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全文)

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全文)

实施名牌战略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追求高质量的时代。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既为实施名牌战略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对名牌产品提出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实施名牌战略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名牌战略发展的沿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名牌战略。早在19xx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视察企业时就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名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 在小平同志讲话精神的推动下,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很多企业认识到争创名牌的重要性,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的口号。为了适应发展的需求,19xx年,广东、江苏、四川、上海、浙江、河北、黑龙江等地政府和一些行业部门,提出了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实施名牌战略的措施。19xx年,一些省份推出了本省的第一批名牌产品。19xx年以后,除少数省份外,名牌战略的实施在全国大部分省份普遍开展起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国家实施名牌战略的设想,并向国务院提出了建议。19xx年,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提出:“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振兴民族工业。鼓励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创立名牌产品。国家制订名牌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联合,争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名牌产品。”实施名牌战略成为各级政府经济质量部门振兴民族工业的重要任务。20xx年,按照国务院赋予的职能,国家质检总局会同有关部委、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主要新闻媒体成立了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以质检总局令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名牌产品管理办法》,并于当年正式开展了中国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表彰、宣传、培育中国名牌产品的活动。

6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已经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行业部门指导服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名牌战略推进机制。

政府在推进名牌战略过程中,制定培育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表彰宣传名牌产品,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国家质检总局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推进实施名牌战略的目标和措施,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名牌产品“十一五”重点培育指导目录》。各级党委、政府普遍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摆在了突出位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了名牌战略推进机构,其中,26个省、市、自治区由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担任名牌战略推进机构的领导;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名牌扶持政策,并对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奖励;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本地名牌战略发展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95个市、县(区)对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奖励。

企业是推进名牌战略的主体。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许多企业不断增强名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质量为核心,努力争创名牌产品。有的企业提出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产品质量;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企业品牌”。很多企业走上了以质取胜、名牌兴企的发展道路。

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联合会)在推进名牌战略中发挥了行业协调、指导和服务的作用。6年来共有100多个部门、行业协会(联合会)参与了名牌战略推进工作,有34个行业协会(联合会)制定了本行业的名牌战略实施规划。各行业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了产业素质,促进了行业的振兴与发展。

二、实施名牌战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名牌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我国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消费,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实施名牌战略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名牌产品及其生产企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一)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以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为龙头,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20xx年全国工业增加值7.619万亿元中,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5.75%,拉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34个百分点。

我国机械工业“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通过增加投入、资产重组、专业化生产与协作等方式,组建行业集团,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利用,带动了全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名牌产品评选中有173个为机械类,占总数的12.93%。一批装备类企业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沈阳第一机床厂多年来始终坚持实施名牌战略,“数控车床”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后,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使企业经营业绩大幅度提高,销售收入增长66%。

(二)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在名牌的宣传、培育、评价中,着力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水平,从而增强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现有的1338个中国名牌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406个,占总数的30.34%,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领域。

江苏省通过实施名牌战略,省级以上名牌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达到90%。中国世界名牌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典范,每年投入的科技开发资金占销售额的10%以上。20xx年,华为公司专利申请量达3409件,90%是发明专利。该公司已拥有国内专利6594件、PCT国际专利和国外专利944件,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促进了出口产品的结构优化和附加值提高。

在现有的226类中国名牌产品中,鼓励外向型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有105类,占46.46%。在1338个中国名牌中,有693个是大量出口产品,占总数的51.79%。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更多“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市场。据调查,20xx年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3年来出口额增长了113.37%。20xx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的566个产品,有67%是以自有品牌出口的。中国名牌电视机﹑DVD视盘机﹑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空调器﹑集装箱﹑小家电等产品的出口数量和金额均位居全球首位。

为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20xx年首次开展了中国世界名牌评价工作。两年来,海尔牌电冰箱、洗衣机、华为牌程控交换机、中兴牌程控交换机、振华(ZPMC)牌集装箱起重机、格力牌空调器、阳光牌精纺呢绒等7个产品荣获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称号。这些产品在世界上的销售量排名都在同行业前5位,成为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争创世界知名品牌的典范。

(四)促进了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加大了农产品和农资产品的名牌培育力度。在确定名牌产品目录时,优先考虑促进农业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产品。在226类名牌目录中,有52类是涉农产品,占23%。20xx年新增的农资产品有:尿素、拟除虫菊酯、草甘膦、猪饲料、拖拉机、粉丝、榨菜等21种产品,占新增目录的31.82%。涉农类中国名牌产品共有401个,占总数的29.97%。

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在同等条件下,评价、表彰和宣传名牌产品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20xx年藏毯产量突破30万平米,从业人员达到2.2万人,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成为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西的有机硅、吉林的速冻调理禽肉食品、黑龙江的重型数控镗铣床等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200多个产品获得了中国名牌。围绕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形成的产业链,增强了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发展。

(五)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的需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大批名牌产品的推出,引导了消费,为满足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现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消费类产品889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在97个家电中国名牌产品中,海尔、TCL、海信、美的、格兰仕等一批家电名牌产品已家喻户晓,彻底改变了洋品牌家电主宰中国市场的局面,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选择的空间;在240个食品类的中国名牌产品中,青啤、燕京、双汇、伊利、蒙牛等一批质优味美、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放心食品品牌,为满足人民生活提供了保障。

在扶优扶强的同时,加大了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力度,开展了“打假保名优”活动,为保护名牌产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三、实施名牌战略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正处于向制造强国进军的发展阶段。面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任务;面对国内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结束的新情况;中国名牌战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加快我国品牌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迫切要求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品质量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产品档次低,质量差,资源消耗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中国制造”大多处于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核心技术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技术产品较少。要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实现技术与品牌的双重跨越,必须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增强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自主品牌的培育已经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求和重要途径。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中国品牌遭遇国际品牌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快世界著名品牌的培育步伐。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结束,我国将面临着更加广泛、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迅猛增长,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档次低、出口贸易效益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外贸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加剧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磨擦。由于缺乏自有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

仍然是以量取胜。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虽然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但缺乏享誉世界的名牌产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不到1%。在国内外市场,外国知名品牌凭借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品牌面临着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尽快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三)与世界著名品牌相比,我国品牌的整体竞争力还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中国国际性品牌正在逐渐涌现,但是我国品牌仍处于追赶和从属地位。在20xx年美国《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100品牌排行榜”中,中国大陆没有一个品牌入选。在20xx年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含香港和台湾)有22家企业入选,以垄断性行业和资源性行业为主。在竞争性领域,中国大陆只有宝钢、中国一汽和上汽集团。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积累远远低于世界知名品牌。由于产业技术能力总体上较弱,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国家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只有46%,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不到现行国际标准的千分之四,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远远小于GDP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四)实施名牌战略,迫切需要企业、政府和全社会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发展很不平衡。一些企业注重眼前利益,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培育品牌的长效机制。个别传统知名品牌在合资过程中被外方买断或“封杀”后逐步走向衰亡。有些企业则安于贴牌生产的现状。大部分企业缺乏国际品牌运作的经验和跨国人才。在总体上,企业对品牌重要性的认识仍须进一步提高。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和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需要政府实施积极的促进政策并建立高效有力的促进机制。韩国由国家主导,通过企业、政府与研究单位产官学三者合作,研究出涵盖全球竞争大方向以及实际可行的政策,在国际市场大力提升韩国自主品牌。新加坡政府制订了品牌援助计划和品牌国际化计划。

在社会层面,中国品牌发展的文化氛围和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年轻消费群体对国外品牌的认知度相对较高;社会上假冒名牌产品现象屡禁不止;以盈利为目的乱评比干扰了企业争创名牌活动;对品牌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不够,品牌建设服务体系亟待加强。

四、“十一五”实施名牌战略的发展对策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施名牌战略,提高我国产品、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作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既强调了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也为实施名牌战略指明了方向。

(一)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实施名牌战略的指导思想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住宅产业和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体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产品为重点,坚持走以质取胜,自主创新,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道路,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优势企业集团,推动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时期,实施名牌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优势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实现名牌产品的带动力明显提升,实现自主品牌出口的比重明显提升。要立足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形成10个世界级品牌,培育100个向世界级品牌进军的中国自主品牌。

(三)重点培育方向

“十一五”时期实施名牌战略重点产品培育方向是: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提升国家技术实力的先进制造业产品;对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有较大影响的产品;资源节约型产品和环境保护型产品;以自主品牌出口量大的产品;满足人

民群众生活需要的消费品;凝聚中国文化特色的优势产品;符合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业优势品牌。

根据重点培育方向,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名牌产品“十一五”重点培育指导目录》,指导“十一五”期间中国名牌产品的培育和评价工作。

(四)主要对策

1.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质量管理,争创名牌,走名牌兴企的道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计量检测体系。支持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2.完善法规,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实施国家技术标准战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标准体系。建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名牌产品的质量信用。加强技术服务,对信誉良好的名牌产品实行出口免验和便捷通关。启动“培育中国世界名牌工程”,在有一定基础的重要领域和关键领域,培育100家中国名牌企业向世界级品牌进军。

3.努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成长发展的环境。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力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舆论宣传,增强全社会品牌意识,努力营造有利于品牌成长的环境。

4.进一步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发挥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中国名牌产品评价专业委员会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继续完善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

各地政府继续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名牌发展和培育规划。积极开展“品牌强市”、“名牌兴企”等活动,加快名牌战略的实施。发挥社会力量,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作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第二篇:20xx年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

20xx年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

20xx年,中国名牌战略的实施,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以企业积极投入名牌建设为主体,政府大力引导、扶持、培育,有关社会组织积极支持,名牌战略得到有效推进。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名牌建设、重视名牌成长的良好环境。一批优势名牌脱颖而出,为用户和消费者提供了高质量的选择。一批优秀企业走出国门,成功实施国际化战略,促进了“中国制造”质量水平的提高,为中国名牌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中国名牌战略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名牌战略全方位推进

(一)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名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为了营造良好的名牌发展环境,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国务院成立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专项整治行动,掀起了新一轮的打假扶优热潮,进一步为名牌产品的发展营造了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良好环境。

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xx年)》,明确若干配套政策,通过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全面推进名牌战略,加大培育和宣传力度,完善名牌评价机制,积极营造培育名牌、保护名牌的市场环境。国务院有关部委也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引导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加强质量工作、推进名牌战略进行了专门部署,制定了名牌扶持政策。28个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名牌战略实施规划,19个省、市、自治区把实施名牌战略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管理。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品牌大省”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企业主体、合力推进、龙头带动、科技创新的原则,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推进“品牌大省”建设。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加快自主品牌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和发展。26个省、市、自治区制订了名牌产品的奖励政策,全国776个市、县对获得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实施名牌战略已经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措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安徽共同签署《“十一五”期间长江三角洲苏浙皖赣沪质量技术监督合作互认行动纲领》,决定对跨省异地的名牌产品实行优先保护。

(二)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名牌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品牌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

创建名牌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大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许多企业以优良品牌为纽带进行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扩大品牌影响力。在20xx年的787家中国名牌企业中,506家企业参与了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占64.29%,名牌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意识明显增强。

名牌企业的示范作用和社会责任逐渐增强。在第十五届中国质量论坛暨节能减排论坛上,中国名牌企业首次向社会发出了节能减排宣言——《济南宣言》,明确表示要充分发挥中国名牌生产企业的带头作用,把节能减排放在名牌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企业争创名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20xx年有1382家企业的1468个产品申报中国名牌产品,比20xx年的864家企业924个产品分别增加了49.6%和58.9%。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国名牌战略推进机制取得明显效果。

(三)全社会共同培育,名牌发展环境渐趋成熟

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市场活跃,消费升级,供求关系进一步平衡,为中国名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良好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使我国的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产业要素配置机制更加顺畅,为企业创建名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产品质量监管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有关行业协会对企业的服务、协调、指导作用日益加强,社会各界,尤其是媒体加大了对名牌战略和名牌产品的宣传力度,为名牌发展初步营造了健康有序的环境。

深化名牌战略的宣传,借助第十一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国质量月活动平台,国家质检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山东省人民政府合作,分别举办中国名牌产品展览会,召开中国名牌论坛(陕西)、中国名牌战略发展国际论坛(四川)以及第十五届中国质量论坛暨节能减排论坛(济南)。上千家名牌企业几千种名牌产品参加了展览。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召开了以“自主知识产权与品牌建设,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2007中国品牌高峰会。

(四)坚持科学公正,中国名牌产品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

科学制定中国名牌评价目录。20xx年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涉及16个行业162种产品,体现了鼓励自主创新、新农村建设、节能环保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主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其中新增目录125种,鼓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品55种;立足三农发展的产品有20种;提高生活质量,有效引导消费的产品有42种;先进制造业产品有38种;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产品有24种;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出口产品和替代进口产品有72种;与20xx年奥运会相关的产品有18种。

名牌产品评价工作更加科学、有序、透明。中国名牌产品评价在企业自愿申请的基础上,坚持专家评审、政府监督,评价指标充分反映市场和消费者的

意愿,评价目录、评价规则、参评产品和评价结果全部公示,整个过程进一步公开透明,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不搞终身制。20xx年中国名牌评价实施了环保一票否决制,把环境保护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新增了职业健康安全、电子监管等指标,更加重视市场评价和企业社会责任;向社会公开征集千余名专家组成评价专家库,邀请消费者代表参加评价,更加强调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健康,中国名牌评价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随着国家对食品市场准入全面完成,对列入评价目录的鲜冻分割肉、挂面等17类食品严格把关,把食品名牌评价与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相衔接,保障了名牌产品的食品安全。

二、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自20xx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实施名牌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7年来,共表彰了1957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一大批中国名牌的涌现,大大提高了我国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xx年全国工业增加值9.035万亿元中,中国名牌产品和省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对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25.81%,拉动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4.39个百分点。实践证明,实施名牌战略,对于提高我国企业和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了新型工业化进程。

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我国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形成了一批以名牌产品为龙头,跨地区、跨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以中国名牌“长城”润滑油为核心整合旗下的长城、海牌、南海三大品牌润滑油产品,市场份额从5%提高到12.15%,高档润滑油达到30%以上。整合后的长城润滑油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第五,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品牌。

在现有中国名牌产品中,机械装备类产品306个,占总数的15.64%;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587个,占总数的29.99%。20xx年新增先进制造业产品38种,占目录的30.40%,涉及成套技术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大型船舶装备等重大领域。目前,以大型空分成套设备、高压电力变压器、数控机床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机床行业高、精、尖产品的比例由20xx年的5%提高到20xx年的12%左右;产品数控化率由2003的23%提高到20xx年的40%左右。

(二)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了产业竞争力。 实施名牌战略,着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努力掌握高端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水平,从而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20xx年,全国

省级以上名牌企业有11640家,研发投入达到2192亿元,占销售收入的2.49%;拥有专利117832项,其中发明专利20226项,占专利总数的17.2%;平均每家省以上名牌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74项。

名牌战略推动了我国主要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一批优质液态奶名牌的推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提升了中国液态奶的整体质量;冰箱压缩机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摆脱了依靠价格优势获得竞争力的状况,树立了以质取胜的良好形象。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凭借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摸索出了一条从引进设计、联合设计到自主设计的创新之路。目前,大连船舶重工已经可以完全自主地设计、制造超大型油轮,且生产成本大大降低,造船速度从几年前的三四个月提高到现在22天就可交付一艘船。

(三)推动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在现有的346类中国名牌产品中,鼓励外向型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有173类,占50%。这些产品中,有144类产品的行业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名牌产品群体初步显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20xx年的856个中国名牌产品中,68.57%以自主品牌出口。海尔牌电冰箱、海尔牌洗衣机、华为牌程控交换机、中兴牌程控交换机、振华(ZPMC)牌集装箱起重机、格力牌空调器、阳光牌精纺呢绒、中集牌集装箱、波司登牌羽绒服、钱潮QC牌万向节等10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在国际化程度、市场主导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质量水平等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居国际同类产品前五位,成为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争创世界知名品牌的典范。通过实施名牌战略,有力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

(四)推出了一大批名牌消费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和市场成熟度的提高,购买力进一步向质量好、信誉高、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倾斜。在现有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消费类产品1222个,占总数的62.44%。一大批消费类名牌产品的涌现,得到了市场和用户的认可和好评。其中,在103个家电中国名牌产品中,海尔、格力等一批家电名牌产品成为中国家电市场的主力军。347个食品类的中国名牌产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20xx年新增的消费类产品有挂面、腐乳、童装、橡胶避孕套、轮椅车等31种,占目录的24.80%,涵盖了食品、轻工、服装、医疗器械等领域。

(五)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重点考虑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产品。在现有的195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涉农类有634个,占总数的32.4%,涉及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20xx年新增的农资产品有插秧机、重过磷酸钙、百草枯、种子等20种,占新增目录的16%。涉农类名牌产品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尤其是农用机械、化肥农药、种子等涉农产品品牌的快速成长,为

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动力。

(六)宣传了一批节能环保名牌,促进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名牌战略的推进,近年来我国一大批节能环保产品发展十分迅速,有力地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20xx年的中国名牌产品中,涉及节能、减排两大领域的有汽车消声器总成及尾气催化转化器、高效节能换热器、格栅除污机、水污染防治设备等22种节能环保名牌产品。20xx年中国名牌企业共787家,其中449家企业都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占57%。20xx年评出的33个家电中国名牌产品中,27个产品都通过了节能产品认证。

(七)中国名牌集群带动作用凸显,有效促进了区域竞争力提升。

20xx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名牌集群效应明显,不仅促进了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带动了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提升,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广东省潮州市目前共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其中5个日用陶瓷、5个工艺美术陶瓷都产生在潮州市枫溪区。在名牌企业的龙头带动下,潮州市枫溪区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美术瓷和日用瓷的生产出口基地。

实施名牌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20xx年,陕西省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11.38%的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2.41%,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带动陕西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龙头示范作用。

实施名牌战略对于中部地区崛起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xx年,湖北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数量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5% ,但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超过50%。特别在武汉市,4大支柱产业、6大优势行业中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成为行业龙头。

随着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和中国名牌战略工作的推进,东北三省名牌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东北三省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20个,在装备制造、石油化工、食品、建材等优势产业中,名牌产品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质量竞争力的提高。

三、中国优秀品牌的国际化实践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优秀品牌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涌现出海尔、华为、格力、中集、振华港机等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在与国外的大公司、大品牌同台竞技的同时,增强了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了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为转变出口增长方式、造就世界一流品牌、探索实现国际化的道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以海尔、格力为代表的中国家电业顶级品牌,与国际著名品牌全面竞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和消费国,中国名牌家电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的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微波炉、电饭锅、冷柜、电风扇等11类家电名牌产品的产量均列世界首位。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共有海尔、格力等17类103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海尔、格力等企业作为我国家电企业的杰出代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增强自身优势,探索了中国家电企业国际化的宝贵经验。

海尔集团利用“技术和文化双引擎”,集聚资源实现高端突破,通过差异化切入高端国际市场、本土化塑造国际强势品牌和全球化布局全面拓展国际市场三个阶段,成功地将“海尔”塑造成世界知名品牌。19xx年,海尔以自身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基础,以差异化策略进入美国市场。之后,全面推进品牌本土化工作,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8个设计中心,直接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组织。高端市场取得初步成功后,海尔开始在全球拓展国际品牌形象,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尔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注重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开发,有专利7000项,发明专利1234项,有6项新技术纳入IEC国际标准提案。目前,海尔已跻身美国、欧洲、非洲、日本等市场的一线品牌行列。海尔洗衣机、电冰箱的市场份额都已成为世界第一。

格力电器坚持专业化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突破,塑造了空调产品产量世界第一的品牌。通过资源集中、专业发展、技术创新和自建销售网络,走出了格力特色的发展道路。格力电器以“变频多联”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打破美日技术垄断,通过“以技术创新抢占制高点”的技术研发战略,走出了中国家电企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瓶颈。同时,积极建设全球营销渠道,在全球开设了2000多家格力专卖店,改变了营销受制于家电连锁零售商的局面。格力空调在西欧市场占有率达到30%,在意大利市场占有率突破60%。20xx年,实现销售收入238.03亿元,空调产销量突破1000万台,销量世界第一。

(二)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以核心技术提升品牌竞争力。

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二,中国制造的程控交换机、微型计算机等13类中国名牌产品的产量均列世界首位。在电子信息行业的23类111种中国名牌产品中,产生了联想、华为、中兴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名牌。华为等众多电子信息类企业通过国际合作、跨国并购的方式壮大自身实力,实现了国际化,其全球市场占有率和海外市场收入不断增加。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华为、中兴抓住电子信息产业从模拟通信技术向数字通信大变革的历史机遇,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成功掌握了第二代数字通信的核心关键技术,成为全球一线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作为高端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中兴采取以新兴市场为突破点,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树立标杆示范项目,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向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拓展,形成国际性品牌。目前,华为、中兴已成为全

球重要的通信设备供应商。

(三)以振华港机、中集、万向为代表的机械装备类中国名牌,从规模制造向先进制造迈进。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一些产品开始迈入国际舞台,有的企业已成为全球机械制造业中的生力军。我国机械工业产品中约有10~15%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生产的数控机床、石油钻机、船舶产品、中小电机、自动化控制元器件和汽车零部件等20类装备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现有中国名牌产品中,有汽轮机、数控机床、大型空分设备、起重机、数控刀具等77类306个机械装备类产品。中集集团、振华港机、万向集团等企业在不断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通过技术并购和技术创新,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掌握核心技术,以高技术和低成本,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振华港机成立之初采取“技术模仿”策略,凭借劳动成本和价格优势,赢得了加拿大和美国港口的订单。随后,振华港机通过与国际同行、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平台,投入巨额资金深入研究,逐步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先后开发出几十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产品,首创的双40英尺箱岸边集装箱起重机效率提高50%以上,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全自动集装箱码头装卸系统实现了高效、环保。目前,振华集装箱起重机已进入62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占世界市场份额70%,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

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集集团抓住以美国为主的全球集装箱产业开始大规模向中国转移的机会,整合国内市场,先后并购国内十多个集装箱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干货集装箱制造厂,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0%。之后,中集选择冷藏集装箱作为产业升级的突破口,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与德国等国外专业公司合作,获得多项关键专利技术,进而占据了全球集装箱制造的高端领域。目前,中集成为全球最大的集箱商制造商,在国际同类市场的占有率达到50%以上,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申请发明专利342项,申请国际专利109项。

万向集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万向节生产企业,该企业紧紧围绕“自主创新、自主发展”的基本原则,凭借过硬的技术基础和质量保证,19xx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口美国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19xx年,成功进入美国通用汽车主机配套体系以后,万向加快了海外扩张步伐。从20xx年开始,万向采取战略收购的措施,先后在海外建立、收购兼并了27家外国公司,逐步掌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建立了涵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成功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

(四)以阳光、波司登为代表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化企业,向高附加值发展 。

中国是全球纺织服装产品的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我国的棉纱、化纤、精纺呢绒、真丝绸、针织品、西服、衬衫等26类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

一位。到目前为止,纺织服装行业共有37类300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阳光精纺呢绒、波司登羽绒服积极把握国际市场走向,不断创新产品,注重塑造品牌形象,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成功引领国际市场。

江苏阳光集团投入巨额研发资金,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并与多所高校建立开展多方面合作,促进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不断提升,持续跟踪并引领了全球毛纺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型毛纺织面料产品面市,成功跨越不断提高的绿色壁垒,顺利进入美国、日本、欧洲等国际高端市场,满足了德国、意大利等国际著名服装企业的需求。

波司登根据服装市场崇尚个性时尚化的特点,将人类对简约生活的追求风格融于羽绒服产品中,强调羽绒服的时装化、休闲化,突出羽绒服简洁、轻薄的特点。波司登羽绒服的成功设计,为其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波司登是全球防寒服三大生产企业之一,销售量在国际市场排名第一,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功进入美国、俄罗斯、英国、日本等国家。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新兴市场升级,为中国名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我国是全球国际贸易的第三大国,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品牌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追赶和从属地位,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带来包括节能环保、贸易磨擦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品牌强国,迫切需要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实施名牌战略,迅速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以高质量的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占领国际市场;迫切需要我们建立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增加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高端品牌的附加值,提高对国际市场的把握能力和整体竞争能力; 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名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更有利于优秀品牌成长的市场环境,将中国名牌战略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努力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名牌产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