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读书报告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读书报告

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是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和形成新技术的一种活动,同时它也是一个运用已有理论来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研究生的成长历程中,通过科学研究,可以有效提升研究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地获取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探索开拓新领域的能力等。而读书报告正是实现这一目标,有效提高研究生研究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读书报告也是在有目的的阅读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逐步锁定研究领域、确定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内容的关键环节,它有利于研究者的思考具有渐进性、深入性和价值性,有利于研究者了解本学科和相近学科的最新进展, 为其进行高水平、创新性的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本人结合博士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方向,在认真研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撰写了这篇读书报告。旨在通过概括性的分析、学习、思考和借鉴,把握博士阶段科研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1 引言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于当代人要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础的发展,基本内容包括了社会、经济、生态、科学技术等方面其主要特征是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则要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开发新的资源,使区域经济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关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受到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由此,我选择这本《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性最优的目标下来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双赢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罗勇,系北京大学环境经济学博士后(2002),经济学博士(1999),金融学硕士(1991),工学学士(1984),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与实践领域为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生态规划与建设,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著有《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书。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研究(1999)、辽宁盘锦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项目(2000)、三大都市密集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2004)、辽宁中部城市密集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2005)等大型课题项目。

2文献综述

2.1 研究背景

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尤为重要。

区域发展中不可持续性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区域如何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经济如何发展的问题。因此,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离开了生态环境系统创造的物质流与能量流,经济系统就无法运行,经济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是一种紧密的相互制约影响关系,人类的经济发展历程就是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认识改造与尊重服从的辩证统一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总量增长和结构协调具有同等重要性,特别是当总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发展阶段和效率的提升往往受到结构问题的制约。

2.2 研究视角

2.2.1中外研究视角

自从70年代以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受到了各种批评,因为这样的增长往往导致忽视其他发展目标,如消除贫困,公平分配,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提高人的素质等等。发展中匡家虽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却存在国民经济失调、债务危机、社会失序、城乡差距拉大等新问题。

各国理论界和实践界的专家和学者也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和实践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或指标体系,回答人类的活动是否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中的关键环境和热点问题。目前较有影响的代表性的指标体系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LTNCSD)1996年提出的以压力一状态一响应(PSR)为基本框架的指标体系,加拿大环境一经济圆桌会议(NRTEE)1995年提出的基于反应一行动一循环的指标体系,英国19%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美国19%年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还有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多目标决策技术、环境一经济系统协调度模型等理论构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几乎与国外同步,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跟踪国际相关研究的动向,以马世骏、牛文元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积极投身于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1994年中国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并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和研究机构。

总结中外学者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会发现,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1)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系统学方向研究;(2)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此外,还有众多的学者对可持续经济发展的结构、循环方式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并设定了不同的分析,反映了当前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2.2作者的研究视角

    其他学者的研究主要成果集中在针对当前经济结构现状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和具体的改进建议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多方位的立体研究。

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仅停留在现实分析和对策研究的层面上,而且将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1)区域形成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2)如何安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与统一;(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政策。这本书就是在一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所设置的经济结构主要分析指标,从上述几个方面对区域经济结构展开现实的具体研究。

2.3 主要内容

该书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主要探讨了区域形成与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区域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协同、管理和政策措施等。

全书共有19章,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6章)主要介绍了区域形成与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尝试在新一轮的区域形成和发展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探讨了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分析了区域分工以及区域结构演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区域双赢式经济增长模型,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调整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第7-9章)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边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模式,以便选择适合区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路径。它分别介绍了不同模式的特征、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以及战略思路,并分别进行了案例分析。

第三部分(第10-19章)主要分析了区际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协同,并规划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以及整体操作,力求发挥各区域的不同优势,实现最优的整体可持续发展,最后还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国际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2.3.1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形成

“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的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下图表明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求社会这一发展主体得到延续,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证经济、社会、环境三者正常运行至关重要。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既要重视社会、环境对经济的作用,又不可偏废经济的发展。可持续性要求在不同的尺度和进化阶段上,有一个标准去诊断、核查经济形态的“健康程度”,一旦出现偏离,立刻需要协调。

 

2.3.2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提到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们必然会联想到经济发展,毕竟人们长期以来熟悉的是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这些概念,而经济可持续发展则是近几年才被提出和被了解。在我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时间更短。所以,阐明经济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很有必要。

作者在第一章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对传统经济发展的扬弃,它既包括了经济发展的一些主要内容如经济总量的增长及质量改进等,也舍弃了其中一些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分配不公等破坏持续发展的内容,也可以说它是对经济发展施加了许多限制条件,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等许多内容包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以,它拓展和丰富了经济发展的内容。由于经济发展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不注意社会制度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就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但经济可持续发展则一定要建立在经济发展或经济增长的基础上。

2.3.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与合理性判断

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构成,用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统称为区域)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基本面貌,从总体上协调生态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面监测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和有效治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从而保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得以协调与持续发展,因此指标的选取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十分重要,并且对一个体系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上。对区域水平的研究,将有助于地区间的比较,对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1) 要素角度:经济结构合理性的表象特征

产业要素构成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功能得以发挥的基本前提。通过分析促进经济发展的四要素——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构成和技术改善,借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起他们的数量指标,分析主要变量对这些数据指标的影响以及变量之间相互传导的机制,从数量关系上阐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理。

(2) 其他指标:经济结构可持续性的重要特征

上述经济要素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实际上只是一个合理健康的经济结构所具有的表象特征,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评价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结构是否合理,还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把资源占用系统纳入经济核算体系,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进行评估。所以作者还引入了集约型经济增长指标、自然资源消耗和有效利用程度、环境污染程度三个综合指标,来评价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指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关注的方面——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利用、环境承载力。

作者用“可持续收入”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标准。所谓可持续收入是指年终产出扣除各种资本消耗后的净值。这里的年终产出是目前统计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加上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非市场化的外部经济,再加上未市场化的各种收入或收益(如人们在家庭支出中的各种劳务或得到的收益等);为得到可持续收入而支出的各种费用不仅包括传统上的物质资本消耗即物质资本折旧,而且还包括非正常消费补偿外的人力资本消费、自然资源损耗(包括传统的土地资本的损耗)、生态环境损耗、生产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后果等。其具体表达式如下:

                              可持续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非市场化的外部经济

未市场化的各种收入 

*物质资本折旧

非正常消费补偿的人力资本耗费

*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本损耗的价值

生态环境或净资本损耗的价值

外部不经济后果

生态资本的恢复成本以及防止生态资本损失而采取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开支

作者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某些学者从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资源资本存量、环境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存量及其变动情况和技术进步速度六个方面所构建的可持续收入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3.4案例分析部分

作者分别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城乡边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介绍了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几种模式,以便选择适合区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路径。它分别介绍了不同模式的特征、指标体系影响因素以及战略思路,并选择相关区域进行了案例分析。

(一)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作者选取了江苏南京市进行了可持续发展度的分析,主要从发展水平、发展力度、发展协调度三个个方面来评价了其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并根据这些指标构建了南京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P143)

表2 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评价时,考虑到系统高阶段性和非线性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把客观判断和主关推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是,首先建立判别矩阵,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般性检验;最后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采用模糊评价法对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和分级,主要步骤为:(1)建立因子集、权重集和评价集;(2)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3)依次由低到高分为很差、差、中等、好、很好五级,并确定隶属函数;(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5)通过模糊线性加权进行综合评价。

单项指标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是机会指标,第二是风险指标。在实际评价中,根据这两类指标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

机会指标=

风险指标=

上式中,为指标分值,为评价指标的量化数值,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整体状况采用的是加权求和公式,即=

 (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作者以河北省张北县作为案例,介绍了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作者先构造了乡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然后采用了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计算和评价,通过社会发展指数、经济发展指数、资源发展指数、环境发展指数四个可持续发展指标及其功效值得出了张北县当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评定结果(P159),此处就不再赘述。

(三) 城乡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

    作者以北京市房山区作为城乡边缘区的研究案例,进行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作者首先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经济增长(0.3)、社会进步(0.25)、资源环境支持(0.25)、可持续发展能力(0.2)四个要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准层和权重,构造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然后计算每项指标以1990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最终通过加权合称为一个综合评价指数,并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其1990-1998年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2.4 研究方法

(1) 系统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涉及了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它体现的是既要重视社会、环境对经济的作用,又不可偏废经济的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演进说明了它处于复杂的自然——社会一一经济系统中。它的“多因素”、“多层次”、“动态性”和“非线性”等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加以分析和研究。因此,系统论方法贯穿全文,是研究的主线。系统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系统进行全局把握。本研究正是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质量、生态建设、资源状况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多侧面和立体化的实证研究,对区域可持续发挥进行了精确恰当的评价描述。

 (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就是运用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研究经济运行活动中各种因素相互之间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就是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调查统计、收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找到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定量分析比较准确,而定性分析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二者结合,更有利于经济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考虑到指标与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具体关系和联系、指标的权重和综合评价方法乃是评价的核心,针对系统高阶段性和非线性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把客观判断和主关推理,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层次分析法的主要步骤是,首先建立判别矩阵,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般性检验;最后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

3 启示

    通过对全文总体研究思路的简单梳理与学习,不仅令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知识,增强了经济方面的理论基础,而且得到了不少启示与收获:

(1) 研究视角

作者选择当前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结构进行动态的、全方位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研究,探讨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结构的目标模式和途径步骤。采用大量的统计数据,运用评价和分析指标体系展开了多侧面和立体化的实证研究。今后我们做论文也应该在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尽量找到一个好的研究视角,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争取在理论和实证方面有所创新。

(2) 研究思路

清晰的思路和条理化的结构是论文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整个研究中,论文遵循“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对相关议题进行研究,因此只有研究过程的条理化和规范化才能呈现出论文思路的清晰,我们要注意研究过程的规范化。

 (3) 实证研究方法

这本书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研究我国不同区域经济结构的构成特点、现存问题以及优化措施。这些研究方法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总之,通过文献的阅读和这学期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增强了理论修养,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理清了今后的研究思路,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