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江西省铅山县建设鹅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的

铅山县招商局

二○○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

第一章 项目背景????????????????????????????? 1

一、森林公园的立项依据?????????????????????? 1

二、森林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1

第二章 基本情况????????????????????????????? 2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2

一、地理位置??????????????????????????? 2

二、地质地貌及土壤概况?????????????????????? 2

三、气候、水文条件???????????????????????? 3

四、森林资源与植被???????????????????????? 4

五、野生动物资源????????????????????????? 5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6

第三节 基础设施概况????????????????????????? 6

一、交通????????????????????????????? 6

二、通讯????????????????????????????? 7

三、生活设施??????????????????????????? 7

第三章 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 8

第一节 景观资源调查????????????????????????? 8 壹: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调查??????????????????????? 8

一、峰顶山景区?????????????????????????? 8

(一)峰顶山森林景观????????????????????? 8

(二)其他自然景观?????????????????????? 9

(三)人文景观????????????????????????10

二、黄岗山景区??????????????????????????13

(一)森林、山地景观?????????????????????13

(二)珍稀动植物???????????????????????14

三、七星山庄景区?????????????????????????14

(一)自然景观????????????????????????14

(二)人文景观????????????????????????15

四、明清古街——九狮奇峰景区???????????????????16

(一)自然景观????????????????????????16

(二)人文景观????????????????????????16

五、葛仙山景区??????????????????????????18

(一)自然景观????????????????????????18

(二)人文景观????????????????????????20

六、畲乡民谷风情村????????????????????????23 贰:可借景观资源调查?????????????????????????24

第二节 旅游开发条件调查???????????????????????28

一、旅游条件与障碍因素调查????????????????????28

二、开发条件调查?????????????????????????28

第三节 景观资源评价?????????????????????????29

一、评价原则和方法????????????????????????29

(一)评价原则????????????????????????29

(二)评价方法????????????????????????29

二、鹅湖山森林公园现有景物、景观一览表??????????????30

三、各景区景点景物分布一览表???????????????????31

四、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M)评价????????????????31

(一)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评价(B) ???????????????31

(二)风景资源组合状况评分(Z) ???????????????33

(三)特色附加分(T) ????????????????????33

五、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H) ????????????????33

六、开发利用条件评价(L) ????????????????????34

七、评定结果???????????????????????????35

第四章 项目评价?????????????????????????????36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价?????????????????????????36

一、风景环境容量分析???????????????????????36

二、旅游规模预测?????????????????????????36

三、园区建设初步调配想及投资估算?????????????????37

(一)核心景区建设与投资估算?????????????????37

(二)幅射景区投资概算????????????????????39

四、建设年限及资金使用计划????????????????????39

(一)建设年限????????????????????????39

(二)资金使用计划??????????????????????39

五、经济效益分析?????????????????????????39

六、经济效益评价?????????????????????????40

第二节 生态效益评价?????????????????????????40

(一)保护物种 维持生态平衡???????????????????40

(二)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质量???????????????????41

(三)涵养水源 调节径流?????????????????????41

(四)防风固沙 保护农田?????????????????????41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41

第四节 结论?????????????????????????????42 附图:铅山县鹅湖山国家森林园主要景区分布图

铅山县鹅湖山国家森林园现状图(核心图)

铅山县鹅湖山国家森林园景点图(核心图)

铅山县鹅湖山国家森林园对外关系图

第一章 项目背景

一、森林公园的立项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速前进的步伐,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已不仅仅要求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还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享受与愉悦。因而,将自己放逐于大自然、尽情休憩身心的森林旅游观光活动已逐渐成为城乡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我国自一九九八年推出“扩大内需、拉动国内有效社会总需求”的经济政策并伴随“降低银行存款利率”、“征收存款利息税”、“增加法定节假日”、“调高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勤人员薪金”等一系列促动消费的措施相继出台,使森林旅游业既具有了人民群众自身需要的内在驱动,又拥有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微观调节手段的外在推动,成为一项具有良好发展态势、充满勃勃生机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而深远,极具投资价值,其收益远胜于消耗森林资源的伐木造材。

同时,作为森林旅游观光业主要物质载体的森林,还具有极大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从生态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建设一座布局合理、结构科学的森林公园,不但可使宝贵的森林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通过合理生物改造与布局的森林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更好地发挥森林的蓄水保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生态屏障功能。从社会效益角度看:一座拥有优美环境和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的森林公园,不仅可为当地群众和过往游客提供一个赏玩山水、休憩身心的场所,且能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生态研究基地,形成生态教育示范点,向人民群众宣传和普及林业科技知识,并可带动园区和辐射区内的服务行业发展,为当地群众和企业下岗人员就业、创收开辟途径。

因此,我县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旅游资源以及区位优势,建设森林公园、发展森林旅游业,使之成为我县建立二十一世纪现代林业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对我县林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林业产业体系与生态体系建设逐渐由采掘消耗型向保护利用型转变),同时也将成为反映本地区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品质的重要标志。

二、森林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

鹅湖山森林公园的建设,将突出体现“生态旅游”这一特色,以奇特瑰丽的森林自然景观为基础,结合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使森林三大效益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并倚横(峰)南(平)铁路、上(饶)分(水关)公路的交通之利,依托国际著名风景区福建武夷宫游客之众,以峰顶山景区为核心,将江西名镇---县城河口镇的明清古街、九狮山、天乳寺、“华东屋脊”黄岗山、道教名山葛仙山、太源畲乡山水风情等人文、自然景观纳入辐射区范围进行综合规划与开发,开辟成风格各异的景点(共六大景区),使之形成网络,为过往游客、当地群众、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旅游覆盖总面积(含辐射景区)达119246亩,集观光旅游、休憩渡假、科研教育、生态保护于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森林生态旅游区,并逐步朝着与福建武夷宫并驾齐驱的方向发展。

1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铅山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武夷山北麓,隶属于上饶市。地理座标为东经117°26′——118°00′、北纬27°48′——28°24′。东北与上饶县接壤,西与贵溪市、弋阳县为邻,南越武夷山通福建省武夷山市和光泽县,北连横峰县。南北最长处66公里,东西最宽处54公里,全境面积2177.6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3%。县城河口镇距省会南昌市248公里,距上饶市府所在地信州区41公里。

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峰顶山景区建在距县城东15公里的鹅湖镇峰顶山,地理位置为东经117°47′38″——117°51′04″、北纬28°14′10″——28°16′37″,东以鹅湖山至双合村打石坞为界,南至永平镇,西至上分公路,北缘鹅湖村,总面积20666亩,其中山林面积19756亩,旱地243亩,水域214亩,建筑及道路占地453亩。辐射景区情况:黄岗山景区位于县境最南端黄岗山镇境内,地理位置在东经117°41′35″——117°47′26″、北纬27°52′16″——27°55′08″总面积41730亩,我国东南大陆第一峰、人称“华东屋脊”的黄岗山(武夷山脉主峰)座落于其中;七星山庄景区位于武夷山镇,毗连福建,地理位置在东经117°50′02″——117°54′13″、北纬28°56′35″——28°58′23″,总面积20000亩,距峰顶山核心景区45公里;明清古街---九狮奇峰景区位于信江河畔,地理位置在东经117°40′07″——117°42′44″、北纬28°18′29″——28°19′54″,该景区与核心景区相距15公里,面积4100亩(包含“九狮过江”、“天乳寺”、“九狮庵”等景观);道教胜地葛仙山距县城河口45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117°42′24″——117°40′19″、北纬28°05′01″——28°03′11″,面积12940亩;太源畲乡民族村景区距县城56公里,位于县境南部,地理位置在东经117°27′48″——117°32′16″、北纬28°03′39″——28°01′21″,面积19810亩。以上六大景区总面积119246亩,均有公路直达,交通便利。

二、地质地貌及土壤概况

全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并由东向西倾斜,形成了夏季南凉北热、水向西流的特点。武夷山脉横亘于境南,信江蜿蜒于境北。武夷山的四条支脉逶迤北向,直抵信江南岸,其间汇集三条河流:陈坊河、杨林河、铅山河,分别穿越县境西部、中部和东部,北流注入信江。使全县形成了由南向北渐次降低的三种地貌:南部中低山区、中部低山丘陵区和北部低丘河谷平原区。

鹅湖山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位于中部低山丘陵区,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成土母岩大多为变质岩和沉积岩,常见的有千枚岩、片麻岩、石英岩、泥岩、砂岩等,风化后均为深厚的红壤,酸度较大,由于植被保存好,故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较好。而七星山、葛仙山、 2

太源畲族乡及黄岗山景区则属南部山区,其成土母岩主要是酸性或中性岩浆岩,常见的有花岗岩、正长岩、二长岩、斑岩,且有少量安山岩和粗面岩分布,风化后多发育为黄棕壤和黄壤,因植被茂密、土壤腐殖质含量丰富,故肥力很高。

三、气候、水文条件

1.气候

我县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1)无霜期:每年出现霜的时间因地形高度不同而有迟早。海拔240米以下地区,初霜期11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上旬。山区的初霜期要提前几天,终霜期则要到3月中旬,甚至下旬。全县平均霜期约110天,无霜期约256天。因历年南下冷空气的强弱程度和路径有所不同,初、终霜日期年际间也有变化。初霜最早日期为10月24日(1981),最晚为12月10日(19xx年),前后相差48天,终霜日最早为1月30日(19xx年),最晚为4月9日(19xx年),前后相差70天。

(2)四季特点

春季:春季自3月下旬起至6月上旬止(农历“春分”至“芒种”间),为期75天左右。这段时间夏季风渐起,冬季风逐步衰退,长江流域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致使天气乍暖乍寒,阴晴不定,时而雷雨交加,时而大风突起,有时夹降冰雹。雨量较多,3至5月份平均降雨量为722.5毫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42%。平均每月雨日19天。“入梅”后,雨量更为集中,常连绵十数日不见太阳。本季也是风速最大的季节,有时达2.2m/S—

2.4m/S。此季公园内山花烂漫,适合春游、踏青、感受春的气息与生机。

夏季:6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夏季(农历从“芒种”、“夏至”间开始,至“秋分”前结束)持续110天左右。本季多南支流,为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气温逐渐升高。初夏尚处于梅雨季节,日照少,湿度大,升温较慢,时有势如瓢泼的连续性暴雨出现。“出梅”后雨季过去。降水量显著减少,但不时仍有雷阵雨。进入盛夏,日照陡增,暖湿气流加强,气温急升,七、八两月≥35C的日温,约32天。本季将是森林公园避暑休闲项目的旺季。

秋季:9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秋季(农历大致从“秋分”后到“小雪”后),为期70天左右。本季受稳定性高压控制,少雨,日照多,风速小。正常情况下,暑气逐渐消退,“秋高气爽”。但有的年份也会出现回热,伏天虽过,但炎热尚有余威,气温不但不降反而有所回升,甚至超过夏热,令人难耐,俗称“秋老虎”。不过“秋老虎”只在当午逞威,早晚仍有凉意。当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受高气压控制,就会出现秋旱。也有少数年份,因冷暖空气相持时间长,会出现秋雨连绵天气,有时甚至持续10余天,人们称之为“烂秋”。“烂秋”平均每三年遇一次。因“秋老虎”逞威,人们仍将大量前往森林公园纳凉消暑,至10月中旬公园避暑项目开始逐渐进入淡季。

冬季:冬季从12月上旬起于第二年3月中旬止(农历“大雪”后入冬,“春分”前终冬),为期122天左右。这期间,因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逐渐下降,日平均气温在10C以下。平均雨量为247.8毫米,占全年总雨量的14%。有霜冻、雪淞、雪潮天气出现。本季多东风,最大风级为9级,每隔7—10天受一次影响。强冷空气南下过程降温最大为

3 oo

21C,平均每天降温4.2C;日最大降温为9C,出现在19xx年1月27日—31日。每冬必雪,但为期不长;即使厚积,消融也快,至晨霜凝重才见薄冰。罕见冰封。可见寒而不严。

表1:铅山县主要气候要素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ooo

表2:铅山县不同海拔高度的年、月平均气温 单位:℃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2.水文

铅山县处于武夷山多雨区,年降雨量达1733----2000毫米,地表径流年均来水量26.5亿立方米,境内江河溪流密布,集水总面积2177.66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也相当丰富,以分布在沿河山谷地带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以及零星分布于稼轩、马鞍山、港东蝙蝠洞、港东神仙洞(与虹桥神仙洞同名)以及陈坊等地的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的供水最大。据测算,地表径流总量每天约97215.9吨,年径流量0.355亿立方米。主要水文指标见下表:

表3:铅山县各地降水分布情况 单位:m、mm

表4:铅山县境内各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

3.灾害

因铅山地处赣东北暴雨中心区,暴雨较频繁,降水强度大。河口日降水量曾达209.8毫米(19xx年6月19日),一小时降雨量达60.3毫米(19xx年6月8日)。故主要为洪涝灾害。雨季时常江河横溢,尤其因上游植被破坏严重,经常山洪暴发、山体滑波,对农业影响极大,因而更有必要通过建立森林公园以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

四、森林资源与植被

铅山县是江西省森林资源大县之一,在资源数量上居全上饶市第三位,生物种类居全市第一。据一九九九年度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全县土地总面积217766公顷,林业用地面积16598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76.2%,非林业用地51779公顷;林业用地中,森林地类135760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1.8%,疏林地5611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灌木林地19313公顷,占林业用地11.6%。全县活立木总蓄积404万立方米,按树种划分为杉木39万M,松类91万M、阔叶树274万M、毛竹4283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71.3%。

因海拔高度的差异,全县植被形成明显的自然分布带。

4

3

3

3

亚热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主要树种有台湾松(黄山松)、铁杉、柳杉、三尖杉、粗榧、山剌柏等。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地带,林相较整齐。在黄岗山海拔1500米等高线附近,有成片的天然铁杉林,面积约900亩,为全国所罕见。海拔20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台湾松、铁杉、柳杉、红豆杉、粗榧等针叶树和橡木、木兰、光皮桦、鹅掌楸、大穗鹅耳枥、化香、大叶楠、山核桃、栲、槠等阔叶树混生。林相大都整齐。主要分布在英将、紫溪、葛仙山、石涵至陈坊、太源以南,以及湖坊西南一线。这一带为本县主要林木区。

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树种繁多,常绿树种有甜槠、曼青岗、栲类、木柯、冬青、杜英、厚皮香、天竺桂、豹皮樟等;落叶树种有枫香、拟赤扬、黄檀、山矾、苦楝等,常和杉、马尾松伴生。林相“多代同堂”,呈次生态趋向。主要分布在陈坊乡的长寿源、福田,港东乡的石涵,杨林乡的项源,紫溪乡的排山、汪源,稼轩乡的轸源,英将乡的周道坞等地。

常绿阔叶林(照叶林):能综合反映中亚热带地区气候特点的地带性典型植被。主要分布于800—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代表树种以壳斗科的栲类各种、樟科的樟、天竺桂、乌药、山茶科的木荷、山茶、柃木为主,由于人为干扰,有些植被屡遭垦伐、火伐。经封山育林森林植被恢复后,虽侵入一些落叶阔叶树种,但仍保持其照叶林的自然景观。

亚热带低山丘陵暖性针叶林:主要是马尾松、杉树组成的大片纯林,分布于1000米以下低山丘陵区,往往与毛竹形成杉、竹混交林,也有形成针阔叶混交林。

毛竹林:全县各地均有分布。一般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带,以海拔300米至800米为主。有千亩以上的连片纯林。

此外,还有成片的次生植被、灌丛草被(即荒山草地)和低海拔区的栽培植被等。 据调查:全县野生高等植物有2500余种、100多个科、200余属,普遍分布的主要木本植物有木荷、栲、楮、枫香、樟树、松类、杉木。此外,已列为国家与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榧树、香樟、青钱柳、香果树、中国柳杉、银杏、厚朴、杜仲、凹叶厚朴、福建柏、浙江楠、紫茎、花榈木、三尖杉、伯乐树、连香树、鹅掌楸、天女花等40余种,其中古老的天然柳杉林、国内罕见的大片南方铁杉林及高山黄杨木矮林,尤为珍贵。

五、野生动物资源

铅山县地处武夷山脉北麓,既具有亚热带的本性,又略有暖温带的特性。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地域与生存条件,物种极其丰富。其区系主要以东洋界华中区为主,但也含有一些古北界的成份。据调查:鸟兽类野生动物有200余种,两栖爬行类100余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黄腹角雉、褐林鸮、毛冠鹿、短尾猴、金猫、白鹇等30余种。蛇类查明的有3科22属40种,其中棕灵剑蛇、双全白环蛇、崇安斜鳞蛇为我省新记录。昆虫更是种类繁多,经初步鉴定,蝶类7科69种,蛾类25科243种。 这些众多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与土壤、水分、阳光、大气、温度等非生物因素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这里构成了典型的亚热带中低山生态系统,对了解研究我国亚热带中山地生态系统的发生规律、对衡量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后果评价准

5

则、对发展林业、改善人民生存环境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以上所述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群落在森林公园所规划的核心景区与辐射区内错落分布,可供游人与科研人员观赏、考察。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铅山县城位于信江河畔的河口镇,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因旧时航运发达,是附近各省、县的物资集散地,故称“八省通衢”。全县现辖8个建制镇、17个乡、9个场(圃),总人口39.7万人,耕地面积21844公顷,人口密度182.3人/km,人均国民收入2872元/年、纯收入1957元/年。

根据已掌握的统计资料反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连年呈上升趋势:19xx年为131129万元,19xx年137623万元,19xx年151177万元,19xx年15492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9xx年为90500万元,19xx年102500万元,19xx年111600万元,19xx年113830万元;财政收入19xx年6221万元,19xx年6719万元,19xx年6052万元,19xx年8088万元。

以上几项经济指标反映出铅山县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且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开拓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现已与外商、外地企业以股份制等多种经营方式联办、创办各类现代化企业十余家,经济效益及财税收入十分可观。

2

第三节 基础设施概况

一、交通

1.公路

目前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向各乡、镇(场)及周边县市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络,境内共有公路60余条,总里程600余公里,其中梨(园)温(家圳)高速公路穿九狮景区而过,闽赣公路(上分线)自南向北贯穿全境。“九·五”计划期间,县财政及个体私营业主投资350万元改造了杨林至葛仙源7公里三级砂石旅游通道,延伸了葛仙源至山脚的旅游公路,开辟了另一条伦潭至下马石的9公里旅游通道,新建游步道4公里;拓宽了上(饶)分(水关)线主干道宝岭至鹅湖书院(森林公园核心景区)的旅游通道,开通了鹅湖书院至峰顶山的旅游公路;篁(碧)黄(岗山景区)旅游公路正在兴建;上分线分水关处至七星山庄的公路已开辟成功;还投资110万元对进入太源畲乡民俗风情村的陈(坊)太(源)公路按三级沥青道路标准进行了改造.各旅游景区的公路已形成网络,四通八达,可谓畅通无阻。此外,附近的著名风景名胜区武夷宫、三清山、圭峰、龙虎山等均可与全县各景区直通班车、旅游车,十分便利。

2.铁路

横(峰)南(平)铁路及上饶联络线连接浙赣复线,在县内里程达80余公里,贯串森林公园规划区所在地武夷山镇、鹅湖镇、永平镇、河口镇,为铅山带来大量流动人口。

3.航运

信江自东向西贯串境北,穿越路程38.8公里,直通鄱阳湖,终年可通航,但因现在陆

6

路交通便捷,故自八十年代中期起这种内河客、货轮的作用日渐消退,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通讯

截止目前,全县城乡固定电话用户数31000部,“全球通”及“中国联通”手机用户数7000户,模拟机用户数为500户,共开通GSM机站18个(全球通12个,中国联通6个),模拟机站4个,在全县境内通话顺畅,基本无通讯盲区。

三、生活设施

全县电视、电话、电线已实现了“村村通”,液化气、自来水、电力均供应充足,随着电力农网改造工程竣工,森林公园规划区的电费将大幅下调,可节约大量费用。“九·五”期间,已架设了江村至鹅湖书院、石垅至黄岗山景区、陈坊至太源畲族乡、分水关至七星山庄的高压输电线路,并初步解决了部分景区供水问题。但目前各景区内部住宿条件尚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公厕与垃圾处理亟待解决。

7

第三章 景观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一节 景观资源调查

铅山,位于武夷山脉北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名闻遐迩。她不仅拥有大量仙灵逸致的泉峰石洞等自然景观,还积淀了源远流长的释、道、儒三教文化底蕴,加之交通便利(航运发达)、地处要冲,成为明中叶以后江南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五大手工业区域系指:景德镇的制瓷业、松江的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和铅山的造纸业),与国内各地乃至日本、南洋建立起了极紧密的商业联系,并聚集了大批能工巧匠,在造纸工艺、竹制品工艺、根雕艺术方面取得了为世人称道的成就,形成了铅山的特色文化:古镇建筑文化、竹艺文化、纸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畲族兄弟特有的畲民文化。这些文化积淀而成的人文景观与天地造化形成的自然景观使铅山具有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开发潜力。

壹:森林公园景观资源调查

在鹅湖山森林公园中,大量这些璀璨夺目的人文景观与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如珍珠般散布、镶嵌于碧绿的群山之中。只见幽谷深壑、云遮雾绕,林木蓊郁、流丹溢翠;古迹形胜、梵宫琳宇,迷离掩映;鸟语花香、飞瀑流泉。可谓“山水林泉,交相辉映;风物景观,美不胜收。”

一、峰顶山景区

峰顶山,又名鹅湖山,系武夷山系支脉,自闽赣交界处之分水关逶迤北来,结秀于鹅湖。唐大历中,洪州(今南昌)马祖道一(马祖系禅宗六祖慧能法嗣南岳怀让禅师之徒,为南岳第二世,其洪州禅在中唐时风靡天下,盛极一时)的弟子大义禅师(系南岳第三世)来此开山植锡,大阐宗风,使鹅湖一山声名远播,并有唐德宗赐额“鹅湖峰顶禅院”、景德间改赐“仁寿禅院”之盛举。盛名之下,加之鹅湖正当闽浙赣三省之要道,因而,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吕(祖谦)、二陆(九龄、九渊)选择此山进行学术交流辨论,史称“鹅湖之会”。此次盛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辨大会,与会者数百人,天下精英,云翕雾聚,极一时之盛。南宋著名爱国将领、词人辛弃疾与陈亮亦时曾相聚于此,论政填词。遂使峰顶山于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外,积淀了更为深厚的人文内涵。

(一)峰顶山森林景观

峰顶山历来林木蓊郁、古树参天。她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枝繁叶茂、秋季层林尽染、冬季玉树琼枝,每个季节均有不同的季相,各具风韵。置身其中,意境深幽,“曲径通幽处,空山鸟鸣中”是其生动写照。因而才吸引了历代大德高僧在此卓锡传经、名儒巨匠在此相与辨论。

山中曾分布有大量的古枫、银杏、柳杉、罗汉松等珍贵树木,大多经历了数百年的风 8

雨,但因“十年浩劫”使许多参天古木毁于斧锯之下:一株直径1米以上、高达30余米的千年银杏,三株树龄数百年、直径80cm以上、高可达20余米的古柳杉,均在19xx年被伐倒,现仅存树墩使人依稀可以想见其当年枝繁叶茂、盘根错节之景象。为了保护和恢复峰顶山诱人的山水画卷,森林公园的筹建者——铅山县林业局一方面下大力气封山育林、对现存古树名木进行挂牌保护,另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引种马褂木、南酸枣、白花玉兰、红花玉兰等观赏性强的花卉树木,同时对现有竹林、油茶林、杉木林等进行抚育和景观改造,目前已使峰顶山逐步恢复旧观,又拥有了宝刹名山之巍峨气象,林相比以前更富层次感与艺术感:那漫山的山杜英绿里透红,无垠的竹海葱茏挺拔,遍地的皂角、杨梅、野枇杷,加上那些憨不知机的獐、麂、兔、刺猬、野猪等在林中追逐,形成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森林生态景观,加上那些星罗棋布、拔地参天的古老枫树、锥栗树,使峰顶山的景致更加美丽动人。

(二)其他自然景观

峰顶山是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其内贵人峰、菡萏峰、增胜峰、鹅湖峰、唐帽峰、皂斗峰参差如画、翠色可挹;鸳鸯泉、瀑布泉、大义泉,飞泉奔泻,烟雾疏密之致,更自奇幻,隐隐然若有高人在焉!松风岚气,袭人襟裾,使人恍如身处白云翠岫间,飘飘然而欲仙。

1.鹅湖峰:系峰顶山上部之最高峰,海拔690米,顶出三峰,端中见秀。据《铅书·鹅湖峰顶三胜记》云:汉时,有“湖寝九百亩”,种荷为利,故称荷湖,山亦从名。东晋龚氏居山蓄鹅,其双鹅育子数百,羽翮成乃去,故更名“鹅湖”。又一说则云:自山之南望之,该山“宛若冲天之鹅,展翥欲奋”;从山之北望之,“又若荷之吐蕊”,山因形而得名。山中泉水淙淙、翠竹夹道,古木参天、四季常绿。

2.菡萏峰:状若莲花、欲开未开,瓣瓣丛裹,有含香将吐之势,故名。

3.贵人峰:在菡萏峰左。鹅湖山(峰)右端之拱岩,岩俨如显贵高官在朝堂垂绅正笏之状,故名。

4.唐帽峰:高耸巍峨,似我国唐代人所制之冠。

5.钵盂峰:又名木鱼山。端庄耸肃,顶平而坦,俨然一钵在床。朝岚夕霭,翠滴花香,蒸云掩日,疑人天之享斋供焉。养庵禅师颂此峰曰:“一钵峰头映晚帘,赵州洗处已非堪。昔年庾岭谁能动,蓦地移来最上庵。”传闻此峰乃地气汇聚之处,寺庙兴建时务必将正门对正此峰中心。

6.增胜峰:在唐帽峰之左,相传为镇山之青龙。

9

7.舍身崖:壁立数十仞,下临深不可测。相传新罗(今朝鲜南部,古国名)名僧慕大义禅师之风,遂来山参访,到峰顶山才知禅师已圆寂,叹曰:“本为法来,师亡,法亦何在!”乃于峰顶禅寺坐禅颂经数日后,投崖而死。几日之后,异香满谷,乳泉流出,其弟子乃入谷查看,见其端坐崖下,身体不伤,怀中一偈,曰:“三千里路礼师颜,师已归真塔已关。鬼神哭泣师何在?空山只见水潺潺。”遂以香泥固之,祠之大义之旁,命其崖为“舍身崖”。

8.龙、虎、狮、象四相山:相传大义禅师在峰顶山传经,直说得天花乱坠、落英缤纷、舌绽莲花、口吐春蕾,西方佛祖驾前天龙八部中龙、虎、狮、象纷纷赶来护法听经,环于寺旁,化为龙、虎、狮、象四山。龙山似巨龙侧身听经(龙头恰好落于寺旁),虎山如猛虎伺机扑食,狮山象雄狮八面威风,象山若天象巍然不动。

9.龙井:在慈济禅院之后,水自石出,毖涌成池,从不干涸,其色碧、其流驶。据乡人云:以往逢天时大旱,在此祷求辄雨应时而至。供奉有龙王神位。

10.大义泉:发源峰顶,蛇行五里许,进入仁寿院。

11.罗汉塘:在贵人峰侧。形圆如堤,水平如镜,据传大义禅师一日信步闲游至此,展开慧眼,见一罗汉菩萨在沐浴,遂将此命名为罗汉塘。晋代龚氏可能就是在此塘中蓄鹅。

12.瀑布泉:在舍身崖之旁,飞流数十丈,二十里外即可见,使峰顶山静中寓动,奇山异水、交相辉映。明朝大学士(宰相)郑以伟有诗赞此:“云絮兜罗绵,山垂苏幕遮。尚欠华巾在,一条解结斜。”

13.石井:在峰顶山南麓。广五丈,深不可测。水清洌甘甜,不溢不涸,昼夜不竭,能灌溉田数百亩,清康熙帝游历至此,御笔亲题:“石井波分太极泉”。传闻在此扔一根鸭毛也会沉入水中杳无踪迹,故云此泉乃“海眼”,可直通大海,其实应为地下水之虹吸作用所致,宋大儒朱熹曾就此作诗《题石井》:“一窦阴去万斛泉,清秋曾此弄清涟。人言堪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井上石纹隐起,错缕如莲花倒生,堪称奇观。

14.皇袍岭:又名寒婆岭,在增胜峰北,是以往到峰顶寺官道必经之处。此处与太子庙一起有一个关于明皇子(究系何人不可考)抑强扶弱、护持佛法的传说:嘉靖十四年(1535)大学士(宰相)费宏卒于京都,终年68岁。嘉靖帝为褒奖其平定宸濠之乱及辅佐朝政之功绩,特御笔亲批其灵柩运回铅山“风光大葬三日”,不料费宏家人为延续其家族兴盛,将御旨私改为“大葬三月”以寻觅葬坟之“风水宝地”,选来选去,选中峰顶山慈济禅院的大雄宝殿乃地气最旺之所,决意葬之。阖寺僧人无力抗争,感伤即将寺毁人散,无不愁眉,恰逢一位皇子(民间俗云太子)一路游玩至铅山(今永平镇),问有何处可布施参访,

10

答曰:“慈济禅院”,遂往焉。见阖寺僧人愁眉不展,及问乃知其故。遂决意护持佛法、抑强扶弱。乃在费氏扛棺上山之日,于寒婆岭官道泼满粪水,置八仙桌于道正中,上立一凳挂皇子龙袍于其上,待棺椁扛至,众人见皇袍“坐”于道之正中,皆大惊,无不匍匍叩拜,一身粪水腥臭难当。皇子喝令其倒退而行下山,以为惩戒。禅寺得以保全,因此僧众命此岭为皇袍岭。

15.土地公、土地妈:在太子庙左右首,各有一块萄匍状大石,名为“土地公、土地妈”。传说系土地公与土地妈见太子驾临,双双跪迎,太子命其平身,至太子走时,又双双跪送,不料太子一时忘怀未叫“平身”,遂一直跪于太子庙前,时至今日。形极似。

16.猛虎跳墙:在老塔对面有座山亦形如下山猛虎(寺旁另一虎山传说系“上山虎”,此系“下山虎”),而老塔所在这支山岗如一堵矮墙,远远观之,两山之状极似猛虎欲跃墙扑食,故名。

17.尼姑坞:禅寺极盛时,比丘僧、比丘尼多达数百人长住挂单,因僧尼杂处不便,遂于唐末将尼姑迁至此坞居住,故名尼姑坞。后仍觉僧尼距离过近,又复迁至山南麓石井庵居住。

除上述之外,还有鸳鸯泉、鸳鸯瀑、桂公岩、锯公崖等各具特色的森林自然景观。

(三)人文景观

1.鹅湖书院:位于峰顶山北麓,是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龄、陆九渊、吕祖谦相与讲学之所。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吕、二陆同会于此,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理学辨论会,相于辨论“性理”之道。“鹅湖之会”是宋代理学发展中的大事,首开我国学术辨论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中国理学发展的里程碑”,今年十月,“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在此召开,可见其显耀地位。宋理宗淳佑十年(1252)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鹅湖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并称江南四大书院,是南宋以来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培养士子之所。书院背山面畈,占地面积5400m,规模宏敞,结构严谨,极富我国宋代书院建筑风格。其主要建筑平行横置于南北中轴线上,北向。共五进,依次为前照壁(北端),左义路,右礼门(西、东大门),是为前院;一进:头门,石坊,泮池,东西碑亭(相向而建);二进:仪门;三进:讲堂;四进:四贤祠;五进:御书楼(南端)。五进皆置于内院。外院又分东西两院,南端与御书楼平行,左有文昌阁,右为关帝阁。又以仪门为限,南进,各置二排士子号舍;北出,各置一排杂屋。均东西相向而建,东、西外院号舍、杂屋原来共有近百间。现西院号舍、杂屋废于风灾无存。东院的俱在。

(1)御书楼:居书院南端最高处,扩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九开间,用木质版壁分隔为三间,明间有楼,重檐歇山顶,次间一层,硬山出五山屏风墙。靠山面为穿斗式构架,中跨中叠梁式构架,六十根木质圆形满堂柱,前后有廊。前廊两侧,数步之外,各有门出内院,去东、西两院士子号舍。前廊东端墙嵌碑一通,详载书院田地山塘亩数和祭品祭仪的品种数量,为明万历十四年县衙所立。后廊沿中部“半月池”一口。最南端土台花坛,

11 2

高约五尺,从半月池两旁拾级可上。明间正门上方悬“穷理居敬”匾,前侧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均系清康熙帝御笔。

(2)四贤祠:在御书楼之北,内祀四贤。五间,单檐歇山,叠梁式,有回廊。已圮多年,待修复。左右尚有单坡碑廊各五间附于院墙内侧,与二小碑亭联结。

(3)讲堂:在四贤祠之北。三开间,敞厅,叠梁式,单檐歇山。中堂版壁前为讲台,两侧壁仿朱熹书体,有:忠、孝、廉、节四擘窠大字。正门外及两厢有回廊,与依院墙而建的碑廊相通,东北、西北侧各有门通向士子号舍。

(4)号舍、杂屋:东院尚存完好,以仪门两旁配屋为界,南进,纵列二排号舍,系士子潜心修业、孜孜研读之场所;北出,纵列一排,为书院执事、杂役等所用。均以穿斗式榀架递相建造,二排号舍和一排杂屋之前均置以走廊及小院天井。

(5)内院碑亭:二座,在讲堂之东南、西南侧,靠院墙处,单檐四角攒尖。

(6)仪门:在讲堂之北,取有仪可象之意。五间,明间、次间悬山,穿斗式。脊檩前敞厅,立木质版门三樘。匾:“道学之宗”。门内两厢有碑廊连通讲堂,东墙嵌碑二,其一明万历八年(1580)铅山县丞陈桐等所立《陆公清赋复祀碑记》,其二明正德七年(1512)汪伟撰文《重建文宗书院记》;西墙嵌碑一:明景泰五年大理寺少卿李奎撰文《重建鹅湖书院碑记》。

(7)泮池:仪门之北,半圆,其上单孔拱桥通仪门中门。明景泰四年(1453)凿成。池围栏杆的望柱、阑版均石质,纹饰、图案、字迹留下了不同时期的特征印记。

(8)碑亭:二座,各在仪门东、西配屋之北,泮池两侧,相向。外观形制相似,单檐歇山,三开间,四金柱。然而构架有异,且柱形不同:东亭柱方形讹角,西亭柱圆形。东亭内现存碑刻四通,为:顺治十二年(1655)《重建鹅湖书院碑记》,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鹅湖书院碑》,康熙五十七年(1718)知广信府郭维莞《鹅湖书院碑记》,乾隆三十一年(1766)《书院房屋田山租谷碑》。西亭有碑五通: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吴世良《鹅湖书院谒四贤祠感沁五首》,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铅山知县张邦亨《陆象山先生白鹿洞书院义利章讲义》,清康熙一十八年(1679)《重建鹅湖书院碑记》,康熙五十七(1718)年江西巡抚白潢《颁赐鹅湖书院御书记》和典广信郡探花使者秦勇均《庚午仲秋游鹅湖书院谒四贤祠敬依先贤唱和诗元韵吟成二章》。

(9)石坊:矗立于泮池与头门之间,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四柱三间五楼,青石雕刻拼装砌就。北向额匾:“斯文宗主”,南向额匾:“继往开来”,皆为道光年间铅山县令李淳所书,坊额上均浮雕图案,北向为“鲤跃龙门”,南向为“雁塔题名”。梁、枋、斗拱,制作精到,连续纹样装点着主题图案,浮雕为主,间有镂刻。四柱以八抱鼓石支撑夹持,立于宽厚方形石础之上。历经沧桑,代有修整,此坊依旧岿然。

(10)敬惜字炉:石坊东侧。旁有“义圃”门,通东院杂役往所和士子号舍。与义圃相对,有“经畲”门,原应通西院杂屋、号舍,早已无存,此门已通大墙之外,故封闭之。

(11)头门:北向前照壁,南通一进院内。五开间,明间、次间脊檩前敞厅,悬山,称间硬山,出五山屏风墙。明间中立大型木质对开版门一樘,抱鼓石一对。其上大匾:“敦化育才”。稍间以及次间的后半进有房。东、西厢屋各三间,硬山出五山屏风墙。

(12)右礼门、左义路:俗称东、西大门,头门两旁厢屋与前照壁相交之东、西大墙 12

处,为书院与外界通联的主要门户。拱形门洞,门楼为单檐庑殿顶。西大门额匾:“鹅湖书院”,阴额:“圣域贤关”;东大门额匾:“仁山知水”。皆李淳所题。西大门外,靠照墙端,嵌一通《告示》碑。

2.鹅湖峰顶禅院:位于峰顶山上部合水平坦处,为唐大历中(公元767—779年)大义禅师所开创。北宋咸平间(998—1003年)赐名慈济禅院,有大义真身、大义泉等古迹和慈济庵、道济庙、御书阁、说法堂、舍利塔和庙峰、蹑云、双松诸亭。是我国东南佛教祖庭,据寺僧云:杭州灵隐、福建开元两大名寺原系本寺脚庙(分院),因此该寺在我国佛教界具极高地位。曾几经兴废,宋太宗、真宗、仁宗均有诗作,历代名人亦多有题咏。寺外罗汉松和路旁长松,为大义禅师手植。寺院占地面积约2.2万M,寺门前有放生池。殿宇宽敞,水渠环绕、流水潺潺,虽三伏酷暑,入寺立即收汗凉爽。可惜该寺毁于十年浩劫之中,但从断壁残垣中,依然可以想见其当年之嵯峨壮观。现该寺的恢复重建工作正在紧张筹备过程之中。 2

3.石井庵:原铅山十景之一,始建于唐光启间(公元885—888年),赐额石井院,至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赐额改名“资福院”,后仍名石井庵。历代名人如宋代李纲、朱熹、刘子翚、明代夏言、李梦阳、清代蒋仕铨等多有题咏。垣门上有篆书“玉洞古刹”四字,庵后为“石井”,不溢不涸,尽夜不竭,能灌溉田数百亩,堪称奇观,故传说有神龙居此。泉畔有摩崖石刻《题石井》诗:“一窦阴去万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涟。人言堪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乃宋朱熹手迹。石井庵因此井而名,井上石纹隐起,错缕如莲花倒生。

4.太子庙:传说系明皇子修行之所,其门外有象形石“土地公、土地妈”。

5.普同塔:乃寺僧圆寂火化后存放骨灰之所,塔外以青石围护,唯中间一块地不准铺石面,据说塔所座之地系“虎舌”,一旦砌石,则成“呆虎”。

二、黄岗山景区

武夷山脉横亘千里,宛如一条绿色的长龙,蜿蜒逶迤于闽、浙、赣、粤四省,是我国与欧亚大陆东南部现存面积最大、保留最为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该景区就位于武夷山脉北麓,区内1800米以上的山峰有黄岗山、黄连木山、龙头豹、来龙岗等15座。群峰终年云雾茫茫、若隐若现,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山峦起伏、纵横交错,山势陡峻,溪流切割极深,地形复杂,坡向西南,高度自东向西递减;南北两大山谷间溪流迂回,注入东坑小河,北下西坑,形成一些山间小盆谷,这些岭谷相间镶嵌交错复杂地形,直接影响着水热组合重新再分配,并形成多种生态环境,是开展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综合研究的好地方。且由于这个地区躲过了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鹅掌楸、木莲等五十余种古生代树类幸得生存,成为当今孑遗植物,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本区全系自然景观,主要有:

(一)森林、山地景观

1.黄岗山:海拔2157.7米,为我国东南九省最高峰,被誉称“华东屋脊”,系花岗 13

岩组成,是武夷山脉主峰。山势陡峭、奇峰对峙、重峦叠嶂。飞云流海,峰如海岛,时隐时现,风云变幻,气象万千。还可欣赏“黄岗日出”等独特的自然景观。人立峰上,同时脚踏赣闽两省之地,颇有“登黄岗而小江南”之感,可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豪情与勇气,原江西省林业厅吴志清厅长登此山后,奋笔挥毫:“一览众山小”,现镌刻于峰顶巨石上。在对面的七星山望黄岗山,如一尊慈祥的睡佛,栩栩如生。

2.杉木、中国柳杉林:面积不大,呈小块状或带状分布在海拔700—1200米的山坡上、山坳或居民点附近。柳杉干形通直挺拔,极具欣赏价值。

3.毛竹林:面积极大,分布在从山麓到1300米左右的山地,蕴藏丰富,为当地主要用材林。毛竹林内伴生杉木、柳杉、银木荷、光皮桦等,形成混交林带。居高视之,竹海茫茫,翠色无垠,十分壮观。

4.常绿、落叶混交林:为当地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分布于海拔900—1400米,在沟谷中可向上延伸至1600米。主要树种有:栎类、木荷、光皮桦、鹅掌楸、青冈、曼青冈、甜槠、厚皮香、大叶楠、红楠、鹅耳枥、樱桃、拟赤杨、木莲、天目紫茎、三七、竹节人参、黄连等。光皮桦、鹅掌楸是优良速生珍贵树种。

5.针阔混交林:这是一个过渡类型,分布于海拔1300—1600米。主要树种有台湾松、南方铁杉、曼青冈、木荷、黄山木兰、柳杉、光皮桦、鹅掌楸等。

6.针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1500—1800米。主要树种有台湾松和铁杉。台湾松面积较大,生长较迅速,更新能力强,长势良好。铁杉成片在区内保存,最大树高50米,胸径

1.6米,估计木材蓄积量在2万M以上,如此大片天然铁杉林为我国罕见,十分珍贵。

7.高山矮林:分布在海拔1900米。由于山顶雾多、湿度大、风大、日照强,植被外貌树茎矮小,种类单一。主要为柃木、江西山柳、白檀。区内有大片黄杨木矮林,极为罕见,是矮小乔木,木材结构细密、质重,为雕刻、美工及细木工的珍贵用材,价值较高。

8.草甸植被:在海拔2000米以上分布有30平方公里的山地草甸植被,北部为芒草、野枯草群丛,南坡为金茅芒草群丛和野青茅芒草群丛生长,高度一般在1米以上。区内还有成片的山黄花(金针)群丛生长,并有很厚的苔藓地衣层,形成独立的种群结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是适应地形气候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保护该区的土壤和森林植被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二)珍稀动植物

黄岗山景区内不仅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带谱明显,而且还有较多的珍贵稀有动植物种类。珍稀植物有:柳杉、铁杉、篦子三尖杉、粗榧、香榧、鹅掌揪、玉兰、天女花、天目

14

山木兰、凹叶厚朴、木莲、伯乐树、野胡桃、连香树、黄连、短萼黄莲、毛红椿、竹节人参、香果树、花榈木、华东箬竹、七叶一枝花、具栖重楼、延龄草、百合、药百合、荞麦叶大百合、天麻、独花合兰、金兰、春兰、蕙兰、剑兰、寒兰等。区内有野生动物300余种,其中鸟兽200余,两栖爬行类100余种,珍稀动物有:黑熊、熊猴、猕猴、毛冠鹿、大灵猫、黑鹿、白鹇、草鸨、绿啄木鸟、星头啄木鸟、竹鸡、红腹锦鸡、髭蟾等。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红腹角雉、云豹、金猫、短尾猴等。昆虫种类繁多,有31目,近5000种,有世界珍稀的金斑喙凤蝶、彩臂金龟等。可称为“珍稀植物王国”、“奇禽异兽的乐园”、“昆虫世界”、“蝴蝶的乐园”,是天然生物种源的天然基因库。

三、七星山庄景区

七星山庄位于赣闽两省交界的武夷山镇,座落在武夷山脉雄峻、奇秀的七星山,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武夷宫。

七星山青峰突兀,秀岭逶迤。天枢峰、天璇峰、天玑峰、玉衡峰等七大主峰排列成阵,酷似北斗。凤冠岭、黄龙背印、观星台、元帅谷等绝景星罗棋布。原始森林已发现的植物约二千多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树种就有银杏、铁杉、鹅掌楸、半枫荷等数十种,更有二百多种珍禽异兽活跃其间,如黄腹角雉、白鹇、猴面鹰、灵猫等,与黄岗山景区物种分布相似。

(一)自然景观

1.七星山:海拔1402米,因七大主峰排列成阵,酷似北斗,故而以北斗七星星名分别为七大主峰命名。分别是:天枢峰(即七星山庄城堡所在处、尖峰为中央军委测绘局定的三角点)、天璇峰、天玑峰、天权峰、玉衡峰、开阳峰和瑶光峰。

2.吕公井:位于七星寺西南侧山腰。相传吕洞宾两举进士不第,浪迹江湖,遇大仙汉钟离传授以丹诀,在终南山修炼得道后游历各名山大川。来到七星山,见山形排列实为上天七星北斗下界,分明是仙山宝境,在此修炼必得神助。惊喜之余,不由得十分佩服葛仙翁老前辈选择此山修炼真乃慧眼识珠。于是吕公便在此筑室修仙、凿井炼丹。此井即是当年吕洞宾亲开的炼丹取水井,亦称洞宾泉。此井泉水可直接饮用,具有通宣理肺,益寿延年之功效。

3.葛公井:又名七星井。位于七星寺东南侧山腰、与吕公井遥遥相对。相传为葛仙翁炼丹汲水遗迹。此泉清澈甘甜,如煮茶细品,香气格外清高,味道格外醇厚。

4.黄龙背印:吕洞宾在七星山修炼时,一次慕名到九江黄龙山,专程到当时江南名寺黄龙禅院参法,与黄龙禅院开山鼻祖超慧禅师论法。也许是吕洞宾当时的道行还不够深厚,与超慧禅师论辩只一日便自愧不如,留下一柄剑一首诗羞愧而去。诗中写道:“弃却飘囊抚碎琴,于今不炼汞中金。一朝悟得黄龙法,始觉平生枉用心。”超慧禅师读诗后,知道

15

伤害了吕洞宾的自尊,也觉有些后悔。事有凑巧,第二日朝庭传下圣旨授吕洞宾为德化县令(德化即今日之九江县)。超慧禅师即命禅院保护神黄龙背负德化县令金印追赶吕洞宾,以表赔情之意。此时吕洞宾已是半仙之体,腾云驾雾已不在话下。重返七星山时,见一条怪龙尾随而来,以为是妖孽,极为恼怒,不由得暗动杀机。冷不防,吕洞宾发功,以佛帚化作一道闪电,迅雷不及掩耳便将黄龙击毙了。黄龙临死道出实情,吕洞宾痛悔莫及,气恼地将佛帚弃之山崖。佛帚大受委屈,气急攻心,僵化成佛帚岩。吕洞宾无颜接受金印,所以金印至今仍背负在黄龙身上。一场误会留下一段遗憾。为了纪念黄龙,吕洞宾把山下的一座黄龙曾经过的桥取名黄龙桥。黄龙桥至今仍在,且还演化成了地名。

5.元帅谷:南宋名将韩世忠元帅奉旨赴闽剿匪,十万大军兵发临安(即今日之杭州)。从浙江进福建必经分水关。过了分水关就是福建了,进关之前,大军需要休整,于是,十万大军驻扎七星山,韩元帅自岳飞元帅被害之后,心情郁闷,沾上了酗酒的恶习,逢酒必醉。这天晚上,他老人家又喝醉了,单人匹马,乘着月色,信马由缰就来到了这条山谷。山谷中古木参天,泉水潺潺,元帅醉眼朦胧,如入仙境,顿时睡意大发,下马倒头便睡。宝马见主人睡了,便自个儿顺着原路溜回军营帅帐去了。元帅夫人梁红玉一见坐骑不见人,就知道这老东西一定是又喝醉倒在什么地方打呼噜去了,连忙命军士们四下寻找。山野漫漫,黑夜茫茫,可怜80名亲兵忙乎了一个通宵也没能见到元帅的影子。直到天亮,韩元帅自己醒了,睁开眼睛不知自已躺在什么地方,大叫了三声,才把军士们引到身边。元帅问这是什么地方,军士们谁也答不上来,有一个亲兵拍马屁说:“元帅在这山谷睡了一夜,那是这山谷的福气,就叫元帅谷嘛。”韩元帅一听也很高兴,从此,这条山谷就叫了元帅谷。

6.凤冠岭:传说系梁红玉摔下的凤冠所化。凤冠岭小巧玲珑,峰顶处几棵小美人松恰似插在凤冠上的金钗玉饰,生动而形象。难怪后人对此峰本是梁红玉凤冠变化而成深信不疑。

7.仙人印:这山崖上深深的脚印,相传为葛仙翁一次采药归来时,突发听到远山传来一声凄厉的呼救声,葛仙翁启开天眼,发现一只猛虎正在伤人!葛仙翁猛一发力纵身向远山飞跨而去。因发力过猛,便留下了这深深的脚印。葛仙翁一步越千山,虎口救人命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后来乡民把葛仙翁驱虎救人的那座山叫做葛仙山,并在山上盖了一座庙,称大葛仙殿,以念其恩德。这脚印与葛仙翁在葛仙山落脚时踏出的脚印正好是一对,世人共称之为仙人印。

8.红玉更衣洞:当年梁红玉率女亲兵游开阳峰、七星寺,走得香汗淋漓,见此有一处避人之所,便躲进此洞更衣。更衣后却发现遗失了一根腰巾,总也找不到。不知是遗失在洞中何处,还是被哪个多情男子偷走了。至今仍是个谜。

9.观星台:位于天枢峰,面积300M。晴天可望见数十里外的葛仙山,与“华东屋脊”2

遥遥相望。拟置天文望远镜于此以观星。

16

(二)人文景观

1.七星寺:始建于宋代。相传葛玄葛仙翁曾在开阳峰修仙炼丹。其间,葛仙翁为当地百姓行医问药、除害灭病、降妖驱鬼、惩恶场善,一时仙名四播。后世百姓感念其恩德,修葛仙庙于开阳峰顶,以四时祀之。七星寺因历史久远,历代均有修复与重建。最近一次为民国初年浙江晋云人氏陈茂修先生重修。重修后寺庙为避与葛仙山的葛仙庙重名而定名七星寺。清末民初,国门洞开,武夷红茶畅销海内外。每年上春产茶季节;崇安(现武夷山市)赤石等地几十家茶行争相收购武夷山、车盘茶农毛茶,集中精制装箱航运出口。茶商为航海安全,纷纷向七星寺许愿祈求平安。七星寺“有求必应”,十分灵验,让茶商们饱赚其利,故还愿银元少以数百,多至千元以上。一时间七星寺香火鼎盛、名播赣闽两省。七星寺毁于19xx年一场大火,现正重建之中。

2.劝酒亭:韩世忠元帅经常喝醉酒,夫人梁红玉苦口婆心劝过无数回也不见丝毫改变。就在韩元帅醉卧元帅谷的第二天,他又要在元帅谷山腰凉亭摆酒,为那个给元帅谷取名的军士庆功。梁红玉一听五火生烟,冲上凉亭把酒菜扫了个精光。韩元帅大怒,下令要把梁红玉捆起来。梁红玉更是怒发冲冠,她将御赐凤冠脱下狠狠摔下山谷,怒斥韩世宗说:“你这样醉生梦死,如何带兵打仗,怎能报效朝廷,你对得起你的岳大哥、岳元帅吗?”韩元帅哑口无言,只好罢宴下山。这座亭子被后人称做劝酒亭,但不是劝你喝酒,而是劝你不喝酒,这种反其意取名的亭子也许天下也只此一家吧?

3.七星山气象站遗址:七星山气象站始建于一九五五年十月。属国家基本站,参加亚欧气象情报交流,积累了宝贵的气象资料,于19xx年12月31日撤销。

4.中央军委测绘局固定三角点:海拔1410.9米,为国家测绘基本控制点。19xx年10月由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测绘局在此定点设立,现仍在使用。

四、明清古街---九狮奇峰景区

(一)自然景观

1.九狮山:宋《太平寰宇记》称九石山。在河口镇北信江北岸。九山并立,雄峙江边次第排开江边,犹如蹲狮,拱卫古镇,俗称“九狮过江”。相传汉龙邱苌拒绝王莽之徵辟(起用为官)隐居于此,故又名龙邱山。其山色如生铁,状如覆釜,为县北门户,被称作龙门。其中一山壁立信江大王潭边,上镌“龙门第一关”五字,字大1.2米见方,笔力雄健浑厚,系明万历年间河口文人费元禄所书。另一山系东首第一山,海拔105米,旧时,其上曾筑有炮台,故名“炮台山”。

17

2.章岩月朗:章岩在铅(山)横(峰)公路东侧距信江约半公里处。山洞呈半圆,高约9米,宽、深皆14米。洞顶有一圆形岩心,如月,周布小白圆晶点,似群星拱月,清康熙帝游历至此,御笔亲题“章岩月朗中天镜”。晴天夏夜在此赏玩,格外静谧迷人。

(二)人文景观

1.明清古街:铅山县河口镇,是一座被誉为八省码头的古镇,曾与樟树、吴城、景德镇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自古繁华。明中叶,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日渐萌芽的大气候下,除南、北两京外,江南地区日渐繁华起来,河口镇正是当时集散和转运赣、闽、浙、粤、鄂、湘、皖等地各种商品和销售本地大宗纸、茶以及铜铁等矿产品的重要市镇,工业已成为与苏、杭、松江乃至南洋、日本保持着极紧密的商业联系的全国商品市场的一个网结。明清古街和众多的古建筑遗存,就是当时当地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历史见证,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街巷制”的一种典型,一改过去(唐中叶前)那种“坊”(居民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的“里坊制”而是集商店、旅社、民宅与一街。古镇的民居,无论是建于古街之上还是坐落它处的,荟萃了江南明清居宅建筑艺术的精彩之笔,体现了我国建筑文化独特的装饰方法和布局方式。一条清澈的惠济河,穿古城而过,这方古镇,既将人包容于大街小巷,舟车店肆的喧腾氛围之中,又能教人去领略“小桥、流水、人家”的雅致情调。

民谚“买不尽的汉口,装不尽的河口”之说,将河口与汉口相提并论,足见这座古镇的热闹繁华。古街上店屋多数砖木结构,店面常加木雕、砖石雕或彩画等装饰,其中,以纸号、茶行、银楼、钱庄、药店、绸缎店最为豪华富丽,保存至今而又最具代表性的有:

(1)金利合:1881年建于二堡街。郑家街(今复兴街)口,南向;砖石结构;面宽三间、两层。上下层竖有石柱8根,柱面均镌刻联语,宣扬它的经营宗旨和内容。青石匾额“金利合”嵌入二层正中,周边石框镂雕,上方又嵌一径约三尺的圆形镂雕,或许是店徽。无论联语还是匾文,都以真金裱饰,甚是辉煌。整个方面雕饰繁复,为象征健康长寿的人物和动、植物图案。由于毗邻其左右的店面都是木构,且以暖性红色调油漆为主,而此处别开生面,以青砖青石之本色衬托金漆大字,整个色调格外和谐统一。加之石雕工细,书法老到,因此,也就更具富贵气派,从而给予顾客以强烈的感染力。

(2)“林壬锡嘏”:宅建于“惠济渠”中段左侧。它的正立面墙体从河床上壁立砌起,大门口接架青石跨水梁桥,通小河右侧道路。此宅门楼为木雕拼镶,制工精细。大门内为一横窄小天井,中门(仪门)与大门偏正改移,配置于天井右部。如此移位据说是为了“避凶迎吉”。实际上,这是空间处理的需要:门不相对,有限的空间才可能丰富、有趣。中门后又是一方天井,接着才是前厅、正厅、厢房和左杂屋、伙房。其空间处理可谓曲折幽致,紧凑而有变化。整个宅子外观似殷实小户,内部却精美豪华。类似居宅在这附近还有数处,如“东海第”等等。

(3)“陈隆兴”布号:位于“金利合”东部不远处,为木构楼房。铺面装素木板门,可完全卸下,店堂敞开;正立面,二层临街挑出楼廊式阳台。栏杆、方梁、花板,所有木

18

构件都有精美细致的雕饰。因一进、二进均装斗光采光,故二楼有了迥廊式楼道。这座建筑内外的精美雕饰的木构结合也很巧妙。

2.天乳寺:又名天池庵,因取庄子“南溟天池”之句而名,位于九狮山天池岩中,门临信江,有石阶自河边盘曲而上。殿旁有池,长约5米,宽约2米,深1米有余,其水澄碧如镜,四季不涸,红色鲤鱼悠然游弋其中,石岩上方凿有“天乳池”三字,字高1米左右。明宰相费宏曾于此读书,明清两代名人骚客多有题咏。清康熙间又凿岩添建华殿、寺宇(凭借前倾山体,依附山崖建造),别具特色。

3.九狮庵:在河口镇古街西段半边街端。占地800平方米。有三宝殿、观音堂、十八罗汉等。与天乳寺,隔江相望。暮鼓晨钟,悠然鸣响。

4.章岩寺和摩崖石刻:章岩在横公路东侧距信江约半公里处。洞中原建“宣梵院”,俗称章岩寺。洞口上刻“宣梵天”三字,相传朱熹所题。清嘉庆十九年(1814)此处曾建“文公书院”。有房十二间,但久废。章岩寺东去50米,山谷两侧崖壁上,存有宋、明代大小摩岩石刻七方。其中有朱熹、辛弃疾、陆游等的题记、诗词。

5.浮桥:由40余只木船铺板链连成,横跨信江,是以往沟通信江两岸的主要通道。形制古朴,与古街融为一体,相互辉映,成为古镇另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五、葛仙山景区

葛仙山,主峰海拔1096.3米,从山麓到山顶约15华里(俗称“上七下八”),属武夷山中部大支脉的主要山峰之一,系九条山脉汇聚之顶峰。奇峰峻绝、峰峦环簇,呈群山相抱之形,揽飞瀑流泉之势。幽谷深壑、云遮雾绕,林木蓊郁、流丹溢翠,其云海变化之诡谲、古迹形胜之迷离、梵宫琳宇之掩映、石刻碑林之扑朔,使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为铅山县胜景之一。明赵梧《飞升台记》称它是:“与九华山,黄山和仙都、雁荡、巫峡诸山同为天下所珍重。”据历代郡县志载:汉以前此山名云岗山,因“汉末赤乌间葛玄于此炼丹、飞升”故名葛仙山又称葛山。葛仙山之所以闻名遐迩,传颂千年,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学家、医学家、道教灵宝派创立者葛玄晚年于斯山“收功丹鼎”、“治病济民”,最后于吴赤乌七年(244),卒于山巅。民间百姓感其恩德乃于兹筑小土祠祀之,尊为“葛仙公”、“天机内相”,道教尊称“太极左仙翁”;道书《云笈七签》将其列为“第二十八代神仙”,其传记及著述分别被收入清《四库全书》和《道藏》。随后民俗传说,纷纭迭起,世代相传。

葛仙山既是江南千年全真道教胜地,又是风光旅游之佳境。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寓沧桑起落,兴衰浮沉于一山,其古迹形胜,漫山棋布。有洗脚坑、恍脑石、息心岩、仙人足印、云雾谷、石道人、香炉峰、试剑石、象鼻山、神仙磨、双龙抢珠、撑腰石等自然景观,还有慈济寺、葛仙殿等道佛两教庙宇宫观等人文景观。

19

(一)自然景观

1.洗脚坑:葛仙山麓有一条溪涧,终年不涸,潺潺长流。相传明正德十年(1515)3月,宸濠叛乱,波及宰相费宏故里。费宏弟费完携嫂孙氏夫人等内眷、家人一行68人,匿投葛仙山避难。长途跋涉行至山脚涧边,众人俱在涧边濯足,以便清洁朝山。故名。

2.恍脑石:在娘殿左侧山边,有一巨石。传云:“葛仙公”之母寻儿至此,未遇其子、气结撞石而亡。又名撞头石,今石上犹留存一大凹迹,形如石臼。故后人在些建娘殿以祀其母。

3.上、下马石:在距接官亭里许处,巨石突兀,耸立于山道左侧。旧时官员朝山到此均须下马、下轿,以示虔诚,离山亦须到此方可上马、上轿,故名。又称挡马石。

4.炼丹台、息心岩:山半坞处有一危崖陡峭,数块巨石平伸悬崖作品字形。最高一块状似莲花,高约4米,石面摩崖镌刻魏体“炼丹台”三个巨幅大字;第二块石面镌有隶书“玉界”、“憩云”等字样,又称息心岩,这块巨石斜插而出似欲飞去,呈三角尖塔形,垂直高度至“塔尖”处约八米左右,人立其上,仰视接官亭,有“层峦耸翠、飞阁流丹”之感;第三块又由三小块组合而成,高约1.7米,中空50厘米,似炼丹台基座,传云此系葛玄炼丹处。

5.仙人足印:在西山门前方右侧山顶上。山道旁一白色巨石,平面上一左足印深痕,5趾脚窝清晰宛然。此天然足印长55公分,宽17公分,实为奇观。相传乃“葛仙公”从对面香炉峰顶过来,迈开左脚所踩至。故名仙人足印。对面香炉峰巅石岩上有一右足印深痕。

6.七星井:在西山门前方右侧。沿石径下44级即到七星井。此处摩崖石壁上镌刻有“玉润仙泉”、“七星井”字样。石壁间,斜势而下,有呈几何状石窝7个,石窝中清泉满溢,晶彻透明,常年不干。手指浸试,冰凉彻骨。相传系“葛仙公”炼丹用水;又云:“葛仙公”在阁皂山修炼时开凿有五星井,至此山则凿有七星井,按北斗七星座式排列组成。常有游人以石窝中清泉洗目。说有“清心明目”之功效,又称“洗眼泉”。

7.云雾谷:在玉虚观门口边坪沿护坡墙下。此处系香炉峰余脉与葛仙山主脉断层之间两峰峙立而形成的深谷。谷中云雾缭绕,烟光凝聚;山岚飘荡,轻袅若纱,依季节而四时变幻。须晴日,看谷中丛林,翠鸟鸣枝,黄鹂投林,犹显秀谷神韵。

8.石道人:谷中悬崖上有一石笋,高达10米,兀立崖畔,酷似头挽发髻,圆领宽袖,足登云鞋,身披道袍,双手作稽首状的老道人,石道人面对香炉峰,似吟诵又似默祷。故 20

又称“道人拜香炉”。

9.香炉峰:在玉虚观对面,水平距约3000米,状如大香炉,丽日中天时,峰呈黛兰色;夕阳西映又现金灰色;清晨薄暮,浮现云海,绰约多姿;风雪雨晦则又隐没无垠;若虹销雨霁,则彩彻云衢。峰顶方圆数亩,古木参天;峰上有一巨大天然石香炉,炉中还长有三枝石笋酷似信香,峰景佳绝。

10.试剑石:在山东北高处。此处高矮石笋林立,尖峭挺立;中有裂缝,平整如削,酷似剑劈中空。有两根石笋一劈为4片,蔚为奇观。最大一片高5米,宽2.1米石面镌刻“试剑石”三字;第二片高3.3米,宽1.2米,两片并立,间距中空15公分。后竖立两片,一片高3.2米,宽1.3米,一片高2.2米,宽51公分,相隔中空隙约18公分。四片石笋前后间隔空隙均约20公分。试剑石,传云系“葛仙公”为除山上九条孽龙,乃集天地之造化,汇苍穹之精华炼成一柄青龙剑,在此劈石试剑。新编《铅山县志》卷二十八“文物胜迹”中载:“葛仙祠左面山梁,有笋矗立,中有缝。民间传说葛仙翁在此石上试剑,将石笋劈为两片,故云。石上行草直书‘试剑石’三字,潇洒雄健。”

11.飞升台:在山东面山巅处。有三级危石兀伸悬崖,下临万丈深谷,四周碧岭丹崖,云遮雾掩。伫立台上往下俯瞰,颇有天风吹袂、皎皎霞外之感。相传“葛仙公”于此飞升,故名;明赵梧有《飞升台记》传世。

12.龙舌池:在慈济寺门口。池长14.75米,池宽12.64米。池深6米,池正中有一段山脊伸出,酷似龙舌,故名。山脊在池中部分长7.7米,高2.34米,其余脊部直贯慈济寺地基深处,透达山腹。此池又名洗药池,传说当年“葛仙公”采药归来即于此洗药。佛教又称其为放生池。池水清澈,终年不涸;池内放有水草饲鱼,供游人观赏。

13.龙眼井:在龙舌池侧,左右各一口,彷若龙眼之状。井深4.6米,圆形、石砌;水清洌,供饮用。入冬,蒸气缕缕,直冒井口。

14.百步岭:石台阶。斜直而上,连接南北;右侧殿宇重迭,依山而建;檐角互抱,鳞次栉比,从龙井池经佛寺侧上24级水泥台阶进入道教区,到玉皇殿。从玉皇殿至地母殿30级,至灵官殿39级,至三官殿14级,至葛仙殿17级,共为100级,故称百步岭。此处每逢会期,上下人员川流如梭,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可由此岭衔接南北道佛两区。

15.象鼻山:在玉虚观左侧,观道亭建于其山顶。站于路旁远视,此座小山酷似一头斜迈而来的大象,背、头、耳、鼻皆齐,象鼻直伸到山道边。

16.歇脚石:在东伴山爷殿路口右侧山畔。巨石兀立,一高一低,后有靠背,中为座位,下两级石磴左高右低,正好搁脚休憩坐歇。

21

17.爷卧石:从歇脚石处顺山道前进约三、四百米,左侧路边草丛中有一硕大卧石,其石长宽似床,头部稍高椭圆形,侧面有一凹窝,似手掌印痕。相传“葛仙公”之父寻子至此,卧此石上而卒。故于此处建爷殿祀之。

18.神仙磨:在东伴山西北高峰上。有大小圆形巨石三块,层层相叠,酷似石磨。天然生就,惟妙惟肖,故称神仙磨。三叠巨圆石,均有中空,悬崖兀立,风吹欲动,真乃大自然鬼斧神工之杰作。

19.双龙抢珠:在爷殿门口。两山夹峙互抱,中间一圆形水塘;四周均为圆形盆地,地头有圆形水井四口,口口相连,俯视若明珠串然,故称为双龙抢珠。顺山道朝东北方向出谷中盆地,可于杨林乡刘家村,有机耕道上公路。每年均有部分弋阳、贵溪、鹰潭来的朝山进香者,由此处观瞻后,横越东伴山而到葛仙山寺观。

20.撑腰石:在玉虚观左,出东山门通紫溪乡汪源村之山道旁。有巨石自山腰突出,兀然壁立,石面无凹凸错杂迹,最下层有裂缝数十条,缝隙中撑满短小竹柴枝棍。旧志云:“撑棍其缝隙中可愈腰疾”,石侧有山桃数株,参差杂列。春和景明,花开满树;灿若云锦,风致嫣然。

21.古柳杉:在慈济寺前后有千年古柳杉十八棵,树高40至50米,身围2至4米不等。柳杉常绿乔木,树冠塔尖形,指天挺立,迎风婆娑。铁杆翠枝,针叶纷挂。亭亭摇曳,恍若璎珞。浓荫匝地,绿影山光。黄墙碧瓦的古刹,掩映其间,分外清幽雅逸。

(二)人文景观

1.道教景观

(1)玉虚观(原名大葛仙祠):出西山门行约300米即到玉虚观,观座北朝南略偏西。观前大坪可容千人。观顶浮塑九条金龙戏珠,栩栩如生,分三层相对而峙列。观门为八卦形石门,两侧石刻楹联,文曰:“三清古道千秋业,四要玄机万世师”笔力苍劲古朴;两尊青石雄狮踞立观门两旁,状似谛听钟声,纵览云海;观墙朱红,上书:“德配天地,道法自然”;观八卦门正中上方仿宋书“大葛仙殿”四个大字,遒劲有力。纵览全观飞檐翘角,纵横缦回;黄硫璃瓦、朱红围墙;气势恢宏,古朴端庄。它建于九条山脉聚汇之巅,面对香炉诸峰,长天云海,四季变幻无穷。山岳逶迤,风光奇绝。

(2)葛仙殿(又名太极殿):该殿长29.2米,宽17米,占地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大殿前后三进,正中有24根朱红圆柱落地,每柱墩均为八角形青石雕花,圆底座石墩;人字形递进式五层木板倒壁;宏制巧构,宽敞堂皇;雕梁画栋,朱漆描金;大梁上各雕有九龙仰香炉浮凸图案。寓含“九龙窜顶”之意。整座大殿金碧辉煌,流彩溢丹。大殿屋顶系铸铁瓦,铁瓦长方形,每块长40公分,宽24公分;铁瓦翘头有两类,一为铸字“大葛仙”,一为铸“名山”两字之间铸一朵牡丹。此系民国28年火毁后重建之物,为防火患及大风故

22

铸铁瓦。大殿正中塑祀“葛仙公”坐像,后立行像一尊;神台高99公分,宽440公分;滚龙抱柱神龛高达4米,宽440公分,长方形匾额红底金字,劲书“太极左宫”,四周雕盘金龙;匾额顶部悬雕一描金展翅大鹏鸟;龛两侧有联:“葛水长流神泽达,仙山持立圣光明”。龛正中端坐“葛仙公”神像,金面、黑须,双目平视正对香炉峰顶端;头载翅搭肩宰相帽,身着金丝蟒袍玉带服,后塑一站立行像,装束神态如坐像相同。神龛两旁站立彩塑马、赵、温、岳、风、雨、雷、电诸神像,勇武威猛,赫森肃穆。神龛前为神台、香案,仰目上视顶端为八卦形蜂窝穹顶。殿中有青石浮雕丹墀“金阶”,精镌九龙图案,四周竖立石柱,柱镌:“大葛青云路,仙翁紫金街。鹤岭驻仙踪,山峦撑突兀。”等字样。柱顶端踞立石象,石狮;殿梁上匾额横悬,殿柱上楹联遍挂。

葛仙殿左侧为“老君殿”,右则为“观音殿”,殿门两侧各建有八角荷叶形钟鼓楼,楼高10.5米。铸铁钟:钟边有八卦图案,钟身四周铸文:“帝道遐迩,皇图共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鼓:夏布蒙面,桐油滋浸后再刷漆,四周直径80公分。

(3)三官殿:在葛仙殿西侧,与大殿紧毗。该殿4榀,画栋雕梁,有红柱23根;青石浮雕福、禄、寿三星图、文房四宝等图案;中塑祀天官,左为地官,右为水官神像;神台前一石香炉。

(4)灵官殿:出三官殿下台阶即至灵官殿。该殿木石结构,石门、朱扉,品字形高居百步岭右侧,系三官殿同期建筑。殿前有画梁雕柱走廊4榀;门前一石香炉;殿正中塑祀王灵官、金甲金鞭,神凛威赫;左塑祀药王,右塑祀蛇母娘娘神像。殿正中横匾额,黑底金字:“灵官宝殿”;两侧有楹联。

(5)地母殿:出灵官殿沿百步岭石阶而下即至地母殿。土木结构,瓦顶、八卦形门。中塑祀地母元君;左侧为鬼谷仙师(又称梦神),右为五谷天尊君等神像。

(6)玉皇殿(又称玉皇楼):出地母殿沿石阶而下即至玉皇殿。该殿19xx年毁于火。19xx年8月21日,奠基重建;19xx年12月3日竣工。现为钢筋水泥框架结构,两层构架;仿古宫殿式,黄硫璃瓦、朱红圆柱、红墙;飞檐翘角;三面雕花栏、柱,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建筑面积374.76平方米;楼高11.3米,长12.9米。宽9.6米。殿门前一铸铁香炉,系民国二十七年(1938)之物。

(7)爷殿:出东山门半里,登山横越七华里即东伴山爷殿。此处系一摇篮形山谷盆地,方圆开阔,日照充足,山水宜人。爷殿即建于盆地靠山麓的南偏西端,片石、土墙结构,4榀厅堂。中祀塑葛爷神像,左塑葛娘、观音、三官、地母;右塑天师张道陵、洪钧老祖、道德天尊、龙王等塑像。

(8)娘殿:在葛仙山西北半山处。该殿传闻始建于明末,系民间百姓崇敬“葛仙公”,为纪念其父母所建。娘殿年代久远,史无稽考。凡几度拆建,倾圮兴废,乃存今貌。屋顶飞檐、翘角,有双龙抢珠立体浮塑;殿门两侧有楹联,文曰:“娘德共爹恩定省金仙复育,殿成同像塑往来香客谒虔诚”。殿堂正中木雕朱漆、描金神龛,两侧有联,文曰:“天师道法保黎民,嗣汉连绵传万代”;中塑凤冠霞披、慈眉善目中年女神,传云乃“葛仙公”之母;上悬匾额,篆刻“圣母元君”;左侧神龛内塑葛父,官帽、蟒袍、白须;直匾书曰:“道法通玄”;右侧神龛内塑送子观音神像。殿门前一小坪,经此沿石阶登山。

(9)东山门:在山东部。建筑构型与西山门一样。上书葛仙山三字。出东山门沿卵石 23

山道而下,蜿蜒曲折可达紫溪乡汪源村(江家),亦为上葛仙山之主道。横越可至东伴山爷殿。

(10)西山门:出接官亭沿台阶而下,再行里许即至葛仙山西山门。山门石、瓦单面结构;白粉墙、椭圆门、翘角。门上方扇形框白底黑字,书题“三清在即”;内面亦系扇形框题字:“道超德茂”。

(11)接官亭:出娘殿登石阶盘山而上。经荷树脑、箬皮坞,越绣花亭,过下马石全程约6华里,上台阶59级,即到接官亭内。史载接官亭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后失修废圮。在原址新建的接官亭巍然高耸谷口,亭右山腰,古松挺立,山风过处松涛阵阵,顿令人有入胜境之感。新接官亭乃上饶市园林管理处设计,仿梁、宋石雕双牌式、钢筋水泥结构;八根大柱,三级雕栏;长条花岗岩石瓦,青石浮雕梅、兰、菊、竹、花鸟、虫鱼、神话故事、飞龙翔凤??无不匠心独运,玲珑剔透。接官亭高9.98米,亭长14.54米,亭宽4米;总建筑面积为248.27平方米。亭外一面依山,三面黄瓦、片石、白粉围墙;八根水泥大圆柱落地,柱墩莲花形开雕;三级石雕栏杆上遍雕祥云,花卉、龙凤等图案;亭正上方镌刻台湾知名书法大家陈立夫先生手书“葛仙山”三个大字;下山一面则镌刻有中国书协组联部主任、当代著名书法家邹德忠先生所书“接官亭”三字。亭侧古松下,有石砌龙井一口,泉水清洌,饮之沁人肺腑,颐颊留寒。全亭寓富丽古朴为一体,堂皇而高雅。

2.佛教寺院

(1)慈济寺:慈济寺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因当时葛仙山香汛(庙会)期间,进香者众,庙务繁忙。葛仙祠中道人匮缺,乃延请鹅湖峰顶山慈济禅寺僧人来此设立分院,作为峰顶山慈济禅寺的下院,自兹始有“一山两教”之说。19xx年10月,寺内大雄宝殿及三门天王殿毁于火。天王殿于86年修复,后于93年11月,又重新扩建至95年8月竣工。天王殿作为该寺三门,重新扩建后碧瓦、黄墙、朱门、气势端庄,焕然一新。寺门正上方悬挂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协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慈济寺”寺名匾额。

(2)天王殿:天王殿又称弥勒殿,长11.1米,宽13米,三门相仿,九扇朱漆、金钉大门;殿正中塑弥勒佛;两侧塑四大天王,气度威严,魁梧高大;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弥勒佛背后塑有金甲金盔,手持降魔杵的护法韦驮;两端置钟鼓。

(3)大雄宝殿:出天王殿过小庭院即到大雄宝殿。木瓦结构,4榀3间。屋高8.85米(至屋脊),长15.4米,宽12.7米。大殿正中横匾大书“大雄宝殿”四字,劲遒有力;中塑释迦牟尼佛,结趺跏坐莲台(又称如来佛),像高6米,金身庄严。左塑迦叶尊者,右塑阿难尊者两尊大佛像。大殿四柱落地,柱上有楹联,大殿前两端,左塑伽兰,右塑达摩;两侧佛台上塑有“十八罗汉”,形态各异,动静传神。大殿后两端,左塑文殊,右塑普贤两尊菩萨分别立置于主尊佛像墙根两侧。主尊如来佛像背后塑有观音佛像。大殿悬有匾额。

(4)长廊:大雄宝殿长廊两边木瓦结构屋中,各塑有地藏王菩萨、济公佛,送子观音,千手观音等佛像及香台。

(5)钟鼓楼:在慈济寺小院中。三层结构。正方形、塔状;碧瓦红柱,甚为壮观。楼高12.3米,长、宽各8.2米;飞檐翘角,葫芦顶、八个翘角。建筑总面积达134.48平方米。

24

(6)小佛殿:在鼓楼左侧,殿为长方形。碧瓦红柱,桔黄墙,飞檐翘角葫芦顶;殿高

7.65米,长14.68米,宽8.08米;八根方柱落地;总建筑面积为118.614平方米。

(7)龙王庙:在山北,古柳杉树侧,面对龙舌池,瓦顶、土墙。庙内奉祀龙王,有石香炉、香烛台。另据民国版《葛仙山志》残页载:“??有龙王墓,碑苔积模糊,摩挲细辨??以及大清康熙已重修。笔划尚明,其余则剥削不堪。围砌以石,中平无顶,前者二梯、插香石炉,即在墓前??,今且无可稽考??”云云。因代远年久,树塞草没,今墓已湮然无觅处。故民间筑庙以祀之。

(8)北山门:在山北区进口处。造型与西山门相同。上书:“咫尺西天”。进此山门即到龙舌池、慈济寺。

(9)普同塔:在山西北,山畔茶地中。一面傍山,三面石砌栏杆,左右石级,成牌楼形;两根石刻莲花顶方柱,石葫芦顶;方石柱左侧一块断碑“普同”二字依稀可辩;右侧有半块残碑上镌刻:“大清道光□□年菊”其余字样模糊不精。洞中可见一小厅、有间,中有碎裂骨坛一堆。此系历代禅师、僧人园寂后,安置其火化骨灰处俗称“和尚洞”。究系何僧何师?查无可考。

六、畲乡民俗风情村

相传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南方出了一个叫盘瓠的英雄。他身体魁伟、长相奇特,为高辛帝逐鹿天下立下盖世功勋。作为奖赏,高辛帝将三女儿许配给盘瓠为妻。此后,盘瓠带着三公主归隐山林,斫山烧畲,成了开天辟地的远古畲族始祖。在云雾缭绕、群峰逶迤的铅山南部山区,就有一支盘瓠后人。

畲族同胞,或聚居于深山密林,或与汉族杂处于丘陵平地。数百年来,封建压迫,民族歧视、天灾人祸、病痛疾苦等使芸芸畲民如身置水火。他们刀耕火种,缺文少字,松明篾光,生活原始。社会政治地位一直处于最底层。男性被诬为“野牯老”,女的被称为“野人婆”。然而,他们筚路蓝缕,不屈不挠,斩荆棘,建村落,求生存,图发展,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直到19xx年,石破天惊,雨过天晴,终于真正地挺直躯干、昂起头颅,跻身于中华民族之林,成为新中国的主人。他们体魄强健,能歌善舞。既有大山般的刚毅,又有山泉般的柔情。千百年来,以山民特有的勤劳智慧,创造着他们的生活,在华夏民族画廊中展示了他们独特的风情。

铅山是江西省民族工作重点县,是畲族相对集中聚居的地区。全省三个民族乡,铅山就有两个。此外还有畲族村2个,畲族村民小组8个。公园规划区内的民俗风情村,就是其中之一的太源畲族乡畲族村。

畲民的住房多建于山麓处,座北朝南或座西朝东。门前屋后栽果树,还种有芭蕉、棕榈、毛竹。住宅掩映在青山绿树之中,环境颇为优美。

太源畲族乡查家岭木构民房。正屋三开间,穿斗榀,通面宽约11米。前廊后沿,厅堂雕梁画壁。有配屋侧房。据年长山民介绍:此房建于清代,为当地最早的老屋。

因与飞禽走兽为邻,狩猎便成了他们过去的谋生手段之一,以弥补刀耕火种及佃田收入之不足。因此几乎家家都置有火铳(鸟枪),蓄有猎犬,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几乎人人都会挖陷阱,装吊绳,很多都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25

传统节日,祭祀活动。逢年过节,如清明、七月半、中秋、冬至、除夕等。畲民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祖和祭山神、土地神。

畲民“除夕斋戒,春节过年”(年三十吃斋,初一过年)的特殊风俗由来已久。过年祭祀时,正堂悬挂长幅祖先图(仅限于过年祭祀,即“请年”,其余祭祀不挂祖先图)。上面描绘着畲民祖先盘瓠的业绩和历史故事。祭祀时,要唱《高皇歌》,跳祭祖舞。锣鼓铿镪,节奏强列,热闹非凡。他们的祖图秘不示外人。

畲民都有祭祀山神和土地等神灵的习俗。祭祀时,以鱼、肉、豆腐或麻糍果等供奉一番,点香、烧纸、放鞭炮便宣告结束。形式比较简单,也不像祭祖那么隆重。

铅山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前,一般不与外族通婚。

婚嫁,要长夜对歌。畲族把婚嫁看成是情真意诚的百年大事,非同一般。因此,所对的歌都是歌颂新郎新娘爱情坚贞,祝贺他(她)们美满幸福的吉祥之歌。

平时劳作,在地头山间,畲民喜欢打“交恋”(畲语山歌)。

丧葬活动独特之处是要做“和合”。和合歌歌词:“天和合!地和合!神和合!人和合!桌椅板凳和合!锅盆碗盏和合!??”

以上所述的均是各景区独特的奇峰怪石等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但作为森林公园,自然在各景区均有着秀美如画的森林景观,故不复赘述。

贰:可借景观资源调查

1.瓢泉: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于1186年时,访泉于奇师村(后名期思,在今稼轩乡),得周氏泉,非常喜爱,命其名为“瓢泉”。其典出自《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句,取颜回律身自好之意。泉有两穴,一如臼,一如瓢,泉水自石罅中涌出,经臼入瓢,清澈甘甜,虽大旱而不竭,辛氏曾为之填《水龙吟》词。淳熙十五年(1188)年,陈亮自东阳来访会唔于鹅湖,他们“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

2.辛弃疾旧居遗址:在稼轩乡南5公里瓜山下,吴氏祠堂前。辛弃疾于绍熙五年(1194)至开禧三年(1207)定居在此。庆元二年(1196),上饶带湖的旧居“稼轩”毁于火灾。遂举家迁来。

3.斩马亭:在稼轩乡西洋村。纪念辛弃疾与陈亮“斩马盟誓”而建。时辞官在家(永平)、常与辛公唱和的赵晋在《养疴漫笔记事一则》中写道:“(陈亮来访)将至门,过小桥,三跃而马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遗人询之,则陈已及门,遂定交。”今桥虽不存,然亭尤在。此亭重修于清同治九年(1870)。亭长5米宽3.5米,高5米,木石结构。屋瓦之上多有“斩马亭”三字。

4.蛤蟆塘:在稼轩乡西洋村。在辛弃疾旧居前,为辛氏所凿。《南歌子·新开池》中:“散发披襟处,浮瓜沉李杯。涓涓流水细侵阶,凿个池儿,换个月儿来??”描述的即是

26

此塘。此塘又称“养生池”。

5.清风峡、状元山:永平镇西北2公里处。辛公在《满江红》游清风峡的词里有“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句。清风峡附近皆土山,独此峡石耸立铅山河边,南临水。高40余米,嶙峋怪峭,中部似被利剑劈裂。缝深6余米,上部宽约2米。临地平面处,有一天然石龛,东向,高2米,深米许,叫“读书岩”,北宋状元刘辉读书处。刘辉曾手书“魁星状元”其上,故名状元山。

6.隐湖源:稼轩乡西洋村,斩马亭西北1.5公里。小村名,在一条口窄腹宽的山垅里。山垅长2.5公里,住有十几户人家。周围山水汇于垅底流出,终年不竭。至出口处,水流在沟底形成漩涡,径尺许,窟隐山涧。辛公为之取名隐湖,词有《玉楼春 隐湖戏作》。

7.秋水观:紧邻瓢泉,左边山脚。又称“秋水堂”,是瓢泉卜筑重要建筑之一。当年紫溪河从观前流过,现河道依稀能辨。秋水观一部分建在水面上。《六州歌头》:“秋水堂前,曲治明如镜,可烛须眉”;《鹧鸪天》:“秋水长廊水石间,有谁来共听潺潺”。

8.稼轩公馆:瓢泉南500米。石塘河与紫溪河汇合处,地名五堡洲。有个大型建筑群遗址,当地称为“稼轩公馆”。三进九厅,今尚存一厅。村里各处,散存大量柱础、石板、青砖、顺坊、壁版。

9.积翠岩:永平镇南1公里。辛词《临朝歌》:“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霈然千丈翠屏,锵然一滴甘泉乳。”过去,百多级石阶到得岩底,恍如珊瑚盆景。

10.石门源:瓢泉东约4公里与期思渡隔一小山头。有简易公路可通门口。当地人称“神仙赶石”。辛词《鹧鸪天 石门道中》:“山上飞泉万斛珠,悬崖千丈落生鼯。”至今,此处气势依然。

11.辛弃疾墓:天禧三年(1207)九月初十日,辛公病逝。葬陈家寨乡阳原山中。每年清明,很多游人及辛氏后裔,仍要去祭扫。平时,常有中外人士登临谒墓。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辛氏后裔为之修墓立碑。碑文:“显故考辛公稼轩府君之墓”。19xx年由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xx年后,两次修缮。19级石阶以上近60平方米台地,封土、筑墓。墓前须弥座上立原碑。墓前两侧望柱,镌“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联,系郭沫若老先生所题。台地、石阶周侧护以栏杆望版。

12.蒋士铨墓:蒋士铨(1725—1785),字心余,又字苕生,号清容,晚年号定甫:铅山永平镇西石盘渡人。乾隆二十三年(1757)进士。先后被授职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

27

纂修官,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和《续文献通考》纂修官。41岁后的九年间,辞归退隐。曾主讲蕺山、崇文、安定等书院。诗文与同时袁枚、赵翼共称“江右三大家”。著有《忠雅堂文集》。清代中叶诗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并以戏曲成就高步一时。其戏曲和诗词创作上的突出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引人注目。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二十四日,病逝于南昌藏园,终年61岁。三年后,葬于本县陈家寨乡董家坞,其墓至今犹存。墓为青石砌筑,墓前两旁有石鼓,中有墓碑,碑文为:“皇清□□授承德郎例晋奉政大夫翰林院编修即用御史显考蒋公余府君之墓”。墓碑嵌在青石碑亭中,亭高1.3米,宽1米,西侧镌有对联:“庐阜叩苏公八壬偈子一转语;山阴同陆翁九千吟中万首诗”。横额“气节文章”。墓地完整。19xx年省人民委员会定其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八大关隘:

(1)温林关:武夷山镇东偏南20公里。海拔1050米。东西两侧山峰分别高1371米、1395米。关外为福建武夷山市属地,因南邻福建温林而名。

(2)观音关:武夷山镇东偏南13公里。海拔1150米。关口两侧山峰分别高1291米、1249.4米。关口有路通福建武夷山市双溪口地源村。

(3)分水关:武夷山镇南偏东10公里。海拔750米。东侧是海拔1424.7米的东路山;西侧是1506.7米的望夫山。关外(南)属福建武夷山市。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历来是闽赣要道。

(4)桐木关:黄岗山镇南25公里。海拔1135米。关口南侧是海拔1754.6米的屋背山;东偏北有海拔2157.7米的黄岗山。山多油桐树而得名。古有关卡构筑。关外(南)属福建武夷山市。

(5)鸭母关:篁碧乡西南4公里。海拔750米。关口东侧山峰海拔824.8米;西北侧峰高915米。通光泽的要道。有路亭,现仅存隘口。两侧坡度较平缓。以山脊如鸭伸颈呷水状而得名。

(6)马铃关:天柱山乡西偏南7.5公里。海拔700米。关口两侧山峰分别高1065米和806.7米。始建于宋代(光泽县志),清咸丰三年(1853)重修。关内平坦宽阔,可驰马练兵,山下可闻马铃声,故名。有路亭,石匾上有“马铃关”三大字。

(7)云霁关:天柱山乡西10公里。海拔700米。东侧山峰海拔767米;西侧980.9米。古时为铅山、弋阳通福建光泽之要道。原有马石关卡和神庙。有石磴凌空而下,地势险要。关内4公里有石佛寨,是明洪武七年(1375)巡检司驻地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军队几度由此出入。始建于五代,为闽国防御南唐而设。关外属福建光泽县。

(8)火烧关:太源畲族乡西南17公里。海拔824米。关口以南属福建光泽县;西属江西贵溪市。

14.大义桥:在永平北门外铅山河上,八墩九孔,全长193米,面宽6米。唐贞元间(785—804年)始建木桥,名“思政桥”。宋乾道八年(1172)桥被大水冲毁,赵不适捐资重建,更名“万安桥”。绍熙三年(1192)重修,更名“大义桥”,“以大义福地揭名”,一说大桥始创于大义禅师而得名。后世随圮随修。清乾隆六年(1741),大义桥毁于火,重

28

建以石易木,全部为麻石结构,造型古朴,结构坚实。

15.神仙洞:洞深约1公里,面积约2万M,属喀斯特溶洞,经地下水长期冲蚀,2

洞内形成石笋、石钟乳、石柱、石球等,似雄鹰挺立、虎豹怒蹲。巨大的石柱拔地而起,高贯岩顶,形如擎天大柱;小石柱状如石笋,纹理细密,色泽晶莹,酷似琼花玉树。景色奇特、气象万千,因名神仙洞,洞壁题咏颇多。

16.黄巢寨:在傍罗乡北偏西约3公里一小山顶上,海拔146米,面积0.4平方公里。从现存的残垣仍可看出;四周寨墙为山石垒砌。寨内有山石凿而成的水塘,可以贮水。山下一池塘,面积约两亩,亦系人工开挖。此寨位置显要,东可监视由青溪入闽通道;西能控制通向饶州(今波阳)的大道;南近江村、傍罗埠则可控信江。此寨相传为唐末黄巢起义军据信州(今上饶)时所筑。

17.澄波桥:在湖坊镇的陈坊河上,始建于贞观年间(627—649年)。桥六墩五孔,长60多米,宽4米多,麻石桥墩。桥梁结构别致,两墩之间架设七层桥梁,顺桥长方向每层架桥8—10根,顺河流方向每层架横梁5根,远看如同“喜鹊窝”。桥面铺木板,两边建有店房,中间供南海观音。东西桥头有门,门额分别镌刻“河清海晏”、“风吹浪花静”字样,据传为澄波和尚手迹。

18.商周文化遗址:

(1)曹家墩商、周遗址:在陈家寨南枫林(永平至鼓楼门公路旁)一台地上。19xx年发现。台地高出地面1.5至3米,东临槽地,西接低山,北面是长约60米的水圳。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遗物中有方格纹、绳纹、叶脉纹、菱纹、云雷纹、筛纹等大量陶片和陶规、陶鼎的残足,还有石镞、石刀(有孔)以及一小块青铜残片。靠西南面约0.7米深黄土层中,掘出8只大小不同的绳纹陶罐,在地下呈等距离排列,其中一只完好无损。省考古队鉴定,此处为商、周文化遗址。曹家墩东约1公里,中隔焦溪有冯家山,面积约2万平方米。亦发现纹饰基本相同的陶片及石锛、纺轮。

(2)马鞍山商代遗址:在河口镇南第一中学校东侧一低丘岗地上,临近福惠河。19xx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岗地高出地面24米。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物散见于地面。有刀、镰、斧及网坠、纺轮等石器;有去雷纹、勾连纹、绳纹、方格纹、叶脉纹陶片数十件。

(3)仙人寨古文化遗址:在汪二乡曹源村2.5公里处,是个半敞洞穴,发现于19xx年元月。洞穴面积约2000平方米,穴中遗物为夹红砂软质印纹陶片及陶罐底足,单一方格纹饰。另有三件较粗糙的形似磨制石器的石片。初步鉴定认为略早于曹家墩文化遗址。

19.历代官窑遗址:

(1)苋鸡蓬南朝瓷窑址:在傍罗乡古埠徐家村前100米处,距信江约150米。地势南高北低,面积约500平方米,地表面损毁;表土以下1.5米全是瓷器碎片的堆积层。熟土部分器皿重叠保存完好,有四耳转环罐、双边腰子罐、半敞口瓷盆等3件。这些器皿分

29

青白釉两类,器身一般较厚,腹下露胎、胎质坚细、含少量砂粒,均为支钉叠烧法烧制。

(2)窑山五代瓷窑址:在鹅湖镇江村南约1公里的窑山北坡,面积约1.2万平方米。表层散布大量青釉瓷片和一些制作工具,主要为匣钵;堆积层厚约5米。出土瓷器有碗、豆、盘、壶、罐等,器内全釉,外壁釉不到底。出土器皿壶咀特小,豆脚无节,碗底平凹,垄窑叠烧法,表现五代风格。

(3)盏窑里宋瓷窑遗址:在新安埠西偏北3.5公里猪头山南坡(俗名公公山),面积约1.2万平方米。黑釉瓷片堆积层厚约4米,出土完整器皿有茶碗、灯盏、矮圆大肚甏等。胎厚釉黑,边缘呈古铜色,润泽光亮,隐然有异彩,外壁底部显素胎。

(4)破岭基元瓷窑址:在窑山东坡,距鹅湖乡江村约1公里处,面积约8000平方米。在地面下厚5米左右的堆积层中,除大量青瓷碎片、匣钵外,还有研轮等制器工具。地下出土器皿有壶、盘、碗、罐等,其中,青釉凸纹莲花碗造型美观,色泽莹润,颇具宋瓷遗风。器皿烧制具有元窑特色。

(5)华家村明清瓷窑址:在新安埠东北约2公里的华家窑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公路北侧的山排和村后,残瓷器和碎瓷片堆积成山,残器中较多的是黑釉带盖罐,以及青黑釉碗、碟,间有绿、黄釉碎瓷片。据村民华世祖说,其祖先于明代自福建迁移到此,开始建窑,至今已十八代。此窑于清咸丰年间停产。

20.任希夷墓:任希夷,福建光泽县人,宋淳熙八年(1181)进士,官至兵部侍郎。墓在青溪镇银村畈东,临江寺东侧。墓高约2米,墓盖及墓框铺砌的石块均已不存,唯墓基两层砌石尚存,墓碑镌“大宋兵部侍郎任希夷之墓”。

21.费宏墓:在柴家埠村,距河口镇7公里,原莹域恢宏,前有石碑坊,两旁排列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石羊、石猪等。中立墓碑。今牌坊、石雕已不存。墓室仍完好,地面上为私人住宅。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陈康伯墓:据《铅书》卷八《陈康伯墓志》、《刘琪作》载:“(宋)乾道元年(1165)二月丁未,少保尚书左仆射鲁国公陈康伯薨于位”、“十一月庚申与魏同夫人合葬铅山之阳原”。墓在新安埠乡以西3.5公里九龙岗上(俗名石马坞)。原茔域宏大,四周有围墙,宽47米,长42米,占地面积1974M。墓前竖有石牌坊,宋孝宗御书“旌宋显德之碑”。距墓50米,两排站着石人、石兽。今围墙牌坊已毁,仅存石人(缺头)、石马(缺嘴)、石龟、石猪各一。

23. 报本坊:位于鹅湖山脚下的古县治永平。南宋绍兴六年(1137年)叛将潘逵兵袭铅山(今永平),李家巷居民申世宁年不满二十,见叛军欲杀其父,毅然上前愿代父死,身中三刀而面不改色,叛军为之感动,解衣为其裹伤。后人感其孝,建坊以为纪念。坊呈四角亭形,高约6米,木结构,四石柱,藻井尺檐,占地约10m,横匾“报本坊”三字,笔力雄健,乃宋大儒朱熹亲书。右壁间嵌有明万历四十七年铅山知县笪继良画白菜石刻碑并题曰:“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

30 22

24.叫岩:河口西去约8公里,信江北侧,有山崖突兀而立,岩石中虚,声闻谷应;下插深潭,澄碧如靛;列石纵横,峰回壑转。明代,丙子(1636)十月十九日,徐霞客自广信(今上饶市信州区)经铅山河口,游览考察了叫岩,几乎一整天逗留在此。有关叫岩的风貌,《徐霞客游记》中作了详尽记叙、描写。

这些自然、人文景观与森林公园交相辉映,互相衬托,如星抱月,似珠含玉,可与森林公园联成网络,发挥整合效应。

第二节 旅游开发条件调查

一、旅游条件与障碍因素调查

铅山县交通、住宿、餐饮业十分发达,对发展森林旅游业毫无障碍。县城河口有中澳(门)合资的二星级涉外旅游宾馆(按三星级标准建造、管理)——“铅山宾馆”,是国内县级宾馆中的佼佼者,设施完备,高中低档服务项目齐全,日可接纳宾客440人。此外,林苑宾馆、河口大饭店、玉苑酒店等均服务质量上乘,现有日接待能力可达1300人左右,加上各景区新建的接待设施,预计森林公园建成后全县日接待能力将超过三千人。由县城通往森林公园各景区的中巴客车5——10分钟便有一趟,极为快捷,“面的”、桑塔纳出租车招之即来,黄包车(人力三轮)可载游客钻入里弄深巷,品味古镇昔日“九弄十三街”之繁华景象。“灯盏馃”、“煮米线”、“麻糍馃”、“芋头糖”、“芙蓉糕”等特色小吃与糕点,更可吸引游人流连忘返。

二、开发条件调查

省林业厅、地区林业局领导多次与专家同赴各规划景区实地考察,均认为鹅湖山森林公园(待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非常适合开展森林旅游业。

公园地处武夷山北麓,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无霜期长达256天/年,全年无极端恶劣天气,但又季节分明,因而旅游适游期长(≥240天/年),春夏秋冬四季均可领略森林公园不同季相的风采。

公园附近分布有四个国际、国内著名风景区。核心景区距福建武夷宫(国际著名风景区)60公里,距弋阳圭峰(国家级风景区)35公里,距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区)、龙虎山(国家级风景区)各75公里(均指以公园核心区为中心的直线距离)。

横南铁路及上饶联络线贯串县境,直接与浙赣复线相连,其重要地位将直逼鹰厦线,客流量亦将随着其交付客运(二○○一年左右)而剧增。其中乌石车站、鹅湖车站、永平车站、河口车站均在公园各规划景区附近5公里(直线距离)范围内。同时,新的闽赣上分公路(一级公路)亦穿越了公园的大部分景区,日车流量达数千辆。目前,各大城市赴武夷宫观光渡假的游客均从园区路过,颇有流连之意。因而可以借助铁路、公路这两条“动脉”将在武夷宫的游客导入本森林公园娱乐、消费。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本地群众也将陆续加入去森林公园休闲、渡假的行列。 31

按保守估算,森林公园各景区建成后每年总接待游客量将稳定在15万人次以上,且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游客数量仍将不断增长。

第三节 景观资源评价

遵照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xx年11月10日发布,20xx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GB/T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我们对公园规划区(含辐射景区)内所有景点、景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就公园的风景资源质量进行了初步评定。

一、评价原则和方法

(一)评价原则

1.以对公园风景资源的详细调查为基础,按风景资源的特性和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分级。

2.通过定量评价,进行森林公园资源的综合性评定。

3.通过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状况和环境特征,分析以森林为主体的风景资源的相对地位和开发森林旅游的可行性。

(二)评价方法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三部分进行,满分为50分,即:

1.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满分值为30分,下分三项共二十七个评价因子。 2. 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满分值为10分,下分五项共五个评价因子。 3.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满分值为10分,下分六项九个评价因子。 通过对上述诸项各评价因子分别评价打分后,按分值确定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及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二、鹅湖山森林公园现有景物、景观—览表

(一)峰顶山景区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32

(二)黄岗山景区

(三)七星山庄景区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四)明清古街——九狮奇峰景区

(五)葛仙山景区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六)畲乡民俗风情

33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三、各景区景点景物分布一览表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四、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M)评价 (一)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评价(B)

1.地文资源

森林公园位处武夷山脉北麓,华东最高峰黄岗山耸立其中,形成省内(包括华东地区各省市)其他旅游风景区无可比拟的地文(海拔)优势,身临其峰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感受与豪情,是附近无论哪个著名风景区投入再多资金也休想仿造产生的,其典型程度勿庸置疑地应为“极强”。加以峰顶山、七星山、葛仙山等景区仙灵逸致的峰峦石洞和优美的民间传说,使园内自然景观多姿多彩:“菡萏峰”似莲花欲开未开,“石道人”如吟似祷,“香炉峰”绰约多姿,“舍身崖”深不可测,“钵盂峰”端庄耸肃,“试剑石”平整如削,还有“仙人足印”、“龙虎狮象”四相山等,不胜枚举,多样度可谓“极强”。因这些地文景观大多为巨大的峰、崖、石等,故人为破坏或影响极为轻微,均保持其天然原状,故自然度亦可为“极强”。登上“华东屋脊”俯瞰江南、体会凌云之气势无疑将对江南丘陵地区、华北平原地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游客产生无法抗拒的魅惑。那种“祖国大好河山、秀美山川尽在脚下”的感觉,极具吸引力,吸引度“极强”。公园内包含两个地质一级构造单元,七星山、黄岗山等景区属华南褶皱系,九狮山等则属杨子准地台接壤部位,跨入两个二级构造单元、两个三级构造单元和三个四级构造单元,故其地文具有明显的地质差异性,科研考察价值很高,科学度应为“强”级。园内共有地文景物景观51处,经综合评价,地文资源评分如下:

典型度5分,自然度5分,吸引度4分,多样度3分,科学度2分;

加权评分值X1=(5+5+4+4+3+2)×0.2=3.8(分)

2.水文资源

峰顶“鹅湖”(人工湖)似一块明镜镶嵌于群山林海之中,山色空朦、水光潋滟;瀑布泉、鸳鸯泉飞珠溅玉、流泉奔泻;石井泉如谜似幻、令人费解;这些名泉秀水,与青山绿树交相辉映,使森林公园静中寓动,既能满足仁者之乐山、又能符合智者之乐水。此外,信江水在霞光中如火红的丝带飘拂西去,映衬得两岸的九狮奇峰与明清古街赤色欲滴、美艳绝伦。置身其中,只觉山水如画,风物景观,美不胜收。园内共有水文景物景观14处,经综合评价,水文资源评分如下:

34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典型度3分,自然度3分,吸引度2分,多样度2分,科学度1分。

加权评分值X2=(3+3+2+2+1)×0.2=2.2(分)

3.生物资源

森林公园地处武夷山北麓,其气候既具亚热带本性,又略有暖温带的特性,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地域与生存条件,物种极其丰富,区系主要以东洋界华中区为主,又含有一些古北界的成份。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有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灌丛林及草甸等植物群落。众多的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与土壤、水分、阳光等非生物因素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这里构成了典型的亚热带中低山生态系统,对了解研究我国亚热带中山地生态系统的发生规律、对衡量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后果评价准则、对发展林业、改善人民生存环境都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因此,其地带度与科学度均应为“极强”等级。园内有野生高等植物2500余种、100多个科、200余属,国家与省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有南方铁杉、南方红豆杉、香榧、青钱柳、连香树、香果树、花榈木、伯乐树、银杏、紫茎、天女花等40余种,其中古老的天然柳杉林、国内外罕见的大片南方铁杉林及亚高山黄杨木矮林,尤为珍贵。野生动物有两栖爬行类100余种、鸟兽类200余种、蛇类查明的有3科22属40种、蝶类7科69种、蛾类25科243种,昆虫类更是种类繁多,不胜枚举。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有黄腹角雉、毛冠鹿、短尾猴、金猫、云豹、白鹇等30余种,棕灵剑蛇、双全白环蛇、崇安斜鳞蛇为我省新纪录。因而,珍稀度与多样度均可评为“极强”级。此外,黄岗山、七星山景区每年均有大量国外生物专家、学者前来进行科研、考察活动,被誉为“物种宝库”、“野生动物的天堂”,可评为“极强”。园内共有生物景物景观19处,生物资源评分如下:

地带度10分,科学度6分,珍稀度10分,多样度8分,吸引度6分。

加权评分值X3=(10+6+10+8+6)×0.4=16(分)

4.人文资源

森林公园内有江南四大书院之一的“鹅湖书院”,系南宋理学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相与讲学之所,他们在此辨论“性理”的“鹅湖之会”是宋代理学发展中的大事,首开我国学术辨论之先河,被后人誉为“中国理学发展的里程碑”。报本坊也是南宋时期建筑,横匾系朱熹亲书,右壁嵌有明万历年间铅山知县笪继良所画白菜之石刻碑并有题“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坊与碑深刻反映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推崇的忠、孝、节、义以及修、齐、治、平的典型儒家修身、治国思想。峰顶山慈济禅院始建于宋代,据传说杭州灵隐寺、福建开元寺均为其“脚庙”(即分院),在佛教界具极高地位,后经多次修建,几经兴废,宋太宗、真宗、仁宗均留有诗作,历代文人亦多有题咏。葛仙祠亦为宋元佑七年(1090)所建,是祀传说中的仙人葛玄(葛仙翁)的道教名观,自古香火旺盛,在历代官府提倡下,每年赣、闽、浙、皖四省来此朝山的香客达数十万人,一直延续至今。畲乡民俗风情古风浓郁,独具特色。园内共有人文景物景观59处,经综合评价,其各评定因子分值如下:

珍稀度4分,典型度4分,多样度3分,吸引度1分,利用度2分。

加权评分值为:X 4=(4+4+3+1+2)×0.15=2.1(分)

5.天象资源

35

黄岗山、七星山、葛仙山均属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加之受来之太平洋上湿热季风所带来的水流,使其云蒸雾蔚,如琼宫仙境,飞云流海,气象万千。因垂直地带性而产生的冰挂、雾淞等北国奇观,在江南罕有。信江在火红的晚霞之中,泛着粼粼红光,美艳异常。园内共有天象景物景观7处,经综合评价,其各评定因子分值如下:

多样度0.5分,珍稀度0.3分,典型度0.5分,吸引度0.3分,利用度0.5分。

加权评分值为:X 5=(0.5+0.3+0.5+0.3+0.5)×0.05=0.105(分)

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值B

=∑XiFi/∑F=X1+X2+X3+X4+X5=3.8+2.2+2.0+16.0+2.1+0.105=24.205(分)

(二)风景资源组合状况评分(Z)

园内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与渊源流长的人文景观互相烘托映衬,使公园平添魅力,但景区之间距离较长、较散,因此可得0.5分。

(三)特色附加分(T)

因公园地理位置特殊,园内野生动植物既有东洋界华中区系,又有古北界区系,具有独特的科研、考察价值,因而特色附加分可得1分。

森林公园风景质量评价分值M=基本质量评价B+组合度评价Z+特色附加分T

=24.205+0.5+1=25.705(分)

五、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H)

通过各景区实测,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共计得9分。

各指定评价要素得分如下:

(一) 大气质量

各景区大气中SO2含量低于0.05mg/m,总悬浮颗粒物TSP指标小于0.12mg/m,氮氧化物NOx含量低于0.10mg/m,均达到国家环境质量(GB3096--1996)—级标准。(2分) 333

(二) 地面水质量

各主要景区地面水PH值均在6.5—7之间,氯化物含量≤250mg/L,溶解氧饱和率≥90%,化学需氧量CODcr≤15mg/L,生化需氧量BOD5≤3mg/L,氟化物≤1mg/L。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GB3838—1988)一级标准。(2分)

(三) 土壤质量

因部分景区土壤矿物质含量(自然背景值)较高,故只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二级标准。(1分)

(四) 负离子含量

各主要景点旅游旺季(按日接待2000人次计算)空气中负离子含量仍能保持1万—5 36

万个/m。(2分) 3

(五) 空气细菌含量

各景区中,峰顶山核心景区、黄岗山景区、七星山庄景区、畲乡民族村景区等山区景点空气细菌含量均在1千个/m以内,可得2分。 3

六、开发利用条件评价(L)

通过对下列各项指标评分加总,得峰顶山森林公园开发利用条件分值为8.5分。现将各项指标评分如下:

(一)公园面积

森林公园规划总覆盖面积达7950公顷,峰顶山核心景区面积1373公顷,均远远超过500公顷。(1分)

(二)旅游适游期

铅山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受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风影响,气候温和,无极端恶劣天气,一年四季均可在森林公园内领略不同季相的风景,适游期超过240天。(1.5分)

(三)区位条件

森林公园峰顶山核心景区距福建武夷宫(国际著名风景区)60公里,距弋阳圭峰(国家级风景区)35公里,距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区)、龙虎山(国家级风景区)各75公里(以上均指以公园核心景区为中心的地图直线距离)。(1.5分)

(四)外部交通

1.铁路:横南铁路及上饶联络线贯串县境,直接与浙赣复线相连,其重要地位将直逼鹰厦线,客流量亦随着铁路正式投入客运(二○○一年)而剧增。其中乌石站位于七星山景区脚下,鹅湖站、永平站均位于森林公园核心景区峰顶山附近10公里范围内。(1分)

2.公路:闽赣(上分线)公路穿森林公园规划区而过,梨——温高速公路直贯九狮山景点,320国道挂线连接县城(内有“明清古街”),客货车流量日逾千辆,高峰期过往人次日达数千甚至万人。“中巴”、“的士”招之即停,可直驶公园任一景区,极为便利。(1分)

3.水路:铅山虽有信江贯串东西,但因无客运航船,故无法得分。

4.航空:距峰顶山核心景区60公里的福建省武夷山市有国内空港。(1分)

37

(五)内部交通

森林公园内自备有大型旅游车两辆,另有各类民营“巴士”、“的士”、机动三轮、人力三轮等交通工具,具备游览的通达性。(1分)

(六)基础设施条件

各景区均自有水源,电力供应充足,但基础设施条件还待进一步完善,将投资建设园内外通讯系统及休闲山庄等服务设施。(0.5分)

七、评定结果

通过对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旅游开发利用条件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得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分值为: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M+区域环境质量分值H+旅游开发利用条件分值L=25.705+9+8.5=43.205(分)

结论:鹅湖山森林公园(待建)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国家标准中一级森林公园的标准。

第四章 项目评价

38

第一节 经济效益评价

一、风景环境容量分析

风景区环境容量是指各种风景地区与旅游设施的最大可容纳容量,又称合理容量,这种容量有利于保证旅游活动的“快适性”,而且低于风景资源保护的“忍耐度”,因此计算合理的容量是保护风景资源和合理组织旅游的科学依据。

关于环境容量的计算和游人规模的预测问题,目前不仅在国内尚未解决,就是在发达国家也还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如美国国家公园是以人为控制的,而日本也仅仅是停留在经验数据上。我们仅依据目前全国常用的路线法、卡口法、面积法作参考来进行推算。

通过初步测算,鹅湖山森林公园六大景区游步道总长度约27.5公里,即27500米,根据建设部有关资料,我们将公园瞬间环境容量为27500÷6米/人=4583人,按每个景区可游一日计,则该瞬间环境容量即代表了公园所有景区景点一天总的环境容量即4583人/天,适游天数以240天/年计算,则公园全年环境容量为4583人/天×240天=109.99万人/年。

二、旅游规模预测

旅游规模的预测是进行各项服务设施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对于营销策略的制订、建设规模的确立以及游憩项目的选择等诸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有必要对客源市场及公园吸引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对公园的发展目标进行定位。 鹅湖山森林公园地处三清山、龙虎山、圭峰以及福建武夷宫等国家著名风景区之间,横南铁路、闽赣公路、梨温高速公路贯穿其中。不仅有着鹅湖书院、慈济禅寺、葛仙殿等在儒、释、道三教中深具影响的人文景观,而且还拥有可与被评为“世界双遗”的著名风景区武夷宫相媲美的森林自然景观,其生物多样性与地带性、生态特征、植被类型等优势以及华东地区独一无二的最高峰——黄岗山,从建设“森林”公园这一角度而言,具有省内其他类似风景区无可比拟的吸引力,无论从观赏、游玩还是科研、考察以及生态保护方面,都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功能。但由于旅游资源开发较晚且投入不足,目前旅游接待设施与其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应大力加快这两方面的建设。根据以上分析,鹅湖山森林公园应定位为:以华东地区各大中城市游客为主、逐步开拓国内其他地区客源市场的区域性风景区。

根据近几年来的各景区游客数量的资料,我们取年旅游量的基数为8万人,各期旅游人数发展的增长率分别定为:前期25%,中期20%,远期15%,则各期旅游规模约为:

前期:第1年=8(万人);

第2年=8×(1+25%)=10(万人);

第3年=10×(1+25%)=12.5(万人);

第4年=12.5×(1+25%)=15.625(万人);

39

第5年=15.625×(1+25%)=19.53(万人);

第6年=19.53×(1+25%)=24.4(万人);

第7年=24.4×(1+25%)=30.5(万人);

第8年=30.5×(1+25%)=38(万人);

8

∑各年游客量=158.555(万人)

i=1

中期:第9年=38×(1+20%)=45.6(万人)

第10年=45.6×(1+20%)=54.7(万人);

第11年=54.7×(1+20%)=65.6(万人);

第12年=65.6×(1+20%)=78.7(万人);

第13年=78.7×(1+20%)=94.4(万人);

1 3

∑各年游客量=339(万人)

i=9

后期:第14年=94.4×(1+15%)=108.6(万人);

发展到第14年即将达到景区每年环境容量上限,因此要予以控制,以确保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就将失去建立森林公园的本意。

三、园区建设初步设想及投资估算

(一)核心景区建设与投资估算

根据景观分布与地形特点,将峰顶山核心景区规划为九个功能不同的小区进行建设、改造,辅以植物工程以提高景观效果,共投资1770万元。

现将景区划分及投资概算分述如下:

1、景点工程:共投资960万元人民币。

(1)鹅湖书院区:对鹅湖书院进行整修、扩建,鹅湖桥、太平桥按原状修复,狮山、象山依据原特征加以人工造型,使其凸显。预计投资100万元。

(2)鹅湖峰顶慈济禅院区:对慈济禅院及其周边的太子庙、老塔、瀑布泉、舍身崖等景点辅以人工设施及景观改造。预计投资400万元。

(3)峰顶避暑山庄:将建于核心景区西侧,供游人休息、娱乐、餐饮、观赏、住宿于一体,并可容纳大型会议。接待能力100人,预计投资280万元。

(4)人工湖游览区:建设喷泉、亭台楼阁、钓鱼台及游泳区,购置游艇、钓具等设备。预计投资110万元。

(5)翠竹园区:在原翠竹林内修建几座具有独特风情的竹楼供游客小憩,并在园内划出一片竹林供游人在冬春二季体验山农挖笋的乐趣。预计投资10万元。

(6)生态林保护小区:主要用作“森林浴”,预计投资5万元进行林相改造及林内杂物清理。

(7)自然景观区:本区有桂公岩、罗汉塘、龙山、瀑布泉、半山亭、锯公崖、鸳鸯泉、鸳鸯瀑、木鱼山。投资15万元进行景观美化处理。

40

(8)植物园区:在保留原乔、灌、草的基础上,配植乡土树种,同时引进具有观赏价值的珍贵树种与花卉,建设一座具有艺术鉴赏价值的小型植物园林。投资30万元。

(9)山顶眺望区:以碎石等铺设山间林荫小道,在鹅湖山顶建立眺景亭。使游人顺着山间小道一路赏玩奇峰异景,到山顶后近观可收景区全貌,远眺可及古镇河口、老县治永平,品味昔日古人“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意境,可谓“曲径通幽”。投资10万元。

2、植物工程:共计投资200万元。

植物是森林公园的主体,要在保护、利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改造,实现“锦上添花”的效果,提高景观艺术性与观赏度。

规划措施投资如下:

(1)对现有的混交林、茶园进行疏伐、垦覆改造,变景观单调的林分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风景林。投资60万元。

(2)在各景点根据其特点种植一些观赏树木、花果,形成特色。投资40万元。

(3)栽植色彩树木,增强森林的季相变化感和层次变化感。投资60万元。

(4)营造防火林带,投资20万元。

(5)绿化公园外围,投资20万元。

3、附属工程:共投资240万元。

(1)道路改造:利用现有小道,建设三级道路网,一级路宽4.5米,二级路宽2.2米,三级路宽1.2米。预计投资110万元。

(2)水电、通讯设施安装:建水塔等内部给排水系统、电力输送系统、通讯系统及霓虹灯具系统,投资80万元。

(3)出入口及围护工程:根据园区地形设置出入口,主要出入口外设广场以停放车辆、集散人流,并修建园区围墙约10公里。投资50万元。

4、配套工程及设施:共投资350万元。

(1)公园管理区:为园区管理人员提供办公、休息、生活场所(分办公楼与生活区),投资150万元。

(2)森林防火用车:10万元/辆,4辆计40万元。

(3)生活用车:用于公园购物、买菜等。8万元/辆,5辆计40万元。

(4)大型旅游车辆:用以运送游客在核心景区至各辐射景区范围内往返。20万元/辆,6辆共120万元。

5、不可预见费:20万元。

(二)幅射景区投资概算

九项共投资1230万元。

41

(1) 葛仙山——杨林公路拓宽、改造,投资60万元。

(2) 新建葛仙山景区饭店及招待所,提高该景区日接待能力,投资280万元。 (3) 七星山庄景区——闽赣公路挂线改造,投资40万元。 (4) 明清古街修缮、改造投资70万元。

(5) 黄岗山景区内公路拓宽、改造,投资200万元。 (6) 黄岗山景区招待所及饭店改扩建,投资100万元。 (7) 新建太源畲族民俗风情村,投资180万元。

(8) 各幅射景区水电、通讯设施改造、安装投资300万元。 整个森林公园园区建设及各项预算投资共计人民币叁仟万元。

四、建设年限及资金使用计划

(一)建设年限

在资金全部如数到位的情况下,整个公园各项基础设施及景点工程建设在五年内完成,即:3年内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植物工程建设,第4—5年完成全部景点工程并交付使用。

(二)资金使用计划

森林公园可行性报告

五、经济效益分析

前面所作的旅游规模系预测值,且每年发生变化,为便于计算,我们按平均每年15万人次旅游量计算(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来评估该项目的经济效益与投资回收期。

(一)费用及支出:11项共计2196000元/年。

1.管理人员据公园规模,需管理人员40名,按人均工资800元/月计算,年工资总额384000元。

2.工作服务人员:包括导游、服务人员及杂工共需60人,按人均工资600元/月计算,年工资总额432000元。

3. 民俗风情村专业人员工资:按20人计,人均1000元/月,年工资总额240000元。 4.水电费:按10000元/月计,每年应支出120000元(此项费用待农电改造成功后还可大幅度下降)。

5.业务招待费:5000元/月,年支出60000元。 6.办公费:10000元/月×12=120000元/年。

42

7.广告宣传费:500000元/年,占总支出的22.8%,以迅速增大公园的知名度。

8.车辆维护及折旧:5000元/月×12=60000元/年。

9.游客人身保险费:按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计,每人次1元,共150000元/年。

10.基础设施日常维护:2500元/月×12=30000元/年。

11.职工教育培训费:100000元/年。

(二)收入:2大项共10875000元/年。

1.门票收入:每人次套票60元(辖所有景区门票),年接待150000人次,总收入900万元。

2.各景区饭店、宾馆收入:按接待250人/日、人均消费100元计,日收入为25000元,年营业日以250天计,总收入为6250000元。利润率30%,年纯收入1875000元。

(三)营业税

门票收入扣除游客人身保险费后为8850000元,各景区饭店、宾馆营业额6250000 元,营业税税率按5%计算为(8850000+6250000)×5%=755000元。

(四)税前利润 1087500-2196000-755000=7924000(元)

(五)所得税 7924000×33%=2614920(元)

(六)税后净利 7924000-2614920=5309080(元)

(七)投资收益率 5309080÷30000000×100%=17.7%

(八)投资回收期(静态)

建设期利润按正式运营期的50%计算,年利润为2654540元。

建设期总利润=2654540×5=13272700(元)

投资回收期=(30000000-13272700)÷5309080+5=8.2(年)

六、经济效益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该项目总投资30000000元,每年税后净利为5309080元,投资收益率为17.7%,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8.2年,每年可为国家创税3369920元。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不仅本身能获利,且为国家创造了可观的税收。

第二节 生态效益评价

森林公园规划区(含辐射区)内的119246亩森林,通过科学改造与有效保护,具有极大的生态效益。

43

一、保护物种,维持生态平衡

公园内共有2500余种高等植物(其中列为国家与省级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40余种),鸟兽及两栖爬行类动物300余种,蝶类及蛾类312种,其它昆虫更是种类繁多,不可胜数。 建立森林公园,不仅可使这些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而挽救一批濒于灭绝的珍稀物种,而且为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场所,为大量繁殖提供了种源,使它们的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和发展,为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发挥极大效能。

二、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

森林在低浓度下对大气污染物具有吸收和减缓作用。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利用模式森林的方法计算:鹅湖山森林公园可吸收气态污染物SO2达594640吨/年、NOX达3020吨/年、CO达17490吨/年;消耗CO2达273272吨/年,净产氧量198744吨/年;可吸收空气中尘埃254391吨/年,同时其分泌的抗菌素类物质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园区内细菌量为闹市区的七分之一以下。

因此,这个森林公园就象一个巨大的空气净化器,它改善环境质量的效能及其间接效益难以估算。

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

按每亩森林比无林地多蓄水20M计算,森林公园可多蓄水238.5万M,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这些分布在信江一级支流铅山河源头及两岸的森林,在雨季能缓冲洪水流量、旱季可增补枯水流量,从而减免水旱灾害,改善周边及下游地区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同时,它通过树冠截流、枯枝落叶及腐殖质吸收、林下土壤蓄水与渗水,可将50—80%的降水转入地下成为有用水,从而调节地表径流,减弱因雨水冲刷而引起的水土流失。 33

四、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据有关专家测算,一亩布局合理的农田防护林可使100余亩农田免受风沙灾害。森林公园内虽非专门的农田防护林,无法达到这么高的效能,但其对周围农田的保护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此外,森林公园还可美化环境、衰减噪声,大面积成片森林能因水分小循环而形成降水。总之,其生态效益若以物质标准来衡量的话,将远远胜过森林公园所能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

第三节 社会效益评价

一、森林公园为当地群众和过往游客提供了一座环境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使人民群众的精神充实、积极向上,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森林公园可以作为“社会林业”的一个示范窗口,在这里可向人们宣传和普及林 44

业科技知识,形成生态教育示范点,在人民群众的脑海里播下“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增强他们的资源保护意识。

三、森林公园最直接的社会效益就是可以带动园区及周边城镇服务业的兴起,为企业下岗人员和当地群众创收开辟途径。园区本身也可吸纳120余名员工就业。

第四节 结 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建设鹅湖山森林公园不仅能为我县林业经济发展另辟蹊径,同时具有难以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相信,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与大力扶持下,有铅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鹅湖山森林公园必能顺利建成并为林业两大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45

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