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陪审员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工作的

调查报告

近日,笔者就我院人民陪审员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从基本情况、经费保障、参与事务等方面进行了统筹分析,并采取座谈、翻阅案卷、查看庭室等方式对人民陪审员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了细致调查。现将有关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实施以来,我院自 年起,先后 次通过推荐和申请、审查、公示、上报审核、提请任命等程序,现在全区选任了 名人民陪审员,其中男性 名,占 %,女性 名,占 %;大专以上学历达 人,占 %,高中、中专学历 人,占 %;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知名人士 名,占 %;党政机关干部 名,占 %,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名,占 %,村居委会干部 名,占 %。 多年来,我院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决定》精神,积极采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在组织领导、制度保障、选任把关、教育培训、管理使用、陪审员作用发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民陪审员认真履行法定职责,较好地发挥了陪审作用,为促进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严格选聘任用。 根据《决定》及上级有关规定,我院认真做好人民陪审员选聘任用。成立人民陪审员选拔工作领导小组,制 1

定选任工作计划。在选任过程中,按照要求,严格把关,从各乡镇(街道)和工青妇等有关部门推荐的人选以及自愿报名的人员中,确定人民陪审员的初步人选,会同司法行政机关逐一进行考察,在统一培训后,经过新闻媒体公示,提请区人大常委会任命。

(二)规范日常管理。 我院由政治处负责人民陪审员人事管理、考核工作,使用管理由立案庭和人民陪审员办公室负责,后勤保障由行装科负责。专门设立人民陪审员办公室,由责任心较强的人民陪审员轮流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协调和联络。我院还为人民陪审员订阅了《人民法院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等报刊杂志。积极向区财政争取专项经费,为人民陪审员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强教育培训。我院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人民陪审员的业务培训。一是集中培训。选任的 名人民陪审员参加了市中院组织的集中上岗培训,选用国家法官学院的统编教材,采取了法官教学模式进行培训。二是对口培训。除上级法院组织的培训外,我院根据审判实务,有计划地分刑事、民商事、行政进行业务培训,保证每年不少于2次业务培训,特别是通过资深法官结合案例讲授审判技巧,效果明显。

(四)陪审作用明显。 200 年 月至今,人民陪审员共参加合议庭审理案件计 件,平均每人陪审案件 件。今年我院共办理民商事案件 件,在 人民陪审员的参与下,调解结案 件,调解结案率达 % 。刑庭审结案件 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 件,占 % ,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 件在人民陪审员参与下,民事赔偿部分调 2

解结案,赔偿金额达 多万元,当庭自动履行 多万元。部分人民陪审员除参与案件的审理外,还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参加非陪审案件的调解、执行工作,积极协助审判、执行人员做好息诉服判工作,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我院还创新开设人民陪审员在少年庭庭审后的教育工作,由人民陪审员对少年犯进行说服教育工作,成效明显。

二、发挥作用

(一)增强了司法权威。在审判工作中,人民陪审员克服困难,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加审理好每一起案件。由于他们具备了审判人员缺乏的某些知识和经验,弥补了审判人员的不足,促进了审判工作的提高。同时,实践司法公正、树立司法权威,是一个相互的关系。人民陪审员大多数是在群众中比较有威信,有威望的,通过推荐、选拔来参加审判,就有助于增强案件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信任,人民群众也通过陪审员看到法院内部的审判过程,增强对法院的信任,进而自觉地履行法律的义务。

(二)促进了司法公正。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注重从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对案件进行分析,就与法官形成了一个思维的互补。通过人民陪审员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法律宣传教育,消除了当事人认为法院官官相护的疑虑,有利于强化诉讼的调解,也有利于法院对一些判决的执行和调解的执行,说服当事人能够息事服判及时化解一些纠纷,提高法院的诉讼效率。

(三)加大了监督力度。人民陪审员来自各行各业,参与审判对提高法院审判活动的透明度,促进司法公开及司法廉洁有重要的约束 3

作用。人民陪审员“在陪审工作中发现审判程序违法或审判人员有违法违纪行为时,可以直接向所属人民法院院长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是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之一。同时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还有助于抵御各方面对司法审判的干预,有助于法院依法独立地行使审判权。

(四)弘扬了司法民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司法实际上也是国家事务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就是请人民群众来参与司法活动,这就是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形式,也是健全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司法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

总之,通过人民陪审员积极参与审判过程,对法院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了解了解和接触,并通过他们向人民群众宣传,不仅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合理解释,也有利于消除社会上对法院审判案件中的一些猜疑或者误解,从而达到进一步树立国家司法权威的目的。

三、存在问题

(一)使用不平衡。一是人民陪审员参审次数不平衡,一年内,有的参加了几百次,有的只有一两次。二是各业务庭使用情况不平衡,刑事案件使用人民陪审员较多,由于机关民事审判庭、行政庭组成合议庭审理的案件一般均属疑难复杂案件,往往需要多次开庭,因此民事审判庭、行政庭相对使用人民陪审员更流于形式。

(二)认识还不够到位。法院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社会各界对人民陪审员制度还不太了解,当事人对通过人 4

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不强。少数陪审员所在的单位对陪审制度认识不到位,对陪审工作支持不力,难以为陪审员履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少数法官对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个别法官认为陪审员可有可无,有怕麻烦、图省事的想法。

(三)“陪而不审”现象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些人民陪审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敢大胆参与审理,发表个人意见,而仅把出庭作为一项义务。虽然法律赋予人民陪审员在庭审中可以向当事人、证人等发问权,但由于人民陪审员有关法律知识和庭审驾驭能力的欠缺,实际庭审中很少发问。在合议庭合议案件时,人民陪审员享有与法官同等权利,可以就案件问题进行讨论,作出评议,但多数情况下,人民陪审员在案件评议时缺乏独立见解和审判,而只是附和法官的意见,形成事实上的陪而不审。少数陪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没能很好地履行职责。

(四)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有的人民陪审员已调离本行政区域或长期外出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案件审理,也没有及时予以免职、重新组织选任,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作用。同时,对人民陪审员管理有待加强,监督不到位,缺乏有效地考核管理机制。

四、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要充分认识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 5

义,把落实好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法院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领导。积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对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认识,为人民陪审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人民陪审员要充分发挥在明理释法、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特殊作用,架设一条人民群众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沟通渠道,优化司法环境,减少司法阻力,促进司法和谐。

(二)进一步加强素质培训。 一是要组织陪审员观摩庭审,由陪审员观摩法官办案的全过程,学习驾驭庭审、分析案件的能力,增加陪审员的实践感知;二是要强化业务培训。要积极组织陪审员参加由上级法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可每年向陪审员发放一定的司法信息和办案手册,吸收陪审员作为法院日常业务培训的对象,邀请陪审员参加对某些重大、疑难案例的研讨等。三要注重庭前引导。在开庭前法官应当把起诉书或起诉状、答辩状送人民陪审员一份,让其了解案件的基本情况或争议焦点。然后由法官引导陪审员熟悉相关法律条文,领会有关法律精神等,使其在审判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四要加强行业规范教育。由于陪审员在行使职务与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力,也负有法官的义务,即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因此,必须加强对陪审员队伍的执业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建立陪审员纪律惩戒制度。

(三)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 人民陪审员是“不穿法袍的法官”,要想让人民陪审员充分履职,就要做到:一是要科学安排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尽可能考虑陪审员的专业特长和案件性质,可根据人民陪审员的不同分类,从相关大类中随机抽取。二是对庭审安排要提前告 6

知陪审员,使陪审员做好时间安排及庭审前的准备工作,做到参审与工作两不误。三是对无故推脱不参加庭审的人民陪审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约束。四是扩大陪审案件的范围和数量,加强对一些疑难复杂、群众关注度比较高的案件陪审,进一步提高民商事、行政案件陪审率,促进人民陪审员在审判活动和调处纠纷过程中审判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促进司法民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要建立定期向人大汇报人民陪审员工作开展情况、适时邀请人大代表旁听有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的案件、主动征求人大代表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制度。要积极争取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适当提高人民陪审员误工补贴标准,进一步调动陪审员工作积极性。对长期无法正常履职的陪审员,要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提出免职建议,重新组织选聘任用。要完善人民陪审员选聘任用机制,严格选任程序和条件,注重选任人员来源的广泛性和分布的合理性。

7

 

第二篇:关于当前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调查报告

如今,人民生活富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物质保障;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步骤如下:

1了解当前人民主要的文化需求

2拟定调查问卷

3发放问卷

4回收问卷

5整理问卷并写成报告

6向老师提交调研报告

了解人民当前的文化需求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就会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必将极大地促进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地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地区文化,以及文化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关键,最终发展地区文化。

为了了解人们的文化需求,我设计并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到48份问卷,回收率为96%。

一 市民对各类文化活动的需求情况

(1)观看电视

电视以其低廉的价格、巨大的信息量、生活化的语言、便捷的欣赏渠道等特点,占据了市民文化娱乐方式的大半江山。有68.2%的受访者将"看电视"作为自己"最喜爱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文化娱乐形式"。

调查显示,观看电影这一传统的文化活动方式如今正在受到市民的"冷落"。受访者中,将它作为自己"最喜爱的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参与的文化娱乐方式"的仅有8.5%,选择"一年或更长时间看一次电影的占21.5%,选择"多长时间看一次电影不能确定"的占29.1%,选择"观看电视中播放的电影"的高达58.7%。

(2)阅读书报

书报以其便捷性、广泛的群体适应性、丰富的知识性,继续成为

市民不可替代的文化娱乐方式。有25.2%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看报看杂志"是自己日常参与文化活动的主要方式,有45.7%的受访者在回答"希望社区文化中心提供哪些文化产品"的问题时,选择了"书刊杂志"的选项,有49.8%受访者经常到上海书城购书,有21.7%的受访者经常去图书馆借书或查阅资料。

调查显示:在图书馆借阅书籍者大多为年轻人,而来图书馆阅览报刊的,则以中老年人居多。这说明书刊杂志目前仍然是市民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除了想通过读书提高自身修养外,增强个人的专业竞争能力也是读书的一个重要目的。同时,也说明现代人非常关注时事,在价值取向上更加理性,贴近实际。

(3)听戏唱戏

调查中,有16.1%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喜爱戏剧,在具体剧种上,喜欢沪剧的占31.5%,喜欢越剧的占19.3%,喜欢京剧的占18%。我们在座谈调查和实地考察中了解到,市民对于戏剧的喜爱不仅仅限于欣赏,而且更热衷参与。为了满足不同剧种爱好者的需求,沪东工人文化宫老年戏曲沙龙将不同的剧种安排在每周不同的时段,常常宾客满座,深受戏迷欢迎。老年戏剧爱好者在此既可以欣赏,又能即兴参与,兴趣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在街道的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市民自发组织,或到社区文化中心或去公园自拉自唱、自娱自乐,这种票友之间展示各自水准的交流方式,已成为文化领域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4)欣赏音乐

在"自己最喜欢的文化娱乐形式"选项中,11.1%的受访者选择"欣赏音乐";在"最喜欢的文艺演出形式"选项中,51.9%的受访者选择"流行音乐演唱会"。受访者在回答"如果在社区文化中心有演出,您希望是哪一类"的问题时,33.2%的人选择了"通俗歌舞",24%的人希望接受声乐、乐器等与音乐相关的培训。另据座谈、访谈调查,目前社区内很多中老年人喜欢音乐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自娱自乐的大合唱,他们通过齐声高唱一些老歌,既抒发了情怀,又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许多居委会都乐于组织这种活动。听音乐是时下年轻人较为常见的休闲形式。

(5)上网

网络以其快捷性、高密度逐渐为中青年群体所欢迎。在中青年群体中(35岁以下),网络已经成为学习、娱乐、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调查显示,35岁以下群体网络的平均使用率达到了50%多,而大学校园内的网络使用率已经超过了90%。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既给市民的文化需求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为政府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挑战。从座谈调查中了解到,一些老年人经过"百万市民网上行"培训,能操作自如地给亲朋好友发电子邮件,感到就像是圆了一个梦。这充分说明,在信息时代,对电脑和网络的需求不再有年龄上的限制,这种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文化需求正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体育锻炼

受访者中,最关注体育方面信息的为19.8%,表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为13.5%。有27.1%的受访者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形

式就是体育锻炼,有28.6%的受访者在回答"您最愿意参加社区文化中心组织的何种内容的竞赛活动"的问题时,选择了"体育锻炼"的选项,另有31.8%的受访者认为家附近的社区文化中心最缺乏的活动项目是体育健身运动。据座谈调查得知,拳操活动是中老年人最喜爱的项目,羽毛球项目因其简便易学、老少皆宜的特点,近年来参与的人也越来越多。

二、关于进一步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建议

1.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力度。文化设施建设是社区文化发展的基本条件,是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根本要求。要立足城区功能定位,适度调整文化设施布局,结合旧区改造合理规划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广场等,不断完善区、街道(镇)基础文化设施网络。同时要根据有关文件,整合现有街道文化设施,完善其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功能,以逐步满足市民的需求。

2.加大区域内文化资源共享。立足全局,盘活资源,形成全区一盘棋的思路和理念。如在图书资源上可率先"打破围墙",实现共享,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还可以邀请一批学者、艺术家等文化名人,成立文化工作参谋队伍,指导培训文化干部,为文化发展出谋划策。

3.加大探索政府出钱购买服务的机制。引进若干社区文化指导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中对专业指导人员的渴求。

4.进一步降低文化收费标准。根据人口构成呈现的特点,建议有关部门能借鉴"免费公园"、"公益电影"等有效做法,在合理的空间内进一步降低各项文化活动的收费标准,以充分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

需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