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xx)》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京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4)》。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委员会主任单位交通银行牵头,20余家成员银行参与撰写。其主要报告点:

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银行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20xx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未来增长面临诸多挑战。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短期增长带来一定挑战,另一方面改革红利的释放以及稳增长政策空间仍然充裕,有助于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总体上看,投资等因素有助于支撑经济增长相对平稳,物价涨幅不高,但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房地产市场调整、融资成本高企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和挑战,加之金融改革进一步推进,都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略偏向宽松,加大定向调整和结构性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全面放松的可能性不大,以稳定总量和优化结构为主要调控方向,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灵活性和针对性。监管机构将在持续落实“巴塞尔协议III”、支持“三农”、设立民营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监管引领,推动银行业深化改革开放。银行业将顺应监管政策变化,以内部经营思路的更新和管理能力的提升配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强化,全面推动转型发展。

二、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特色化经营初显成效。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总体保持稳健运行。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盈利能力保持基本稳定,盈利增速进一步放缓,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拨备整体较为充足。但受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化解产能过剩及金融改革深入推进等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也面临流动性短期波动增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等挑战。面对多重压力和挑战,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快了战略转型和经营模式转变: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表内外协同推进,做大社会融资总量;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多渠道支持实体经济;紧密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助力中国经济打造新的增长极;努力做好城镇化金融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加强董事会、监事会的履职能力建设;调整优化总部组织架构,精简总行部门,进一步提高总部运营管理效率;推进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省直分行将管理与经营并重,省辖分行则以利润和经营为中心。同时积极加

强新型渠道建设,通过自助渠道、移动渠道、微信银行等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实际情况,尝试探索特色化经营,制订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如政策性银行以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为重点、大型商业银行着眼于不断提升跨境、跨业综合服务能力、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专业化经营、城市商业银行坚持服务本地经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聚焦“三农”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格局渐趋形成。

三、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资产结构逐步优化。中国银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资产总额突破150万亿元,同比增长13.27%,继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大、中、小银行资产份额进一步向均衡方向发展,非信贷类资产占比有所增加,不良贷款略有回升但整体稳定。受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的影响,人民币贷款利率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银行业将加快资产业务转型,加快资产结构调整,加快资产业务创新,夯实资产业务发展质量,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改革深化、转型升级、市场竞争的要求,确保资产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银行业对公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继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重点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小微企业发展,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去产能政策目标的实现。新增公司贷款占比进一步下降,并趋于稳定;公司贷款结构持续优化,短期贷款占比上升;行业信贷结构更加合理、房地产贷款规模扩张但增速放缓;中西部地区信贷增速进一步加快;大中小型企业贷款增速趋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稳步提升。 继续加大以大零售为重要方向的业务经营转型力度,在资本配置、资源配置、产品创新等方面不断满足零售业务发展需要,个人贷款等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个人贷款整体发展势头良好,新增个人贷款规模和增速稳步提高;个人住房贷款份额增加明显,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增加,个人消费贷款短期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信用卡规模和用信率进一步提升,但逾期风险有所上升。

四、负债增速明显放缓,存款理财化倾向加强。受国内外复杂宏观经济形势、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等诸多原因的影响,20xx年总负债增速大幅回落。截至20xx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总额达141.18万亿元,增幅为12.99%,同比下降4.8个百分点。各类机构负债增速有所分化,人民币对公存款增速略微上升,企业活期存款占比小幅回落;人民币个人存款业务稳步发展,并呈现波动性,个人活期存款占比持续小幅下降;负债成本变动有所分化,存款“理财化”趋势

增强。同时,外币存款总额增长明显放缓,各类外币存款增长趋势分化。20xx年,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速使得对资金的竞争更为激烈,互联网金融与大资管发展分流资金,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对负债业务经营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业将加快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吸收存款能力,通过推动客户重心“下移”,扩大负债业务来源渠道。 非存款类负债业务进入调整期,同业存放增速大幅下降,拆入资金增速持续下降,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步伐放缓,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增速放缓,向央行借款快速增长。随着同业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以及债券市场的加快发展,银行业将更加积极地拓展同业拆借、回购、金融债等业务。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负债等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规模将明显扩张,银行负债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

五、中间业务全面提速,运行特点凸显转型方向。20xx年,银行业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增速和占比一致回升,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受环境及自身因素的限制,大型、股份制两大类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之间存在差异,二者各具优势。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额的绝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优势进一步显现。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项目发展速度和收入占比出现明显变化,导致其在同业中的排名发生相应变化。总体上,股份制商业银行多项业务发展较快和新型业务发展较快的局势未发生根本变化。

银行业中间业务运行与当前运行环境具有紧密联系,表现出竞争更加激烈、服务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多元业务条线共同发展,电子化技术的不断渗透和机构合作力度增强等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与银行业在多种外部压力下谋求转型的发展方向密切相联。20xx年,银行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通过推动事业部制实施或利润中心改革、提升综合化服务水平、加大海外发展力度等措施促进中间业务进一步发展。

六、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加强,风险状况总体平稳,但部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特征明显。20xx年,银行业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资本较为充足,整体拨备水平较高,信用风险管理处于较好水平。但区域和行业信用风险特征明显,光伏、钢铁、船舶、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快,新增不良贷款分布则依然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等区域,企业信用风险相对集中于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制度建设持续加强,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在文化建设方

面成效明显,案件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20xx年,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企业的不良贷款可能继续增长。房地产、融资平台相关贷款应予以高度关注;流动性总体平稳,不会爆发大规模流动性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汇率弹性增强、资本流动频繁,市场风险压力趋于上升。

面对复杂严峻的风险形势,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制度建设、优化流程、创新工具等多方面加以应对,保持风险水平的总体稳定。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加大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力度,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等信用风险管理,加大不良贷款管理和清收处置力度。不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优化市场风险计量及监控的方法、流程和工具,明确市场风险管理目标,提升对单类业务、单类资产组合的整合管理能力。从内生和外生两个维度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分析、计量和研判,建立更为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提高压力测试、应急计划等管理方法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合规及操作风险管理在文化建设、制度流程、管理工具创新等方面砥砺前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操作风险管理进一步细化,监测和管控力度加大,操作风险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七、盈利增速进一步放缓,盈利能力面临持续挑战。20xx年,受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和金融脱媒持续深入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规模增长逐步回归常态的背景下,净息差有所下降。尽管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有所回升,成本收入比也进一步下降,但依旧难改利润增长与资产质量同步承压的态势。20xx年商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20xx年,银行业整体规模增速趋缓将成为新常态,净利润增速可能进一步回落到9%左右。升息资产增速保持平稳,仍将是拉动银行业盈利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负债拓展仍存在较大的压力;净息差稳中略降,下降幅度有所收窄;中间业务有望保持平稳增长;经营成本小幅下降。

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质量持续提升。20xx年,中国银行业在自律规范、丰富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率、产品创新、维护公众权益、展现行业风采、检视自身问题等七个方面进一步推动服务改进,展现了一系列新的亮点。服务能力持续显著提升,客户满意度稳步提高,网点功能和服务细节更加完善,惠及社会各层面及

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也存在诸如服务理念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点布局需要进一步均衡、服务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20xx年,中国银行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打造责任银行,有效支持国家发展,普惠金融惠及广大社会层面,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热心公益事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国银行业将坚持以服务经济增长、服务社会公众为主线,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开拓创新,践行社会责任承诺,继续提升银行价值,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第二篇: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松致《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xx》发布辞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致 《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1》发布辞 编辑:cba01 | 2011-10-26 20:22:17 | 作者: | 来源: | 浏览:246次

尊敬的华庆书记,各位银行界、新闻界的朋友:

春华秋实,又逢收获。非常高兴和大家再次相约在一年一度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的发布仪式,一起分享一年以来中国银行家的甘苦冷暖。

今年是银行家调查报告的第三年。在2009和20xx年的报告中,我们分别关注了?金融危机中中国银行业应对之道?和?危机后中国银行业转型之路?。从当前看,在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本监管要求趋于严厉的多重约束之下,中国银行业的转型之路才刚刚起步,需要监管者、银行家们不断的讨论、实践和努力。《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希望在此进程中充当一位记录者和沟通的平台。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一系列不审慎的过度的金融创新行为不仅未能发挥有效的风险对冲作用,反而增大了市场波动性,引发了中国的监管者和银行家们对于金融创新的诸多反思。在本次调查报告中,我们将目光投向了银行家们在中国践行金融创新的思考和探索。显然,他们并没有对金融创

新因噎废食,而是以初学者的姿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包括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提升。

一、银行家们对业务和创新的环境进行了客观的评估。 银行家对业务和创新的外部环境因素给予了高度关注。调查显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居民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是当前银行家们最为关注的外部环境因素。 在调查中,六成以上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信贷规模发展受限?和?经济增长和通胀形势的不确定性?是当前经营管理中感受到压力最大的因素。20xx年以来,中小企业面临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成本的上升所造成的生产经营困难,一线的银行家对此感受深刻。53.3%的银行家认为企业经营状况?一般?,另有7.4%银行家认为经营?恶化?或难以判断。

近98%的银行家认为所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在近三年有了改善,突出表现在法制环境、社会信用环境和监管环境的改善。银行家认为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的方面依次为:社会信用环境(占比为72.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占比为48.2%),法制环境(占比为38.3%),经济基础(占比为32.5%)、监管环境(占比为30.2%)和中介机构发展状况(占

比为30.2%)。

银行家对利率市场化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逾八成的银行家认为利率市场化能够?促使银行加快转型,优化业务结构?。关于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时间窗口,仅有16.9%的银行家认为是今年或明后年,55.0%的银行家认为是未来3~5 年,与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有规划、有步骤、坚定不移地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思路一致。

二、发展新型业务、降低资本消耗是银行战略转型重点 随着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在中国落地实施,银行家普遍表示会通过发展新型业务、调整业务结构以降低资本消耗。创新业务品种、调整服务模式、优化资本配臵是银行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选择?调整客户结构,发展资本占用较低的小企业业务?和?关注资本消耗,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作为20xx年战略调整重点的银行家占比分别为56.6%和52.0%,他们也建议对资产证券化进行试点。59.8%的银行家认为?考虑到资产证券化可能带来的风险,可选银行做试点谨慎推行?。 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作为低资本占用的创新型业务代表之一的跨境人民币业务虽然面临挑战,但是整体发展迅速,银行家们对此项业务表示了重视。银行家希望能解决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71.5%)、?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有限?

(47.2%)以及?兑换限制?(38.4%)等。

发展财务顾问、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等中间业务也成为中国银行家着力降低业务资本消耗、改善客户服务水平的主要举措。在业务重点发展领域的排序中,财务顾问业务重要性排序由20xx年的第4位上升至20xx年的第2位。

在资产业务创新方面,资本占用较低的小企业业务已经连续三年在银行家业务关注排名中位列第一,银行家同时也提出希望能得到更多支持,例如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存款派生能力较弱,在严格执行贷存比等指标的背景下,对流动性较为紧张的中小银行来说支持小企业的难度增大。

信贷投向也在发生着迅速高效的变化。在对于银行业外部环境因素的调查中,银行家最为关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占比为82.3%)。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银行信贷投放中重视度居首。在20xx年贷款投向重点支持的行业方面,46%的银行家选择了机械制造业,接下来为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物流业、商贸业、信息科技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医药业、旅游业等。

负债管理成为中国银行业经营中首要难题。超过八成的中国银行家认为20xx年银行经营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为?吸收存款压力加大?。在负债业务创新方面,银行业纷纷采取了大力发展理财业务、实施公私联动拓展储蓄业务,提供增值服务以及加大营销力度等措施。调查显示,88.5%的银行家

表示会通过?创新存款及理财产品?来提高其存款业务竞争力。

三、内源性机制改革创新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石

面对新一轮紧缩周期,中国银行业在加快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的同时,主动进行内源性机制和要素的改革创新,在持续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实施信息化建设、推进流程再造以及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着广泛探索,并努力从中挖掘新的价值。

在内控建设方面,伴随着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特别是有关国际监管指引在中国的落地实施,内部控制建设始终得到持续推进,但受到中国银行家的如此重视还尚属首次。不少中国商业银行都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内部控制?三道防线?体系,并构建了创新型的、与业务发展更加匹配的风险管理架构,同时更加强调在实际业务管理中执行内部控制措施。

以流程再造为代表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内部管理改革创新的方向。68.5%的中国银行家认为,流程再造后银行内部运营效率得到提升,60.9%认为提高了对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56.7%认为更好地满足了客户多元化需求。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以客户为中心始终是银行家的核心理念。为此,加强中后台集中化处理建设、加快各层级的

组织架构再造成为了主要的推进方向。中国银行家同时表达了所面临的困难,包括职责的划分、管理的整合、队伍的培养等。有效考核机制的缺失则成为首要障碍,持该观点的银行家占比接近三成。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当的IT治理架构也是中国银行家主动创新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调查显示,增加IT建设投入获得更多认同,相应的银行家占比由20xx年的49.7%上升至71.1%。其中中小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进展更为迅速。紧密围绕业务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信息系统架构、健全IT治理架构等则成为他们的普遍做法。

在人力创新方面,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夯实银行发展的人才基础成为中国银行业整合内部资源的重要考量。调查显示,84.9%的中国银行家认为所在银行未来三年员工数量将继续增长。银行家们日益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人才梯队建设、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的改革创新。

四、注重业务发展、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匹配

一般来讲,经济增速放缓时期往往正是各种风险的集中暴露期,而制度、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内部控制疏漏则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在风险管理能力整体提升的

情况下,操作风险的关注度首次位列第一,显示中国银行家对于当前可能由于操作风险而导致案件爆发的警觉。

银行家们对部分地区由于小企业流动性不足以及民间融资利率过高可能导致的区域性金融风险也受到银行家的关注。调查显示,认为区域性金融风险正在集聚的银行家比例已经高达五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调控等也成为这一担忧的重要因素。

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七成银行家认为其最主要的风险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和债务规模不匹配造成资不抵债的代偿性风险。基于对平台贷款风险的警惕,46.0%的银行家表示所在银行在20xx年将严格控制平台贷款的规模。同时,中国银行家也提出了在平台贷款清理规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半数以上的银行家认为地方政府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对政策的不完全理解使得清理规范工作受到一定阻力。

五、客观进行监管评价

20xx年以来,中国监管部门紧随国际步伐,根据宏观调控需要和金融稳定性原则推出了一系列监管政策。作为巴塞尔Ⅱ、巴塞尔Ⅲ在中国银行业落地的具体措施,中国银监会从资本充足、贷款损失准备、流动性和杠杆率等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中国银行业稳健经营的标准,并构建了一整套维护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

中国银行家对此普遍给予认可,特别是对于四大监管工具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性和适用性,以及适用机构的范围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对四大监管工具可能带来的各种正面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客观评价。虽然20xx年以来的紧缩政策以及相关的监管措施增大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经营压力,但是银行家还是对监管政策和指标的设定表示了普遍认同,其中?严控‘两高一资’、产能过剩行业授信?、?清理规范银信不正当合作等业务?和?实行房地产开发商贷款‘名单制’管理?等的评价排名靠前。

中国银行家认为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监管的最新理念,推动监管持续改进。对于金融体系层面的国际监管改革,86.1%的银行家认为建立与经济周期挂钩的监管制度安排对中国最具借鉴意义。同时,银行家也建议中国监管当局应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金融监管框架。

另外,我们还对银行家这一群体的行为进行了调查。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65.8%的人把业余时间用于学习充电,56.5%的人加班工作,显示出在较高的股东回报要求、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转型期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中国银行家时刻承担着巨大的压力。

最后,我们愿意通过报告的定期发布,向大家展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政策变动的背景下,

中国银行业转型和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前景,以及对市场发展和监管体系等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海内外金融界、金融机构与监管者、金融机构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展现中国银行家的智慧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