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昭通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连同《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昭通发展进程中历经艰辛而又成就卓著、突破困局而又奋起直追的五年。五年来,面对破坏严重的地震、极端恶劣的冰雪、百年不遇的干旱以及冲击巨大的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和复杂考验,在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抓机遇,埋头苦干求实效,经济社会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谱写了昭通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历史新篇。

五年来,我们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砥砺奋进,锐意进取,经济综合实力跃上了新的台阶。全市生产总值由20xx年的170.9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379.6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从3367元增加到7075元,年均增长1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8.5亿元增加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从37.2亿元增加到146.6亿元,年均增长31.6%,累计达45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93.4亿元增加到356.1亿元,年均增长30.7%,累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077亿元,相当于“十五”的4.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3%,达到105.7亿元,增加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达到12295元,增加47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3%,达到2768元,增加1468元。

五年来,我们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把握关键,突出重点,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新的步伐。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农业增加值达到74.1亿元,年均增长5.4%。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产量达到176万吨。农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马铃薯、苹果、天麻、蚕茧产值年均分别增长8.6%、5%、13.4%、10.8%、8.2%。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速,工业投资增长迅猛,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达到132.6亿元,是20xx年的2.1倍。烟草、能源、化工、矿冶、建材产业健康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提高到95.2%。第三产业增势强劲,增加值年均增长11.8%,达到130.7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累计接待游客1882万人次,实现总收入58.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4.5%和34.3%。房地产业稳健发展,累计投资57.3亿元,年均增长44.7%。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5︰36.9︰38.1调整为19.5︰46.1︰34.4。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善发展条件,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等机遇,着力缓解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水富至麻柳湾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新增和改建高等级公路774公里、通乡油路1771公里、通达工程7220公里,124个乡镇通油路,1225个建制村实现通达。水富港扩建工程投入运行。扎实抓好水利建设,新建水库

10座,完成“五小水利”工程近10万件,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4座,新增和恢复库容7956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43万亩,水利有效灌溉保证率提高了7.7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电力建设,金沙江水电开发援建工作扎实开展,500千伏永丰变电站、2座220千伏变电站和8座110千伏变电站相继投用,电网建设累计投资45.4亿元,解决了8万户农村无电人口的通电问题。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率从17.2%提高到21%。教育、文体、卫生、计生、民政、移民等基础建设投入大幅增加,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投入使用。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建设发展环境得到了新的改善。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30个乡镇撤并工作圆满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结束,减轻农民负担、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组建了开投公司、交投公司、城投公司,累计融资103亿元。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138户企业改制任务全面完成。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和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实现全覆盖,富滇银行落户昭通。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打造“今日昭通效率”为着力点,行政管理改革逐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至79项。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举办了一系列招商活动,一大批企业纷纷入驻昭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累计协议引资1317.8亿元,到位市外资金314.8亿元,分别是“十五”的3.9倍和6.7倍。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累计投入教育专款44.98亿元,是“十五”的6.9倍,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进步,顺利实现“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持续发展,在校生增至9.5万名。高等教育逐年提升,师专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7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医疗建设项目1120个,千人拥有病床数提高到1.91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参合率提高到96%,累计减免资金15.2亿元。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得到妥善处置。科技工作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创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8%。文艺创作和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乡乡有文化站目标基本实现,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效明显,成功承办了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强势推进人口计生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8.16%。,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初步扭转。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2.6%。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方志编纂、外事侨务、老龄、气象、人防、档案等事业全面进步。

五年来,我们坚持解决民生问题,创造条件,积极作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认真落实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岗位 10.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增至116.7万人,是20xx年的4.2倍。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稳步提高保障标准,累计发放保障金15.4亿元,受益人口增至58.7

万人。抓好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累计发放生活救助金2.3亿元,投入民房恢复重建资金3.1亿元,完成恢复重建5.7万户。新建农村敬老院14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从不足0.9%提高到16%。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实施廉租住房建设99.7万平方米、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9.9万户。市直机关事业单位住房货币化补贴启动实施,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普遍提高到10%以上。整合资金11.4亿元,建设新农村示范点2576个。改造茅草房

9.8万户,巩固和解决了48.2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高度重视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移民的合理诉求,移民搬迁安置稳步推进。

五年来,我们坚持提高施政水平,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明显提高。“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市通过省级验收。治安防控网络逐步健全,“平安昭通”创建成效明显,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切实加强安全监管,深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取得新成效。注重做好宗教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不断提高。率先在全省推行政府公共绩效考核管理,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扎实有效,政府执行力、公信力和勤政、廉政形象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们全面落实省人民政府昭通专题工作会议精神,直面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不动摇,真抓实干不懈怠,一心一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20xx年工作主要呈现出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为“十一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2%,超目标3.2个百分点,创造了“十一五”期间的最高增幅。第一、二、三产业发展经受住了时局考验,实现了持续稳健攀升,增幅分别达到4.9%、19.9%和12.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再创历史新高,分别增长23.2%和3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6.1亿元,增长41.4%,比既定目标高16.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0.4亿元、贷款余额286.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34.7%和34.2%,年度新增贷款73亿元。

(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扩大融资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快步推进。争取项目资金56.2亿元,其他渠道融资43.1亿元,为各项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8条二级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投资53亿元,其中镇威、凤威公路提前通车;实施通乡油路工程473公里、通达工程1900公里、客运站点建设15个。水富铜锣坝、镇雄林口水库枢纽工程完工,彝良双河等重点水利项目加快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实施力度加大,解决了50.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镇雄、威信500千伏送电工程加紧建设,220千伏水富输变电等工程投入运行,电网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城镇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完成投资37.9亿元。中心城市重点项目实施力度加大,二环路和南通道基本贯通;绥江新县城建设有序展开,其他

县城建设稳步推进,一批精品特色集镇和重点集镇相继建成。

(三)农村发展态势良好。不断强化“三农”工作,落实惠农补贴5.7亿元,新建农村沼气池4.9万口,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29.5万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创建粮食科技示范样板468万亩、万亩高产示范片96个,完成烟叶生产设施建设1280件,收购烤烟111.2万担,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48.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新增涉农企业10户,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5.6亿元。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整

乡推进试点和片区开发稳步进行,743个整村推进项目有序实施,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 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效益明显,培训农村劳动力12.8万人次,其中11个夜校点培训3.4万人次,累计输出农村劳动力123.5万人,实现务工纯收入71.5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提高到50.1%。

(四)骨干产业持续壮大。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增加值增长19.5%。镇雄、威信煤电项目分别完成投资14亿元和17.1亿元,水富、巧家、镇雄水泥生产项目顺利投产,鲁甸年产20万吨轻钙、云天化年产26万吨甲醇等项目加快建设,昭阳年产10万吨电解锌和褐煤化工等项目筹建进程加快,卷烟、原煤、电石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工业结构逐步优化,非烟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3%。金沙江水电开发进展顺利,中小水电新增装机31万千瓦。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建成标准厂房17万平方米,入园企业103户,实现工业增加值27.3亿元,增长74%。水富大峡谷温泉二期工程完工,昭阳大山包、大关黄连河等景区景点建设完成投资1.31亿元,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物流园区、专业市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乡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五)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制定和落实鼓励外来投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建设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迈进。举办昭通资源深圳推介会、昭通苹果上海推介会等会展,开展昆明昭通商会回乡创业座谈、深圳企业家昭通投资考察等活动,先后与云南工投集团、云南煤化工集团、广东佛山玩具协会等企业和行业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云南龙威集团、星耀集团等一大批企业成功落户昭通,昆钢大关水泥生产、省耕塘片区开发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或即将启动。签订招商项目96个,协议引资446亿元;到位市外资金125.7亿元,增长47%。积极加强与毕节、凉山、宜宾等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在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协作共识,区域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六)民生保障明显加强。“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58.9万平方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免资金比全面实施之初的20xx年净增4.35亿元,完成防氟改炉改灶17.5万户,免费为4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1.48万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全部完成,市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成功举办。计划生育率提高了7.3个百分点,达到8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9.5%和38.3%。巧家、水富、威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和异地联网,覆盖面扩大到21.3万人。兑付各类社会保险资金6.98亿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74亿元、临时救助金3751万元。启动廉租住房建设36万平方米,建成1418套。争取和落实救灾资金3.5亿元,积极主动地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应急抢险、抗灾救灾的硬仗。科技、文体、治安防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七)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实施重大决策听证100项、重要事项公示822项、重点工作通报2269项,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进一步下放中心城市建设管理权限,有效解决了关系不顺、职责交叉等问题。加强政府公共绩效考核管理运行监督,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强化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工程项目、土地利用、矿产开发等重点领域廉政监察不断加强,违纪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大,处分违纪人员324人,问责干部118人。

各位代表!“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五年的实践充分表明,加快发展始终是全市各级各部门的第一要务,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紧抓好第一要务,全力推进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实现新的跨越;必须坚定不移转变发展方式,抓紧抓好骨干产业培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不断增强持续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实施投资拉动战略,抓紧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全面夯实发展基础;必须坚定不移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抓紧抓好民生保障,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致力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定不移解放思想,抓紧抓好机制体制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促进开放,用开放的举措推动发展;必须坚定不移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抓紧抓好工作落实,用发展的实际行动鼓舞士气,用发展的丰硕成果凝聚民心。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全市经济发展最快、社会进步最大、民生改善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通过五年的艰苦努力,历史悠久的昭通大地发生了深刻而又巨大的变化,勤劳智慧的昭通人民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这是省委、省人民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昭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昭通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发展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缓慢,发展不够、发展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始终是昭通最主要的问题;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交通网络不完善、公路等级较低,农业水利化程度不高、工程性缺水严重,城镇化水平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相当明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存在诸多矛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压力增大,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充分,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不少,改善民生任重道远;政府自身建设存在差距,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促进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昭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推进富民强市新跨越的黄金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昭通的发展将迎来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国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启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并把乌蒙山区列为重点扶持区域之一,为昭通从根本上改善基础条件、加快发展步伐、缩小发展差距提供了有力支撑;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陆续制定一系列前瞻性、突破性的优惠政策,为昭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双向大走廊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国际国内经济格局深入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为昭通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建立现代产业

体系提供了重要契机。机遇稍纵即逝,发展时不我待。我们一定要抓住各种机遇,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顺势而谋、趁势而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八届十次全会、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及《中共昭通市委关于制定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组织编制了《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进一步勾划了发展蓝图,细化了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工作任务。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四基地一屏障一走廊”。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产业基地、新型载能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双向大走廊(中国内地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云南通往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中国内地的大走廊),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区域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新兴增长极。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坚持“12346”的发展思路。即坚持科学和谐发展这一主题,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体制机制两个关键,打牢交通通信、水利设施、城镇建设三个基础,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着力发展烟草、能源、煤化工、矿冶建材加工、农特产品加工、文化旅游六大产业,着力推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山区经济与水域经济、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城镇经济与乡村经济联动发展,加快乌蒙山区、革命老区脱贫步伐,突出大交通、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大扶贫和城市大建设重点,融入成渝经济区、挺进长江经济带,全力推进昭通经济社会跨越式、赶超式发展。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形成“一圈一轴一带一片区一门户”的生产力布局。即以昭鲁一体化为重点的昭鲁彝大一小时经济圈,以昆水公路和内昆铁路为依托的昭水发展轴,沿金沙江热区资源经济带,镇雄、威信特色经济片区,把水富县城建设成为云南参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合作的重要门户城市。

《纲要》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力争突破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力争累计完成5000亿元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突破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达3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达5000元以上;城镇化率达3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任务。

在“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千方百计扩大投资,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昭通正处于加快开发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投资依然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始终把投资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一批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的强劲增长,推动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促进发展能力的持续增强。

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原则,把投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领域。围绕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公路建设,力争通车里程超过2万公里,等级公路比例达到60%以上;配合抓好铁路项目建设,推动昭通机场迁建,提升水富港航运能力,加快形成有效衔接、立体支撑、广泛辐射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国家加快水利发展的机遇,制定实施“振兴水利”行动计划,集中推进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五小水利”项目,新增库容4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突破14亿立方米。加大骨干电网建设力度,提高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电力保障能力;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农村户表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坚持多渠道挖掘增量、多元化扩大总量,进一步增强投资活力,确保投资保持科学持续增长。加强协调争取,努力使一批重大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计划盘子,力争上级安排的项目资金逐年明显增长。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探索财政投入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前期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项目可行性水平。规范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管理,逐步增强融资能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领域。

(二)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既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内生动力、提高综合实力的根本途径。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和扎实的举措,立足实际,依托资源,积极培育和构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支撑强劲的产业体系。

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走突出优势创特色、点面结合扩规模、依靠科技促发展、拓展市场增效益的路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力争到“十二五”末,农牧副之间的比例达到30︰40︰30,粮经种植比例达到40︰60。抓好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切入点,提高农业八大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农产品转化增值,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培育组建专业合作组织超过700个。通过努力,使第一产业产值超过15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点涉农企业增至10家以上。

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走工业强市的路子,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确保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以上。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力促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支撑力大的骨干项目启动建设。巩固提高烟草及其关联产业。大力支援金沙江水电开发,做大做强能源产业,形成以水电为主、火电为辅和煤炭、新能源加快发展的多元化能源产业格局。切实推进电矿结合,突出打造煤化工、硫磷化工和矿冶建材产业,提升新型载能产业发展水平。把壮大主导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抓好产业转移承接,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成长壮大,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3%以上。

加快发展以文化旅游、金融、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和扩大消费需求的战略重点,全面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2%。整合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景点景区开发和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积极争取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到昭通设立分支机构,促进金

融租赁、票据融资等金融业务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地方企业上市融资,增强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培育物流企业,加快建材、农特产品等大型专业物流市场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网络等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促进服务业迈上新台阶。

(三)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区域协调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改变昭通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推动城市的思路,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农村活力,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增加农村公共投入,增强农村自我积累和加快发展能力。坚持规划引领、连片打造、重点示范,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实施粮食丰产计划,确保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坚持就地就近转移、返乡创业、异地输出并举,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45万人以上,务工纯收入要达到126亿元以上。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式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每年巩固和解决10万以上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协调互补的城镇体系,到“十二五”末城镇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8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和品位,到“十二五”末建成区面积要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50万人。切实加快镇雄、水富两个次中心城市和其他8个县城、重点集镇建设,不断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建立职责明确、高效规范的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启动实施农民宅基地、承包地置换试点改革,推动城镇与农村统筹协调发展。

(四)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我们要始终把造福全市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惠民之策,全力办好利民之事,认真解决事关各族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群众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奋发地共创幸福美好生活。

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社会繁荣进步,努力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坚持人才兴市,优先发展教育,提高“两基”水平,抓好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使幼儿入园率、高中毛入学率均达60%以上,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高等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 年。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保障。抓好科研合作、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创新基地和服务平台建设,认真实施科技项目,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切实解决农村学科技难的问题。积极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广播影视事业,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重视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着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民生改善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迈进。认真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快建立基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社会保险参保达到560万人。完善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专项救助相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福利慈善事业。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管理,抓好廉租保底、公租解困、农村危改、

抗震安居等项目实施,力争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105万平方米,完成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5万户,促进住房货币化补贴全面实施。注重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强社会治安、信访接待、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社区建设等各项社会管理,努力创造更加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五)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建设事关发展全局、事关长远未来。我们要强化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观念,正确把握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深入实施“七彩云南·昭通保护行动”,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致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按照以控为主、控导结合的思路,保持人口计生工作的强劲态势,降低人口生育水平,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强化人口计生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抓好“一放二扎”等硬性措施落实,注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争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促进群众生育观念不断转变,努力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

积极推行总量控制、双向调节、差别管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合理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确保土地总量动态平衡。坚持资产化管理资源,依法加强优势资源集中管理和开发。着力实施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力争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上升到85%。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地质灾害防治保证金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有偿使用,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村能源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大工程,大力实施“森林云南·昭通行动”。围绕构建生态屏障,治理水土流失3000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390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35%。加强渔洞水库、昭阳大山包等重点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产能。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力争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70%以上。

(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我们要以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承担责任的胆识和气魄,观念上先人一步、办法上高人一筹、动作上快人一拍,坚定不移推进改革,毫不动摇扩大开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着眼于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稳步务实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积极有效化解各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解决农村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等发展难题。加大殡葬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开展行政审批集中统一办理工作,推动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

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开放型、外源型经济。充分发挥连接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攀西六盘水地区的优势,深入推进区域发展协作,积极扩大与长三角、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等区域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互利共赢空间。以能源、化工、制造、新型载能和生物资源开发等产业为重点,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项目。积极采用直接投资、经营权转让、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力争利用市外资金累计突破1000亿元。

三、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安排

20xx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面抓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始终保持奋发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奋力拼搏,真抓实干,确保既定目标圆满实现,努力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头、起好步。

根据“十二五”目标任务和当前发展态势,20xx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以内,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任务。

今年要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业农村工作。

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农业增加值要完成79亿元,粮食产量达到185万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注重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改造中低产田地26.5万亩,完成60个自然村村容村貌整治,启动建设600个新农村示范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优化,使农牧副之间的比例调整为40︰50︰10,粮经种植比例调整为55︰45,玉米、马铃薯生物多样性科技标准化种植覆盖率达95%以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加强特色优势农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启动2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使马铃薯、苹果、蔬菜、天麻、蚕桑、魔芋、竹子、核桃种植规模达到510万亩,畜牧业产值增长15%以上,完成烤烟收购100万担。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增规模以上涉农企业15家、专业合作组织50个,使农产品加工规模达到4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27亿元。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累计转移输出125万人,实现务工纯收入80亿元。扎实抓好片区开发、整乡推进等扶贫项目,实施700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工程,巩固和解决1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千方百计抢工期、抓进度、保质量,确保在建二级公路按期完工并顺利锁定债务。实施900公里油路、通达工程、行政村公路硬化和10个农村客运站建设。加快昭麻高速公路和彝良至牛街、镇雄至牛场二级公路前期工作。抓好成贵铁路昭通段征地拆迁和援建工作,协调加快攀昭毕遵铁路和隆黄铁路前期工作进度,争取启动渝昆铁路前期工作,认真抓好昭通机场迁建前期工作。继续强化水利普查工作,抓紧推进10件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启动巧家小海子水库建设,力争鲁甸月亮湾水库开工,完成9座小(一)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大

昭鲁大型灌区工程实施力度,推进永善云荞水库等灌区配套建设,实施4万件“五小水利”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5万亩,解决52万农村人口和21万农村学生饮水安全问题。加快500千伏甘顶输变电和镇雄、威信500千伏送电工程建设,推动城网、农网优化升级,基本解决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全力以赴抓好中心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古城恢复,积极推进城市管理机制创新,完成昭鲁城市走廊工程任务,加快昭鲁一体化进程,提升县城发展水平,打造11个特色乡镇和40个重点集镇,力争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不低于20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不少于10平方公里。

(三)抓好工业项目建设。

创新工业发展举措,扩大工业经济规模,工业增加值要完成167亿元,增长22%。加强工业经济运行服务,促进烟草、矿冶、建材等行业持续稳步发展。做好金沙江水电开发援建工作,确保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建设和白鹤滩水电站筹建顺利进行。抓好中小水电开发,新增装机14万千瓦。力促镇雄和威信煤电一期、云天化年产26万吨甲醇等项目尽快投产,加快得云水泥、华新水泥等在建项目实施进度,推动昭阳电解锌、玩具加工基地等具备条件的项目按期开工,争取新增重大工业项目投资150亿元。抓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引企入园步伐,确保新增入园企业30户,园区工业产值突破85亿元。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力争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8%。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要突破150亿元,增长12%。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性、实用性金融产品,确保新增贷款8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抓好大关黄连河、昭阳大山包和威信红色旅游等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沿昆水公路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接待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亿元。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物业、家政和养老等新兴服务业。加快昭阳、镇雄、水富等物流园区和物流市场建设,推进水富港申报国家一类口岸和综合保税区各项工作。加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认真落实扩大消费政策,积极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需求持续稳定增长。

(五)推动社会事业进步。

认真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巩固“两基”成果。加强学校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完成市幼儿园迁建和20所乡镇幼儿园建设。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市民族中学迁建和市职教中心建设。完成师专新校区二期工程,确保实现“专升本”目标。加强科技项目实施管理,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抓好医疗卫生项目实施,完成市中医院迁建,强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监管,推进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市博物馆建设,实施300户农家书屋、700个行政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度。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抓好民族乡建设,注重发挥宗教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推进老龄、残疾人、妇女儿童、统计调查、方志修编、档案管理、气象水文、外事侨务、社会科学、红十字会、邮政通信等事业发展。

(六)拓展对外开放领域。

坚持改革促开放、开放促开发、开发促发展,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改善环境、增强活力、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抓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施力度,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倾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川、滇、黔毗邻地区沟通协作。积极组团参加昆交会、珠洽会等会展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和推介,加大引企入昭力度,努力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昭通,积极争取更多的项目落户昭通。全面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强化招商项目跟踪问效,着力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力争到位市外资金150亿元。

(七)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全面落实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2万个,扶持5000人实现自主创业。认真总结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争取增加2个县列入试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达到150万人。积极推行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切实提高住院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力争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农村低保人口达到49万以上。加强低保资金监管,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新建廉租住房6300套、公租住房6200套,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1.5万户。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增强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高度重视物价问题,加大价格监测和执法力度。坚持质量兴市,推进标准化工作,提高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高度重视移民工作,加快移民安置房和迁复建工程建设进度,依法解决移民群众合理诉求,努力保障移民稳定。以“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为目标,大力抓好以产业培育为重点的移民经济建设,扶持移民群众发展致富,用发展来促进移民稳定。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两抢一盗”等突出治安问题,不断增强“平安昭通”创建的实效。健全重大决策事项风险评估制度,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能力建设。深入落实信访责任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切实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不稳定因素。深化交通、煤矿、消防、非煤矿山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严肃查处事故瞒报行为,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九)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坚持高位推动与重心下移相结合,深入落实人口计生工作措施,计划生育率要达到90%。认真实施绿化造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完成营造林103.5万亩,改造中低产林10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水土流失治理480平方公里、土地石漠化治理15万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6.84万亩。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区建设管理,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启动治理中心城市利济河、瓦窑河。健全矿政管理机制,组建市级矿业开发投资公司,推动矿产资源规范、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加强环保执法,有效控制污染排放,提高节能减排实效。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努力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

(十)注重政府自身建设。

围绕务实、创新、和谐、廉洁的要求,深化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监督,严格执行市人大各项决定和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建议。启动实施“六五”普法和“四五”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发挥职能作用。完善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制度体系和落实机制,抓好政务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促进政府依法高效履行职能。完善政府公共绩效考核管理,加强政务督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行政问责,以良好的政风推动工作落实。深化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提高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实效,严肃查处违纪案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驻昭部队是保卫国家的坚强柱石,是昭通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我市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拥军优属、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工作,积极支持驻昭部队搞好现代化建设,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各位代表!新蓝图汇聚新力量,新起点孕育新希望。让我们在中共昭通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锐意进取,同心同德、阔步前进,为推进昭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