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

《20xx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休闲绿皮书》)目录序 言

主报告

2009-20xx年中国休闲相关产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专题报告

中国休闲发展的多视角

不同视角下的“国民休闲计划”?????????????????高舜礼、宋 瑞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民休闲消费促进政策措施的讨论与解读 ??????张 毅、王诚庆

中国休闲产业:回顾与展望???????????????????????魏小安

新中国假日制度与休闲 ——回顾、讨论与继续优化的思考???????????刘德谦

旅游休闲

中国休闲旅游的发展 ?????????????????????????刘德谦

中国主题公园新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华侨城集团公司

中国自驾车旅游与汽车营地建设:发展、问题与对策????厉新建、王真真、王雪东、李中国户外运动的发展与展望???????????????????李洪波、张 尊

文化休闲

中国文化休闲业发展状况与展望 ????????????????????吴文新

2008-20xx年中国文化休闲产业中热点领域的新发展????????杨 晶、戈双剑 20xx年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与受众消费需求研究??????????????张苗苗

体育休闲

中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特征、问题和战略思考 ?????????????凌 平

中国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王向宏、韩晓龙、顾 涵

1 / 19

后奥运时期中国休闲体育的新特点 ???????????????????李相如

其他多样休闲

中国休闲沐浴业发展与趋势分析 ????????????????杨劲松 、冯冬明

中国温泉度假业的新发展????????????????????于 杨、王艳平

山东半岛葡萄酒文化休闲旅游的发展 ??????????????马 波、耿庆汇

休闲的引导与促进

国家旅游局对休闲发展的谋划与引导 ??????????????????高舜礼

中国假日旅游及相关工作制度的回顾与发展 ???????????????周 梅

文化部门对休闲发展的推动 ??????????????????????李晓勇

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与体育休闲,提升国民生活品质

——我国体育部门对休闲发展的推动 ????????????????续 川

地方休闲发展考察

20xx年以来部分省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实施????????沈 虹、白四座

休闲城市建设之“杭州经验”?????????????????杭州市旅游委员会

休闲之都,品质生活——杭州市休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蒋 艳、宋子千 引领时尚:北京市居民休闲生活与休闲产业???????????王琪延、侯 鹏

让生活更美好:上海城市休闲发展研究???????????? 楼嘉军、徐爱萍

创新与包容:广州市休闲发展考察??????????????? 秦 学、刘少和

湘人湘风:长沙市休闲发展考察????????????????? 唐湘辉

春城无处不飞花,昆明四季好休闲——昆明市城市休闲发展之过去、现在和将来 ?李 鹏、冯艳滨 海上花园:厦门市居民休闲行为与休闲设施调查 ??????李洪波、吴丽娟、郑 慧

休闲研究与评述

近十年来中国休闲研究的历程与特征 ??????????????????宋 瑞(见第11页) 休闲产业界定:观点综述????????????????????????卿前龙

2 / 19

有闲而有钱,无为而有为——闲暇的经济效应与实证数据 ?????????????魏 翔 中国居民休闲需求统计的现状与建议 ??????????????????郭 茜 中国居民休闲需求调查与研究进展 ???????????????????白日荣 国外休闲公共管理与政策:以英美为例??????????????????吴承忠

3 / 19

《2009~20xx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之核心内容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一、20xx年,对中国休闲发展来说,是具有纪年意义的一年

(一)休闲发展环境有突破性改善

1、国家旅游局被赋予“引导休闲度假”的职能,休闲管理工作首次有了机构归属

传统上,对人们的休闲活动加以引导、管理的公众部门众多,这些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尽管会涉及到对休闲需求的满足、休闲活动的引导、休闲设施的提供、相关产业的推动,但总体上来说是分散的(即各自只对应人们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休闲活动)、无主导的(即没有明确哪个部门具体负责休闲事务的管理)、间接的(即这些部门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主要出发点并非直接针对休闲发展)。

20xx年,国务院在“三定”方案中明确了国家旅游局“引导休闲度假”这一职能从而首次明确了休闲管理的机构归属之后,国家旅游局在进行了内设机构“三定”,决定由综合协调司来行使这一职能。这意味着休闲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被正式纳入行政管理范畴,相关管理工作有了特定的机构归属。这是我国休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2、有利于休闲发展的重大政策陆续出台,引起全社会对休闲发展的普遍重视

20xx年9月26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与人们休闲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20xx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8月8日设立为“全民健身日”;20xx年10月1日《全民健身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专门性行政法规,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和休闲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xx年12月,备受期待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41号文件)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20xx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44号文件)颁布,提出在海南省发展休闲度假、体育休闲、休闲农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这些规划、意见、条例的相继出台,不仅为新形势下休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激励,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全社会对休闲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促进其长远发展。

3、“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在全国不同地方得以试行,覆盖范围涉及休闲的多个领域

4 / 19

20xx年,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和粤、浙、鲁等省份的带动下,“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在多个省份相继得以推行。各地所推行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尽管具体做法有所不同,但都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全民参与、利民惠民为原则,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发行旅游消费券、增加免费景点、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培育新兴消费热点、鼓励发展修学旅游、奖励旅游、银发旅游等为核心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把旅游与教育、体育、健康、养老等相结合,将覆盖范围扩展到休闲的多个领域。

4、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休闲相关消费的政策和措施,惠及百姓休闲生活

20xx年,发放休闲消费券成为各地政府大力推出的焦点政策和社会谈论的热点话题。休闲消费券以旅游消费券为主,以文化消费券、娱乐消费券、体育消费券等为辅,其中旅游消费券成为发放规模最大、经济作用最大、备受舆论关注的券种。总体来看,发放旅游消费券有效地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带动农村居民的消费,20xx年,各地普遍开展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文化下乡、旅游下乡等活动,使农民更加方便和实惠地购买了家电等休闲用品,享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休闲,体验了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为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提供了有利支持。

5、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空前加强,大休闲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0xx年,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xx年,国家旅游局参与了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的《关于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活动的通知》的制定,把“健身休闲”、“康体旅游”等纳入全民健身的体育活动中。12月,会同体育总局联合发出《关于促进体育旅游发展倡议书》,创新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促进旅游、体育与文化、服务、电信、交通等产业的关联发展。20xx年10月,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在20xx年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旨在促进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的发展。相关部门之间合作的加强,推动了大休闲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复合型的休闲需求。

5、主要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形成更有利于休闲发展的制度环境 20xx年,云南、广西、海南等省份被批准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工作得以开展。同时,在天津滨海新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个区域发展试验区中也积极探索相关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谋求旅游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的融合,构建大旅游、大休闲的发展格局。20xx年,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由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出版社的转企改制、以“三网合一”为主题的广电业改革以及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等,将提供更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产品和服务。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成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加

5 / 19

强体育公共服务,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工作重点。在此过程中,行政管理和产业发展职能的分开、体育产业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分开将成为趋势。

(二)休闲及相关产业实现逆势增长

20xx年,休闲及相关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实现了逆势上涨。

1、旅游作为城乡居民重要的休闲方式,正引领着大休闲格局的逐步形成

首先,国民旅游成为中国旅游市场主体。20xx年全年国内旅游19.02亿人次,同比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达到10183.7亿元,增幅为16.1%;出境旅游4750万人次,同比增长3.6%。20xx年,国内、入境、出境三大市场旅游人次比例大致为90.8:6.5:2.7。在旅游的三大市场中,国民旅游,尤其是其中的国内旅游占绝对主体地位。

其次,国民旅游中休闲比例持续提高,各种新兴的休闲类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根据对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包括“观光游览”、“度假休闲”、“探亲访友”)的旅游始终保持在86.7%到91.4%之间,农村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过夜旅游也在77.34%到78.75%之间,20xx年分别为88.9%和78.75%。同时,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自主游、房车游、定制游、无景点旅游、互助游,甚至换房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

再次,面向国民休闲旅游的相关供给持续增加,其中新兴业态的发展成为亮点。伴随着国民旅游方式的转变,在休闲趋势的引领下,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新的旅游产业模式和形态,如邮轮旅游、休闲房产、城市休闲综合体、休闲社区等,都为旅游业增加了新的活力。即使是传统的旅游形式,如乡村旅游,也呈现出多种业态多元发展的格局。

最后,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融合功能加强,大旅游、大休闲的格局正在形成。旅游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等行业,更重要的是,它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与其他产业相融合,从而衍生出各种新的旅游热点和旅游形态。旅游与演艺相融合,诞生了以“唐乐宫”为代表的传统旅游表演和以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为代表的大型实景旅游演出;旅游与影视相融合,带动了各种影视基地的发展,也创新了各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方式;旅游与体育产业相融合,不仅表现为相关景区更加重视各类体育项目的开展,而且有奥运场馆游、体育设施游、大型赛事游,以及类似“环太湖体育圈”这样的国家级全民健身基地,直接将体育与旅游结合;旅游与农业结合,形成了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不同形态;旅游与工业融合,直接催生了工业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2、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国民的休闲需求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加快,文化休闲服务投资加大并更趋多元化。其中公共文化休

6 / 19

闲机构数量徘徊增长,效益明显提高,政府投入增加。而受众需求推动电影、网络游戏、动漫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快速发展。20xx年,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到106.65亿元,同比增幅26.47%。网络游戏产业收入已远远超过传统的三大娱乐内容产业——电影票房、电视娱乐节目和音像制品发行的收入。传统出版业中休闲类出版物增加,数字出版引领着文化休闲的新时尚,在线阅读、手机阅读、手持式阅读器阅读等方式更加普及。在文化院团改革和演艺市场开放的背景下,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与演艺频频联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国各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定时上演的旅游演出已超过200台,资金投入20多亿元。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国民的休闲需求。

3、体育休闲快速发展,但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随着20xx年《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和“全民健身日”的确立,群众性健身娱乐活动更加蓬勃发展。根据课题组的相关测算,20xx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平均体育消费约为1000元。伴随着体育休闲消费的增长,体育休闲服务业也发展迅速,其中健身服务成为我国各类体育服务市场中规模最大、成熟度较高的市场。除了传统的体育休闲项目如游泳、球类等之外,马术、高尔夫、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热气球、攀岩等新兴的时尚健身项目也得以快速发展。体育与旅游相融合,成为带动休闲体育消费、丰富国民休闲健身内容的新热点。社区体育以群众身边的组织、身边的活动、身边的场地为内容的“三边工程”建设为主轴,实施体育组织、健身设施等“六进社区工程”,更好地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健身需求。而针对农村地区的“雪碳工程”也使广大农村居民拥有更好的健身休闲设施。不过,根据相关调查,目前的休闲体育场地建设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我国体育休闲的产值相对较低,市场潜力尚未完全释放。

(三)休闲核心消费约达1.7万亿

鉴于目前产出方面的数据极为欠缺,因此只能尝试着从消费方面进行对休闲的经济规模加以估算。而就休闲消费的构成而言,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理解,精确计算也缺乏必需的统计基础,故只能按照窄口径对休闲消费最核心的部分进行大致匡算。

本课题组将休闲活动划分为消遣旅游类休闲、文化娱乐类休闲、体育健身类休闲、怡情养性类休闲、社会交往类休闲和其他休闲等六大类。其中消遣旅游类、文化娱乐类和体育健身类等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以此三者为主,同时结合其他领域的休闲消费,初步估算,20xx年我国居民休闲消费最核心部分约为1.7万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56%,相当于GDP的5.07%。当然,这只是在统计数据极为欠缺条件下的简单估算,也仅限于休闲消费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如若按照宽口径测算,其规模将更加可观。

(四)休闲城市建设形成一些典型经验

7 / 19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条件出发,在推动地方休闲发展方面有不少创新之举。尤其是20xx年以广东省、浙江省、山东省、北京市、江西省为代表的各地,先后制定和推行了“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对提升市场信心、创新带动手段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具备条件的城市在休闲城市的建设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积累了一些典型经验。

以杭州为例,近年来围绕“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的总体目标,开展了各项工作,主要包括:努力营造“公共休闲空间”,突出城市公园的人文内涵,突出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突出休闲步行街的特色凝练;重点发展“美食、茶楼、演艺、疗休养、保健、化妆、女装、运动、婴童、工艺美术”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以“十大休闲基地”搭建平台,通过基地的内聚、拓展、辐射作用来推动杭州休闲旅游的整体发展。再以广州为例,20xx年围绕“广东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制订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城市休闲产业发展,提高国民休闲生活的政策措施,包括配套建设“一网”(国民旅游休闲网)、“一册”(国民旅游休闲手册)、“一刊”(国民旅游休闲杂志)、“一电话咨询中心”、“一交易终端”等,联同“国民旅游休闲卡”努力构建一体划的运营服务体系等。又如长沙,依靠本地消费带动了以歌厅、电视为代表的娱乐演艺、以湘菜为主打的休闲餐饮业、动漫产业、休闲保健、体育健身等特色行业,引领着我国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休闲潮流。

二、20xx年,休闲发展利好因素多于利空因素

(一)20xx年重大政策所涉及领域开始破题,将带动相关领域和地区的休闲发展

20xx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涉及旅游的41号、44号文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各种类型实验区建设等等),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市场信心,另一方面,所涉及领域的发展也开始破题。这都将带动相关领域和地区的休闲发展。例如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岛旅游、海上运动、邮轮、游艇、体育休闲、康体保健等休闲相关领域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再如,以长株潭一体化为目标的“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 建设的推进,也将更大程度地发挥长沙作为休闲娱乐城市的辐射作用。 (二)国家层面休闲发展纲要的研究制定和地方层面的试行推进将形成重要引领

从国家层面而言,已经完成了国民休闲纲要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未来随着制定工作的深入,将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将带动相关产业领域的快速发展。而地方层面的试行推进,将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得以完善和推广。这些会对休闲的发展形成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使居民有可能增加休闲消费

20xx年,国家一方面通过提高最低工资等手段提高相关人群的收入,另一方面在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所采取的措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开支。在休闲已经成为重要

8 / 19

生活方式的今天,这些举措将使居民有可能有更多的钱用于休闲消费。 (四)各种价格上涨和潜在的通胀可能,会对居民休闲消费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20xx年年初至今,包括蔬菜、食品、水电等各种涉及百姓生活的领域的价格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涨幅最高,同比上涨了5.9%,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也略涨了0.4%。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抑制价格上涨的措施,但还需要一个过程,而通胀的可能,也无法完全排除。这可能会对居民的休闲消费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促进我国休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引导休闲观念更新

休闲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上对休闲普遍存在一定的偏见,人们的休闲理念还相对落后,休闲习惯还有待形成,休闲技能也需要加以培养。为此,需要加强舆论宣传,从改善国计民生、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和谐、缩小相关差距、带动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角度唤起社会各界对休闲的正确认识。建议借鉴全民健身运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等的成功经验,加大各种形式的宣传,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全社会掀起一个重新认识休闲、重视休闲、发展休闲的普遍氛围,并引导公众形成科学的休闲习惯。 (二)借鉴历史经验,加强部际合作

人们的休闲活动受收入、时间、文化、社会、心理、个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化、多元化、随意化和动态化。传统上,对应于人们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休闲活动,对其加以满足、引导和管理的公众部门众多,相对分散。尽管国务院将“引导休闲度假”的职能赋予了国家旅游局,但是如何在既没有相应的产业政策,也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更没有上下关联的工作机构的情况下,更好地履行好这一职能,如何解决休闲自身特点所导致的管理边界不清晰的问题,是未来一段时期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为此,建议借鉴假日旅游管理制度的成功经验,加强部际合作,更好地推动休闲的综合管理。 (三)落实重大政策,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休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休闲产业发展政策,而且针对各分支行业的政策也有亟待改善的地方,尤其是在用地制度、税费制度等方面。为此,要积极推进和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和44号文件中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同时在总结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和提高,鼓励更多的地方推行国民休闲计划。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考虑试点性地将休闲发展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9 / 19

(四)推进法律法规和标准建设,更好地引导休闲相关产业的发展

休闲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对应于形式多样的休闲活动以及日新月异的休闲供给,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等还比较欠缺。以近年来兴起的户外运动为例,尽管国家体育总局等主管部门制订了相应的制度,但主要还是涉及到专业赛事和专业运动员,而对于占绝大多数的大众和民间户外运动还缺乏管理手段。又如自驾车旅游,如何针对不同的组织形式(如汽车俱乐部组织的自驾游、旅行社组织的自驾游、自组织的自驾游等)实施不同的管理、拖挂式房车如何上牌照、如何收费等都缺乏统一规定。为此,建议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对涉及国民休闲活动、休闲相关产业发展的法规、标准进行统一研究,并尽快制定目前现实迫切需要的部分行业性法规标准。 (五)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

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休假制度对人们的休闲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未来,要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进一步落实,保障广泛的社会群体都能够享受到休闲的权利。 (六)加强相关协会建设

休闲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组织的推动,目前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为此建议:一方面更好地发挥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的职能,另一方面鼓励、推动成立各种类型、各个领域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协会组织,尤其是目前发展迅速的一些新兴的分支领域应受到格外的关注。 (七)研究制定休闲及相关产业分类和统计体系

休闲发展固然是社会的、哲学的、文化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现象,必须通过从业人数、产业结构、创造的总价值、上缴税收以及占GDP的比例等具体指标来体现,也就是说,必须要用实实在在的数字说话,因此产业分类和统计工作是最基础的工作。只有界定了休闲相关产业的构成、范围,才能研究制定休闲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科学指导休闲相关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如前所述,我国目前不仅没有统一的休闲相关产业分类和统计体系,而且各相关主体产业(如文化、体育等)的分类和统计都还在探索之中。为此,建议借鉴国内外经验,尽快立项研究和制定休闲及相关产业分类和统计体系,最终形成一个法规性的文件。这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也能使有关政府部门明确自己应行使职权的范围,为政府实施科学、规范的管理提供参考。

注:该课题由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完成。执笔人:宋瑞、刘德谦。此为其核心内容。

10 / 19

11 / 19

原文刊于《20xx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即《休闲绿皮书》),社科文献出版社社,20xx年5月出版,省去图表及部分文字。

近十年来我国休闲研究的历程与特征?

宋 瑞 ??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休闲精神的存在以及有关“休”、“闲”二字的解读由来已久,但“休闲”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还是近十几年的事。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休闲从一个知者甚少、支持者寥寥的研究话题,发展成为备受关注、拥趸者众多的研究热点,并在朝着学科的方向发展。对这样一个倾注了诸多学界前辈心力、智慧与情感的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或许是笔者的阅历、资历和功力未必能够胜任的。然而,这样的回顾与梳理,却也是国内第一本休闲皮书所不能或缺的。因此,虽心存惶恐,也只能竭力而为。

一、发展历程:多重力量的汇集与交融

休闲这样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在中国得以起步并日渐引起广泛关注,得益于一位老人的远见卓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我国著名学者、自称“望家”与“发起家”的于光远先生便提出要重视对休闲的研究i[1]。在社会上对“闲”、“休闲”普遍存在传统偏见时,他最早指出,“闲,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字眼”,是“同社会生产力这个大字眼密切相关的事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不以我们当前的意志为转移”。在于光远以及成思危、龚育之等学术大家和学者型领导的积极倡导下,马惠娣等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倾力推动,之前以及之后从相关学科进行研究的学者们也逐渐汇集到“休闲”研究的大旗之下,相互碰撞、彼此交融。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休闲”这样一个在一些人看起来或许有些“另类”的主题被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范畴,并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了它自己的位置。

在我国休闲研究的发展中,除了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历史机遇之外,就研究本身而言,有以下一些主要力量在推动。

其一,是以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马惠娣等为代表的哲学、社会学人的努力。他们凭借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运行的深刻理解以及浓厚的人文精神,敏锐地认识到休闲发展的社会意义,认识到休闲研究的学术价值,从20世纪90年代便身体力行地倡导

12 / 19

休闲学研究,并集中于“关注国计民生中的休闲,关注休闲中的人文关怀”。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休闲不仅引起了学界的重视,更重要的是,唤起了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学人的声音,建立了国际学术交流的网络。

其二,是旅游等休闲分支领域内的研究者,以各自领域为起点,逐步延伸到休闲。例如,旅游研究者在对实践的追踪和前瞻性研究中,逐渐将视野扩展到旅游之外更加广阔、同时又与旅游相邻很近的领域——休闲。这一趋势,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20xx年之后对“黄金周”集中旅游的思考。人们在关注节假日异地休闲(即旅游)的同时,也开始关注平日本地休闲的发展ii[2]。这其中不仅包括了诸多学院派研究者的努力,也包括了被誉为学者型官员或者官员学者的魏小安等人的鼓与呼。旅游研究者对休闲的介入,体现了“旅游”与“休闲”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人们对旅游发展中人文关怀的重视,拓展了旅游业界的视野。此外,体育研究者也从健身运动发展的角度,对人们的健身活动、城乡的健身设施等进行了研究。农业、林业等专业的研究者也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对与人们休闲活动相关的供给部分给予了关注。这些研究者从关注相关产业的角度出发,更多地研究休闲的产业化发展和经济贡献,也推动了相关教育体系的调整(包括院校专业的设置、高校教材的出版等)。

其三,是社会学、统计学等研究者从对人们生活时间分配的关注开始,逐步拓展到对在自由时间内的活动(即休闲活动)的研究。这其中尤以王琪延、王雅琳等人为代表。虽然他们最早的研究在名称上并没有直接冠以“休闲”二字,在理论和方法上主要是通过统计学来研究人们的生活时间分配,但为了解人的休闲生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这恰是休闲研究走向深入、休闲管理科学化的前提。

其四,是人文地理、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学者,从人的休闲活动的空间分布、游憩设施和休闲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城市发展等角度给予了关注。他们的研究试图解释并解决与人们日常休闲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部分——休闲空间和休闲设施,尤其是公共休闲空间和休闲设施,从而使休闲研究能够最终落地,并指导规划者提供更有利于人们休闲活动的设施和场所。

当然,这些力量在共同推动中国休闲研究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从不同的出发点起步,而不断汇集,并越来越多地相互借鉴、相互交融。此外,除了上述四个方面的学术力量外,有关部门的重视、地方政府的实践、业界企业的推动,也为休闲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并扩大了相关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二、近十年来我国休闲研究的重要成果:一个剪影式的扫描

休闲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很强的新的研究领域,在其基本概念尚有争议、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的情况下,要从思想上、内容上、逻辑体系上对近十年来我国休闲研究的成

13 / 19

果进行全面梳理,客观地说,是很困难的。限于篇幅,只能从著作、机构、课题、会议等几个方面做一个剪影式的扫描。基于个人掌握资料的局限性,扫描中难免有所遗漏。

在主要成果方面,20xx年马惠娣主持翻译的“西方休闲研究译丛”iii[3]可算是一个重要标志。该丛书对美国休闲学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了一次集中介绍。四年之后的20xx年,马惠娣等人主编了“中国学人休闲研究译丛”iv[4],作为其10年学术研究的积累和课题研究的成果,五本书立足国情、国人,反映了中国学者对中国问题的思考。20xx年,由湖北大学马勇教授等人主编的“休闲与游憩管理丛书(译丛)”出版v[5]。这套丛书以教学为主要目的,着力对休闲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20xx年,由马惠娣担任主编的“西方休闲研究译丛”vi[6]面世。该丛书从休闲与生活满意度、休闲教育、休闲服务、美国人时间分配等角度,再次向人们介绍了美国休闲研究的近期成果。同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几本译著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国外研究成果,如:现任世界休闲组织秘书长的克里斯多夫·爱丁顿所著的《休闲:一种转变的力量》vii[7],侧重于考察休闲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如何推动个人、社区、国家的转变;《休闲的制约》一书探讨了哪些因素会制约人的休闲viii[8]。除了上述丛书之外,另有不少著作、译著陆续出版ix[9],其中不乏精品力作。令我印象深刻的译著包括:介绍英国休闲研究的《休闲研究引论》x[10];国际知名学者A.J.Veal所著的《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第三版)》xi[11]等。笔者通读过的以下著作也令人颇有收益:王雅林主编的《城市休闲——上海、天津、哈尔滨城市居民时间分配的考察》xii[12]、魏小安的《中国休闲经济》xiii[13]、楼嘉军的《休闲新论》xiv[14]、卿前龙的《休闲服务与休闲服务业发展》xv[15]、郭鲁芳的《休闲经济学:休闲消费的经济分析》xvi[16]、魏翔的《闲暇经济导论-自由与快乐的经济要义》xvii[17]等。而年轻学者马纯红所著的《农民工闲暇生活与城市社区建设研究》则以写实的风格,社会学的笔体,深入研究了一个少有人关注、但又不得不关注的现代社会话题xviii[18]。程遂营所著《北美休闲研究:学术思想的视角》介绍了以杰弗瑞·戈比等人为代表的北美休闲研究的发展xix[19]。

在机构建设方面,在于光远、马惠娣等人的大力推动下,中国休闲研究会、中国文化研究所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休闲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相继成立。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有专门的力量从事休闲研究,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20xx年批准将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旅游研究室更名为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也在19xx年立项研究北京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并于20xx年将城乡室调整更名为“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室”,将休闲作为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在院校方面,20xx年,北京旅游学院设立休闲管理系;同年,中山大学在重新组建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时,也在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基础上,成立了旅游与休闲学系;杭州商学院旅游学院把休闲学纳入旅游

14 / 19

管理专业的本科课程之中;东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等也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渗透了休闲学内容;20xx年11月由浙江大学、杭州市政府等联合成立的“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正式建成。

在课题方面,马惠娣等人先后承担了 “休闲产业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休闲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对策研究”、“闲暇时间、我国公众文化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将其成果结集成书,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其他还包括19xx年王雅林等人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所做的多个城市居民休闲生活调查、王琪延教授组织的关于北京市居民生活时间分配调查等。

在会议方面,20xx年8月“中国休闲产业国际研讨会”首次在北京召开,成为我国休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与会代表围绕“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议题,就休闲产业在中国、休闲组织的变化及服务管理、女性、青少年、老年休闲项目的开发与创新、休闲产业与经济发展、假日旅游等问题展开了充分探讨。20xx年11月,由国家旅游局和杭州市政府合办,杭州宋城集团协办的“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邀集了国内外学者,就休闲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20xx年10月,由中国软科学研究会、《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02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研讨会”就“休闲产业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政策、劳动时间的关系”、“转型期城乡(社区)居民休闲时间的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讨论。由世界休闲组织、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旅游局联合、连续主办的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以及密云休闲论坛等也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20xx年至20xx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研究中心等连续组织了五次会议,分别以 “文化:城市的荣誉与责任”、“休闲价值与构建和谐”、“休闲与社会转型问题”、“休闲与国计民生”、 “休闲:一条通向人类福祉与社会和谐之路”为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产生了较大反响。

三、休闲研究的学术特征:基于相关文献的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近十年来国内休闲研究的学术特征,20xx年末到20xx年4月,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休闲”或“闲暇”为题名,对2000到20xx年间的文献进行检索,共搜索到博士论文33篇、硕士论文583篇、期刊文章7815篇,剔除其中非学术性和关联性较小的文章,最终确定对27篇博士论文、446篇硕士论文、1542篇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同时,通过互联网搜索到国内学术类休闲研究著作,通过对其内容摘要、目录的分析,确定将67部著作纳入分析范围xx[20]。以下是对上述文献的学术特征所作的分析xxi[21]。

(一)休闲研究成为热点,文献数量持续增加

从总量来看,近年来休闲研究文献持续增加,十年间增长了16.3倍。从结构来看,期

15 / 19

刊文章最多(占76%),其次依次是硕士论文和著作,博士论文相对较少。

(二)涉猎学科以经济学最众,其次为社会学、地理学

按照研究者的学科背景以及文献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可以看出,从文献总量上看,经济学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依次为社会学、地理学等。但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尽管社会学、地理学文献总数少于经济学,但其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著作等的比例则要高于经济学,就期刊论文所占比例而言,经济学文献的最高。从时间上看,经济学、社会学、哲学角度的文献近年来都保持持续增长;管理学的文献则是20xx年才出现,增速比较快;地理学文献在20xx年达到高峰,之后有所减少,并慢慢恢复。

(三)研究主题分布较为全面,其中尤以一般理论和休闲体育为多

可通过将文献的主题和内容大致分为“一般理论”、“休闲产业”、“休闲消费”、“休闲服务”、“休闲城市”、“休闲空间(休闲设施)”、“休闲文化”、“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教育”等11类加以分析。当然这种分类主要是为了便于总结其特征,并不完全科学。

从数量上看,所有文献中,“一般理论“和“休闲体育”最多。就类型而言,博士论文总数较少,其中以“休闲空间”、“休闲体育”、“一般理论”为多;硕士论文则以“休闲空间”、“一般理论”、“休闲体育”为最多,其他依次为“休闲产业”、“休闲消费”、“休闲农业”、“休闲文化”、“休闲教育”等;著作以“一般理论”为多,其他依次为“休闲产业”、“休闲农业”等。期刊文章也以“一般理论”、“休闲体育”、“休闲产业”为多,其他依次为“休闲农业”、“休闲消费”、“休闲文化”、“休闲旅游”等。值得指出的是,尽管“休闲空间(休闲设施)”文献总数不多,但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最高。

从时间上看,除了“休闲城市”外,其他研究主题基本上都是持续增长,而“休闲城市”研究自20xx年后有所减少,后来慢慢恢复,但未达到20xx年顶峰时的数量。这和

(二)中的结论也是相一致的。

(四)定量研究相对较少,但比例有所增加,案例研究成为趋势

从定性与定量方法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文献都采用定性方法,但近年来定量方法所占比例有所增加;同时,案例研究也成为重要趋势。

(五)农民、学生、女性、老人等特殊人群受到关注

值得欣喜的是,研究者在一般性的研究之外,还对农民、学生、女性、老人等特殊群体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见表1)。

(七)北京、杭州、上海、长沙等城市的案例研究最多

16 / 19

在对城市的关注方面,研究者涉及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59)、杭州(56)、上海(49)、长沙(46)、成都、武汉、广州等。

四、我国休闲研究展望

在当前消费休闲化与休闲社会化、市场化的全球发展趋势下,如何使我国的休闲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之一”,如何建立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发展现状的休闲学科研究体系,如何处理好休闲研究中的借鉴与创新、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文化与经济等关系,不仅关系到休闲学科的长远发展,更是关乎我国社会文化和经济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休闲研究在中国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甚至还不能称之为学科。然而可喜的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研究者队伍,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随着不同学科间的沟通、交流、融合,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统一、研究框架和体系的建立、方法论的完善,都是可以期待的。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对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紧迫性:①经济学角度对休闲产业的边界及其构成的研究;休闲的经济贡献度研究等;②统计学角度对休闲活动与休闲消费调查、休闲服务统计、休闲产业统计、休闲GDP等的研究;③从公共政策和政府治理角度对休闲管理的研究;④社会学中对社会阶层与休闲生活、休闲消费与社会分化、休闲的社会符号、休闲与社区管理等的研究;⑤对休闲与文化冲突、文化侵蚀等的研究等等。

在此,我希望能借用马惠娣老师常用来概括休闲的一句话来展望中国未来的休闲发展和休闲研究——“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如果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以这种状态生活,如果休闲研究领域的所有学者都能以这种精神去对待他们的工作,那么我们距离“休闲社会”的到来大概就不远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廖斌同学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即将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的赵鑫同学和即将毕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张毅同学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主要关注休闲经济、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旅游等。 1[1] 作为“发起家”,近三十年来,于光远先生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国土经济学、发

17 / 19

展战略学、技术经济学、玩学等几十个新兴学科。20世纪70年代末他还最早提出了旅游研究的问题。而休闲学是他晚年对中国学界做出的又一贡献——转引自《于光远与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年。 2[2]众所周知,旅游不等于休闲,然而在其他休闲领域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休闲设施和服务供给相对欠缺的情况下,旅游成为与休闲活动有关的行业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旅游与休闲的概念混淆。 3[3]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五本,分别是《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你生命中的休闲》、《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 4[4]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共五本,分别是《论普遍有闲的社会》、《民闲论》、《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 5[5] 包括:① “休闲与游憩管理译丛”,共6本,分别是《休闲产业》、《休闲市场管理》、《休闲与游憩管理》、《户外娱乐管理》、《休闲项目策划》、《娱乐与运动的规划与设计》;②“休闲与游憩管理丛书”,共9本,分别是《休闲学概论》、《休闲经济学》、《休闲文化学》、《休闲社会学》、《城市休闲度假目的地管理》、《休闲市场营销学》、《休闲规划案例》、《休闲与娱乐管理》、《运动休闲概论》等。 6[6] 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共五本,分别是《休闲与生活满意度》、《劳动、社会与文化》、《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走向21世纪中叶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美国人生活时间分配的调查与反思》。

18 / 19

19 / 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