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 研究综述 《批评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之比较》

二、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是 20世纪 70年代末至 80年代初由批评语言学发展而来的一种用于语篇分析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是 Fa i rclough , Fo w ler , K ress ,vanD ij k , vanLeeuven , W odak等。其代表性的论著如语言与权利 ( Fai rc l ough1989) , 语言、 权利、 意识形态 (W odak1989)以及话语中的偏见 ( vanD ij k1984)标志着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他们或者以语言分析为主,或者从社会理论出发,对语篇的语言特征并不分析描述, 或者把社会理论与语言特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他们研究的不同侧重点, 可以把这些学者分为以 Fa i rc l ough为代表的兰卡斯特学派( Lancaster Schoo l )的社会变革论, 以 W odak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V iennaSchoo l )的语篇历史法,以 W et h -erell为代表的拉夫堡学派 ( LoughboroughSchoo l )的话语心理学, 以 K ress和 V anLeeuw en为代表的社会符号学,以 V anD ij k为代表的社会认知法等等。其中, Fa i r -clough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贡献尤为突出。

  Fai rcolugh提出了独特的话语概念, 即: 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作为意识形态的实践,它介入到社会中建构和改变社会的现实和政治关系。Fai rc l ough认为任何话语都可以同时视为一种三维的概念:语篇 ( tex t),口语或书面语; 话语实践 ( d iscoursepractice)和社会实践( soc ialpractice)。话语的这一性质要求话语分析也必须是三维的:对语篇的语言学描述 ( descri pt i on); 对语篇与话语实践过程之间的关系做出阐释( i nterpreta -t i on) ;对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关系做出解释( ex -plainat i on)。Fairco l ugh将这种三维话语和话语分析观图示如下:

  此图为我们提供了将语言描述与社会语境的描述结合起来的方法。这个分析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兼顾了语言分析和社会分析,并且从权力、 意识形态及社会结构的角度解释语言特征。由于批评话语分析采取的是话语分析的社会取向,在解释话语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采用了 Halli day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从语言的三元纯理论功能,即: 概念 ( i deational)功能、 人际( interpersonal )功能和语篇 ( tex tua l )功能入手, 分析话语在社会意义上的建构性,即话语有助于说明、 组成并建构社会现实、 人际关系及知识和信仰。

详细描述见《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框架探讨》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与方法》

   (理论的发展)批评性话语分析( cri tical discourse analysis)诞生于20 世纪70 年代。Hall 等人[ 1]于1980 年出版了文化、 媒体与语言,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1972- 1979 年间撰写的, 其中有不少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文章。Fairclough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说, 该书收集的所有论文都是他在1983- 1992年间写的。[ 2] ( P1)有些学者认为,Fai rclough于1989 年出版的专著语言与权力才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奠基石, [ 3]这样似乎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诞生时间推迟了许多年,但我们认为70 年代是它的雏形期,而80- 90 年代则是它的成熟期。

   (Fairclough的理论) Fairclough[ 2] [ 10] [ 11]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 ( 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socialpractice) ,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 影响社会过程。[ 4] ( P22) ( 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 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 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 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 2] ( P259)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三、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原则

Fairclough 和Wodak 以1985 年12 月17 日BBC 第3台播出的卡尔登对撒切尔夫人的采访为例,阐述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在理论和方法上应遵循的八条原则。[ 9] ( P268- 280)

1. 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   对社会发展和矛盾在语言和其他符号中的表现

进行剖析,而不是为了纯语言研究而分析语言的运用。

2. 话语反映权力关系   批评性话语分析强调权力关系在话语中的体现。

3. 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   话语与社会文化实际是一种辩证的同构关系, 即互

相包含、 互相影响。

4.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   既然话语具有上述功能,它自然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 即通

过特殊的方法描写和建构社会,再现权力关系

5. 话语具有历史关联性   话语不可能在真空中产生,也就不可能在没有历史背景作参

照的情况下得以解读。

6.语篇与社会的关系是间接的   社会文化结构及其演变过程与语篇之间自然有关联,

但其关联是间接的。

7.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   对不同的听/读者来说,由于情感、 阶级地位、 种族、 性别、 年

龄、 态度、 认知图式以及信仰的不同,尤其是由于对有关背景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同一语篇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8.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社会行动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种社会行动( social action) ,其宗

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促进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进步。

四、 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1. 系统功能语法分析

系统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功能: 表意功能、 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 18] [ 19]及物系统

是表现表意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Hall iday认为及物系统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 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 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现实世界中的同一过程,在语言上却可以用及物性系统中不同类型的过程来叙述,或者用同一过程,但变换参与者的位置。选择哪一种过程, 怎样安排参与者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识形态。

2. 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

Bakhtin 语篇体裁理论强调话语实践的多产性和创造性,多产性和创造性来自语篇的异质

性,也就是语篇交织性。任何语篇都是以现存语篇为基础并在诸多语篇体裁中选择的结果。

Fairclough 发现当代英国的公共机构有 商品化的趋势, 从话语方面看,主要表现在话语秩序

的重组和语篇体裁的交织上。他发现公共机构话语日益 聊天化( conversationalization) ,原来

的公共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秩序被打乱,二者疆界各有伸缩。他认为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

疆界变化部分地通过这种话语实践的变化而得以实质化。

3. 话语历史背景分析

Foucault 强调话语的历史性。他的观点影响了德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家,如Utz Maas 认为

 话语是与社会实践紧密相关的语言形式,只有将话语同社会实践的历史联系起来,话语分析

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他批评篇章语言学只津津乐道于对语篇内在特征的挖掘上, 提倡以历

史背景为重心的话语分析,并用这种方法对德国纳粹领导人的演讲、 学生领袖的演讲、 口号和新闻报道作过犀利的批评性分析。[ 9] ( P267)德国的Siegfried Jager也深受Foucaul t 的影响, 认为话语是跟行为和权势有关的被制度化和规约化的语言形式,话语是历史长河,任何话语都有其历史渊源, 它既影响着现今又决定着未来。他与妻子对德国新右翼分子所编辑出版的所有报纸和杂志(特别是其中的引语、 典故、 隐喻等) 进行分析, 发现里面隐藏着侵略性、反民主主义和种族隔离等思想意识。

认知 局部语境和宏观语境【 范戴克 van Dijk 】《社会认知分析与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领域《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出现于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批评话语分析( C ri t ica lD iscourseAnalysis , 简称 CDA )正是深刻洞悉了这两个方向的缺陷与优势,力图把话语的文本分析与话语的社会政治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多向度跨学科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批评话语分析与传统分析话语不同之处在于它把传统上以文学语篇为对象的文体学分析技巧广泛应用于对非文学语篇的分析上,特别重视语言、 语篇和社会结构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 Fa i rc l ough认为批评话语分析在于揭示语言是如何通过特定方式建构世界中的人、 物和事件的。它所研究的话语形式包罗万象, 非常广泛: 既有官方文件、 法律文书等公共话语形式, 也有旅游手册、 商品广告、 服务手册等商业广告,还有电视、 报刊, 甚至学校的招生广告。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批评话语分析是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的关键词是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透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旨在揭示权利阶层如何运用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行动, 以维护和获取支配和控制产生的各种利益。

四、 批评话语主要分析模式[A1] 

批评话语分析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因为研究兴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话语与社会的关系是辩证的。语言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关系,他们之间是由中介体联系在一起的。对这个中介体的研究就构成了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1 . Fa i rc l ough的话语实践分析法 (D iscursive Practice) :

Fa i rclough主张话语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既能复制和改变知识、 身份、 社会关系(包括权利关系) ,同时又受制于其他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结构。 话语与其他社会向度是一种双向关系,这个观点在 Fa i rc l ough的理论中占有中心位置。Fai rclough认为社会结构是一种社会关系,既存于整个社会, 也存在于具体机构, 是由话语成分和非话语成分构成的。例如, 对于建桥工程,桥梁的具体建造就是非话语实践, 而新闻报道和公共关系就是话语实践。

     Fa i rclough为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建构了有效的分析框架, 主张话语和话语分析应在三个向度上进行。在他看来,任何话语事件都可以被同时看做一个文本、 一个话语实践的实例、 一个社会实践的实例。分析也应该在相应的文本、 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向度上展开。文本指口语、 书面语、 视觉形象以及他们的组合形式,针对文本向度的分析包括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语言学研究。话语实践包括文本的生产和消费,话语实践分析关注文本作者如何利用已有话语和体裁创作出文本,而接受者如何利用现成话语、 体裁消费和解释文本,关系到文本生产和消费的社会认知。[A2] 社会实践分析要考虑话语实践是否复制、 重建现存的话语秩序, 以及对社会实践带来的后果。话语实践是联系文本和社会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话语实践,也就是人们使用语言生产和消费文本的过程,文本才能塑造社会实践同时也被社会实践所塑造。同时,文本(语言形式特点)影响文本生产和消费过程。那些生产者用来生产文本以及接受者用来解释的话语和体裁都有特定的语言结构, 而他们又塑造了文本的生产和消费。

Fa i rclough一直非常关注社会变化,互文性分析是其分析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互文性分析是话语实践分析的重要手段,是联系文本变化和社会实践变化的纽带。互文性的分析对社会变化的研究具有极强解释力。Fa i rclough是批评话语分析发起人之一,在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Fai rclough的话语分析模式甚至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批评话语分析学派中最系统和完备的, 为大众话语的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2 . Van D ijk的社会认知研究( Soc ial Cogniti on):

Van D i 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是批评性研究,所以这种话语分析应该表明 态度, 关注社会问题, 尤其是话语在生产和复制权利滥用和统治中的作用。V an D ij k认为权利涉及控制,而控制又与认知有关,即一个有权利的群体不仅可以限制另一些群体的行动自由,而且也影响他们的思想。正是在这关键一点上批评话语分析可以发挥作用:操控他人的思想基本上是话语的一种功能。理解和阐释与权利相关的话语结构就是要揭示产生这些结构的社会过程和认知过程。

Van D i jk因话语分析的多学科性而把他的分析方法命名为话语 社会 认知三角 ( The D iscourse-C ogn i t i ve- Soc i e ty Triang le)。 V an D ij k将社会结构、 群体、 关系以及诸如解释、 思维和争辩、 推理和学习等思维活动的社会公认的在生产形式定义为社会认知。他认为尽管在话语结构和社会结构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这二者之间通过个人和社会认知这个介质发生联系,而认知正是许多 CDA研究中所缺失的环节,所以这些研究无法解释社会结构如何影响话语结构,而话语如何体现、 巩固和挑战社会结构, 又是如何使之机构化、 合法化。文本和语境是 V an D ij k分析框架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文本部分着重分析新闻话语不同层次的结构; 而语境部分则分析与文本结构生产相关的认知和社会因素、 条件、 局限性等,其目的是分析文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根源。Van D ijk的分析方法就是从文本参与者的社会认知角度来研究文本的生产过程和理解过程, 这样文本结构就与文本生产的意识形态、 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而文本与文本结构环境、 宏观社会环境联系了起来。

3 . Wodak的历史话语分析法(H istorical- D iscourse Ana l ysis) :

Wodak注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和分析话语,历史话语分析力求尽可能多地综合话语事件产生的原历史材料信息以及相关历史背景信息, 同时考察某一类话语在特定时期的历时变化。历史话语分析认为只有将话语置于社会实践的历史中研究, 话语分析才有意义也才有可能。Wodak与历史学家、 政治学家合作,综合各种历史资料,对话语的不同层面进行剖析和阐释,分析了奥地利国内的反犹太人倾向。他们采用历史话语分析法对 1986年瓦尔德海姆总统竞选时期的公共话语进行分析, 追踪反犹太典型形象形成的根源。该研究揭示对犹太人歧视在语言上的表现。 Wodak在 20##年开始关注研究欧盟国家的主体身份建构和决策模式。 该项研究中, 他们对欧盟官员进行访谈, 分析政策文件,收集关于欧洲前景的政治讲话。她与社会学家及政治学家一道对这些不同体裁分析研究, 合作提出的模型解释了历史复杂时期欧洲必然出现的紧张和矛盾。在Wodak的历史话语分析法中,融入了框架、 图式、 脚本等认知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来探求话语和社会

结构之间的关系。 她的分析方法解释话语的生成和话语理解。她认为话语生成除了语言因素, 更重要的还要考虑社会心理和认知,它是在心理、 认知和语言三个向度上生成的。社会心理是认知产生的先决条件。人们的文化、 性别、 个性、 阶级身份、 言语情景等构成其社会心理的前提, 并在此前提下产生感知和建构现实的框架和图式。语言向度则是话语最后的语言学形式。话语理解与话语生成相似,对话语生成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同样制约话语理解。

《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2 CDA研究简介

2 . 1 CDA的基本思想

W odak指出, CDA的根源在经典的修辞学、篇章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和语用

学。她把 CDA 基本上看作是一个研究的项目(Wodak 2006)。CDA 从来就没有统一的理论和

方法论, van D i jk指出, CDA至多是语言、 符号和话语分析的一个共享视角 ( van D ij k 1993 : 131 )。W odak总结了 CDA 研究的一些原则。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 CDA 把语言作为社会实践 ( soc i a lpractice), 认为语言使用的语境是其研究的关键 (W odak 2006)。

     把言语和写作中的语言使用描写为一个 社会实践的形式意味着在某一推理事件 ( discur -si ve event)与使推理事件框架化的语境、 机构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某种辨证的关系: 推理事件由语境、 机构和社会结构所塑造,同时反过来推理事件也塑造语境等。话语既是社会构成的,又是以社会为条件的话语构成了语境、 知识的载体、 社区的社会认同和话语之间的关系。话语是构成性的( constit ut i ve) ,意味着话语不仅能够帮助维护和再生社会地位,而且能够促进改变这一社会地位。CDA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解码意识形态使话语非神秘化。CDA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对社会生活中权力的关注, 并试图构建一种语言理论,能够把权力包括进去。W odak指出,语言为描述层次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差别提供了详细统一的描写工具 (Wodak 2006)。CDA 可以定义为对分析语言所表现出来的隐晦和明晰的主导 ( dom- inance)、 歧视、 权力和控制的结构关系。换句话讲, CDA的目标是研究语言使用或在话语中所表达和构成的社会不平等。大多数的批评话语分析者都认同哈贝马斯的观点: 语言是主导社会力量的媒介体,语言能使权力合法化。就权力关系的合法化而言, 语言也是有意识形态的 (Wodak。

2 . 2 CDA研究的微观层和宏观层[A3] 

van D ij k指出,批评话语分析者想了解篇章、谈话、 语言交流事件中的何种语言结构、 策略或其

它语言特征在构建意识形态中起作用 ( van D ij k1993)。CDA主要关注作为谈话和篇章的话语,

其微观层所关注的是定量分析中细致的语言分析。Chilton认为, CDA通常运用某一语言理论,特别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 来解构社会或语言构建的权力机器( Ch il ton 2005)。W odak指出,在 CDA的大多数研究中,系统功能语法是其自然的理论分析框架 (W odak 2001)。韩礼德也认为语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言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所导致的。CDA 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新闻语篇的神秘化解构的分析。神秘化解构与某些语法结构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联系,因为这些语法结构的使用使现实的某些方面变得模糊不清。对意识形态进行编码包括对现实系统的有组织的呈现,某一语法结构的使用(如被动语态等)反映作者隐含的意识形态。

    Hart和 Lukes指出, 除了以系统功能语法为框架的语言分析外, 批评话语分析者还发现了 4

种话语策略, 分别是指称策略 ( referential strate -gies)、 评价策略 ( eva l uative strateg ies)、 合法化策略( leg i ti m izi ng st rateg ies)和否定策略( denia l stra -teg ies) (Hart& Lukes 2007)。这些话语策略与话语结构( d iscourse st ructure)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宏观层次上, CDA认为话语与社会结构具有辨证的关系。话语由社会结构构成,同时又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讲, 话语是随社会结构变化而变化的,但同时又可导致产生新的社会结构。Fai rc l ough提出 CDA的三层次模式:语篇、 话语实践( d iscourse practice)和社会文化实践 ( soc- iocul tura l practice) ( Fai rclough 1995)。在语篇和社会文化实践之间起媒介作用的是话语实践。Fa i r -clough认为,根据话语分析的三层次模式,话语分析的方法包括语篇的语言描写、 解读推理过程和语篇之间的关系以及解释推理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关系( Fai rclough 1995)。

[A4] van Dijk认为, 现代权力具有一个主要的认知层面,即权力的实施通常以思维管理为前提,包括知识、 信仰、 理解、 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影响。公共的思维成为社会认知 ( van D ij k 1993 : 257 )。社会认知就是对社会安排、 组织和关系以及解释、思维、 推理和学习等心理操作共享的表征。对van D ij k来讲, 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是由社会认知作为媒介的。

van D ij k认为, 没有其它的方法能把宏观层的概念, 如组织主导和不平等, 与微观层的概念,如语篇、 谈话、 意义和理解等, 联系在一起。要想解释话语是如何在主导再生中起作用的, 必须把话语结构与话语认知联系起来, 把社会结构和社会认知联系起来( van D ijk 1993 : 280)。

话语与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说明, 微观层和宏观层需要有社会认知作为媒介。CDA对社会认知的推理性生成或再生成抱有极大的兴趣。这些社会存在的认知表征和过程在话

语层面具有重要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提出一种综合的批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是有可能的。根据认知

科学, 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在微观层上, 我们将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模式取代单一的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分析模式;在宏观层上,我们将继续采用 van D i jk的 CDA社会认知模式 ( so -cio -cognitive mode l ) ( van D ij k 1993 , Wodak2006)。

案例分析《温家宝剑桥大学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政论文本的多向度话语分析》

《英文新闻标题的批评话语分析》

转换[A5]  转换是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 被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转换包括被动化和名词化 英语语篇中的被动态结构通过调整主位和述位的不同安排 突出了受动者和动作本身 强调动作受动者所遭受的迫害 以突出动作发出者行为的影响。

《奥巴马总统发表的撤军演说的批评话语分析》

4.3 转换

“转换”一词来自生成转换语法,但其含义在此有所不同。在生成转换语法中,它仅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但在批评话语分析里这种关系必须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考察英语语篇中的转换需要特别注意名物化和被动化的运用。 名物化指说话者本来可以用动词结构或句子表达某个意思,但却选择了名词短语。名物化有如下四个效果:(1)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代替动词性结构能有效削弱整个语篇的动作感;(2)在名物化结构中情态和时态被删除,模糊时间概念和掩饰过程的参加者及因果关系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3)名物化结构使过程变成事物,从而产生客观化的效果;(4)影响词汇化,即产生新的词和短语以定义新概念或巩固现存概念。 被动化具有三种效果:(1)删除动作参加者;(2)词汇化;(3)主题化,即把一个名词短语置于句首,以突出它所表达的信息。

《试论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融合》

权力的实施通常以思维管理为前提,

包括知识、 信仰、 理解、 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影响。

公共的思维成为社会认知

[A6] 《试论批评话语分析》

。此时话语分析主要有两个走向: 一是运用言语行为理论、 话语

分析、 语用学等语言学理论对话语本身的结构及其组织、 运用规则进行研究; 二是对话语运用的社会、 文化、

政治关联进行研究,并由此发展社会批评理论,比如福柯、 赛义德等人的研究。而这两个方向都显示出向对

方靠拢融合的趋势,如课堂、 医患会话中的权利问题, 而福柯关于权利、 知识的理论也用在了具体的话语分析

中。出现于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的批评话语分析( C ri t ica lD iscourseAnalysis , 简称 CDA )正是深刻洞

悉了这两个方向的缺陷与优势,力图把话语的文本分析与话语的社会政治理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多向度跨

学科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

批评话语分析与传统分析话语不同之处在于它把传

批评隐喻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应用》

批评隐喻分析 ( C ri ticalMetaphor Analysis)是

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

分析、 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

的语言、 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

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对隐喻进行识别、

归类和量化统计, 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

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隐喻的意

识形态和修辞基础( Charteris- B lack , 2004)。批

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 思维和社会之间关

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

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 能

对不同语境中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

《批评话语分析:批评与反思》

Fai rc l ogh本人曾反复强调区分语言意义和语

用意义的重要性。 关于意义的另一个重要区分

是语篇的意义潜势和对它的解读。语篇由形式构

成,这些语言形式由以往的已经惯例化的话语实

践赋予了一种意义潜势。一个形式的意义潜势往

往是异质的,是各种重叠有时是相互冲突的意义

的复合体, 语篇通常是模棱两可有多种解读的。

解读者通常从这种模棱两可中选择某一特定的意

义,或者一组可供选择的意义。只要我们记住意

义有赖于解读,我们就可以用意义 既指形式的

意义潜势又指解读出的意义。  ( Fa i rc l ough 1992 :

75) 但奇怪的是, Fai rclogh在实际的分析中却常

常忘记这种区分。另外, 他在其著作中也经常强

调语境对于理解和解读的决定作用, 话语的生

成离不开语境, 不考虑语境就无法理解话语

。解释阶段关注的是相互作用和社会语境

之间的关系   决定生成和阐释的过程和它们的社会影

响。Fairclough 把这三个阶段看成彼此相互联系,每一个阶

段完成一个特定的目的, 并以此来揭示隐藏在话语中的意

识形态。

语篇中出现的语言结构和语

言过程是说话者从整个语言体系中选择的结果; 这种

选择一般会受到社会语境、 说话者的立场、 观点和交际

意图的影响和制约

强调分析社会语境下语言的使用。

交际过程往往受到说话者的立场、 观点、

交际意图和社会语境的影响和制约


各种分析模式的详细介绍

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

微观、微观

另外见《语境研究: 从社会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语境模型、认知分析

转换

应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