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自我课堂教学诊断分析报告

让爱在学生心底扎根

天台赤城四小 

在领雁工程实践阶段,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掌声》一课的第二教时。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上台讲故事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走出了困境,打开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它是以英子性格的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只有抓住描写英子动作、神态的句子,才能深深体会英子情感的变化过程,而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由同学的掌声引起的。因此在教学时,我紧抓这条主线,借助了两次掌声,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到“掌声”背后的力量,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以“掌声”为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我首先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找出两句直接写掌声的句子,然后依次学习有关两次掌声的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响起的前后内心的变化。教学有关第一次掌声的内容时,我提出“故事都还没讲呢,同学们为什么给英子掌声呢?”的问题,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同学交流。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了:曾经的英子是个怎样的孩子;轮到英子上台时,英子的动作和神态,大部分学生都读懂了同学们的掌声是对英子的尊重、鼓励和支持。当英子故事讲完后,班里再一次响起掌声时,学生们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获得了思想启迪,有了独特的感受和理解。

二、抓动作、神态,感受人物的心理。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目光缩小到一个句子、几个词、一个词去体会、感受人物的心理。

如:在引导学生体会英子内心的矛盾时我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英子站上去前,心里是多么的矛盾啊!出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一摇地晃地走上了讲台。”犹豫是什么意思?(拿不定主意)她在犹豫什么呢?她敢上去吗?为什么?她能不上去吗?为什么?让学生体会到英子的内心:不敢上去,怕同学嘲笑,她又不能不上去,因为怕给老师留下坏印象。你还从哪些词语中也看出了英子的犹豫?(慢吞吞、眼圈红红的)从而为体会掌声的含义做了铺垫。再如:句子“英子想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中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一摇一晃”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同样的脚步,同样的心情吗?引导学生体会同样的姿势,同样的路,英子却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心情,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掌声。

三、挖掘教材空白点,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

除了抓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外,我还抓住文中空白处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比如:在聚焦第二次掌声的板块中有这样的设计:再次听到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鞠了一躬,无数话语涌上了心头,她想说什么?拿起你的笔,写下英子此刻的内心感受。写后交流评价。

四、角色参与,增进情感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教学中,当讲到英子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选择了走上讲台时,我适时地利用激情导语为孩子创设情境:一个“犹豫”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英子内心的矛盾,她是慢吞吞地——站起来,她的眼圈是——红红的,可见她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啊!但英子最后还是选择了上台,请看,她站起来了,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出示课件:英子上台的图片)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师带头鼓掌,学生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孩子们,你想用自己的掌声告诉英子什么?用这样的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五、体现单元整体教学,回归大爱。

《掌声》是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是什么?爱可以怎样表达”,让学生走进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受人间真情,感受爱,珍惜爱,表达爱。因此,基于“整体教学,整合教材”的理念,我在最后一个板块有了以下的设计:

  同学们,读到现在,说到现在,大家对这掌声一定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这掌声到底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甚至是一个字来说吗?这掌声是 。当学生说到掌声是对同学的爱时,我随机板书:爱。

其实爱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小到大多少人给了我们无私的爱,我们也曾经把自己的爱献给周围的人。本单元的学习提示中就有这样的话(出示课件: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爱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掌声,那么爱还可以怎么表达?请预习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好汉查理》,也可以走进生活,留心生活中的细节,试着续写这首爱的诗歌,写到单元学习提示下的空白处。当我们学完第八单元后,再来读读自己写的小诗,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课件呈现: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

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

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

爱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掌声。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爱是一首写不完的诗,爱是一曲唱不完的歌。爱要用行动来表达。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珍惜别人的爱,让我们的生活因为爱而快活。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一齐呼唤: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课上下来,虽然导师一再说“够完美了”,“真的没有什么缺憾了”,并且一口气列举了许多亮点,但我总觉得不是滋味,心里空落落的,老实说,我对自己不是怎么满意。课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很值得我去深思的。

1、很多年没上公开课了,这一次上课总是找不到该有的感觉,从钻研教材,到备课,到站在讲台上,那种感觉怪怪的,自我感觉与学生的互动以及课堂调控等方面并不是那么得心应手。以后应该尽可能的多锻炼自己。真正是“刀不磨要生锈”啊。

2、对学生估计不足。错把常态课中的学生状态当成正规公开课中的学生状态。我们这次的课应该定位为常态课,它不同于我们平时的大型公开课。正规的公开课时学生对所教的课文总是烂熟于心了,因此,对文本的感悟只要教师加以适时的点拨,学生就会喷薄而出,这样的课堂是理想化的课堂。而常态课更真实地反映的学生的现实:中下部分的孩子出现课文读不顺畅等等的现象应该很正常的,这才是真实的课堂。而我把课堂看成理想化的课堂,课堂的容量过于大了。第一次掌声这板块一上下来就发现问题了,时间来不及了,因此,后面环节节奏过快了。本来设计的一咏三叹的朗读环节全给“巧妙”地“砍”了,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情感也没有更好地激发出来。总之,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好。

3、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全面、到位。两次“目光”,引导学生理解的层次性还不够清晰。第一次是:轮到英子上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此时,同学们的目光中,可能包含着关注、期待,甚至也有少数学生准备看笑话的意思。但等到英子犹豫一会儿,慢吞吞地站起来,红着眼圈,准备走向讲台时,同学们的目光为“注视”。此时的目光中更多包含了鼓励、支持和信任。这样才有当小英刚刚在讲台上站定,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的情况出现。教学中我只抓住英子的内心变化,而未让学生清晰地体会到 “目光到掌声”,这一发展过程中的同学们对英子态度的变化。

4、本课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还是较有深度的,但在读的指导上不够到位,这一直是本人教学的弱项,我需在这方面加倍努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