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实验报告

预防医学实验

氯化消毒

1. 氯化消毒原理

(1)氯溶于水:氯及其氯化物都能水解生成次氯酸。

Cl2+H2O→HOCl+H++Cl-

(2)氯的杀菌作用,次氯酸体积小,不带电荷电,容易通

过细胞壁,同时它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DNA等物质释放出来,并影响多种酶系统,从而使细菌死亡,氯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损害。

2.影响氯化消毒的因素

(1)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氯量=需氯量+余氯,需氯量指的是杀灭细菌氧化有机物所

消耗的氯量。游离性余氯是HOCl和OCl-与水接触30分钟后有0.3~0.5mg/L余氯。在饮用水消毒时,要求加入消毒剂后经半小时仍有适量余氯(0.3~0.5mg/L),方可达到消毒目的

(2)水的pH值 :HOCl ←→H++OCl

(3)水温:水温高,杀菌效果好。

(4)水的浑浊度:浑浊度大的消耗消毒剂的量大。

(5)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l饮水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危害

?近20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在氯化消毒的过程中,氯会与水中的有机前体物如腐殖酸、富里酸和藻类等反应生成一系列卤代烃类消毒副产物,其中大部分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动物实验证明,许多氯化副产物具有致突变性和/或致癌性,有的还有致畸性和/或神经毒性作用。

饮水消毒实验

l目的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饮水消毒原理,掌握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的测定及饮用水消毒方法。

l一、漂白粉加入量及余氯测定

l二、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的测定

一、漂白粉加入量及余氯测定

l1.原理:用漂白粉消毒饮用水时,要求加入漂白粉后经半小

时仍有适量余氯(0.3~0.5mg/L),方可达到消毒目的。

l余氯的测定:即在上述消毒水中加入0.1%的甲土立丁(邻

联甲苯胺)溶液,水中余氯与甲土立丁(邻联甲苯胺)作用产生联苯醌化合物(黄色),取余氯最适管,计算漂白粉加入量。

l2.仪器与试剂

l25ml比色管一套(5支),比色管架,移液管架,刻度吸

管与吸耳球。

l试剂:0.1%漂白粉标准溶液(1ml=1mg漂白粉) l 0.1%甲土立丁(邻联甲苯胺)溶液

l3.测定步骤

l(1).将5支比色管,并表明号码,每管中倒入25 ml水样。 l(2).用吸管取0.1%漂白粉标准溶液0、0.05、0.1、0.2、0.4

ml分别放入各管水中,振摇后静止半小时。

l(3).在上述各管中加0.5ml0.1%甲土立丁(邻联甲苯胺)溶

液,振摇后静止4-5分钟比色。

l(4).根据下表找出余氯含量最适管,计算漂白粉加入量。 l4.计算:漂白粉加入量(g/米3)=余氯最适管中所加漂白粉

溶液(ml)/25(ml)水样×1000

二、漂白粉有效氯含量的测定

l1.原理:漂白粉在酸性环境中能氧化碘化钾析出碘,再用硫

代硫酸钠滴定析出的碘量即可得到漂白粉中的有效氯含量。

l2HCl+Ca(OCl)Cl+2KI=CaCl2+2KCl+H2O+I2

lI2+2Na2S2O3=Na2S4O6+2NaI

l2.仪器与试剂:250ml三角烧瓶1个,100ml量筒一个。滴

定台、滴定管

l1%漂白粉溶液;1:3的稀盐酸;结晶碘化钾、1%淀粉溶液; l0.7%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l4.计算:因1毫升0.7%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相当于1毫克

有效氯,故滴定用去的标准溶液的毫升数即10毫升1%漂白粉中所含有效氯的毫克数,亦即每0.1克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毫克数,即每100毫克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毫克数。滴定用去的0.7%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就是有效氯的百分数。

理:绳 整

 

第二篇: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

绪论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是虚弱,而且是要有健全的机体、精神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标志着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的作用规律,分析和评价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通过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预防医学的特点:①预防医学不同于临床医学,其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又包括群体,既着眼于健康的人群又着眼于亚健康的人。②从整体论出发,研究自认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身心健康的影响,讨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相互依存关系。③注重围观和宏观相结合,客观和定量地描述和分析各种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与心身疾病的内在联系与规律。④从群体的角度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卫生政策,实施社区预防保健,将临床医疗与预防保健相结合,提供社区的预防和干预的卫生服务。

预防医学的内容:①医学统计学②人群因素(健康教育与自我保健、妇幼卫生、小儿卫生、老年卫生)③环境因素(环境卫生学、劳动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放射卫生学、航空卫生学、社会医学)

影响健康的因素:①生物因素②心理因素③环境因素④生活方式⑤社会因素。

第一章  预防保健策略

三级预防策略

1、        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是预防医学的最终的最终奋斗目标。防治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因素作用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第二级预防称为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意义是对传染病可及早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治流行蔓延,对非传染性疾病诊断愈早,预后较好;三级预防也称临床预防,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治伤残。

2、        三级预防对医学科学和卫生工作的知道意义

①  三级预防为现代科学理论和卫生实践提出了发展方向

②  三级预防是建立现代健康观和维护健康的需要

③  三级预防是指导人们认识健康危险因素和制定控制疾病策略的思想武器

④  三级预防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关系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疾病预防与控制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传播途径:①经空气传播②经水传播③经食物传播④经接触传播⑤经土壤传播⑥医院性传播⑦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⑧垂直传播

4、潜伏期流行病学意义:①判断患者感染时期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的期限③确定免疫接种的时间④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⑤影响流行特征

5、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①预防为主②加强传染源的监测③建立传染源预警制度④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⑤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6、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①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和病毒携带着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积极治疗患者。甲类传染病,要求城市须在2小时之内上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不得超过6小时。②切断传播途径,由于各种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不同,故采取的措施也各不相同。③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营养和锻炼身体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也可通过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

7、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①建立完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②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③规范医院感染的监消毒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④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措施(及时报告与控制、消毒灭菌与隔离、加强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的管理、其他)。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

第四章    人类与环境

1、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中可影响人类生活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但人类的活动可影响自然环境。

2、人类环境的分类: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的环境③生活环境

3、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①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依耐性、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②(资源环境锐减危机人类生存、有害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4、环境污染时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5、环境污染的来源:①生产性污染(废气、废水、废渣)②生活性污染(废气、污水、垃圾、噪音)③交通性污染④其他

6、污染物经生物体吸收后可在其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明显高于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7、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①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②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直接危害: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间接危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

8、环境污染与公害:①公害与公害病②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

第五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1、紫外线的生物学作用:紫外线A可促进色素沉着;紫外线B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而具有抗佝偻病和红斑作用;维生素C有极强的杀菌作用,但是也可损伤正常细胞。

2、大气污染系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是某些物质排入大气,对人体健康产生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①直接危害(急性中毒、慢性炎症、变态反应、致癌作用、非特异性疾病)②间接危害(影响微气候和太阳辐射、形成酸雨、产生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

3、了直接或者间接地危害。

4、大气污染物的来源:①天然污染②人为污染(生产性、生活性、交通运输、农业活动)

5、室内污染物的主要危害:

6、水源种类:降水、地表水、地下水

7、水体富营养化:湖水对有机物质的自净能力较弱,过多含磷、氮的污水排入湖泊、水库时,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8、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1)流行病学上安全。2)感官性状良好。3)化学性状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4)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9、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

(1)  净化:饮水净化的目的是改善水的物理性状,去除悬浮物质和部分病原体。

(2)  氯化消毒:氯化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影响氯化消毒的效果的因素有:①加氯量②接触时间③水的PH值④水温⑤水浑浊度⑥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10、  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致爆发流行,病例大多集中;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的一致性;清除水源污染,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1、  汞和甲基汞:例:日本水俣病事件;发生原因:排入海湾的含汞废水经过生物转化,形成甲基汞被鱼虾和贝类富集,通过食物链引起人中毒或死亡。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可通过胎盘屏障。

12、  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13、  土壤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称为土壤污染。

14、  土壤污染的三种形式:1)气型污染2)水型污染3)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第六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1、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这些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成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2、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个体

 

                                职业病

                             工作有关疾病

                              职业性外伤

            职业性有害因素                    作用条件

3、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外伤。

4、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并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称为职业病。

5、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明确②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③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④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⑤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办法。

职业病的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承担。

  6、工作有关疾病:

(1)工作有关疾病的特点:①工作有关疾病的病因是往往是多因素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是该病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②由于职业性因素影响,促进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③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④工作有关疾病不属我国法定的职业病范围,但它对工农生产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2)常见工作有关疾病:①与职业有关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②骨骼及软组织损伤,如腰背疼痛、肩颈疼痛等;③与职业有关的心血管疾病,如接触二硫化碳、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导致冠心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增高;④生殖功能紊乱,如接触铅、汞及二硫化碳可导致早产及流产发生率增高;⑤消化道疾患,如高温作业可导致消化不良及溃疡病的发生率增高。

(3)职业性外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以外损伤。

第九章    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与步骤

1、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含量。

2、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简称为变量。

3、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

4、将概率小于等于0.05或0.01者称为小概率事件。这种小概率事件虽不是不可能的事件,但一般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不会发生的,这就是小概率原理。

5、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包括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

第十五章  流行病学概述

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制订预防、控制、消灭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其首要任务是揭示疾病和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或分布现象,其次是探讨分布的规律与原因,最后制定出治疗与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2、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3、流行病学的用途: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②探讨病因及影响因素③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分析④进行疾病预防和疾病监测⑤评价疾病防制的效果

4、疾病及死亡评价的常用指标

①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发病率=(一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k

②  患病率亦称现患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特定时期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

③  病死率指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率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某病的死亡人数/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k

5、疾病的流行强度:①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一般参照当地前三年该病的发病水平②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出现③流行,是指某病在某地区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例历年一般水平。

6、疾病分布的形式:①人群分布(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职业与行为、流动人口)②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③地区分布(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社会经济条件、地方性疾病)

第十六章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1、现况研究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内,对特定人群中某疾病或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情况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2、现况研究的目的:①通过现况研究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发现高危人群,分布疾病或健康状况与环境健康、人群特征的关系。②现况研究的结果可以提供病因线索③确定暴露于某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或易感人群④通过现况调查,对某项干预措施防制效果前后比较,可初步评价医疗与卫生措施及考核措施的效果⑤进行疾病监测,可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为卫生保健工作的计划和决策提供依据

3、现况研究的分类:①普查是根据研究目的,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所有对象进行调查研究或检查。目的是:1)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情况2)了解人群健康水平3)确定各项生理指标正常值范围4)通过普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病人5)评价卫生服务利用率和效果。

4、病例对照研究是用来检验病因假说的一种分析性研究方法。

5、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①疾病发生在前研究在后②研究对象按是否患有研究的疾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③研究的相关暴露信息是通过研究对象回顾既往史得到的④从研究的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由果推因的方法⑤研究的结论是通过比较分析暴露于疾病的联系得到的⑥研究不能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只能推测暴露与疾病是否有关联

6、病例的选择:①以医院或临床为基础选择病例②以人群为基础选择病例

7、病例对照的选择:①选择对照的条件,选择对照时应重点考虑通过什么途径选择对照组,如何从对照组中获得资料,对照是否需要与病例进行匹配,应选多少对照组比较合适,可行性如何等问题②对照组的类型,按对照组的来源可分为1)一半人口2)医院和门诊的病人3)病例的亲属4)病例的同事

8、病例与对照的比较方法:①成组比较法,是指根据样本的大小,选择一定数量的对照②配比法,是指每选择一个病例的同时就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病例与对照配成对。

9、OR(比值比)及其可信限的意义:OR是估计或近似地估计相对危险度的。OR=1,表明暴露与疾病危险无关联;OR>1,表明暴露与疾病危险相关联增加;OR<1,表明暴露与疾病危险的关联减小。

10、  分析性研究的优缺点:①优点:病例对照研究所需要的样本少,病例容易找到,因此工作量小,所需的人力物力较少,易于进行,研究周期短,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还可以对治疗措施的疗效与副作用作出初步的评价。②缺点:获取既往信息难以避免回忆偏倚的影响,研究中很难做到,选择合理的对照比较困难,偏倚较大,不能计算暴露与不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只能计算出OR。

11、  偏倚:系统误差即我们所说的偏倚。

12、  流行病学研究中等的偏倚可分为三类:即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

13、  选择偏倚: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条件受限制或选择对象的方法不当,使研究人群在某些方面与目标人群有差异而不能够很好地代表目标人群,造成研究结果偏离真实情况的偏倚即为选择偏倚。

14、  混杂偏倚:由于一个或多个外来因素的存在,缩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我们称之为混杂偏倚。其特点是:1)它与所研究的因素和疾病均有联系2)又不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3)而且与研究的暴露因素还需存在统计学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