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浅析峨眉山地质构造

一、实习时间:2010-4-19——2010-4-29

二、实习路线:内江——成都——峨眉山——乐山——内江

三、指导老师:邹红、周丽

四、实习目的及要求:

1. 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 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素描、资料调整,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

3. 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4. 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

5. 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五、正文: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 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部边缘拔地而起,主峰金顶绝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临其间,可西眺皑皑雪峰,东欧莽莽平川,气势雄而景观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中部群山峰峦迭峰,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草木茂而风光秀。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由山麓至顶可经历亚热带至寒带的气候和观赏多种带谱的植物景观。雄伟的山体景观与秀丽的植物景观以及神奇的气象景观有机地融合,在中国名山中实属罕见。

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莫定了峨眉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眉山的现代地貌。 峨眉山的现代地貌,是新构造期地壳抬升与地表夷平两个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发育着峨眉大断层、观心坡断层、挖断山断层和报国寺断层。

(一) 、峨眉山地质发展史

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断块山,西部隶属峨眉——瓦山断块带。在早震

旦世,峨眉山区还是一片汪洋。震旦世后期,晋宁运动是峨眉山从地槽区转化为地台区,形成一座低平的山。震旦世中后期到奥陶纪初期,峨眉山区第二次沦为沧海,峨眉山区地壳缓慢沉降。到奥陶纪后期峨眉山区有开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的一座孤岛。早二叠纪时期峨眉山区第三次沦为海底,沉积形成了厚度为400——500米的碳酸盐岩层,为峨眉山悬岩、灵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延至晚二叠纪初期峨眉山又一次露出海面,成为攀西古裂谷带的一部分。而强烈的华力西运动致使它又进入了火海,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地幔基性岩浆喷溢而出。冷却后形成玄武岩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岩。二叠系后期海水又再度抬升,并且过渡到地质史的中生代三叠纪初期峨眉山区第四次沦为沧海。直至晚三叠纪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势抬升海盆逐渐缩小直至最终关闭海水退出了峨眉山区。到第四纪中更新世峨眉山气候寒冷,进入冰期,晚更新世,气候渐暖在断陷盆地中沉积山前洪水冲层构造。

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是从白垩纪末开始的,是大自然内外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白垩纪后期,受四川运动的影响,峨眉山原始水平状的沉积岩层变形、移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褶皱,规模不一的断层。其中峨眉山大断层,峨眉山大背斜开始发育,峨眉山主体开始崛起。到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块与我国的扬子板块相碰撞,导致喜马拉雅褶皱升起。这次喜马拉雅运动中,峨眉山也不断遭受东西向主压营力的挤压,出现了强烈的褶皱和断裂,山体沿着峨眉山大断层的断裂而迅速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体。峨眉山背斜起初还是一个呈南北向隆起的整体,但是其边缘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断层,将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断快,特别是主压营力所造成的呈西北向断层,更进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

当发展到喜马拉雅运动后期时,不可阻挡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现了频繁的新构造。其挤压应力以西北——东南方向的分压应力为主,不仅使峨眉山断层规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地的花岗岩体,使峨眉山主体沿断层强烈抬升,最终形成今日之雄姿。

峨眉山的地质演化史,概括起来,就是“八亿年的孕育,七千万年的成长,

二百万年的春风时雨和潜移默化”。在数千万年的演变过程中,经历无数次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对种类型的地质构造,在国际上划分的13个地质带中,除缺失中、晚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因此被誉为“地质博物馆”

(二) 、今朝之峨眉构造

峨眉山地跨上扬子台褶皱带的峨眉山断拱和川西台陷,是一座断块山其构造较复杂。其主要构造为:

1、褶皱

1)、峨眉山背斜:它位于张沟——洪椿坪一带,轴向近南北,长约七公里。由于南北两端分别为峨眉山大断层和观心坡断层所斩断,故目前所见只是其一段残体。其核部宽缓,出露最老岩层为峨眉山花岗岩。两翼不对称,西翼展布约十八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三叠系统嘉陵江组,倾角10—12度。东翼展布约五公里,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第三系,倾角16—50度,倾角陡立,在凉风峡——鞠家峡一带为变为倒转层序。故属不对称倒转背斜。

2)、万年寺向斜(又名桂花场向斜):位于纯阳殿——桂花场一带。轴向北西约50度,长约30公里,整体向北西倾伏呈箕状。被响水洞断层、灰厂沟断层错为两段;南东段由纯阳殿至桂花场,核部狭窄。北西段由红岩脚至黄湾,核部宽缓。两翼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开,逐渐过渡为单斜。

3)、挖断山背斜(又称牛背山背斜)位于龙门洞雷岩一带,为本区次一级褶皱构造轴向北西约45度长约十二公里。核部最老地层为下二叠统(P1)翼部为上二叠统(P2)和三叠系地层。西南翼岩层产状正常,倾角中等。北段黑水岗至雷岩,两翼较对称,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断层的影响,两翼不对称。东北翼近核部地层产状正常。但远离核部发生倒转。另外,背斜枢纽均发生倾没,故属小型短轴倒转背斜构造。保存完整,轴部尚有挖断山断层穿过。

2、断层:本区断层属压性逆断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断层:

1)、 峨眉山大断层:是本区最大的一个断层构造,它对本区构造单元的划分及地貌特征都起着控制作用。分布与峨眉山东南侧,在本区域范围内,由西南杨村铺附近,北东经张山,至峨眉山市中区。区内长约40多公里,走向北东,

倾向北西断面波状。倾角50—70度。北西盘逆冲于南东盘之上。北西盘往往发育拖拽褶皱和派生断层,东南盘地层局部倒转,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皱和小断层。该断层最大断距部位在其核部,断距达3500余米,即北西盘峨眉山花岗岩逆冲于南东盘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之上。而北东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断陷盆地北西边缘,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呈断续出露。

2) 观心坡断层:规模较峨眉山断层小,东起纯阳殿一带,向西经观心坡至脚盆坝,全长18公里主断层线露头略呈舒缓的反“S”状,东西两端走向近东西。中段北西50度。断层有许多分叉,构成复杂的分支状形象,其特征在黑龙江栈道南至观心坡间尤为明显。这里峨眉山花岗岩及白云岩直接掩复于二叠系及三叠系地层之上。断距几乎与峨眉山大断层相当。但两端很快减小。从此也可以看出,它是峨眉山大背斜在褶皱加剧过程中的一个应力释放面。这个断层不仅切断了峨眉山大背斜的北端,而且由它产生的分力作用,形成了万年寺向斜和挖断山背斜构造。

3)挖断山断层:发育于挖断山背斜轴部,走向北西45度到40度,倾向南西,断距较小。在挖断山南侧,断层使二叠系上部灰岩发生重复。断层面附近岩石破碎、辟理。构造透镜体及牵引现象发育,属逆冲断层。

4)万年寺断层 南东起于丁沟,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长约13公里,是观心庵断层的同向派生逆断层。断面南西倾,倾角50度左右。南段断于下二叠统-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均倒转。中段断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中,两盘地层倒转。北断主要断于三叠系中。

5)初殿断层 北起长老坪附近,经仙峰寺,南至三湾岗。走向近南北,长约10公里。断面东倾,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现为正断层,南、北段均属逆断层。在初殿一带,东盘灯影组三段白云岩与西盘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粉砂岩相抵,断距约80米,仙皇台侧可见断层角砾岩。在四季坪附近,东盘峨眉山花岗岩与西盘灯影组二段相抵,灯影组白云岩中可见拖拽现象。

6)大峨寺断层 西起石笋沟,东至华严寺,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横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场向斜,并错断观心庵和万年寺两断层。其北盘向西,南盘向东错动,为平移逆断层。东段北盘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等地层局部倒转。该断层隔水性良好,潜水沿断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

上述褶曲与断层,在空间分布与成因上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

①、 构造线方向可归纳为三组:南北向(峨眉大背斜、报国寺断层)东北向(峨眉大断层)北西向(观心坡断层、挖断山背斜、挖断山断层、万年寺向斜)。

②、 峨眉大背斜为本区主干构造。它被峨眉大断层及观心坡断层切割成一个三角形断块。这两个断层是在背斜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X“扭裂面上发育而成的。它们在形成、发育过程中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使峨眉山主体抬升。

以上便是在本次实习中我对峨眉山地质的了解。

六、实习总结:

在四月末,我们在邹老师和周老师的带领下在都江堰、峨眉山、乐山进行了为期十天的野外实习。这次短暂却充实的实习让我收获颇丰!野外实习将老师课堂所讲的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这次实习也是一次艰苦的行程,我们每天都要走几十里的路,在这里,我们观赏了都江堰、峨眉山、乐山风景区,登上了海拔3077米得金顶,同学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前进不掉队!我们逐步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求实精神。在行进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锻炼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情!

此次实习认识了很多原来经常见在书中看到的岩石以及岩层等地质知识,还有很多水文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都江堰的水文,峨眉山的地质以及罗盘的使用方法等知识。

这次的野外实习使同学们对地理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达到转变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和提高从事专业工作的兴趣。

通过实习,也发现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识的匮乏,对野外实习的准备不充分等问题。实践出真知,地理学专业更是如此,我们的实习也正是把我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逐步成长。

七、参考文献:

地理野外实习笔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指导书》

 

第二篇: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阿坝师专人文社科系

地 理 野 外 实 习 报 告 实习项目: 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专 业: 地理教育 年 级: 2010级 学 号: 20102385 姓 名: 吴丽 实习地点:乐山、峨眉山 实习时间:20xx年5月 30日—6月1日

1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区域是在乐山、峨眉山进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习,是一次全面综合的野外实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一) 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完成自然地理各课程全部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深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以后进行教学工作、开展课外活动、适当进行职业教育准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教育。

本次实习着重进行区域地理综合研究学习,结合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对乐山、峨眉山的地理研究,整体观察、感知和分析该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探讨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和人地关系,从而在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成果

1、乐山、峨眉山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发脉于 2

昆仑山的北岭,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雄秀西南。

(2)地质背景:乐山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蕴藏着钙芒硝、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但自然生态条件多种多样,浓缩了蜀山岷水秀丽景色。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这里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 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

(3)地貌特征:乐山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8%左右;丘陵占38%左右;平原占14%左右。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

(4)气候环境:乐山因地域处在北纬29度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 ,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3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其气候除受辐射,大气环流的制约外,地形地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对三江平原,金顶、千佛顶、万佛顶三大主峰海拔三千余米,高出峨眉城区十千六百余米,在城区西南角形成一道高大的天然屏障,阻止了海洋暖湿气流的长驱直入,加之地形条件和地理环境对降水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影响,造成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的气特点,与西边的小凉山等地区构成名扬四方的“华西雨屏”。同时使气候要素的分配亦呈现出显著差别,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具有从亚热带至亚寒系统带谱的气候整体。从而也使峨眉山形成了景点多、变的特点——移步景殊,云浮山动,变幻无穷。

(5)土壤特征: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雨量充沛,河流纵横,生物气候植被垂直变化突出。因成土母质多样,土壤类型各异,垂直分带明显。主要土壤类型为:黄壤、山地黄壤、黄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亚高山灰化土。

(6)植被特征: 峨眉山具有世界上最典型、保存最好的亚热带植被类型,具有原始的、完整的亚热带森林垂直带,从山麓的常绿阔时林,向上依次见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至暗针 4

叶林。

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在这样特殊、多样的森林中生长着已知的高等植物242科,3200种以上。对于仅有154K平方公里的山体来说,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甚至在全世界亚热带也是绝无仅有的。伴随着多样的植被类型和丰宣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原始和特有种十分繁多。革中特有的高等植物有100多种。古老而濒危的植物种类数目很大,被国家首数列为保护的植物就达31种。

2、乐山、峨眉山人文地理地理特征:

(1)语言:乐山方言和一般四川话有很大不同,最大特点是保留古音入声,入声在就是在乐山话中读音急促较短的一类字,乐山话的入声发音和吴语最接近。 峨眉口语里“儿化词”很多。 峨眉人在语言中经常爱用“勒”字以加强和夸张某种动作,使你听起来特别生动有力。

(2)饮食:乐山境内饮食风味与四川其它地方雷同,以其麻辣味闻名于海外,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美誉,并享有“烹饪天国”之誉,浓郁地方特色菜和小吃种类繁多,味道变化无穷,香飘海内外。 峨眉山人喜欢豆腐脑,喜欢吃跷脚牛肉,冷串串、豆腐脑、烧烤、荞凉粉、抄手、叶儿耙等特色小吃不仅价廉物美,更代表了地方文化、地方特色。

5

(3)文化: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无不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川剧变脸、木偶、峨眉武术等是民间文化特色代表。峨眉山所代表的佛教文化、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代表了巴蜀文化的精髓。

(三)实习体会

此次实习在山中的时间只有三天。三天内,我们体验到了大诗人李白说的“蜀道之难”,也品味了登山的苦与乐。一路上风景美得叹为观止,令人沉醉。同时所有同学互相鼓励与扶持,克服各种困难登上金顶,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力量。登山时大家虽疲惫不堪,但难掩心中的兴奋纵情高歌,好不痛快。同时,我们了解了本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对象、内容和任务,对今后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收获其实远比我们看到的大。在游览途中,我们看到了国内旅游行业的繁荣与蓬勃的朝气,各大景点游客络绎不绝,人头攒动,导游解说生动有趣,内涵丰富。在某种程度上,为大家注入了对本专业的无限信心。 但也必须看到问题所在。很多同学或因体力身体等原因没能全程登顶,有同学在景区内不能保持公共卫生、到处的乱涂乱画、随手扔垃圾等等。对此,我认为一是我们并没有得到游客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我们的问卷问题设置可能出现了跑题、偏离实际等等问题。还有就是 6

个人身体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总结。 在今后进行改正的东西,我们需要正视。还有在比本次的实习中,

学会了使用地质罗盘与地质锤,并且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

中,如简单的应用地质锤进行岩石强度的判断,学会测岩石的走向、

倾向、倾角,学会了观察断层的标志,并在路途上看到了褶皱现象。

在本次实习中,我感到像我们专业应该做一些将教学应用在实际中的

实习,才能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知识,对书本里的东西有了新的了解

和加深,让 我们更加的掌握专业知识。

(四)对改进实习工作的建议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对这次实习很满意。下面是

我的建议:一:专业知识 在本次的实习中,我们应该意识到专业知

识的重要性,并且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让我们更加的专业。二:保

护环境 乐山-峨眉山景区作为世界双遗产地,又是我国重要的旅游

资源及环境保护模范地,环境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环境保护必

须作为其工作重点予以格外的重视。三:团结合作 我们在实习中学

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团体精神,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让我

们更加的积极向上。四:注意安全 在外实习应该注意我们人身安全,

集体的出行更应该注意。五:提高素质 在我们的出行中,要注意自

身的行为素质和思想素质,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谈吐优雅,做一个

高尚的人。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