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

名词解释

1、 公共产品缺失

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非排他性,而是非竞争性。因为私人不愿意生产或者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

2、 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单位之间,一个经济单位对其他经济单位的音响,而该单位又没有根据这种影响从其他单位获得报酬或向其他单位支付赔偿。

3、 不完全信息(信息不对称)

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经济本身没有提供完备信息并有效地配置信息的机制,市场上供求双方对所交换的产品没有充分的信息。

4、 不完善的市场

不完善的市场表现在,价格信号呆滞,交易不规范、不公正,经济单位不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市场封、割裂。

5、 市场失灵:

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和外部条件的某种限制,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的状况。

6、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根据特定时期的历史目标,在对社会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简答题

1、现代公共政策的复杂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理解。

首先,不同的政策问题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其次,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

第三,公共政策目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

第四,不同的公共政策的作用和效果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2、公共政策干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完善市场状态是需要由公共部门或者说政府的管制或别的措施来确保具体有关条件的。

(2)由于成本的下降而带来的竞争不充分也需要政府的管制。

(3)从更根本上说,如果没有一个由政府提供的司法结构的保护和强制,市场运作所需的合约安排和交换就无法存在。

(4)“外部性”的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并需要通过公共部门来解决。

(5)诸如社会公平的价值等也要求对因市场体制和经过继承的财产权的转移造成的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加以调整。

(6)市场体制并不一定能带来高就业、价格稳定和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率。

3、政策研究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首先表现在为了“可行”而分析。一是政策分析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采取惟领导意志为是的态度,把可行性分析变成了为领导的意见找更具、找理由的“可行性”研究。二是某些政策研究人员为了使自己所设计的政策方案“可行”,将条件进行变动,通过“削足适履”,使这些条件适应方案。

政策可行性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不计代价的倾向。

4、判断政策问题的准则,这方面的条件共有?

第一, 政策问题是社会问题。

第二, 政策问题是影响面广、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第三, 政策问题是影响程度大的问题。

第四, 政策问题是政府及其部门有责任干预的问题。

5、 从需求状况出发对政府干预缺陷的分析

(1) 市场缺陷增加了公共意识

(2) 政治组织与公民参政权利的变化

(3) 政治报酬的结构

(4) 政治角色的高时间帖现率

(5) 负担与义务的分离

6、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

(1) 系统原则 (2)预测原则 (3)协调原则 (4)必要多样性原则 (5)分解

综合原则 (6)民主原则

论述题 (内容必须展开)

1.从公共政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于公共政策的设计和制定提出了以下一些基本的要求。(P4-P5 )

首先是需要提升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在民主、法治的社会,公共政策首先必须合乎规范,合法化是公共政策程序必经的重要阶段,也是公共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公共政策必须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公共行为的基本准则,也是确保社会关系始终保持健康有序的基本要求。公共政策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实现社会公正。这体现在利益分化的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能够公平地具有合法渠道,平等地表达对政策问题的意见,因而得以公平地通过公共政策表达对于公共利益的诉求。

第三是公共政策应更好地体现社会各方利益的平衡。公共政策的本质关涉社会各方主体的利益,公共政策应把各社会主体的利益的协调和实现作为核心内容,应该明确体现社会主体的利益原则。这就要求,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始终以社会主体的利益需求为政策着眼点和落脚点,时刻关注社会主体利益需求的实现和维护。

第四是公共政策应当能保护弱者的利益。维护社会主体的利益,需要适当优先维护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或群体的利益。这有助于更好地体现公共政策的本质要求—公共政策支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体现普遍的社会关怀的情怀,同时也是政府民本价值的实践求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63-P64)

首先,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利益格局多元化,作为市场主体的各方必然会追求各自的利益,各利益主体要求取得更多的自主权,要求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反映。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在处理各方不同利益时面对更为复杂的局面。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好运作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在不用利益群体追求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运营机制。

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公民独立自主的意识、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民主化要求逐步增强。他们要求更多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公共事务的管理,要求政府政务公开,要求对公共政策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最后,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的多元化、政策主体的分散化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和风险,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控的任务更为复杂。这就要求政策主体遵循经济规律,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熟练地掌握宏观政策调控的能力。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原因?影响?(P184)

表现:一种是下级组织自行制定“土政策”,用土政策取代上级有关政策;一种是有些地方或部门,借口上级政策不完善或不全面,借口上级政策没有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所谓“特殊情况”作出规定,或上级政策不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情况,而不执行上级政策,甚至对上级政策阳奉阴违,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抵制。

原因:是下级组织的地方保护主义。实质上是扩大了的“小团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影响:首先,严重影响了政策有效作用的发挥,使政策效力出现零效力或负效力。 其次,严重损害了政策对象的利益,挫伤了政策对象的劳动积极性。第三,严重损害了政策制定和决策机构的形象。

4、当前我国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的助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P224 四个方面)

首先是继续深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参与。虽然关于政策制定在效率和公平方面的争论甚多,但从公共政策的可持续性角度看,二者并不矛盾。听证会制度作为现代政府治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我国的某些政策领域已被采用。但从总体上说,完全发挥听证会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公共权威能否真正地、快速地和尽早地举办听证会。

其次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给公共政策的传导带来了便利,也给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政府应完善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使社会主体的政策诉求不仅可以快速地表达,而且能与政府在政策诉求上进行互动沟通。

再次是推进公共政策过程的公开透明化。政务公开实施近二十年来,公共政策在内容和规则方面的公开都已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可是在公共政策过程方面的公开仍然相对滞后。政策的自由裁量权设计往往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走样”或“肠梗阻”现象。因而必须坚持政策过程公开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借助于决策听证制度和民主旁听等行式,使整个政策过程向社会主体公开。

还有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就是如何理性应对利益群体的政策参与。有关利益群体的描述是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内涵。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的也已经开始,但是,探索和研究都尚显不足。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逐步构建,利益群体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广泛参与是我国公共部门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在公共政策领域,社会利益群体会以影响公共政策走向为宗旨。关于社会利益群体,公共部门一是要正视其存在,二是要引导其合法的政策参与活动,同时又要规范地有效约束其政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