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1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0

1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22

1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注:题目类型可根据专业特点分类。

23

1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第二篇:园林专业本科毕业任务书和开题报告

一、设计方向:

城乡二元化的制度设计由来已久,农村其实成为下贱的代名词,很多农民深以农村为羞,农民对农村——他们的母体——充满了否定。但是,该选题主题意义并非将农村改造成城市的浮华,而是更多的保留乡村现状,结合其周边环境进行乡村改造,既具有大城市的简洁大气,又保留乡村的淳朴厚重,使其具有特有的乡村风格。从而让农民深刻爱上这片土地,以这方水土为荣。打造水绿幽静,白墙黑瓦,蔬果遍地,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风情的魅力乡村。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让所有的农民进城,而是要让农村和城市一起协调发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告诉我们: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只有让乡村美丽起来,其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二、主要参考资料:

[1]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余树勋.花园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3]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李艳萍.野生地被植物的开发与利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4,5:71-72

[5]项缨.地被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效用[J].浙江林业,2003,8:14-15

[6]臧德奎.彩色树种选择与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苏雪痕.植物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8]叶振启,许大为主编.园林设计.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9]刘燕.园林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0]汪劲武.常见野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1]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设计[J].建筑科技.2006(7):28-31

[12]陈俊愉.中国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13]王小德,卢山,方金凤等.城市园林绿化特色性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14):394-397

[14]周本琳,鲁小珍.城市绿地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5]马力群,绳兵.谈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5,31(7):141~142.

[16] 赵城.居住区“个性”的探索[J]. 观点论文.186-190.

[17] 胡媛.现代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及应用探析[J].文学界?文艺探求.238.

[18] 胡清坡,杨永涛.现代园林规划中水景设计方法[J]. 住宅产业.2011,01:42~45.

[19] 崔永梅,祁素萍.营造和谐空间——浅析环境景观中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J]. 艺术与设计. 114~115.

[20] 张娟. 现代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需求[J]. 住宅产业.2010,10:49~50.

[21] 张柳贵.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75.

[22] 张春海,顾林平,胡惠根.浅谈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几点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7(3):17~18.

三、课题的内容和任务要求:

(一) 课题内容

洪桥镇太湖中心村景观设计方案

(二) 任务要求

乡村改造要求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再现自然,改善和维持生态平衡为宗旨,以人与自然共存为目标,以园林绿化的系统性、生物发展的多样性、植物造景为主题的可持续性为使命,达到平面上的系统性、空间上的层次性、时间上的相关性。 充分考虑村民享用绿化的需求,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群落。结合周边环境,结合其周边环境进行乡村改造,既具有大城市的简洁大气,又保留乡村的淳朴厚重,使其具有特有的乡村风格。充分运用园林艺术造景手法,以植物造景为主,以稳定的植物群落构成丰富的四季景观,打造水绿幽静,白墙黑瓦,蔬果遍地,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风情的魅力乡村。

四、毕业设计进度安排:

注:1.指导教师填写,任务下达人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和接受任务的学生均应签字。

2.此任务书最迟必须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下达给学生。

 
 
一、选题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响应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20##年)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执行乡村改造。
3、城乡二元化的制度设计由来已久,农村其实成为下贱的代名词,很多农民深以农村为羞,农民对农村——他们的母体——充满了否定。但是,该选题主题意义并非将农村改造成城市的浮华,而是更多的保留乡村现状,结合其周边环境进行乡村改造,既具有大城市的简洁大气,又保留乡村的淳朴厚重,使其具有特有的乡村风格。从而让农民深刻爱上这片土地,以这方水土为荣。打造水绿幽静,白墙黑瓦,蔬果遍地,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风情的魅力乡村。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让所有的农民进城,而是要让农村和城市一起协调发展。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有益探索告诉我们: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只有让乡村美丽起来,其才有无穷的生命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广泛收集美丽乡村的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乡村改造所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

2. 收集洪桥镇太湖中心村的历史背景,深度挖潜其文化内涵。

3. 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根据该场地的规模、分布以及地理位置,合理布置功能分区,进行生态景观规划方案的设计。

4.根据其土壤,天气等因素,选择植物进行配植,以乡土树种优先考虑。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增加方案的创新意识,使城市风融于乡土风情,突出乡村特有的魅力。

2. 将生态、和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好地应用到设计方案中去。硬质部分场地及景观小品,以就地取材、易维护、经济性三大原则进行建设。

3.规划植物种类类别主要从生态、乡土与经济三方面选取相应植物种类,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应。

三、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思路)

1.实地调查:了解场地状况及周边环境,对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 收集资料:广泛收集美丽乡村的相关资料,从中找出具有吸引力并适合本地的设计要点,并引出自己的观点,确定设计主题。

3. 现场勘测:对场地的地理位置、规模、定位等进行进一步地测量与记录,并进行平面草图的绘制。

4.详细规划:根据太湖中心村的功能和景观需求进行方案设计。

5.整理修改:与指导老师讨论,进行方案的分析和完善。

6.收尾工作:整理文本与设计图,完成毕业设计。

四、毕业设计提纲

1.设计说明

2.总平面图(彩色总平面图和CAD平面图)

3.功能分区图

5.道路分析图

6.景观视线分析图

7.局部景观效果图

8.全局鸟瞰效果图

9.局部景观立面图

10.局部景观剖面图

11.景观意向图

12.园林小品意向图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

[2]张玲惠,夏宜平.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J].中国园林,2003.9,54-57

[3]陈俊愉,崔娇鹏.地被菊培养与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4]李艳萍.野生地被植物的开发与利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4,5:71-72

[5]项缨.地被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效用[J].浙江林业,2003,8:14-15

[6]臧德奎.彩色树种选择与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苏雪痕.植物造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8]叶振启,许大为主编.园林设计.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0

[9]刘燕.园林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10]汪劲武.常见野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1]俞孔坚.绿色景观:景观的生态设计[J].建筑科技.2006(7):28-31

[12]陈俊愉.中国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13]王小德,卢山,方金凤等.城市园林绿化特色性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1,18(14):394-397

[14]周本琳,鲁小珍.城市绿地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15]马力群,绳兵.谈居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5,31(7):141~142.

[16] 赵城.居住区“个性”的探索[J]. 观点论文.186-190.

[17] 胡媛.现代住宅小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及应用探析[J].文学界?文艺探求.238.

[18] 胡清坡,杨永涛.现代园林规划中水景设计方法[J]. 住宅产业.2011,01:42~45.

[19] 崔永梅,祁素萍.营造和谐空间——浅析环境景观中公共设施的无障碍设计[J]. 艺术与设计. 114~115.

[20] 张娟. 现代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需求[J]. 住宅产业.2010,10:49~50.

[21] 张柳贵.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0:75.

[22] 张春海,顾林平,胡惠根.浅谈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几点思考[J].上海农业科技,2007(3):17~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