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实习报告

西安见习之行

——11级博物馆班见习报告

见习院系: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

见习时间:20xx年5月19日至20xx年5月23日

见习路线: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博物院

指导老师:刘院长 张老师

见习目的:通过此次西安见习,观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博物院。了解当地人文景观,生活习俗。通过见习,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实际知识的运用能力。

5月19日

在花香四溢的五月,我们的专业终于盼来了去西安见习的时刻。我们在5月19日这一天早上从天水站出发,前往西安站开展我们为期5天的专业见习!经过4个小时的行程,我们到了我们的目的地西安____一个让世界人民都神往的地方,一个让中国13亿华人引以为豪的地方!

西安这座城市在我看来他才是中国人民精神灵魂之所在,纵观中国历史中国还有哪个城市可以与他媲敌?我们现在的首都北京他的建城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封国燕国,而建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900多年的辽代,之后经历了金,元,明,清四朝!而一般被世人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南京古城,也只不过只有10朝古都的称呼,而且就南朝的那几个小朝廷宋,齐,梁,陈的国运都不是很长,并不能体现我们华夏民族的精气神!而西安的历史,如果从他建都开始,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定都镐京,之后还有12个朝代在此建都。而其中最能体现我们华夏民族精神的大汉和大唐,正是在此建都!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正也验证着这样一句话“一年的文化去深圳,十年的文化去上海,一千年的文化去北京,三千年的文化去西安”。

我们来到西安首先找到了住处,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的对面,等安顿好我们就参观了隋唐天坛遗址。在这地方曾经有过多少位皇帝祭天,祈求上苍的眷顾,我不由自主的在脑海中复原着当时的场景:皇帝带着文官武将焚香,膜拜!王侯将相已随历史的长河永远的流走了,而这座建筑,他却经历了历史的风雨依然屹立于此!不禁让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过人生后,我就开始思考这座建筑的建造工艺,以及它的现在保护现状!这个建筑它建造体现的是中国古老的“天圆地方”思想,建筑工艺看应该是夯筑而成的!它的一边进行了工程保护,建立起了水泥砂浆斜坡加固!但也存在问题,遗址附近有很多植被,有高大的树木,我想其根系作用肯定对遗址有影响,不过遗址上的小草我觉得他有保留的价值,减少了雨水冲蚀!但是又好像改变了遗址的原貌!因此这成了我的疑问?

参观完天坛遗址,我们见习的第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5月20日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

第二天我们开始了我们见习计划的第一站: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首先学习一下其基本情况: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xx年,1991 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馆区占地 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多达 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 画举世无双。可谓琳琅满目、精品荟萃。

基本了解之后我们首先见到的序厅是一头巨大的狮子,他的背后是一副黄河奔腾场景的浅浮雕。黄河是我们华夏文明的摇篮,她是我们的母亲;他更表现得是华夏文明源远流长!而这头雄狮它是出之于墓葬陵园中,但是他在这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他的刚毅,表现的是中华民族不容欺辱,而狮子本身的合作精神,也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团结!中华民族不管内部有多大的仇恨,只要面对外来之敌,必定同仇敌忾。看到这头狮子,《诗经》中《秦风.无衣》的诗句不禁在脑中浮现: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读完序厅,我们就来到了陕西陕西古代文明。陕西古代文明,20xx年正式开放,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该陈列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第一展馆:第一单元《人猿揖别》,距今115万年前的先民遗存;

第二单元《凤鸣岐山》,西周王都的丰富遗迹;

第三单元《东方帝国》,秦帝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

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

第五单元《冲突融合》,陕西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丰富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 第三展馆:第六单元《盛唐气象》,中国古代鼎盛时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

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唐以后作为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

这个展区,他以历史为线索,布置特别合理。在这个展区最吸引我的是唐代的唐三彩和墓葬壁画。唐代三彩器是一种低温铅釉陶,它的造型多样,而且栩栩如生,在我观察中有两件给我影响最为深刻,一件是一个波斯商人模样的人在训斥骆驼,但那只骆驼却把头扬向一边,爱理不理,刻画的特别入神!另一件是一只行走的骆驼,它背上有平底锅,有丝绸,更有趣的是它背上还有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可能耍杂技用的道具也可能是商人寂寞无聊时的伙伴,这就把当年地中海沿岸的商人穿越大沙漠来中国的艰辛和向往中国的情怀描述的淋漓尽致!

除过对文物器物的观察,我觉得陕博的讲解中用耳机是一个不错的措施,可以减小对被人的打扰;其次我觉得陕博的灯光和电子设施配合挺不错,尤其是对倒流壶的原理及制作工艺的讲解特别好;最好就是陕博的游客休息区也安排的挺合理!

中午我们参观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吃完中午饭后。我们就开始了我们新的旅程___见习第二站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现有7

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第一展室

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

第二展室

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第三展室

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

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第五展室

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

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

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

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石刻艺术室

陈列了西汉至唐代的圆雕、浮雕等石刻艺术品70余种,是碑林博物馆把散存在陕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集中于此而建立的展室。

首先我不得不说我是一个喜欢书法的人,虽然自己写的很烂,但是对书法大家的崇拜从未间断过。当我看到二王的字时,不由得赞叹他们是怎么把字写得那么秀气,而又超凡脱俗的;看到怀素的草书时,我看到了一个西北汉子的豪情与洒脱;看到颜鲁公的字时,我感觉到了大唐盛世的那种厚重与大气磅礴;看到柳太傅的字时,我感觉到了大唐晚期人们的铮铮铁骨;而看到苏轼的字,我看到了文人的中和之气!

看过书法碑刻,我们又开始了雕刻艺术的参观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昭陵六骏的浅浮雕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史料记载此六骏系唐太宗李世民命阎立本和阎立德做稿!这六副浮雕中有两幅是比较完整,那是我们复原的,其余四副是破裂粘接的。复原的那两幅因为漂洋过海现藏于美国,一直由于多种原因,没能回归祖国。而四副破裂的则是被文物贩子钜解的。虽然已经没有了往日完整的面貌但是我们今天看去依然能感受到马的嘶鸣!

参观完,我只能说我国从古以来的金石研究对我们的石质文物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现如今的碑林都被存放于房屋中,这样就可以让其免受风吹雨晒!

在参观完碑林博物馆,我们第二天的见习活动算是结束了。

5月21日 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这一天天气真心不错!我们一大早就开始了我们见习活动的第三站半坡遗址博物馆。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座比较完整,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的村落遗址,遗址主要分为居住、制陶、墓葬三个区,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

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

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在参观这座遗址博物馆时,我深深的被遗址大厅的看到壕沟惊呆了,他大概有9米深,这让我很难想像,在那种生产力水平下他们是怎么创造出这种奇迹的。这是我惊呆的他的本身,除此之外我也佩服我们的先祖的防御工程的设计!

参观完展厅,我做了以下的心得总结。半坡遗址是我们此行的第二座土遗址,这座土遗址的保护和国内大多数土遗址保护一样,采用的是建立保护大棚进行保护。这种保护在一定意义上的确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弊端,因为挖掘的出的土遗址,原有保存环境的变化,其本身不断地受到外界的影响。虽然我们我们也对其进行了保护,但是其保护效果一直面临着挑战。我国土遗址保护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观完这座原始部族的生活,我们在品完中午餐后,就急急的开始了我们第四站帝国地下军团——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在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上建立的,19xx年正式开放,主要参观点包括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铜车马陈列厅及相关临时展览。至今已接待中外观众近7000万人次,其中包括近20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秦兵马俑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城市展出,海外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秦兵马俑每到一处就引起当地轰动,已成为增进国际间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有句俗语言秦始皇陵“头枕骊山,脚踏渭水,一手抓金,一手握玉”,这句话准确而生动的描述了其位置------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区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盛产金和蓝田玉的秦始皇陵所处位置,而秦俑博物馆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建成的。然后在导游的指导下,我们参观的是秦兵马俑墓葬坑大厅,导游告诉我们参观此厅“三分在看,七分在听”。 我们依次看了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规模最大,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凭栏俯视,东端 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我们边走边听导游娓娓道来,想着这是20xx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然后我感觉历史距离的消失,一种神秘的力量把我带进喊杀震天、战马嘶鸣的古战场。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军阵之谜,它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元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

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好一个20xx年前的军阵,这不禁让我想到战国时期的最大战争-----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就是用这样的军阵密切配合,歼赵军40余万的吧!我们在二号坑还看到了考古发掘现场及遗址顶部木迹和部分陶俑、陶马的出土现状。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它规模最小,与一号坑距25米,东距二号坑约120米。三个坑呈“品”字状排列,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恰好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忠实的站立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象征着保卫陵园的卫戍大军。

穿越过时空的阻隔,我听到了出征的号角。从秦朝回到了现实,我不禁对我们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这笔财富产生了沉重的心情,那些漂亮的彩色铠甲哪去了?我们能保护我挖掘出的财富吗?如果不能,那我们当时一个十足的败家子!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保护也和半坡一样采用建立棚舍保护,这种保护的利与弊我在前以及思考过了。不过我自己认为,兵马俑这种保护可能没有其他更好的保护措施了,因为它里面的文物不可搬动。搬动之后,就破坏了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性!

在开心和疲惫的学习游玩中,我们结束了我们第三天的见习旅程。

5月21日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西安博物院

又是一个特别的早晨,过了这一天我们就要离开这个地方了。太阳从东边升起,照在古城上,城市里的一切开始动了。我们也开始了我们最后一天的见习,(事后我也觉得这是我们玩的最好的一天)我们的第五站,大明宫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平面略呈梯形,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原宫墙周长为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遗址40余处。大明宫南部为前朝,自南向北由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在这片圣地上闲步,让我梦回大唐看到贞观之治的盛世,让我触碰到了开元盛世的气息。一个词描述这座皇家园林:大气磅礴。如果你在其中,绝不会想到这是北方,想到的一定是江南。在这里我们照了很多照片,把我们的足迹都通过照片留了下来。

大明宫遗址公园,它一座大的园林遗址,我自己认为这种保护是特别好的,在地面复原一些建筑的遗迹,我依旧可以感受他的繁华,也可以很好的保护这些遗址,不管是对以后的保护,研究都是极好地保护理念!

游完了太液池我们结束了我们的第五站。我们吃了午饭。在下午一点的时候,我们开始了我们的第六站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由文物展馆区、小雁塔以及荐福寺为核心的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总投资2.2亿元(由国家投资2000万元、西安市政府投资近2亿元),占地面积245亩。20xx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西安博物院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以千年古塔园林式遗迹休闲景区以及古都西安现代型历史博物馆而闻名。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博物馆(文物展馆)整体外观以天圆地方理念创作,突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有5000余平方米,其余为文物库区及公共活动区。博物院收藏了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多件,并有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用于陈列的文物展品,是在这些藏品中挑选出的文物等级高、代表性强、影响面广的文物。西安博物院文物展馆的陈列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博物院使用了当代科技电子技术及影像、声像技术的展示手法,展览运用了虚拟电子翻书、数字幻影演示、DMS数字虚拟演示、互动展示、文物导航等系列科技手段,虚实结合,丰富展览内容,形象展示文物,演绎古都历史。西安博物院落成,结束了古都西安没有大型市级博物馆的历史。 小雁塔

小雁塔本名“荐福寺塔”。始建于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龙年间),位于唐朝长安城荐福寺,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的佛塔。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后来荐福寺迁入塔院内。明、清两朝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小雁塔塔身原为方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在明代的几次地震中,塔顶部的十四、十五两级被毁,塔身经历了裂而后合奇迹,被称为“雁塔神合”。现存的小雁塔为十三层,保持了唐代初修时的风貌。19xx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玲珑秀丽的小雁塔与雄伟庄严的大雁塔风格迥异。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高43.38米,建造时共15级,现存13级。塔的底层最高,以上逐层递减,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每层皆有迭涩出檐,檐下砌有两层菱角牙子,形成重檐密阁、飒爽秀丽的美感效果。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塔为青砖砌筑。塔平面为正方形。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19xx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底边长11.38米,高与底边的比例是100比26。小雁塔的基座为砖方台。

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故塔的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刹。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塔身轮廓呈现锥形形状。小雁塔塔形玲珑秀丽,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小雁塔的塔身单壁塔内中空,塔壁不设柱额,塔身上为叠涩挑檐,塔身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表面各层檐下砌斜角牙砖。塔底层南北两面各开有一券门,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楣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底层以上各层南北两面正中均开有半圆形拱券门洞。小雁塔内设有木梯,可登临塔顶。塔底层北券门外紧靠塔体的砖砌门楼,系清代后期所增建。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塔底层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敕赐荐福寺

荐福寺最初建于公元684年(唐睿宗文明元年),是唐睿宗李旦为其父唐高宗死后献福而建佛教寺院,最初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名为荐福寺。荐福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是唐代重要佛经翻译场所之一。荐福寺吸引了唐代许多高僧,其中以义净法师最为著名。荐福寺毁于唐末战乱。后来,荐福寺搬到塔院即今小雁塔的所在地。

现存的荐福寺古建筑群为明清两代重修,寺内古建筑群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寺内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寺内还存放有石人、马柱等等民间文物以及各种民俗艺术展览。

清代康熙年间以来,因荐福寺内移来金代铸造的铁钟,寺僧晓扣之则清音远震,辅以雁塔秀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胜迹。金代铁钟作为文物仍陈列于荐福寺钟楼内。荐福寺内的古树名木共计十棵,九棵为国槐,一棵楸树,距今约800年-1300年左右。其中五棵国槐分布于大雄宝殿前中轴线两侧,其余四棵分布于慈氏阁南面和钟鼓楼之间的院落。

以及精美绝伦的文物在这我们见习旅程的最后一站,我们在这看到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工艺,大雁塔和荐福寺,他们相伴相随屹立千年,给我的心灵是个大的震撼。在博物院我还看到了长安城的变化演进,。

在这站我没有学到我想知道的,我只看到了和普通人一样的东西。

参观完这最后一站,我们的见习活动也就彻底结束了。

这篇报告是我回到学校两周后写的,是一篇回忆录。这次西安见习之旅,我第一次把我

书本上学的东西跟现实的东西结合了起来,真正的拓展了我的视野。但是也有一些和我预想有差距的事物,我仅仅觉得我们的见习应该普通的游览有所不同。但是我想着这些方面,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大学之中一定要读万卷书,行千里路”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

20xx年6月6日星期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