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关于明代服装的考察报告

姓名:王俊杰 学号:20105161228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专业

在20xx年10月20日,我们2010级整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去南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在考察期间,我们先后去了中山陵景区、灵山景区、明孝陵景区、总统府、玄武湖景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夫子庙秦淮河景区等各个地方。在领略南京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感受着它的人文气息。在夫子庙,进入夫子庙中的汉服馆,那里展示着各个朝代的服装,由于我对明朝比较感兴趣,因此对明代服装产生了兴趣,查阅了相关资料,写了关于明代服装的考察报告。

一、皇帝服装

(一)冕服

冕服(衮冕)是明代皇帝、皇太子及亲王、世子、郡王的礼服和祭服,其中皇帝冕服的等级最高,用于祭祀天地、宗庙、社稷、先农及登极、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重大礼仪场合。明代皇帝冕服制定于洪武元年,在洪武十六年、二十四年(按《明实录》记载)、永乐三年又数次修订。嘉靖八年,明世宗对皇帝冕服做了较大修改,形成明代冕服的最终款式。冕服的基本内容是:皇帝冠十二旒,衣十二章,上衣下裳、蔽膝、大带、袜舄,以下皇太子和诸王按等递减

(二)弁服

弁服包括皮弁服和武弁服。

1、皮弁服:在明代以前,是帝王贵族和品官的礼服。明代被提高到只有皇帝、皇太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等皇家权位拥有者才有资格穿着,成了皇家专用的礼服。包括弁冠、弁服、中单、大带、蔽膝、舄和玉佩等,其中弁冠的形制最为考究。

2、武弁服是明代皇帝用于亲征遣将穿着的戎装。冠和衣裳都用软皮制成。

(三)通天冠服

通天冠服是明代皇帝的专用礼服。由冠、袍、中单、蔽膝、玉佩、方心曲领、舄等组成。明洪武元年定制,用于郊庙、省牲、皇太子和诸王冠婚等礼仪仪式中。

(四)常服

明代皇帝常服使用范围最广,如常朝视事、日讲、省牲、谒陵、献俘、大阅等场合均穿常服。明代采用唐代常服的模式:头戴乌纱折上巾,身穿圆领袍(盘领袍),腰系革带,足蹬皮靴。分别在洪武元年、三年和永乐三年作了定更。明 1

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五)燕服

帝王闲居燕寝时穿的衣装,又称作 “燕衣” ,“讌服”,“亵衣”。

从左至右依次为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燕服。

二、明代官服

明代最有特点的服装当属官服。明代官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出现了历代官服之集大成现象,文武官服是明代官服最有特点的服饰,也是封建社会官服的典范。

(一)朝服

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履。明代取法先秦的服色按五德之说,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 2

赤、唐尚黄,明自认为以火德王天下,色仿周汉而尚赤,是以有赤袍为朝服之制。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因朱即赤色,即以赤色为国家政权的标志。

下图为通天冠,云头履,方心曲领赤色朝服。

明代朝服表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佩:身上的玉饰,绶: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佩绶用来区分地位尊卑。佩绶制度在华夏衣冠里为等级尊卑的一显著特征。

(二)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戴幞(fú)头有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服带以质分品,着皂靴。

明代公服表

3

(三)常服

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与公服相同,乌纱帽、团领衫、束带。至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规定了新的服饰标准。之后继续修定,日益完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定制后基本稳定。这次修订的最大创新就是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

明代补子图案表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4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图为文官补子图案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5

图为武官补子图案

三、补子的文化意义

明代官服中补子的出现,其形式和纹样在服装上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和美学价值。

(一)是对唐代绣服的继承发扬,出现了符号化因素

《唐会要》卷三十二载:”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正月二十二日,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史,其袍皆刺绣作山形,绕山勒四文铭曰: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德政惟明,职令思 6

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意思是勉励都督刺史从政时要光明正大,行使政令时要公正无偏,工作中要做到清廉、谨慎、忠诚、勤敏,对本职要有荣誉感,不断进取并且亲自参入。这是以明确的文字对委以重任的官员提出明确要求的最早服装表现形式。文字绣于袍服背上,回文排列,表明了皇帝对臣僚们的希望和要求,装饰意义还不明显。其后三五年间,又以绣袍赐官,在铭文基础上增加了图案。“延载元年(公元694年)五月二十二日,出绣袍以赐文武官三品以上,其袍文仍各有训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风池,尚书饰以对鹘,左右卫将军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卫饰以对虎,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千牛卫饰以对牛,左右豹卫饰以对豹,左右玉钤饰以对鹘,左右门监饰以对狮子,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铭皆各为八字回文,其辞曰:”忠贞正直,崇庆荣职,文昌翊(yì)政,勋彰庆陟,懿冲顺彰,义忠慎光,廉正躬奉,谦感忠勇。“(《唐会要》卷三十二)文字内容仍寄托了皇帝对受赐者的希望,而图案则标识着服者的身份,这是服装史上较突出的一种职位符号化的表现形式。

明代官服吸收了唐绣袍的形式和意义,把绣于袍上的纹饰图案改为可以补缀于袍上的补子,在区别官阶品级的同时,也注入了皇帝对各品官员的希望和要求。如以雁行列有序,象征官员应有威仪,处事不乱。鸂鶒(xīchì)天性喜食短脚狐狸,有逐害之义,象征官员应为民除害之义。

(二)补子的出现,提高了官服制作的效率

以前官服上绣不同纹样图案,制作工期长,成本高,稍有不慎则会使全衣报废。补子的出现,使标识图案和成衣分离,可以分开独立制作,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费用,所以至清代,官服继承了补子的这种先进的方式,使其发扬光大。

(三)补子上的吉祥图案反映了人们的心理和审美意识

在服装中饰以吉祥图案也成为一时风尚。这一习俗至明代已趋向成熟中。某些动物飞禽花卉草虫都赋有了相对吉祥的意义。吉祥图案在社会广泛的使用,使官服中的图案设计在继承前代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创意出补子的形式,带进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祈福愿望。如一品文官补子为仙鹤和水浪构成,浪寓潮意,潮谐朝字音,取意为”一品当朝“。明补子皆为红底金线无边饰,其喜庆之情与民间用于喜庆的颜色颇为相似。文官鸟禽图案多为双鸟,与民间成双成对的祝愿不谋而合。这些都表现了补子图案融入了民间吉祥的祈福心理和审美意识。

四、士人服饰

7

明代士人戴儒巾,穿大袖衫。士人服装的特点为斜大襟、大袖、袖长一律过手、衣长至脚面,穿时腰系丝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

首服一般有四方平定巾、六合一同帽、网巾等。

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六合一统帽,也称六合巾、“小帽”、“圆帽”,是以罗缎、马尾或人发做的,裁为六瓣,缝合一体,下缀一道帽檐,以“六合一统”为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归一。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为了不使发髻散垂,明代男子特制网巾包裹发髻。网巾通常是以黑色的丝绳、马尾或棕丝编织而成,也有用绢布做成的。在网巾的上口,也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过圆孔,用绳带系紧,名为“一统山河”。

戴儒巾、穿大袖衫的儒生 四方平定巾 六合一统帽

五、妇女服装

(一)冠服

大凡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真红色大袖衫、深青色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命 8

妇着霞帔时,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霞帔上的纹样坠珠标志命妇的品级。 明代命妇霞帔图案及坠珠表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二)便服

命妇日常燕居和平民女子服装主要为衫、背子、比甲、襦裙等。由于明代服制中对民间服饰有了明确的禁令,普通妇女的礼服,最初只允许用紫色粗布之衣,不许用金绣,袍衫则只用紫绿、桃红等浅淡之色,不许用大红、鸦青及黄等正色与纯度高的颜色。

1、背子。明代妇女服装中背子较为流行,其基本形制与宋代相同,一般有两式:一为合领对襟大袖,一为直领对襟小袖。前者为贵妇之服,后者为平民之服。

2、比甲。背子通过改制形成比甲,即去袖的长褙子。比甲与隋唐的半臂相似,宋元之后渐流行,至明代则成为妇女居家之常服,由于其既可护胸背保暖,又便于操作家务,故颇受妇女喜欢。清代的马甲,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3、儒裙。明代妇女另一装束为襦裙或衫裙,上衣襦衫短仅齐腰,宽袖,右衽,色、纹皆淡雅,裙则掩襦衫而扎于胸下,长到掩足。裙常用八至十幅拼成,腰间细褶数十条,颜色也浅淡,纹样不多,以含蓄隐约为尚。衫裙的长短变化在明代二百余年间几经反复,但总体上有衣短裙长、衣长裙阔的穿着搭配,以求对立中的统一。

4、水田衣。明代流行的一种“时装”,即“水田衣”。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王维诗中就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 9

同,与戏台上的“百衲衣”(又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从左至右依次为背子、比甲、儒裙、水田衣。

六、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móu),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本图为明代武士复原图。图中后排左面穿红铠甲的人

物,是根据敦煌市,山西省博物馆收藏、十三陵石刻与出土、

山西浑源栗疏美墓石刻复原。前排左穿绒服的人物是根据《王

琼事迹图》、《义列传》插图、湖北武当山金顶殿铜像、山西

平遥镇国寺壁画等形象复原。前排右面人物穿的为明崇祯年

间的盔甲。

七、衣料上的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是明代社会政治、宗教、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在服饰中的反映。在美化服饰的同时传达人们对人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按其表现手法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象征性图案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以花卉果蔬图案来象征某种美好的希望,取其生态、形状、色彩、功用的特 10

点,指向某种特定的意义。如石榴多是象征希望儿孙众多;牡丹为国色天香,象征希求富贵荣华;蔓生的葫芦、葡萄、藤草因延绵生长,象征子孙繁衍不衰;灵芝为药中珍品,有健身长寿的功用,象征人生不老;莲花为佛教中清纯圣洁的象征,又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美誉,故以莲为纹样图案象征纯洁;梅兰竹菊为四君子,象征清高隐逸;松竹梅又是岁寒三友,同样有清高傲骨凌云之意。

(二)比拟性图案

人物和动植物的某些特征直接表现在纹样图案中,来比拟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热爱、追求和向往。如以并蒂莲花、戏鸳鸯来比拟爱情的忠贞和永存;以婴孩嬉戏于花中来比拟天伦之乐儿孙富贵;以百子图来比拟家族兴旺子孙繁盛等。

(三)谐音性图案

取花草动物飞禽器皿的名字中的谐音意义来传达祝福和希望。如灵芝、水仙加菊花可谐”灵仙祝寿“之音,蝙蝠取其谐”福“之音,莲、鱼谐”年年有余“之音,瓶子鹌鹑谐”平安“之音,蜜蜂猴子谐”封侯“之音,都可入于衣料吉祥图案之中。

(四)文字性图案

把汉字中的吉祥字直接绘制于其他图案中,明确表达一种祝愿。如寿、福、喜、吉祥如意等字,穿插于花卉之中,文图相映。

牡丹图案 五福图案

总结

通过对明代服装的了解,我们可以得知明代服装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为官服有严格的等级观念。以至出现图案的集中表现,即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补子。二为女子服式之长短肥瘦流行周期短,即变化越来越快。如果说补子使官服具有时代特色的话,那么,比甲、长裙以修长为美,则是明代女装的典范。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明代服装考察报告

11

 

第二篇:服装专业考察报告

20##级服装专业考察报告

前言

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和发展,在大三下学期,学院领导为我们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外面的世界,跟上了时代的潮流,组织了上海、苏州、海宁、南京等地为期七天的考察。这些地方经济服装行业发达,人们衣着时尚。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水平。

考察时间:2013.04.12

考察地点:上海、海宁、杭州、安徽、南京

考察形式:集体考察

考察主要内容

考察的第一站:上海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

                                              

展馆现有建筑面积6700多平方米,一期展出面积3000多平方米,共分为科普馆、古代馆、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四个分馆。

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展馆一楼为科普馆,该馆以动静结合的展示形式,辅以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展项,展示纺织服饰领域的产业链及其特色环节,普及纺织和服饰科技文化知识。互动展区为科普馆重要特色,这里集中了纺、织、染及服装设计等多种互动项目,有电脑刺绣、针织和机织、喷墨印花,以及手绘T恤、盘扣结的制作、首饰 DIY 、装扮顾问和服装款式数字化拼接等,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这些制作和设计过程,走进纺织和服饰。

二楼为古代馆,陈列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纺织服饰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古代织物、纺织器具的发展以及历代服饰的演变过程。从先秦时期的踞织机、综版织机、两汉时期的多综多蹑机、两宋时期的壮族竹笼机,到明清时期代表手工织造最高水平的漳缎机和环形花本的大提花机;同时展示了色彩丰富、工艺精湛的我国四大名锦,汉唐时期的蜀锦、宋元时期的宋锦、壮锦以及明清时期的云锦;

三楼为近代馆和少数民族馆,近代馆主要展示了近代中国纺织服饰的实物以及图像资料,展品以中国传统服装为主,亦包括相关饰品,内容分为女装、男装和童装三部分,衣服之面料则基本涵盖了当时的织物种类,以反映近代纺织服饰由晚清至民国时期的演变过程;少数民族馆则通过实物场景、图片以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纺织工艺和服饰风貌。

考察的第二站:上海外滩及步行街

   

      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西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

巴中西和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外滩面对开阔的母亲河----黄浦江,背倚造型严谨、风格迥异的建筑群。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近百年来在经济活动领域对上海乃至中国的影响,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滩的江面、长堤、绿化带及美轮美奂的建筑群所构成的街景,是最具有特征的上海景观。

考察的第三站:上海城隍庙

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上海市老城隍庙,又名豫园,豫园风景位于上海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考察的第四站:海宁——中国皮革城

 

海宁中国皮革城是一座大型现代化专业市场,外墙采用铝塑板和玻璃结构相结合的装饰,线条流畅,富有时代感,与皮革城广场融为一体,成为海宁的标志性景观。皮革城内部设施齐全,装修豪华,可与大都市的大型商场媲美。皮革城以商场化的品位、市场化的运作,代表了当今专业市场发展潮流。海宁中国皮革城是中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皮革专业市场,中国皮革业龙头市场,中国皮革服装、裘皮服装、毛皮服装、皮具箱包、皮毛、皮革、鞋类的集散中心,也是皮革价格信息、市场行情、流行趋势的发布中心。海宁中国皮革城荟萃了国内外一流的皮衣、裘皮、箱包、鞋类等品牌。市场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由皮革服装交易区、裘皮服装交易区、箱包皮具交易区、原辅料市场、鞋业广场、毛皮服饰、牛仔城等。

考察的第五站: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市中心,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杭州以其美丽的西湖山水著称于世。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表达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这座美丽城市的由衷赞美。元朝时曾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写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拥有三面云山,一水抱城的自然风光,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山水秀色,点缀杭州,吸引游客,抚慰众生。

考察的第六站:黄山

黄山山以其最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1990年12月12日,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黄山的评价是: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

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改为“黄山”。明朝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赞叹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有人评黄山有“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秀”。并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1982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黄山被评选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且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1990年12月黄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考察的第七站:宏村

   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黄山市黟县县城10公里。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今约有900年的历史,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规划由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制订。

村中两棵古树,白果树和红杨树是“牛角”。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 为“民间故宫”。著名景点还有:南湖风光、南湖书院、月沼春晓、牛肠水圳、双溪映碧、亭前大树、雷岗夕照、树人堂、明代祠堂、乐叙堂等。村周有闻名遐迩的雉山木雕楼、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万村明祠“爱敬堂”等景观。

1999年,国家建设部、文物管理局等有关单位组成专家评委会对宏村进行实地考察,全面

通过了《宏村保护与发展规划》。2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年又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年12月30日加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20##年3月加入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20##年12月被评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国家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20##年5月,被正式评为国家级5A景区。

考察的第八站: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华民国国父、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年成为首批国家5A级景区。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总结

这次的考察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不但切身体会了江南的独特美景,更增加了专业知识,增进了老师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上海、海宁等地,是我们感受到了现代服装的发展,宽阔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的专业知识有一个质的跨越。通过爬黄山,既锻炼了我们的意志,还增加了我们团队合作的意识西湖,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

总而言之,这次的考察对我们的意义非凡;通过这次的考察,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了一定的文化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