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适用性分析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课教材适用性分析报告

根据教学评估的要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一般选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如:

20##-20##学年第一学期教材选用情况

一、教师对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特点的了解与评价

教师们对教材的要求看来是比较高的,这首先可以从他们对教材总的印象中表现出来分别只有48.9%的专业课程教师和50.7%的基础课程教师认为教材很好和比较好,而且一年级授课的教师的评价明显好于二年级授课的教师

教师们认为对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值得肯定的是:

1.课本的版面设计与装帧比较好.所征询教师中77.5%的专业课程教师和69.6%的基础课程教师认为课本的版面设计与装帧很好和比较好。

2.课本的编排比较合理,52.2%的专业课程教师和65.3%的基础课程教师认为课本的编排很合理和比较合理,尤其是一年级课本受到的评价明显好于二年级的课本,.基础课程教师对应用题方面编排上的改进表示赞赏,例如他们认为课后给出应用题答案便于学生对比和复习,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3.教材内容新,实,趣,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社会新貌,反映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体现和注意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4. 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课本配有丰富的插图,教师们对此予以了充分的肯定,86.8%的专业课程教师认为“插图适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基础课程教师也普遍认为丰富的插图增进了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减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坡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5. 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教材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教材强调专业课程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这很切合当今学生的需要;基础课程教材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从基础课程教师问卷征询的结果来看,教师们认为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的基础课程教材注重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教师们也指出基础课程教材对变通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6. 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基础课程教材中在每节新课重点上合理地设计了一些思考题,为完成这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7.专业课程课本的文字表达比较规范;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得当,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文道结合的原则。

二、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是否适合三表学生

1.课本的可读性

课本不仅是教本,更应是学生的学本,而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本,课本的可读性如何是十分重要的.就问卷征询的结果来看,课本的可读性差强人意,60.3%的教师认为课本的可
读性很好和较好,其中61.5%的专业课程教师和58.7%的基础课程教师分别认为专业课程,基础课程课本可读性很好和较好,还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可读性一般.二年级课本的可读性不如一年级课本,认为一年级课本可读性很好和较好的教师占65.2%,而认为二年级课本可读性很好和较好的教师只占60%.

表1 问卷征询教师对课本可读性的评价 单位:人

基础课程课本中文字题与应用题的可读性对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影响,问卷征询的基础课程教师中只有13.8%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完全读懂文字题和应用题,74.7%的教师则认为在教师对难字难词作出解释后学生一般可以读懂,还有10.4%的教师认为学生读不懂.看来基础课程教材在文字的使用上要考虑到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进度与学生的专业课程能力,以增强基础课程课本的可读性。

2. 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是否适用

教师们对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在是否适用的看法有差异,问卷征询的教师中71.1%的人认为是适用的,26.3%的教师则认为适用性一般,7.9%的教师认为不适用。教材要完全适用是不大现实的,但增加教材内容的弹性,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也许是提高教材的适用性的合理取向。

表2 问卷征询教师对教材的适用性的评价 单位:人

3.教材内容的深浅是否适应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大学教育现在已是大众化教育,这就要求教材内容要适应大部分学生需要。问卷征询结果表明,76.3%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的深浅适应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其中73.3%的专业课程教师和78.3%的基础课程教师分别认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教材很适应和比较适应大部分学生的需要;而且一年级教材的适应性明显要好于二年级教材的适应性。因此,减缓内容的坡度,加强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也许是教材今后改进要予以注意的。

4.表3 问卷征询教师对教材内容深浅是否适应大部分学生需要的评价 单位:人

5.课本能否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如前所述,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很为教师所认同,这在问卷征询中也得到了反映。 47.4%的问卷征询教师认为课本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中80%的专业课程教师和26.1%的基础课程教师分别认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课本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教师们看来,在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上,二年级教材明显要好于一年级教材,因此,能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教材的内容与教师的努力,加强教研和重视教师教材使用方面的培训看来也是重要的举措。

表4 问卷征询教师对课本能否引起学生主动学习兴趣的评价 单位:人

6.哪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专业课程教师问卷征询的结果显示,只有38.4%的教师认为学生对不熟悉的内容感兴趣,40.8%的教师认为学生兴趣一般,17%的教师认为学生对不熟悉的内容不感兴趣;基础课程教师问卷征询的结果也表明,认为学生对所有内容感兴趣的教师只有12%,82.6%的教师则认为学生感兴趣的主要是生活中接触得到的内容或容易学的内容.我们的随堂听课也发现,学生容易理解,学得生动,容易调动学生兴趣的往往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看来应该成为大学教材内容选择的重要取向

    三、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与学生生活,生产实际的相关性

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很突出的一点是具有前沿性,反映了当今科学领域的最新的成就,教师们也基本认同这一特点,这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教材的相关性。

1.基础课程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课程内容学生往往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在文字题和应用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问卷征询的统计结果表明,教师们对基础课程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不是很满意,只有26.9%的教师认为基础课程课本是紧密联系实际的,64.3%的教师认为联系实际的情况很一般,7.5%的教师则认为基础课程课本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果可能,尽量用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来表达数量关系,来编写文字题和应用题,或许能改变学生在文字题和应用题上表现一直不如人意的状况。

2.学生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从教材中所学知识能否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是衡量教材相关性的一个重要尺度.问卷征询的结果表明,52.6%的教师认为学生所学知识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认为所学知识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的比例明显上升。

表5问卷征询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应用性的评价 单位;人

四、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课程和基础课程课本内容的难度与调整意见

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课本的内容主要有课文或例题与练习,作业或习题所组成。正式推行以来,学生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教材也应该相应作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应该说教师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1.      在规定教学时数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都能在规定的教学时数内完成各册的教学任务,只有基础课程教材有五分之一教师认为完成教学任务有困难.总的来说,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教材在减轻学生负担上作了富有成效的努力,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表6 问卷征询教师对在规定时数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的判断 单位:%

2 配套的教学设备

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设备(如投影片,教学挂图,录音带以及有关的教具学具等)的缺乏是不少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问卷征询的结果显示,只有37.8%的教师认为具备所需的教学设备,一年级教师认为具备所需教学设备的比例(46.4%)明显要高于二年级教师(分别只有33.1%和33.5%的教师认为具备所需教学设备);专业课程教师认为具备所需教学设备的比例(30%)明显低于基础课程教师(44%的基础课程教师认为具备所需设备).这一结果与座谈中教师们的反映基本是一致的,教师们普遍认为必要教学设备的缺乏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二年级教材与专业课程教材必要设备的配备和到位情况看来明显不如一年级教材和基础课程教材,教材配套设备的相对滞后看来是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有待改进的一个方面

五、调整意见

1. 专业课程教材编写者与基础课程教材编写者有必要加强联系和合作

在调研中发现,基础课程教材与专业课程教材可能缺乏配合,这种状况看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基础课程中一些文字题,应用题的理解。教材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材的建设应该纳入一个系统中统筹考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专业课程教材编写人员与基础课程教材编写人员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比较缺乏。加强不同科目编写人员之间的联系,在内容与进度上加强配合,看来是教材今后改进要予以重视的问题.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等科目教材应有机地联系起来。

2. 配套资料的建设需加强

相对课本的编写,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或统编教材建设中比较滞后的是配套资料的建设,尤其是教师教学参考书,教师们的意见比较突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改进或重编教师教学参考书也许是配套资料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教学参考书应更多地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注意教师使用教材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介绍各册课本的框架结构和基本意图,明确各单元的要求以及重点和难点,加强重点难点的分析,提供合理使用教法,教学形式与教具等方面的指导,。在一些比较模糊或可能有争议的问题上给予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如果可能,提供一些体现编写意图,效果显著的典型课程案例,这些在今后的教材改进中宜予以充分的重视。

 

第二篇:教材分析方法分析报告

用知识分析法分析教材

一、 对本单元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自然界的物质一般都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随着温度或外界压强的变化,物质可能 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主要以水为例,让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 态和气态),主要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 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 变化的”概念,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为后面学习其它物质变化知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共7课,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温度和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 技能;认识到温度表示的是物体的冷热程度。对一个物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即如果物 体状态没有发生变化,且仅发生热传递),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由此可借助温度计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从而推测该物体是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为后续观察研究水发生状态变化打下基础。这部分的第2课“测量水的温度”可作为本单元的第一个评价内容,通过分组多次测量记录四杯水的温度,检测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度的能力。

第二部分:逐步观察研究水是如何从一种状态变化 为另一种状态的。第3课、第4课“水结冰了”、“冰 融化了”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第5课、第6课“水珠从哪里来”、“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 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则让学生自主探究水在气态和固态之间怎样变化,并总结概括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第7课“水的三态变化”是本单元又一个评价内容。作为单元的第二份评价,它不仅要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活动),同时要对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以形成知识结构, 即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能应用于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解释。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 温度计进行测量。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 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空气等物体的温度。

2 .观察水在结冰和融化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3 .观察水在蒸发、凝结过程中温度及状态的变化。

4 .以“玻璃杯壁上的水珠”为探究内容,经历“观察 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解释)--分析--检验 假设--寻求新的证据--做出新的假设”的过程,完成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

5.对“水是否可以在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进行验证。

6.对水的各种状态之间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进行分析整理和概括。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测、记录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初步认识到观测数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3、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观念。

4.初步建立物质不灭(循环)的认识。

三、知识结构图

四、本单元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三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1、认识摄氏温度计,并会读写方法。

2、测量水温度的步骤、方法。

3、观察水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

4、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5、经历水珠从哪里来的假设--分析--再假的探究过程。

6、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7、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相互转换。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三年级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

1、认识和读写零下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3、水为什么会结成冰。

4、探究促进冰融化的因素。

5、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

6、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7、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材的重难点不只存在于知识方面,也来自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个体发育是有差异的,所以认知能力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顾及到每一个同学。而且教材知识的重点不一定是难点,难点也不一定是重点,它们是不相等的。

用方法论分析法分析教材

本章利用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整个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制定计划、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本单元包含了很多方法论因素,而新编教材普遍采用了提出问题——设计并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应用练习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也蕴含着科学方法论因素。下面是我们的归纳:

一、课文陈述

在本章的课文中,有很多概念性的陈述,也有一些实验的分析和总结。有些概念的学习利用了分析和类比的方法,比如在水结冰了和水溶解了这两节中有这样两个概念,“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和“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我觉得在学习这样的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两个现象进行对照比较,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加深同学们的印象,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

己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启发了学生的思考。

本章中涉及到了很多实验,既然有实验就会有结论。课文中的规律几乎都是由实验得来的,在学习这些规律的过程中,用到了演绎和归纳的方法。只有演绎过了,学生才能准确归纳出结论和规律,这样的方法也更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除了正文之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注意事项,这些东西的呈现可以提示和警醒学生,让他们避免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也保证了他们的安全。在本章结尾处会有一个资料库,它的作用就是,在同学们学好了学业知识后,又对他们的课外知识进行一个补充,使他们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这很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图、表

课文中包含了很多图片,有了这些图片,在实验前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一些现象,为后面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做铺垫,也可以通过这些图片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了解到一些不多见的实验器材。表格用来记录实验现象,起到了比较和综合的作用,它将各种实验现象综合到一块儿,也对实验前和试验后,或者实验条件不同时候的现象进行了对照和比较,让学生很直观也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实验结果。

三、实验

本章有很多结论和规律,也有一些学生的猜想,而这些的验证都需要实验。实验也是科学方法因素中的一种。在科学课程中,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和观察是相互结合的,只有正确观察实验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和规律。在实验操作中,我们也要注意实验程序和操作规范。

用心理分析法分析教材

三年级学生的智力和思想几乎都还处于不成熟阶段,所以整个教材都是图文并茂,没有太多文字,以图片为主,而且每一章每一节前面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导入的,比较切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的特点,而且这样也做到了启发学生思考,不是填鸭式地灌输。

教材内容的选取都比较贴近生活,与小朋友身边的事物息息相关,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学习和思考。而且每节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衔接也比较合理。比如在本章《温度与水的变化》中,第一节讲的是温度和温度计,三年级的学生一般都见过温度计,甚至可能看见家人用过,所以会对它感到好奇,这时候老师加以引导,便可教他们认识温度计并应用。温度计是用来测温度的,所以第二节就讲了测量水的温度,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讲了水的结冰和融化,这就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到水会在什么情况下结冰和融化,条件是什么,而这些现象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他们可以直接观察到,这样不仅又增加了他们的生活常识,也会让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甚至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将这两节对照起来讲,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因为冰融化了会产生水珠,所以第五节就讲了水珠从哪里来,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让他们对水珠的形成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水珠由水蒸气液化而来,所以第六节接着讲了水蒸气。从第一节到第六节的过程经历了水的三态变化,所以最后一节便是水的三态变化,做了一个总结。从第一节到最后一节是一个自然现象发生的整个过程,给了学生一个自然现象比较完整的解释,也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现象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种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方式比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年龄规律。

三年级的学生是比较简单的,好奇心很强,所以整个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实验,抓住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验证自己的想法。而且三年级的孩子的注意力不会很集中, 如果文字太多,或者老师一味在讲台上讲,孩子肯定没有多大兴趣,只有让他们自己忙起来,他们才会很认真,而且孩子会对未知的领域也比较感兴趣。本教材的编写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充分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理念。

本教材每节的排版也是很好的,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开始。问题的提出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猜想和好奇,所以紧接着的环节就是实验,实验的出现就正好为学生们的猜想提供了验证的机会,此时学生的激情和探知欲都将是最高的,通过做实验,他们的猜想都得到了及时的反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高效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实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