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历史专业考察报告

专业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年6月9日—20##年6月13日

考察地点: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

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历史名人等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认识相结合。

考察报告:

20##年7月9日,由法政学院历史系组织的08级历史专业考察拉开帷幕。本次考察由xx老师和xx老师带队,先后参观了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等处的历史景点,历时5天4夜,期间虽有劳顿奔波之苦,但仍被这些充满文化气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地方所深深吸引、折服震撼。

一、  凤凰古城

6月10日中午,我们开始游览了凤凰城,

古城很美,沱江的水清澈见底,不时听到江上传来的清脆动听的山歌,沱江从虹桥下哗哗地淌过。小小的游船载游客依次穿过桥洞。紧挨桥两边的尽是古老的吊脚楼。这景致让人想起沈前辈在他的游记中的话:“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的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的是水。到十五岁以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分开。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五年。这一大堆日子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至少我还有十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那条河正流与支流。各样船只上消磨的。从汤汤流水上,我明白了多少人事,学会了多少知识,见过了多少世界。我的想象是在这条河水上面扩大的。我把过去生活加以温习,或对于未来生活有何安排时,必依赖这一条河水。”但可惜的是如今这座醇厚的老城;青石板铺陈的古街;沈从文笔下的边城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到处充斥着商业气息,人声鼎沸,十分嘈杂,改变了古城原来应有的宁静和韵味!贤裔同学说:“如果沈从文先生还在世上,看到如今的古城,肯定要吐血。”的确,无论什么东西改变了它原来的本色,只会让人感觉面目狰狞,离我们越去越远。不过古城在商业化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有创意、有文化的东西,让我挺欣赏的就是他们的鞋子、衣服上的花纹、图案都是亲手一笔一划描上去的,还有货架上陈列了一排排古老的乐器,商铺的老板会现场吹奏打,充满了古典的气息。

沈从文墓地位于沱江畔的听涛山,墓地清幽静谧,四周绿树环抱,墓地上和四周的草坪上摆放着无数的野花和竹编的一些蝴蝶,这些都是前来拜访的旅人们留下的。沈老先生的墓只是一块石头,骨灰就在底下。真让我们大吃一惊,原以为沈先生的墓会装饰得很奢华,但眼前是如此的朴素、简陋,真让人肃然起敬。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背面刻有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

二、  梦幻苗疆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苗寨,一开始我们就要爬山越岭,几经波折才来到梦幻苗疆。梦幻苗疆是凤凰之旅乡村游的精品景点之经典,景区位于千工坪乡岩板井村,距凤凰古城16公里,交通便利。景区集自然、历史、人文、民俗、风情为一体,是一个以探秘、猎奇、观赏、体验为主题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风情景园。梦幻苗疆景区与众不同,历史鲜活的五英祭坛;幽幻莫测的福地洞天;原汁原味的古老苗寨;如痴如醉的民族歌舞;百态千姿的石林景观,给你一种梦境般的享受。千古奇观神龙洞的匪患故事似乎还在演绎,总给人一种悲壮与震撼!

三、  乾州古城

最后一天,我们去参观了乾州古城,对我们历史系的同学来说,这里才是我们要到的地方。一进古城的大门,就让人感到古城具有一股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人杰地灵。乾州古城历史源远流长,具有四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夏商时期这里就有土著先民繁衔生息,以后来了棘人,又以后来了猺人,再以后来了苗人,秦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南来北往的驿站、驿道在此交会,水上交通发达,是当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明清逐渐成为苗疆边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代来是湘西古四镇之首(乾州、铺市、里耶、茶洞)。

胡家塘

映入眼帘的是第一个景点是胡家塘,相传在唐朝时候就有了,后因胡氏木材商贾为塘之主,而名胡家塘。她是古城独具特色的景点之一,占地约2800多平米,一座弯弯的“清风桥”将池塘分为大塘和小塘,小塘中有一口古井叫“安澜井”,井深不见底,是池塘水源之地,风水宝地。环塘而居的几十户人家,明清古建筑别具一格,养育了金石书画家杨味蔬,陆军少将高昆麓,武科举人高巡一、著名哲学家周礼全等许多人才。胡家塘洋溢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恬静。荷塘成了旅游度假、闲庭若步、垂钓嬉水、赏荷观景的好去处,也是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观莲节之地。胡家塘把乾州古城点缀得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乾州文庙

乾州文庙就是明清时期汉文化兴起的产物,是湘西四镇中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集国学教育与儒学始祖祭祀于一身的古建筑群落。

据了解,乾州文庙,属乾州厅儒学学宫整体建筑中的一座神圣坛庙,其主体建筑就是悬有蓝天底金字火焰边冲天匾的大成殿,盖因历代尊奉孔子为中华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所以特称为“大成殿”。雄伟的大成殿里面供奉着万世师表的孔子雕像。大成殿高约20余米,为两层木质建筑,下方以青色条石为基,上以鳞灰瓦盖顶。由数十根大红柱顶立,每根红柱下都有鼓石基。大殿的楼上青瓦盖顶,斗拱飞檐,凌空翘角,充分展现湘西地方建筑的特色。我们依次跪拜后,起身发现左右两侧还摆放着15位孔子高徒的塑像,而大殿的正上方,“万世师表”几个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关于乾州文庙的来历,有的人说是当地文人武将修建的,有的人说是外来知县修建的。但据史料记载:清雍正六年(1728年),一个名叫沈元曾的人来乾州就任厅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州长),这位文人出身的官员愕然发现,这片已被朝廷设厅的土地上,竟然没有文庙让他拜谒圣人先师而后施政。于是,这位厅同知立即上报朝廷,筹措资金,大兴土木,并不惜“捐俸入之半以为度地鸠工之费”。雍正十一年(1733年),后任厅同知张钟捐资兴建文庙崇圣祠,翼年,包括学署、学舍、文庙在内的乾州学宫建筑群落成竣工。据了解,乾隆六十年(1795年)文庙毁于战火,又于嘉庆六年(1801年)捐资进行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同知邹萌楠重建学宫,将櫺星门改为石坊。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同知杨镇源改建了文庙大殿。其后漫长的时光里,文庙因战火、岁月几度破败,而又几经修葺,多次重振。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很多中学迁往湘西,乾州文庙曾成了国立八中初女部的课堂。当时,朱镕基和劳安也辗转来到八中就学并相识,而劳安就在初女部读书。20##年3月,朱镕基偕夫人故地重游,往事如烟,一向很少题字的总理欣然提笔:“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别有洞天......”。

乾州三门开

乾州青石古城的南门是一座月城,她屹立在万溶江畔,雄伟壮观,不仅极具观赏价值,还因城开三门,成为我国古城建筑史上的绝品。

纵观中国的月城,均为两座城楼及直通相对的两道城门。唯乾州古城的月城有三座城楼,开三道城门,中间一座主楼,两边各一耳楼,布局成“品”字形,主楼与耳楼的高矮错落、间距搭配可说尽善尽美,这就是几百年来闻名于世的乾州“三门开”。

“三门开”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居民生活、商贸交通、军事防御的需要与特定地形完美结’合的建筑典范,加上她布局十分得当,造型十分壮观.用材十分讲究,工艺十分精湛,建筑十分坚固.不愧为我国古城建筑中的艺术瑰宝。

罗荣光故居

印象最深的是参观罗荣光故居。故居中陈列了旧时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具、床、椅、铜壶、水烟。堂屋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牌匾,写着“豫章世第”四个金灿灿的大字,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罗荣光手书: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据史料记载,罗荣光生活简朴,“见有奢糜者,辄面斥之”,“位渐显,服食俭约,若老兵然”。进去一看他的故居果然名不虚传,让我钦佩至极。

罗荣光,字耀庭,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县(今吉首)鸦溪村。罗荣光任天津总兵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军大多不堪一击。罗荣光却以67岁高龄率领三千兵勇,身先士卒,誓死保卫大沽口炮台。后因兵力悬殊,弹尽援绝,壮烈殉国,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正气之歌! 罗荣光则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气壮山河的誓言:“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拆分词条翦伯赞寄寓

翦伯赞,生于1898年,卒于1968年。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在他的寄寓中挂有翦伯赞与周恩来的社会活动照和其妻子的合照,但其的寄寓还有老人住,如果不允许人居住,把它改成一个小博物馆,更有历史教育意义!

在这块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还养育了明正德年间致力家乡教育事业的苗族知识分子吴鹤;清乾嘉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光绪年间,不顾年迈,在家乡募兵到闽、台抗法的陕甘总督杨岳斌;民国期间,涌现了民国陆军次助长傅良佐上将和热心苗区教育,潜心研究苗族问题的苗族学者石启贵;中国当代画马四杰之一的张一尊等一批民族英才。

这几天的游览和考察,让我对凤凰古城、梦幻苗疆和乾州古城的民风异俗、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文人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乾州古城现在还在修建完善中,希望它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不要像凤凰古城那样过于商业化了!

 

第二篇:实地历史考察报告

南京历史考察报告

金陵牌楼

初入南京,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座高大别致的牌楼,一堵堵宽广厚重的围墙,像是钱钟书笔下的围城,让城外的人忍不住想进去一探究竟。

南京的牌楼或许是我见过的最亮丽的牌楼,在我去过的城市里有不少不乏牌楼,北京有,沧州有,长春也有,可像南京这样,数量之多,颜色之亮的却少之又少,其他城市里的牌楼,要么当作古迹,打扮得像古色古香的古典美女,在摩登的“高挑美女”间显得不伦不类,要么避之不及,破败的如行将就木的残年老人,在新兴的“年轻才俊”中苟延残喘。可南京的牌楼,却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就像当地大红大绿的出租车,红,蓝,绿,这些靓丽张扬的色彩同样也是南京牌楼的主色调,这些惹眼跳跃的不仅没有让人感觉突兀,反而和整座城市开放绚丽的内在文化有机结合,与周围红砖绿瓦砌成的邻家小苑,钢筋水泥搭建的高楼大厦相得益彰。不仅是牌楼,靓丽,热情,绚烂,还是整座南京城色彩的基调,金波粼粼的秦淮河水,绿树如茵的紫金山峦,红灯高挂的往来画舫,用自己异彩纷呈的颜色,勾勒出了一座城市最美的画面。

色彩的绚丽纵然美,却总显得轻浮,于是当无数种颜色汇聚在一起时,便渐渐凝聚成了厚重深沉的黑与白。南京也是如此,在它无数的繁华之下压抑着一段沉重的记忆,在无数色彩背后隐藏着一个无色的角落。

大屠杀纪念馆

这是我第一次跨入大屠杀纪念馆,原本轻快的步伐,随着眼眶中那和平之舟轮廓的不断清晰,而越发的沉重,耳畔原本无心的风声,此刻却像是无言的倾诉,我静静的倾听,用咬紧的牙关,攥紧的拳头回应。我不想对馆中所见多加之细节累述,或者说不能,不是因为参观时心不在焉,无动于衷,而是不知如何将吾所见,凝之于笔尖,炼之于书简,心中的情感似乎已经超越了我所能驾驭的范畴,也罢,世间大作家大诗人何止千万,又有几人能描绘出愤怒,仇恨,耻辱,奋进?我只是任由眼前单调的黑白不断交互替换,黑白照片,黑白影像,黑白文字,我的双眼从他们身上一一扫过,可心中却只留下了两个叫做悲愤地黑白大字。我的眼角没像预想的那般湿润,反倒有些干涩,我知道那是因为那无用的泪水,已经凝成了鲜红的血液,一滴滴,流淌在心中那个被锋利刺刀剐破的凹陷。当参观完毕,转身离开时,我的脚步竟有些蹒跚,没想到这随意的转身之后,竟是三十万人生于死的诀别,这随意的转身之后,竟是一个泱泱大国永世难忘的苦痛。

驻足在馆外,再一次回眸这艘停泊在古都里的巨轮,它像是个超强的还原剂,抵抗着时间对历史氧化,让这段历史能被一代代人所铭记,让这份耻辱能像勾践的苦胆时刻刺激着国人的末梢。

我曾一直把南京当作懦夫的避难所,弱者的藏身地,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后的南唐迁都,无不是逃避与怯懦的表现,可如今我却突然发现,我错了,我错得一塌糊涂,那不是怯懦,而是忍辱负重的勇气,那不是逃避,而是救亡图存的果敢,那留取丹心的文天祥就是证明,那以身殉国的尚书象升就是证明,那崖山倒海的宋人,那舞停乐罢的歌姬就是证明,那三十万长埋地下的亡魂就是证明!

中山穹顶

有人说没去过长城,就等于没去过北京,而对于南京而言,中山陵,就相当于长城之于北京。在紫金山这块风水宝地上,陵墓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曾经睥睨天下的孙仲谋,有草根起家的朱崇八,当然也有最令我敬佩的孙文,孙中山先生。若论掌故,中山陵似乎比不过那个在小说中被写了上百章回的孙权墓,若论历史,中山陵似乎又比不过明孝陵那个紫金山的老一批房客,可每年来祭拜中山陵的人流,却稳稳多过另两路支流,不为别的,只因这个瘦弱的男人,第一次为曾经那个暗无天日的中国,引进了第一道曙光,第一次提出了那个曾经让国人想都不敢想的三民主义。

中山陵上有392级台阶,我姑且偏信是因为当时全国人口三亿九千两百万的说法,一直通到中山陵的最顶端,孙先生的棺椁前,在峰顶的牌楼上还刻着民主,民族,民权的六个大字。如今的中国,人口早已及今非昔比,再加上一千级台阶恐怕也不为过,不过,台阶的越来越来,是不是也意味着离山顶越来越远,离民权那几个大字越来越远了呢?社会的日益安定,滋生出了越来越多中饱私囊的贪仓老鼠,自高自大的特权阶级,通向民权民生的天梯越走越陡,会不会哪天,孙中山先生毕生的夙愿真的会变成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呢?我不敢想,只是虔诚的再次向孙先生鞠了一躬,权当是许愿了。

夜色秦淮

一个城市的美丽与魅惑往往是在华灯初上之后,才悄然漏出峥嵘的。夜色下的南京,和着秦淮河水的阵阵水声,平添了几分妩媚与神秘。朴实无华却有匠心独具的复古灯笼,江上时隐时显若有若无的歌声,江边随风而动的十里珠帘,以及帘后不时隐约漏出的一道柔美倩影,让我不禁又做起了《红楼梦》,舞起了《桃花扇》。而行走在江两侧热闹的街市中,不时驻足歇息的小茶坊里,眼神深邃,品着香茗,吸着鼻烟的老板,壁上生动流畅的画作,桌上气度巧绝的雕塑,墙上意境深远的诗句,则不时提醒着我,这里是名城之都。

末篇

我在秦淮河上漫步了三天,而南京却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千年,我听不完这座城市埋藏在各个角落里的豪门史话,老人嘴里的神话传说,品不完街头巷陌的名茶劲酒,金陵小吃,我只好用双眼,记录下身后渐行渐远的城墙的纹理,铭记下那一道道时光的褶皱。

夕阳西下,款款停留在这古城的身后,那古朴城墙脸上,露出了重获青春的红晕,在那夕阳完全隐没的瞬间,我忍不住阖上双眼,可再一次睁开,旅车却已走过那个转角。我略显怅然的盯着远方已尽墨的山脊,再一次沿着那个初始的方向眺望,又一个耀眼的光点正在慢慢升起,而这无意间短暂的回眸,窥探的却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的不朽与不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