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西安洛阳考察报告

在我看来,历史并非是一门纸上谈兵的科目。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学习瀚如烟海的历史史实来武装自己的大脑,充实自己的史料储存量,更加需要通过对历史遗址的考察来与史书上的史实进行完美的契合并且进一步对历史场景的三维还原,从而让我们更好的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进行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研究,在现有史料和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自身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

20xx年4月24日至30日,我们系组织了由我们中国史学史纲要导师领导的师生共34人前往深受历代帝王青睐的古城西安以及洛阳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这次考察不仅让我们对历史史料史实进行了一次实践的认证,同时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野史和杂史,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历史知识。

旅途的跋涉并没有褪去我们心中的期盼与兴奋,当我们呼吸到西安的第一口空气时,我知道这次考察正式拉开了帷幕。沧桑的城墙,淅沥的小雨,嘈杂的人群,西安带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如此。那一刻的西安并没有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的磅礴与苍劲,尽管那刻满历史的古城墙令我震撼,但西安在那一刻带给我更多的是安静与祥和,没有一丝凌人的盛气,没有一丝皇室都城的严穆与静肃。西安千年来的文化,千年积淀下来的文明便这样如待字闺中的闺秀一般静待络绎的游客亲自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那一刻,我强行压抑住自己冲着天空大喊:“西安,我来了!”的冲动,跟随着大部队开始我们为期一周的考察。

华清宫中,唐皇倾力博红颜一笑;海棠池内,贵妃霓裳羽衣翩然而舞。骊山环绕中的华清宫在历史硝烟的滚滚大势中依然保持着她恬静,温和的面容。历史从来都是冷冰冰的,尤其是对于帝王的爱情,结局总是令人魂断梦碎的。华清宫中,处处可见的是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携手共游的痕迹,闭上眼睛,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一对恩爱的夫妻游行谈笑间的含情脉脉。随着唐明皇的不理朝政,安史之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这一次的动乱,也为这场举世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句号。安史之乱后,这座盛极一时的行宫走向了没落。唐代以后,由于久经战火与岁月风雨的剥蚀,华清宫开始淡出了文人墨客的视线,从此对于华清宫的记录相对较少。到了民国时期,华清宫只剩环园,建筑只剩下清代光绪年间修建的五间厅等20多间房屋与景观。19xx年发生西安事变之后,在此地修建了兵谏亭。建国后,

经过陕西省人民政府的不断修葺与扩建,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华清宫。

时间回溯到九百多年前的秦朝,那时天下一统而治,那时秦始皇不可一世,那时的华夏大地上烙印的是大秦王朝的文字。生为人中之龙,秦始皇在活着的时候便是举世朝拜的存在,死后自然不甘心一无所有。正是因为如此,嬴政举全国之力修建自己的陵墓, 在他13岁即位时便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58年之久。如此的工程如何能不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但当我亲眼目睹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才真正的明白了何为“不到黄河方知黄河之波澜壮阔?”。真正震撼人心的不是那一个个膘肥腿壮的战马,孔武有力的驾车人,不是那一列列飒飒英姿的秦国士兵,而是由此展现的那时秦的统治力。如果嬴政没有对当时的政权的绝对掌控力是绝对不可能有能力和勇气建造如此一个劳民伤财的陵园。然而,如是的王朝却依然不能躲过短命的悲惨下场,这样一个或许可以成为盛世般地王朝却只落得个二世而亡的结局,究其根本,或许只能归咎于唐太宗李世民说的那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的轮回,朝代的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一直在向这片土地的统治者阐明一个真理:民,乃国之根本,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成就了统治者,或者说这片土地真正的领导者是人民,而非在享乐中渐渐沉溺于腐败贪恋的官员。

之后在西安的几天,我们还去了大雁塔,乾陵,茂陵,碑林,永泰公主墓,法门寺,陕西博物馆。

在西安最后的一天时间里,我们登上了古城墙,走在斑驳的青石板上,轻触着那记录着战火与硝烟的城壁,我似乎身临其境。我看见战时那英勇无畏的士兵在城墙上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着身后的家园,我看见战后凯旋而归的军队接受着百姓最热烈的欢庆和赞美,我看见重归平静的城墙内喧闹嘈杂的集市里充斥着生活的满足感。这座城墙上写满了太多的血与泪的历史,这座城墙上发生了太多无人问津的历史,不管是否记录在案,我此刻只想默默的感受着这浓郁的历史气息,脑海里一遍遍的演变着这里曾经上演的历史,久久不能平息。

入夜,我们乘坐高铁奔赴洛阳。城与城之间的辗转总是氤氲着微微的失落感和莫名的憧憬······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嵩阳书院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书院中的佼佼者,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漫步在幽静的嵩阳书院,触摸着洒落的斑驳阳光,心灵有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在这里,有种奇特的能量,它可以让你忘记周围纷纷扰扰的游客,忘记时不时响起的悠悠鸟鸣。渐渐的,时光开始回溯,我一身青衣飘逸,不扎不束,微微飘拂,衬着悬在林间中的身影,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梳着整齐的发髻,套在一个精致的白玉发冠之中,俨然一个落落书生的形象。我手持一古卷,时而皱眉沉思,时而踱步吟诵。这便是嵩阳书院,它是所有学士的归属地,它养育着一个个杰出的学者,吸引着大学士讲经研习,同时引来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泼墨挥毫。嵩阳学院的空气中氤氲着的都是书香诗意,如果可以的话,我一生都愿意在这里走过。

“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是清康熙年间重修香山寺时,乾隆皇帝巡幸香山寺题下的称颂香山寺的诗句。当我们来到香山寺时已是夜色弥漫了,影影绰绰灯火给香山寺蒙上了一层奢华的纱衣。我们趁着夜色登临香山寺,没有雄华的大殿,没有蜂拥的信徒,有的只是主殿前的淡淡香火冉冉升腾,若隐若现的低沉的诵经声,伴着静谧的夜色,这样的香山寺如同垂暮的僧人,在与世隔绝的空间里打坐参禅。1400多年的沧桑并未抹去香山寺的存在,不断地涅槃重生使得香山寺更具风情,它将这缕风情隐藏于群山中,却未曾想到,正是因为这样的藏匿才撩拨着人们不自禁的想去一探。

站在香山寺高处,举目远眺,隔河相望的万千佛像在夜色下熠熠生辉。而这万千佛像便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洛阳龙门石窟。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初次见到龙门石窟一定会被它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石窟所震撼一番,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佛像端坐在石窟中静看岁月蹉跎,它们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夜色降临,华灯初上,炫彩夺目的霓虹将那一座座佛像渲染的如画般惊艳,待至天明,褪去那华丽的灯光效果,它

们又开始细数洛河的水涨水落,洞察着历史的轮回变转。千年以后,龙门石窟又将会为我们的后代提供着同样的历史瑰宝。

剩下的日子里,我们又游览了白马寺,少林寺,领略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不长,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此时再去回忆起这段时间的行程,似乎并没有留下什么,但却收获了些许的感受。之前总是会听到一句话,叫做历史是由胜利者撰写的,此刻想来,似乎真的是这样的。什么是历史?历史便是在千百年的消磨,碾压下依然屹立不倒的实物。它们记录着它们的辉煌,同样也记录着辉煌过后千百年来所承受的委屈与磨难,它们用它们坚韧的信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跟随着滚滚江流。它们是胜利者,它们是历史战场上存活下来的胜利者,它们顺利的将当年的点点滴滴传承了下来。

历史并不只是纸上谈兵,它是在不断地实践与考察中揭开当年历史的一层层面纱,还原真实地现场。

120120243 帅依蕾

人文与传播学院 历史学(师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