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农业小气候综合实验报告论文

气象学农业小气候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意义

1.         通过实习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各类仪器的安装与使用;

2.         掌握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方法;

3.         学会分析不同下垫面的温度、湿度及风速垂直分布情况,绘制分布曲线图并说明差异原因。

4.         通过实验了解温室小气候的各气象要素的特点和规律

5.         农业小气候实地观察,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已学过的气象学相关知识的印象,作为对已学习的知识点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我们的实际观测动手能力,以及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二、观测实习的程序和所用仪器的说明

    我们此次农业小气候的观测,本次实验由园艺专业两个半共同完成,在27日(星期六)和28日(星期日)两天进行农业小气候的观测,每天测量时间是8:00、12:00、16:00。其中每个时间点我们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光照辐射强度,地表温度、地中5cm温度、地中10cm温度、地中15cm温度、地中20cm温度、水温等,观测项目按各个组的实际条件进行。

我们主要使用到的实验仪器有:

测温仪器:普通温度表、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地面温度表、曲管温度表、温度计

测湿仪器:通风干湿表(干湿球温度表,即阿斯曼)

测风仪器:热球式微风仪

测光照仪器:照度计

仪器安装:

1)地温表的安装:

    地面三支温度表水平地平行安放在地面上,从北向南依次为地面普通、地面最低和地面最高,相互间隔5cm,温度表感应球部朝东,球部和表身一半埋入土中,一半漏出地面。

2)曲管地温表的安装:

    在地面最低温度表的西边约20cm处,按5、10、15、20cm深顺序由东向西排列,感应部分朝北,表间相隔10cm,表身与地面成45度的夹角。

3)光照、风速、温度和湿度测量仪器放置

大棚内的除了要测地面温度、浅层土壤温度和最高最低温度外,还有三种植物的2/3高处和顶层的各项数据,选择三种植物(考虑要有代表性和比较性),在2/3高处和顶层上都挂上毛发湿度表,还有用各种仪器测量其光照、风速、温度和湿度。

三、观测实习的内容与与数据分析

本次实验分大棚内外两个地方进行测量,我们此次气象观测实验布设了8个点,大棚外我设一个观测点,大棚内地面设一个点,再分别对三种植物的2/3高处和顶层设六个点测的各项数据,主要观测的内容有:风向、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地表温度、地中5cm温度、地中10cm温度、地中15cm温度、地中20cm温度、光照强度等。

   这里我的数据分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比各点的同一项指标,总结数据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大棚外围土壤温度观测记录表

大棚内土壤温度观测记录表

土壤温度分析:

温室大棚外地表温度比棚内至少高出2℃,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因此温度较高,光照量较大,室外相应湿度较低,增温快。所以室内外最高时温度差达到6℃。室内温度变化的幅度比较小,一方面是因为温室覆盖了保温膜,白天受太阳直射少,另一方面室内的植被覆盖茂密,索温好,相对湿度高,对温度的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相对地表温度而言,地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要平缓得多。在各个深度的埋深中温度变化幅度大棚内比大棚外变化幅度小得多,这是由于大棚内在白天会受到太阳的直射,且土地的湿度高的缘故。

浅层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从上到下,温度逐渐上升,这是因为地面由于辐射冷却而降温,地面温度最低,其温度随深度而增加。另外就是随着深度的加深,温度就越是稳定,5cm处受外界地表的影响还是很大的,15cm和20cm处的温度就和外界地表的温度关系不大了。

大棚外围小气候观测记录表

大棚内小气候其他项目观测记录表

光照强度分析:

1棚外的光照辐射比大棚内的光照强度大,棚内光照辐射强度随时间变化比大棚内小,这是因为大棚的覆盖膜的遮光作用的影响,由于大棚上有塑料薄膜覆盖着,太阳光线到达大棚内的植物时光照量减弱,而大棚外没有阻碍物,太阳光直射,所以光照量是大棚内比大棚外少。

2的顶部的光照辐射强度比植物2/3高处的位置强,不同植物的相同测量位置的光照强度度有所不同,。在植物的2/3高处,是叶子生长比较旺盛的部位,它挡住了太阳光线,使得落在2/3高处的光照量减弱,所以没有植物顶层的光照量大;不同植物的高度不同,而且植物形态也不同,所以对光照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风速比较分析:

风速是一项比较难以连续观测的数据,我们记录的也基本都是瞬时风速,测量风速有一定的不科学性,但从上面的数据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些有用的变化规律的。首先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大棚内的风速比大棚外的小,棚内是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四周有塑料薄膜的阻碍,吹进大棚内的风量减弱,从数据上分析,植物顶层的风速比植物2/3高处的风速大,这也是因为植物顶层没有阻碍物,而2/3高处有叶子阻碍,所以顶层的风速大于2/3高处的风速大; 一天中最大风速一般都出现在中午。

气温比较分析:

大棚外的气温随时间变化浮动比棚外小。另外在大棚内植物2/3高处的温度比顶层的保温效果好,在早上和傍晚的时候植物2/3高处温度降低得没有比顶部低,中午气温升高时植物的2/3高处升高得小,所以植物的顶部温度高,因为2/3高处的植物叶子比较繁茂,有蒸腾作用,而且空气流动小,减慢了热量的散失,因此2/3高处的植物温度比顶层的保温效果好。

相对湿度分析:

1、相对湿度受的光照强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相对湿度随时间发生变化,由于光照强度引起温度变化,在中午时温度最高,所以相对湿度最小

2、植物的不同高度的湿度有所不同,不同植物2/3高处的保湿效果比植物顶层的好,所以2/3高处的湿度比顶层的高。

四、总结

通过此次气象观测实习,我们实地体验了各项气象要素的测定方法,了解并掌握了各种观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从获得数据到自己总结的过程,也培养了我们自主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对所学过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加强了我们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

 

第二篇:气候与农业论文

河南省地区气候与农业的关系研究

摘要:从河南的地理位置、下垫面、光照、温度、降水等气候形成因素入手分析了河南气候的成因、特征;从耕地面积、不同农作物种植、生长、收成等方面阐述了河南农业的概况,并对河南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做了分析;描述了一些气候对农业的不利因素及气候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气候 农业 农作物 农业灾害

一、 河南地区气候形成因素

形成气候的因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洋流、植被)、人类活动等,但对我省来说,起主导作用的是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地形,地势。

1.1 地理位置

河南省位居华夏腹地,幅员辽阔,地理坐标为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地跨黄河、长江、淮河与海河四大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黄淮海平原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河南是中国九州中心的豫州,所以,河南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称。河南与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山东毗邻。全省总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黄河流经河南境内700多公里。

1.2 下垫面

河南省地处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带,西部山地绵延起伏,海拔高千米以上,东部为平原,海拔在百米之下。灵宝市的老鸦岔为全省最高峰,海拔高度为2413.8米,海拔最低处为淮河出省处,仅23.2米。

河南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北坦南凹,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四大山脉环绕,间有陷落盆地, 中部和东部为辽阔的黄淮海冲积大平原。 北部为太行山脉,西部为秦岭余脉,南部为大别山,桐柏山脉,中南部 1

自西北向东南横亘800里的伏牛山脉,母亲河黄河横贯东西,东部为广阔的黄淮海平原,土壤类型也多种多样。 河南分属四大流域,北部为河海流域,中部为黄河流域,西南为长江流域,东南为淮河流域。气候上北部为暖温带,南部为亚热带。河南自古以来就气候温暖湿润,山水相连,适合人类居住。全省范围内,山地面积4.30万平方千米,丘陵面积2.96万平方千米,平原面积9.30万平方千米,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5.97%、17.87%和56.16%。按四大水系划分,黄河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千米,河海(卫河)流域面积1.53万平方千米,淮河流域面积8.69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面积2.72万平方千米,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1.86%、9.24%、52.47%和16.43%。

1.3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和天气,气候变化的最主蓦饴源。虽然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很少,但是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变热后,肉外放射的长波辐射极容易被大气吸收,这是大气获取太阳能出主要途径。

纬度高低,决定着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和昼夜长短,从而决定了地面获得太阳辐射总能量的多少。在北纬23.5°以北和南纬23.5°以南,纬度愈高,全年太阳高度角愈小,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愈少,温度愈低,反之,纬度愈低,全年太阳高度角愈大,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总能量愈多,温度越高。

河南省年太阳辐射量约为107~124千卡/平方厘米。太阳辐射量最高值出现在夏季、与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多同期,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日照时间长,全年可照时数4428~4432小时,实际日照时数2000~2600小时。实际日照时数夏季最多,最多月7月平均约210~240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数的

9.2~10.5%,其日照特点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生产十分有利。

1.4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指球表面较稳定的大规模空气运动。这种大气运动促使地区的热量输送和水气输送,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

影响河南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主要是季风环流,即夏季多吹偏南风,冬季多吹偏北风。这是由于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所造成的一种大气 2

环流形式。海洋与陆地相比有较大的热容量和热交换率,夏季升温和冬季降温较缓和。

夏季,海洋比陆地温度低,气压高,使空气从海洋流向陆地,冬季,海洋比陆地温度高,气压低,使空气从陆地流向海洋。这样就形成了盛行凤向随季节改变的季风。冬季,受蒙古高压影响,处于高压的东南部的我省盛行偏北风,常常造成河南冬季天气干冷,雨雪稀少。夏季,我国广大地区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以下简称副高)所盘踞,我省位于副高的西部,故盛行偏南风。由于它来自副热带海洋,带来了大量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相遇时,往往产生大范围降水。这就是我省夏季降水显著增多的主要原因,致使50~60%的降水集中在夏季6~8三个月内。各地的雨季也就出现在这段时间。

春、秋季是冬季风和夏季风相互转换的过渡季节,这时期蒙古高压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北对峙,互有进退,我省各地风向多变,冷暖交替出现。不过,春、秋季的大部分时间,我省以冬季风的影响为丛,特别是初春和晚秋更是如此。我省北中部地区受变性蒙古高压的南侵抧制,造成春旱和秋旱。而豫南地区往往是西伯利亚干冷气团与南方暖湿气团的交馁处,出现静止锋,所以该区春、秋多低温阴雨天栔。

二、 河南地区气候特征

河南省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具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气候特征。即册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不均?多集中于夏季,大陆性季风气們显聗。

2.1 光照

?地获得光照犄多少除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外?还与太阳照射时间有关。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称为“日照时数”。太阳直射光线在无地物、云、雾等任何遮蔽的条件下,从日出到日落照射到地面所经历斗时间,称为“可照时数”。有时为了消除纬度,季节等因素对日照的影响;采用日照百分率(指门照时数与可照时数弋百分比)来比较不同地区光照条件的优劣。

河南各地全年日照时数在2000~2500h,分布特点是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全省日照以夏季最长,尤其5~6月份为全年日照时数最多时期, 3

而驻马店以南地区6~7月份日照为全年最多时期。冬季日照最短,各地12~2月的总日照时数比5~7月的总时数平均偏少200h以上。

河南省各地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在45%~60%之间,豫北安阳、濮阳及豫东商丘的日照百分率在55%以上;为全省困条件最优越地区。新乡、郑州,洛阳等地的日照百分率在51%~53%之间卜其它地区均低于48%。各地日照百分率的季节变化不大。商丘、郑州、洛阳一线以北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大时期为4~6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该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全年日照百分率最小时期在1~3月,最大值出现在6月和8月。唯有淮南信阳地区日照百分率随季节变化十分明显,最大值出现在6~8月,最小值出现在1~3月,变化幅度达14%~19%。这是由于我省南部冬春季节雨水较多,而夏季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朗天气。

2.2 温度

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秆度单物理量,在农业气象工作摹卜常用温度表示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河南属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型气候,四季分明,但由于本省地形复杂,各地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地理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因而形成了各地气候的较大差异尤其是极端温度体现了河南冬季严寒,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

省年平均气温在13~15℃之间,自南向北递减。豫西山区年平均气温低。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冷空气不易侵入,淮南因纬度较低位置偏南,太阳辐射量增加,故二者为本省两个暖区,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就是气温的年较差,年较差大小表示气温年变化的大小。我省各地年较差为26~29℃,并由南向北递增。但山区气温年较差小,如嵩山年较差为25.3℃,南部的鸡公山为24.5℃。这是因为山地地势高,冬季气温虽低,但夏季温凉,所以年较差比平原区小。

气温日较差表示一天内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即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从地区来看,我省南部地区日较差为9.5~10,5℃,北部地区日较差为10,5~11,5℃。

全省年无霜期190~230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地区都在27~28℃之间,区域差异不大。冬季相对寒冷,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南部北 4

亚热带边沿区(南阳和信阳)约为0.6~2.2℃,其他地区-2~0.6℃之间,植物越冬条件良好,日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约为4200~5000℃左右。

2.3 降水

河南地处中纬度地带,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加之地形复杂,因而形成本省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差异显著等特点。

全省降水量大约在600~1200毫米之间,由南部的1200毫米递减到北部的600毫米左右。

在我省,存在着几个多雨区和少雨区(和周围地区比较)。其中多雨区有:太行山东侧林县一带,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豫东的永城一隅,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栾川,西峡,南召、鲁山一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淮南的商城、新县一带,年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上。少雨区有宫黄河沿岸的谷地,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方城,南阳、镇平,内乡等地,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

本省降水量一年四季分配不均,各地年降水量的40~6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即7,8月份,而冬季降水量不及全年降水量的10%。如淮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多达500毫米,其它地区多在300~400毫米之间,约占全年的40~65%。北部的安阳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5%,个别年份占70%以上。河南各地年降水变率一般在18~2%,西部山区在20%以下。一年之中以秋冬两季降水变率为最大,达45~50%。

我省各地降水强度大小不一,大部分地区一日最大降水量为100~200毫米,但在伏牛山东侧的丘陵地区有两处日降水量超过300毫米,其一是鲁山,南召一带,其二是以遂平、上蔡为中心的一片。本省也有个别年份因台风造成特大暴雨,其强度是十分惊人的。如19xx年8月7日,泌阳县的林庄降水1005.4毫米,方城县郭林降水999.0毫米,遂平县杨楼降水809.7毫米。当日21时1个小时降水量极值:林庄为147.1毫米,者君(泌阳县)为189.5毫米。这些都是世界上降水记录中所罕见的。

三、 河南地区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无不受气候条件所制约。我省大部分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全省温度适宜,雨量亦较为丰富,适宜于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 5

农业生产的发展潜力很大。由于本省南北部所处纬度不同,地形又较复杂,各地所受太阳辐射、季风环流和海陆影响的程度不同,形成了本省各地气候差异较大的特点。

3.1 河南省农业概况简介

河南省土地总面积248304628.9亩(合16553641.92公顷)。农业用地共有171232485.3亩(合11415497.22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69.1%,其中耕地面积121218827.30亩(合8081255.15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48.8%。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土壤类型多种多样,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小麦,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20xx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87.4亿斤,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河南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粮仓,河南证明了“中原熟而天下足”,而作为中国新兴的“大厨房”、“大餐桌”,河南也在不断端上一道又一道大餐。

河南省大部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粮食总产量持续上升,在全国各省中居前列(详见表1)。

表1 河南省粮产量状况(1978~1997)单位:万吨

年份 小麦总产量 玉米总产量 粮食总产量

3.2 气候资源与农业的关系

气候资源系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厂巍地气候所提供豹基本物质和能量,它是农业生产颇的环境条件。农业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光、热、水三大要素。就河南省而言,由于受纬度和地形等因子的影响,光、热、水等在量和质上

1978 868.0 469.0 1900.0

1980 890.5 533.0 2148.5

1985 1528.2 537.3 2710.5

1990 1639.9 960.5 3303.7

1995 1754.2 957.8 3466.5

1996 2026.8 1038.3 3839.5

1997 2372.4 807.7 3894.7

6

相差悬殊。因此,分析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气候资源对农业的影响在种植制度与引种等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

一个地区的种植制度受生产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所决定,其中光、热、水又是重要的自然因子。要进行种植制度的改革,首先必须科学地分析一地的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生产特点,看看农业生产能否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我省农业气候条件优越,适于多种作物种植。但由于我省受季风环流影响显著,地形又较复杂,气候差异较大,所以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搞单一化。即使在同一地区,也要根据每年情况,考虑用地、养地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多种熟制轮种的种植形式为好。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是我省两熟制中最主要的种植方式。

根据各地的农业气侯条件引进优良品种,是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任何作物的优良品种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通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所形成的,因而形成一系列与原产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特性,亦即通常所说的气候生态型。凡气候生态型相似的品种,一般具有相似的地区适应性,引种成功的把握性就大。在气侯生态型诸因素中,通常着重考虑日照,温度和水分等主要生态因子。不同农作物对光照反应不同。在作物生长发育某阶段缩短日照,能使长扫照作物延迟抽穗,但能使短日照作物)提前成熟,反之,延长日照能使长日照作物缩短生育期,能使短日照作物延迟发育期。如大豆品种“吉林13号”和“铁丰18号”引种到郑州,其生产期天数前者比原产地缩短48天,后者比原产地缩短40天。温度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另一个重要生态因子。每一种作物品种进入每一发育期都要求一定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及最高温度,每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完成其生育还要求不同的积温。如郑州玉米早熟品种“新双2号”需要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的积温2200~2300℃。在引种工作中必须了解各种作物(品种)的基本温度特性。在气侯生态因子中,水分也占有重要地位。一些作物耐阴喜湿,另一些作物喜光耐早。农业气象工作者近年来提出根据“农业气侯相似”理论来进行引种,亦即对比分析农作物原产地和引种地的主要农业气侯条件,凡对于某种农作物有着相似的农业气侯条件的地区,引种则易获得成功。 7

四、 针对河南地区气候对农业的不良影响的对策

4.1 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

河南地处我国中东部的中纬度内陆地区,气候存在着自南向北由北亚热带向暖温带气候过渡、自东向西由平原向丘陵山地气候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象灾害频繁、复杂多样的特点,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多达数亿元,其中对农业的影响直接而严重,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旱灾、雨涝、风雹灾、低温冻害和雪灾,受灾面积以干旱最多占 46%,雨涝次之占 25%,风雹第三占 12%,低温冻害和雪灾面积较小,分别占 3%和 2%。

干旱灾害是河南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影响范围大,在历史上就有“十年九旱”之说。大范围的干旱常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1978~2005 年全省平均年干旱受灾面积为 2422 千公顷,占全省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 46%。

河南降水具有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等特点,因此易出现雨涝灾害。河南雨涝灾害多发生在春夏秋降水较多的季节,由连阴雨和暴雨形成,常冲毁农田,淹没庄稼,是仅次于干旱的第二大农业气象灾害。1978~2005 年全省平均雨涝受灾面积为 1346 千公顷,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近 年来,全省雨涝受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同时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风雹是河南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常出现在晚春至初夏,此时正值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关键时节,风雹常常与短时强降水相伴,虽然范围较小但局地性强,对农业生产的危害也较为严重。1978~2005 年全省年平均风雹受灾面积为 630 千公顷,占受灾总面积的 12%,近年来风雹受灾面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低温冻害是我省受害面积较小的气象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每年深秋至来年初春,但受灾面积较小,1978~2005 年全省年平均低温冻害面积为 154 千公顷,只占农作物受灾面积 3%。1978 年以来全省低温冻害面积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978~1992 年全省低温冻害面积较小,除 1988 年外,其余各年受灾面积均在 100 千公顷以下;而 1993 年之后受灾面积明显增加,年平均受灾面积为 249 千公顷。

8

雪灾是河南受灾面积较小的气象灾害,1978~2005 年全省受灾面积为 84 千公顷,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 2%。1978 年以来全省雪灾受灾面积呈略微减少趋势,阶段性变化非常明显,1978~1986 年和 1999~2005 年雪灾面积较少,绝大多数年份均比常年偏少;1987~1998 年雪灾面积较大,绝大多数年份比常年偏多。雪灾面积较大的年份是 1989、1993 和 1998 年,雪灾面积在 200 千公顷以上,其中 1989 年最多为 376 千公顷。

以气象产量评价河南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 世纪 50 年代最好,80 年代次好,90 年代第三,而 60 年代最差,70 年代次差。以相对气象产量来评价气候年型,最好的年份依次是 1958、2005、1983 和 1984 年,最差的年份是 2003、1961、1963 和 1986 年。

4.2 应对气候对农业不良影响的对策

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个既复杂、难度又大的课题,需要研究相应的对策措施以使作物生产适应气候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变化带来的正效应,避免其不良影响,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考虑预防干旱的对策时,结合我省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要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千方百计截流蓄水,减少地表径流。丘陵坡地应抓好水平梯田的整修和建设,绿化荒山秃岭,严禁在山区毁林种田提高植被覆盖率。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狠抓以蓄水保水为中心的耕作和农田管理措施,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巩固和扩大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的旱涝保收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扩大农业水利工程的投资,发展灌溉业,推广喷灌和满灌技术。

(2)合理调整、安排农时农事,避开干旱。在深入做好农业气候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调整耕作制度和作物分配可以避开或减轻干旱的危害。

(3)树立大农业思想,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合理布局,整合开发。依据地形、海拔高度、降水条件统筹规划,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袱,保持生态平沘。

预防和减轻湿涝危害的主要工作是减少洪水和排除积水,可从以下兄方面做起:

(1)修水利,完善排洪排涝系统。疏通河道和水渠广修建水库和拦洪蓄 9

水、泄洪排涝工程,尽可能减少农田积水,并尽快排出积水。

(2)提高檀被覆盖率。不断提高丘陵山区的植被覆盖率,狠抓水土保持,减少平原、低洼地的洪水量,减轻湿涝危害

(3)农业操作时要防涝深耕细作,多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增加耕层厚度和土壤的渗水能力,.可缓解湿涝的危害。低洼易涝区应选择耐涝作物(如水稻、高梁等)和抗跟品种。

低温冷害的防御措施:

(1)搞好农业气候区划工作,合理布局作物、在考虑确定作物的安全成熟期和适宜播期时,必须是当地具有80%保证率的时段,有些甚至应有90%以上的保证率。

(2)采用综合农业技术措施。防御低温冷害水稻育秧期要结合春季寒暖天气相间出现的规律,可实行行薄膜育秧,缩短播期和育秧期,合理施用氮肥,增施有机肥和磷肥,及时中耕松土,以利提高地温,促使秋作物早熟。

抗冰雹灾害的一些对策:

(1)种植抗雹作物把握降雹的地域分布规律,合理布局农作物,在多雹区种植较为抗雹的作物。

(2)人工消雹研究雹云的生消规律,及时判断识别雹云;采用人工消雹减轻雹害。

(3)注意做好灾后的补救工作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决定是否翻种和恢复生长,抓紧时机中耕培土,控制倒伏,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地温,追施肥料,促使受害作物迅速恢复生长。

五、 结束语

河南省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不过同时由于一些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也有许多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对农业造成许多不利影响,对此应该引起重视,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来尽量减小损失,以达到对气候资源的优势的充分利用,服务农业,取得更好的效益,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董中强,河南农业气候,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04.

【2】田传廉,王永萍,李明等,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土地资源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9. 10

【4】段应碧,宋洪远,中国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问题调研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8.

【5】刘国锋,胡细涓,河南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当代经理人,2005.08(下半月刊):218~219.

【6】陈辉,于向云,王志强.河南近 10 年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J].河南气象,2001,(2):28-29.

【7】程炳岩,庞天荷.河南气象灾害及防御[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8】陈辉,于向云,王志强.河南近 10 年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J].河南气象,2001,(2):28-29.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