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版《城市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

皮书发布责任声明

(一)

(二) 本新闻稿经本皮书主编授权发布。 本新闻稿仅代表皮书报告作者(或课题组)的观点,不代表作者(或

课题组)所在单位立场,也不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立场。

(三) 任何媒体、个人未经同意不得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名义发布皮书新闻

稿。

(四) 任何媒体(包括网络)、个人对于皮书新闻稿的片面解读、歪曲报道,

皮书作者(或课题组)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保留一切诉诸法律的权利。

注:本声明面向媒体,在皮书新闻稿发布时使用。

20xx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会

新闻稿

News Release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现如今,中国经济在大国城市化、大国工业化、城市转型以及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历史机遇之下,创造了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然而,在传统的四大区域发展格局下,中国出现了东部过度聚集、西部过度分散、东北持续下滑的困境。在长期的研究基础上,蓝皮书提出要重新调整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和城市体系。报告以“巨手:托起城市中国新版图”为主题,分别从市场、产业、要素、交通一体化角度论证了东中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蓝皮书建议:中国经济分区应该由“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分区调整为自主发展区(东中)-政策扶持区(西部和东北)二分区。同时,蓝皮书还构想了“一团五带”的中国城市体

系新格局。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深圳首超香港获第一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数据显示,20xx年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香港、上海、台北、广州、天津、苏州、北京、澳门、无锡,这些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港澳台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无一城市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之列。其中,与20xx年相比,变化最大的莫过于深圳取代香港跃居综合经济竞争力榜首,无锡取代佛山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中,天津的综合增量竞争力最高,而澳门的综合效率竞争力优势明显。

从个体城市来看,北海市成为近三年来综合经济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20强城市中,天津、厦门、郑州、长沙分别在过去三年中提升了3个位次,深圳从过去两年的第2位上升至榜首位置,上海、台北、广州在近三年来一直稳居3~5位。

在综合经济竞争力方面,香港高居第二位,首次被深圳超越。综合竞争力分项表现稍有差异:从综合增量竞争力分项指数来看,香港整体很好,但“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城市发展局面始终没有改变,香港过于看重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专业服务这五大产业,而对不少规模较小、新兴但极有潜力的产业关注不足,从长远看缺乏新型产业业态的支撑和引领。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23、29、34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可持续竞争力强,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20xx年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厦门。虽然香港的综合经济竞争力被深圳赶超,但是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香港的可持续竞争力优势仍然十分明显,在知识城市、和谐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全域城市和信息城市等六大分项竞争

力方面,香港的等级排名均较为靠前。杭州、南京、厦门等三个未进入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的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上却具有很大优势。与综合经济竞争力十强城市分布较为相似,可持续竞争力十强仍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表明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上述三大城市群将继续担当中国转型发展的火车头。

从个体城市来看,在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十堰市成为近三年来可持续竞争力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在可持续竞争力20强城市中,大连在过去三年中提升了11个位次,而香港、上海、北京、澳门、深圳、广州、杭州在近三年来则一直稳居前7位,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优势比较明显。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25、2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高铁时代的到来,城市间 “马太效应”或进一步加剧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近几年来,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分异状况逐渐凸显,并呈现“俱乐部趋同”的阶段特征。20xx年,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城市在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方面均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大量生产要素和资源仍然出现“孔雀东南飞”的态势。在2012~20xx年间,虽然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差距呈现收敛迹象,但是可持续竞争力的变异系数在过去三年内持续扩大,这与中国城市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有关。东部一些城市密集带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市发展潜力有待挖掘;部分特大城市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而大量中小城市产业和人口集聚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行政级别较高的城市,由于资源集聚能力较强,其竞争力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地级城市。高铁时代的到来,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城市竞争力的这种“马太效应”。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3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破产,传统城市发展建设弊端开始凸显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

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20xx年,许多主张大拆大建、大兴土木的地方主政官员相继落马,宣告了以造城运动和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传统城市发展建设模式的破产。许多地方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抵押融资推进城镇建设,加剧了土地粗放利用,浪费了大量耕地资源,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等财政金融风险,成为地方腐败滋生的温床和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摊大饼式的造城运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而且引发了巨大的环境问题。根据住建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估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4600亿元,每年由于建筑过早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增量约4亿吨,约占我国垃圾总量的40%。如果考虑建筑再建过程中所需的建筑材料以及拆除时的碳排放量,建筑过早拆除将致中国每年新增碳排放量10%。而这种造城运动的后果极有可能是建设了一批缺乏凝聚力和发展后劲的空壳城市。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高铁构建“一团五线”城市中国新版图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19xx年以来,中国开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逐步形成了由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构成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并由此形成支撑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四大战略区域。然而,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网络在中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全面覆盖,交通网络化不仅缩短了东、中区域之间的时间距离,更重要的作用是大大提升了城市之间的可达性和便利程度。网络化的交通体系让东部发达省(市)尤其是上海、北京、广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外溢的辐射效应得到有效发挥,中部地区以其天然的区位优势成为东部地区经济腹地的条件。无论以上海还是北京为中心,以城市为载体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趋势均显示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空间紧密压缩,尤其是以上海为中心东中15个省(市)空间距离发生明显收缩。而时间距离地图反映出东北、西北、西南目前仍然是群带状的城市体系或点线状的城市体系,城市沿一条主线展开,能够连接的城市节点比较少,可以利用的资源和区域合作范围均受限。

综合来看,快速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加快了东、中合为一体的脚步,共同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区的趋势逐步增强,而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在高铁时代将面临

边缘化的压力,成为未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重点。未来我国城市空间体系将逐步呈现从东中部中心地区到东北和西部外围地区的“一团五线”发展格局:东中部是中心区域,北至京呼线、东南临海、西抵东经110°山区绵延带的群网状城市体系聚合成“一团”,形成“巨掌”,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汇聚于全国性中心城市,犹如经脉交汇于掌心;东北和西部是外围区域,群带状城市体系延伸出“五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长江下游延伸线、沪昆线和南海沿线形成五根“手指”;京广线作为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构成手掌和手指之间的关节线,向东对接东中部的网络体系,向西发散出西部的群带体系,使指掌间收放自如、行动统一;包昆线作为外围的南北大通道,实现西部群带体系的互联互通,构成手指中部的关节线,使指间行动彼此兼顾,纵横联动。根据经济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区域发展的客观趋势,在中心外围效应、交通效应和断裂效应的叠加作用下,“一团五线”的空间结构体系将得以巩固并不断强化。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4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东北近年来经济下滑、人口流失严重,未来有可能沦为外围地带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进入20xx年,“大数据”犹如一场暴雨铺天盖地迎面而来,根据夜景卫星图、春节人口迁徙轨迹、网民地域分布以及微信在线用户分布图,不约而同地与共同表达出中国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分布特征: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已经连成一片,西北、东北、西南等广大区域城市以点、线格局为主。

从地理区位上看,东部沿海10省市紧紧包裹着中部6省,中部省份有成为沿海区域经济腹地的天然条件,未来东中区域一体化程度将不断加深。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项研究公布的20xx年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国家地理杂志发布的中国就业密度分布图和中国经济密度示意图可以看出,东部和中部一体化程度较高,西北、西南、东北地区,尤其是东北近年来经济下滑、人口流失严重,未来有可能沦为外围地带。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4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半数城市低于宜居均值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20xx年中国289个城市宜居竞争力的整体态势体现为平均指数仍未过半,半数城市低于宜居均值。在一二三四线城市比较上,宜居水平逐级递减,线内城市差距四线最大二线最小;在宜居城市区域分布上,港澳东南最优,区内城市差距西南最大中部最小;在百强城市省域分布上,浙江11城全部入列百强,黑龙江12市颗粒无收。

对20xx年全国城市排水管道密度指数而言,整体水平较高且有半数城市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香港夺魁东南十强占六席,东南六城苏粤各占两席。从一、二、

三、四线城市比较看,一线城市优势突出,按一二四三线逐级递减;各线榜首指数差值较小榜尾城市位次临近,城市差距三线最大一线最小;线内最大值是一线香港二线青岛,三线海口四线无锡;线内最小值是一线重庆二线济南,三线昆明四线石嘴山。从区域比较看,港澳环渤海东南位列前三,城市差距东南最大港澳最小;区内最大值是东南无锡中部亳州,东北铁岭西北巴彦绰尔,西南丽江环渤海天津;区内最小值是东南云浮中部淮北,东北七台河西北石嘴山,西南六盘水环渤海承德。从百强城市分布看,江苏13城八成入列百强,陇黑两省城多但颗粒无收;半数城市集中于东南中部两区,环渤海东南入选比例锁定前两位;50强城市东南集聚半数东北仅有一席,东南环渤海入选比例最高。从发展走势看,一二线城市排水管道密度指数水平持续走高,香港青岛一二线连续榜首,昆明三年三线榜尾;西北中部均值变化动荡明显,天津无锡稳居环渤海东南首位,承德伊春在环渤海东北连续两年末位。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1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指出——

各城市人均存款余额前三名香港、深圳、北京

20xx年5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发布会在京举行。

蓝皮书数据显示,从区域格局上看,人均存款余额指标得分排序依次是:港澳、东南、环渤海、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其中,港澳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域,反映了香港和澳门资金的丰沛程度。中部区域和西南区域则明显拖了后腿,西南区域在各区域中垫底。

在人均存款余额单项指标上,20xx年的前十位城市分别是:香港、深圳、北京、澳门、上海、东莞、广州、珠海、杭州、厦门。比较近几年的结果来看,香港已经连续三年排在第一位,地位稳固。澳门则每年下滑一个名次,20xx年

已经下滑至第4位。北京始终徘徊在第2和第3位,上海在第4和第5位。相比之下,深圳的变化较大,20xx年排在第7位,20xx年却跌出了前十,20xx年又超过北京升到第2位。其他前十的城市变动也较大,比如20xx年中排在第5位的克拉玛依,近两年的报告中已经不见踪影。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在该项指标的指数得分上相差不大,因而发生较大变化也是比较正常的。

(参见《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p1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5月)

 

第二篇:20xx年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

20xx年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20xx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城市竞争力”。

报告对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香港在多个竞争力排行榜均名列榜首,力压北京和上海,继续在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榜单上排名首位。

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前十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广州、青岛、天津、苏州、高雄。

综合增长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鄂尔多斯、河源、清远(三个城市并列)、铁岭、辽源、海拉尔、营口、通化、包头、巴彦淖尔。

经济规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为: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台北、佛山、杭州、东莞。

经济效率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台北、香港、高雄、新竹、台中、澳门、深圳、东莞、东营、台南。

发展成本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海口、亳州、鄂尔多斯、基隆、台北、成都、高雄、三亚、延安。

产业层次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北京、香港、深圳、上海、台北、新竹、台中、高雄、澳门、台南。

生活质量竞争力前十名的城市:香港、上海、澳门、深圳、北京、台北、克拉玛依、厦门、马鞍山、新竹。

从总体来看,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未变,环渤海城市提升速度最快;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台湾四大区域分享中国城市竞争力前十名城市;特大城市垄断城市体系高端,中等城市最具发展空间;95%的城市综合增长率超过10%,内蒙古城市增长竞争力全国第一;中国城市发展水平内地省份江苏最高;产业层次普遍不高,资源型城市相对较差。 在总体比较的基础上,报告分别对6大区域和22个省区城市进行比较发现:

城市竞争力最强的十个省区依次是:粤港澳、台湾、江苏、浙江、山东、福建、辽宁、河北、内蒙古和湖南。城市竞争力基尼系数 由小到大的十个省区依次是:河北、台湾、河南、浙江、江苏、湖南、辽宁、山东、吉林、山西。

报告对全国51个重点城市的十二个分项竞争力进行比较发现:

人才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澳门、杭州、南京、重庆、天津。

资本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杭州、天津、澳门、南京。

科学技术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长沙、武汉、广州、成都、重庆。

结构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广州、杭州、北京、南京、佛山、澳门、台州。

基础设施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上海、香港、北京、广州、深圳、青岛、天津、澳门、大连、厦门;

综合区位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杭州、长春、澳门、沈阳。

环境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苏州、威海、香港、杭州、东莞、厦门、扬州、无锡、大连、绍兴。

文化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温州、深圳、青岛、台州、绍兴、东莞、惠州、香港、扬州、长沙。

制度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中山、佛山、苏州、无锡、东莞、扬州、常州、珠海、澳门。

政府管理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上海、北京、澳门、苏州、青岛、无锡、常州、深圳、扬州。

企业管理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佛山、中山、香港、扬州、无锡、唐山、上海、合肥、成都、苏州。

开放竞争力前10名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苏州、东莞、珠海、青岛、厦门、上海、北京、大连。

在案例研究部分,继续对全国提升城市竞争力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出年度十佳案例城市: 苏州:弘扬亲和开创的精神,坚持精细致远的理念;北京:发挥优势打造一流,把握机遇推进创新;宁波:统筹教育资源,打造簇群专业;包头: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绿色家园;重庆: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南昌:优化创业机制,激励全民创业;广州:平台吸引大项目,集群招揽大产业;杭州:塑造优质环境,致力高端跨越;南通:“三强工程”提升执行力,“系统调解”增强凝聚力;佛山:坚持发展实业的理念,营造发展实业的环境。 利用计量数据,报告对全国50个重点城市进行了两两比较的案例研究,对其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点评,同时提出相关的竞合对策。

本次报告的年度主题为:“城市,中国跨向全球中”。将中国城市置于全球坐标系上,探讨其地位及成因,建议其对策。

在城市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中国城市总体处在全球的中下水平,中国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差异巨大,中国城市的经济增长全球第一,中国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任重道远。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城市:香港仅排在全球500个城市的第26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前10名城市有8个城市属于中国,依次是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中山、惠州、潍坊、芜湖。全球增长前50名的城市中,中国有40个。

在世界城市网络联接度方面,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和台北四个城市已跻身世界城市前列,成为世界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其中,香港和北京跻身全球624个城市中的前十,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次级节点,属于三级世界城市中的Beta级,成为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台北分别居19和22位,是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重要中转节点,属于Gamma级。广州、成都、天津、南京等在世界城市网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中国多数城市的整体联结度与欧美城市差距巨大。

这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第七次年度报告,报告主题前瞻、评述客观、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报告对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部门、国内外企业、有关研究机构、社会公众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和研究借鉴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