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作业

心理学期末作业

1.第1题

联系实际分析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来组织学生复习。

答:记忆就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根据信息保持长短和记忆系统结构,记忆可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按是否有意识参与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按性质分为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长时记忆还可分为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记忆过程从感觉记忆开始,感觉记忆是感觉的暂时登记,在此阶段,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进行进一步加工,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迅速消失。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经过一定的加工转向长时记忆,在此过程中对信息进行编码,影响编码的因素有:①觉醒状态②信息组块③加工深度,刺激物的重复出现是短时记忆转向长时记忆的条件。在长时记忆信息提取时候会发生遗忘现象,从艾宾浩斯的遗忘实验可以知道,遗忘的规律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影响因素有以下:①识记材料的性 质和数量②学习的程度③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④识记者的态度。以上记忆的规律启示我们在组织学生复习时,从过程上来说,根据遗忘的曲线,复习应该及时,新内容复习间隔短,旧内容复习间隔慢慢加长;从学生个体来说,应该培养其对学习良好的态度和认知,认识到复习的重要性;从复习材料来说,记忆的材应该重点突出,利于学生注意集中,内容清晰有条理,分成一定的信息组块,利于学生记忆,一次学习中复习数量适宜,不能贪多求快,重要的内容安排在材料首部分或者末部分;从复习方法上来说,运用视觉的、听觉的各种材料,调动各个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学习,提出比较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记忆。 1、复习要及时。及时复习可以有效地防止识记后急速发生的遗忘。由于遗忘的发展一般是先快后慢,所谓及时复习就是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之前就进行复习。通常是在识记后两三天遗忘最多,所以复习要及时。乌申斯基曾正确地指出,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 ,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预防遗忘,只要粗略地复习,就可收效;而要恢复已经遗忘的东西,就要花更大的力气。可见,及时复习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复习要适量 及时复习的内容、数量也应注意。不能片面地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或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盲目地增多复习量,致使课业负担过重,甚至影响学生的健康。有的教师甚至因学生写错字或做错题,罚学生重复抄写几十遍,这种做法都是错误的。知识的巩固不能只靠单纯的复习和练习。教师教学中更应注意使学生在新课中复习旧课,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知识,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广阔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握、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更深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 3、复习计划要科学 每次复习不要过于紧疲倦,要做到有计划性。对复习材料数量、时间要合理安排,实验证明,在识记数量多的材料时,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例如:前苏联沙尔达科夫的实验:五年级甲班和乙班成绩大体相同,学习自然时,一学期内甲班在讲完大纲后集中复习5节课,乙班则进行4次单元复习,也用5节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乙班学习评分结果比甲班优。在组织复习时,对分量少难度小的材料可集中复习,分量重难度大的内容可分散复习。心理学的研究还指出,间隔时间不太长的分散复习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但是,间隔的时间太短也是不利的。间隔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 识记已达到的水平等因素而定。例如,刚开始识记时,间隔时间要短些,以后可以稍长些。 4、适当的超额学习所谓超额学习,是指记忆一种材料的学习次数超过那种刚好能回忆起来的程序的次数。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实验中,被试对不同的无意义音节表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以恰能成诵所需次数为100%时,4小时后检查回忆百分率。实验结果表明, 学习程度以150%时,记忆效果最好。但超过150%,效 1

果并不会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因此,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对记忆的保持是有效的。但又要防止大量的超额学习而造成的负作用。 5、复习方式要多样化心理学家伍德罗(H. Woodrow)曾进行过如下的比较研究,他把一班学生分为三组来学习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事件的日期、土耳其语—英语词汇等6种材料。第一组为机械练习组,学习后在4周内分8次练习3小时。第二组为变化练习组,学习后也同样练习3小时,但指示他们注意其中的含意,利用联想或分组的方法,运用主动的自我测验等有效的记忆方法。也就是说,给予一种指导性的复习。第三组为控制组,即无练习组,学习后没有练习。最后对各组进行测验,结果发现,机械练习组和无练习的控制组的成绩相差不多,而接受指导的、复习方式变化的训练组在每一种材料的测验上的成绩大大超过其他两组。可见,进行多样化的复习,有利知识的巩固,所以教师应灵活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如提问、做练习、调查、讨论、实验操作或课外小科技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把学习的有关知识巩固好。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47

2.第2题

试述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家庭因素。

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因素主要有: 一、父母的养育方法: 1、民主型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子女容易形成独立、直率、积极、协作社会适应性强等积极的性格特征。不足之处是胆子小,循规蹈矩,缺乏闯劲。 2、专制型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专制,支配,压迫,独裁等教养方式,就会使子女容易形成执行拗、冷淡、粗暴、依赖、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 3、溺爱型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撒娇放肆、缺乏独立性、胆小怕事、对人没有礼貌等消极的性格特征。 4、放任型教养方式。 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子女容易形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或消极、与世无争和玩世不恭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对子女性格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家庭成员的品行。 1、如果家庭成员相互尊敬,彼此体贴、关心。如有矛盾,多是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但是这种家庭的思想往往比较“正统”和“保守”。这种家庭的子女,多数性格开朗,待人有礼貌,遵守法纪。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较高的自觉性,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不足之处是胆子小,循规蹈矩,缺乏闯劲。 2、如果家庭成员暴躁,从早到晚弥漫着“火药味”。埋怨、责骂、争吵、打架的声音。此起彼伏。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子女,敏感、聪明、急躁和好强,有成才的希望,但如不加引导教育,极可能走上邪路。 3、如果家庭成员比较冷淡,家庭结构不“紧密”,谁发生了什么事,大家不大关心。这种家庭的子女性格比较温和,但有些孤僻;他们遇事冷静,却缺乏敏感和热情,上进心也不太强。这样的子女,一般来说既闯不了大祸,也无太大的作为。 三、父母之间的关系。 1、父母之间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会使孩子形成心平气和、做事果断有自信、勇敢、勤劳等良好的性格。 2、父母之间感情不和,关系紧张,会使孩子形成懒惰、脾气暴躁等不良的性格。 3、父母离异的孩子多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其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较差。

题目分数:50

此题得分:48

作业总得分:95

2

 

第二篇:《心理学》期末作业考核

《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治理测量的基本要求。

答:信度 效度 测验的标准化 。

2. 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答:独特性 稳定性 整合性 功能性。

3. 动机的分类。

答: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主导动机于从属动机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基本刺激寻求和习得性动机。

4. 现代的几种认知理论。

答:期待价值理论 动机的归因理论 自我功效论 成就耳目理论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 阐述现代特质理论?

答:特质模型分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制和根源特制,体质特制和环境特制,动力特制、能力特制和气质特制。各层间用连线表现彼此关系。

2. 试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心理因素影响着问题的解决?

答:无信息干扰 功能同着性 心向 无谓的限制。

3.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学过之后,你对“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从探究事物的关系上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 从操作和控制变量的程度上看,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真实验法、准实验法和非实验法。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即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测验法。

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有系统地观察记录并分析人的行为,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运用观察法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方式:1、参与观察者观察者是被观察者活动中的一个成员。2、非参与观察者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原则上

是不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的活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行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这些收集到的资料必须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观察者的主观臆测与偏颇是观察法使用的关键。观察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和记录人在活动中表现的心理特点,以利科学地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观察法的优点是保持被观察对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观察法的缺点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消极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是一种较缓慢的进程。

二、实验法。实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最广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法是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项变量。1、自变量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实验情境。2、因变量实验者预定要观察、记录的变量,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3、控制变量实验变量之外的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实验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验法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三、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实施时虽然是以个人为对象,但其目的是借助许多个人的反映来分析和推测社会群体的整体心理趋向。调查法又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

四、测验法。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的方法。通常用来确定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的存在水平。测验法是个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应用范围很广。上述四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独自的优点,但同时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人的心理千变万化,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仅凭某一种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选用多种方法,使之互相补充。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心理学的各主要流派所形成的研究方法在历史上都有其特定的影响、作用和局限性。用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演化过程进行回顾和比较,对于分析、评价和改进目前在心理学研究中所应用的各种方法和提高研究的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心理学家们

正重新思考如何建构一个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预测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体系,在这方面应进一步引入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