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20xx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是始终按照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方略,坚持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和 “内修,外联”的方针,按照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依托船舶、立足国防、服务两化、面向国民经济,对内,以培养具有工程大学特色与优势的“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之才为目标,以努力提升我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构建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体系,突出特色、强化服务、求真务实;对外,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依托科研项目,通过 “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充分发挥“东北五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的载体功能,优势互补,共享优质资源,努力提高学校在用人单位中的知名度,打造哈尔滨工程大学就业工作品牌,确保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和强就业竞争力,扎实推进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前进。

一、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

20##年,我校就业形势凸显严峻。金融危机对船舶行业影响巨大,多家中小型船企倒闭,大型船企因订单不足等原因纷纷减招、停招毕业生,或提高毕业生招聘门槛。受日本福岛事件的影响,我国对核能行业的战略调整仍在继续,核电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对毕业生需求减少。在通信类、电子类行业中,中兴、华为等知名企业是我校通信、电子类毕业生的重点就业单位,由于经济、国际环境等诸多原因,需求急剧萎缩。我校传统优势行业表现就业困难的同时,我校经管、人文、外语等传统弱势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各院系及学校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我校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特有的就业工作品牌特色“四高一低一符合” ,即“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升学率高”、“就业满意度高”、“违约率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1.1 就业率高

20##年我校本、研就业率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本、研一次性就业率连续7年位居黑龙江省榜首,见表1-1-1。

表1-1-1  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统计

1.2 就业质量高

我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较好,薪酬水平较高。主要的就业领域有:核工业、船舶、航空、航天、兵器、动力、机电、控制、建筑、电子、通信、IT业、财经等。

就业的主要地域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沿海、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

表1-1-2  20##-20##届毕业生在北京等十一所城市就业情况统计

近8年我校毕业生在北京、深圳、上海等十一座热点城市就业的比例达51.76%,见表1-1-2。

20##-20##年数据显示,绝大部分本、研毕业生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科研院所、各级教育单位及部队就业,约占就业毕业生的93.47%;在三资企业就业的占4.51%。研究生就业层次显著高于本科生,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

20##届毕业生在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1531人,涉及99家企业集团(世界500强46家,国内500强53家),占毕业生签约总数(3317人)的46.16%。

表1-1-3  20##-20##年毕业生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情况统计

其中研究生867人,涉及79家企业(世界500强企业42家,国内500强企业36家),占研究生签约人数的46.61%。

本科生664人,涉及70家企业(世界500强企业40家,国内500强企业30家),占本科生签约总数的45.57%。

本、研毕业生进500强企业的绝对数与去年相对保持稳定,签约毕业生比例略有降低,见表1-1-3和表1-1-4。

表1-1-4  20##届毕业生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情况详表

我校20##届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20##届毕业研究生月薪基本在2000以上,月薪低于2000元的只占0.48%,平均月薪达到4654.47元。

20##届本科毕业生月薪低于2000元的约占1.17%,本科毕业生月薪集中在3000-5000元,平均月薪达到3790.43元。见表1-1-5。

表1-1-5  20##届毕业生月薪分布情况调查统计

我校20##届毕业研究生和本科生月薪分布基本呈偏正态,月薪分布较为合理。研究生月薪分布在3000-5000元的较多,本科生月薪主要集中在3000-5000元。

1.3  升学率高

我校本科毕业生升学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部分专业考研率超过70%,金融学专业升学率达到76.03%,电子信息工程(水声) 专业升学率达到71.22%,共有16个专业升学率超过了50%。20##年至今我校本科毕业生升学率从31.48%提高至47.61%,本科毕业生升学率总体上呈现出提高的趋势。

1.4  就业满意度高

我校近几年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毕业生认为签约过程比较顺利,见表1-1-6。

表1-1-6  毕业生签约过程情况调查统计

在学校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方面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调查显示, 85%以上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自己就业有帮助,学校就业教育、引导、服务情况令人满意。

表1-1-7  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帮助情况调查统计

全校绝大部分毕业生使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其余主要是定向生、国防生和坚决考研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已经成为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三方最便捷的沟通平台。

学校每年举办校园招聘会场次不断创新高,20##年举办大、中、小各种规模校园招聘会347场,参会单位1187家,在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2000余条,涉及岗位60000余个,签约本科毕业生中直接依靠学校提供的资源就业的占61.95%,签约研究生中直接依靠学校提供的资源就业的占52.50%,即学校就业部门与院系提供的平台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渠道。

在毕业生签约方面,学生满意度高,社会反应良好。95%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签约情况表示满意,(含“基本满意”),仅有极少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签约情况表示不满意。

表1-1-8  毕业生签约满意度调查统计

80%以上的毕业生认为签约结果达到或超过了自己的预期,我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为合理。表1-1-8和表1-1-9可以明显反映出我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

表1-1-9 毕业生签约情况与期望值匹配度调查统计

与此同时,学生对我校的就业工作也给予与相对较好的评价,93%以上的毕业生在对学校就业工作在总体上予以了肯定,见表1-1-10。

表1-1-10 毕业生对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统计

我校毕业生秉承了“哈军工”的优良传统,用人单位都对我校毕业生的认同度很高,20##年我校走访调研了20家用人单位,调查结果显示:

在“人才培养工作”方面,71.43%的被调查者对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表示满意,28.57%的人认为一般,没有人选择“不满意”项;在“招聘服务”方面,表示对招聘条件满意的占73.21%,有26.79%的人表示一般,没有人选择“不满意”项;在“整体水平”方面,有66.07%的人表示对整体水平满意,32.14%的人表示一般,还有1.79%的人表示不满意。

对我校人才培养成效的具体调查显示:在“职业敬业”方面,有98.21%的人认为我校毕业生在“职业敬业”方面表现好,85.71%的人认为我校毕业生在“视野宽”方面表现好,有94.64%的被调查人认为我校毕业生知识基础方面表现好,有92.86%的人认为我校毕业生在能力方面表现优异,有92.86%的人认为在学生整体素质方面我校毕业生表现好,在“为人可靠”方面有94.64%的人选择“非常好”和“好”,在“工作顶用”方面,有96.43%的人选择“非常好”和“好”。

在与“其他985高校的毕业生加以比较,我校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适应能力”方面,98.21%的人认为我校毕业生适应能力好,没有人选择“差”;在“专业学习能力”方面,98.21%的人认为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好;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85.71%的被调查者认为我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85.71%的人选择“好”;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80.36%的被调查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好;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有85.71%的被调查人认为我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好;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87.5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语言表达能力好;在“道德素质”方面,全部被调查者认为我校毕业生在工作中道德素质好。

在座谈中,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具有哈军工优良传统,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等我校的特色专业,具有国防特色,其他专业也都有船舶、国防专业背景,非常符合国防工业的用人需要,一些毕业生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很多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

对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评价为:

●具有军工传统,爱国情怀,学生政治素质高,可靠顶用;

●道德品质好,作风朴实,内敛;

●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很强的专业功底;

●学术严谨,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工作肯吃苦、上手快,岗位适应性强,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

●踏实肯干,有很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

●专业技能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将工作做深做精的能力强;

●学生诚信度高,工作能全身心投入,稳定,能与企业同发展;

●人文素养高,抗压力强,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强;

●综合素质高,是企业的中流砥柱;

1.5  违约率低

这里的毕业生违约是特指毕业生在签订由教育部高教司颁发印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之后,到用人单位之前改变就业决定并解除协议的行为。根据现行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毕业生与单位达成用人意向后,双方将签订“就业协议书”,同时再经学校盖章,作为对双方承诺的见证。就业协议书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签订并由学校见证后,即具有了法律效力。对毕业生来说,签订就业协议实际上就作出了有关就业意向的承诺,表明毕业生在毕业后愿意到用人单位就业,而用人单位也愿意接收毕业生,学校认同双方的协议,并愿意督促其实现。这种三方协议一经签订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解除,违约时违约方必须承担协议所约定的违约责任。

20##年我校的毕业生违约率依然保持较低水平。一方面是由我校的人才培养特质决定的,我校的毕业生具有哈军工的优良传统,诚信、可靠,学校诚信教育收效显著;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毕业生在签约前能够正确审慎对待自己的选择,能够清楚认识到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能够认识到签订就业协议是一件对自己负责、对学校负责、对单位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事情,即使违约,毕业生也能够了解对“违约”问题的相关决定、违约责任及违约时妥善解决的办法;第三,虽然今年招聘会场次及招聘信息数量略有下降,毕业生就业难度明显加大,学校及时、详细发布就业信息,大量、合理安排组织招聘会,为毕业生签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毕业生进行理性选择;第四,由于学校严格履行第三方鉴证、监督职能,坚决执行毕业生补领协议手续,严格管控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发放,从制度和操作程序上保证了违约率维持在较低水平。

1.6  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准确,符合社会需求: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打造一流的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

表1-1-11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情况调查统计

学校专业设置总体符合社会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就业单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很高,其中85%左右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完全不对口的低于4%。虽然我校“三海一核”专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严峻,但在“三海一核”领域各企业人才招聘中,我校培养的人才依然是其首选。

1.7  省政府权威发布

我校毕业生在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结构,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赢”的良好局面。

20##年7月2日黑龙江省政府公布"20##年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排名状况",20##年就业率排在前五位、后五位的学校,20##年就业率排在前二十位、后二十位的专业。在黑龙江省政府发布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又一次名列全省第一,这是我校连续7年位居全省榜首。

二、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举措

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面对严峻的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学校党委给与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根据学校“三海一核”的专业特色,坚持“就业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理念,始终以保持高就业率、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工作目标,不断创新教育学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职业能力,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2.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建立毕业生就业和人才培养良性互动机制

哈尔滨工程大学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为主体服务领域的“三海一核” 办学特色,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这所国家“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的重点大学,以自身的贡献和成就成为“海洋强国梦”圆梦的重要力量,把一所大学的精神和理想完全融入到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事业中。

2.1.1  人才培养:在精英教育中追求卓越

在7名获得“载人深潜英雄”称号的“蛟龙”号潜航员中,两名是哈工程学子;在全国27名“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中,哈工程人占两席;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中,其校友占五分之三;据原国防科工委统计,该校培养的国防工业系统的“总指挥、总工程师”占5.6%,居全国高校第4位;在中国船舶工业系统150余家单位中,1/3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出自这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成为造船强国的进程,果树因为果实而得名,累累硕果彰显了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互生关系。

学校的前身“哈军工”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强军兴国的神圣使命,书写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奇迹”,为国防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也为后继者——哈尔滨工程大学留下了无尽财富。在60年的发展中,学校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主,治学严谨、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的“一中、二主、三严”办学传统。学校“教书教人”的育人理念、“三严”的教学风范从未改变,在传承的基础上不辍探索与创新,在人才培养事业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1.2  瞄准“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

精英人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校对自身人才培养使命的规格定位,也是学校对国防科技工业高层次人才迫切需求的有力应答。多年来,学校以为国家培养“三海一核”领域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为己任,以精英教育为目标,坚定精英教育理念,坚守教学中心地位,坚持创新能力培养,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着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用执着与汗水刻录下了自己夯实内功、稳健成长的坚实足迹,也为无数青年学子飞得更高更远创造了条件。

2.1.3  实施“基础宽厚、专业突出”的培养方案

不少毕业生有这样的体会:“如今的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要具备‘T’型知识结构,就是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又要在专业领域有较深的研究。”

为了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含量和基础厚度,给学生们开设“既博又专”课程门类,学校以“基础宽厚、专业突出”为原则,重新修订并实施“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将现有本科专业划分为理工、经管、人文、语言四个大类,对于占学校人才培养大多数的理工类学生,打通基础平台课,突出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综合素养,更加强调数理基础的厚重扎实、口径拓宽。

加大了学生大类转专业的力度,学生在完成1个半学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在前半数的学生可以凭志趣重新选择一次专业,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学校把选择的自由和权利重新交给学生。定期召开教学奖励大会,奖励向教学倾斜,教师倾心教学。

2.1.4  打造“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

学校逐步完善和建构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学生科技创新“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在三分天下中占据其二。只要学生有梦想,哈工程不仅给学生提供展示舞台,还会不惜巨资为学生搭建成就梦想的平台。“以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梦想”是学校培养创新人才最具特色、最见实效的“招数”之一。每年学校都要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五四杯”科创大赛,几千名学子带着梦想竞技角逐。学校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创新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创新中受益、在创新中成才。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0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全面向学生开放。

2.2  依托行业,推进联合培养,建立校企联动新模式,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

学校通过协同创新进入国家建设的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项目,主动与代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最高水平的中国船舶、中船重工、中海油、中核集团等大型企业、研究所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努力践行协同创新。国家“2011计划”启动后,学校在与船海工程、核工业等众多大型企业、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组建了“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核电安全与仿真技术” 等协同创新中心,占得引领行业的先机,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全力支撑国家在船海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

学校与中船重工等35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与国内20个省、市的50余个城市建立了紧密产学研战略联盟。涉及21个本、研专业的5000余名在校学生参与了诸如订单联合培养、企业专项奖学金、实习基地等模式的校企合作,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涉及船舶、航空、航天、能源、化工、核电、IT电子等18个行业。

学校抓住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把科学研究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与中海油等“三海一核”行业内的最高水平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合作,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对企业的核心技术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在海洋工程大型深水立管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水下作业装备、水声探测仪器、深水潜器技术、潮流能专项等方面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学校及各相关院系对校企合作单位的各项投资达到6100万元,提供校企合作场地1万余平方米,为企业培训员工500余名。这些校企合作单位为相关院系提供教育经费达1382万元,提供各种设施设备投资1383.5万元,提供学生奖学金、助学金23项,共计208.2万余元,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92名,在学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1座。这些合作单位逐渐成为我校学生的重点、持久就业基地。这些合作单位或与学校联系,或直接与相关学院联系,每年均到学校来招聘应届毕业生,20##-20##年这些合作单位共计来校召开校园招聘会500余场。另外,这些企业还经常性的进入学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专题讲座,这种讲座迄今为止达56场。

学校积极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海油研究总院、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熔盛造船重工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531家行业内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还与江苏省昆山市、常熟市、太仓市以及浙江省临海市、宁波市鄞州区等市、县、区人民政府建立了有效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为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拓展了空间。建立和深化了与海油工程公司,中船重工第701、702、715等研究所,中船工业第708研究所,航天一院、三院等研究院所机构的合作,合作项目快速增加。学校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安排学生到这些基地实习。学校还与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等船级社、企业、研究所合作设立了近20个种类的奖学金。

教师们丰富的科研项目也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学生从本科阶段就有机会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到船厂、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这些实践经历使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

2.3  把学生就业工作和科技实践相结合,着力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核心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学校着力构建学生普及参与的创新创业平台,用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广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锻炼能力、积累人脉,有力的提升了大学生就业。

构建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机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学工干部的精心组织、科研教师的悉心指导、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体系,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提高。

承办学生科技创新赛事。20##年以来,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国内选拔赛、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10余项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相继在我校成功举办,在校园中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了学生与知名专家、各校精英接触交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促进他们对就业的认识,增进了他们就业时的人脉关系。

参加校外科技创新获奖。近年来,我校学生不仅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校外高水平竞赛中获得超过2000项奖励,同时精英学生也走出了国门,在国际AUVSI水下机器人竞赛连续两年进入国际前五名、国际SAMPE超轻复合材料竞赛获得团体一等奖、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国内选拔赛获得全国季军等多项赛事中取得了突破。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展现了我校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拼搏、善于创新的良好形象。参赛学生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磨练了意志、接触了社会,有利于他们实现更好的就业。

打造校园科技创新品牌。在校园中,品牌学生科技创新赛事每年举办近50项、大学生科研立项每年立项超过1000项,成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平台。首创的“科创导航”制度使300余名科创精英成为科创导航员,每年科创导航员举办面向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公开课超过50门,参与学生超过1000人。“科创嘉年华”连续举办三届,成为校园科技创新的一大盛典;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期刊《大学生科创学刊》办刊五年、出版18期。校园科技创新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不仅浓厚了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

举办各类社会科普活动。学校重视学生参与社会科普,倡导学生积极接触社会、服务社会,每年开展科创“启航行动”深入中小学50余次,超过2500名中小学生从中受益,参与承办我省“全国科普日”、“知识产权宣传周”等近10次大型活动,成为哈尔滨高校科普志愿者协会联合会秘书处,成为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联盟主席单位,并成为由中国科协、教育部评选的全国40所高校科普创作与传播试点高校之一,我校也成为全国、省、市三级科普教育基地齐备的科普教育基地。20##年,50余所科普教育基地齐聚我校召开市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成立大会,全国“2013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黑龙江省分营”在我校成功举办。科普活动的成功举行,也锻炼了一批学生骨干,在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去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大学生创业,注重提升职业技能与素养。学校与20##年5月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20##年6月,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20##年成立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20##年12月学校创业教育学院揭牌成立;20##年12月,教育部、科技部经过专家评审,认定我校大学科技园等24家单位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教技函[2011]91号)。我校科技园也是本次黑龙江省唯一被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创业教育学院招收首期学员95人,开设创业理论课程、创业活动课程、创业实践课程共计152学时,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商业计划能力提升与培养》等通识选修课,依托知名企业家举办13期“创业大讲堂”活动,全校有2000余人参与创业课程。建立浦发银行、熔盛重工等“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20余家。大学生创业联盟采用“虚拟注册、实体运营”模式,截至目前,累计进行子公司招标9次,注册虚拟公司100余家,年营业总额约300万元,7家公司注册为实体公司。举办“五四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3届,每年有1000余人参与其中。    

由哈尔滨天手食品有限公司捐赠500万元、学校配比500万元共同设立了大学生千万创业基金,此基金专项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学院的运行提供资金支持,是全国单笔社会捐赠用于大学生创业教育额度最大的一笔资金。截止目前,累计资助资金100余万元,成功支持10余家公司发展壮大。20##年8月,哈尔滨奥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20##届校友于欣龙向我校创业教育学院捐赠创业基金10万元,成立“欣龙科技创业基金”,这是创业教育学院成立以来接受的首笔学员捐赠。

  我校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银奖1项、铜奖3项,荣获创行世界杯创新公益大赛全国二等奖、2013“英特尔—清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营一等奖。我校大学生创业联盟连续3年获得“全国十佳KAB创业俱乐部”称号,校团委荣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4人获“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个人”。

2.4  强化主流价值导向,唱响立足国防、投身国防、服务国防的就业主旋律

学校的前身是著名的哈军工,在哈军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还形成了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哈军工文化”。

作为国防工业系统学校,学校注重总结哈军工优秀文化传统、挖掘哈军工文化内涵,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科学组织和精心策划了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教育活动;凝炼国防教育理念,营造“关注国家利益,心系国防建设”的国防文化氛围。

学校大力弘扬哈军工文化,加强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践行“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努力塑造“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海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以“哈军工文化园”建设为牵引,校园“三区一馆”格局下的文化景观与文化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作为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辐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军工历史文化、船海特色文化、大学学术文化的综合育人效果进一步显现。

在工作实践中,学校紧抓国防教育月,广泛开展国防专题报告会、国防题材影视展播、国防知识、演讲、征文竞赛、国防科技作品设计大赛、枪械知识讲座和打靶活动、航模模拟军事飞行表演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献身国防、建设国防的热情。把握关键节点,以纪念“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为契机,精心组开展“看祖国发展,赞国防成就,绘校园蓝图”等爱国主义为题材的系列教育活动20多项,通过学习交流和各项赛事,增强学生关注国防、献身国防、建设国防的意识。目前,学校被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被誉为“不穿军装的海军院校”。

广大毕业生服务国防、献身海疆,以“分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工作态度,受到用人单位普遍赞誉。20##届本科毕业生签约1457人中,到国防系统内单位就业555人,国防系统内就业率为33.11%,20##届毕业研究生签约1860人中,国防系统内单位就业974人,国防系统内就业率为48.70%。按照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原)要求,我校每年向国防系统内单位输送本科毕业生不应少于330人,毕业研究生不应少于330人。20##年我校本科毕业生超额完成任务指标68.18%,毕业研究生超额完成任务指标195.15%。

2.5  联手东北五校,加强校企交流,促进就业市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0##年由我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组成的“东北五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在就业工作中协调发挥各校优势,在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设了畅通的桥梁,为协作体各个高校的就业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年5月27日至28日,“东北五校”就业工作协作体20##年年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我校成为20##年“东北五校”就业工作协作体轮值主席单位,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出席会议并代表学校进行了轮值主席单位交接仪式。

在协作体框架下,兄弟院校间共同开拓就业市场、联合召开校园双选会、积极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定期开展工作交流与研讨,在就业的各方面工作中进行了全面、紧密的合作,促进各校就业工作蓬勃开展。20##年,东北五校协作体分别在北京、西安、青岛、威海、深圳、成都、上海、广州等城市组织了市场开拓活动,效果显著,发挥了五所学校专业特色的优势,同时有效克服了五校地处东北的地域劣势。

同时,我校充分利用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行业优势,深刻挖掘就业市场,积极走访、回访以及参加各种校企交流活动,主要以特色行业、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外500强企业等为重点,重新挖掘和整合就业资源,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

今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显现得十分明显,而且可以预见,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将影响到今后的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就业形势,为了努力巩固、开拓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质、更广阔的就业渠道,确保我校在今后的几年中就业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我处于20##年9月-20##年7月走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60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10工厂、渤海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国营第431厂)等用人单位。

走访期间,我们在与用人单位工作人员及在这些单位工作的我校往届毕业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增进了对用人单位和学生们需求的了解,并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通过走访活动,我校有效地密切了与用人单位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收集了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我校进一步做好学生培养教育工作,主动应对就业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2.6 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化工作管理与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强力保障

2.6.1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施“一把手工程”,强化队伍建设

校党政领导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为我校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就业工作列为影响学生成才的五个方面之一,同时作为考核院系工作的五大指标之一。在招生、专业设置上,学校确立了以就业为牵引,以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将其与就业挂钩,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筹发展,形成了事业发展、结构布局、经费使用等与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使我校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工作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的价值链。

校长办公会每年都要专门讨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署及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每年9月或10月初,学校党委按时召开由各院系院长、党委书记、副书记和毕业班辅导员参加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上一年度就业工作进行总结,对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并对当前就业形势进行研判,对本年度就业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每一年度至少召开两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各院、系、部对就业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相互交流、通报,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与解决。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有力的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序开展。

2.6.2  不断加大就业工作硬件设施建设,确保就业经费投入

为给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学校充分利用体育馆、启航活动中心、11#、21#等各大教学楼资源举办各类型的双选会和笔试、面试。设有就业资料查询阅览室、就业指导咨询室等专门的就业工作场所,各种规模的多媒体招聘厅投入使用。能容纳千人的阳光大厅、近500人的多功能报告厅、230人的学术报告厅、100人的长江厅和黄河厅,以及多个10-30人的小型多媒体会议厅,能够完全满足不同单位招聘需求,为用人单位提供宣讲、笔试、面试、签约的“一站式”服务,优越的招聘环境赢得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20##年学校投入就业经费102.06万元,达到学费总额的1.14%。主要用于我校就业宣传、设备更新、市场开拓、表彰奖励以及举办双选会等方面,保证我校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表1-2-1  20##-2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及执行情况

2.6.3  及时丰富、更新就业阅览室资料,为毕业生提供最新就业资讯

20##年,通过总结广受学生喜爱的就业报刊、杂志,筛选出二十余种相关报刊、杂志订购供学生阅读,并且随时购买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书籍,帮助教师、学生掌握职业环境最新理论与动态。同时就业阅览室积极搜集国内企业信息并按区域分类,为学生提供最真实、权威的就业单位资料。

2.6.4  以“两课一讲座多辅导”模式,将就业指导课程覆盖学生四个年级

“两课”指大一年级开设的《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规划》课程,重在唤醒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学生生涯规划知识与方法;大二年级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未来职业要求,明确自身努力方向。“一讲座”指在大三年级末举办的“就业指导系列讲座”通过“就业政策与流程”“就业信息搜素方法”“就业笔试”“就业面试”等实用性和针对性非常强的系列讲座,帮助即将就业的学生尽快进入求职者的状态。“多辅导”指针对毕业年级随时面临各种就业问题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的专门针对个人的指导帮助活动。通过以上,就业指导中心将课程与日常指导互相融合,努力使就业指导工作覆盖到学校各阶段学生中。

2.6.5  组织就业指导相关讲座和培训

学校定期邀请社会各界名人来校讲座,从某一行业动态到人生职业规划,20##年5月,邀请航天三院人才培训中心主任陈晓玲来校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题举行讲座。在20##年年底,就业指导中心又一次公开选拔两课教师,从报名的近50位教师中筛选出12位教师参加校内课程培训,之后以教学大赛的形式选拔出6名教师加入两课教师队伍。20##年1月,学校邀请北森专家来校,为所有任课教师以及院系辅导员共58人,开展为期三天的职业生涯规划TTT培训。在教学计划中,按生涯规划流程设置单元教学内容,由有经验教师分头负责组织各个章节的教学设计工作。通过聚合各位教师的宝贵教学经验,凝聚教学精华,同时使年青教师尽快熟悉教学工作、成熟上手,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2.6.6  举办就业特色竞赛活动,真实模拟就业流程

组织举办“校园模拟招聘会”。这项活动于每学年5月中下旬举办,历时两周,主要针对大三年级学生。活动设置网投简历、笔试、第一次面试、第二次面试这四个环节,为我校学生呈现出真实的招聘过程,让即将求职的学生学习和了解到求职应聘的整个流程以及面试的形式、方法和技巧。组织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将比赛与《大学生涯与职业发展》课程相互结合,通过职业规划大赛向学生传播和普及职业规划理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实现科学、成功、高质量的就业。

2.6.7  保障质量完成就业指导常规工作

利用朗途职业规划测评系统,开展专业的网上测评服务。开通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为求职迷茫的学生答疑解惑,并且指导学生制作、修改个人简历等求职材料。同时,我校各院系,由院系主管领导、毕业生专职辅导员共同针对本院系的专业特点,为学生提供专业针对性强、行业特点突出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编写《就业指南手册》,制作就业指导报《择业导航》,开展全员教育。

2.6.8  重视调研,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在全国就业形势紧张的大环境下,学校注意及时了解培养人才质量,把握现有就业合作单位,拓展就业市场。在20##年,学校由分别由副校长、处领导带队,组织院系就业工作负责人多次到国内各就业集中地区走访、调研,及时带回人才培养情况反馈并巩固企业招聘合作关系,收集了大量的企业信息,并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20##年在东北五校年会上,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交流就业工作经验,共有14篇文章发表在随后的《哈工大学报》中,其中还有一篇优秀论文,在年会上作为重点,参会交流。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严峻的就业大环境,我校的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20##年全国、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校三次党代会精神,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勇于开拓、积极创新,全面实现十八大提出的“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校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搭建高水平就业服务平台,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目标,促进我校就业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我校的发展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录1: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统计数据截止至20##年7月15日

附录2:20##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统计数据截止至20##年7月15日

附录3:关于表彰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决定

各有关单位:

学校20##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经全部结束。面对变化复杂的经济形势,通过各院系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毕业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3.85%,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3.15%,位居黑龙江省高校前列。根据《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奖励办法》(校招字〔2007〕4号),学校决定对在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一、授予船舶工程学院、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软件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二、授予李蕊、张德伟、李唯一、何东旭、卢雪松、白玉、齐云鹤、孙安斗、韩薇、黄金、董云吉、高明慧、董春辉、江凌、吴岚、吕刚、刘惠媛、魏坤等18名同志“哈尔滨工程大学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希望以上获奖单位和个人认真总结经验,再创佳绩;希望全体教职员工以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为榜样,为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贡献。

                                       

二○##年九月十七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