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就业心理缺陷的调研报告

中职生就业心理缺陷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苏中地区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和分析,概括出中职生的就业心理现状与特点,指出就业心理上的缺陷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教育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心理 缺陷 教育对策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得他们涉世不深,对社会、职业、就业认识较少,尤其对自己将来的去向、未来的就业还很模糊。中职生知识层次较低,心理、生理正处于发育时期,思想不成熟,心理不稳定,意志不坚定,行为凭感情,在就业方面对自己缺乏信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加之就业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让中职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本文运用问卷调查、与学生直接沟通等方式,初步了解到中职生普遍存在以下一些就业心理困惑。

1 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由某某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处发起,以封闭型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时间从20xx年5月20日到5月26日,调查对象为中职三年级学生(准就业生),共计发出问卷105份,回收有效问卷99份,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对就业的认识、动机、信心、就业信息获取途径、择业目标等。

2 调查结果

2.1 成就动机

结果: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幸福在于享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人生观问题,通过99份调查问卷显示,75% 的学生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在“就业地区”问题上,49%的人选择“沿海城市”,24% 的人选择“大城市”,20% 的人选择“父母所在地”,选择“边远地区”的仅占3% 。对于“求职方向”问题,81%的学生趋向于国有、集体单位。

分析:成就动机是指想要做好事情的动力,它与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的抱负高低有关,它对个体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中职生有强烈的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中职生愿意将自己的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

运紧密结合,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志。然而,他们在“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等现实问题上的选择却与其远大抱负相差甚远。这充分说明中职生真正愿意从基层干起的并不多。在现实中他们绕过自己的高抱负,急于求成。他们的成就动机与现实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在心理上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冲突。

结论:成就动机强烈,但害怕面对现实。

2.2 择业心理期望值

结果:调查发现,在“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中,48%的人认为是“经济收入”,20% 的人认为是“发挥特长”,19% 的人认为是“单位发展”,9%的人认为是“地位高低”,持其他态度的低于5%。问及“你对能找到工作是否有信心”时,16%的人回答“有些信心”,29%的人回答“毫无信心”,只有22% 的人回答“很有信心”。在对“择业实力的评价”中,46% 的人认为“缺乏实力和竞争优势”,24% 的人认为“自我竞争不足,缺乏竞争力”,持这2种观点的人共占70% ,只有27%的人认为“竞争实力雄厚,适应性强”。对“择业情绪的自我评价”从高到低依次为:被动(43%)、充满自信(28%)、情绪低沉(14%)、亢奋(13%)。

分析:期望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有实现可能性的意向。中职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3年更加高涨,他们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这个问题和“就业地区”、“求职方向”的调查,反映了中职生希望在环境好、条件好、效益好,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就业,表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但是,同时他们又缺乏信心和竞争力。同时,笔者还发现,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安逸的生活使相当一部分中职生滋生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心态。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冲突就越大。高期望值致使中职生产生心理问题,加之他们缺乏自信心和竞争力,加剧了他们心理矛盾和冲突。这种理想的自我定位与现实自我的对抗使他们产生焦虑与不安,是他们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结论:择业心理期望值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

2.3 创业心理准奋

结果:在“择业第一目标”中,选择“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的占61%,“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占25%,选择“满足个人物质文化需求”和“凭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分别占6% ,反映出中职生在择业上十分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可

是,中职生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到艰苦地方、边远地区工作。这从“择业首要考虑的问题、 “求职方向”以及 “就业地区”等都可以看出,中职生想走捷径,幻想成才的道路一帆风顺。

分析:价值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价值所表达的是人们最高的社会需要和价值目标,它表现出人们主观能动地对人生的追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学生就业的自主性大大增强,中职生在择业时也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需要的岗位去工作。他们虽然也愿为国家繁荣富强作贡献,但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结论:实统自身价值愿望迫切,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奋。

2.4 对综合素质的认识

结果:在“你认为毕业后在人才市场竞争主中主要靠什么”的问题上,只有12%的人认为是“全面素质的竞争”,28%的人认为是“专业竞争”,选“其他”的人占60%。在“你认为素质教育有什么意义”的看法中,选“培养综合素质,充实自身修养,利于毕业后的工作”的仅占20% ,选“利于个人修养,但对毕业后的工作无实际帮助”的占23% ,选“说不清”的占11%,选“流于形式,纯属多余”的占46%。综合素质在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生都应充分认识。但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由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未得到很好的培养,这可以从“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自身障碍”“素质缺陷”的调查结果中看出。在“你认为毕业生择业的主要自身障碍是什么(多选题)”的调查中,选择“成绩不好”、“社交能力差”、“形象气质差”、“信息不足”、“没有担任学生干部”、“无特长”的人分别占21%、52%、22%、28%、24%、41% 。在“择业过程中你认为自己的素质缺陷是什么(多选题)”的调查中,选择“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和外语水平”、“心理素质”、“知识面和口才”的人分别占29%、42%、41%、21%、32%。

分析:就业制度的改革,为中职生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但是这种竞争十分激烈,而且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中职生对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调查还发现,中职生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明显不足,主动融入心理差,特别是主动融入当地人社会生活圈的心理差,很多学生固守自己的生活

圈、人际圈,没有想到拓宽的必要性;妒忌心理较为严重,特别妒忌与自己条件相当而比自己突出的人;不知道和自己的直接上司融洽关系,很多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服从绿豆大的官,从而导致彼此关系紧张;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这些正是中职生在校期间要学习和培养的素质,显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

结论:对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

3 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中职生自身处于矛盾期

这是中职生产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内因。心理学认为,人在认识自我、剖析自我时是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在无形地保护着自己,干扰对自我全面、正确、客观和公正的认识,使自我真实形象产生变形或扭曲。心理学研究还发现,理想的我与实现的我之间的差距与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突出。

根据以上心理学理论,不难理解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原因。首先,中职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如自我与客我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所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其次,中职生正处于人生心理矛盾的突出时期。他们心理发展不稳定、不平衡、不健全,往往产生种种矛盾,主要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开放与封闭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等。再次,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有相当部分的中职生心理还不成熟,同时由于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加之个体生活体验不同,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很大差异,在择业中表现出内在心理特征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此外。中职生择业心理期望值过高和心理素质不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传统的“找个好工作干一辈子”和“求稳”的思想以及自身素质的不足,都是中职生产生就业心理困惑的重要原因。

3.2 中职教育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同

这是中职生产生就业心理困惑的直接原因。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并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给中职学校师生心中增加了无形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中职学校师生的自卑感。首先,由于高校扩招造成的普高热使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文化和思想素质较2O世纪9O年代初有较大差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也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使得职业教

育不被社会认同。其次,就业准入制度没有得到落实,使就业岗位无法完全满足中职毕业生的需要。中职生无法满足其就业的期望,因而产生巨大的心理矛盾。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师资水平,加强职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有效教育和引导中职生转变观念和调整心态,保证他们择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职校的高度重视。但从目前我国的国情看,职业学校要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情况,需要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

3.3 过分强调自我价值

这是是中职生产生就业心理困惑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提供的一些新的价值要求,即自主意识、效率意识、竞争观念、平等原则等,都已渗透到中职生的择业观中,使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自我中心观念突出,他们更注重功效和实惠。他们选择能发挥自己才干、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这些变化使中职生择业更加商品化、功利化、务实化,导致他们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因此,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中职生产生就业心理困惑的根本原因。

4 中职生就业心理调适建议

4.1 成就动机困惑的调适

学校可举办“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主题讲座,开展自编游戏、情景剧表演,组织个别心理辅导、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将就业指导由学校扩大到社会。

4.2 缺乏信心和竞争力的心理困惑的调适

学校可举办“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择业误区点滴谈”、“求职的艺术”、“新的岗位我能行”等系列讲座。采用角色互换法让学生分别体验自信与怯懦的感觉,提出口号“我自信,我能行。”

4.3 缺乏艰苦创业心理准备的困惑的调适

学校邀请优秀毕业生作“创业教育”报告,与创业成功的职业校毕业生零距离交流,给他们建议。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

4.4 综合素质欠缺、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等心理困惑的调适

学校可进行场景模拟训练。比如,在教育过程中进行就业面试模拟,让某些学生屡试不中,锻炼其抗挫心理;模拟与同事争吵的场景,用团结与分裂2种不

同的后果,让学生明白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的重要性。我们还充分利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的机会广泛搜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多渠道地对在校生进行正确择业、适应社会、健康发展等教育。

 

第二篇:中职生就业心理探究

中职生就业心理探究

岳阳市华容县职业中专 胡丹

摘要:如何改善中职生就业心理,促进中职生的就业率,是社会所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研究了中职生就业的基本心理并就如何培养中职生就业正确心理,提高就业成功率,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就业心理 心理类型 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进一步蔓延,高等学校进一步扩招,中职生陷入了就业的困境中。就业能否成功,与个人素质的高低,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毕业即失业”已经不是天方夜谭,而恰恰在一些学生身上发生着。传统就业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解决今天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本文针对中职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和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就业建议。

一、中职生就业创业心理现状及问题

对我校各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现将部分学生的心理想法归纳如下:

问题一: “你对就业的前景是如何看待的?”

学生甲:“比较看好,我有亲戚在广州一家机电厂工作,他们说工资待遇很好,我是学机电专业的,希望分到对口的企业。”

学生乙:“不知道,我父母叫我选择这个专业。”

学生丙:“我只是一名中专生,现在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我的成绩不好,又没有特长,感觉前途渺茫。”

对以上问题,我们同样了解到有81%的学生趋于国企、大型外资企业或选择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近一半学生对工作时间长、经常出差、加班或三班倒不能接受。

问题二:“就业后,你希望工资待遇怎样?”

学生甲:“要求就业单位工资待遇要高、工作环境要好,每月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

学生乙:“把自己养活就行。”

问题三:“毕业后你准备在哪工作?”

学生甲:“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

学生乙:“当一名电子装配工人。”

学生丙:“不知道学校分配我在哪?工作不好我不干。”

有的学生只顾眼前利益,缺少超前意识和发展眼光。选择成熟期 1

与发展期企业的学生各占52%和42%;选择做大企业员工和中小企业管理者的比例分别为66%和34%;选择做大企业流水线操作工和做一般企业技术工的比例分别为68%和32%

问题四:“你对学校分配工作有什么看法?”

学生甲:“无所谓,学校分不好,我父母给我找一个工作。”

学生乙:“随大流,我班同学到哪,我就去哪”

学生丙:“希望学校能给我找一个好的工作,又轻松,工资又高。” 经统计等待学校推荐就业的占81%、等待父母找关系就业的占10%、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就业的占8%

问题五:“你认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就业比较好?”

学生甲:“数控专业,听说工资待遇很高,比较缺人才。”

学生乙:“电子专业好就业,现在电子厂很多,电子产品不断在更新,需要工人。”

学生丙:“只要专业知识学好了,无论哪个专业的都可以。”

学生丁:“物流专业,目前比较流行。”

在现代经济社会,一个人很难终身从事一种职业,不要抱有走进一个企业就干一辈子的幻想,学生总期望老师把他们安置在一个企业,并在这个企业风平浪静地干一辈子,这是一种惰性的理念,也是一种不能激励上进的理念。应先就业再择业。

问题六:“你对将来创业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甲:“不敢想象,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学生乙:“有机会时我要当老板,自己开公司。”

据调查,10%的学生表示很想将来创业,自己当老板;52%的学生表示有条件就创业,没有条件就放弃;12%的学生表示创业有风险,竞争太激烈,自己无力胜任;2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材料,不敢想自主创业。

二、中职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应对

中职毕业生就业常见的心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十种问题。

1、自负心理 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视清高的心理状态。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 2

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个人对自己的不当的认识,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心理。中职生认为自己没有考上重点高中,是无能的、是失败的,上中职学校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在学历上比不上大学生,在动手能力上比不上高职生。因此,他们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就有自卑和压抑心理。再加上近几年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不断地提高,而有些单位对中职生的认识又不够明确,这使得中职生在高薪岗位的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加剧了他们的自卑情绪,从此他们对前途担忧,对未来丧失信心,缺乏自尊心,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观望心理 也叫矛盾心理,是中职生就业时瞻前顾后,左右彷徨的心理。这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会左右为难。例如,他们总是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稳定,风险较小,但又嫌收入不高;而自己创业收入较高,但又觉得太辛苦。于是他们总是举棋不定,总是进行痛苦而矛盾的选择。这种既要顾及工作性质、发展前景,又要考虑地理位置、经济收入、福利条件的矛盾心理,最终往往会使这些中职生失去了太多的时间与机遇。

4、悲观心理 也说是冷漠心理,当一些中职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会出现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情绪低落等反应。他们自认为看破红尘、心灰意冷,决定听天由命任凭发落。冷漠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是逃避,他们不再想主动争取择业机会,不再去努力,认为去什么单位都无所谓,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5、不满心理 视中职生具体的个人的关注点及实际情况而不同。不满的对象可以是周围的任何事物和人群。如对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就业推荐制度不满;对现行的国家就业政策不满;对家庭成员、家庭状况不满;对周围同学不满(如嫉妒);对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不满等等。不满情绪的产生导致中职生的消极心理和不健康行为,从而影响正常就业和顺利择业的实施。

6、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是中职生期望值过高和社会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不顾自身条件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市场定位,过分看重初次就业对一生的重要性,往往不自觉地加大自己的心理压力,精神过于紧张,一旦条件达不到,挫折感就会导致就业焦虑。部分家长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等特点,硬是把自己的 3

职业理想间接地强加于子女,从而将焦虑的气氛传染给了学生。当现实的求职目标与自身的理想职业不相符时,部分学生会产生悲观、失望、愤世嫉妒的心理,这对于中职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近几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上社会各种媒体的不断渲染,在客观上加重了中职生对就业前途的焦虑,社会大氛围对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压力使学生发生分化,部分学生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学习知识技能,以求就业顺利;部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随波逐流;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会出现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等消极现象。

7、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这些人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最终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8、依赖心理 有些中职毕业生由于家庭、社会条件较好,在择业过程中把希望寄托在学校、父母或朋友之上,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少点依赖,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9、攀比心理 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就彷徨放弃。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10、实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生非常多,他们往往在企业招聘时,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福利多少”。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机会。他们往往“宁要大企业一张床,不要小企业一套房。”孰不知大企业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 4

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也是同学们建功立业的地方。鉴于上述种种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造成了实质性阻碍,因此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已是迫在眉睫。

三、解决中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更新就业观念,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但是,我们仍有许多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却往往跟不上就业制度改革的步伐。他们留恋过去“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害怕人才的竞争;他们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有国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显然,持这种过时的就业观念,是不可能在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上被择优录用的。因此我们要帮助毕业生调整目标,进一步转变观念,摒弃干部身份的概念,破除人为把工作岗位分成高低贵贱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不求对口先就业,先求生存后发展”的思想,用新观念去指导就业实践。这就要求中职学校首先要强调毕业生要树立大就业观念。所谓大就业观念,即只要有一份工作,有一份相对固定的收入,不管在国有单位、还是非国有单位、甚至从事个体工作,都是就业。同时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引导毕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在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专业、特长、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好就业期望值,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使毕业生抓住机会,顺利就业。

总之,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协作,解决好中职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必将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这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孔波.就业心理品质的特征探析[ j].科技创业月刊,2008, (05).

[2]朱丽翔.就业与中职生创业心理[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

究) , 2007, (10).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