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宜宾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教师教育学院07、2 严霞 070902013

一. 研究的背景

1、 时代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限制打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原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问题现在已经相当严重了,是社会现在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2、 主要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       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性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3、发展走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4、宜宾县留守儿童简况:

       宜宾县536所中学校中在校生12万人,其中留守儿童4万人,约占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据宜宾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虽然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但还是有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又选择了再次出去。”据宜宾县“留守学生”抽样情况调查表显示,该县单亲外出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36.32%,双亲外出的人数占了留守学生人数的63.68%。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普遍存在学习成绩较差、不良嗜好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等问题,老师在留守学生生活中既要充当师长角色又要充当父母的角色。关爱留守儿童是全方位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而该县目前还没有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

二、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三、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

2、进一步该县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3、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四、研究的内容:

1、宜宾县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宜宾县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宜宾县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宜宾县小学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宜宾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研究。

6、宜宾县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对宜宾县的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对该县在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六、研究的实施

1、调查设计

    根据研究需要,需编制以下问卷:(1)中小学生学习情况及道德素质问卷;(2)中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2、调查方案

3、研究的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进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年1月——20##年2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该县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自身身份及人及范围窄,在调查过程中可能遇到联系调查对象困难或学校领导不愿配合等问题。还有就是就是现在还没找到所许调查问卷,有些需要自己编制的由于能力有限编起来可能有点困难。

七、研究的成果预期:

1、龙山县兴隆街乡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该县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有好转趋势。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之补偿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之补偿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之补偿教育的研究》

开题报告

湖南省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心理研究课题组

一、 问题的提出

三阳港镇地处湖南省桃源县中部,由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镇内几乎没有工厂,所以经济不太发达,家庭收入主要靠青壮年在外打工,于是许多孩子还在嗷嗷待哺是,父母就远离了他们。这些孩子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成长,缺乏父爱母爱的引导,心理上存在很大的缺陷,如自私、任性、调皮、缺乏同情心等。上学以后,有的学生虽然成绩较好,但是胆子很小,感情脆弱。更有甚者表现为厌学、情绪暴躁。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和谐健康的成长。我们长期和这些孩子们打交道,看到他们的行为表现真的很担忧。目前全国上下都在实施素质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心孩子就必须要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故此我校非常重视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想纠正他们的许多行为,让他们走出思想误区,真正成为身心健康、健全的人。学校心理课题研究组结合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之补偿教育的研究》课题。

二、 现状分析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妇联都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的成

长、教育问题。全国目前研究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课题也有很多。但研究如何针对孩子们的心理缺失之补偿教育还是很少。

教育部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要得到全面发展,而当今的现状来看,留守儿童的人数很多,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很多问题,势必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注,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教育也要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我们要研究出有效的方案帮助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 理论依据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但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有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必然会有一定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只要我们始终以人为本,张扬人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人育人,以心育人,师生互动,就必然会培养出健康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依据:

⒈现代心理学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强调了对人的发展的新认识。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典型代表c.罗杰斯强调了文化和社会条件对个体挫折的产生及其反应的影响,主张通过自我的整合和调节,个体的自尊和对未来社会的乐观态度,发挥人的创造力,完善人际关系等措施来避免,克服挫折。前苏联心理学院士彼得罗夫斯基动机系统理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这些理论都为我们研究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⒉激励理论

激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必备的情感因素,它能使学生的心理受到感染和共鸣,从而激发和催生其内在的情感因素,产生自动的力量。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鲁姆就提出了一个期望理论公式: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⒊相互作用理论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体与宏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立心理结构的机制。

⒋分层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兴趣、性格等都存在差异,因而人的需求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即根据这种差异,承认并帮助建立不同的目标,经过自身的努力,各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由此树立起自信心,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心理,鼓起追求更高目标的风帆。

⒌主体性教育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能从外部形成,而只能由机体自身的发展来决定。自主性在整个认识和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中应由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学习,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根据以上心理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论,可以说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是抓住了人的发展中最根本的源泉───人本,确立了人的发展中最本质的发展───人性的完善。这样就重新认识了人,摒弃了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社会实践,重被动的接受学习,轻学生的自我开发、自我发展,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

因素的发展,变过去枯燥乏味的学习为生机盎然的趣味学习,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技能,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四、 研究意义

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进行补偿教育的主题研究是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我们针对这些儿童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从正面给他们的具体的帮助和引导,使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我们研究的意义在于:

1、通过研究,纠正、排除、防止“留守孩子”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研究“留守孩子”心理状况:焦虑、孤独、自我意识、幸福与满足感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3、通过实验,对“留守孩子”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五、 研究基础

从19xx年至今的十多年中,学校先后开展了《读写一体,提高写作能力》、《小学生语文总结评价研究》、《自学——精讲——演练》、《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师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中与市教科所、县教研室联合研究的《小学生语文素质评价研究》课题获全国教育学会、全国小语学会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常

德市第六届科研成果评审一等奖,其余课题分别获县市一、二等奖。 20xx年9月,我校受市、县教研部门的推荐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自我教育与素质全面发展的研究》,并以《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师生自我能力的研究》为子课题承担研究任务。近几年,不断获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师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模式构想”研究方案获总课题组一等奖,并公开发表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上。

六、研究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立足于教育,重在指导。本课题研究旨在对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施加常理训练调理教导,改变原有的情况。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可以表述为:

(一) 调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把握其心理动态,分析心理问题成因,寻找合理的教育对策。

(二)

(三) 构建规范的有层次的科学的心理调适体系。 使受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得到科学、有意义的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七、研究内容: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选择年级组为切入点,依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各年级段侧重点有所不同。

① 低年级:减少他们对成年人的依赖,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

体,让他们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兴趣,尝试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② 中年级:帮助留守儿童认识社会,初步懂社会法规,学会调整学习心态,自己学会调节处理人际关系,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孝顺老人。 ③ 高年级:帮助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学会健康生活,有一定的自我监督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

在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问卷法、文献法。

在研究探索阶段中,主要采用观察法、行为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

在总结推广阶段中,主要采用调查法、总结法、应用法、实践法、

九、研究步骤

实验周期为三年(2008.3——2011.6)

(一)准备阶段(2008.3——2008.6)

①组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理论知识

②学习学校总课题方案

③确定《留守儿童心理缺失之补偿教育》这一研究项目,提出研究计

划。

(二)实施阶段(2008.8——2010.8)

①按研究计划定期开展各项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召开家长会,开展体验教育活动等。

②确定个体跟踪辅导对象,记录及分析行为原因和教育效果。 ③定期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小结,并收集相关资料。

(三)总结阶段(2010.8——2011.6)

① 收集相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② 总结研究成果,撰写总结性课题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典型案例集,课题研究报告。

十、研究机构

1、课题组顾问

刘顺清 原桃源县教研室主任 中学高级 向谷仙 原桃源县教研室副主任 中学高级、特级教师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李成杰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学校长 中学一级教师 副组长:金可兴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李少龙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朱 辉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学教研员 中学一级教师

3、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金可兴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李少龙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余雪平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综合

教研组长 小学一级教师

成 员: 王友明 李建惠 陈铁军 袁玉兰 黄之华 王红霞

4、主要研究人员:

李成杰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学 课题主研

金可兴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课题主研

余雪平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课题主研

李少龙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负责师资培训

陈铁军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负责高年级研究

王友明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负责高年级研究

王红霞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负责中年级研究

李建惠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负责中年级研究

黄之华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负责低年级研究

袁玉兰 桃源县三阳港镇中心小学 负责低年级研究

十一、经费来源及管理

留守儿童的心理缺失之补偿教育的研究》课题,学校拟定投入研究经费4万余元,其中用于培训师资5000元,参加科研活动5000元,打印资料5000元,发表出版成果5000元。另外,添置电脑2台,价值1万元;配齐实验教师教辅用书10种,价值3000元;剩余的经费留作请专家来校授课,或派实验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之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