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报告

俱为女子,而我心已消瘦

——《边城》读书报告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1211班

20120100243 张婷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俱为女子,我却原本并不喜欢翠翠。

记得我上高中时在语文课上第一次读《边城》的片段,就不喜欢这个与自己差不多同龄的女子。十五岁时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活脱脱就是一个自然之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纯真的可爱,应惹来无数爱怜。

可那时的我却不喜欢,觉得这个女子的纯真过了份,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尖锐的武器,一次又一次地刺伤了那些深爱她的人。她的不谙世事,她的含蓄懵懂,全变成一条条致命的引线,引向最终的惨烈。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的只有最后的悲哀结局,如同改编的同名电影里在昏黄温暖的色调下,却隐隐透出烟水空蒙的凄寒。

这是我一直都不懂的故事,也是我一直都不懂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峒山城,只是一个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境小城,在故事里却仿佛真正成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风云变幻、改朝换代的时代中,不管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都似乎永远弥漫不到这里。热闹充满生气的小河街,妇人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在难却盛情的收下过客的一枚铜板后会转送一大把的烟草叶。在那里就连世俗最为不齿的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她们可以为了生计接待四川商人,也可以把所有的眼泪快乐牢牢地系在归期不定的水手身上,有着古代女子“拼将一生休,尽君一日欢”的勇气和无悔,“较之讲道德和廉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样的水土和民风养育出的翠翠,有我想象中的淳朴,却没有意料内的勇敢。一如她的那段伤痛初恋,在那时的我看来不过是一个简约和克制导致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舍弃了传统的情节要素,没有门第之见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倒多了民主和放手。可那个女子还是没有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只能回望那一川碧溪,带走自己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自己,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毫无机心,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一点可爱。于是,我离开这个故事,忘记翠翠,忘记湘西清亮的白河,继续经历自己的青春岁月。

时隔两年,在大二的寒假,我再次翻开《边城》,只因为怀念起湘西瓦蓝的云天。故事里的翠翠在成长,已经走到了自己命运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着那个年轻人回来一同去采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外的我也在长大,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人走向成熟的蜕变。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次去读这个早已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的那一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时,心底的那份惨然和惋惜尚在,却多了几许释然,并不再过多地执着于因那些巧合误会所导致的有情人未成眷属的收场。若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到的是温暖中透出凄寒,那么两年后我不仅感受到全篇无处不在的寂寞孤独,也更执著于其中几许温暖的色调,依旧昏黄,却足以照亮我的心房。

而两年后的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俱为女子,翠翠却真是特别的。她不应仅仅只是爷爷

疼爱的对象、男子梦中的理想,也是女孩子心中永难消逝的情结。再读时,我不再指责她的懦弱隐忍,而是喜欢她的活泼率真,也爱她的含蓄。因为这才是每个这样年纪的女孩子心中最纯真的一面,也是最真实的一面。

再品与翠翠有关的章节,我看到了两条线索推动着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最明显的一条自然是三年的端午节,这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一年的端午节由翠翠的回忆带入,与茶峒山城一样,他与傩送的初遇仿佛也是静止于时光中的美好。黄永玉曾以此为题材作过木版画,画中的翠翠只一低首,回眸间却有不胜凉风的娇羞。这样的画面即使只是最简单的白色,也足以在人的心上幻化出万紫千红。即使后来有漫天花雨,在翠翠的印象里也没有那个端午所经历的事甜而美。第二年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在顺顺吊脚楼上避雨,那个场景在电影中拍得十分温馨祥和。天保一家送的大白鸭和尖角粽子,船总与爷爷间关于翠翠婚事若有若无的谈论,不仅再次体现了地方人情之美,也为下文情节发展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契机。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所有事纷踵而来,然后走向最后的终局。这三年的端午节对于翠翠的意义不言而遇,也是她感情最明显的体现地。

不过不同于两年前一直认为的爱情,再读时我却对那两个男子的感情产生了小小的质疑。也许是着墨不多的缘故,天保和傩送的感情仅体现在一次又一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纯真美丽,是区别于其他女子的特别,也正是这份特别吸引了他们。可从始至终我都觉得他们只是把翠翠当成一件最美好的东西那样小心翼翼地去追求,可以兄弟相争,可以唱一夜的山歌,可心底其实想要的在这一块纯澈的水晶之外,还是一个节俭持家的女子。但愿这只是我对男子的偏狭。

可是翠翠,在这时却真的初尝到爱情的甜蜜,焕发出少女的光彩。她会在骂人后听到对方名号时“心里又吃惊又害羞”,沉默一个晚上,也会在爷爷提到嫁给天保时又羞又气地掐断话头。而在面对爷爷正式讲起求婚时的心念更是如电般瞬间即是百转千回,她的心会轻轻地跳动,会即使不知所措也装作从容地等待爷爷的决定。而当心上的事落空时,此刻的心理描写犹为精彩:“翠翠弄明白了,人来做媒的是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她的惊愕和极度失望,以及妄图掩饰的心理过程,在看似随意的动作中暴露无遗。其后面对爷爷的泪水,她的心中又烦又乱,想哭又觉得没有理由哭。就是在这一刻我仿佛明白了过去一直都不理解的事,翠翠并非不愿去大胆争取大胆说出自己的爱情,只是自身少女含蓄的性格,以及对爷爷的顾及使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应的方式来回应。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是人之常情。

而这种人之常情,却恰恰是当年的自己所不懂的。所以很多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知道坎坷波折,很多故事只有一读再读,才能体会个中情味。当读到另一条暗线时,才蓦地惊觉,翠翠走过的路,难道不就是自己曾感知过的一切。印象中全篇有四次将翠翠与“新娘”二字联系在一起,有年少无知时扮做新娘的懵懂,也有情窦初开后追看花轿的好奇。她会欢喜会红脸,会爱听取茶峒歌声的缠绵,也会为一片云一颗星而孤独凝眸。看到这里,现在的我会抬头微笑,无论上天赋予了女子多少种不同的性格,在此刻的心绪纵横旖旎情思当皆如是。所以当全篇最后一次在爷爷的葬礼上出现“新嫁娘”这三个字时,才会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哀凉。梦起之处,梦终之时,翠翠就这样以痴痴站立的方式无声地回应了自己年少梦想的如此终结。面对至亲的离去,至爱的离开,此刻的翠翠有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若说前面的娇羞含蓄引人怜惜,那么这时她的默然更贴近我的灵魂。

是谁说过,不哭过长夜,不能语人生。我想没有经历过青春的甜酸凉薄,大概也不能懂《边城》。就好像当年的高中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边城的民风淳朴,边城的珍贵难寻,当时的自己却只是不以为然。作者的语言的确很美,平淡如水却自有芬芳,景物描写引人入胜,但是否就真的是独一无二?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怀疑。面对尘世间铺天盖地的

灰土,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自己,越发怀念起茶峒清澈见底的流水,桃杏花里耀眼的紫花布,温柔的黄昏带着薄薄的凄凉。那样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辉,质朴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只能存在于过往,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一去就永不再得。所以怎能忘记那山,那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洁净和自由,她的故乡是我穷尽一生也到达不了的远方。面对似乎再找不回的美好,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同样面对找不回的过往,作者选择用笔将其记录下来。而对于那些猜测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近似买椟还珠,你们欣赏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欣赏我文字的朴实,那背后蕴藏的悲痛也忽视了。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是一个买椟还珠的人,对于《边城》这样一个故事我只愿单纯地随心而读,不愿加之以所谓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读到了背后的热情和悲痛,却还是想许给自己一个希望。只是语序的不同,但又未尝不可以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个在月下唱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也许明天回来!”。 每个人心里也许都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我也应如是。然后,我们都将余下的岁月留在了等待里,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闭锁又如何,毕竟似水的流年还在记忆里,曾经的梦想还在心里,闭上双眼往昔的温暖还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还在,来过就未曾离开,那么即使心已渐渐消瘦,也没有什么是不可释怀的。

 

第二篇:《边城》阅读报告

《边城》阅读报告

旭日初升,和煦的晨光伴着鸟儿清脆的歌声。推开窗子,深深吸一口气,嗅到淡淡的桂花香。因为还是清晨,天空泛起一片鱼肚白,微风抚过脸儿。享受着这美好的早晨,满足极了!走到街上,看见左邻右里都会互相嘘寒问暖一番,一点隔膜也没有……

可是,这只是黄粱一梦。闹钟响了,美梦完结了。这时,你发觉时间已经不早了,匆匆换过衣服,衔着面包便要冲向巴士站。扰人的交通灯却似作弄人,总爱在这紧急时刻亮起红灯。车子绝尘而去,留下的尘烟让人忍不住咳嗽了两下。终于搭上巴士了,心里却因为一些琐碎的事而烦乱不堪。同学们烦恼着待会儿的测验,想着旁边同学的新名牌书包而感到羡慕。上班族则想着待会儿该如何应付老板,看着杂志登的新款名牌表,很想买却没有钱。「一日之计在于晨」,可是,这样的晨,又会带来甚么样的计呢?现实的生活就是这样,匆忙、庸碌、烦厌,让人很怀念《边城》那简朴的生活……

书中简朴的人性、民风、文化和感情,正是现代都市人所缺乏的,正是现代都市人所渴求的。故事的人物会一起热闹地庆祝不同节日,会因为朋友有难而拔刀相助。可现代都市人每每抱着我行我素的态度,事不关己,己不劳心。哪怕是轻而易举之事,他们都得从长计议,考虑考虑,看看会否伤害到自己的利益。打工的一天到晚担心自己失掉「饭碗」,只顾着拍老板马屁。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功名利禄,而甘心成为它们的奴隶去换取虚名、权力,名牌时装、最新款的电子游戏机……贪婪享乐之心都成了操控者,控制着主人们穷一生去追求无垠的虚名、物质。或许,这些主人已经是身家百万的富翁,却一点也不满足。他们的心灵是空虚的,为着难得所求而失落,为着难觅知己而寂寞。反观故事里的老船夫,一天到晚为别人渡船,亦只靠这工作为生,老船夫却为此而满足骄傲。他更从不收人分毫,收了钱的话就要送当地的特产作回礼,正直又朴实。他贫穷吗?不,他最富有,因为他懂得生活本该如此简朴,没有虚名权利,没有金钱物质,一切从简,就是美好的生活。

简朴生活最不平凡、最让人鼓舞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哪怕是对死物或是一只宠物,都会发生感情,更何况是对人?可惜现今都市人多以自我为中心,其它人在心目中的比重却占很小。翻开报章,不难发现家庭暴力、情人复仇的报道。简朴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边城》中,女主角与爷爷相依为命。他们互相照顾,互相扶持,从来都没有谁嫌弃谁,谁认为谁是负累,亦没有争执,关系和平而又美好。相反,现今的年青人总会因为一些「芝麻绿豆」的事与长辈吵得面红耳赤。闲时多关心他们的 1

电子、计算机朋友,却很少跟家人或左邻右里说声「早」。论及友谊,现实当中总带点利益关系,却少了简朴生活中的那种真挚,在交友上一些人甚至会耍手段、出伎俩。当日那纯真洁白的友谊早已幻灭。至于爱情,书中的两段爱情虽然均未能开花结果,但他们的从一而终却扣人心弦。这样的爱才轰烈,才能细水长流。可现今的爱情多是「合则来,不会则去」,甚至还要冠上「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那么富丽堂皇的措词。现今的爱情观不及书中的来得简单直接。

有没有试过假日到远离烦嚣的郊外旅行?呼吸着的不再是车子的废气,而是清新的空气;看见的不再是车水马龙的街道,而是青葱的绿与蔚蓝的天;乘搭的不是挤逼的巴士,而是自己踏着单车享受清风。能这样零距离的接触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好啊!又有多少居住在石屎森林的都市人明白那种美好?只要都市人摒弃物质丰富的生活,尝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像书中的角色与大自然成为好朋友,就会感觉到这种简朴的生活多么美妙。

其实简朴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一直未有好好的实践它。作者曾经在「题记」里这样说:「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作者说这番话是因为他觉得大多数人都与这本书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我们身处在这个社会久了,自然会被它的烦嚣、江湖味「熏陶」了。然而,我却不同意作者此番话。正因为我们缺少那份简单朴实,我们更需要反思──生活的真正意义是甚么?当各位在数十年后成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家,回溯自己的一生,会希望是与亲人朋友一起经历的难忘回忆,还是想起自己曾经拥有的名贵对象与事业上打拼的血泪史?

都市人,不要再沉迷于物质生活中。用心去看看这世界,看看这个大自然,再看看身边的人,思考一下人生的真正意义。只要你重返简单朴实的生活,心灵上便会富足,因为「简朴生活就是美」。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