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的“心理诊断报告”

狂人的“心理诊断报告”及若干细节分析

摘要:狂人的文学分析已是多重,笔者望能从别样的精神病学角度加以分析,对患者做初步心理诊断和典型症状分析,增进对《狂人日记》的深入分析。另外,再从人称、月光等细微的角度简析狂人与社会。

关键词:精神病学 人称 月光 圆周规律

八十年代中期,范伯群、曾华鹏两位老先生就曾提出:“不参考一点‘精神病学’,评论家分析《狂人日记》也容易隔靴搔痒。”[1]文中“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笔者学习过心理咨询师的知识,期间曾涉猎过一部分精神病学的知识,见了这样的文字,区区不才,一时技痒,故想运用贫乏的精神病学知识对狂人这一有着相当历史的精神病例做一个初步诊断。这《狂人日记》在精神病学看来,属于患者自诉的珍贵的临床资料,无论是在精神病学,还是小说诗学,对《狂人日记》内容理应详加斟酌、分析。依案例叙述,得出以下初步心理诊断报告:

1、根据患者自述,及其后期不药而愈,日记载,“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可排除器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正常和异常的心理学原则和精神病性症状:一、出现了妄想、幻听等症状,主观与客观不一致;二、遇事反应不合乎常理,知道大哥和大夫合伙着要吃我这个“真相”时,“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精神活动内在不能保持协调一致;三、性格、脾性没有太大变化,人格保持了相对稳定。可初步诊断为精神病性问题。

3、患者病性刺激不明,需进一步调查了解。

4、精神病性问题导致其产生了如下心理表现:“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幻觉现象“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等;伴有生理表现:“从头直冷到脚跟”,“晚上总是睡不着”,“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等;影响了社会功能,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持续时间不明。

5、初步诊断:心理异常,精神病性。

典型性病症分析:

狂人最明显的症状表现便是妄想,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的一种形式,分为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疑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

关系妄想定义为“患者把现实中与他无关的事情认为与他本人有关系”。例如,患者认为电视里在演他和他们家的事,因而关闭电视剧;认为报纸上的内容是影射他和他们家,因而气愤地把报纸放在一边;认为马路上陌生人之间的谈话实在议论他,咳嗽、吐痰是针对他的,是蔑视他,因而拒绝出家门。关系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狂人的关系妄想表现如下:“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 1

我”,“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等。

被害妄想定义为“患者坚信周围某人或某些团伙对他进行跟踪监视、打击、陷害,甚至在其食物和饮水中放毒等谋财害命活动”。受妄想的支配可有拒食、控告、逃跑或伤人、自伤等行为。被害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型精神障碍。“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等。

作上述分析,只不过想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来分析罢了,且理清狂人种种表现,也可为文学分析多添一分佐证。“《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癫狂与其说是一种精神疾病的症象,不如说是两重价值世界距离遥远的标志,它标志着两重价值世界相互隔膜,彼此尖锐对立的激烈程度,彼此也许只有‘疯狂’、‘癫狂’、‘疯癫’等一类词语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他们间的‘陌生感’与‘异质感’。”[2]所以在精神病学这一方面不过是浅谈辄止,意在辅助,没有必要深究。

与传统小说叙述竭力回避“我”的出现不同,同一篇文章中出现三个第一人称,两个显性的、一个隐性的,“披露日记的‘余’和日记中的狂人‘我’。从叙述意义上说,‘我’是个‘经验自我’,是日记的主人公;而‘余’是只承担叙述职能的‘叙述自我’,他仅仅是文稿的编辑者、公布者,也就是最边缘意义上的事件旁观者。”[3]除了“余”和“我”之外,还有本文现实意义上的作者,这三个第一人称有重叠、有区别。“文学创作无不是自我表现。狂人所象征的应是鲁迅灵魂中另一半自我。”[4]这便是现实作者和“余”的重叠之处,但“余”是一个扁形人物,终究比不得活生生的人。“我”与现实作者也非同一概念,“我”只存在于文学世界,是现实作者在文学世界里的替身,代替现实作者作叙述工作,他被作者赋予了背景与文化的文学人物。“我”和“余”是同学关系,虽是如此,却有强烈的文化和道德冲突,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新道德与旧道德的冲突。“以文言形式写就的这一段小序不仅从语言形式上体现着因袭和守旧,而且以“余”的保守和媚俗为狂人“我”的出场做好了叙事准备:正是这个和‘余’、和世人截然不同的“我”,道出了世俗社会的‘吃人’本质,也就是说,在‘余’和世人眼里被视为‘反常’的狂人却绝对是那个常态社会的非常态的无情揭露者、批判者,从而‘小序’和‘日记’具有强烈的互相颠覆、否定和消解的作用。”

[5]而正文与序文不同,“《狂人日记》的正文用‘新’白话叙述,而序文偏用‘旧’文言写成,两个不同的叙述者,隐含着两种悬殊差异的价值,把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反叛传统的白话文本套在另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基本上合乎传统叙事规范的文言文本之中。”[6]狂人的世界不合常理,可是这样一个不合常理的世界确是为大多数人承认的常态世界。都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但独战多数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得起的压力,振聋发聩的鲁迅式的思考便是独战多数的成果,《狂人日记》是其一。

在日记里,我们惯用天气、风景的心外物起兴开篇,都说境随心转,月光与黑夜在日记中频频出现,便是一条重要线索。一则中,“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2

狂人的“狂质”便开始显露出来,认为周遭外围的人事物都是针对自己的,月光是异质世界里的一束光,代表着狂人那个世界的强弱,日光便是常态世界的代表,月光萤火,怎堪与日争辉;二则中,“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狂人认为月光与自身情形相关联,“全没月光”,如同没了依侍,认为大事不妙,就像彗星划空,必有灾祸一样,那是一种对月光的依赖和信奉,是黏着在血液里的不可剥离的信念;六则中,“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夜与月是同一时光出现,没有月光的夜即是黑夜,黑夜是“全没月光”的进一步恶化;十则中,“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都说黎明前的黑暗是最深的,这也是旭日东升、回归常态的前兆了。不论这说法正确与否,月光与夜别具内涵是必然的,值得我们进行更深一层的探讨。

从狂人的角度看全篇,是“常人——狂人——常人”的转换过程,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管何事何物都不可能永远保持一种不变的状态。《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癫狂”的,但是作者鲁迅不能一直让狂人一成不变地处在“癫狂”中,必须有所改变。这个“变”可以是狂人的“狂”不能再存于这样一个“常态”世界之中,不是为人伤便是自戕,走向毁灭;也可以是狂人“痊愈”,回归于多数人都普遍接纳的常态世界,成为狂人之前所倾力指责的“吃人世界”里的一员,成为“吃人”的人。就像是月圆月缺一周过程,“狂人仿佛向外兜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正文中的十三则日记实际上是一个‘正常人’被抛出‘正常’的生活轨道后对‘正常人’的关照,或者说是一个‘反常’世界的人对‘正常’世界的‘反常’观察和‘反常’记录。”[7]狂人的深切指控历历在目且触目惊心,却不了了之,以一个怪异而合理的圆周结束,可见当时世界之怪异非常。曹禧修教授针对《狂人日记》这样怪异的现象提出了“反比例结构”,对于狂人存在的特质做了一种概括性评述。“狂人在精神病学意义上癫狂的轻重程度与他在社会文化学意义上对中国社会‘吃人’认识的清醒程度正构成反比例。”[8]在精神病医学角度上来讲,十三则日记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理表现日渐严重的患者自叙日记,具有医学临床价值。但是,在文学表现力上,文本的步步深入是对读者一波又一浪的冲击,不停地涤荡着每一个有着“医者”身份的读者。

注释:

[1]范伯群、曾华鹏:《鲁迅小说新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第11页。

[2]曹禧修:《鲁迅小说诗学结构引论》[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50页。

[3]吴秀明,李杭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评》[Z],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7页。

[4]魏建,吴义勤:《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解读十六讲》[Z],山东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第13页。

[5]吴秀明,李杭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评》[Z],浙江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7页。

[6]曹禧修:《鲁迅小说诗学结构引论》[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46页。

[7]曹禧修:《鲁迅小说诗学结构引论》[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55页。

[8]曹禧修:《鲁迅小说诗学结构引论》[C],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153页。

3

参考书目:

[1]闵开德,吴同瑞:《鲁迅文艺思想概述》[M],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2]陆耀东,唐达晖:《鲁迅小说独创性初探》[M],湖南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3]李煜昆:《鲁迅小说研究述评》[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4

 

第二篇: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的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

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诊断不一致时的

追踪与讨论的规定与程序

在手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病例中当出现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病理报告与术后病理报告诊断不一致时,相关科室应开展追踪、讨论的程序。

1、病理科科主任组织科内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病例的讨论(2周内),分析两者诊断报告不一致的原因和存在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原因并准确记录:

(1)术中快速冰冻切片送检标本手术医师取材是否准确;

(2)申请冰冻切片诊断的病例是否符合进行冰冻切片诊断的要求;

(3)病理取材是否规范,有无遗漏病变;

(4)病理技术员制片是否优良,有无影响切片诊断的因素;

(5)诊断中是否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

(6)有无请高级职称病理医师复诊;

(7)术中病理医师与临床手术医师是否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等。

2、明确存在的问题后,对发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分析,提出针性的改进措施,同时针对相同科室、送检相同部位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的病例进行复查、追踪,落实改进措施,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3、病理科应与临床科室进行交流,讨论出现诊断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以及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4、出现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病理报告与术后病理报告诊断不一致的病例必须每月及时上报到院质控科,有原因分析和整改措施,追踪落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