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报告

征服学习中的隐性“杀手”

——大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我国高校一直给人们一种“严进宽出”的印象,但自19xx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有效改善了“严进”的局面。高校扩招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毕竟,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目前仍是学生们的梦想,在家长眼中,也是子女未来获得更好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真正进入大学,大学生却没有有效地利用学校资源,对学习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厌学现象已是甚嚣尘上,不仅对学生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制约着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这个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业压力、心理压力以及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它是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因而我们小组设计了《关于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黄石市两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程度、主要表现形式及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学校相关部门完善教学及管理,加强学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与过程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以黄石市两所高校(即湖北师范学院和黄石了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范围。

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其中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进行综合的分析。

(1)文献法:搜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资料,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基础。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采用的工具为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以下两

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选择题(分别从大学生厌学的表现和原因)两个大维度调查,共18个题目。

(3)访谈法: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辅以访谈法,与部分同学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发现问卷中所体现不出的深层次因素。

3、研究过程:

我们调查队先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在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理工学院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问卷52份,调查完毕当场回收52份,回收率为100%,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51份,有效率为98%。其中,被调查女性占76.5%,男性占23.5%。

4 、数据分析。

调查采访数据由小组成员输入SPSS11.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尽量保证数据分析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分析了解了黄石市两所高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 (一)学习倦怠情绪明显

调查发现,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或一直感到厌倦、沮丧和疲劳的占47%;很少或没有出现过此类情绪的占53%。

(二)学习不够刻苦,不能充分利用时间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仅有27.5%的学生不会经常旷课、迟到或找借口请假;上课时间认真听讲的仅占56.9%,而其他的43.1%是在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发呆睡觉或进行其它一些娱乐活动;能够认真完成平时老师布置的作业的49%,而认为无所谓或应付一下就行的占51%;能在课外时间主动学习的仅占49%,而51%的学生不能再课外时间主动学习。

根据上面数据可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对学习感到懈怠的时候,通过本次调查分析,可以推测出以下几个方面是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学习动力,目标不明确,并且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他们的学习倦怠是否有影响、有多大的影响,我们这样问道:“当你在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你是否还会继续学习?”结果显示,学习能力经常会影响到51%的大学生,学习能力一直会影响到14%的大学生,也就是学习能力会较大的影响到这65%的大学生,说明了学习能力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学习厌倦。

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是推动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但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习目标到底有没有关系?根据我们问卷的第九题结果显示,我们了解到因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而产生学习倦怠的大学生有67%,学习目标对剩下的33%的影响较少或没有影响,67%的大学生足以值得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大学生缺乏学习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目的的认识不足,没有树立合适的人生目标。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教养方式不恰当

根据问卷中12题“在你看来,家庭中的哪个因素最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业倦怠?”的调查情况来看,家庭关系、经济条件、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文化氛围都或多或少对学生产生学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而导致的占41.2%。在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子女能以轻松的心态去学习。相反,不和谐的家庭中子女会倍感压力甚至分心,从而无心学习,也就会产生学业倦怠。由父母的教育方式引起的占29.4%。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老师,恰当的教育方式如民主型,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也能为子女提供一种民主化的教育,更能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指导。第三个是家庭文化氛围不浓,所占比例是17.6%,浓厚的文化氛围会给子女一种文化熏陶,让其对学习产生自然而然的兴趣,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习惯。最后一个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引起的,占11.8%。良好的经济的支撑固然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无后顾之忧,但即使经济条件不太好,也并不能引起大多数学生学业倦怠,反而可能促进学生更加发奋学习。

(三)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疏于对学生的关心以及周围不良的学习氛围 当问到“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时,你会选择”,有19.6%的学生选择“自学为主”,54.9%的学生选择“大多数时间会去,但一般干自己的

事”,甚至有7.8%的学生选择“能逃就逃,找借口不去上课”,仅有17.6%的学生选择“尽量跟着老师的节奏”。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知识载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学生对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度也随之下降。但当前许多高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学改革步伐缓慢,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系统知识。知识的陈旧和保守已经无法适应当代学生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在所难免。

随着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更偏向于科学研究,使得众多教师只对自己自己的科研成果格外重视,对学生疏于管理。在“班主任对学生学习的关心程度”一题中,有51%的学生选择“对我们的学习漠不关心”,超过半数,15.7%的学生选择“对学习不认真的同学及时进行引导”,只有33.3%的学生选择“定期对全班学生进行关于学习方面的教导”,越来越多的老师不花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科研上面,甚至有的老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校外挣钱上。这样,在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时候不能够及时发现,进行教育引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众人皆知的谚语。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在无形中对人产生自觉或不自觉的影响。对于“你周围不良的学习情绪或状态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学习”一题,只有7.8%的学生选择“不会影响”,17.6%的学生选择“较少影响”,62.7%的学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11.8%的学生选择“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可以看到,被影响的学生占到绝大多数,因此可以得知学习氛围是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在社会方面,受就业压力和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

近年来,“就业”成了一些主流媒体、网络上频繁出现的热门词汇之一,尤其是高校大学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校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种种影响。那么,在校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选择和自己在校的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在问卷设计上采用了一个情景假设的题目:“假设你的家人已经为你找好了一份比较好的工作,你会怎么办?”据调查结果显示:60.8%的人选择了“接收工作,认真努力学习提高技能,为胜任工作作准备”;31.4%的人选择了“持保留的态度,如果自己找不到就接受”;2%的人选择“接受工作,只等拿文凭”;还有2%的人选择“拒绝工作,努力掌握技能,凭自己本领找工作”。

很显然,绝大数的大学生都倾向于要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只有

极少数的学生会因为有了工作就放松了学习,从而对学习持一种消极的态度。那么,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良好的外部条件反而造成了他们在学业的倦怠。

另外,对于一些非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比如,“毕业就等于失业”,“读书无用”,通过调查数据显示:92.2%的人都持否定的关点,4%的人认为学习就是未来工作和文凭。因此,对于那部分产生学业倦怠的学生主要还是因为学习动机的不当,把学习作为获取文凭、工作的手段,这种外部动机,长此以往发展就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此次调查的分析,黄石市两所高校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有的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因而,学习倦怠会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那么,为了深陷学习倦怠的大学生们早日回到健康和有序的生活与学习中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变当前的状况:

(一)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大学生本身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等确立一个长期目标,并在这个长期目标的基础上设定若干个短期目标,学习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现一个一个的短期目标,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怕失败,不仅要培养自己的自控能力与适应能力,还应当树立正确的压力观。

(二)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尽可能为子女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有些家庭状况或许无法改变,但有些是靠努力就可以尽量改善的。笔者认为避免学业倦怠主要在学生本人,但家庭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子女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父母要尽量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关系;另外,家长要尽量提高其素质,在家庭里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并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引导子女,从而促进子女的学习。至于家庭经济情况,可以改善则努力,不过就笔者而言,经济条件固然重要,但也不应该受其左右。所以,归根到底,学生自己才是决定性。

(三)全面加强学校制度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

首先,全面深化教自改革。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高校教学要摒弃本本主义,转变教师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沉闷气氛,提倡大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学会综合运用实践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教师与学生以研讨、互动的形式进行交流学习,活跃课堂氛围并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其次,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对学生的管理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不可忽视的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进行教育和引导。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使其主要精力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转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使其了解学生学习倦怠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解除学习上的思想困惑。

再次,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学生生存于校园,校园环境以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会促使学生对学校形成强烈的归属感,进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因此,高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树立良好教风、学风氛围,从而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此外,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要根据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以及各层次、各学科特别是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同时要这种培养大学生遇到困难不低头,遭受逆流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五、结束语

学习倦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多年来一直存在。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来说,还是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而,这一隐藏的“毒瘤”应当被重视,而且需要社会、学校、家庭还有学生个人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使大学生走出学习倦怠的深渊。

参考文献

[1] 白丽灵.大学生厌学及现状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 药丽雯, 阴怀勇.关于大学生厌学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9(6)

[3] 史伟,张琪. 大学生厌学现象的诱因透析与对策研究[J].华章,2009(6)

[4] 张燕. 大学生厌学情绪的人本化教育策略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6(9)

[5] 李玉运. 大学生厌学问题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08(11)

[6] 翟红侠.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厌学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9(9)

[7] 刘宝春,吴高波.从大学生厌学看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性[J].工会论坛,2008(1).

[8] 曾智.大学生厌学风产生的原因与对策[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

[9] 杨涛,唐波.一般本科性院校学生厌学现象成因分析及饵决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报,2006(2).

[10] 刘义康. 解决部分大学生厌学问题的几点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4(6)

神马队:张瑜(2008105010130)

罗玉仙(2008105010116) 望春玲(2008105010111) 韩丽婕(2008105010103) 宋艳艳(2008105010114) 马月(2008105010118)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现状调查报告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费尼克斯曾说过:“一切的课程内容应当从学术中引申出了,或者换而言之,唯有学术中所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适当内容。” 对于什么是学术,有无数的定义。但是对于下列行为不属于学术范畴大概是毫无疑义的:即政治说教不是学术,刻板教条不是学术,不研究不反思不讨论不是学术,只需要在考试前背诵要点以应付学分不是学术。那么,从这些非学术行为中自然能引申出不是真正课程的那些课来。

凡是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大多数都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政治思想课程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处于尴尬的地位,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学生们平时上课的时候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根本一个学期就上两节课,第一节认认门,最后一节来划重点。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教材可读性不强,说教性质太强,不想也不愿意去读;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课青年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所轻视,89.2%的认为自己被社会所轻视,近四成的人几乎无法坦诚自己的职业。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政治课程内容所决定的。

其实,就学术的本质而言,任何问题都是重要的,任何内容的研究和教学都可能受到尊重。更何况是由宏大的思想哲学和现实政治命题所构成的思想政治课程。造成它尴尬现状在于其非学术性的教学。

组成“教学”这一活动中最主要的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与学的主体学生。而思想政治课程之所以沦落为今天这一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的原因也与这两大主体分不开。

所以我们本次调查主要对象就是“学”的主体——在校大学生。以期可以拨开笼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身上的迷雾。 一、调查目的

对现在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河南师范大学学生),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现在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通过对个别问题的分析得出学生们所希望的课程教学形式。将这些结果报告给老师,依据这些结果并结合本课程、本校的条件、规定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期摆脱近来尴尬地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座率。 二、调查小组成员及分工

三、问卷结果

抽样一百份,将其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如下表: 注:9、14、17、19、20为不定项选择题。

四、对问卷题目个别问题结果进行分析

1、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

第4题调查了学生上课情况,在抽样的一百份调查问卷中,“每节课都去”的仅占三成,也就是说超过七成的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而且“偶尔去”的就占29%,虽然抽样的问卷中没有出现过“从没去过”的选择,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必然有人从来没有去上过课。

第5题调查了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的认识,其中就有39%的学生认为“很正常”,认为“不正常”的仅占12%,也就是说将近九成的学生认为“逃课”现状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通过对这两题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态度是不正常的,如果一门课程“上座率”不到三成,而且近九成的学生默认了逃课这一行为,那么我们就要对这门课程自身进行反思。

而且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去上课的学生都会听课的。

以我们学校为例就可以说明这一情况,随着大学扩招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激增,学校的硬件设施并不能满足增长的需求量。就拿自习教室来说,因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度的增加,考研人数增加,自习教室被考研大军一举攻占,我们这些低年级的如果想上自习的

话只好找空教室,可是来学校上学的同学越来越多,课程的安排自然就多了起来,空教室就不足了,所以同学们就看看那个教室上的是公共课,在公共课的教室里面上自习。所以不要用这堂课坐了多少学生来评判本堂课的“上座率”,人家有的根本不是你的学生。那么即使是来上课的学生有的也是抱着上自习的目的来教室的。君不见多少学生抱着英语、数学、专业课的课本到思想政治课堂上来的。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第8题调查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性的认识,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必须有”思想政治课,认为“应该取消”的占10%,有26%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可有可无”的。同学们认同思想政治课存在性的必然性。

第18题调查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同学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超过半数的人认同它的重要地位。认为“不重要”的尽在抽样结果中占7%。

第16题调查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实意义的认识,有67%的同学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对于理解、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仅有7%的人“不清楚”它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三题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超过半数的同学认同它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大部分同学也认为它对一些现实问题有帮助。

那么我们就要弄清楚,既然有这么多的人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什么它在大学里却是一门地位尴尬的课程?

3、调查大学生认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第6题对4、5两题选项进行提问得出现存问题,有60%的学生认为是“老师讲授方式”造成4、5两题的现象。超过半数的人并不认同现状讲授课程的方式,认为思想政治课老师讲授有的是照本宣科,有的是干巴巴的,反正就是我们的同学们并不认同老师们的讲课方式。

第19题调查了现在存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问题,认为“授课方式单一”的有65%,“缺乏实践活动”的56%,“课堂气氛不好”的有54%,“师生互动少”的有45%。其中对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现在思想政治课授课方式不满。

第20题调查了大学生们认为的最能改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办法,认为第一个应该改进的是“老师授课”的54%,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学生自身”,占抽样的44%。这充分说明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出在教与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

通过对这三题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进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同时同学们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沦落到现在这样尴尬地位上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同学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浪费时间,虽然同学们都认为思想政治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因为本课程由宏达的思想哲学和现实政治命题所构成,内容繁琐、理解较为困难,而且虽然有现实意义但是实用功能不是太大。在讲求实用与经济效益的今天,确实很难以吸引学生。

五、对调查结果进行整体分析 1、学生因素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没兴趣,觉得没有专业课有用。

关于逃课问题,有的是觉得课程没意思不想上;有的是从众心理,他不去了那我也不去上;甚至有的是讨厌老师。

去上课的有大半是被“'点名”胁迫去的,大部分去了也是不听讲的——进行逃课。 惰性、贪玩。

总之,种种理由不一而足,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2、教师因素

专才不够、魅力不够、态度不够、互动不够、唠叨太多、没有重点、消极心态 六、对调查出的问题解决建议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是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

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方向的思想保障,也是确保其蓬勃发展的人才要求。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世俗国家所坚持政教分离的一般治理原则,既反对“宗教的政治化”,也反对“政治的宗教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并没有宗教宣讲的课程,所有的学术活动都称之为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国情研究都属于社会科学范畴,而所有的学术研究都应包括自由的思想和讨论、广泛的调查和求证等。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情况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践的现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全面落实教学教育目标,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密切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丰富、准确的事实材料,用事实说明观点,也从另一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功效。

1、要紧密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改革实际。教育的内容和素材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现实为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动的教育内容和素材。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竞争的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是思想政治课可以联系的素材。

2、坚持从学生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使教育教学具有针对性。不同年龄和不同学段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不同,对学习、生活、前途等问题的认识能力也不相同,人生观、世界观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联系实际不能无视教学对象,不能指望随意联系几个事例就可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要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分层递进,螺旋上升。

3、要重视道德践行能力的培养。德育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的做法,变“封闭式”为“开放式”,使学生确实能成为现实社会中独立生存的现实的人。思想政治课教学切不可只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把教学当成纯理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实现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并举,既重视理论传授,更重视实践引导。在教育方法上,既着眼于增强认识,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思维方式武装学生头脑,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