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调查报告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调查报告分析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本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性问题,分析、研究及制定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起到改进课堂教学机制、教学方式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精神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进行,以七、八、九年级部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问卷调查。

三、问卷的编制:

调查问卷主要是学生问卷,调查问卷的题型主要由选择题(共9题)和问答题(共1题)组成,主要涉及到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合作的讨论效果等问题。

四、结果统计:

(一)学生调查问卷分布情况:

本次调查学生问卷共60份,七、八、九年级学生各20份,全部回收,回收率为100%。

(二)调查反馈:我是针对学生问卷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1、问卷第1题“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你认为:A、很好,对我的能力有所提高 B、不好,浪费了我很多学习时间C、虽然对我没多大帮助,但我喜欢 D、无所谓,反正对我没什么帮助”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第1题统计结果

2、问卷第2题“在分小组时,你认为应该怎样组合?A、老师组合 B、自愿组合    C、无所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第2题统计结果

3、问卷第3题“你认为现在分小组“围桌式”坐好还是以前的“钉子式”好?A、围桌坐好 B、钉子式好 C、应更换其它坐法”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第3题统计结果

4、问卷第4题“你认为“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效果如何?A、不如以前、流于形式 、效率降低B、便于讨论、共同提高、效果显著C、为学生聊天提供了机会,影响了我们学习” 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第4题统计结果

5、问卷第5题“你认为小组论时,坐着讨论效果好还是站立讨论效果好?

A、坐着好,省劲  B、站着好,有讨论意识  C、效果一样,无所谓” 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第5题统计结果

6、问卷第6题“当你小组取得进步或好成绩时,你会:A、非常开心 B、不开心 C、无所谓”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第6题统计结果

7、问卷第7题“当有一个成员考得不好而导致你小组成绩在排名倒数时,你会

 A、责怪他(她) B、鼓励帮助他(她)  C、无所谓,反正自己成绩好”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第7题统计结果

8、问卷第8题“在接到学习任务后,你在小组内 A、马上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B、先积极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C、把自己思考出来的答案不告诉其他成员D、不思考,也不讨论,等其他成员说出答案”统计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第8题统计结果

9、问卷第9题“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吗?A、经常 B、偶尔回答 C、几乎不回答” 统计结果如表9所示:

表9  第9题统计结果

10、问卷第10题“你认为导学卡怎样改进更有利于自主学习?”统计结果如表10所示:

表10  第10题统计结果

五、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逐次统计,看到当前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作用认识比较充分,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任重道远,很多尚不到位,使合作学习效果一般。主要表现在:

1、小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小组合作学习内部各成员之间缺少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尖子学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忽视,许多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2、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没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责任分工。合作学习前没有作预先的准备,想到哪说到哪,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3、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尤其是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情况没有给予必要的评价反馈。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合作、无竞争,表现好坏无所谓状态,缺乏科学、积极的激励、反馈等评价机制,学生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合作的需要,缺少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4、教师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当了不正当的角色。从问卷调查中的大多数问题及与学生座谈中了解到教师有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缺乏认真的设计,合作学习过程往往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对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讨论最后总喜欢以其认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来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所得出的不同的各种结论。

六、思考与改进计划:

1、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合作小组,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机制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负责者、记录员、资料员、评分员、汇报员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使每个成员都有责任、有事做,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切实提高学生参与合作的效率。

2、注重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尤其是表述自己新的观点和思想,并以虚心诚恳的态度接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在合作中让各人的智慧大放异彩。

3、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给小组合作方法,提高合作效率。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抓住合作契机及时引导。可以在新知探就的过程中引导;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引导;在灵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中努力丰富文本和自我中引导;在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和形式上加以引导等。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始至终营造民主、和谐的合作气氛,既不失时机地点拨,又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完善,教师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学风和习惯。

4、不图热闹,讲究实效。学生合作学习要注重其实效性,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需要时、重要处、均受益的前提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注意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要有价值,1+1+1>3,避免造成“摆样子”的现象;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假”与“浮”;合作学习的形式、内容及评价等不能死搬硬套,一成不变,既要注意预设,更要重视生成,要因时、因地、因情、因人制宜等等。

5、切实加强交流与评价。小组之间缺乏交流与评价,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冲突。让学生之间把合作的学习情况进行大组充分交流并对之进行适当的评价,既可以拓展思维,营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环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交往合作能力。如果评价以小组为对象,必然导制学生小组或群体之间竞争性行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又促进群体内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形成更强的竞争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帮助远远比教师仅仅针对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行为更有效力。为了不致使班级群体出现分化、敌对的现象,可以考虑在一定的时期内按适当比例更换小组的成员构成,对学生尽可能的采取积极、多元多维的评价方式和标准,避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孙俊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但是在课堂实际操作中,由于我们教师缺乏合作教学的能力、技巧和经验;小组合作的作用并不大,有些甚至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思自己的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

1、合作有形,缺乏合作实质。

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就在老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小组合作成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插花点缀,教师课堂作秀的工具。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指挥者,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讨论中。

2、随机分组,缺乏合作基础。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若干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搭配而成的。这样的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使得合作过程中变成合作=合坐=合做,不能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3、规则不明,缺乏合作分工。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是“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勿略地位。使合作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合作的意义。

4、合作泛化,缺乏合理选择。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的参与课堂,一是只要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二是只要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看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之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浇灭了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有悖于合作学生之真谛。

  5、评价不全,缺乏对合作学习系统化的评价体系。

开展小组活动后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想是……”等等,这些往往不是代表所在的小组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的意见;而往往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不错”、“你的见解不错”、“你说得真好”等等。一是偏重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而忽略对小组的评价;二是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反馈、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能关注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

针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益,结合实际情况,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良好的合作技能,加强对合作方法的指导。

合作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较强的团队意识。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方法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的指导和培养,在课堂中可通过小组成员商讨、组间辩论、师生互问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同时要在交往中,要训练学生会听、会想、会说、会总结、会反思和敢说、敢批驳、敢认错等合作心理和态度。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进行小组讨论时,有的同学很喜欢,也显得很激动,往往没有等其他同学回答完,就迫不及待地私下叽叽咕咕,害得课堂纪律不好,只知道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不清楚别人的观点,更不知道自己存在缺陷。

2、合理、科学分配小组

合作学习的分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组,兴趣分组,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交友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并且要激发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发挥每个人才智的团队。只有合理的小组成员还不够,还要有良好的分工与配合。合作分组成功后,首先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每一位学生除了对合作课题进行思考、探索和展开讨论外,每一个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比如报告员、记载员、协调员等,而且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之间的相互依赖,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其次还应重视对学习小组“小组长”的培养,这“小组长”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能管得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3、精选合作课题,灵活、科学安排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我们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法。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面对较复杂的,综合的学习任务或探究性的学习课题,可以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同时还要精心组织和科学灵活的安排。

4、要设计好讨论的内容。

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且题目不能太简单而失去讨论的价值,又不能太难或太难操作,而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与信心。

5、要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

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预知学生可能提的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其次,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才会相互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会出现争论,再在争论中形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只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激情。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或有争议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应耐心引导、巧妙点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激起学生思索的欲望。因为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一定的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集思广益,知识得以互补和整合,在此时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6、把握好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契机,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把握好讨论的契机,及时导入小组合作探索,让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或求知欲的驱使下探讨问题,从而取得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时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差异。学生迷惑时、混沌处正是应探索交流时,教师应该耐心等一等,把握好这个合作学习、探索交流的契机。

我个人认为,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道路上,需要每一位教师更多地“扶一把”学生,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先去帮助各小组明确组内分工和相应职责,逐步形成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能够逐步的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互相交流沟通,形成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完善评价机制,把“外围”的工作做到位了,然后再一点一点地放开手,力求工作得到实质性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既然就是水到渠成了。

确立目标,主动参与

    1、精心指导,自主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争论、辨析,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例如: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引导启智,自主探究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是为传授知识而设计的,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少教例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唯恐学生“噎”着,“教师搭好梯子让学生爬”,唯恐学生“摔”着。新课程要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以“探索尝试”为核心来设计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练中悟”。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见,只有把数学课的课堂定位于探索科学思维的实验室,建立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基地,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师生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