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调研报告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即当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得足够的资金,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任何一家银行如果出现流动性风险,就可能失去许多潜在的盈利机会,并且流动性风险具有联动效应,一旦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加剧,极易导致存款人恐慌性地提兑存款,诱发挤兑风波,最终导致银行破产。流动性风险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破产清算,而且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瘫痪。因此,如何有效管理流动性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及管理的基本内容

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因素众多,包括银行资产与负债在量与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本金不足、盈利水平低下、资金备付率不足、客户周期性资金需求变动、经济周期的影响、利率变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以及其他突发性因素等等。商业银行的任何一项经营活动不善都有可能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但是,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各因素的可控性来分析,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是导致流动性风险的最主要最直接因素。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对其资产和负债流动性的有效管理,促进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配置,最终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因而,有效地度量和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并保持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潜在流动性以及设法及时获得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内容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功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因此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另外,源源不断的居民家庭储蓄存款是商业银行无流动性危机之忧的第二大原因。由于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风险管理还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缺乏流动性风险自我控制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不足。在决策程序的具体操作上,总行主要负责分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参与债券市场交易、进行同业资金拆借,以便满足下级行当日或未来较短时间内用于保证支付的资金需求,分行一般局限于上下级行之间的资金调拨。决策程序体现为下级银行“倒逼”上级银行,上级银行基本上只是被动地接受下级银行资金余缺的现实,并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没有对下级银行净融资需求进行事前度量和预测,并采取事前的防范与控制措施以及部署相应的流动性计划和安排,缺乏对下级银行资金需求的主动性管理。

(三)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有局限性。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中长期贷款比例。这些指标内容比较单薄,并不能全面反映银行资产的流动性状况,更没有反映银行的融资能力。而各银行又不顾自身实际去套用、追求这几项流动性指标,扭曲了流动性管理的本质。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缺位,流动性管理发展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银行是高负债运作的特殊企业,其负债的不确定性和硬性约束都要求银行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流动性管理也就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流动性管理具有内生性,流动性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而非中央银行,它产生于商业银行业务活动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流动性管理表现出以中央银行监管为主的外生性特点。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监管与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在目的、方式、效果上是完全不同的。目前我国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流动性管理体制,以固定不变的流动性比例作为常规的监管方式,过分强调中央银行的监管,忽视了流动性管理的内生性,严格意义上的流动性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缺位状态。

(五)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我国银行体系存在许多流动性隐患。一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率一直居高不下,超负荷经营;二是存贷款比例较高,对于全面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该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能反映出存贷款在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程度;三是中长期贷款比重过高,并且继续增加趋势明显,资金使用日益长期化;四是活期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较高,资金来源日益短期化;五是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六是贷款质量较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的建议

(一)全面实施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风险不是单纯的资金管理问题,而是多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应当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角度来探讨流动性风险的防范。一是加强各级商业银行法人体制,强化经营系统调控功能;可以将银行系统内资金逐级、逐步集中,充分发挥资金管理行对于全系统内资金的调控功能,建立健全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各级银行的经营行为;建立应对流动性风险的内部决策控制、实施控制、事后监控和预警机制。二是建立高效、科学的系统内资金调控反馈机制,管理行及时根据各分支机构资金头寸情况,进行有效的资金调剂,建立起系统内资金预测、统计和分析的管理体制。三是实现各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通过强化资金在各行全系统调拨,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资金资源,实现资金在全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增强系统内资金的效益性和流动性。

(二)通过创新降低流动性风险。一是负债业务的创新,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二是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化水平,完善其服务功能,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三)建立资金合作救助机制。一是总行(分行)资金救助机制。二是当地央行资金救助机制。三是同业资金救助机制,总行应允许二级分行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资金救助合作关系,在特定的条件下允许二级分行向当地国有商业银行拆入资金解决头寸资金不足问题。

(四)优化资产配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首先,银行本身应提高资金运营水平,合理配置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有效防范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并要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鼓励提高银行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及水平,借以降低信贷资产比率,优化银行资产配置。其次,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继续完善审贷、放贷、贷后管理等业务流程,实行合理的考核及奖惩制度,成立独立的內审机构,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彻底走出不良、剥离、不良的恶性循环。

(五)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为此,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强化银行的风险意识,时刻敲响风险的警钟,牢固树立风险第一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在经营中力求稳健,正确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在确保资金安全和正常流动的前提下,实现银行的盈利。由于流动性风险是银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 危害甚大,银行应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 主动采取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

(六)建立规模适当的多层次流动性储备,实现流动性与效益性的协调管理。一是面对银行间同业融资利率持续走低的局面,进一步加强市场营销,通过扩大同业融资规模,提高资金运作收益。二是在债券市场收益率持续下降,长期利率风险凸显的情况下,为了积极防范利率风险,同时又能够消化更多的资金,要及时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合理安排债券投资期限结构,加大中、短期央行票据的投资力度。

(七)构建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国家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市场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流动性监控指标体系,包括存款准备金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资产比率、中长期贷款比率、行业贷款集中度等指标、并分别对不同的银行采取不同的要求。抑制经济过热带来的行业盲目扩张,以降低商业银行贷款的呆坏账风险,同时避免经济出现紧缩,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

 

第二篇: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做专业银行顾问

创一流咨询品牌

提高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的措施与建议

研究小组: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金融研究部 专题研究一组

完成时间:20xx年9月

专题类别:非收费

说明:北京世经未来投资咨询公司金融研究部专题研究分收费专题和非收费专题两类。其中,非收费专题根据最新发生的银行业事件或银行业普遍关心的事件为选题来源,按月发布,一月一期;收费专题根据银行客户提出的需求为选题来源或者由世经未来金融研究部结合客户反馈信息讨论后选题,收费专题不定期发布。专题研究内容根据世经未来研究人员判断,相2 关措施和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前 言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日趋走弱和国外市场复苏乏力,银行业面临的各类风险逐渐进入集中爆发期,而各类风险最终都有可能通过流动性风险的形式予以表现。同时,为了满足存贷比等监管指标,银行存款呈现大幅度的波动现象,银行流动性风险面临不断膨胀问题。对此,不管是监管层还是学界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呼声不断增强,强化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管理已成为我国银行业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下面主要通过列举近期发生的与流动性风险相关重要事件予以展示:

银行存款波动大,银监会要求保持存款稳定性。为了应对内部考核、外部监管、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等需要,银行业存贷款“冲时点”现象较为突出,存款在月末季末大幅冲高,月初季初又集中回落,这使得存款波动性进一步加大。针对近年存款市场出现较大变化情况,增加银行管理流动性的难度,银监会已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金融机构要提高负债来源的稳定性。

银行信用风险案件不断发生,不良贷款成上升趋势,制约银行还款能力。近两年,银行信用风险案件成快速上升趋势,比较典型的就是“上海钢贸企业案”、“杭州担保圈案”、“浙江票据案”、“中江集团案”、“光伏企业集体欠贷1100亿元案”等,区域性信贷风险不断爆发、上市企业等大型和中型企业巨额亏损高额负债。

银监会多次表态出台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从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上台以来,银监会就出台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办法的表态不断出现,这不仅表明银监会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也表明监管层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的担忧。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多处提及风险管理。刚刚出台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多处提及风险管理,例如在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方面,《规划》提出“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银行业内控机制建设”;在强化监管方面,提出“积极稳妥推动实施新监管标准,不断优化监管工具和指标体系,切实提升银行业风险识别、计量、评价、监测、控制和预警能力”;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等。

因此,针对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流动性风险隐患问题,研究提高我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存在较大的必要性。

目 录

前 言 ............................................................................................................................................................ 1

一、流动性风险相关基础知识..................................................................................................................... 1

(一)流动性 ........................................................................................................................................ 1

1、资产流动性 .............................................................................................................................. 1

2、负债流动性 .............................................................................................................................. 2

(二)流动性风险 ................................................................................................................................ 2

(三)流动性风险形成机制................................................................................................................. 3

1、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产生流动性风险的最本质原因 ........................................................... 3

2、其他相关风险导致流动性风险 ............................................................................................... 3

二、流动性风险监管政策 ............................................................................................................................ 4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 4

1、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 4

2、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技术 ........................................................................................................... 5

3、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 ............................................................................................................... 6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 7

1、《办法》适用范围及流动性风险定义 ................................................................................... 7

2、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 7

3、流动性风险监管....................................................................................................................... 9

(三)巴塞尔协议Ⅲ ..........................................................................................................................11

1、流动性覆盖率.........................................................................................................................11

2.净稳定资金比例.......................................................................................................................12

三、美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及借鉴 ...........................................................................................13

四、国内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举例 ...................................................................................................18

(一)农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19

(二)农业发展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 20

(三)中信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22

(四)国内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的启示 ...................................................................................23

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24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历程 .......................................................................................24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25

1、监管方流动性监管政策存在的问题 ..................................................................................... 25

2、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26

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28

(一)银监会要强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测 ...............................................................28

1、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28

2、严厉严肃对待商业银行违规流动性风险管理行为 .............................................................29

3、缩短银行各监管指标上报周期 .............................................................................................29

4、对各项监管指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29

5、形成完善的监管策略 .............................................................................................................29

6、鼓励并组织成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基金 .........................................................................30

(二)提高的银行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30

1、提高全体员工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警惕性 .........................................................................30

2、保持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30

3、实施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30

4、建立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信息管理系统 .........................................................................31

(三)近期国内银行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31

1、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31

2、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 .........................................................................................31

3、测评各类风险案件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程度 .....................................................................31

4、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来保持资金来源稳定作为主要任务 .................................................31

一、流动性风险相关基础知识

(一)流动性

传统意义上讲,流动性是指银行获取资金能力的强弱,这些资金可以通过资产变现,也可以通过吸收存款、发放债券等途径获得。其中,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是两个最为常用的概念。

1、资产流动性

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及时满足其各种资金需要和收回资金的能力。从存量状态考察,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所持资产的变现能力。从流量状态考察,流动性是商业银行及时获得可用资金的筹资能力。流动性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变动对均衡要求的满足程度,因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资产流动性是指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销售出去,即无损失状态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所付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以较低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

银行在经营中,一方面为了获取最大利润,总是希望更多地贷款和投资,并倾向于运用期限长、利润大的资产;另一方面,负债的不稳定,又要求银行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应付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风险。因此,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应适当把握和控制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比例、存贷比例以及拆入资金等流动性指标。一旦这些指标超过了警戒线,社会公众可能会对银行失去信心,处置不当最终会使银行失去清偿能力,并导致银行破产。这就是说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时刻面临着流动性风险,而且流动性风险是引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乃至整个金融风险的关键所在。

----资产流动性与风险和盈利的关系

资产流动性与风险和盈利这两方面因素关系密切:

资产流动性与风险。资产流动性越强,资产的转换时期越短,时期性风险就越小;资产流动性越强,其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就越小;资产流动性能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越强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资产流动性与盈利。资产流动性越强,资产的盈利性就越差,资产的流动性与资产的盈利性呈反方向变化。如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但同时又是一种非盈利性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任何收益;相反,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很差,却是盈利性资产,企业的盈利还得靠这些流动性低的资产来创造。

----资产流动性大小的决定因素

资产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将其转换为现实购买力所需要的时间或难易程度;买卖资产的交易成本及转换成现实购买力的机会成本(指购买这项资产而不购买其他资产多牺牲的预期报酬的数量),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差额越大,资产的流动性就越小。

----影响资产流动性的因素

影响资产流动性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资产种类。由于风险和盈利的不同,不同的资产种类具有不同的流动性。

资产的交易特征。资产的交易特征主要是指交易价格、每笔交易规模和交易量。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交易特征,从而具有不同的流动性。

竞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市场有效竞争的程度将影响到资产的流动性,这是影响资产流动性的外部因素。

2、负债流动性

负债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需要的资金。筹资能力越强,筹资成本越低,则流动性越强。由于零售客户和公司/机构客户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敏感度有差别,因此负债流动性应当从零售和公司/机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流动性风险

银监会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流动性极度不足。流动性的极度不足会导致银行破产,因此流动性风险是一种致命性的风险。但这种极端情况往往是其他风险导致的结果。例如,某大客户的违约给银行造成的重大损失可能会引发流动性问题和人们对该银行前途的疑虑,这足以触发大规模的资金抽离,或导致其他金融机构和企业为预防该银行可能出现违约而对其信用额度实行封冻。两种情况均可引发银行严重的流动性危机,甚至破产。

第二,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短期负债的支付或未预料到的资金外流。从这个角度看,流动性是在困难条件下帮助争取时间和缓和危机冲击的“安全垫”。

第三,筹资困难。从这一角度看,流动性指的是以合理的代价筹集资金的能力。流动性的代价会因市场上短暂的流动性短缺而上升,而市场流动性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成本均产生影响。市场流动性指标包括交易量、利率水平及波动性、寻找交易对手的难易程度等。筹集资金的难易程度还取决于银行的内部特征,即在一定时期内的资金需求及其稳定性、债务发行的安排、自身财务状况、偿付能力、市场对该银行看法、信用评级等。在这些内部因素中,有的与银行信用等级有关,有的则与其筹资政策有关。若市场对其信用情况的看法恶化,筹资活动将会更为昂贵。若银行的筹资力度突然加大,或次数突然增多,或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那么市场看法就可能转变为负面。因此,银行筹资的能力实际上是市场流动性和银行流动性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流动性风险形成机制

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是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最本质原因。同时,其他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等的发生最终都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的产生。

1、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产生流动性风险的最本质原因

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集中于中长期贷款,而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贷款和国库券所占的比重较小,整体流动性差;负债则主要是居民的储蓄存款,流动性需求高,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导致储户集体性取款,而银行不能及时满足,就可能会发生挤兑风险。此外,随着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加快,银行经营的不仅有人民币,还有各种外币,外币在国内大多以短期存款的形式成为银行的负债,而这些资金几乎不可能在国内市场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外币的资产负债结构如何合理搭配成为各家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

2、其他相关风险导致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其他风险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其他各类风险的长期积聚会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例如:操作风险的失误可能让银行遭受大额亏损,巴林银行等国际大行的倒闭就是很好的例证;声誉风险有可能成为投资机构炒作银行股票或攻击银行的主要手段,其最终结果可能通过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股票、债券或“挤兑”等形式显现,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流动性压力;大范围的、大额的信用风险案件的发生可能导致银行资产不能及时收回,从而无法匹配到期的负债业务,这在短期内可能给银行的流动性带来较大影响;市场风险主要通过利率、汇率的波动而显现,在银行拥有大量金融资产尤其是杠杆效应比较强的衍生金融产品时,其受到市场风险的冲击就可能较大,市场风险的发生最终可能通过流动性风险来显现。

二、流动性风险监管政策

金融危机之后,银行流动性风险开始凸现,国外金融机构不断出现裁员、减少分支机构甚至倒闭等现象。为了防止流动性风险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冲击,银监会适时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xx年以来,针对我国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实体经济增长趋缓、企业普遍性亏损等问题,银监会正在酝酿出台新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而作为全球银行系统的监管者,巴塞尔委员会在20xx年也公布了《巴塞尔Ⅲ:流动性风险测摄、标准和监測的国际框架》,为各国央行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20xx年9月28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下称指引)的通知。《指引》从“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技术”、“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三个方面对包括种子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提出了具体要求。

1、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指引》指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该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应与其总体发展战略相一致,与总体财务实力相匹配,同时要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互影响与转换。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六个基本要素:第一,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的有效监控;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第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第四,完善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第五,完善、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第六,有效的危机处理机制。以上六个要素从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

2、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技术

《指引》分“资产负债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现金流量管理”、“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四节对流动性管理方法和技术作出了相关要求。

其中,在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方面,《指引》指出:商业银行应制定具体明确的资产、负债分散化政策,使资金运用及来源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提升商业银行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商业银行应建立集中度限额管理制度,针对表内外资产负债的品种、币种、期限、交易对手、风险缓释工具、行业、市场、地域等进行集中度限额管理,防止由于资产负债过度集中引发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遵循审慎性原则,应审慎评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对资产负债业务流动性的影响,密切关注不同风险间的转化和传递。

在现金流动性管理方面,《指引》指出:现金流量管理是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的一种重要工具,商业银行通过计量、监测、控制现金流量和期限错配情况,发现融资缺口和防止过度依赖短期流动性供给;商业银行将表内外业务可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按照一定方法分别计入特定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以现金流入减现金流出取得现金流期限错配净额,并通过累计方式计算出一定期限内的现金流错配净额;商业银行现金流错配净额计算应涵盖表内外所有资产及负债,并按币种形成现金流量报告;未来现金流可分为确定到期日现金流和不确定到期日现金流;确定到期日现金流应按到期日计算现金流,而不确定到期日现金流应按照审慎原则计算现金流,如活期存款作为没有明确到期日的负债应全部计入当日到期负债;商业银行通过行为调整等方法测算现金流,应以充分的历史数据积累为前提,假设条件应经充分论证,并经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审核批准;现金流期限错配分析以短期为重点,但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中期乃至长期的期限错配分析,以及早发现潜在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以其融资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基础设定现金流期限错配限额(以下简称现金流限额),现金流限额应由专门部门设定,并由董事会或经其授权部门审核,根据需要至少每年修订一次。

在压力测试方面,《指引》指出: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应通过压力测试分析银行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考虑并预防未来可能的流动性危机,以提高在流动性压力情况下履行其支付义务的能力;商业银行实施压力测试的频度应与其规模、风险水平及在市场上的影响相适应,但至少每季度应进行一次常规压力测试;在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或在银监会要求下,应针对特定压力情景进行临时性、专门压力测;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应在并表基础上分币种实施,并应针对流动性转移受限等特殊情况对有关地区分行或子行单独实施压力测试;商业银行可结合本身业务特点、复杂程度,针对流动性风险集中的产品、业务和机构设定压力情景;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应遵循审慎原则,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深入分析假设情景对其他流动性风险要素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压力测试结果应广泛应用于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各类决策过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承受能力、风险限额、战略发展计划、资本计划和流动性计划的制定;商业银行应明确设立自身事件引发流动性危机情况下抵御危机的最短生存期,最短不低于一个月,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持该最短时间内融资能力,确保在不同压力情况下最短生存期内现金净流量为正值;商业银行应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压力测试情况,包括所有压力测试情景、条件假设、结果和回溯分析,及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程序、限额和应急计划的调整情况。

在应急计划方面,《指引》指出: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业务规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和组织框架等制定应急计划,并根据经营和现金流量管理情况设定并监控银行内外部流动性预警指标以分析银行所面临的潜在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按照正常市场条件和压力条件分别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应涵盖银行流动性发生临时性和长期性危机的情况,并预设触发条件及实施程序;应急计划至少应包括一种银行本身评级降至“非投资级别”的极端情况;应急计划应说明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如何优化融资渠道和出售资产以减少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应急计划应包括资产方流动性管理策略和负债方流动性管理策略;商业银行应急计划应区分集团层次和附属机构层次,并可根据需要针对主要币种和全球主要区域制订专门的应急计划。

3、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

银监会根据本指引要求,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与银行业务特点、规模及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鼓励公司治理完善、信息系统先进、数据积累合格、管理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采用先进方法管理流动性风险。

银监会在并表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整体流动性风险进行考核。商业银行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子公司应满足东道国监管当局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银监会将根据我国和东道国法律环境、监管要求及货币管制政策等因素决定是否对境外分支机构、子公司的流动性进行单独考核。银监会在对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考核时,将充分考虑其母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及母国监管当局法律法规和流动性监管水平对其的影响。

银监会按本外币分别考核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有权根据商业银行外汇业务规模以及对市场的影响按具体币种单独考核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20xx年10月17日,银监会下发了“中国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下称《办法》)。《办法》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适用范围、流动性风险的定义、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流动性风险监管内容。

1、《办法》适用范围及流动性风险定义

《办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办法。

《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来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也可能来自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即由于外部融资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以合理价格变现或抵押资产以获得流动性支持。

2、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办法》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及其专门委员会、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及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办法》指出: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涵盖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整体模式以及主要政策和程序。这些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现金流管理;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负债和融资管理;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压力测试;应急计划;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管理;跨机构、跨境以及重要币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对影响流动性风险的潜在因素,以及其他类别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

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办法》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确保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保持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内、具有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具有与自身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并具备充分的外部市场融资能力。

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应当包括完整的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能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现金流缺口。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应当至少涵盖以下内容: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潜在现金流;对重要币种现金流的单独测算分析;代理、清算和托管等业务对现金流的影响。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及风险状况,监测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特定情景或事件,及时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并建立适当的预警指标体系。可参考的情景或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资产快速增长,风险显著增加;资产或负债集中度上升;货币错配程度增加;负债平均期限下降;多次接近或违反内部限额和监管标准;特定业务或产品发展趋势下降或风险增加;银行盈利水平、资产质量和总体财务状况显著恶化;负面的公众报道;信用评级下调;股票价格下降或债务成本上升;批发和零售融资成本上升;交易对手要求增加额外的担保或拒绝进行新交易;代理行降低或取消授信额度;零售存款大量流失;获得长期融资的难度加大。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设立适当的日间流动性风险指标,确保具有充足的日间流动性头寸,满足正常及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需求。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制度,分析银行承受压力事件的能力。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实施压力测试的频度应当与其规模、风险水平及市场影响力相适应,至少每季度应当进行一次常规压力测试。出现市场剧烈波动等情况时,应当加大压力测试频度;压力测试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实施,针对流动性转移限制等情况,应当对有关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单独实施压力测试;压力测试的假设情景应当审慎合理,对假设理由应当进行详细说明;应当明确抵御流动性危机的最短生存期,最短生存期应当不低于一个月;压力测试应当充分考虑各类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的内在关联性,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和压力情景对各项流动性风险要素的影响及其反作用。必要时,应当针对各风险要素的相互作用实施多轮压力测试;在可能情况下,应当参考以往出现的银行或市场流动性危机,对压力测试结果实施事后检验。压力测试结果和事后检验应当有书面记录;根据压力测试结果制定有效的应急计划,必要时应当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具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抵御流动性压力;测算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确定风险限额、制定业务发展和财务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压力测试结果。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水平、组织架构及其市场影响力,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应当满足以下条件:设定触发应急计划的情景,至少应当包括银行评级被大幅降低的情况;明确董事会、高管层及各部门在应急计划实施中的权限和职责;包括资产方应急措施和负债方应急措施,列明压力情况下的应急资金来源和量化信息,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跨境、跨机构的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可靠、充分;区分法人和集团层面,并视需要针对重要币种和境外主要业务区域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对于受到流动性转移限制影响的分支机构或附属机构,应当制定专门的应急计划;至少每年一次对应急计划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并不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顺利实施;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应当加强与交易对手、客户及公众的沟通,最大限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可能给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管理信息系统应当实现以下功能:每日计算各个设定期限的现金流入、流出及缺口;按时计算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指标,并根据需要加大监测频率;支持流动性风险限额控制;支持对大额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支持对优质流动性资产价值和构成的监测;支持在不同假设情景下实施压力测试。

3、流动性风险监管

《办法》从“监管指标”、“风险监测”和“监管办法和手段”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内容。

监管指标

在监管指标方面,《办法》明确后期流动性风险监管主要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四个指标。

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100%。

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本办法附件二规定的基本特征,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快速变现的资产。未来30日现金净流出量是指在设定的压力情景下,未来30日的预期现金流出总量减去预期现金流入总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

净稳定资金比例旨在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净稳定资产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100%。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在持续压力情景下,能确保在1年内都可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等于商业银行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与相应的稳定资金需求系数乘积之和,稳定资金需求系数是指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需要由稳定资金支持的价值占比。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00%。

存贷比=各项贷款余额/各项存款余额*100%,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当不高于75%。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流动性负债余额*100%,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

流动性风险监测

《办法》指出,银监会应当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状况以及市场流动性等方面,定期对商业银行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银监会应当充分考虑单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或监测工具在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多维度的方法和工具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和监测。

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的所有表内外项目在不同时间段的合同期限错配情况。合同期限错配情况的分析和监测应当涵盖从隔夜、7天、14天、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3年、5年到超过5年等多个时间段。相关参考指标可以包括上述各个时间段的流动性缺口和流动性缺口率。

银监会应当定期监测商业银行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并分析其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银监会应当按照重要性原则,分析商业银行的表内外负债在融资工具、交易对手、币种等方面的集中度。相关参考指标可以包括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最大十户存款比例及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等。

银监会对负债集中度的分析,应当涵盖1个月以下、1-3个月、6个月-1年和1年以上等多个时间段。

除本办法列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参考指标外,银监会还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经营模式、复杂程度和流动性风险特点,采用商业银行内部的流动性风险指标等其他工具,实施流动性风险监测。

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

《办法》要求,银监会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通过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以及与商业银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谈话等方式,运用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工具,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估。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规定向银监会报送与流动性风险有关的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其他报告。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流动性风险水平及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的,还应当报送相关的外部审计报告。

银监会可以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经营模式、复杂程度和流动性风险特点决定商业银行报送流动性风险报表和报告的内容和频率。

(三)巴塞尔协议Ⅲ

20xx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管理层会议在瑞士举行,27个成员同的中央银行代表就加强银行业监管的《巴塞尔协议Ⅲ》若干条款达成一致。20xx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文件《巴塞尔三:流动性风险测摄、标准和监測的国际框架》。文件引入了两个国际统一的监管指标,即流动性偿付比和净稳定资金比率,其中,流动性偿付比率自20xx年进入观察期,最终于20xx年达到最低标准;净稳定资金比率自20xx年进入观察期,在20xx年前达到最低标准。另外,文件还建议监管者采用下述五种监测工具监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即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重要货币的流动性偿付比率、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以及与市场有关的检测工具。下文将重点对流动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个指标作以介绍。

1、流动性覆盖率

----目的

在确保单个银行在监管当局设定的流动性严重压力情景下,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些资产可以通过变现来满足其30天期限的流动性需求。这些流动性资产储备至少应该能够保证某家银行在设定压力情景下,一直存续到第30天。一般认为,届时管理层和监管当局能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行动,使这家银行的问题得到有序处置。

指标公式:

流动性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100%

流动性覆盖率(LCR)建立在传统的流动性“覆盖率”方法基础之上,该方法在银行内部被用来评估偶发流动性事件可能导致的风险暴露。该压力情景下的资金累计净流出量应该按照未来30天计算。流动性覆盖率的标准是不低于100%(即,高流动性资产至少应该等于估算的资金净流出量)。各家银行应该持续满足这一要求,并持有无变现障碍和高流动性资产储备,用来抵御可能发生的严重流动性压力。银行和监管机构也要注意到任何潜在的30天期限错配情况,并确保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来填补这一个月当中的资金缺口。

为这一标准设置的压力情景既包含与单个机构相关的特定冲击,也包括席卷整个市场的大面积冲击,并将导致以下事件的发生:

(a)机构的公共信用评级下调3个档次;

(b)一定比例的零售存款流失;

(c)无担保批发融资能力下降,并且定期有担保融资的潜在来源减少;

(d)用优质流动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做担保的短期融资交易减少;

(e)市场的波动性增加,这将影响抵押物或者衍生品头寸潜在远期暴露的质量,因此需要对抵押品做出更高比例的折扣(haircuts)或者要求追加担保;

(f)机构已对外承诺但尚未被提取的信用及流动性便利均被在未通知的情况下被提走;

(g)为降低声誉风险,机构需要为履行非契约性债务所带来的资产负债表膨胀而寻求融资。

总之,该特定情景将当前金融危机中所经历的众多冲击合并为一个严重的压力情景,该情景要求银行具有能够生存30天的充足流动性。

2.净稳定资金比例

----目标

为促进银行业机构的资产和业务融资更趋中长期化,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该指标根据银行在一个年度内资产和业务的流动性特征设定可接受的最低稳定资金量,它作为一个强制执行的最低要求,是流动性覆盖率指标的一个补充,并能鼓励银行通过结构调整减少短期融资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高监管措施的有效性。

特别地,NSFR指标主要用于确保投行类产品、表外风险暴露、证券化资产及其他资产和业务的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一部分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NSFR指标的目的就是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而鼓励其对表内外资产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更充分的评估。此外,使用NSF也有助于应对流动性覆盖率(LCR)的迅速下降,降低银行使用期限刚好大于监管部门所设定压力情景时间跨度的短期资金来源去建立其流动性资产储备的冲动。

指标公式:净稳定资金比例=可用的稳定资金/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100%

NSF方法是建立在传统的“净流动性资产”和“资本金”计算方法之上的,这些传统方法为国际银行机构、银行分析师和评级机构所广泛使用。但是NSF又并不局限于传统方法,它将传统公式所忽略的表外资产潜在的流动性风险以及用短期资金为长期资产融资等期限错配的情况都纳入了考虑范围。该方法可以说是一种流动性风险的综合计量方法,可以识别当前市场面临的困难,包括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环境下正在进行中的交易及证券化行为导致的融资需求。在运用该方法计算有稳定融资需求的资产总量时,应将所有缺乏流动性的资产和证券囊括在内,不管其在会计处理上的分类如何(无论其为交易类资产,还是可供出售资产或持有到期资产),也不管其交易及证券化行为何时完成。实际上,有多少交易资产需要稳定资金来源不是根据设定的执行周期而是根据所持资产头寸的流动性特征来计算的,此外至少还有一部分稳定资金来源要被用于满足部分表外业务或突发事件潜在的流动性需求。

NSF标准定义为银行可用的稳定资金与所需的稳定资金之比,这个比率必须大于100%。“稳定资金”是指在持续存在的压力情景下,在1年内能够保证稳定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来源。一家银行对这类资金的需求量是其所持有各类资产的流动性特点、发生在表外的或有风险暴露和/或所开展业务情况的函数。

三、美国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及借鉴

为了减缓因流动性危机而导致银行倒闭以及存款者信心崩溃,美国金融监管机构采取了存款保险和中央银行贴现窗口的政策。这两种措施实行之后的确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美国银行因流动性而倒闭的情况仍未根除。这说明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归根到底还得由银行自己来进行管理。在美国历史上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战略因每个历史时期贷款特征的变化经历了许多沿革。

19xx年以前,美国银行的经营受到“商业贷款理论”(Commercial Loan theory)的影响。当时,银行只发放短期、自我清偿性贷款。这类贷款与银行存款的成熟期紧密匹配,使银行可以用即将到期的贷款去填补存款的外流。换言之,如果银行的贷款组合中仅包括短期贷款,流动性便不成问题。

19xx年以后,美国的银行逐渐认识到,流动性较高的资产经过变现可以用来填补存款的流失。尤其当银行所持贷款和证券在到期之前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出售时,即可满足其流动性需要。这即所谓资产“变现理论”(Shiftability theory)。该理论的运用与30年代以后美国国债市场的长足发展不无相关,其结果使银行贷款组合的成熟期拉长,银行所持的证券组合中纳入了可在二级市场买卖的证券产品。

19xx年,预期收入理论(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出现,它暗示银行的流动性需要及贷款的支付应与借款者的预期收入相关系。虽然当时银行仍被鼓励投资二级市场证券,但是它必须对贷款进行组合,这样本金利息支付的时间可以与借款者以收入偿款的能力相匹配。上述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不同金融产品的现金流量特点,因为借款者的现金流量通常随其收入的变化而改变,该理论鼓励银行发展分期贷款产品。70年代以后,银行开始把重点放在负债之上。根据“负债管理理论”,银行可以从货币市场或资本币场上借入资金来满足其流动性的需要。其中它们可以购买联邦资金、回购合同,也可以发行大面额的存款凭证,出售商业票据来筹集流动性资金。然而在美国,一家银行在货币市场上购入资金的能力取决于该银行的规模以及市场对该银行信誉的评价。此外,银行要随时从市场上得到上述资金通常要支付市场价格。一旦购入资金的成本高于银行资产盈利率,负债管理将失去吸引力。负债管理理论的一个主要贡献是银行开始从资产负债的两方面来考虑流动性的来源。

近几年来,美国商业银行管理在上述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但其中受到资产变现形式的流动性管理和负债管理影响最大。前者由于流动性资产的及时性、价格稳定性和可逆性特点,而为许多美国小型银行普遍采用,其中最常用的流动资产包括:美国国库券,联邦资金贷款,同业贷款,地方市政债券,联邦政府机构证券,银行承兑凭证和欧洲货币贷款等等。但是须强调的是,资产变现并不是一种低成本的管理方式。它附带了失去某些未来盈利资金的机会成本,此外,在出售过程中,还涉及交易成本,以及由于资产售价下跌造成的资本巨额亏损等等。

负债管理方式可以使银行最大限度地持有报酬率最高的盈利资产,因为这种管理方式假设银行只在真正需要流动性时,才会向货币市场借入资金。其次,这种形式由于勿需涉及资产的变卖,因而保持了资产组合的相对稳定性。此外,银行还可以利用利率杠杆,根据自己对流动性需要来控制借入资金的多寡。负债管理这种方式主要为美国大银行普遍使用,但是该方式伴随较高的风险,原因在于货币市场的利率波动无常,信贷资金的未来变化多端,采取这种方式的银行往往面临借入资金成本不稳定,净收入不稳定等特点。

目前,大多数美国商业银行采用资产和负债管理相结合的万式来进行流动性管理。通常,这一管理工作由银行的资产/负债委员会负责处理。委员会在决定如何对资产进行分配及对业务进行融资时,将考虑所有存款流出和流入的可能性,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雄厚的资本实力,以及银行以廉价成本在货币市场借入资金的能力。

综上所述,美国银行的流动性既可以储存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又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一般而言,衡量储存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流动性较为容易,因为它不像从货币市场购买资金那样涉及到信心等心理和市场因索。运用负债管理的银行为能进入美国国内和国际市场必须保持一定的信誉和资本实力。以下是美国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常用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现金流量法——资金的来源和使用

通过比较一家银行短期诸如30天内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可以提供一种流动性的现金流量衡量方式。30天内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差异可以用“剩余”或“赤字”来表示。当来源金额大于使用金额时,出现所谓“剩余”,它表明银行拥有一个流动性缓冲器,但此时银行必须考虑这种流动性剩余头寸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因为多余的资金完全可以用于其它用途而赚取利润。相反,若银行出现流动性“赤字”,它必须考虑这种赤字给自己带来的潜在风险。据研究表明,剩余额与总资产比小于3-5%时,对银行的流动性是一个预警。

许多经验表明,为了预测一家银行的流动性需要,最好将银行的流动性“剩余”或“赤字”与融资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进行比较(比如90天内),其宗旨是预测出新贷款净增值(新贷款额-到期贷款-贷款出售),存款净流量(流入量-流出量),以及其它资产和负债的净流量。然后把上述流量预测值加总,再与期初的“剩余”或“赤字”相加,得出期末的流动性头寸。

方法二:同类规模的银行相比较

衡量一家银行的流动性,还可将它与类似规模和地理位置的银行在以下方而进行比较,诸如:贷/存比,借入资金/总资产比及贷款承诺/资产比。如果贷/存比较高,则意味该银行非常依赖短期货币市场而非核心存款去为贷款提供资金来源。一旦银行在货币市场上达到借款上限,流动性问题便会产生。同样,当贷款承诺/资产比较高,则意味着银行需要高度的流动性来为难以预料的贷款承诺的使用提供资金来源。换言之,该比率愈高,流动性风险愈大。

方法三:流动性指数

该指数衡量的是银行的一种潜在性亏损,这种亏损是由于银行因意外情况廉价变卖其资产的价值与正常市场情况下出售资产价值之间的差异。该差异愈大,表明银行资产组合的流动性愈小,用公式表示为 I=

其中,Wi表示每项资产在该银行资产组合中的百分比。

Pi表示因意外而大幅销价的价格。

Pi*表示正常市场出售价格。

该指数I落在0和1之间。

方法四:融资缺口和融资需要

经验表明,虽然活期存款持有者在理论上可以随时提取在银行的存款,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活期存款起码在银行存放两年以上。因此,美国银行通常将其平均的存款包括活期存款作为银行的一个核心资金来为市场贷款提供融资来源。银行的平均贷款额和核心存款平均额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所谓融资缺口(financing gap)。以公式表示如下:

融资缺口=贷款平均额-存款平均额

如果缺口为正,银行必须动用现金和流动性资产或者介入货币市场之间来进行融资。若以公式表示:

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借入资金

公式在改写后变为:

融资需求(借入资金)=融资缺口+流动性资产

上述公式意味着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即需借入的资金由一定水平的核心存款和贷款,以及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资产来决定。换言之,银行的融资缺口和流动性资产持有量愈大,银行从货币市场上需要借入的资金亦愈多,从而它的流动性风险亦愈大。

融资缺口扩大往往预示银行可能存在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因为这种扩大可能表明存款流失增加,贷款因客户增加动用贷款承诺而上升。假若银行此时不减少手中所持有的流动性资产,资金调度主管将向货币市场借入资金。随着借入资金增加,货币市场的一些精明债权机构将会关注到这家银行的信用,其结果可能导致该银行借入资金的价格上升或信贷额度趋严,最终甚至引发银行倒闭。

以上便是美国银行业在自我衡量流动性风险时通常使用的方法。然而,美国的银行并不希望将流动性维持的越大越好。因为在短期内,银行的流动性和营利性之间存在反比关系。换言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的流动性愈大,它的股本和资产报酬率亦愈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表两方均可以反映出这种关系。

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受到构成要素及成熟期的影响。如果流动性最高的现金资产在银行的资产项中占的比重极大,其盈利必然受到影响,因为持有太多现金意味着银行必须放弃相应数额的盈利资产的持有量,这即所谓利息收入的机会成本。在实际过程中,美国商业银行在决定其流动性资产组合的要索,特别是现金和政府债券时,除了受到盈利、流动性因索影响,还受到美国联储最低流动资产储备金要求的限制。根据美联储的规定,美国境内的所有银行对超过5千2百万美元以上的活期存款必须持有最低不少于10%的现金储备,对5千2百万美元以下,4百3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必须持有3%的现金。政府债券目前虽不在法定现金储备的要求之列,并且其收益率往往低于贷款,但是美国许多银行仍将持有政府债券视为流动性来源的次优选择,原因是美国国债市场深度、广度不同凡响,债券的变现性高,流动性强。此外,银行的贷款组合也显示了相同的反比关系。报酬率最高的贷款,其流动性最低。贷款报酬率之所以高是因为其拖欠风险或利率风险以及这笔贷款的管理费用高。至于提供信誉卓著公司短期贷款或政府担保的贷款通常收取较小的利差。银行的分期贷款虽然期限较长,但其分期支付的特性增加了近期的现金流量,从而也改善了银行贷款组合的流动性。近些年来,美国银行贷款证券化大行其道,这使银行的贷款组合在流动性和盈利性上找到了种较好的结合点。

从银行的负债方而来看,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反比关系通过风险和融资成本的反比关系表现出来。例如,负债的活期存款提取的风险最大,然而其成本却最低。相比之下,一笔5年期的固定存款凭证虽然有较高的融资成本,但它在5年内提取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银行在构建其负债组合时,面临着融资成本和提款风险的权衡。

要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制定流动性计划。一个良好的流动性计划可以帮助银行减少融资成本以及使银行需持有法定准备金最小化。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就是通过利息流动性计划来对潜在的流动性问题进行预测的。通常而言,这种计划建立在两个层次上。第一层次涉及到银行对其储备金头寸最低要求实施管理,计划周期为法定的两个星期。在这段时间内,美国银行必须在联储持有一个最低金额的存款余额。

在两周内,银行每天的实际余额由于交易的发生而有所不同。短期流动性计划的重心在于预测每个营业日结束时,银行在联储的余额是否达法定准备金的标准。

第二层次涉及到年或年以后资金的需要量。银行资产/负债委员会负责对存款增长及贷款需求进行预测,并为潜在的资金需求安排适当的流动性来源。一般而言,银行的预测分析分为基本趋势,短期季节性和周期性三类。

在实践中,上述流动性计划可以由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拟定,然后分发到银行几个主要业务部门具体执行。

简而言之,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是项建立在每天基础上的连续性过程。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部分,它涉及到银行对存款净额和流出量的监控以及银行对流动性缺口如何进行融资,对流动性剩余如何进行投资等问题。虽然中国的银行不可完全照搬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方式,但美国银行流动性管理着眼于资产-负债两方面的思路,可为我国商业银行借鉴。

四、国内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举例

在我国,银监会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措施仅仅是外在压力,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能否有效地将外部压力转化成为银行的自主约束行为,是实现流动性管理的关键环节。从单一金融机构来看,流动性风险监管强化之后,短期内资本压力加大,影响了其配合监管变革的积极性。但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及金融业未来长远的发展,流动性风险监管措施“新政”正是对原有监管内容的完善和补充。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金融监管政策的施行,对于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有效遏制部分机构的投机行为,稳定整个金融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流动性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体现了管理层的战略决策。面临资产、负债配置在期限、种类、币种等多方面的约束条件,如何合理安排资源,在保证经营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稳健、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逻辑起点。如果说为了满足外部监管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仅仅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初级阶段,那么围绕监管指标而展开的战略安排则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升华。

本专题通过对国内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的分析和研究,总结出这些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的一些共同点,以供其他金融机构参考借鉴。

(一)农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庞大的资产规模、横跨城乡的众多分支机构,使得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监管指标仅仅是为了整个金融系统稳定而提出的基本要求,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这些指标背后的意义远远超越于此。农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将其与其他经营管理决策相联系,通过专设资产负债管理部来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该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目标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稳定的存款基础;预测现金流量和评估流动资产水平;保持高效的内部资金划拨机制,确保分行的流动性。流动性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到商业银行运营的很多方面,因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高效地完成相应的管理工作对于农行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在实际工作中,农行以系统化的视角审视整个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提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包含机制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方法工具建设、IT系统建设、队伍建设等五方面具体内容。

机制建设方面,成立以总行为中心,对下级行所有资金来源自下而上集中、所有资金运用自上而下配置,全额计价、实时监控资金流的现代商业银行司库体系,实现总行对全行流动性风险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处置,为客观衡量各机构、产品、业务条线资金收益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实施奠定基础。加强大额资金预测预报管理、提升流动性管理精细化程度,按日预测、按周例会、按月分析、按季通报备付金计划执行情况。定期开展流动性缺口分析,适时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构建流动性风险内控指标体系,及时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

制度建设方面,强调政策体系的建立以及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制度方式约束流动性管理工作。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完善外币全额资金管理方案,提升涵盖流动性风险计量、监控、报告、压力测试和应急处理的政策可操作性。完善流动性应急管理流程,确保政策要求落实到位。

方法工具建设方面,强化定量分析的方法工具建设,充分借鉴先进同业的管理经验,引人情景分析、压力测试、限额管理等精细化管控工具,提高对经济环境和业务发展的预判能力,强化资产负债管理信息化建设。

IT系统建设方面,建立新一代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等风险管理内容提供在识别、计量、监测和评价等方面的全方位技术手段支持,加强资本监测和评价体系的建设。

队伍建设方面,加强管理人员的理论和实务培训力度,建设流动性管理方面的专业化队伍。

农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化。需要注意的是,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中,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统筹管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来源于国内的流动性管理经验面临极大挑战。其次,“市场性融资风险”日益成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传统“融资性流动性风险”的经验亟需更新。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参与者,很多时候是做市商。这样的角色定位使得加强“市场性融资风险”方面的管理显得更加迫切,其对于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意义重大。第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具有国际化操作经验、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人才瓶颈制约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发展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农发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由于不能吸收存款,所以其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正是这种特殊性,可以帮助其他商业银行理解如何在吸收存款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流动性。

首先,农发行把增强各分支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正确处理好政策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关系作为重点工作。农发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目标侧重于安全性的要求,在确保粮棉油购销储等政策性贷款投放和到期负债兑付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营运获取收益。此外,每年在考核各分支机构经营目标时,纳入流动性风险成本,防范因过度追求业务扩短期利润而放松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农发行其他风险的集中和最终表现,全行上下只有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警觉,才能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其次,农发行为内部资金建立了资金营运计划,实行资金分级管理,明确总、分行资金管理职责,发挥省级分行营运辖内资金作用。实行资金分级管理改变了过去资金筹措由总行“兜底”、流动性风险由总行集中管理的局面。资金营运计划采取省级分行编制上报,总行核定的方式。目的是确定一定时期内省级分行自主筹措资金和向上级行借入或上存资金的金额,保证各项业务合理资金需求,促使流动性风险的防范职责由总、分行共同承担。资金营运计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当期信贷收支计划(存贷款计划)、财务计划、固定资产购建计划及前期资金营运状况等。资金营运计划经核批后,总行和省级分行履行相应资金营运管理职能,各负其责。省级分行根据总行核批的月度资金营运计划,负责辖内各项资金的筹措、调度和管理,对辖内资金营运承担责任。省级分行资金余缺,由总行负责保证供应和同意上存总行。资金营运计划随信贷、财务和固定资产购建等计划指标的调整而调整,各分支机构按照调整后的资金营运计划执行。

内部资金在保持现有资金直拨通汇行调拨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总行对各省分行系统内借还款采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核定基数、差别计价的管理方法,增强省级分行管理辖内营运资金的职能。总行是全系统资金营运管理中心,拥有资金的配置权和调度权,负责制定总分行的资金营运计划,核定各省分行归还借款、上存资金和借款计划;负责各省级分行的资金平衡,及时兑付上存资金,提供计划内、外借款资金。省级分行是系统内资金调度的中间环节及辖内资金营运管理中心,负责辖区资金营运;执行总行资金调度指令;平衡辖区资金并保证辖区内的支付。

再次,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成立总、分行两级资产负债或流动性答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审定资金营运计划及资金答理政策和办法,是全行资金管的决策机构。总行资金计划部是资金管理的牵头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订资金管理的计划、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财务会计部、营运中心主要负责管理维护各种资金集中和配置账户;客户部、信贷管理部、风险管理部等相关业务部门负责根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导向发展相关业务,提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调整建议,并及时提供大额资金变动信息等。省级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负责有效传导总行资金转移价格导向,指导全辖优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管理辖内流动性,并牵头组织大额资金预测预报管理和大额资金流动监测管理;加强资金管理的监测工作,重点是资金营运计划的执行情况、资金头寸占用、资金调拨管理等。

然后,建立丰富和充实的流动性二级储备。农发行在积极参与票据市场的交易、做大交易规模的同时,在发挥票据交易对规模调控和流动性安全双向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与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一级资产储备,利用与国债公司开通券款对付(DVP)业务及首批与上海清算所成功联网的有利条件,逐步买进国债及央票等低风险交易券种,丰富不同期限、品种的资产配置体系。同时,对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的可交易性及变现程度进行定期检验,确保其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并避免在压力时期出售资产所带来的负而影响。制定明确的书面制度,确保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对优质性资产储备拥有实际控制权,以保证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和资金流出需要。

最后,搞好流动性风险的预测和分析,完善风险应急预策。首先,搞好对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建立流动性风险的预警系统。农发行借鉴商业银行的成熟经验,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流动性预警界定监测指标体系,在原有三项流动性监测指标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等动态指标,以便在日常业务管理中准确监测流动性风险,把流动性风险答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逐步形成新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和流动性安全保障机制。其次,加强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设立适当的日间流动性风险指标,确保充足的日间流动性头寸,满足正常及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需求。再次,根据农发行业务规模、组织架构及市场影响力,完善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列明压力情况下的应急资金来源和量化信息,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确保应急资金来源可靠、充分。对可能发生的全局或局部流动性风险,农发行要有完善的处置预案,一旦在某个部位出现风险,应在限定时间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尽量把流动性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三)中信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

中信银行作为一家股份制银行,自身情况与国有大型银行不同,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式方法却与大型银行相近。这说明,不论银行大小,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都可以采取相似的方法控制风险。

首先,中信银行重点增强防范风险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中信银行努力提高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防范意识,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并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确立流动性风险首位的思想,自觉地把加强内控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来抓。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内控机构,在董事会中建立相应的委员会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决策机构,同时明确划分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和权利。董事会依据主要股东的风险偏好,直接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战略的制定。管理层则依据董事会制定的战略,具体负责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工作成效由董事会考核。抓内控、防风险、保安全的意识在中信银行全行员工思想深处扎根,把流动性风险以及银行所面对的所有金融风险的管理与防范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考评指标,以此促进中信银行做到安全、流动、盈利三性有机结合。

其次,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总体框架。中信银行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建立内控机制,自上而下形成层次分明的多级控制系统,决策者不能违反或超越决策程序;执行者应在其职责和权限内行使职权;内部监督系统建立流动性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状况的检查评价与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制度。根据中信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十大系统。即:授权管理系统、资金计划系统、会议控制系统、人事教育控制系统、筹资风险控制系统、信贷资金风险控制系统、外汇业务控制系统、信用卡业务控制系统、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和清算风险控制系统。在每个系统下制定了具体工作流程,流程中每个岗位固定、责任固定,以实现岗位、工序间的相互制约。此外,中信银行还制订了一套统一的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违规违章处罚方法,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执法必严、令行禁止,绝不迁就姑息。

最后,中信银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了金融创新的步伐。首先,负债业务创新:负债业务创新的重点是通过主动负债,增强负债的流动性。中信银行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和中短期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申请办理再贴现、再抵押贷款;从国际货币市场借人资金;进行系统内同业拆借等方式增强负债。其次,资产业务创新:主要包括减少贷款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增持中短期国家债券;促进贷款资产证券化;开展风险较低业务和中短期投资业务等。最后,中间业务创新:通过提高中信银行的电子化水平,完善其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功能,如委托理财、代理收付款项、代客买卖外汇、国际结算、结售汇等。这些创新为中信银行带来大量资金,调整其资产结构,增强其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其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四)国内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的启示

纵观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大多认识到培养员工风险意识的重要性。的确,风险管理意识的增强,可以有效的帮助银行将风险管理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但是风险管理意识是主观意识,很难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评估。在由几千上万人组成的组织里,由于每个人都会试图推卸责任,无法将组织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种主观的风险防范方法的作用有限。

因此,各家银行也都把客观的风险管理架构的建设同时作为工作重点。一套清晰的风险管理架构,可以从客观上起到约束员工的作用。但流动性风险尤其特殊性,其主要约束的对象为银行日常的商业行为,而非每个人的行为。这就要求银行要从最高层向下进行约束。这就对这套风险管理架构的约束力提出了挑战。因此,各家银行都要通过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形式来提高管理系统的约束力。然而,管理委员会由多个委员组成,也容易造成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导致的管理漏洞。最好的方法是建立首席风险官制度,首席风险官直接向董事会而非行长负责。董事会将各个股东的风险承受能力直接反馈给首席风险官,由首席风险官直接负责制定风险管理计划和优化资产负债的配置。这种方法直接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了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更便于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实处。

从美国同业的发展情况看,对流动性风险的预测以及从资产-负债双方面解决流行性风险问题已经成为银行业通用的方法。在流动性风险预测方面,我国的银行业做的仍然不够。应该根据各家银行自己的资产流动历史数据,建立模型,将季节因素、时间因素、特殊时间因素等各种情况纳入到模型中,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流动性监管指标。

在从资产-负债双方面着手上,我国银行业已经意识到各种不同期限的债券类产品在资产配置中的重要性。但鉴于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健全,各家银行在资产配置中可以选择的金融产品并不多。随着金融市场的健全,以及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兴起,各家银行在丰富资产配置产品上还要继续努力。

五、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历程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同样,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xx年-19xx年。在这一时期,我国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又充当商业银行的角色,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一切商业银行业务,这个时期的资金运用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因此不存在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

第二阶段为19xx年-19xx年。国家恢复并新建了一大批银行和非银行机构,从而使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完全独立出来,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此时的银行体系转换为二级银行体制 19xx年我国银行业改统存统贷为信贷差额包干制度,从而实现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和调节19xx年,我国银行在信贷差额包干的基础上实行了实贷实存的资金管理办法,此时期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制约,未能像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样实行资产负债管理

第三个阶段为19xx年至今。从2004 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重组,到20xx年7月15日为止,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全部实现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我国商业银行也越来越多的按照新巴赛尔协议的要求全面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同时一些银行开始使用 VAR风险价值、压力测试、情景模拟、蒙特卡罗模拟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20xx年9月银监会印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该指引将流动性风险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并提出从这两个方面来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开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时间比较短,银行监管部门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大部分银行尚没有建立起较为成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发展时间较短,各家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地有政府资金的参与,这造成我国银行无论是在治理结构还是在管理上都有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而流动性风险管理管理更是绝大部分银行不为重视的环节。同时,银行监管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也略显经验积累不足,监管办法主要借鉴国外央行或者诸如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机构的相关监管政策制定,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面临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这些政策的有效性能否在我国显现还是一个问题。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以“监管部门推动、银行参与”为主要形式开展,其间存在较多问题。

1、监管方流动性监管政策存在的问题

(1)偏重个体对系统性流动性风险监管不足

不论是原来的17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还是20xx年提出的现金流、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等,都是以银行个体的流动性风险为重点。实际上,除了由于流动性风险管理不善或由于某些技术问题,出现流动性危机,真正对宏观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往往是系统性流动性危机,与国际资金流动、国内的货币政策、经济运行以及市场波动有关,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监测。流动性风险是最需要将微观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的风险类型。按照目前的17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甚至加上后来增加的现金流、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一旦经济出现大幅波动,国际资金流动出现逆转或者经济周期出现较大的变动,这些指标可能仍能较好的满足监管要求,但仍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相反,如果只是单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出现恶化,可能对某些银行的经营会带来较大的成本 但并不会必然产生系统性流动性风险。从监管的角度,即可能同时存在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的风险。总之,目前的流动性管理指标与流动性系统性风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直接联系,需要建立其他指标来进一步揭示市场提供的信息。

(2)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重视度不够

近期银监会虽然引入了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但仅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并不是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常态;不论是17项监管指标,还是基于资产负债表或者现金流的流动性管理,都是基于银行在正常环境下运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而事实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基于历史和当前计量意义不是很大,真正有意义的是基于未来流动性风险预测,并且是在一定压力情况下的流动性风险预期,对预防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才具有重要意义;巴塞尔委员会在《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国际框架》中引入的流动性覆盖比率、净稳定资金比例,都是在一定压力情景下测算的。

(3)监管指标和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相重叠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20xx年公布的《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监管部门和银行部分对流动性风险的关注点和角色是不同的,是相互补充的。在流动性风险部分,监管部分负责定期综合评估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框架和流动性风险,而银行则负责具体的流动性限额和持续风险评估。但我国现有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监管当局与银行部门都从业务等具体的视角,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监控。监管部分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估手段,来评价单个银行和整个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

险状况和管理的稳健程度:用流动性的某个侧面来评估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一方面可能不能准确衡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另一方面则可能造成流动性问题的累积,产生发生流动性危机的隐患。如目前以“存贷比”作为控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指标。很多银行为了满足这项指标,通过贷款、票据、银行理财以及一些表外业务创造派生存款,以满足这一监管要求;还有一些银行通过变相的高息揽存,在时点上满足监管指标要求,不但影响了银行的利润水平,而且也导致了新的流动性隐患。

(4)各类银行监管指标相同不具针对性

由于缺乏统一的,具有符合流动性本质特征的综合性流动性监管指标,目前不得不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以期通过指标体系共同揭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

但由于对具体的指标规定了监管要求,这就使得这些指标对不同类型银行的约束程度不一样,其反映的流动性状况不能简单对比。从流动性风险管理本身看,金

融机构既可以通过减少或出售手头资产获得资金,也可以通过借款获得资金,还可以通过经营活动现金流。不同的管理方式,产生的流动性的不同特点。从银行风险管理角度,应允许各个金融机构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符合向己业务特点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但目前将毎类流动性比率规定具体的数额限制,不但影响了不同类型风险管理模式的运用,而且对于不同类型银行的经营造成了额外的不公平约束。

2、银行自身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功能,有强大的国家信用支撑,人们总是将银行的命运与政府的支持联系在一起, 认为政府会承担银行的一切风险,银行不会倒闭,也不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加之企业和居民长期以来形成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赖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使得商业银行缺乏保持流动性的理性和危机感。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一些西方国家的银行纷纷由于缺乏流动性而破产倒闭。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了严重打击, 但并未出现银行的破产倒闭,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这种观念。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国家信用将不再是银行信誉的支撑者,更不能完全由国家来承担银行经营不善所导致的流动性危机。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该具有主动性。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义依靠监管部门的推动,内部缺乏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动力机制,而且还没有形成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的自觉意识。这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只注重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良好表现,对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视度不高,对资产管理策略和负债管理策略的完善不积极。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公众对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状况缺乏充分地了解。因此,即使银行经营效益不高,甚至亏损,也不会发生挤兑现象,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风险的危机感。

(2)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育不够完善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然而,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商业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取主动负债的能力,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上较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3)银行业对外开放对加大了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

银行业开放之前,国有商业银行受外资银行冲击较小,公众仍然将他们的大部分存款存入其中,维持着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流动性。但是,银行业对外开放之后,在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相对外资银行处于劣势地位,就银海提供服务的品种、质量和资金的安全性而言,中资银行要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是很难的。因此,这将逐渐削弱国内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上的优势,可供公众选择的其他银行逐渐增加,存款分流不断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受到冲击的可能性逐步加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难度将大大增加。

(3)缺乏完善的流动性管理计划内控系统缺失

目前,国内多数银行,尤其是城市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构架。 这种存在缺陷的组织构架客观制约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具体表现为:无法通过动态调整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保证全行流动性安全;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监测、控制和报告缺乏独立性,从而无法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能够得到有效执行;无法对资金来源和运用变化进行有效地预测,综合权衡风险和收益,合理安排流动性期限结构;缺乏科学合理的流动性应急处置预案,以便发生紧急情况时能以合理成本获得足够的资金来弥补流动性缺口。

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日趋走弱和国外市场复苏乏力,银行业面临的各类风险开始进入集中爆发期。同时,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内金融环境和银行系统正在与世界市场对接,而国外银行因为流动性风险而破产的案例也有可能在我国银行身上上演,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加大。根据有关国内外监管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结合对国内外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分析和借鉴,我们认为,监管机构和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水平。

(一)银监会要强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测

在我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指导者和推动者,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监管一方面可以防止个别银行的非理性行为给其自身乃至整个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且通过其自身的权威、资源和整合能力能够给各家银行以指导。在目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强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督检测非常重要。

1、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银行破产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监管层出于银行倒闭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问题考虑,我国因为流动性风险而倒闭的银行实在是凤毛麟角(已经发生破产的目前主要是海南发展银行和河北尚村信用社)。鉴于此,绝大部分银行从上到下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就显得较为浅薄。具体表现在,管理层不重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没有按要求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更不用说加大投入建立流动性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在具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仅仅以满足银行会的监管目标为主要任务。

鉴于此,建议监管层加大与各银行总行领导层的沟通力度,提高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同时,提出具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要求银行在软硬件上予以满足。

2、严厉严肃对待商业银行违规流动性风险管理行为

我国商业银行尚处于市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是为了能顺利上市,各家银行通过拼规模抢占市场份额的动机较强。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甚至完全了解流动性风险危害的情况下,部分银行管理部门为了自身以及股东利益很可能铤而走险违背监管指标。

3、缩短银行各监管指标上报周期

目前,各家银行对监管指标的上报主要按季度或者按月份进行,上报时间间隔较长为各家银行规避监管创造了条件,比较典型的为20xx年上半年愈演愈烈的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月度末和季度末通过揽储冲点的现象。因此,监管部门可以考虑缩短银行对监管指标的上报周期,尤其是在经济金融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更应该如此。而的经济金融环境平稳发展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扩大上报周期。

4、对各项监管指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监管层需要对各个监管指标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了解各个指标对管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包括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分析银行可能的规避流动性风险监管的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对抵消监管程度等。通过对这些监管指标的评估,剔除或者弱化部分监管指标,改进部分监管指标,不断完善监管指标体系。

5、形成完善的监管策略

建议监管层根据不同指标的有效程度设定特定指标和综合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策略。其中,特定指标主要是指那些能对银行流动性风险起到风向标作用的指标,也就是说,通过对这几个典型指标的了解,监管部门能在总体上把握单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状况;综合型指标是指把包括内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在内的所有指标根据有效性程度给予相应的权重,通过风险加权的形式形成的指标。在经济形势较好时,重点关注特定指标异常情况下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状况,在经济形势趋弱时,同时关注特定指标和综合指标的变动情况。

6、鼓励并组织成立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基金

为了维护我国银行业市场的稳定性,防备流动性风险可能带来的冲击,建议监管机构鼓励并组织在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成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基金,研究并设定动用这些基金资金的触发条件、管理章程等。

(二)提高的银行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根本在于银行自身,这是因为,银行是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者,能否积极有效地实施流动性管理办法是防止流动性风险爆发的决定因素。

1、提高全体员工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警惕性

针对流动性风险的防范意识不仅要灌输到银行的管理层,更应普及到银行的全体员工。这是因为,首先,我国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意识相对较弱,不论是资产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还是信贷等部门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要么较浅,要么一点儿也不了解;其次,流动性风险的最终形成不仅是资产和负债的合理搭配问题,操作风险、内控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等相关风险的发生都有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发生。尤其是随着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银行获得资金的来源正在走向多元化,银行面临的风险范围也在扩展,推动全行参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因此,需要银行全体员工对银行流动性风险都要有较强的意识。

2、保持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鉴于流动性风险可能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要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期间难免出现权力和利益等方面的冲突。为防备业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干扰,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保持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

3、实施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随着业务机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均存在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在资金来源方面,非存款类资金来源的比重有可能飞速变大,以往仅仅依靠调整存款和贷款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因此,银行针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需要一个大的飞跃,把所有与流动性风险相关的因素都考虑在内,实施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4、建立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信息管理系统

在电子化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流动性风险监管系统无疑是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实施全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情况,由于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涉及的指标较多,建立的模型也较多,通过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各监管指标信息。这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加大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措施的频率。

(三)近期国内银行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20xx年是各类银行风险较为集中爆发的年份,有关银行信用风险、内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的案件不断发生,银行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压力在增大。鉴于此,我们认为,近期国内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

1、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按照银监会发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须据以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在“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等方面形成完整的框架。

2、加大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

在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银行方面需要加大对员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意识,而且能够提高职工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水平。开展培训的方式可以选择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测评各类风险案件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程度

针对近期发生的“上海钢贸企业信贷断链案”、各地频发的票据案、“杭州担保圈案”、“上市公司高额负债案”、“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案”、“房产企业资金紧张案”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案件进行综合测评,不定期开展压力测试,根据测评结果调整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结构吗。同时,及时向监管部门上报风险水平以赢得政策支持。

4、把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来保持资金来源稳定作为主要任务

上半年,银行在月末、季度末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巨额短期资金“冲时点”的现象较为普遍,大额资金的不正常流动不仅可能增加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而且可能给银行带来灾难性的冲击。其实,“冲时点”现象本身就说明了银行在流动性风险防范方面的不足,这种被动式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无疑可能放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想法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应成为商业银行近期开展流动性管理的主要任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