近两年增幅在5%以上,并维持逐渐增长的趋势。

2、小城镇的垃圾种类

据调查发现:现在的农村生活生产垃圾已不是简单的草秸、草木灰等,“白色垃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土地和居住环境的污染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典型调查,基本弄清楚了我市小城镇的垃圾构成情况:一是生活废弃物组成的有机物成分(如厨余、果皮、粪便、秸秆等)为主,约占85%以上;二是以玻璃、塑料、金属等工业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不大,占12%左右;三是医疗垃圾占总量的3%,并且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垃圾组成越来越接

近城市垃圾成分,无机含量,易堆腐垃圾和可回收废品含量将会持续增长。

3、小城镇的垃圾管理机构

目前全市各乡镇还没有专职的垃圾管理机构,大部分为居委会负责管理,大部分乡镇雇请5-7名保洁员。少数乡镇如蕉坑、石江等配备人员较少,有2人。总体看来,各乡镇的清扫面积较大,清扫人员少,任务偏重。国家行业指导标准为人均日清扫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而各乡镇的人均清扫面积远高于此标准。保洁员工资待遇低,大部分维持在400-600元/月,个别乡镇的保洁元工资只有250元/月,极大打击了保洁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大部分乡镇每天只能做到一至两次小扫,集市时一次大扫,其他时间内不保洁,垃圾清理不及时更不彻底。

4、小城镇的垃圾管理机构经费情况

由于我市对小城镇的垃圾管理政策还不够完善,全市小城镇的垃圾管理机构经费还没有列上市乡镇财政切块,目前主要来源为一是收取临街门店每月卫生费,各乡镇收费标准从48元/年到150月/年不等,个别乡镇还没有收取店铺卫生费,如:石江;收取驻集镇单位每月卫生费,各乡镇收费标准从300元/年到1200元/年不等;居民卫生费基本上难以收取。二是乡镇从财政和各渠道中挤出一部份,也是经费来源的主要部份,大部分乡镇每年补贴5-8万元、个别乡镇如秀市镇因为保洁路面面积大和一些环卫机械的购置,今年镇财政补贴达到23万元。石江乡因只雇请保洁员2名,也必须挤出近1万元方能满足垃圾管理机构经费量,垃圾管理机构经费严重短缺。

5、当前小城镇的垃圾处理方式

全市非城关镇乡镇无一设置了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压缩站。日常垃圾还仅处于收集填埋阶段,主要依靠不规范的垃圾池和果壳箱。垃圾收集设施过于简单,且收集点设置不合理,数量较少。小城镇垃圾清扫和收集范围为大街道和集贸市场,镇郊和次干道垃圾基本不作任何处理,垃圾死角较多。乡镇垃圾运输主要雇佣板车,中四轮车,个别乡镇自购了垃圾运输专用车和洒水车,如白土镇、袁渡和上塘等。运输工具相对简单,效率低下,垃圾难以做到日产日清。总体来看,全市各乡镇对垃圾的处理非常简单,虽然个别乡镇正预筹建垃圾焚烧站,如白土镇和洛市镇等,但目前处理方式均为简易填埋,虽然每个乡镇都选定了垃圾填埋点,但填埋点的场址不科学,有的填埋点离周边村庄较近,有的地势过高,有的靠近公路。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乡镇的垃圾填埋点已到使用年限,在重新选择填埋点的问题上,由于当地百姓的强烈发对,大部分乡镇均遇到较大的压力,在偏远山区,如石江乡,由于地广人稀,山凹地形较多,容易选择垃圾填埋点,且可以连续使用多年;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带,如拖船镇和小港镇等,垃圾填埋点难以选择,且使用年限有限垃圾处理不当,直接影响了小城镇的市容环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倾倒在池塘、河塘等地的垃圾对群众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倾倒在房前屋后的垃圾,容易传播疾病。还有一些不可分解的垃圾如电池等有辐射作用的垃圾对群众身体健康影响较大。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全市各乡镇的管理机构,小城镇环卫清扫保洁机制的建立还不完善外,具体存在以下深层次问题:

1、观念陈旧,缺乏环保意识。农村垃圾成分复杂,数量庞大,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同时也是潜在的资源库。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处理,那它将是一个很大的污染源,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生态环境。如果能进行垃圾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节约资源,那它将是潜在的资源库。

2、政策制度滞后,缺乏有效监管。据查,目前江西省尚未形成系统的农村小城镇垃圾处理利用政策制度,现有的综合利用政策只有积极鼓励利用的手段,没有建立强制性措施,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执法人员执行难度大,导致政策落实难。此外,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的

农村垃圾处理缺乏相应的管理办法,更谈不上系统的监测、监管、预测、预警体系。

3、投入不足,技术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小城镇管理人员的经费来源虽然能收取到少量的临街门店和集镇单位每月卫生费,但各级财政不保障;投资渠道也相对单一,投资强度和农村经济发展脱节。农村垃圾处理模式或资源化利用技术较少。农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数量、质量都难与满足小城镇的发展要求。

4、体制不健全、机制不长效。所有乡镇没有成立专职管理机制,没有建立专职环卫队伍,大部分依靠居委会管理。环卫力量薄弱。环卫人员太少,没有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措施,环卫管理没有实现长效化和制度化;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环境卫生成了被忽视的角落。

(二)、对于加强小城镇垃圾处理的建议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小垃圾、大文章。处理小城镇垃圾决不是一件小事情,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努力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形式上要通过专题会议,并采用广播、墙报、电视、标语等形式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整治氛围。要从乡镇街道开始,教育居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遵守卫生管理、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形成“人人爱卫生、爱家园”的良好氛围,从而逐渐引向到广大农村农民中。同时鼓励农民对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积极使用农家肥。大力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在宣传中及时推广一批好的典型,对工作不力的要进行曝光批评。

2、制定收费方法和政策,多方进行扶持。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在小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规定出台前,可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按照集镇和农村垃圾收集运输等实际开支情况,酌情征收卫生费,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1、建制镇建成区可参照县城区生活垃圾有偿服务费征收标准执行。2、村庄每人每月征收1-2元,企事业单位按人数每人每月征收1-2元,商店按每店每月征收10-30元,建筑垃圾按每平方米征收1元垃圾有偿服务费标准执行。各级财政要对小城镇垃圾的处理给予贴补,特别是经济比较困难的乡镇要给予重点扶持。3、垃圾清扫及清运。(1)清扫:房前屋后由住户负责;村道、沟渠和绿化带的卫生与白色污染由保洁员负责;各住户的生活垃圾由保洁员每天定时收集,要求保洁员对垃圾适当分类,对泥土和树枝、树叶就地处理;(2)清运:以乡镇为单位: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建立清运队伍,给各乡镇配备1-2部清运车,当天垃圾当天清运、防止“滴、洒、漏”现象。

3、强化考评督查,确保整治实效。小城镇垃圾整治必须实行目标责任制,要层层建立年度目标责任制和督促、协调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制的落实,整治成效的考评要纳入年终统一考核内容,作为评先、评优和奖励的依据。要求各乡镇每月定时或不定时自查,建立月报季度。市城管局建立抽查及定时检查办法,并建立动态管理制度。考评好的给予表扬和一定资金奖励,并予以表彰。对垃圾整治不力的村镇将予通报批评并不得参加“文明村镇”、“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镇”的评选,并对主要责任者进行效能警告。

4、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逐步加大环卫设施的投入。成立专职管理队伍,要根据小城镇规模组建一支专业环卫队伍,扩大清扫面,延长清扫保洁时间,加大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购买装运垃圾的专用运输车辆,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建立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的机制,定期对垃圾死角进行清理。建议管理队伍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由市编委顶事业编制。在调研中发现,垃圾处理工作目前是各乡镇政府非常头疼的大事,由于垃圾填埋点大都临近使用年限,另选垃圾填埋点是迫在眉睫。为防止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简易填埋,污染环境。应在各乡镇建垃圾压缩站,根据地域远近、人口密度、垃圾日产数量多少等因素,选择每3-4个乡(镇、街办)集中规划建设一个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值得注意的是处理场的建设要统筹考虑,避免到处开花,减少污染面,垃圾处理场的选择要在有关部门

和专家的指导下建设,要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对垃圾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我市已经在杜市镇修建了一座标准较高的大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杜市镇周遍乡镇可以就近将垃圾倾倒在该处理场集中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