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学校结构布局调整背景下农村

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一)实验的背景:

20xx年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被上级教育部门命名为省级“留守儿童之家”。学校所在地蓼泉镇土地面积125平方公里,现辖9个行政村、110个合作社,总户数4691户,总人口17542人。镇上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致使在农闲时节只能找到老人和孩子。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留守孩子”遂成为了一个普遍现象。20xx年11月,张掖市妇联转发了《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运行管理办法》的通知,20xx年10月,全县教育布局调整,农村三至六年级学生由乡镇中心小学统一进行寄宿制管理。“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人数比例的35%以上。目前,我校学生总数664人,“留守儿童”人数232人。可以说,教育好了“留守儿童”,就攻下了我校教育的半壁江山。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调研,“留守儿童”普遍在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生活上,由于远离父母,一些生活的技能尚不具备,学习上,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与约束,“留守儿童”们普遍对学习缺乏目标和追求,自暴自弃,放任自流的现象明显;思想上,“留守儿童”大多隔代带养或由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带养,这些临时监护人,或充当“留守儿童”寄食者的角色,不愿意对“留守儿童”管教太多,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愿意严肃指正,导致了一批“问题学生”的产生,由此造成了“留守儿童”意志力不强、不会感恩、不善自省、逆反心理强烈等缺点,给学校教育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难。社会的飞速前进,世界人才的竞争是科学知识的竞争,也是自立自理、善于合作、乐于交往、勇于探索等综合素质的竞争。那么这些寄宿在校的孩子,能否得到老师的悉心关爱,能否健全发展,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对如何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心理辅导,更好的健全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情感,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

(二)实验的意义

(1)通过研究,构建一个适合农村寄宿制小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 1

理健康发展教育的模式。

(2)通过研究,纠正、排除、防止寄宿学校中“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研究寄宿“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焦虑、孤独、自我意识、幸福与满足感。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心理疏导”字眼。这个新名词的出现,昭示着我们国家已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体现出我们党对民众心理健康的真切关怀,以及心理和和谐对社会和谐建设得重要性。我们国家青少年儿童得心理问题目前呈日益高发得势态。80%的儿童青少年得疾患未被大家关注,以致延误病情,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如此严峻得现实,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勇于学习和探索,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得心理状况和特点。

教师应当也必须是学生的心理医生,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而及时了解掌握孩子得心理状况,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有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必然会有一定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张扬人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人育人,以心育人,师生互动,就必然会培养出健康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依据:

⒈现代心理学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以上的智能;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典型代表C?罗杰斯主张通过自我的整合和调节,个体的自尊和对未来社会的乐观态度,发挥人的创造力,完善人际关系等措施来避免,克服挫折。

⒉激励理论

激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必备的情感因素,它能使学生的心理受到感染和共鸣,从而激发和催生其内在的情感因素,产生自动的力量。美 2

国的心理学家弗鲁姆就提出了一个期望理论公式: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

3.相互作用理论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主体与宏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立心理结构的机制。

4.分层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兴趣、性格等都存在差异,因而人的需求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即根据这种差异,承认并帮助建立不同的目标,经过自身的努力,各自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由此树立起自信心,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心理,鼓起追求更高目标的风帆。

⒌主体性教育理论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不能从外部形成,而只能由机体自身的发展来决定。自主性在整个认识和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认为,教学中应由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学习,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根据以上心理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理论,可以说心理健康发展教育是抓住了人的发展中最根本的源泉——人本,确立了人的发展中最本质的发展——人性的完善。这样就重新认识了人,摒弃了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弊端,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社会实践,重被动的接受学习,轻学生的自我开发、自我发展,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变过去枯燥乏味的学习为生机盎然的趣味学习,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技能,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从我们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儿童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年龄特点,为客观地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一目标,具体进行下面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亲情链结途径的探究

据有关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决定其性格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因素。而隔代抚养或者由其他人代管是很难达到父母的教育效果的。农村寄宿学校“留守孩子”怎样与父母沟通才是最有效的,我们将通过实验研究出一条书信,亲情电话,家 3

长学校相结合的途径来弥补亲情教育缺失这一困扰“留守儿童”教育的顽症。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倾诉信箱”、“校长信箱”、“知心姐姐信箱”、“家长信箱”等,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留守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活动,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为“留守儿童”作心灵“按摩”。

(三)“留守儿童”家校共育。

积极探索有效的家庭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指导,家长学校为龙头的工作运行机制。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要对全县家长学校进行指导,家长学校主要采取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他们对“留守儿童”进行正确的教育、管理,促进“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

(四)在校生活辅导

在学校这个有组织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儿童能否学会有效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要求,不仅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课业学习,而且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等方面。通过游戏、故事、榜样示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学习上,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情绪发展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高兴、快乐,幸福、满足等积极健康的情绪;在集体生活中,教师要指导、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建立和谐良好的同伴群体。

(五)行为习惯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的要求就是把儿童的生活作为培养一定类型的习惯经验组织起来。要使儿童把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主要依靠爱和习惯这两种力量。可见,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积极的习惯性态度的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

(六)人际交往指导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发展个性、形成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互动的技能、 4

寻求生命意义、满足心理需要、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媒介。人际关系不良,会损害心理健康,导致心理变态和疾病。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创建校园文化和组织校园群体生活,在和谐、向上的环境中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小学生人际关系类型主要有: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人际交往的培养中发展以下几种品质:乐群、合作、自信、敢于表达、理解、尊重他人。

(七)健全人格模式

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理想终点,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的核心。人格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立能力等许多侧面。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心理活动、心理特征的认识,以及自已与他人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个性的形成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个人的情感、行为,甚至才能,往往与自我认识和态度有关,过高或过低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不仅会影响个性健全发展,也可能由此带来心理问题。儿童与成人相比其最大特点在于发展性,他们的健康人格的标准难以确定,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大部分都是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一特点,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使儿童能够在人格发展的方向上不出或尽量少出偏差,是小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主要任务。全面提高的人性完美的教育。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

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2.4——2014.7)

(1) 成立课题组(课题组会议)。

(2)相关资料、理论的收集。理论学习内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研究理论。

(3)研究样本的确定。

2.调查研究阶段(2012.4---2012.5)

(1)对学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

(2)对“留守儿童”的教师、家长、同学进行调查。

3.个案研究阶段(2012.11——2014.3)

(1)教师对学生个案的观察与记录

(2)阶段小结

(3)个案跟踪与相关人员调查

5

(4)整理个案参加专题论文评比

4.研究评估阶段(2014.4-2014.7)

(1)全面评估研究成果

(2)汇编研究过程和成果

(3)撰写研究报告,迎接专家结题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问题调查,同时调查其教师、家长和同学。达到更全面了解其现状的目的。

(2)质的研究方法。本课题要求教师在个案研究时,在学校教学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记录个案在校生活的情况。研究者还可以结合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对个案及个案周围的人进行调查,以求更真实、全面地了解个案。但要求研究者必须以“局外人”身份进行研究,所描述的情况必须真实、客观,不能有感情色彩和主观成份。

六、课题的研究条件

1. 20xx年11月,张掖市妇联转发了《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之家运行管理办法》,20xx年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被上级教育部门命名为省级“留守儿童之家”。蓼泉镇中心小学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有相应的课题经费支持。

2.研究人员。研究人员以蓼泉镇中心小学成员为主要承担人与组织者。另外,选择的第一线研究者,都是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素质青年骨干教师,他们是本课题研究的主力。

3.研究环境。蓼泉镇中心小学,地处甘肃西部贫困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因而导致很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孩子”寄宿在校就读的较多,为本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环境。

4.硬件支持。研究者家庭及办公场所都有能上互联网的电脑,都能通过互联网及时交流研究情况,都能方便地在各书店、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查阅理论资料,为本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资料:通过图书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设置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因,设计对策。

设备:依靠学校现有设备。

6

经费:申请学校的支持或由参加者本人自行承担。

七、预期成果:

学生层面:改善及纠正农村留守儿童孤僻症 、促进与社会交际、 矫正行为;戒除网瘾、解除早恋心理困扰;消除学生焦虑、脆弱、逆反、猜疑、恐惧、任性心理状态;使学生自信自强、德、智、体、美、劳、心协调发展。

学校层面:通过课题的开展,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真正使素质教育落实到了实处,使学校办学水平步入一个新台阶。

7

 

第二篇:开题报告

西北政法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