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xx年

1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前言

19xx年,国家主管部门研究决定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牵头组织有关互

联网单位共同开展互联网行业发展状况调查,自 19xx年至今 CNNIC已成功发布了 34次

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本次报告是第 35次报告。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改变人民生活形态的关键行业,CNNIC的历次报告则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 腾飞的全部历程,并且以严谨客观的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等各界掌握中国互联网络发 展动态、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被国内外广泛引用。

自 19xx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形成了于每年

《中国互联

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惯例。第 35次统计报告在保持对基础资源、网民规模、结构特 征、接入方式和网络应用连续研究基础上,增加了 O2O、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等热点专题 本年度《报告》的数据采集工作一如既往地得到了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 持。各项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各互联网单位、调查支持网站以及媒体等的密切配合 研究。

下,基础资源数据采集及时完成。在此,谨对他们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对接受第 35 次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的网民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1月和 7月定期发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xx年

1月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目录

报告摘要 ....................................................................................................1

第一章

(一)

(二)

(三)

(四) 调查介绍 ...............................................................................5 网民个人调查 ............................................................................................................. 5 企业调查 ..................................................................................................................... 7 网上调查 ..................................................................................................................... 8 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 8 一、 调查方法 ................................................................................................................................. 5

二、 报告术语界定 ......................................................................................................................... 9

环境篇.......................................................................................................11

第二章 互联网基础资源 .................................................................13

一、 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 ........................................................................................................... 13

二、 IP地址 ................................................................................................................................... 13

三、 域名 ....................................................................................................................................... 14

四、 网站 ....................................................................................................................................... 15

五、 网页 ....................................................................................................................................... 16

六、 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 17

第三章 互联网络接入环境 .............................................................19

一、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 ............................................................................................................... 19

二、 互联网络接入场所 ............................................................................................................... 19

三、 城镇电脑网民家庭 WI-FI接入情况 .................................................................................... 20

第四章 互联网络安全环境 .............................................................21

一、 互联网安全事件发生情况 ................................................................................................... 21

二、 网民互联网安全感知 ........................................................................................................... 21

应用篇.......................................................................................................23

第五章 网民规模与结构 .................................................................25

一、 网民规模 ............................................................................................................................... 25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I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五) 总体网民规模 ........................................................................................................... 25 手机网民规模 ........................................................................................................... 28 分省网民规模 ........................................................................................................... 28 农村网民规模 ........................................................................................................... 30 性别结构 ................................................................................................................... 32 年龄结构 ................................................................................................................... 32 学历结构 ................................................................................................................... 33 职业结构 ................................................................................................................... 33 收入结构 ................................................................................................................... 34 二、 网民结构 ............................................................................................................................... 32

第六章 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 .........................................................37

一、 上网时长 ............................................................................................................................... 37 二、 网民互联网态度 ................................................................................................................... 37 (一)

(二)

(三)

(四) 网络信任 ................................................................................................................... 37 网络分享 ................................................................................................................... 38 网络评论 ................................................................................................................... 39 网络依赖 ................................................................................................................... 41 三、 个人互联网应用普及状况 ................................................................................................... 42 (一) 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 ............................................................................................... 44 (二)

(三)

(四) 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 ............................................................................................... 47 交流沟通类应用发展 ............................................................................................... 55 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 ............................................................................................... 57

第七章 企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63

一、 计算机使用状况 ................................................................................................................... 63 二、 互联网使用状况 ................................................................................................................... 64 三、 互联网络接入方式 ............................................................................................................... 66 四、 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状况 ................................................................................................... 66 五、 电子商务使用状况 ............................................................................................................... 67 六、 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 69 七、 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71

市场篇.......................................................................................................73

第八章 O2O市场发展状况............................................................75

一、 O2O市场评估模型 ............................................................................................................... 75 二、 O2O市场发展水平评估 ....................................................................................................... 76 (一)

(二)

(三)

(四) 各线城市发展水平评估 ........................................................................................... 76 各经济带发展水平评估 ........................................................................................... 78 重点城市发展水平评估 ........................................................................................... 79 用户群体应用水平研究 ........................................................................................... 83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II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三、 O2O市场发展趋势 ............................................................................................................... 86

第九章 网络视频市场发展状况 .....................................................87

一、 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 ....................................................................................................... 87 二、 网络视频终端设备使用情况................................................................................................ 87 (一)

(二)

(三) 网络视频收看终端设备 ........................................................................................... 87 网络视频收看时长 ................................................................................................... 89 网络视频节目的收看路径 ....................................................................................... 90 三、 主要视频网站竞争格局 ....................................................................................................... 93 四、 网络视频节目内容偏好 ....................................................................................................... 94 (一)

(二)

(三) 不同终端收看的内容差异 ....................................................................................... 94 热播剧的收看情况 ................................................................................................... 95 网络自制节目/内容的兴趣度 .................................................................................. 96 五、 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 ............................................................................................ 97

第十章 网络游戏市场发展状况 .....................................................99

一、 游戏用户规模和特征 ........................................................................................................... 99 (一) 用户规模 ................................................................................................................... 99 (二)

(一)

(二) 网游用户的上网设备和游戏设备使用 ................................................................. 100 PC网游用户行为特征和偏好 ............................................................................... 102 手机游戏用户行为特征和偏好 ............................................................................. 105 二、 游戏用户行为特征和偏好 ................................................................................................. 102 三、 20xx年游戏市场的发展趋势............................................................................................. 110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113 调查支持单位 ...................................................................124 O2O市场评估模型计算方法.........................................125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127

3

附录

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III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IV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报告摘要

一、基础数据

◇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

3117万人。互联网普

◇ 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及率为 47.9%,较 20xx年底提升了 2.1个百分点。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亿,较

增加 5672万人。网民 20xx年底

◇ 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 20xx年的 81.0%提升至 85.8%。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 27.5%,规模达 1.78亿,较 20xx年底增

加 188万人。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网民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 70.8%

和 43.2%;手机上网使用率为 85.8%,较 20xx年底提高 4.8个百分点;◇ 平板电脑上网

◇ 截至 20xx年 12月,48.6%的中国网民认同我国网络环境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有 使用率达到 34.8%;电视上网使用率为 15.6%。 54.5%

的中国网民对互联网上信息表示信任;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

极态度;有 43.8%的中国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53.1%的中国网民认为自

身比较或非常依赖互联网。

◇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域名总数为

增长为 2.4%, 2060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年

达到 1109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 53.8%;中国网站总数为 335万,年增◇ 长 4.6%;

截至 20xx年 12月,全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 国际出口带宽为 4,118,663Mbps,年增长 20.9%。 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 90.4%,

78.7%,固定宽带使用率为 77.4%。同时,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

24.7%

和 22.8%,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 24.2%。

二、趋势与特点

中国网民规模增幅持续收窄,非网民转化难度进一步扩大

20xx年,我国新增网民 3117万人,增幅明显收窄。非网民的上网意愿持续下降,表示 未来会上网的比例从20xx年的16.3%下降到20xx年的11.1%,网民规模的增速将继续减缓。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比例为

是造成网民与非网民之间互联网使用鸿沟的重要原因。 61.3%,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缺乏

互联网普及的地区差异大,农村地区亟需重视

我国在推进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1从 1997

年的 3.37下降到 20xx年的

一步推动欠

发达省份的互联网建设工作将成为一项长期工程。与此同时,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普

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大趋势,截至 20xx年

普及率

差异达 34个百分点,部分原因在于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 作的成果,根本原因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妥善解决城乡数字鸿沟的方法仍然需要进

一步探索创新。 平板电脑成为网民重要上网设备,网络电视开启家庭娱乐新模式

平板电脑的娱乐性和便捷性特点使其成为网民的重要娱乐设备,20xx年底使用率已达

34.8%,并在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使用率 51.0%)、高收入人群(月收入 5000元以 上网民使用率 43.0%)中拥有更高使用率;随着网络技术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融传 统电视和网络为一身,其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迎合现代家庭娱乐需求,逐渐成为一种

新兴的家庭娱乐模式,截至 20xx年 12月,网络电视使用率已达 15.6%。 12月城乡 0.24,但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间差异仍较明显,进

即时通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

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

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 20xx年

信使

用率为 91.2%,较 20xx年底提升了

时、拥有

社交属性和可以提供用户位置的特点,自身定位逐渐从以前单一的通信工具演变成支付、

游戏、O2O等高附加值业务的用户入口,以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其他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潜

在商业价值。 5.1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由于其随身、随 90.6%。20xx年, 12月,手机即时通

1即各省普及率的变异系数,是各省普及率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反映差异的大小。省互联网普及率的

变异系数越大,说明互联网普及率的地区差异越大。

2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手机旅行预订进入爆发增长期

20xx年,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

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 63.5%,73.2%和 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而长期 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20xx年用户年增长达到 194.6%,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 应用。随着我国国民休闲体系的形成,手机旅行预订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

互联网理财热度消减、规模稳定

截至 20xx年 12月,购买过网络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

20xx年 6月增

长 1465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

2个百分点。由于收益

率下滑和中国股市回暖带来的分流作用,互联网理财已基本结束了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

的态势,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

企业互联网普及已达到较高水平,实际应用将随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有所突破

我国企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在办公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基本保持

在 90%左右的水平上,互联网的普及率也保持在

固定宽带的接入率也连续多年超过 80%左右,在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中, 7849万,较 12.1%,较 20xx年 6月使用率增长 95%。但互联网实际应用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是采取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措施的企业比例较低;另一方面,营销推广、电子商务

等外部运营方面开展互联网活动的企业比例较低,且在实际应用容易受限于传统的经营理

念,照搬传统方法。随着各类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互联网与经济活动的全面结合深度、

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和改革程度将进一步扩大,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分界将越来越

模糊,互联网将成为企业日常经营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一线城市 O2O发展由增量向提质转变,全国医疗、家政 O2O市场需求亟待释放

O2O用户的同时,用 O2O企业在一线城市率先布局,通过迎合用户需求迅速集聚大量

户较高的消费能力和互联网应用水平使得深度用户数量更多,一线城市 O2O中度和重度用 户占比共 39.2%,其 O2O消费正在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二三线城市

务布局

正在逐步展开,巨大的消费潜力将使 O2O市场进入增量增长阶段。餐饮、休闲伴随团购市 场发展起步较早,O2O市场模式趋向于成熟,正在向服务精细化发展。与此同时,医疗和

家政 O2O的发展刚刚起步,用户需求较为强烈,未来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O2O业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手机超越 PC,成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

20xx年,网络视频用户整体规模仍在增长,但使用率略有下降,手机视频的用户规模

和使用率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网络视频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期。近两年,

用户在 PC端收看视频节目的比例在持续下降,而手机端的比例则在持续上升。截至

2014

年 12月,71.9%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视频,其次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使用率为

71.2%,手机成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平板电脑、电视的使用率都在

是网络视频节目的重要收看设备。

PC网游仍是市场中坚,手机网游份额将进一步扩大,电视游戏成为新的市场热点

从用户规模、在线时长以及游戏收入等方面来看,PC网游吸引了最具价值的深度用户,

仍然是游戏市场的中坚。但网民增长的整体放缓,人口结构导致的低龄网民的比例下降,

以及 PC网游用户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流失,都是导致 PC网游增长放缓的原因。而另一方 23%左右, 面,PC网游也在不断探索着适合于自己的新商业模式。比如将线上游戏与线下活动、甚至

电视节目相结合,竞技游戏与竞技体育相融合,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有望成

为 PC网游新的发展方向。手机游戏的爆发式增长在 20xx年上半年达到最高峰,下半年开 始逐渐进入洗牌期,并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而预计 20xx年在延续这一趋势的同时,手

机网游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20xx年游戏主机的解禁政策使得电视游戏成为新的市场焦点。

但从目前电视游戏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 1年内将迅速占领市场的不是游戏主机,而 是互联网电视/盒子。互联网电视/盒子在用户规模、用户增长率、市场推广都要快于游戏主

机,而面临成本、渠道、政策等诸多因素,游戏主机厂商仍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并没有急

于推进。因此,预计 20xx年电视游戏市场将先由互联网电视/盒子引爆,而游戏主机还有较

长的路要走。

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一章调查介绍

一、调查方法

(一)网民个人调查

1.1调查总体

中国有住宅固定电话(家庭电话、小灵通、宿舍电话)或者手机的

民。

◇ 样本规模

调查总体样本 76,000个,其中,住宅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各 38,000个,样本覆盖

中国大陆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 调查总体细分 6岁及以上常住居

A C B

调查总体划分如下:

子总体 A:被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包括:住宅固定电话覆盖的居民+小灵通用户+学生 宿舍电话覆盖用户+其他宿舍电话覆盖用户】;

子总体 B:被手机覆盖人

群;

子总体 C:手机和住宅固话共同覆盖人群【住宅固话覆盖人群和手机覆盖人群有重合, 重合处为子总体 C】,C=A∩B。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1.2抽样方式

CNNIC针对子总体 A、B、C进行调查,为最大限度地覆盖网民群体,采用双重抽样

A。采用的第二 框方式进行调研。采用的第一个抽样框是固定住宅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

个抽样框是移动电话名单,调查子总体 B。

对于固定电话覆盖群体,采用分层二阶段抽样方式。为保证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足够的

代表性,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分为 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

省内采取样本自加权的抽样方式。各地市州(包括所辖区、县)样本量根据该城市固

定住宅电话覆盖的 6周岁以上人口数占全省总覆盖人口数的比例分配。

对于手机覆盖群体,抽样方式与固定电话群体类似,也将全国按省、直辖市和自治区

分为 31层,各层独立抽取样本。省内按照各地市居民人口所占比例分配样本,使省内样本 分配符合自加权。

为了保证每个地市州内的住宅电话号码被抽中的机会近似相同,使住宅电话多的局号

被抽中的机会多,同时也考虑到了访问实施工作的操作性,在各地市州内住宅电话号码的

抽取按以下步骤进行:

手机群体调研方式是,在每个地市州中,抽取全部手机局号;结合每个地市州的有效

样本量,生成一定数量的四位随机数,与每个地市州的手机局号相结合,构成号码库(局

号+4位随机数);对所生成的号码库进行随机排序;拨打访问随机排序后的号码库。固定电 话群体调研方式与手机群体相似,同样是生成随机数与局号组成电话号码,拨打访问这些

电话号码。但为了不重复抽样,此处只访问住宅固定电话。

1.3调查方式

通过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系统(CATI)进行调查。

1.4调查总体和目标总体的差异

CNNIC在 20xx年底曾经对电话无法覆盖人群进行过研究,此群体中网民规模很小, 随着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目前该群体的规模逐步缩减。因此本次调查研究有一个前提假设, 即:

针对该项研究,固话和手机无法覆盖人群中的网民在统计中可以忽略不计。

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二)企业调查

2.1调查对象

电话调查的目标总体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 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等,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 照》,取得法人资格的企业。

2.2抽样方法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标准,将 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东 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类别:

??东部包括10个省市区: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

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6个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12个省市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3个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标准,企业法人单位分为十八个行业大类。 CNNIC按照各行业在互联网使用情况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将原十八个行业大类合并为九个行业类别:

序号 行业名称

农、林、牧、渔业

1 采矿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 制造业

3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 批发和零售业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序号 行业名称

住宿和餐饮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房地产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教育 6 7 8

9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按地区及合并后的行业两个指标进行交叉分层,将总体划分为

据 4*9共计36个层。根

20xx年第二次经济普查企业法人单位的省市、行业分布情况,在每层中等比例分配样本量。

在每层中随机抽取企业法人单位进行调查,最终有效样本共3000家企业。

2.3调查实施方法

本项目采用电话调查(CATI)的方式。调查随机性和准确性控制办法如下:

1)采取工作日早9点至晚6点拨打电话的方法。

2)完成调查后,要求电话调查公司提供所有电话的拨打明细情况,进行抽查。

3)为避免接通率对随机性的影响,对号码无法接通的情况,采取至少拨打三遍的方式。

4)为避免访员个人观点对访问造成影响,规定不需要读出的选项一律不加以任何提示,

并追问到位。

5)电话调查结束后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核对了变量的取值和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对于不合格样本予以整体删除处理。

(三)网上调查

网上调查重在了解典型互联网应用的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在

20xx年 12月 1日至 12月 31日期间进行了网上调查。将问卷放置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的网站上,同时在各类大型网站上设置问卷链接,由网民主动参与填写问卷。

(四)网上自动搜索与统计数据上报

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上自动搜索主要是对域名、网站数量及其地域分布等指标进行技术统计,而统计上

报数据主要包括 IP地址数和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4.1 IP地址总数

IP地址分省统计的数据来自亚太互联网信息中心(APNIC)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IP地址数据库。将两个数据库中已经注册且可以判明地址所属省份的数据,按 省分别相加得到分省数据。由于地址分配使用是动态过程,所统计数据仅供参考。同时,IP

地址的国家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也会要求中国 IP地址分配单位每半年上报一次其拥有 的 IP地址数。为确保

APNIC的

统计数据与上报数据进行比较、核实,确定最终 IP地址数。 IP数据准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会将来自

4.2中国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

中国的域名总数和网站总数来源于:

域名数:.CN和.中国下的域名数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库;中

国类别顶级域名(gTLD)来源于域名统计机构 WebHosting.Info公布的数据。

网站数:由 CNNIC根据域名列表探测得到。.CN和.中国域名列表由

据库提

供,类别顶级域名(gTLD)域名列表由国际相关域名注册局提供。 CNNIC数

4.3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报表制度,定期得到中国各运营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连的网络

出口带宽总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纳入了这些上报数据。

二、报告术语界定

◇网民: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 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 ◇手机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手机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手机接入互

联网的网民。

◇电脑网民:指过去半年通过电脑接入并使用互联网,但不限于仅通过电脑接入互

联网的网民。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农村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网民。

◇城镇网民:指过去半年主要居住在我国城镇地区的网民。

◇ IP地址: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上网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中的其他设备,是互

联网中的基础资源,只有获得 IP地址(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才能和互联网相连。

◇域名:本报告中仅指英文域名,是指由点(.)分割、仅由数字、英文字母和连字

符(-)组成的字串,是与 IP地址相对应的层次结构式互联网地址标识。常见的域名分为两

类:一类是国家或地区顶级域名(ccTLD),如以.CN结尾的域名代表中国;一类是类别顶

级域名(gTLD),如以.COM,.NET,.ORG结尾的域名等。

◇网站:是指以域名本身或者“WWW.+域名”为网址的

括中国的国

家顶级域名.CN和类别顶级域名(gTLD)下的 web站点,其中包 web站点,该域名的注册者位于中国境内。

如:对域名 cnnic.cn来说,它的网站只有一个,其对应的网址为 cnnic.cn或

除此以外,,……等以该域名为后缀的网址只被视为该网站的不

◇品牌渗透率:指过去半年内,使用过某品牌的网民数与使用过该类互联网应用的 同频道。

网民总数之比。

◇调查范围:除非明确指出,本报告中的数据指中国大陆地区,均不包括香港、澳

门和台湾地区在内。

◇调查数据截止日期:本次统计调查数据截止日期为

12月 31日。 20xx年

1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环境篇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二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互联网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 IPv4地址数量为 3.32亿,拥有 IPv6地址 18797块/32。

我国域名总数为 2060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年增长为 万,在中

我国网站总数为 335万个,年增长 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 53.8%。 158万个。

2.4%,达到 1109

4.6%;“.CN”下网站数为

国际出口带宽为 4,118,663Mbps,年增长 20.9%。

IPv4(个) IPv6(块/32) 域名(个)

其中.CN域名(个) 网站(个)

其中.CN下网站(个) 国际出口带宽(Mbps)

1 2013.12-2014.12年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对

20xx年 12月

20xx年 12月

331,988,224

18,797 20,600,526 11,089,231 3,348,926 1,582,870 4,118,663

年增长量 1,680,128

2,127 2,159,915 259,751 147,301 271,643 711,839

年增长率

0.5% 12.8% 11.7% 2.4% 4.6% 20.7% 20.9%

330,308,096 16,670 18,440,611 10,829,480 3,201,625 1,311,227 3,406,824

二、 IP地址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 IPv6地址数量为 18,797块/32,年增长 12.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块/32

21000

18000

15000

12000

9000

6000

3000

0 63 395 401 429 中国IPv6地址数 18,797 16670 16694 14607 12499 12535 9398

2009.12 2010.6 2010.12 2011.6 2011.12 2012.6 2012.12 2013.6 2013.12 2014.6 2014.12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1中国

IPv6地址数量

全球 IPv4地址数已于

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

持不变,截至 20xx年

万个

40000 20xx年 2月分配完毕,自 33199万个。 20xx年开始我国 12月,共计有 中国IPv4地址数及其增长率

33163 33044 33047 33053 33062 33031 33041 33199

30000

23245

20000 25045 27764

10000

2009.12 2010.6 2010.12 2011.6 2011.12 2012.6 2012.12 2013.6 2013.12 2014.6 2014.12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2中国

IPv4地址数及其增长率

三、域名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域名总数增至

增长 11.7%。 2060万个,年

1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表 名数2

CN COM NET 中国 ORG BIZ INFO 其他 总和

2中国分类域

数量(个) 11,089,231 7,949,939 910,031 285,395 232,614 85,483 47,624 209 20,600,526

占域名总数比例

53.8% 38.6% 4.4% 1.4% 1.1% 0.4% 0.2% 0.0% 100.0%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CN”域名总数为 2.4%,占中国域名总数

比例为 53.8%;“.COM”域名数量为 795万,占比为 到 28.5万。

cn com.cn adm net.cn org.cn gov.cn ac.cn edu.cn mil.cn 合计

表 3中国分类 CN域名数

数量(个) 8,732,073 1,355,743 645,225 167,621 79,757 57,024 46,695 5,023 70 11,089,231

1109万,年增长

38.6%;“.中国”域名总数达

占 CN域名总数比例

78.7%

12.2% 5.8% 1.5% 0.7% 0.5% 0.4% 0.0% 0.0% 100.0%

四、网站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网站3数量为 年增长 4.6%。

335万个,

2类别顶级域名(gTLD)来源于域名统计机构 WebHosting.Info12日公布的数据。

月 29

3指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网站数量 万个

400

300 294 320 335

268 273

230 250

200 191 183

100

2010.12 2011.6 2011.12 2012.6 2012.12 2013.6 2013.12 2014.6 2014.12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中国网站数量

注:数据中不包含.EDU.CN下网站 3

五、网页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网页4数量为 1899亿个,年

增长 26.6%。

中国网页数量及增长率

亿个 161.0% 180%

2400 150%

108.8% 1899 120%

1600 89.5% 1500 78.6% 1227 90%

800 866 600 41.7% 60%

336 22.2% 26.6% 30%

85 161 44.3%

0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网页数 增长率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中国网页数量及增长率

4

其中,静态网页数量为 1127亿,占网页总数量的 59.36%;动态网页数量为亿,占

4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72 1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页总量的 40.64%。

表 中国网页数量

20xx年 单位 4

网页总数 静态网页

个 个

占网页总数比例

动态网页

网页长度(总字节数) 平均每个网站的网页数 平均每个网页的字节

占网页总数比例

KB 个 KB

150,040,762,685 89,696,746,139

59.78%

60,344,016,546

40.22%

7,479,873,203,607

46,864

50

20xx年 189,918,649,085 112,744,752,741

59.36%

77,173,896,344

40.64%

9,310,312,446,467

56,710

49

增长率 26.6% 25.7% -0.7% 27.9% 1.0% 24.5% 21.0% -2.0%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

为 20.9%。

Mbps

4200000 3500000 2800000 2100000

1,899,7922,098,150

40% 20% 0%

2014.12

4,118,663 Mbps,年增长率

中国国际出口带宽及其增长率

4,118,663 100%

3,776,909

3,406,824 80% 62.4%

60%

1,389,5291,548,811

1400000 1,098,9571,182,261 22.7%

17.5%

10.1% 11.5%

7.6% 700000

10.4%

10.9%

9.0%

2010.12 2011.6 2011.12 2012.6 2012.12 2013.6 2013.12

2014.6

国际出口带宽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增长率

2014.12

图 中国国际出口宽带及其增长率

5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表 主要骨干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数

5 国际出口带宽数(Mbps)

中国电信 2,569,519 中国联通 1,037,023 中国移动 390,263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66,560 中国科技网 55,296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 2 合计 4,118,663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三章互联网络接入环境

一、互联网络接入设备

20xx年,台式机、笔记本等传统上网设备的使用率保持平稳,移动上网设备的使用率

进一步增长,新兴家庭娱乐终端网络电视的使用率达到一定比例。

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分别为 70.8%、43.2%,与 20xx年底基 本持平;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增高,较 20xx年底提高 4.8个百分点;平板电脑 的娱乐性和便捷性特点使其成为网民的重要娱乐设备,20xx年底使用率达到

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学历网民使用率 51.0%)、高收入人群(月收入 5000元以上网民使用率 43.0%)中拥有更高使用率;随着网络技术和宽带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融传统电视和网络

为一身,其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迎合现代家庭娱乐需求,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家庭娱

乐模式,截至 20xx年

100%

80%

60%

44.1% 43.2% 69.7%70.8% 81.0% 34.8%,并 12月,网络电视使用率已达到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85.8% 15.6%。

40%

20%

0%

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2013.12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34.8% 28.3% 15.6% 手机 平板电脑 2014.12 电视 2014.12

图 互联网络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6

二、互联网络接入场所

20xx年,我国网民在家里、网吧、工作单位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与 20xx年基本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持平,在学校通过电脑上网比例略有增长,在公共场所电脑上网使用率增长 3.4个百分点, 机场、咖啡馆、餐厅等公共场所无线网络环境的提供,使公共场所成为网民网络办公、娱 乐地点的补充。

网民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场所

100%

80%

60%

40%

20%

0%

家里 网吧

2013.12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18.7%18.1% 32.5% 31.1% 11.3% 14.2% 18.0% 14.6% 89.8% 90.7% 单位 学校 2014.12 公共场所 2014.12

图 网民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场所

7

三、城镇电脑网民家庭 Wi-Fi接入

情况

在家里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城镇网民中,家庭 Wi-Fi的普及情况已达到很高水平,比 例为 81.1%。家庭

市互联

网普及率的进一步提升。 城镇电脑网民家庭Wi-Fi接入情况

不清楚, 1.9%

未接入, 17.1% Wi-Fi的使用对家庭中高龄成员上网具有较强带动作用,推动城

接入, 81.1%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20 图 8城镇电脑网民家庭 Wi-Fi接入情况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四章互联网络安全环境

一、互联网安全事件发生情况

20xx年,总体网民中有

安 46.3%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我国个人互联网使用的

全状况不容乐观。在安全事件中,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木马、账号或密码被盗情况最为严 重,分别达到 26.7%和

护,

需要政府、企业、网民三方群策群力,全体网民应致力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提高 对网络虚假有害信息的辨识和抵抗能力,共建安全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安全事件发生比例

0% 10% 20% 30%

26.7% 25.9%,在网上遭遇到消费欺诈比例为 12.6%。网络安全的维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者木马

账号或者密码被盗 25.9%

在网上遇到消费欺诈 12.6%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互联网安全事件发生情况

9

二、网民互联网安全感知

本次调查显示,有 48.6%的网民表示我国网络环境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49.0%的网民 表示互联网不太安全或非常不安全。遭遇帐号或密码被盗、消费欺诈等网络安全问题以及 各类信息泄露事件的曝光,严重影响到网民的网络安全感知。当前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公 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宣扬网络安全,不断增强广大网民网络安全意识,并营造 网络安全人人有责、人人维护网络安全的网民意识;应不断创新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和管理 方法,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共同努力为我国网民营造出安全、稳定、可靠、有序的 网络环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民互联网安全感知 说不清, 2.4% 非常安全, 3.5%

22 非常不安全, 7.0% 比较安全, 45.1% 不太安全, 42.0%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网民互联网安全感知 1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应用篇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3

2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五章网民规模与结构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3117万人。互联网普

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

及率为 47.9%,较 20xx年底提升了 2.1个百分点。

万人

100000

42.1%

38.3%

75000

28.9%

50000

22.6%

16.0% 29800

25000

8.5% 111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45.8%

47.9%

50% 40%

61758 64875

51310 56400

30% 20% 10% 0%

34.3%

45730

38400

10.5% 13700

21000

网民数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互联网普及率

2014.12

图 1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20xx年网民增长的宏观带动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政府方面,20xx年政府更加重视互联网安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于 份成立,旨在全力打造安全上网环境、投入更多资源开展互联网治理工作,消除非网民上 网的安全顾虑;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 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工作正式提上社会经济 发展日程,推动互联网成为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对非网民信息生活的渗透 力度持续扩大;“宽带中国 普及。

运营商方面,20xx年中国

4G商用进程全面启动,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经济 2014专项行动”持续开展,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宽带的建设和

2月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行情况》显示,截至 12月,中国

景下,4G 4G用户总数达 9728.4万户,在网民增长放缓背

网络的推广带动更多人上网;运营商继续大力推广“固网宽带+移动通信”模式的产品,通

过互联网 OTT业务和传统电信业务的组合优惠,吸引用户接入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随着虚拟运营商加入市场竞争,电信市场在 20xx年出现活跃的竞争发展态势,相比基础运 营商,其在套餐内容方面灵活度更大,获得很多用户的认可。

企业方面,20xx年新浪微博、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使“互联

网”成为频频见诸报端的热点词,互联网应用得到广泛宣传,互联网应用与发展模式快速

创新,比特币、互联网理财、网络购物、O2O模式等一度成为社会性事件,这些宣传报道

极大地拓宽了非网民认知、了解、接触互联网的渠道,提高非网民的尝试意愿。

根据调查,20xx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 64.1%,由于手机带动

网民增长的作用有所减弱,故新网民手机使用率低于 20xx年的 73.3%。由于

20xx年新增

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 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

校、 22.7%,而学生群体的上网场景多为学新网民互联网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家庭,故新网民使用台式电脑的比例相比 20xx年上升明显,达 80% 73.3%

60%

40%

28.7%

20%

0% 16.9% 13.2% 51.6% 51.6%。 64.1%

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2013 2014 手机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12 新网民互联网接入设备使用情况

数据显示,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比例为 61.3%,其次为年龄 太大/太小,占比为 28.5%,相比 20xx年均有所上升。互联网知识与应用技能的缺乏,仍然 是造成网民与非网民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的比例为

10.7%,互联网接入设备的获取能力差异造成的使用鸿沟也不能忽视。

2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

80% 60%

58.1%61.3%

40%

28.5% 20.6%

10.0%10.7%

1.8% 3.0%

0%

不懂电脑 /网络

年龄太大 /太小

没有电脑等 上网设备 2013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当地无法 连接互联网

2014

2014.12

没时间上网

不需要 /不感兴趣

17.4%17.3%

10.5% 11.6%

20%

图 13

非网民不使用互联网的原因

数据显示,近年来非网民的上网意愿持续降低,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的比例,从 年的 16.3%逐渐下降至 20xx年的 大、网民规模 的增速将继续减缓。

90%

2011

11.1%,未来非网民的转化难度将进一步加

非网民未来上网意向

68%

77.3%

69.5%

74.5%

72.7%

45%

16.3%

13.4%

14.3% 2011

9.3% 2012

13.7% 11.9% 2013

11.1% 2014 16.2%

23%

0%

肯定上/可能上

来源:

不一定/说不清 肯定不上/可能不上

2014.1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14

非网民未来上网意向

对潜在网民(肯定上/可能上)与非潜在网民(肯定不上/可能不上/不一定/说不清)进 行对比发现,非潜在网民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农民、60岁及以上的群体占比很高,分别达 到 /网络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9.2%、43.3%和 36.7%,这些特征与该群体不上网的原因表现一致,即不懂电脑

2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64.1%)、年龄太大/太小(30.6%);而 30.2%的潜在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上 网,这一群体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与使用技能,未来转化为网民的可能性更高。

(二)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5672万人。网民中

5.57亿,较

20xx年增加

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 20xx年的 81.0%提升至 85.8%。

万人

75000

81.0%

60000

60.8%

45000 30000

24.0%

15000

5040 0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0%

11760

20%

39.5%

30274

23344

40%

66.2%

69.3%

74.5%

50006

41997

35558

60%

85.8% 55678

80%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100%

手机网民规模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

2014.12

图 15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20xx年上半年手机网民增速为

长,手机网

5.4%,下半年为 5.6%,增速未出现明显增

民即将进入平稳增长阶段。一方面,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基本达到饱和,根据工信部发布 的《通信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20xx年全年移动电话普及率由 90.8%升至年底的 94.5%,

上升空间逐渐缩窄;另一方面,从 6月围,

曾对推动手机网民起到重要作用的“购话费送手机”的终端补贴政策随之出现重大调整, 同时国资委要求运营商在三年内连续削减

1日起运营商被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

(三)分省网民规模

20%的营销费用,以上政策变动对智能手机的推

广渠道造成显著冲击,手机网民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受到部分削弱。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大陆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达 25个,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达 10省中,

12个。分经济区域看,东部地区

28

有 8省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 12省中有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省中仅有 1省,西部地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省,东北部地区三省中有 1省,不同经济区域间互联网普及率差异非常明显。

表 6 2013-20xx年中国内地分省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1593 75.3% 2.4% 1

1716 71.1% 2.0% 2

7286 68.5% 4.2% 3

2471 65.5% 2.9% 4

3458 62.9% 3.9% 5

904 61.4% 4.4% 6

2580 58.8% 5.2% 7

4274 53.8% 4.4% 8

1838 50.6% 4.7% 9

1139 50.3% 4.2% 10

289 50.0% 5.5% 11

3603 49.1% 6.3% 12

4634 47.6% 7.0% 13

421 47.0% 2.3% 14

1745 46.4% 3.3% 15

1142 45.7% 4.5% 16 1357 45.7% 4.9% 17

2625 45.3% 5.4% 18

1243 45.2% 6.9% 19

295 45.1% 4.2% 20

1599 41.7% 5.6% 21 123 39.4% 6.9% 22

1848 39.2% 4.2% 23

2579 38.6% 7.0% 24

3022 37.3% 6.6% 25

3474 36.9% 5.8% 26

2225 36.9% 3.5% 27

951 36.8% 6.4% 28

1643 35.1% 7.5% 29

1222 34.9% 6.7% 30

1543 34.1% 5.1% 31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64875

47.9%

5.0%

--

通过变异系数5来反映省间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可以看到,我国互联网普及的地区差 异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截至 20xx年 12月,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为 0.24,相比 2013 年底下降了

0.01。实现互联网接入以来,中国在推进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工作上取得显著成

效,但由于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仍然存在,进一步推动普及情况落后省份的互联网建 设工作将成为一项长期工程。

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变异系数)

3.5 3.0 2.5 2.0 1.5 1.0 0.5 0.0

1.60

1.43

1.05

0.85 0.77 0.71

0.61 0.61

0.43

0.32 0.28 0.25 0.24

3.37

2.79

2.45

0.56

0.36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16

互联网普及率的省间差异(变异系数)

(四)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

亿,较 20xx年底增

加 188万人。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相比 整体网民规模增

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将需 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推动农村网民规模增长。

27.5%,规模达 1.78

2929万人。在

20xx年底增长

5变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平均值的比,反映该组数据变异程度的大小。省互联网普及率的变

异系数越大,说明互联网普及率的地区差异越大。

3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网民城乡结构

80% 60% 40%

28.6%

20% 0%

27.5%

71.4%

72.5%

城镇

2013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农村

2014

2014.12

图 17

中国网民城乡结构

尽管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差异仍有扩 大趋势,20xx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

34个百分点。造成差距的原因,部分

在于城镇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互联网普及推进工作的成果,根本则是地区经济 发展不平衡,妥善解决城乡数字鸿沟的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

城乡互联网普及率

80%

60.3%

60%

43.0%

40%

26.0%

20%

7.4%

0%

2007

2008

2012

2010 农村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1 城镇

2014.12

2013

2014

12.3%

15.5%

33.9%

18.6%

20.7%

24.2%

28.1%

28.8%

54.6%

49.6%

57.4%

62.8%

2009

18

城乡互联网普及率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二、网民结构

(一)性别结构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

本保持稳定。

中国网民性别结构

60% 56.0% 56.4%

44.0%

40% 43.6% 56.4:43.6,近年间基

20%

0%

2013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女 2014 2014.12

19 中国网民性别结构

(二)年龄结构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网民以

计达到 78.1%。

其中 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

比,40岁及以上年龄段

的网民比例有所增加,19岁及以下青少年儿童网民的比例有所降低。一方面,是网络接入 环境日益普及、媒体宣传范围广泛,增加了中老年群体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另一方面,是 人口的老龄化。两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网民的年龄结构出现年长化趋势。 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 20xx年底相 31.5%。与

32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40%

31.2% 31.5%

30% 20% 10%

1.9% 1.7% 0%

12.1%

12.3%

5.1%

5.5% 1.9% 2.4%

24.1% 22.8%

23.9%23.8%

10岁以下 10-19岁

来源:

20-29岁 2013

30-39岁 40-49岁 2014

50-59岁 及以上

60岁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20

中国网民年龄结构

(三)学历结构

截至 20xx年 12月,网民中具备中等教育程度的群体规模最大,初中、高中/中专/技

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 36.8%与 30.6%。与 本稳定。

40% 30% 20%

11.9%11.1%

10% 0%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技校

大专

大学本科及以上

10.1%10.4%

10.8%11.0%

20xx年底相比,网民的学历结构保持基

中国网民学历结构

36.0%36.8%

31.2% 30.6%

2013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2014.12

图 21

中国网民学历结构

(四)职业结构

截至 20xx年

个体户/自由职业

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

23.8%,其次为

者,比例为 22.3%,企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员占比合计达到 17.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网民职业结构

0% 10% 20% 30%

25.5% 23.8%

0.5% 0.5%

4.3% 3.4%

0.4% 0.6%

2.1% 2.2%

11.4% 14.2%

6.6% 5.8%

3.8% 3.9%

3.5% 3.7%

18.6%

4.0% 2.3%

6.6% 6.3%

2.4% 2.8%

10.2% 7.7% 22.3% 学生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职员 企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企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 企业/公司一般职员 专业技术人员 商业服务业职工 制造生产型企业工人 个体户/自由职业者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农林牧渔劳动者 退休 无业/下岗/失业

2013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2014.12

22 中国网民职业结构

(五)收入结构

截至 20xx年 12月,网民中月收入6在

最高,分别

为 18.8%和 20.2%。与

由于城镇网

民的增幅高于农村网民,另一方面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密不可 分。 2001-3000、3001-5000元的群体占比 20xx年相比,网民的收入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一方面是

6其中学生收入包括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勤工俭学工资、奖学金及其它收入,农民收入包括子女提供的生 活费、农业生产收入、政府补贴等收入,无业、下岗、失业群体收入包括子女给的生活费、政府救济、补 贴、抚恤金、低保等,退休人员收入包括子女提供的生活费、退休金等。

3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0% 10% 20%

无收入 9.7%

2.2%

500元以下 11.1%

15.2%

501-1000元 10.7% 13.3%

1001-1500元 8.8%

8.1%

1501-2000元 10.7%

10.3%

2001-3000元 17.8%

18.8%

3001-5000元 15.8%

20.2%

5001-8000元 7.7%

8.7%

8000元以上 5.1%

5.7%

2013 2014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中国网民个人月收入结构

23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5

3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六章个人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上网时长

20xx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 26.1小时,较 20xx年底增加了

1.1个小时。网 民对互联网应用使用广度和深度的提升,继续推动我国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的持续增长。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26.1

25.0

20 18.3 18.7 20.5 小时 30

10

2010

来源: 2011 2012 2013 2014 2014.1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4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

二、网民互联网态度

(一)网络信任

信任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网络信任不仅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深层网络应用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20xx年,有 54.5%的网 民表示对互联网信任,相比 20xx年的 35.1%,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度有较大幅度提高。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比例

60% 54.5%

40% 35.1%

20%

0%

20xx年 20xx年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25 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比例

在转型期,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从“熟人社会”过渡到“生人社会”,传统

社会的信任基础受到冲击,而现代社会信任体系尚未健全,人们的社会信任度有所降低。

网络空间自我发展形成的信任机制,在逐步提升了人们虚拟空间信任度的同时,也渐渐影

响到线下现实社会的交往、交易等场域,对实体社会信任的缺失也起到了一定的填补作用。

此外,尽管一些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但整体上升的网络信任比例体现出整体网民对网络空

间的包容程度在提升。

(二)网络分享

互联网降低了沟通和交易的成本,也营造了互惠分享的网络空间。本次调查显示,2014

年,有 60.0%的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 13.0%,比较 愿意的占 47.0%。借助网络空间,网民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 也创造了新的价值。

3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民分享意愿

说不清, 6.6%

非常不愿意,

6.4% 非常愿意, 13.0%

不太愿意,

27.0% 比较愿意,

47.0%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26 网民分享意愿

与“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相比,“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互惠分享的 意愿更加强烈。调查显示,10-29岁的年轻人相对于其他群体更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尤其 是 10-19岁的人群,有

体逐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互联网对互惠、分享、合作和创新的推动作用将表现的更加 明显。

100%

80%

65.9%

60%

40%

20%

0%

10岁以下 10-19岁

来源: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及以上 60岁57.5% 61.4% 56.3% 56.1% 56.6% 51.8% 65.9%的网民表示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在网上分享。随着未来这个不同年龄网民愿意网上分享的比例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27 不同年龄网民愿意网上分享的比例

(三)网络评论

“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

见的“新公共领域”。调查显示,有 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其中非常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喜欢的占 6.7%,比较喜欢的占 37.1%。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

网络空间“新公共领域”的特征有助于成为社会冲突的“安全阀”,良好、通畅的对话

空间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引导网络参政议

政,广大网民通过互联网通道评论时事、反映民生、建言献策,网络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网民评论意愿

说不清, 6.0%

非常不喜欢,

7.8% 非常喜欢, 6.7%

不太喜欢,

42.4% 比较喜欢, 37.1%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28 网民评论意愿

与其他群体相比,青少年群体的网络舆论表达意愿更强烈,尤其是 10-19岁网民网上发

言积极性最高,有 50.2%的比例;其次是 20-29岁的网民群体,有 46.6%的比例。青少年处

于思想意识形成期,言论表达的积极性较高,网络空间给了青少年群体更大的自由表达空

间,有利于培养独立的个性。但网络空间的虚拟与现实混淆、言论的群体极化效应等也会

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同年龄网民愿意网上评论的比例

60% 50.2% 46.6% 40.9%

40%

28.1%

20% 36.8% 37.4% 35.4%

0%

10岁以下

10-19岁

来源: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及以上 60岁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40 图 29 不同年龄网民愿意网上评论的比例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四)网络依赖

随着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网民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必

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本次调查显示 53.1%的网民认为自身 依赖互联网,其中非常依赖的占 12.5%,比较依赖的占 40.6%。

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

说不清, 1.4% 非常依赖,

非常不依赖, 12.5%

5.8%

不太依赖,

39.7%

比较依赖,

40.6%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

30

学历程度越高的网民对互联网的依赖比例越大。小学及以下网民中有 44.9%的人比较或 非常依赖互联网,大学本科及以上的网民中这一比例达到 63.9%。网民对互联网依赖的比 例随学历增长而增长,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精英、白领阶层的工作、生活和娱乐的“基 础元素”。

不同学历网民互联网依赖比例

80%

63.9%

60% 60.2%

44.9% 49.5% 54.2%

40%

20%

0%

小学及以下 初中 高中/中专/技校 大专 大学本科及以上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不同学历网民互联网依赖比例

31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伴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互联网在农村网民生产、生活、娱乐中的重要性逐

步体现出现,已经有 47.9%的农村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但是农村网民对 互联网依赖的程度明显低于城镇网民,55.1%的城镇网民认为自己比较或者非常依赖互联网,

高出农村地区 7.2个百分点。这表明对于农村网民而言,互联网尚未从单纯的娱乐工具转变

为其生活服务平台。未来除了要继续缩小城乡互联网接入的数字鸿沟以外,更要重视城乡

网民在互联网应用方面的差距。

城乡网民互联网依赖比例

100%

80%

60%

40%

20%

0%

城镇 乡村 55.1% 47.9%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32 城乡网民互联网依赖比例

三、个人互联网应用普及状况

20xx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发展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即时通信

作为网民第一大上网应用,在高使用率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攀升;微博、电子邮件等其他交

流沟通类应用使用率持续走低;博客社交性退化,媒体功能凸显,使用率呈现回升态势;

电子商务类应用依然保持快速发展,手机旅行预订应用表现突出。

即时通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

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在网民中的使用率继续上升,达到

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 20xx年

信使

用率为 91.2%,较 20xx年底提升了 5.1个百分点。手机即时通信由于其随身、随 90.6%。20xx年, 12月,手机即时通

42 时、拥有

社交属性和可以提供用户位置的特点,自身定位逐渐从以前单一的通信工具演变成支付、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游戏、O2O等高附加值业务的用户入口,以其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其他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潜 在商业价值。

手机旅行预订进入爆发增长期

20xx年,中国网民手机商务应用发展大爆发,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

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 63.5%,73.2%和 69.2%,远超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而长期 处于低位的手机旅行预订,20xx年用户年增长达到

194.6%,是增长最为快速的移动商务类

应用。随着我国国民休闲体系的形成,手机旅行预订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

互联网理财热度消减、规模稳定

截至 20xx年 12月,购买过网络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 20xx年 6月增

长 1465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 2个百分点。由于收益

率下滑和中国股市回暖带来的分流作用,互联网理财已基本结束了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 表 7 2013-20xx年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的态势,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 率

用户规模(万) 网民使用率

58776 52223 51894 47807 43298 36585 36142 30431 29385 28214 25178 24884 22173 17267 12908 10896

90.6% 80.5% 80.0% 73.7% 66.7% 56.4% 55.7% 46.9% 45.3% 43.5% 38.8% 38.4% 34.2% 26.6% 19.9% 16.8%

用户规模(万) 网民使用率

53215 48966 49132 45312 42820 33803 30189 26020 27441 25006 25921 28078 18077 14067 12046 8770

86.2% 79.3% 79.6% 73.4% 69.3% 54.7% 48.9% 42.1% 44.4% 40.5% 42.0% 45.5% 29.3% 22.8% 19.5% 14.2%

全年增长率 10.4% 6.7% 5.6% 5.5% 1.1% 8.2% 19.7% 17.0% 7.1% 12.8% -2.9% -11.4% 22.7% 22.7% 7.2% 24.2%

7849万,较

12.1%,较 20xx年 6月使用率增长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7849

12.1%

-

-

-

表 率

8 2013-20xx年中国网民各类手机互联网应用的使用

用户规模(万) 网民使用率

43079 36503 36651 29104 24669 21535 14440 20228 12548 11713 19645 12714 4557 8146 5535

86.1% 73.0% 73.3% 58.2% 49.3% 43.1% 28.9% 40.5% 25.1% 23.4% 39.3% 25.4% 9.1% 16.3% 11.1%

全年增长率 17.8% 17.6% 13.3% 25.9% 26.8% 15.3% 63.5% 11.9% 73.2% 69.2% -13.0% 10.4% 194.6% 45.7% 36.8%

用户规模(万) 网民使用率

50762 42914 41539 36642 31280 24823 23609 22626 21739 19813 17083 14040 13422 11872 7571

91.2% 77.1% 74.6% 65.8% 56.2% 44.6% 42.4% 40.6% 39.0% 35.6% 30.7% 25.2% 24.1% 21.3% 13.6%

(一)信息获取类应用发展

1.1搜索引擎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 80.5%,用户规模较 20xx年增长

3257万人,增长率为

5.22亿,使用率为

4.29亿,使用

6.7%;手机搜索用户数达

率达 77.1%,用

搜索引擎是网民除即时通信外使用率最高的互联网应用,手机搜索也在手机应用中位 户规模较 20xx年增长 6411万人,增长率为 17.6%。

列第二位。作为基础应用,搜索引擎用户规模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而持续增加;同时,搜 索引擎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也吸引着网民积极使用互联网搜索。

4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搜索引擎应用在 20xx年表现出的发展特点是:搜索服务与产品形式更加多样化,线上 搜索连接线下消费的趋势凸显。搜索服务已经从单一文字链结果的展示方式,转变为文字、 表格、图片、应用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丰富展现方式,从关键词搜索转向自然语言搜索、 图片搜索、实体搜索;另外,通过优化算法,以及结合用户搜索记录、社交活动及地理位 置等信息形成的个性化搜索,成为搜索引擎的主推服务。同时,随着互联网 O2O商业模式 的发展,搜索引擎的角色也出现了重要转变,正在逐渐摆脱单纯的流量入口角色,通过旧 产品升级、新产品开发、其他业务的收购和布局等举措,转型为对企业的综合服务提供商 和对用户的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除了传统的将用户流量与互联网服务相连接的服务外, 更加注重与线下商业的直接对接,打造 O2O闭环,这也是目前搜索引擎持续提高流量和收 入的重要发展路径。

2013-20xx年搜索/手机搜索

万人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40%

20000 10000

20% 0%

48966 79.3%

36503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52223 80.5%

42914

100% 80% 60%

73.0%

77.1%

2013

搜索用户规模

搜索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搜索用户规模

手机搜索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率

33 2013-20xx年搜索/手机搜索用户规模及使用

20xx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格局基本保持稳定。过去半年使用过搜索引擎的网民中,

使用过百度搜索的比例为 92.1%;搜搜/搜狗搜索位列第二,渗透率为 45.8%;360搜索位列 第三,渗透率为 38.6%。专注于移动搜索的神马搜索和宜搜搜索的渗透率较低,分别为 3.5%

和 1.9%。在手机端综合搜索引擎市场中,品牌表现也比较一致:百度搜索以 的使用

率排名第一,其后分别是搜搜/搜狗搜索和 360搜索,使用率分别为 29.7%和 21.9%。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0.3%

4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xx年综合搜索引擎品牌渗透率

100% 92.1% 90.3%

80%

60%

45.8%

40%

20%

0%

百度搜索 搜搜/搜狗 360搜索 谷歌搜索 神马搜索 宜搜搜索 有道搜索 其他 38.6% 29.7% 21.9% 27.4% 14.2% 3.5%3.1% 1.9%1.3% 1.3%1.1% 2.0%1.2%

总体渗透率

来源: 手机端渗透率 2014.1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透率 34 20xx年综合搜索引擎品牌渗

1.2博客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博客用户规模为

加 2126万,增长率 1.09亿,较 20xx年底增

为 24.2%。网民中的使用率为 16.8%,比 20xx年底增长了 2.6个百分

自 20xx年起步,博客在中国已有近 13年的历史。博客是一个内容发布平台,点。 它的兴

起源自人们自我表达的需求。从社会传播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社会化的草根媒体,让网

民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发布者和评选者。早期的博客,兼具自媒体属性和交互属性,

是公众交流信息、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随着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博客的交互属

性逐渐被替代。如今博客的创作者主要是精英人群,创造的内容也趋于专业化,博客的阅

读者则主要把博客当成获取信息的渠道来源。

4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20xx年博客

万人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12000 10896 30%

10000 8770 25%

8000 16.8% 20%

6000 14.2% 15%

4000 10%

2000 5%

0 0%

2013 2014

博客用户规模 博客使用率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35 2013-20xx年博客用户规模及使

用率

(二)商务交易类应用发展

2.1网络购物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 3.61亿,较 年底增加 5953万人,

增长率为 19.7%;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 48.9%提升至 55.7%。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34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20xx年网络购物/手机网络购物

万人

50000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55.7%

48.9%

36142

30189

60% 5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42.4%

28.9%

14440

23609

40% 30% 20% 10% 0%

2013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 网购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网购用户规模

手机网购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36 2013-20xx年网络购物/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纵观 20xx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主要呈现出普及化、全球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具 体而言,网购群体主流年龄跨度增大,向全民扩散。CNNIC数据显示,20xx年最主流网购 用户(20-29岁网购人群)规模同比增长 10.4%,

50岁及以上网购人群用户规模同比增长 33.2%。 跨境 B2C业务的开启彰显中国网络零售全球化发展趋势。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海外优质 商品的旺盛需求,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畅销,以及跨境支付体验的不断完善,20xx年跨

境 B2C业务在天猫、京东、苏宁等各大网络零售平台上线。阿里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 217个国家和地区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进行交易。至此,跨境电商在中国进入全球化大众消费 时代。

手机网购激发移动环境下消费,引领网络购物发展。20xx年手机购物市场发展迅速。 CNNIC数据显示,20xx年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 63.5%,是网

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 3.2倍,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提升了 分点达

到 42.4%。CNNIC研究显示,手机购物并非 下产生增量

消费,并且重塑线下商业形态促成交易,从而推动网络购物移动化发展趋势。

PC购物的替代,而是在移动环境

13.5个百

2.36亿,增长率为

23.7%,10-20岁网购人群用户规模同比增长

48

20xx年随着京东、聚美优品、阿里巴巴的上市,网络零售市场格局趋向稳定。淘宝网、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天猫、京东的品牌渗透率位居前三位,分别为 87%、69.7%和 45.3%,遥遥领先于同类竞争 对手。唯品会以特卖形式后来居上,超过众多传统网络购物平台,位居第四位,品牌渗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率 18.8%。由团购网站转型成功的聚美优品排在第九位,品牌渗透率 11.7%。

20xx年网络购物市场品牌渗透率

0%

20%

40%

60%

80%

100% 87.0%

淘宝网 天猫 京东 唯品会 当当 苏宁易购 1号店 亚马逊 聚美优品

来源:

45.3%

18.8% 16.2% 14.2% 12.9% 12.6% 11.7%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69.7%

2014.12

图 透率

37 20xx年网络购物市场品牌渗

2.2团购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增加 3200万人,增 长率为 22.7%。与 22.8%提升至 26.6%。

与此同时,手机团购增长迅速,引领团购市场发展。目前,手机团购用户规模达到 1.19亿, 2013-20xx年团购 增长率为 45.7%,手机团购的使用比例由 /手机团购16.3%提升至 21.3%。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万人

20000

17267 26.6%

30% 25% 20% 15% 10%

5000

5%

0%

1.73亿,较 20xx年底

20xx年 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团购的比例从

22.8%

15000

14067

21.3%

11872

16.3%

10000

8146

2013

团购用户规模

团购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团购用户规模

手机团购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率

38 2013-20xx年团购/手机团购用户规模及使用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历经四年的快速进化,20xx年团购网站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美团网以

56.6%

的品牌渗透率位居行业首位。聚划算、大众点评团、糯米网相差不多,分别为 33.4%、30.1%、 25.9%,位居第二位至第四位。58团购以 17.3%的渗透率位居第五位。

20xx年团购市场品牌渗透率

0% 20% 40% 60%

56.6%

33.4%

30.1%

25.9%

17.3% 美团网 聚划算 大众点评团 糯米网 58团购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透率 39 20xx年团购市场品牌渗

团购网站在创立初期仅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但是以低价为诱惑吸引用户的发展模

式具有先天结构缺陷,团购网站难以长期维系客户。面对 2012-20xx年团购行业资本市场遇 冷的局面,团购网站纷纷谋求转型。

在电影票、酒店、KTV等细分领域纵深发展的美团网 20xx年占据行业领跑者角色;由 于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用户优势,糯米网于 20xx年被百度收购;横向发力在线预订、 订餐服务、向婚嫁领域拓展的大众点评团也在 20xx年被腾讯注资。20xx年团购网站会继续 向 O2O深化转型,借助移动终端结合 LBS拓展本地生活化服务市场。

2.3网上支付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 3.04亿,较 20xx年底增加 4411

万人,增长率为 17.0%。与

的比例从 42.1%

2.17亿,增长率为 20xx年 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提升至 46.9%。与此同时,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

73.2%,网民手机支

50 付的使用比例由 25.1%提升至 39.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20xx年网上支付/手机网上支付

万人

40000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46.9%

42.1%

30431

26020

50% 40% 30% 20% 10% 0%

30000 20000

39.0%

21739

25.1%

12548

10000

2013

网上支付用户规模

网上支付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

手机网上支付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40 2013-20xx年网上支付/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xx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倒逼”传统银行改革,银行业的监管 制度不断约束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金融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在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等 互联网公司的运作下已具备多种金融服务能力(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小额理财工具), 对传统银行业务造成一定冲击。

20xx年第三方网上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对决,形成当前多元化主体并 存的局面。20xx年春节期间,大型互联网知名企业通过“红包”和“网上叫车”业务快速 占领移动支付市场。随后,各大银行积极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同时联合银联、运营商大力 推行基于银联移动支付平台的 NFC手机支付业务。

20xx年央行紧急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业务,第三方网上支付则推出“白 条”、“花呗”业务曲线信用消费。央行的出发点在确保用户资金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通 过小额信用消费化解用户疑虑。此外,第三方网上支付正在积极拓展跨境消费——支付宝 和环球蓝联7合作,对银行的海外退税服务形成竞争压力。预计,20xx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业 务与银行业务的竞合博弈将表现得更加突出。

20xx年网络支付市场,支付宝拥有 支

88.2%的品牌渗透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银联

21.5%。腾讯财付通

付以 41.9%的渗透率位居第二位。移动微信支付后来居上,渗透率为 和快钱支付分别以 19.6%和 13.2%的渗透率位居第四位和第五位。

7

环球蓝联(Global Blue):全球最大的购物退税(Tax Free Shopping)服务体系。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xx年网络支付市场品牌渗透率

0% 20% 40% 60% 80% 100%

88.2%

41.9%

21.5%

19.6%

13.2% 支付宝 银联支付 微信支付 腾讯财付通 快钱支付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透率 41 20xx年网络支付市场品牌渗

2.4互联网理财

截至 20xx年 12月,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

较 20xx年 6月

增长 1465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

2个百分点。

网络理财产品在其发展之初的一年里风光无限,但转入 20xx年下半年,已基本结束了 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主要归 结于以下原因。第一,由于网络理财产品的购买便捷性、高流动性和其发展之初的高收益 等特点使其潜在用户已很大程度得到转化。第二,受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影响,依赖于 货币基金的网络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不断下滑,网络理财产品自身的吸金能力在慢慢减弱。 第三,20xx年下半年中国股市的回暖,分流了部分原本流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资金,这也 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一定影响。 7849万, 12.1%,较 20xx年 6月使用率增长

52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4.6-2014.12互联网理财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万人

8000

6383

6000

4000 10.1%

5%

2000 12.1% 10% 7849 15%

2014.6 2014.12 0%

网络理财用户数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网络理财使用率 2014.12

率 42 2014.6-2014.12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及使用

2.5旅行预订

截至 20xx年

模达 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的网民规

4096万人,增长率为22.7%,网民使用率由29.3%提升至 到 2.22亿,较20xx年底增长

34.2%。

在网上预订火车票、机票、酒店和旅行度假产品的网民分别占比26.6%,13.5%,13%和7.6%。

与此同时,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的用户规模达到 1.34亿,较 2013 年增长 8865万人,增长率为

得注意的是,

手机在线旅行预订是移动端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务应用,手机火车票预订对其用户规模增长

贡献最大。 194.6%,网民使用率由 9.1%提升至 24.1%。值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20xx年在线旅行预订/手机在线旅行预订

万人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18077 29.3%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2173 34.2% 40% 30% 24.1% 13422 20%

9.1%

5000

0 4557 10% 0%

2013

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

在线旅行预订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 手机在线旅行预订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43 2013-20xx年在线旅行预订/手机在线旅行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回顾 20xx年,我国在线旅游预订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虽然企业竞争加剧盈利压力突 显,但市场前景看好。各国对中国免签和延长签证时间的政策激发更多出境游需求。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全面展开。首先,价格战仍然在市场争夺中扮

演重要角色,如携程与同程的景区门票大战,途牛掀起的“1元出游”大促等。其次,商业 模式相互渗透融合阻击竞争对手。携程开启平台化思路,去哪儿引入 OTA8理念,经济型酒 店自建 OTA重拾主动权。再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整合作战。百度系旗下拥有去哪儿、百 度旅游;阿里系麾下拥有阿里旅行(去啊)、穷游网、在路上、美团网(酒店团购)等;腾 讯系拥有艺龙、同程、QQ旅游。携程投资途风旅游网、入股同程、途牛,投资并购线下旅 游产业等。最后,企业业务拓展抢占细分市场。携程与百程的签证价格战,同程与途牛的 公关战、广告战极大促进了出境游市场的快速增长。

激烈的行业竞争,用利润换市场的战略迫使在线旅行预订行业 20xx年的财务报表面临 利润亏损局面。迫于盈利压力,20xx年在线旅游预订行业的竞争将更加理性。

8 OTA(Online Travel Agent ),即在线旅游代理商

5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20xx年中国网民各类在线旅行预订服务使用率

0%

5%

10%

15%

20%

25%

30%

网上预订火车票 网上预订机票 网上预订酒店

网上预订旅行度假产品

12.1% 13.5% 10.2%

13.0%

6.3% 7.6% 2013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24.6%

26.6%

2014.12

图 44 2013-20xx年中国网民各类在线旅行预订服务使用率

20xx年在线旅行预订市场中,品牌渗透率最高的是 50.2%。去

12306火车票官网,为

哪儿网以 24.8%的渗透率位居第二位。携程网与去哪儿网的竞争呈胶着之势,以 24.1%紧随 其后。淘宝旅行/去啊、同程旅游和艺龙网渗透率分别为 其他品

2014牌的渗透率均不到 10%。 年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品牌渗透率

0%

20%

40%

50.2%

24.8% 24.1%

17.2% 14.7% 11.2% 8.7% 6.2% 3.5%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60%

17.2%、14.7%和 11.2%。

12306火车票官网

去哪儿 携程网

淘宝旅行/去啊

同程旅游

艺龙网 穷游网 途牛网 芒果网

来源:

图 率

45 20xx年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品牌渗透

(三)交流沟通类应用发展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1即时通信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 底增长了 5561万,

年增长率为 10.4%。即使通信使用率为

5.88亿,比

20xx年

90.6%,较 20xx年底增长了

4.4个百分点,使用率

即时通信服务作为互联网最基础的应用之一,伴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在手机端 位居第一。

也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 5.08亿,

较 20xx年底增长了 91.2%,较 2013

万人

7683万,年增长率达 17.8%。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

2013-20xx年即时通信/手机即时通信 年底提升了 5.1个百分点。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75000 60000 45000 30000 15000

86.2%

53215 86.1%

43079

90.6%

58776 91.2%

50762

100% 80% 60% 40% 20% 0%

2013

即时通信用户规模

即时通信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

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46 2013-20xx年即时通信/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手机即时通信由于其随身、随时、拥有社交属性和可以提供用户位置的特点,自身定 位逐渐从以前单一的通信工具演变成支付、游戏、O2O等高附加值业务的用户入口,以其 庞大的用户基数为其他服务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商业价值。在未来,寻求差异化路线与独特 定位,为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将成为即时通信发展的新方向。

3.2微博客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为

减少 3194万,网民 使用率为

38.4%,与去年年底相比下降了

2.49亿,较

20xx年底

7.1个百分点。其中,手机微博客用户数为

56

1.71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亿,相比 20xx年底下降 2562万,使用率为 30.7%。

20xx年随着腾讯、网易和搜狐等公司纷纷减少对微博客的投入,各个微博客服务商之 间竞争逐步趋缓,用户群体主要向新浪微博倾斜,这也促使新浪“微博”用户也较以往略 有提升,微博客一家独大的格局明朗。

社交媒体与社交类沟通应用体现出不同的应用属性。20xx年上半年的“马航事件”和 20xx年下半年的“冰桶挑战”凸显了新浪微博作为社交媒体的快速的传播速度、深远的传 播范围和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2013-20xx年微博客/手机微博客

万人

40000 30000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45.5%

38.4%

28078

50% 40% 30% 20%

39.3%

19645

24884

30.7%

17083

20000

10000

10% 0%

2013

微博客用户规模

微博客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微博客用户规模

手机微博客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率

47 2013-20xx年微博客/手机微博客用户规模及使用

(四)网络娱乐类应用发展

4.1网络游戏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 3.66亿,网民使用率从 20xx年底的 54.7%升至 56.4%,增长规模达 2782万。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 从

2013

2.48亿,使用率

年底的 43.1%提升至 44.6%,增长规模达 3288万,手机端游戏用户成为最核心增长客户端网络游戏一直占据中国游戏市场最主要的位置,而其发展也为其他游戏类型的 动力的

发展奠定了巨大的用户基础,从市场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的游戏行业已经逐步进入高质量、 同时也意味着电脑端网络游戏用户向手机端的进一步转化。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多元化的发展时期。首先,游戏政策进一步松绑,Xbox One、PS4等游戏主机于近期在国 内正式发售,使得游戏用户的使用选择拓宽;第二,网络的完善和上网设备的多样化, 4G 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硬件的提升促进了精品化、大流量移动游戏的进一步发展;第三, 游戏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与影视、文学等产业的结合日趋紧密,逐步形成影视、文学 与游戏的多向互动,促进了游戏产业与周边生态产业的整体发展。

2013-20xx年网络游戏/手机网络游戏

万人

40000

33803

30000

43.1% 21535

20000

44.6% 24823

54.7%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36585 56.4%

60% 50% 40% 30% 20%

10000

10%

0%

2013

网络游戏用户规模

网络游戏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

手机网络游戏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48 2013-20xx年网络游戏/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4.2网络文学

截至 20xx年 12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 底增长 1944万人,

年增长率为 7.1%。网络文学使用率为 0.9个百分点。

网络文学自出现以来,以其低门槛和内容的非传统性,迅速获得了广大网民的认同并 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有了一条相当成熟的产业链。由热门网络文学作品培养大量用户、制 造口碑,再通过影视剧改编、游戏改编、实体书出版等连带产生一系列衍生产品,实现了 文学、游戏、影视、动漫等产业的交叉融合,不断在原有内容上创造出更多价值。而随着 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与

3G、4G网络的迅速发展,网民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阅

2.94亿,较

20xx年

45.3%,较 20xx年底增长了

读,使得网民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被大大满足,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阅读市场。

5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3-20xx年网络文学

万人

40000

44.4% 27441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45.3% 29385

50% 40% 30%

30000 20000

20%

10000

10% 0%

2013

网络文学用户规模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网络文学使用率

2014.12

图 率

49 2013-20xx年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及使用

4.3网络视频

截至 20xx年 12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 478万人,网

4.33亿,较去年年底增加

络视频用户使用率为 66.7%,比去年年底略降,网络视频对新增网民的拉动作用减弱。其中, 手机视频用户规模为 3.13亿,与 26.8%。手机

网民使用率为 56.2%,相比 20xx年底增长

6.9个百分点。网络视频用户整体规模仍在

20xx年底相比增长了

6611万人,增长率为

增长,

20xx年,中国视频行业发生了显著变化:战略层面上,资本结盟合作仍在继续,阿里 但使用率略有下降,手机视频的用户规模和使用率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 入股优酷土豆,搜狐视频收购 56网,小米与顺为资本投资爱奇艺和优酷,强强联合,完善 网络视频行业步入平稳发展期。

自身的产品线,抢占流量入口优势;硬件层面上,自 20xx年底起,互联网行业刮起一阵智 能硬件风潮,视频网站联合传统企业推出互联网电视、互联网盒子、视频手机等产品,试 图布局“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内容层面上,20xx年,主要视频 网站都打着“自制元年”的旗号,大力发展自制剧,也涌现出一批知名度较大的自制剧作 品,但绝大多数自制剧难以自立品牌,广告价值不高,利润率低。为此,视频网站将目光 投向版权上游的影视公司,通过投资来获取内容版权,以此摆脱强势的电视台对优质内容 资源的控制;行业合作上,视频行业开始与电商、支付等行业合作,将视频和购物场景相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5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结合,实现“视商合一”,用户在看视频的同时可以实现网上购物,在文化、娱乐、商务和 支付方面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

在未来几年内,视频行业会朝着多屏幕、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PC、手机、PAD、电视 等多屏幕协同发展,视频网站也会继续向内容制作和硬件设备上渗透,建设全产业链的业 务体系。

2013-20xx年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

万人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69.3%

42820

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66.7%

43298

70% 60% 50% 40% 30% 20% 10% 0%

49.3%

24669

56.2%

31280

2013

网络视频用户规模

网络视频使用率(占网民比例)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

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

手机网络视频使用率(占手机网民比例)

2014.12

图 50 2013-20xx年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xx年,中国视频行业的格局基本稳定:过去半年内使用过网络视频的用户中,63% 的用户使用过优酷网,排在首位;奇艺/爱奇艺、腾讯视频的品牌渗透率都在 55%左右,分 列第二、三位;百度视频凭借自身平台的优势和海量用户的基础,与多家版权内容方合作, 成为多家视频网站的流量入口,其品牌渗透率达 48.8%,排在第四位;土豆网、搜狐视频等 有自身特色的视频网站的渗透率也都在 40%以上。

近两年,网络视频用户持续从 PC端向移动端转移,移动端成为视频网站竞争的主战场。 20xx年,主要视频网站在手机端的格局略有不同:优酷网在手机端的品牌渗透率为 仍居榜首;腾讯视频、搜狐视频、PPTV网络电视在手机端的排名表现优于整体。

48.3%,

6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xx年主要视频网站品牌渗透率

优酷网 48.3% 63.0%

奇艺/爱奇艺 41.6% 56.6%

腾讯视频 43.2% 54.2%

百度视频 32.9% 48.8%

土豆网 27.2% 47.3%

搜狐视频 46.4%

30.9%

乐视网 24.9% 39.5%

PPS影音 23.0% 39.0%

PPTV网络电视 25.5% 37.0%

迅雷看看 18.1% 32.9%

360影视 18.5% 30.8%

新浪视频 15.6% 25.8%

整体品牌渗透率 手机端品牌渗透率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51 20xx年主要视频网站品牌渗

透率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1

6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七章企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一、计算机使用状况

截至 20xx年 12月,全国使用计算机9办公的企业比例为 90.4%。 分企业规模看,19人及以下规模的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不足

以下的微型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最低,仅为 81.5%。

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例(按企业规模划分)

100%

80%

60%

40%

20%

0%

7人及以下 8-19人 20-49人 50-99人 100-299人 300人及以上

2014.12 81.5% 93.8% 95.2% 93.8% 总体, 90.4% 90%,其中 7人88.5% 91.6% 来源: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52 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例(按企业规模划分)

分企业所在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较高,达 93.2%,中部地区最 低,为 83.3%。

9计算机指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不包括具有某些嵌入式计算功能的设备,如移动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助 理(PDA)或电视机。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例(按企业所在区域划分)

100%

80%

60%

40%

20%

0%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部 93.2% 83.3% 90.4% 84.9% 总体, 90.4%

来源: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2014.12

53 使用计算机的企业比例(按企业所在区域划分)

二、互联网使用状况

截至 20xx年 12月,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10的企业比例为

分企业规模看,7人及以下微型企业的互联网使用比例最低,为

模的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均超过 80%。 78.7%。 66.4%;50人及以上规

10企业使用互联网办公,指企业各项活动中直接使用到互联网,部分企业虽然利用互联网媒体进行广告宣 传/推广,但本身并不直接使用互联网工作,不包括在内。任何具备互联网接入功能的设备(不仅仅是计算 机)都可作为使用互联网的工具。这包括移动电话、PDA、游戏机和数字电视。可通过固定或移动网络使 用。

6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按企业规模划分)

100%

80%

66.4%

60%

40%

20%

0%

7人及以下 8-19人 20-49人 50-99人 100-299人 300人及以

2014.12 77.4% 78.8% 84.1% 85.6% 83.1% 总体, 78.7% 来源: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54 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按企业规模划分)

分企业所在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的互联网使用率最高,达 85.1%,中部与东北部地区

比例较低,分别为 67.0%与 56.6%。近些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速一直处在全国前列, 企业计算机与互联网使用状况发展较好;由于在本次调查中,东北部地区的第三产业企业

较少,导致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比例偏低。

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按企业所在区域划分)

100%

80%

60%

40%

20%

0%

东部

来源: 中部 西部 东北部 2014.12 85.1% 67.0% 79.2% 总体, 78.7% 56.6%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55 使用互联网的企业比例(按企业所在区域划分)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三、互联网络接入方式

截至 20xx年 12月,全国企业固定宽带接入比例为

联网的最主

要方式。随着 4G的普及,以及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应用,如移动

动 CRM

等的发展,未来移动宽带将会成为企业接入互联网的重要方式。 企业互联网接入方式

0%

固定宽带(小区宽带、ADSL、光纤接入、无线

局域网等)

移动宽带(3G、4G 上

网)

窄带(拨号上网、ISDN、GPRS等) 25.3% 14.7% 20% 40% 60% 80% 100% 77.4%11,是企业接入互OA、移动 ERP、移77.4%

来源: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2014.12

56 企业互联网接入方式

四、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状况

本次调查的企业互联网应用是以联合国国际电联(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Union,ITU)发布的《ICT核心指标》为主要依据,并根据中国企业互联网应用的实际情 况进行了部分指标的增减。

按应用的特点,本报告将企业互联网应用分为了以下四大类:

1、 沟通类:利用互联网方式完成交流沟通的通用型互联网应用,主要包括发送和

接收电子邮件;

2、 信息类:利用互联网获取或者发布信息、进行交流沟通的互联网应用,包括发

布信息或即时消息、了解商品或服务信息、从政府机构获取信息等;

3、 商务服务类:利用互联网辅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商务活动,如网上银行、提供客

户服务等;

4、 内部支撑类:利用互联网辅助企业内部管理、内部工作效率提升的相关互联网 11本次调查公布的互联网接入方式使用率,是指在总体受访企业中,利用各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比例。

6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应用,包括与政府机构互动12、网络招聘、在线员工培训、使用协助企业运作 的网上应用系统等。

根据本次调查,企业开展的互联网应用种类较为丰富,基本涵盖了企业经营的各个环 节。电子邮件作为最基本的互联网沟通类应用,普及率最高,达 83.0%;互联网信息类应用 也较为普遍,各项应用的普及率的都超过

50%;而在商务服务类和内部支撑类应用中,除

50%,尤其是

网上银行、与政府机构互动、网络招聘的普及率较高以外,其他应用均不及

在线员工培训与网上应用系统,普及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开展全面 深入的互联网建设,仍停留在基础应用水平上。

13

9主要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一览表

应用

普及率 83.0% 60.9% 67.3% 51.1% 75.9% 46.5% 70.6% 53.8% 26.7% 20.5%

分类 沟通类

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 发布信息或即时消息

信息类

了解商品或服务信息 从政府机构获取信息 网上银行

商务服务类

提供客户服务 与政府机构互动 网络招聘

内部支撑类

在线员工培训

使用协助企业运作的网上应用系统

五、电子商务使用状况

截至 20xx年 12月,全国开展在线销售14的企业比例为 24.7%。部分行业中,制造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的开展比例较高,分别达到 38.4%、36.5%和 34.9%,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

12与政府机构互动,包括在政府网站中下载/索要表格、在线完成/填写表格、进行在线支付以及通过互联

网向政府机构采购或出售,以及网上报税。不包括向一般政府机构获取信息。 13本节中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率,均指上网企业中,开展某项互联网活动的比例。

14本报告调查的在线销售,是指通过互联网接收订单的行为,包括通过网站、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和其他服务业的比例较低。20xx年,互联网 O2O商业模式实现高速发展,这一商业模式将 实体企业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线下企业已经成为互联

网消费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一趋势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展在线销售。

部分行业中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

0%

制造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总体 15.9% 19.9% 19.0% 24.7% 16.5% 12.5% 36.5% 34.9% 10% 20% 30% 40% 38.4% 50%

来源: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2014.12

57

截至 20xx年

线销售的开展情 部分行业中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 12月,全国开展在线采购15的企业比例为 22.8%。与在况一致,部分行业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开展比

例较高,分别达到 34.3%、36.5%和 33.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5本报告调查的在线采购,是指通过互联网发送订单的行为,包括通过网站、电子邮件等各种方式。

6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部分行业中开展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

0% 10% 20% 30% 40%

制造业 34.3%

建筑业 20.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6.5%

批发和零售业 33.8%

房地产业 8.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4.2%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5.5%

总体 22.8%

来源: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2014.12

图 部分行业中开展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

58

六、网络营销使用情况

截至 20xx年 12月,全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16活动的企业比例为

24.2%。部分

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开展比例最高,达 35.9%;值得注意的是,批发零 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开展互联网营 销的比例并不高,与制造业、建筑业相比基本持平,甚至更低。

16指利用互联网手段开展营销推广活动,包括企业自己或者通过代理/广告公司投放的广告或作的推广,包 括付费推广和免费推广。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6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部分行业中开展互联网营销的企业比例

0%

制造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总体 18.3% 24.2% 19.6% 23.2% 25.4% 11.9% 35.9% 23.1% 10% 20% 30% 28.7% 40%

来源: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2014.12

59 部分行业中开展互联网营销的企业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利用互联网开展过营销活动的受访企业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利用即时

聊天工具进行营销推广,达 62.7%。搜索引擎营销推广、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依然较受企业

欢迎,使用率达 53.7%和 45.5%。互联网在网民生活中的渗透范围不断扩大、渗透程度逐 渐加深,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创新,组合式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

等新术语层出不穷,企业对单一、传统营销方式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同时对移动营销出现

巨大需求。

7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各种网络营销方式的使用率

0%

利用即时聊天工具进行营销推广

搜索引擎营销推广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推广

电子邮件营销

在论坛、博客上发帖子、发软文等进行营销推广

网站展示型广告

微博营销推广

网络联盟广告

团购类网站营销推广

网络视频播放过程中的贴片广告

其他 3.2% 20% 40% 60% 80% 62.7% 53.7% 45.5% 40.1% 30.2% 29.3% 26.9% 21.6% 19.0% 16.4%

来源: 中国企业互联网络应用状况调查 2014.12

60 各种网络营销方式的使用率

七、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信息化基础设施普及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应用深度有待进一步建设。

近些年,我国企业在办公中使用计算机的比例基本保持在 90%左右的水平上,互联网 的普及率也保持在 80%左右,在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中,固定宽带的接入率也连续多年 超过 95%。基础设施普及工作已基本完成,但根据企业开展互联网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 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是采取提升内部运营效率措施的企业比例较低,原因之一在于企业的互联网

应用意识不足,之二在于内部信息化改造与传统业务流程的契合度较低,难以实现真正互

联网化,之三在于软硬件和人力成本较高,多数小微企业难以承受;另一方面,营销推广、

电子商务等外部运营方面开展互联网活动的企业比例较低,且在实际应用容易受限于传统

的经营理念,照搬传统方法。

对此,需要政府、传统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三方合作,开展市场教育、降低企业互

联网应用的技术和成本门槛,以实现互联网与传统经营业务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 O2O商业模式兴起,传统企业触网成必然趋势。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xx年,互联网 O2O商业模式发展迅速,作为线下商品与服务的直接供给方,传统企 业在这一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传统企业主动利用互联网开展商业活动,

另一方面是由大型互联网企业主导,为拓展其业务范围、增强 O2O实力而连结传统企业的 被动触网。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传统企业在内部运营、市场推广与服务和产品销售方面,

将会越来越多地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目前,互联网 O2O商业模式仍处在形成与摸索阶段, 传统企业的 O2O转型仍未出现实质上的成功案例,且涉及的行业集中度显著,批零住餐和 生活服务企业占比较高,尚未广泛惠及各行业的中小微企业。随着互联网与经济活动的全

面结合、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和改革程度进一步扩大,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分界将

越来越模糊,互联网将成为企业日常经营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72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市场篇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八章 O2O市场发展状

一、 O2O市场评估模

O2O是

或服务 Online To Offline和 Offline To Online的缩写,是利用互联网使线下商品

与线上相结合,线上生成订单,线下完成商品或服务的交付。

O2O市场评估模型的统计指标包括三个维度:环境因素、应用水平、发展潜力,这三

个维度始终存在于 O2O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中。O2O的环境因素,主要反映一个区域支撑 O2O发展的经济、社会、技术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特别反映一个区域 O2O产业发展就绪 的潜力,即个人、企业利用互联网使线下商品或服务与线上相结合,线上生成订单,线下

完成商品或服务交付的基础条件,如互联网的使用、电子支付方式的使用、快递服务的效

率、O2O的安全诚信水平等。O2O的应用水平,主要反映

用深度等。例如:O2O用户规模、O2O用户覆盖面、O2O业务覆盖面、O2O应用使用程度

等。O2O发展潜力,主要从潜在消费角度评估一个区域

如:O2O消费能力、O2O消费意愿。 O2O产业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例 O2O消费的规模、应用广度和

图 61 O2O市场评

估模型

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设定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和等权分布。评估数据主要来源为

CNNIC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在 线监测数据、国家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各省公开的统计信息以及其他二手资料收集。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二、 O2O市场发展水平评估

近年来,资本市场、互联网巨头与实体商业纷纷加速布局 O2O领域,O2O产业如雨后

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兴起。为了更好的挖掘市场机会和投资潜力,CNNIC根据 O2O市场评估 模型对我国 1-3线城市、三大经济圈和重点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对比,本次评估调查统计基于 全国网民的 O2O应用行为。

(一)各线城市发展水平评估

从综合实力来看,一线城市得分最高,为 44.6分;二线城市得分 34.3,二者均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30.7分);三线城市得分 30分,与一二线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差距。

O2O环境因素得分 67.8分,领先优从 O2O环境水平来看,一线城市

势明显;二线城

市得分 49.6分;三线城市得分 43.4分,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一线城市网络

从 O2O应用水平来看,一线城市得分最高为 40分;二线城市得分 27.8发 分;三线城市

展水平、信息需求力度、产业支撑能力均明显高于二线城市。得分 23.8分,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究其原因:一二三线城市

悬殊,一线城市得分最高,遥遥领先于二三线城市,但是各线城市彼此之间的 O2O应用水

平和 O2O应用深度相差不大,均处于发展阶段。应用维度下,一线城市团购餐饮美食

O2O

用户渗透率为 28.5%,休闲 O2O用户渗透率为 25%,二者均高于二线城市 5个

从O2O潜力水平来看,一二线城市的O2O潜力水平得分相差不多,分别为25.8和25.5。 百分点以上。

三线城市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3分),为 22.7分。究其原因:一线城市非 O2O二线城市团购餐饮美食O2O用户渗透率为23.2%,网上订餐订座O2O用户渗透率为17.5%,

用户的

网上叫车 O2O用户渗透率为 15.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个百分点左右。

消费意愿相对较高,尤其是餐饮和医疗 O2O消费方面,二者非 O2O用户将来愿意尝试使

用餐饮和医疗 O2O应用的比例分别为

闲和家

政 O2O消费方面,二者非

比例分别为

29.6%和 16.2%;三线城市相对较低,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1.6分。 O2O用户将来愿意尝试使用休闲和家政 O2O应用的 31%和 25.7%;二线城市紧随其后,倾向于休 O2O用户渗透水平相差较

7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一二三线城市O2O发展水平综合评估对比

10

20

30

40 34.3 30.0 30.7

50 44.6

60

70

80

综合实力

环境因素

43.4 44.1

49.6

67.8

应用水平

27.8 23.8 23.8 25.8 25.5 22.7 24.3

40.0

发展潜力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 全国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62一二三线城市 O2O发展水平综合评估对比

综上所述,一线城市 O2O市场综合实力最高,环境因素、应用水平、发展潜力均高于 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具有较好的 O2O网络发展环境,网民对 大,促

使 O2O用户迅速积累颇具规模。不过,一线城市 期,

非 O2O用户转化成

O2O用户的难度与二三线城市相当,因此

O2O产业逐渐渠

O2O用户规模增长的红利阶段进入后

O2O的信息需求巨

道下沉拓展 O2O市场综合实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用户。一线城市发潜力。二线城市 O2O网络环境基础一般,网民对 O2O市场机会在于加强 别是 O2O

3.6分,仍然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和开

OO22OO的信息需求力度不大,使得用户的应用深度和频次,特

在餐饮 O2O、休闲 O2O和旅游 O2O 应用的中度用户和轻度用户分布比例较大,亟需通过领域。O2O 产品服务的促销推广和 O2O网

站及 APP用户体验的提升,将二线城市迫切需要释放的商务、娱乐需求转化为 二线城市 O2O用户的社交和互动分享意愿更为强烈,是

O2O需求。

O2O市场需求挖掘和促进的

着力 三线城市 O2O市场的综合实力略逊于全国平均水平,其 O2O网络发展环境和产

业支

点。二线城市餐饮 O2O和网上叫车 O2O的市场机会较大,休闲 O2O和家政 撑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潜力。三线城市 O2O用户使用社交平台、登陆 O2O是其亟待

视频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概率最高,网络社交和娱乐是其促进 O2O需求转化的良好平台。 开发的潜力市场。

三线城市手机支付用户比例较高,手机终端是其促进 O2O习惯培养的主要载体。三线城市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7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的餐饮、休闲 O2O领域非

的概率较高。 O2O用户转化成 O2O用户

(二)各经济带发展水平评估

三大经济圈 O2O市场综合实力均大幅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

的综合实力最强,为 43分;长三角经济圈位居其次,为

位,

为 分。从39.5 O2O 环境水平来看,三大经济圈

圈得 O2O环境因素相差不多。其中,珠三角经济

47.2分;长三角经济圈得分为 8.5分以上。环渤海经济圈 41.2分;珠三角经济圈排在第三分最高,为 49.2分;环渤海经济圈位居其次,为

44.3,与全

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究其原因:珠三角网络发展水平得分最高,为 75.6 分,较高的手机 互联网使用率、4G用户规模和网络安全意识对其环境因素领先优势贡献最大。环渤海经济

圈的需求驱动力度最大,O2O信息需求与其他两个经济圈拉开明显差距。长三角经济圈产

从 O2O应用水平来看,环渤海经济圈 O2O应用水平较高,得分 业支撑能力领先优势明显,快递业务量和收入水平较高。 大幅领先于全国

平均水平(23.8分);长三角经济圈位居其次,为

位,为

34分。究其原因:环渤海经济圈

渗透情况明

显优于上海和广州。环渤海经济圈 O2O用户网上预订火车票的比例为

经济圈 1.5个百分点,高于珠三角经济圈 7.4个百分点。环渤海经济圈网上叫车 32.9%,高于长三 O2O用户渗透得分最高,北京地区 O2O用户 46, 37.3分;珠三角经济圈排在第三

78 O2O用户 从 O2O潜力水平来看,长三角经济圈 O2O发展潜力水平最高,得分 42.1;环渤海经 渗透率为 20.6%,医疗 O2O用户渗透率为 13.6%,两者均高于长三角经济圈 1.4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相差不多,分别为 35.8和 35.1。三者均高于 O2O发展潜力全国个百分点, 平均水 且分别高于珠三角经济圈 8和 1.2个百分点。三大经济圈 O2O应用广度相差不平(24.3)。究其原因:长三角经济圈 O2O发展潜力最大,该地区居民消费能力较高,非 多,用户覆 O2O用户团购订餐、网上叫车和家政 O2O消费意愿更为强烈,其非 O2O用户盖面和业务覆盖面在同一水平上。而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 O2O应用深度,即 未来愿意尝 O2O 试使用网上团购订餐、网上叫车和家政 O2O应用的比例分别为 31.6%、23.7%和 中度用户和重度用户的分布水平明显高于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 O2O中度和重度用 17.4%;环 户的比例之和为 38.2%,珠三角经济圈中度和重度用户的比例之和为 26.9%,分别高于环渤 渤海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O2O发展潜力水平相差不多。相对而言,环渤海经济圈非 海经济圈 30.4和 19.2个百分点。

O2O

用户餐饮、休闲、家政、医疗 O2O消费的意愿强于珠三角经济圈。其中,环渤海经济圈非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O2O用户未来愿意尝试使用餐饮、休闲、家政、医疗 31.4%、29.4%、 15.2%、26.2%。

O2O应用的比例为

三大经济圈O2O发展水平综合评估对比

10

20

30

40

43.0 41.2 39.5

47.2 44.3

49.2 44.1

37.3 34.0 35.8

24.3

35.1

42.1

46.0 50

60

综合实力

30.7

环境因素

应用水平

23.8

发展潜力

环渤海经济圈

来源:

长三角经济圈 珠三角经济圈 全国平均水平

2014.1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63三大经济圈 O2O发展水平综合评估对比

综上所述,三大经济圈 O2O投资价值和开发潜力也较大。从 由于

O2O环境优势看,

珠三角经济圈网络发展水平较高,长三角经济圈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在上述两个地区进行 O2O产业布局具有良好的发展优势。从 用户规模较

大,但是 O2O应用深度相对较低,其市场机会在于深化 角经

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 O2O中度和重度用户较多,其发展重点在于拓展 模。

O2O用户市场规

O2O用户的应用习惯。长三

O2O应用优势看,环渤海经济圈

O2O

(三)重点城市发展水平评估

从潜力优势看,三大经济圈较容易拓展的市场是餐饮 O2O和休闲 O2O,家政和医疗领域

CNNIC研究显示,O2O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纵观 O2O综合发非 展水平

最高的 25个城市,其地域分布主要沿三大经济圈展开。泛渤海 O2O用户转化成 O2O用户的概率较高。 城市北

京、天津,省会城市沈阳、石家庄、济南,其他城市大连、青岛组成。其中,沈阳和大连 形成辽宁省的 O2O经济城市群,青岛、济南形成山东省的 O2O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经济带由一线城市上海,省会城市武汉、南京、长沙、合肥、南昌、杭州,其他城市苏州、

O2O经济带由一线

O2O经济城市群。泛长三角

79

宁波组成。其中,苏州、杭州、宁波形成苏杭的 O2O经济城市群。泛珠三角 济带

O2O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由一线城市广州、深圳,省会城市福州,其他城市佛山、厦门组成。其中,广州、深圳、

佛山形成广东省的 O2O经济城市群,福州、厦门形成福建省的

论是

泛 O2O经济带,还是

经济,将会

取得规模效益,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O2O经济城市群,充分发挥集群效应联合推动发展 O2O O2O经济城市群。无

图 64 O2O综合发展水平

O2O经济带分布 TOP25城市

横向对比一线城市 O2O综合发展水平:北京遥遥领先,排名第一;广州紧随其后,排

名第二;深圳超越上海,排名第三;上海和天津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究其原因:北京网

络发展水平较高;O2O信息需求量较大;北京 O2O用户规模较大,酒店预订

O2O用户渗

透率 21.7%,网上叫车 O2O用户渗透率

16.1%,非医疗 O2O

用户转化成医疗 O2O用户概率为 27.1%。广州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快递业务总量

63.1%;其中,休闲 O2O用 19.4%,医疗 O2O用户渗透率 深圳移动网络发展水平较高;O2O用户渗透率较高,为 139031.4 户

万件;餐饮 4.5%O2O用户渗透率较高,团购餐饮美食的 渗透率为 2;机票预订 O2O用户渗透率为

非 2O 成餐饮 O 用O2O 2O32%O;非团购餐饮用户渗透率为 O2O 30.2%; 用户转化

户转化成 O2O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用户的概率为 3用户的概率较高,非订餐订座2.2%。上海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快递业务收入高达

闲 O万元;网上 2O用 ,非休 335.8%613060.4

80 户转化概率为 32.5%,非家政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17.0%。 预订旅游度假产品 O2O用户渗透率为 14.3%。天津 O2O发展水平较为均

衡,各项指标表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现整体靠前。

图 65 O2O综合发展水平

线城市排名 TOP25城市-一

横向比较省会城市 O2O综合发展水平,武汉、长沙、杭州位居前三位;沈阳、南京、

合肥、成都、石家庄位列第四至八位;南昌、济南、西安、兰州、郑州、福建排名第九至

第十四。究其原因,武汉 O2O信息需求较大;O2O用户渗透率较高,为

69.1%。其中,

团购餐饮 O2O用户渗透率

预订 O2O用户渗透

率 22.3%;网上叫车 O2O用户渗透率

13.3%。长沙移动网

络发展水平较高;产业支撑能力较强;非 O2O用户转化为

团购

餐饮合肥非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用户概率较高,非订餐订座41.8%,非休闲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O2O用户转化成 O2O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40.9%, 37.1%,非网上叫车 O2O

非家政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23.4%。济南订餐订座 O2O用户渗透率较

用户转化概率为 37.6%。杭州产业支撑能力较强,快递业务总量 84562.8万件,高,为 28.3%。兰

快递业务

州非医疗 O2O转化为医疗 O2O用户的概率较高,为 31.8%。

收入 1022279万元;旅游 O2O渗透水平较高,机票预订 O2O用户渗透率为 22.1%,旅游度

假产品 O2O用户渗透率 15.5%。 O2O用户的概率较高,非 31.5%;医疗 O2O用户渗透率 34.8%;休闲 O2O用户渗透率 35.9%;酒店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1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图 66 O2O综合发展水平

会城市排名 TOP25城市-省

横向比较其他城市 O2O综合发展水平,苏州、佛山、青岛位列前三名,宁波、大连、 厦门分列第四至第六位。究其原因:苏州产业支撑能力较强;O2O信息需求较大;团购餐

饮 O2O用户渗透率较高,为

62.5%;其中,酒店预订 O2O用户渗透率为 20.8%,旅游度假产品 O2O用户渗透率为 13.7%。

青岛机票 O2O用户渗透率较高,为

30%;非团

购餐饮 O2O用户转化成餐饮

较强;订

餐订座 O2O用户渗透率为

O2O用户转化为 O2O

31.9%,非网上叫车 O2O用 22.1%,医疗 O2O用户渗透率为 17.9%;非 O2O用户概率较高,为 34.1%。宁波产业支撑能力 21.6%;网上叫车 O2O用户渗透率较高,为 25.4%。佛山网络发展水平较高;O2O用户渗透率较高,用户的概率较高,非休闲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户转化概率为

30.8%,非家政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30.1%。大连非

订餐订座 O2O用户转化为餐饮 26%,非医疗 O2O用户转化概率为 O2O用户的概率较高,为 32.4%。厦门网络发展

82 水平较高;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休闲 O2O用户渗透率较高,为 25.6%。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图 67 O2O综合发展水平 他城市排名

TOP25城市-其

(四)用户群体应用水平研究

研究过程中,CNNIC将“经常使用”O2O应用的用户定义为重度用户,将使用程度“一 般”的用户定义为中度用户,将“偶尔使用”的用户定义为轻度用户,将“知道但没用过” 的用户定义为潜在用户,将“根本不知道”的用户定义为待开发用户。

数据显示,O2O应用的渗透使用程度由一线城市向三线城市逐级递减。各线城市对比, O2O重度用户在一线城市分布最多,为 分

别为 19.6%和 29.2%;潜在用户在三线城市分布最多,为 36.6%。

一二三线城市O2O应用轻中重度用户群分布

100% 80% 60%

26.3%

40% 20% 0%

18.0% 21.2%

29.2% 19.6% 15.5%

27.4% 16.0% 17.0%

3.1% 31.5%

2.3% 33.5%

2.9% 36.6%

21.2%;中度和轻度用户在二线城市分布最多,

一线城市

重度用户

来源:

二线城市 轻度用户

潜在用户

三线城市

待开发用户

2014.12

中度用户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68一二三线城市 应用轻中重度用户群分布

O2O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一线城市 O2O用户在休闲时间喜欢社交和购物,其使用社交平台和购物网站的概率最 高;二线城市 O2O用户在休闲时间倾向于阅读获取信息,其使用门户网站的概率最高;三 线城市 O2O用户更依赖于社交和娱乐,其使用社交平台、登陆视频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概 率最高。

一二三线城市O2O用户休闲时间在网络休闲平台分布情况

200% 160% 120% 80% 40% 0%

6.2% 24.7% 52.9%

7.9% 30.1% 40.0% 44.8% 11.4% 37.8%

13.1% 32.2% 45.7% 51.0% 12.1% 26.3%

51.0% 10.4% 35.7%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三线城市

门户网站 论坛、贴吧、BBS 社交平台 购物网站 视频网站 网络游戏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69一二三线城市 在网络休闲平台分布情况

一二三线

O2O用户休闲时间

O2O用户中每两个人中,有一个人愿意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消费体验。其中,

56%。

三线城市 O2O用户的分享意愿更强烈一些,这部分人群占比

一二三线城市O2O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意愿

100% 80% 60% 40% 20% 0%

50.5%

49.4%

49.5%

50.7%

44.0%

56.0%

一线城市 二线城市

愿意分享

不愿分享

三线城市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70一二三线城市 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意愿

O2O

8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一线城市 O2O用户更喜欢使用微信分享消费体验,使用人群占比 60%;二线城市 O2O

用户选择社交网站和微博分享消费体验的概率均高于一线城市;三线城市 O2O用户在社交 网站上分享消费体验的概率最高,使用人群占比 63.4%。

一二三线城市O2O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途径

200% 160% 120% 80% 40% 0%

4.1% 60.0% 34.1% 53.8%

3.1%

0.3%

48.6% 47.9% 59.6%

9.3%

1.6%

48.6% 48.6%

4.1%

63.4%

一线城市

社交网站

来源:

二线城市

微博

微信

博客

三线城市

论坛或BBS

2014.1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71一二三线城市 用户在社交媒体分享途径

一线城市

O2O

O2O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频率不高,41.5%的人偶尔进行回复和评论;

O2O用

二线城市 O2O用户互动行为不强,33.9%的人只浏览、不回复;反而,三线城市 户

互动意愿和程度相对更高,15.8%的人经常回复和评论。

一二三线城市O2O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回复/评论行为

100%

23.0%

80% 60% 40% 20% 0%

26.9% 8.6%

25.9% 9.1%

26.0% 15.8%

41.5%

31.1% 33.9%

24.0% 34.3%

一线城市

经常

来源:

二线城市

一般

偶尔

浏览、不回复

三线城市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72一二三线城市 社交媒体上回复/评论行为

O2O用户在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三、 O2O市场发展趋

一线城市 O2O消费由增量向提质转变,二三线城市将进入增量增长阶段

研究显示,一线城市 O2O市场综合实力最强,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为

发展

奠定坚实基础;O2O企业在一线城市的率先布局,迎合用户较强的 O2O信息获取需求,迅 O2O市场速集聚了颇具规模的 O2O用户;一线城市较高的消费能力和互联网应用水平,促使大量网

民转化为深度 O2O用户;由于一线城市非

当,

一线城市 O2O发展重点将转向深化用户 O2O应用行为,提升消费档次和使用频度。 O2O用户成功转化的概率与二三线城市相二三 长三角和珠三角顺势拓展发挥用户规模效益,环渤海深挖用户需求实现价值最大化

O2O通过互联网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推动线上经济和线下经济协同发展,长三角和珠 线城市的网络发展环境和产业支撑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将以培养用户 O2O消费习惯,迅速

三角经济圈较高的网络发展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为 O2O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 拓展用户规模为发展重点。

障,有助于其大规模拓展 O2O用户。与此同时,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较高的互联网和第

三方支付普及率以及良好的手机互联网应用习惯极大的促进了本地生活化 O2O服务的发展。 环渤海经济圈已经具备了较高的 O2O用户规模和互联网应用水平,城市群落之间的互联互

通和频繁的人口流动会带动天津和唐山地区 O2O经济;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特别是北京地区

的 O2O用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未来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方向将会在深度上挖掘用户 O2O需求。

餐饮、休闲 O2O市场模式趋向于成熟,医疗、家政 O2O市场需求亟需释放

从企业层面来看,餐饮、休闲 O2O起源于团购,而团购市场格局已经趋于稳定,餐饮

O2O的发展在团购的基础上向精细化拓展;从用户层面来看,一二线城市餐饮和休闲

的用户渗透率较高,非 O2O用户成功转化成餐饮和休闲

饮、

休闲 O2O市场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与此同时,医疗和家政

于就

医难已经成为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大中城市消费能力较强,处理家务时间成本较高,

其对于医疗和家政 O2O的需求较为强烈,再加上一二线城市非

疗、家

政 O2O用户的概率较高,由此可见医疗和家政 O2O市场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O2O用户转化成医 O2O的发展刚刚起步。由 O2O O2O用户的概率较高,因此餐

8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九章网络视频市场发展状况

一、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

自 20xx年以来,网络视频行业的用户规模一直呈增长趋势,截至 20xx年 12月,网络

视频用户规模达 4.33亿,比去年年底增加了 20xx年底下

降了 2.6个百分点。20xx年的新增网民对网络视频的使用率在 视频对新增

万人

478万,用户使用率为 66.7%,比

50%左右,网络

2008-20xx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67.7%

65.9% 37183

24044

20200

20%

28398

32531

40%

66.7% 43298

60000 80% 网民的拉动作用减弱,从而导致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而使用率略有下降。69.3%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62.6% 62.1%

63.4%

42820

60%

0%

网络视频用户规模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网络视频使用率

2014.12

图 73 2008-20xx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二、网络视频终端设备使用情况

(一)网络视频收看终端设备

手机超越 PC,成为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第一终端

从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71.9%的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手 机成为网络视频的第一终端,其次是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视频用户的使用率为 平板电脑、电视的使用率都在 23%左右,是移动端、PC端主要收看设备的补充。

71.2%,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使用率

0% 20% 40% 60% 80%

71.2%

71.9%

23.3%

22.4%

2.5%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 手机 平板电脑 电视 其他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74 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使用率

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升级,再加之在移动端看视频能填补用户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唾

手可得的优势,移动视频用户飞速增长。从终端设备的使用趋势来看,用户在 PC端收看网 络视频节目的比例在持续下降,移动端的比例则在持续上升。

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使用率对比

96.0%

100%

80%

60%

40%

20%

0% 78.5% 71.2% 61.5% 49.4% 71.9%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

2012 2013 2014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手机 2014.12

75 网络视频用户终端设备使用率对比

“家里”是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主要场所,其次是公共场所

从不同设备收看网络视频的场所来看,“家里”是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最主要场所,台

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收看比例都在 87%以上,手机的使用率也接近 80%,这也 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前景,家庭是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电视作为家

庭娱乐的中心,尤其是能自主选择节目和收看时间、拥有良好收视体验的大屏幕互联网电

视,必将成为未来网络视频节目收看的重要设备。

8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此外,有上网条件的公共场所,也是网络视频节目收看的主要场景,尤其是针对使用 移动设备收看的用户。

不同终端收看网络视频的场所

0%

20%

40%

60%

80%

100%

家里

有无线上网条件的公

共场所 乘坐交通工具外出的

路上

单位

18.0%

90.7%

79.1%

87.2%

43.3% 36.7%

19.6% 19.5% 31.1% 22.0% 15.7%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手机 平板

2014.12

图 76

不同终端收看网络视频的场所

(二)网络视频收看时长

从不同终端设备的收看时长来看,网络视频用户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上看视频的时 长最长,32.4%的用户每天通过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收看网络视频的时长在 其次是平板电脑,收看时长在 2小时以上的用户比例为 长

相对较短。电视剧、电影等长视频节目强化了用户粘性,80%以上的视频用户使用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收看视频节目的日均时长在 56.1%。

30分钟以上,在手机端,这一比例为

2小时以上,

20.9%,用户在手机上看视频的时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8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不同终端设备的收看时长

0% 20%

22.4% 40% 60% 28.6% 80% 32.4% 100% 台式电脑/笔记

本电脑 7.0% 9.6%

平板电脑 3.6%

13.1% 30.4% 32.0% 20.9%

手机 18.4% 25.6% 23.4% 15.9% 16.8%

10分钟以内

来源: 10-30分钟 30-60分钟 60-120分钟 120分钟以上 2014.1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77 不同终端设备的收看时长

(三)网络视频节目的收看路径

网络机顶盒、智能电视是人们通过电视收看网络视频节目的主要渠道

在使用电视收看网络视频的用户中,58.5%的用户是通过智能电视收看,70.0%的用户

通过网络机顶盒收看,其中广电系的机顶盒和互联网机顶盒平分秋色,市场占有率均在 25% 左右,IPTV的市场占有率接近 10%。

电视终端设备使用率

0% 20% 40% 60%

58.5%

25.0%

24.9%

9.3%

4.8%

14.5%

2014.12 80% 智能电视收看 广电机顶盒 互联网机顶盒 IPTV 其他 不清楚 来源: 网络机顶盒使用率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78 电视终端设备使用率

使用电视这一终端收看网络视频节目时,其形式主要为互联网直播、节目点播和节目

回放。本次调查结果显示,80.4%的互联网电视用户使用过点播功能,其中频繁使用点播功

能的用户占 36.3%,偶尔使用的占 44.1%,另外有 19.6%的用户从没使用过点播功能。点

90 播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功能使用的普及,体现了互联网电视付费点播模式的成熟。

互联网电视点播功能使用情况

几乎每次都会

用, 9.5%

从没使用过,

19.6%

经常使用,

26.8%

偶尔使用,

44.1%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79 互联网电视点播功能使用情况

除点播外,互联网电视区别于传统电视的另一大功能是回放,它让用户自主安排收看

视频的时间以及主动选择收看的内容,很好的体现了互联网的便捷性。调查结果显示,67.3% 的互联网电视用户使用过回放功能,其中经常使用的用户占 27.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 局取消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里提供的回看功能,对使用互联网盒子收看视频节目回放 的用户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互联网电视回放功能使用情况

几乎每次都会

用, 7.8%

从没使用过,

32.7% 经常使用, 19.3%

偶尔使用,

40.2%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80 互联网电视回放功能使用情况

视频网站品牌效应显现,搜索引擎的导流作用减弱

从网络视频用户的收看路径来看,在 PC端,通过视频客户端收看和直接访问视频网站 收看的比例都在

络视频

用户已经熟知某些特定的视频网站或者安装了视频客户端,并且形成了直接登录视频网站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35%左右,使用搜索引擎查找后再收看的比例为 27.5%,这表明网9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的习惯,视频网站的品牌效应逐渐显现,搜索引擎的导流作用减弱;在移动端的情况更是 如此,通过视频客户端查找和收看的用户比例在 比例在 20%以下。

不同终端收看网络视频的路径

0%

10%

20%

30%

40% 35.4%

60.7% 60.2%

34.5%

15.5%

20.6%

27.5%

15.6%

19.2%

50%

60%

70%

60%以上,通过搜索引擎导流带来的用户

通过视频客户端查找

和收看 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 视频网站收看 先使用搜索引擎查 找,再点击收看

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 手机 平板电脑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81

不同终端收看网络视频的路径

在移动端,通过视频客户端在线收看网络视频节目是最主要的方式

从移动端视频用户的使用情况来看,通过客户端在线收看是主要的方式,44.4%、50.6% 的手机、平板电脑视频用户通过这种方式收看网络视频节目,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离线缓 存收看的比例分别为 16.3%和 9.6%。

移动端收看网络视频的路径

0%

10%

20%

30%

40%

50% 44.4%

50.6%

60%

视频客户端在线收看

视频客户端离线缓存

收看

16.3%

9.6%

手机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平板电脑

2014.12

图 82

移动端收看网络视频的路径

网络视频用户主要受内容导向,网站忠诚者少,女性用户尤为如此

92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在 PC端,视频用户转换视频网站是几乎没有成本的,在手机端的成本则是新装一个客 户端。在收看网络视频节目时,56.5%的手机视频用户会为了收看某个视频节目而安装新的 视频客户端,其中女性用户的这一比例为 67.6%,视频网站主要受内容导向,品牌忠诚度不 高,谁掌握了优质内容,谁就掌握了受众。

手机客户端网络视频节目收看行为

0%

10%

20%

30%

40%

50% 43.6%

50.2%

32.4%

26.1% 21.9%

33.1% 30.4% 27.9%

34.5%

60%

一般从现有的视频客户端

里寻找想看的节目 会为了收看某个视频节 目,而安装新的视频客户

两者都有

总体

来源:

男 女

2014.1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83

手机客户端网络视频节目收看行为

三、主要视频网站竞争格局

20xx年视频网站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集合了专业影视节目、自制节目和

UGC内容

的综合视频平台——优酷网牢牢占据头把交椅,在整体品牌渗透率、忠实用户比例和付费 用户比例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视频网站;奇艺/爱奇艺、腾讯视频依托各自搜索、门户网站 的庞大用户群,迅速聚拢了大量用户,加之他们在热门综艺节目、自制剧方面的大量投入, 在各指标上的排名均处在视频网站的第二、第三位;百度视频在 PC端虽不直接提供视频服 务,但是其强大的导流能力和百度的品牌效应,铸就了其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整体品牌渗 透率、手机端品牌渗透率均排在第四位。推崇用户 UGC内容的土豆网忠实用户比例相对较 高,达 16.1%,排在第四位,搜狐视频在手机端的品牌渗透率表现相对较好,付费用户比例 为 4.7%,排在第四位。

从 CNNIC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表现较好的视频网站,或是得到了百度、阿里巴巴、 腾讯三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及其他资本的强力支持,拥有强大的内容资源来吸引用户,或是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有自身的独特优势,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目前,视频行业内的主要网站仍在如何盈利的 道路上摸索。

表 10 63.0% 56.6% 54.2% 48.8% 47.3% 46.4% 39.5% 39.0% 37.0% 32.9% 30.8% 25.8%

主要视频网站用户渗透情况

48.1% 41.2% 39.8% 32.8% 34.2% 31.9% 26.0% 28.6% 26.3% 23.8% 21.2% 16.7%

48.3% 41.6% 43.2% 32.9% 27.2% 30.9% 24.9% 23.0% 25.5% 18.1% 18.5% 15.6%

40.4% 22.2% 22.3% 10.5% 16.1% 13.8% 7.4% 5.4% 6.7% 7.6% 2.8% 1.6%

10.7% 6.6% 5.1% 2.5% 4.0% 4.7% 1.9% 0.8% 1.2% 2.4% 0.5% 0.2%

四、网络视频节目内容偏好

(一)不同终端收看的内容差异

设备终端不同,用户的内容偏好也有所差异,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上, 用户更爱看长视频,在手机上,部分短视频尤其是搞笑类视频和游戏视频的偏好度较高。

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是目前视频用户在各终端最爱看的内容,也是各大视频网站 花费投入最大的视频内容,尤以电影和电视剧为甚。但是,这两类视频内容更新速度太快, 且内容繁复,对视频网站的品牌形象塑造无明显帮助。

23.2%的手机端用户喜欢看搞笑视频,仅次于综艺节目。此外,手机端用户对原创视频、 游戏视频的偏好度也高于其他终端设备。未来,各视频网站可针对各终端的不同特点,向 用户推荐受欢迎的视频内容,实现精准营销。

9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不同设备收看的网络视频内容差异

0% 10% 20% 30% 40% 50% 60%

14.4% 36.5% 49.8%

16.1% 33.5% 49.5%

10.1% 24.7% 27.1%

3.7%8.1% 16.9%

6.6% 17.2% 16.4%

6.3% 17.5% 23.2%

4.3% 15.9% 16.7%

7.0% 8.9% 12.5%

3.6% 10.2% 9.6%

2.8% 9.4% 7.9%

2.4%7.0% 6.9%

4.2% 10.2% 6.7%

0.7% 2.1% 5.1%

台式机/笔记本电脑 手机 平板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不同设备收看的网络视频内容差异

84

(二)热播剧的收看情况

对于热播的电视剧,38.8%的视频用户选择直接在网上看,20.7%的用户选择大部分在 网上看,直接在电视上收看的仅占 14.9%。

传统电视媒体有稍纵即逝、被动接收、无法保存、播放时长受限制、广告时间长等先 天性的劣势,网络视频则避免了这些缺点,很好的迎合了用户的需求。不过大量购买热播 剧,也直接导致了视频网站的内容成本不断上涨。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热播剧的收看情况

很少看热播的电 视剧, 16.7% 大部分网上看, 偶尔电视上看,

20.7%

大部分电视上 看,偶尔网上 看, 8.8%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电视收看, 14.9%

网上收看, 38.8%

2014.12

图 85

热播剧的收看情况

(三)网络自制节目/内容的兴趣度

20xx年初开始,强势的电视台开始收紧节目版权,多家视频网站都宣布“网络自制剧 元年”到来,把更多资金投向自制剧方面。20xx年,网络视频市场也确实涌现出了一批网 友们耳熟能详的网络自制剧作品和栏目,给视频网站带来了知名度和用户流量,但大部分 自制剧都反映平平,未能给视频网站带来相应地回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视频网站自制的节目感兴趣的用户占 21.7%,对视频网站的自制 剧感兴趣的用户占 23.1%,47.4%的网络视频用户“只看自己关心的内容,不在意是不是网 站自制的内容”,另外有 16.4%的用户对自制内容的兴趣度不大。由此可见,网络视频用户 在意的只是内容,对是否“自制”并不在意。

网络自制节目/内容的兴趣度

对视频网站自制

的节目感兴趣,

13.2%

对视频网站的自 制剧感兴趣,

14.6% 对自制节目和自 制剧都感兴趣,

8.5%

对自制内容的兴 趣度不大, 16.4%

2014.12

只看自己关心的 内容,不在意是 不是网站自制的 内容, 47.4%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度

86网络自制节目/内容的兴趣

9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五、中国网络视频行业的发展趋势

自 20xx年网络视频进入中国,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这十年中,随着风险投资的 大量进入,网络视频行业迅速发展并成熟,成为休闲娱乐类的主要应用。目前视频行业的 格局基本确立,行业玩家都在商业模式上寻求新的突破。结合本次调查的数据,CNNIC预 测未来视频行业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多屏幕、一体化,PC、手机、平板、电视等多屏协同发展,互联网电视将成为未来客 厅娱乐生态的中心。网络视频发展初期,PC是人们收看视频节目的主要渠道,在移动互联

网时代,人们使用 PC看视频的比较逐渐下降,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端产品的使用比例 在上升。自 20xx年起,众多互联网公司陆续推出自己的互联网电视、盒子产品,加速布局 客厅生态。经过互联网模式改造后的客厅,电视这一大屏幕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下沉至硬件,平台+内容+终端的方式会成为未来视频行业的主流。此前的视频行业中, 大家争抢的主要是内容,靠内容来吸引用户,而未来,软硬件结合的布局才是视频巨头拼 抢的关键。20xx年上半年,视频行业的智能硬件市场异常活跃,这同样是一场入口之争, 与互联网流量入口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上升至内容,内容依然是视频网站的核心竞争力。在视频版权逐渐走向规范化的情况

下,优质版权内容带来的用户流量优势更加凸显。因此,各大视频厂商针对优质版权内容 的激烈竞争仍将持续;在自制内容方面,各大视频厂商也会从自身资源、运营优势出发进 行持续投入,未来,自制战略将持续成为视频厂商的重要着力点;视频网站与影视公司的 合作将进一步加强,通过另一种“自制”的方式获取内容版权,保证内容质量,加强视频 厂商的品牌打造。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7

9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十章网络游戏市场发展状况

一、游戏用户规模和特征

(一)用户规模

截至 20xx年 12月,网民中整体游戏用户的规模达到

58.1%。 37716万人,占网民总体的

游戏作为互联网娱乐性应用的代表,因其丰富的游戏内容、代入感强、拥有社交属性等特 点,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xx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

非游戏用户,

27159万

游戏用户,

37716万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规模

从 20xx年至

因于手 87 20xx年中国游戏用户 20xx年网游用户在整体网民中的使用率逐年下降,这主要可以归

20xx年 机网民的增长远高于 PC网民的增长,而对应的手机网游的发展则比较滞后。随着

手机网络游戏逐步走向成熟以及游戏用户终端设备的普及,这一状况正在被扭转,预计在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并在不断完善自身及周边健康生 态的过程中寻求更加广阔的用户范围和多终端、多玩法的游戏模式。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9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万人

50000

2010-20xx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80%

66.5%

63.2% 32428

59.5% 33569

33803 54.7%

36585 56.4%

4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2010

60%

30410

20%

0%

2011

2012

2013

2014

网络游戏用户规模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网络游戏使用率

2014.12

图 88 2010-20xx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2010-20xx年中国手机网游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万人

30000

24823

24000 18000

25.8%

12000

7817

60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60% 50% 40% 30% 20% 10% 0%

21535

30.2% 10751

33.2% 13941

43.1%

44.6%

手机网游用户规模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手机网游使用率

2014.12

图 率

89 2010-20xx年中国手机网游户规模及使用

(二)网游用户的上网设备和游戏设备使用

网游用户对上网设备的使用表现得更为前沿和多样化,对平板电脑和电视上网的使用 高于网民平均水平。

10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网游用户上网设备使用情况

100%

80%

60% 86.9%86.8% 72.5%74.1% 45.0%45.5%

40% 36.3%37.5%

20% 16.8%17.1%

0%

手机 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电视

网民 网游用户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网游用户上网设备使用情况

90

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和手机/平板电脑是网游用户最主要使用的游戏设备,而以电视游戏 主机和手持游戏机为代表的专业游戏设备使用率仍然不高。随着游戏主机政策的进一步完 善,9月 29日 Xbox One于国内正式发售而 PS4国行版也预期于20xx年初发售,使得国内

游戏用户的设备选择进一步拓宽,为未来的家庭娱乐中心和主机游戏市场的发展拉开了序 幕。

网游用户游戏设备使用情况

100% 86.9%

80% 72.5%

60%

45.0%

40% 36.3%

20% 16.8%

0%

手机 台式电脑 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电视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网游用户游戏设备使用情况

91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0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二、游戏用户行为特征和偏好

(一)

户行为特征和偏好 PC网游用

1.1 PC网游用户游龄结构

PC网游游龄在

7.3%,从游 3年以上的老用户占到 50.6%,而半年及以内的新增用户为

龄的分布也可以看出 PC网游增长放缓的趋势。

PC网游用户游龄结构

35%

28%

21%

14.9%

14%

7.3%

7%

0%

半年及以内 半年-1年(含) 1年-2年(含) 2年-3年(含) 3-6年(含)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6年及以上 2014.12 6.3% 19.6% 27.3% 23.3%

结构 92 PC网游用户游龄

1.2 PC网游游戏时长

PC网游用户游戏日均在线时长集中在

35.5%。而

作为重度游戏的

50.6%。 2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占比仅为 PC端游用户的日均在线时长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小时以上的占比达到

102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PC 网游日均在线时长

0%

10%

20%

21.2%

26.1%

17.4% 16.6%

11.2%

4.5% 2.4%5.1% 1.8% 2.1%

8.7%

20.2%

30%

32.1% 30.6%

40%

不超过1小时

1-2小时 2-3小时 3-5小时 5-8小时 超过8小时

记不清

PC网游用户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PC端游用户

2014.12

图 时长

93 PC网游日均在线

1.3 PC网络游戏付费情况

PC网游用户中,付费用户占到

24.9%,月均付费集中于 11元-300元之间。PC端游用

PC端游付费用

户的付费率则达到了 48.3%,且月均付费在 300元以上的用户在所有 户中占

比超过 30%,可见端游依然以其强大的代入感和丰富细致的游戏体验扮演着 PC网游收入支 柱的角色。

PC 网游付费情况

0%

15%

30% 24.9%

2.8%

5.5% 5.4%

8.5% 6.1%

10.5%

4.6%

9.3%

2.3% 4.4% 1.3%

4.3% 2.5%

5.8%

45%

48.3%

60%

付过费 10元及以下 11-50元 51-100元 101-300元 301-500元 501-1000元 1000元以上

PC网游用户

来源:

PC端游用户

2014.12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94 PC网游付费情况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0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1.4 PC网游主要游戏产品

PC网游的产品使用率相对集中,用户规模排名前

100

万以上。其中,腾讯公司占据 8款,网易公司占据 15位的游戏产品用户规模都在 3款,搜狐畅游、完美世界、世纪天成

和盛大网络各占据 1款。此外,从游戏上线时间可以看出,PC网游的生命周期较长,最久 的已经运营了 13年。从游戏类型上可以看出,角色扮演类、动作格斗类、射击类、即时战略类等重度游戏类型是用户偏好的主要类型。表 11 PC 网游主要游

戏产品 穿越火线 CF 第一人称射击类 腾讯公司 2007 年

英雄联盟 即时战略类 腾讯公司 2011 年

QQ 飞车 竞速类 腾讯公司 2008 年

地下城与勇士 动作格斗类 腾讯公司 2005 年

魔兽世界 角色扮演类 网易公司 2004 年

QQ 炫舞 音乐类 腾讯公司 2008 年

梦幻西游/梦幻西游 2 角色扮演类 网易公司 2003 年

剑灵 角色扮演类 腾讯公司 2013 年

大话西游(系列游戏) 角色扮演类 网易公司 2001 年

逆战 第一人称射击 腾讯公司 2011 年

反恐精英/CS Online 第一人称射击 世纪天成 2008 年

天龙八部(系列游戏) 角色扮演类 搜狐畅游 2007 年

DOTA2 即时战略类 完美世界 2013 年

QQ 游戏大厅 休闲类 腾讯公司 2003 年

传奇/热血传奇 角色扮演类 盛大网络 2001 年

1.5 PC网游游戏信息获取和下载渠道

PC网游的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多元,游戏网站/论坛和朋友推荐(口碑)是最重要的两大

渠道。而 PC网游的下载渠道则较为集中,游戏官网是最重要的下载渠道,这反映了

游的运营商对渠道具有绝对优势的掌控力。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PC 10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PC 网游下载渠道

0%

20%

40%

60%

80% 78.6%

30.1% 21.9% 21.2% 12.1%

100%

游戏官网

游戏网站、论坛(如17173) 专业下载网站(如迅雷)

游戏平台(如Steam) 直接搜索下载资源或链接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95 PC网游下载渠道

(二)手机游戏用户行为特征和偏好

2.1手机游戏用户游龄结构

49.7%的手机游戏用户都是 2年以内的新用户,反映了手机游戏在最近 式

2年内的爆发

增长。移动网络环境的改善、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和价格的下降,资本和游戏厂商的发力 都是推动手机游戏发展的重要因素。

手机游戏用户游龄结构

25% 20% 15% 10%

6.7%

5% 0%

3个月以内 3个月-半年半年-1年 1年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年

3年

4年

4年以上 2014.12

3.2%

7.6%

12.8%

19.4%

17.5%

22.2%

6.7%

图 96

手机游戏用户游龄结构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0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2手机游戏类型偏好

手机游戏已经逐渐从单机为主过渡到以网游为主。类型方面,跑酷躲避类、棋牌类、

休闲益智类等轻游戏最受玩家青睐,而作为手机重度游戏的动作格斗类、角色扮演类、战

争策略类发展势头良好,用户使用率在 10%-20%之间,未来手机游戏收入的增长将主要来 自这部分玩家。

手机游戏用户类型

只玩手机网游,

34.2% 只玩手机单机游

戏, 21.9%

手机单机和网游

都玩, 43.9%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手机游戏用户类型

97

手机游戏类型偏好

0% 20% 40% 60% 80%

跑酷躲避类 72.1%

棋牌类 62.8%

休闲益智类 53.7%

塔防类 45.3%

射击类 43.9%

消除类 42.7%

音乐类 40.9%

竞速类 31.8%

动作格斗 23.5%

冒险解谜类 20.2%

卡牌角色扮演类 17.5%

模拟经营类 16.0%

体育运动类 15.2%

战争策略类 13.3%

非卡牌角色扮演类 8.9%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手机游戏类型偏好

9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0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3手机游戏时长分布

手机游戏日均在线时长在 2小时内的用户占到

动 79.6%,表现出碎片化的特征。随着移

游戏制作商的注意力逐渐从轻度网游转移到精品的重度网游、智能终端硬件水平的提升和

4G网络的发展,预计手机游戏将逐渐重度化而使得日均在线时长逐渐上升。

手机游戏日均在线时长

0% 15% 30% 45%

46.5%

33.1%

10.4%

5.4%

2.1%

1.2%

1.3%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60% 不超过1小时 1-2小时(含) 2-3小时(含) 3-5小时(含) 5-8小时(含) 超过8小时 记不清 来源:

99 手机游戏日均在线时长

2.4手机游戏付费情况

手机游戏用户中,付费用户占到 24.0%,并且月均付费不超过 100元的用户占付费用户 总量的 72%。随着用户成熟度的提升、手机支付功能的完善,以及重度手机游戏的增多, 未来手机游戏的付费情况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0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手机游戏付费情况

0%

6%

12%

18%

24%

24.0%

4.3%

8.2%

4.8% 3.8% 1.1% 0.8% 1.0%

2014.12 30%

付过费 10 元及以下

11-50元 51-100101-300元 301-500元 501-1000元 1000 元以上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100

手机游戏付费情况

2.5手机游戏主要游戏产品

排名前 15位的手机游戏产品用户规模都在

8款,全部为腾

讯公司所有;单机游戏 7款,国外厂商占据 外,从游戏上线

时间可以看出,虽然手机游戏的生命周期较短,但精品单机游戏的存活时间仍然可以超过 5 年。

天天酷跑 天天飞车 全民飞机大战 节奏大师 雷霆战机 天天爱消除 欢乐斗地主 愤怒的小鸟 植物大战僵尸 水果忍者 开心消消乐 捕鱼达人 消灭星星

1000万以上。其中,网游 4款,国内厂商占据

3款。此

表 12

手机游戏主要游戏产品

跑酷躲避类 竞速类 射击类 音乐类 射击类 消除类 棋牌类 休闲益智类 休闲益智类 休闲益智类 消除类 休闲益智类 消除类

腾讯公司 腾讯公司 腾讯公司 腾讯公司 腾讯公司 腾讯公司 腾讯公司 Rovio PopCap Games Halfbrick Studios

腾讯公司 触控科技 掌游天下

2013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2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09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3 年 2011 年 2014 年

10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保卫萝卜 塔防类 飞鱼科技 2012 年 神庙逃亡 跑酷躲避类 Imangi Studios 2012 年

2.6手机游戏信息获取和下载渠道

从用户的手机游戏信息获取和下载渠道来看,和 PC网游不同,手机游戏的推广对渠道 的依赖性非常高,这直接导致手机游戏推广的费用居高不下,众多小型的手游厂商生存困 难,研发费用受到挤压,手游精品难以出现。可以预见,拥有渠道的手游厂商将进一步垄 断手游市场。

手机游戏信息获取渠道

0% 20% 40% 60% 80%

手机助手/ 应用商75.8% 店 62.8%

家人或朋友的推荐通过聊天软件 55.5%

手机浏览器 32.6%

访问手机游戏网站、论坛 25.8%

通过搜索引擎搜索 24.5%

新闻、论坛、视频等游戏广告 20.7%

玩游戏时看到的游戏广告 19.4%

线下游戏广告 10.8%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2014.12

图 手机游戏信息获取渠道

101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0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手机游戏下载渠道

0%

15%

30%

45%

60% 49.1% 48.9% 46.5%

31.6% 25.9% 25.0% 21.9% 21.6% 19.8% 14.2%

2014.12

360(卫士、助手、浏览器)

微信 手机 QQ 安卓市场 91 手机助手

应用宝 UC Appstore 豌豆荚 安智市场

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

图 102

手机游戏下载渠道

三、 20xx年游戏市场的发展趋势

PC网游——仍是市场中坚,增长进一步放缓,新的商业模式涌现

从用户规模、在线时长以及游戏收入等方面来看,PC网游吸引了最具价值的深度用户, 仍然是游戏市场的中坚。但网民增长的整体放缓,人口结构导致的低龄网民的比例下降, 以及 PC网游用户随着年龄增长的自然流失,都是导致

PC网游增长放缓的原因。

而另一方面,PC网游也在不断探索着适合于自己的新商业模式,逐渐从从原本单纯的在 线上进行游戏发展到线上游戏与线下比赛、甚至电视转播相结合,越来越多的商业化竞技 游戏比赛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如今年

7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竞技游戏国际邀请赛,中

国队伍包揽该项赛事的冠亚军并获得了超过 600万美元的奖金,而这些奖金主要是通过众 筹方式从游戏玩家购买比赛的电子门票中抽取一部分添加到比赛奖金池获得的。在类似的 商业比赛中,玩家、参赛选手、俱乐部赞助商和赛事举办方各取所需,这种变化不仅给玩 家带来了更多参与感,给 PC网游产业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动游戏周边产业有了 新的发展。如早期作为网游语音通话工具的 YY语音、QT语音,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斗鱼、 虎牙、17173等专业的游戏直播平台,游戏玩家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与自己喜欢的竞技游戏高 手进行交流,而其中某些玩家则因为其高水平或富有亲和力而成为明星,与游戏直播平台 对直播过程中的收益进行分成,形成了又一条完整的新产业链。随着行业的不断规范和主

11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流媒体的日益关注,竞技游戏将网络游戏与竞技体育进行融合,采用已经非常成熟了的商

业化运作模式,作为 PC网游的新方向或许将成为未来网络游戏的下一个支柱。

手机游戏——规模稳中有降,网游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手机游戏的爆发式增长在 20xx年上半年达到最高峰,下半年开始逐渐进入洗牌期,并

表现出稳中有降的趋势,而预计 20xx年在延续这一趋势的同时,手机网游的份额将进一步 扩大。

一直以来,生命周期短、渠道成本高、产品同质化严重是制约手机游戏的发展的核心

问题。手游市场经过 2013和

实力较

差的中小型开发者,而手机游戏也逐渐从低成本、玩法单一的小制作单机游戏开始向画面

精细、玩法多样的大流量精品网络游戏过渡。伴随着 4G网络与各种终端的普及,手游未来 必将突破以前的固有玩法,发展出更多令玩家可以深度参与的新游戏类型,而寻求游戏的

差异化、增强玩家体验、赋予游戏更多内涵将是当前游戏开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我

国未来从手游大国向手游强国转型的根本方向。 电视游戏——新的市场热点,盒子的发展快过主机

20xx年,随着国务院发布在上海自贸区对游戏主机解禁的政策,电视游戏成为新的市

场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电视游戏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未来 1年内将迅速占领市场的不是 2014两年时间的洗牌,逐渐过滤掉了缺乏创新,技术游戏主机,而是互联网电视/盒子。首先,目前互联网电视/盒子的用户已经超过 1亿,使用 互联网电视/盒子玩过游戏的用户超过千万,并且互联网电视 /盒子的普及率还在迅速增长。 而游戏主机用户目前只有 4000多万,游戏主机的价格、购买渠道以及单一的游戏功能都决 定了其普及率的增长会远低于互联网电视/盒子。其次,国内硬件厂商和游戏厂商都更为关

注互联网电视/盒子,一些游戏厂商甚至已经开始与硬件厂商合作共同推出互联网电视/盒子

产品。而游戏主机的主要生产者由微软、索尼和任天堂三大国外厂商所垄断,虽然国内游

戏主机政策有放开的迹象,但三大厂商仍在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并没有急于推进。因此,

预计 20xx年电视游戏市场将先由互联网电视/盒子引爆,而游戏主机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录 1互联网基础资源附表

附表 1中国各地区 IPv4地址数 地区

中国大陆 台湾地区 香港特区 澳门特区

地址量 331988224 35471104 11956736 331008

折合数 19A+201B+189C

2A+29B+63C 182B+114C

5B+13C

附表 2中国大陆 IPv4地址按分配单位表

地址量 125761280 69866752 注1 54751744注

2

单位名称 IPv4地址总量 7A+126B+247C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CNNIC IP地址分配联盟会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其他 合计

4A+42B+21C

3A+67B+114C 3A+11B+144C

254B+14C 211B+161C 19A+201B+189C

51089408 注3

16649728 13869312 331988224

数据来源: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注 1: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的地址包括原联通和原网通的地址,其中原联通的 IPv4 地址 6316032(96B+96C)是经 CNNIC分配;

注 2:CNNIC作为经 APNIC和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中国国家级互联网注册机构(NIR),召

集国内有一定规模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和企事业单位,组成 IP地址分配联盟,目前CNNICIP 地址分配联盟会员的 IPv4地址总持有量为 76862976个,折合 ;上表中所

列 IP地址分配联盟会员的 IPv4地址数量不含已分配给原联通和铁通的 IPv4地址数量。 注 4:以上数据统计截至日为 20xx年 注3: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地址包括原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的地址,其中中国铁通的 12月 31日。

IPv4地址 15795200 (241B+4C)是经 CNNIC分配;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3中国各地区 IPv6地址数 地区

中国大陆 台湾地区 香港特区 澳门特区

地址量 18797块/32 2357块/32 200块/32 4块/32

附表 4中国大陆地区 IPv6地址分配表

IPv6数量(/32 1)

单位名称

CNNIC IP地址分配联盟会员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网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其他

2

4370 4099 4097 4097 2049注

3

4

17 16 52

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注 1:IPv6地址分配表中的/32是 IPv6的地址表示方法,对应的地址数量是 2 128-32)=296个。 注 2:目前 CNNICIP地址分配联盟会员的 IPv6地址总持有量 /32;上表中所列 IP (

地址分配联盟会员的 IPv6地址数量不含已分配给中国铁通和中国科技网的 IPv6地 注 址3: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的 IPv6地址是经 数量。 CNNIC分配; 注 IPv6地址是经CNNIC分配; 注 45:中国科技网的:以上数据统计截至日为 20xx年 12月

31日。

114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5各省

IPv4地址数及比例 省份 比例

北京 25.68%

广东 9.60%

浙江 5.40%

山东 4.96%

江苏 4.80%

上海 4.49%

辽宁 3.38%

河北 2.88%

四川 2.81%

河南 2.67%

湖北 2.42%

湖南 2.40%

福建 1.96%

江西 1.76%

重庆 1.70%

安徽 1.68%

陕西 1.65%

广西 1.40%

山西 1.29%

吉林 1.23%

黑龙江 1.22%

天津 1.06%

云南 0.99%

内蒙古 0.79%

新疆 0.62%

海南 0.48%

甘肃 0.48%

贵州 0.44%

宁夏 0.24%

青海 0.18%

西藏 0.13%

其他 9.22%

合计 100.00%

数据来源:AP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注 1:以上统计的是 IP地址所有者所在省份。

注 2:以上数据统计截至日为 20xx年 12月 31日。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省份

6分省域名数、分省.CN域名数、分省.中国域名数

域名

数量(个)

占域名总数

比例 19.0% 14.8% 12.9% 5.0% 4.4% 4.4% 4.1% 3.8% 3.3% 3.1% 1.7% 1.7% 1.7% 1.6% 1.5% 1.3% 1.1% 1.0% 1.0% 0.9% 0.7% 0.6% 0.5% 0.5% 0.4% 0.3% 0.3% 0.2% 0.1% 0.1% 0.0% 8.0% 100.0%

其中:.CN域名

.中国域名

占 CN域名数 量

数量(个) 总

数比例 (个)占 2318586 2318028 1212146 381538 384831 398560 308077 595629 198001 223325 134404 141864 152484 151104 118357 170014 85139 83251 19841 88181 52724 47276 50860 40136 48832 23997 23956 14454 6849 2861 2928 1285975 11084208

20.9% 20.9% 10.9% 3.4% 3.5% 3.6% 2.8% 5.4% 1.8% 2.0% 1.2% 1.3% 1.4% 1.4% 1.1% 1.5% 0.8% 0.8% 0.2% 0.8% 0.5% 0.4% 0.5% 0.4% 0.4% 0.2% 0.2% 0.1% 0.1% 0.0% 0.0% 11.6% 100.0%

广东 山东 北京 上海 浙江 福建 江苏 黑龙江 四川 河南 河北 安徽 湖北 湖南 辽宁 广西 重庆 陕西 海南 江西 天津 山西 云南 吉林 贵州 内蒙古 新疆 甘肃 宁夏 青海 西藏 其他 合计

3904905 3041693 2654888 1023124 911562 902089 836449 790851 670677 632911 359846 356011 354941 325229 302609 264330 227627 202147 196329 180127 153507 131922 111535 107369 86004 63131 57172 48074 22989 15940 8645 1650870 20595503

. 中43667

国域 15.3% 17099 6.0%

名总数比例

33701 15834 18219 14022 21191 18545 11884 5259 7457 3638 5282 4052 10762 3515 6712 4735 607 2958 2864 2952 5402 2974 1575 1872 1053 678 463 211 291 15921

11.8% 5.5% 6.4% 4.9% 7.4% 6.5% 4.2% 1.8% 2.6% 1.3% 1.9% 1.4% 3.8% 1.2% 2.4% 1.7% 0.2% 1.0% 1.0% 1.0% 1.9% 1.0% 0.6% 0.7% 0.4% 0.2% 0.2% 0.1% 0.1% 5.6% 100.0%

285395

注:分省域名总数不含.EDU.CN

11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分省网站数

7 网站数量(个) 占网站总数比例

广东 532787 15.90% 北京 457032 13.60% 上海 314374 9.40% 福建 223442 6.70% 浙江 218630 6.50% 江苏 164935 4.90% 山东 158028 4.70% 河南 123824 3.70% 四川 122172 3.60% 辽宁 96599 2.90% 河北 94171 2.80% 湖北 67815 2.00% 湖南 48834 1.50% 安徽 40029 1.20% 陕西 37911 1.10% 天津 36213 1.10% 山西 36039 1.10% 重庆 33610 1.00% 黑龙江 28160 0.80% 广西 25454 0.80% 江西 23140 0.70% 吉林 20649 0.60% 云南 14315 0.40% 内蒙古 12036 0.40% 海南 11885 0.40% 贵州 9809 0.30% 新疆 7602 0.20% 甘肃 7174 0.20% 宁夏 3665 0.10% 青海 2111 0.10% 西藏 965 0.00% 其他 375516 11.20% 合计 3348926 100.00%

注:分省网站总数不含.EDU.CN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按更新周期分类的网页情况

8 网页更新周期

一周更新 一个月更新 三个月更新 六个月更新 六个月以上更新

合计

比例 5.6% 20.3% 24.2% 19.3% 30.7% 100%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附表 按照后缀形式分类的网页情况 9 网页后缀形式

html htm / shtml asp php txt nsf xml jsp cgi pl aspx do dll jhtml cfm php3 phtml 其他后缀 合计

比例 33.3% 6.4% 12.9% 4.0% 6.0% 9.1% 0.0% 0.0% 0.1% 1.4% 0.0% 0.0% 5.5% 1.5% 0.0% 0.0% 0.0% 0.0% 0.0% 19.8% 100%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1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按多媒体形式分类的网页情况

10 网页多媒体形式 比例(在多媒体网页中)

jpg 31.5%

gif 3.7%

zip 0.6%

swf 0.7%

doc 24.2%

pdf 31.4%

rm 0.0%

mid 0.0%

ram 0.0%

mp3 0.7%

ppt 1.8%

mpg 0.0%

其他多媒体 5.4%

合计 100%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1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11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分省网页数

去重之后网页总数

1,550,134,292 55,161,533,346 1,768,383,516 57,312,416 30,218,300,072 1,330,900,742 20,020,822 1,756,629,606 6,786,153,241 5,103,255,581 348,046,672 1,901,762,067 712,918,942 1,308,921,226 14,511,572,110 3,071,005,572 2,408,546,354 279,201,993 17,335,676 8,271,386 6,275,746,273 4,533,140,132 498,392,159 11,310,361,238 806,182,767 7,936,760,750

2,015,345 89,719,981 2,950,178,616 26,635,668,755 560,277,437 189,918,649,085

静态 952,057,131 35,225,124,865 882,015,538 14,627,852 16,666,419,599 194,084,938 11,039,236 457,698,657 3,988,679,743 2,520,386,912 200,101,209 1,147,087,546 542,334,651 709,355,879 11,024,744,470 2,207,735,178 1,165,722,838 158,929,398

78,242 3,454,869 4,589,090,914 2,655,564,301 318,581,578 6,032,607,444 399,550,795 3,945,564,105

1,937,461 51,354,303 1,991,830,696 14,320,962,178 366,030,215 112,744,752,741

静、动态比例

1.59 598,077,161

1.77 19,936,408,481 886,367,978 42,684,564 13,551,880,473 1,136,815,804

8,981,586 1,298,930,949 2,797,473,498 2,582,868,669 147,945,463 754,674,521 170,584,291 599,565,347 3,486,827,640 863,270,394 1,242,823,516 120,272,595 17,257,434 4,816,517 1,686,655,359 1,877,575,831 179,810,581 5,277,753,794 406,631,972 3,991,196,645

77,884 38,365,678 958,347,920 12,314,706,577 194,247,222 77,173,896,344

1.00 0.34 1.23 0.17 1.23 0.35 1.43 0.98 1.35 1.52 3.18 1.18 3.16 2.56 0.94 1.32 0.00 0.72 2.72 1.41 1.77 1.14 0.98 0.99 24.88 1.34 2.08 1.16 1.88 1.46

动态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庆 全国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20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分省网页字节数

12 总页面大小 页面平均大小(KB)

安徽 49,757,656,991 32 北京 3,376,401,496,829 61 福建 73,747,749,800 42 甘肃 2,638,970,490 46 广东 1,241,498,745,169 41 广西 95,639,950,566 72 贵州 636,370,983 32 海南 47,369,965,575 27 河北 265,572,789,458 39 河南 217,965,124,510 43 黑龙江 22,258,548,413 64 湖北 72,407,519,686 38 湖南 25,900,755,840 36 吉林 40,157,967,976 31 江苏 593,546,495,055 41 江西 70,676,209,517 23 辽宁 87,436,842,118 36 内蒙古 35,995,840,388 129 宁夏 616,083,103 36 青海 340,203,352 41 山东 296,852,793,401 47 山西 181,499,660,154 40 陕西 20,913,825,196 42 上海 693,673,370,242 61 四川 42,009,966,210 52 天津 398,825,186,431 50 西藏 222,350,702 110 新疆 2,423,796,379 27 云南 146,838,912,596 50 浙江 1,185,258,673,537 44 重庆 21,228,625,800 38 全国 9,310,312,446,467 49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13

各省按更新周期分类的网页比例

一周更新

一个月更新 22.0% 18.0% 22.0% 19.2% 21.2% 24.7% 19.4% 19.6% 19.0% 25.2% 19.0% 26.0% 18.4% 21.6% 22.0% 22.1% 23.9% 21.9% 26.1% 26.8% 23.4% 16.3% 23.7% 20.7% 31.8% 21.8% 23.0% 19.4% 26.1% 19.4% 19.4% 20.3%

三个月更新 24.8% 24.7% 21.8% 23.5% 24.4% 22.9% 18.8% 23.0% 20.7% 24.3% 29.7% 22.2% 22.6% 25.9% 25.2% 23.7% 24.2% 22.7% 20.7% 30.6% 25.3% 19.2% 30.5% 22.5% 22.2% 26.6% 24.6% 18.9% 26.7% 23.8% 16.8% 24.2%

六个月更新 20.3% 19.9% 18.0% 15.5% 18.2% 20.6% 17.5% 24.9% 18.9% 17.5% 22.8% 19.9% 25.4% 22.4% 17.9% 15.2% 18.2% 21.8% 12.1% 20.8% 24.0% 21.9% 14.0% 21.4% 14.6% 17.6% 18.3% 18.9% 15.2% 18.9% 22.9% 19.3%

六个月以上

更新 27.5% 32.5% 31.8% 33.4% 30.1% 25.6% 39.1% 27.0% 37.1% 25.4% 22.6% 24.9% 28.8% 22.8% 28.8% 33.1% 26.3% 28.1% 28.0% 16.6% 20.9% 38.1% 22.4% 30.0% 20.3% 28.2% 11.2% 35.5% 24.5% 32.8% 34.3% 30.7%

安徽 北京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重庆 全国

5.4% 5.0% 6.4% 8.4% 6.0% 6.2% 5.1% 5.6% 4.3% 7.4% 5.8% 7.0% 4.8% 7.3% 6.1% 5.9% 7.4% 5.5% 13.0% 5.2% 6.4% 4.4% 9.4% 5.6% 11.1% 5.8% 22.9% 7.4% 7.5% 5.0% 6.5% 5.6%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22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表 各省按编码类型分的网页比例

14 中文 繁体中文 英文 其他

安徽 97.8% 1.6% 0.4% 0.2% 北京 98.5% 0.7% 0.3% 0.5% 福建 99.0% 0.3% 0.3% 0.4% 甘肃 98.6% 0.1% 0.5% 0.8% 广东 99.1% 0.3% 0.4% 0.3% 广西 91.7% 7.7% 0.2% 0.3% 贵州 97.9% 0.3% 1.3% 0.5% 海南 99.6% 0.2% 0.0% 0.2% 河北 99.5% 0.1% 0.2% 0.2% 河南 94.7% 3.5% 1.2% 0.6% 黑龙江 98.1% 0.6% 0.3% 1.0% 湖北 95.1% 0.4% 4.3% 0.2% 湖南 97.9% 1.7% 0.2% 0.1% 吉林 98.8% 0.2% 0.7% 0.3% 江苏 98.6% 0.4% 0.3% 0.7% 江西 95.1% 2.2% 2.4% 0.3% 辽宁 99.3% 0.1% 0.5% 0.2% 内蒙古 85.1% 7.2% 7.2% 0.5% 宁夏 99.0% 0.0% 0.4% 0.6% 青海 99.8% 0.0% 0.0% 0.1% 山东 98.3% 0.3% 0.8% 0.6% 山西 99.1% 0.1% 0.1% 0.8% 陕西 99.1% 0.1% 0.5% 0.3% 上海 98.6% 0.6% 0.5% 0.2% 四川 98.7% 0.2% 0.8% 0.3% 天津 99.2% 0.0% 0.1% 0.7% 西藏 99.5% 0.0% 0.4% 0.1% 新疆 99.1% 0.2% 0.2% 0.5% 云南 97.5% 0.7% 0.2% 1.6% 浙江 97.6% 0.3% 1.7% 0.4% 重庆 99.8% 0.0% 0.1% 0.1% 全国 98.3% 0.6% 0.6% 0.4% 数据来源: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3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录 2调查支持单

以下单位对本次调查的在线问卷投放和基础资源数据收集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表示 衷心的感谢!(排序不分先后)

(一)调查入口网站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新闻网 央视网

(二)调查协助单位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中国科技网网络中心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网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信诺立兴业网络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新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新网华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时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厦门商中在线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商务中国)

厦门三五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市中资源网络服务有限公司

中国万网

中企动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网 12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录 3 O2O市场评估模型计算方法

O2O市场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自底向上逐级计算方法,先计算得出测算指标的

得分,再据此依次计算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目标层的得分,其中,测算指标

的计算是整个评估指标体系计算的基础和难点,各级指标层的计算方法则相同。

(一)测算指标的计算方法

测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是根据指标值与基准值(代表交叉水平)、标杆值(代表较好水平)

的差异程度来评分的。根据指标类型的不同,基准值和标杆值的确定方式也不同,计算方

法也不同。

1)指标类型

根据指标的取值范围以及指标值与其表征的事物发展水平的关系,将评估指标分为以

下三类:

第一,值域限定、单向评价的指标。指标的取值在已知的有限连续区间内,并且在此

区间内,指标值与其表征的事物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单向的线性关系,即指标值越大(小),

其表征的事物发展水平越好(差)。形式上,这类指标通常表现为各类百分比,如个人互联

网普及率等。

第二,值域限定、非单向评价的指标。指标的取值在已知的有限连续区间内,但是在

此区间内,指标值与其表征的事物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单向的线性关系。形式上,这类

指标也通常表现为各类百分比,如 O2O使用程度分别为轻、中、重度用户的比例等。这类 指标的特点是指标值越大(小),并不意味着其表征的事物发展水平越好(差),指标值“好”与“差”的评价标准需要具体分析,通常“最好”的取值不在区间的两端,但是难以明确

何值为“最好”。

第三,值域不定的指标。指标的取值范围不定,可趋向于极大数值。形式上,这类指

标通常表现为各类绝对数,如 4G用户数、人均可支配收入等。这类指标,其表征的事物一 直在发展中,人们难以知道其发展的范围,并且发展到何种程度,也难以做出“好”与“差” 的评价。

2)基准值和标杆值的确定

从以上对不同类型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指标的评价存在着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值域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5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限定、非单向评价和值域不定的指标评价极为困难,本着简便、实用、尽可能科学的处理

方式,本研究采用以下的方式确定指标的基准值和标杆值。

对于值域限定、单向评价的指标,基准值和标杆值分别对应该取值范围的两端,具体

而言,对于正向指标,基准值对应最小值,标杆值对应最大值,逆向指标则相反。在 O2O 市场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这类指标的基准值多数是 0%,标杆值多数是 100%。

对于值域限定、非单向评价和值域不定的指标,两类指标基准值和标杆值采用以下同

样的确定方式。以中国 20xx年该指标值为基准值,以该基准值的 n(n>1)倍为标杆值,不

同指标的 n值不同,根据指标表征的事物近年所处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状况确定。

3)计算公式 根据指标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对于值域限定、单向评价的指标,以基准值为 0分,以标杆值为

指标取

值与得分的线性方程,据此可以得出指标值的得分。方程如下: 100分,建立

U指标 ?U基S得分 = 准 ?U基准 ?100 U标杆

上式中,S得分表示测算指标值的得分,

示基准值, U标杆

示标杆值。 U指标表示指标值, 表 U基准表

对于值域限定、非单向评价和值域不定的指标,两类指标的得分都根据如下的关于指

标值与得分的方程计算。

(二)各级指标层和目标层计算方法

各级指标层和目标层采用自底向上的逐级简单线性加权方法进行测算。在完成测算指

标层的得分计算后,首先根据测算指标在其三级指标层中所占权重,对指标得分加权求和,

即为指标层三的得分,然后根据指标层三在指标层二中所占权重,对指标层三得分加权求

和,即为指标层二的得分,依次向更高一层进行此过程,直至计算得出目标层的得分。简

单线性加权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目标值 ?? 指标i ?w指标i

i?1 ??

上式中,指标 i为第 I个评估项目的得分,W指标

为 i项目的权重。 n i指标 I

126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附录 4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介绍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cnidp.cn)——开放、共享的互联网统计数据及服务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起并运行

◆免费提供互联网统计数据及服务

◆客观、及时地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平台访问地址:

平台简介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起并运行,采用固定样本组(Panel)的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客户端实时、连续采集中国网民样本的互联网使用行为数 据,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客观、及时地反映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的多个层面(宏 观与微观),为互联网行业参与者提供多方面决策支持。

功能展示

统计数据

针对国内主流网站/软件,提供包括覆盖人数、

访问次数、页面浏览量、访问时长等多项指标

在内的周报、月报、季报、半年统计数据,数

据更新时间不超过 3

天。

用户特征

针对国内主流网站/软件,提供包括性别、年龄、

学历、职业、收入、地域、城市级别在内的多

维度结构分布数据。

重合分析

针对不同网站 /软件,统计其用户群的重合情

况,以及不同用户群体的结构分布。

趋势比较

针对国内主流网站/软件,提供细致到“天”的

详细历史统计数据,从而反映其历史变化趋势。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12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本报告版权归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所有。 如引用或转载,请注明来源。

128 第 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