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零售业市场分析报告

本报告意在为对零售业市场有兴趣的企业或个人提供参考服务,报告介绍了我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及分析了零售业的发展情况、特征和市场,并且对中外零售企业的竞争力和中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本报告的观点仅供参考。 

一、零售业态

零售业态——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

    零售业态作为商业经济中一个特定概念,本身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消费层级化和消费者市场细分的结果。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零售业态构成本地商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体现本地经济文化特别是城市经济文化的典型机构。这些零售业态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新的生活方式讯息,成为丰富消费文化与商业经济内涵的重要源泉。

    全面考察现代商业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每一次真正的革命其实都是零售业态的创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现代第一次商业革命是由百货店引发的,第二次商业革命则是以超级市场、连锁商店、仓储商店等新型业态的诞生与迅速扩展为标志,而以无店铺为特征的电视购物、自动售货机、网上商店等业态的流行则构成了第三次商业革命。

自百货店诞生以来的150年间,零售业总共约产生20种业态形式。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当今不同国家零售业态的种类与分类标准大同小异,并且呈现大致相同的零售业态格局。在分类标准上,很多国家都是依据零售店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营业时间、服务功能、价格策略等。美国是绝大多数现代零售业态的发源地,大体上把零售业态区分为九大类,但细目高达四十种左右。日本对零售业态的分类与美国基本相同,但没有美国的细目多。韩国零售业态分类简单,分为店铺和无店铺,店铺分为百货店、大型超市、大型折扣店、便利店、其他大型店、其他零售店等。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业态概念,20多年间国际上20种左右的业态都出现了,属于井喷式的产生和发展,最新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18106-2004)将零售业态分为有店铺和无店铺,计17种。
  零售业态是动态的、发展的概念。随着生产的发展,需求的增长,零售业态也在不断地发展。目前我国对八种零售业态进行了规范,分别为百货店、便利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式商店、专业店、专卖店和购物中心。在此,对这八种零售业态的不同之处作如下简介:
  a.超级市场——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食品、生鲜食品、副食品和生活用品为主,是顾客每日需求的零售业态。
  b.便利店——是以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为目的的零售业态。主要提供便利商品、便利服务。按照便利店的标准来说,便利店的价格水准要高于超市的价格。顾客追求便利的时候,追求的亦是商品的功能,而不是价格,所以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
  c.大型综合超市——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大众化实用品为主,满足顾客一次性购足需求的零售业态。它与超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销售的是大众化的实用品,满足的是顾客一次性购足的需求。
  d. 仓储式会员商店——指会员制的仓储式商店,沃尔玛、麦德龙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都是会员制,但是方式不一样,消费对象也不一样。麦德龙的会员制客户类似三级批发商,面向社会团体、中小商户,它的客户很集中,20%的顾客,购买它80%的商品,它能更好地掌握其顾客的需求。
  e.百货店——是指在一个大的建筑物内,根据不同的商品设立销售区,开展定货、管理、营运,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是大家最熟悉最成熟的一种经营方式,也是现在经营最不景气的一种零售业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店建立于90年代初经济最旺盛的时期,而且大部分在贷款利息最高的时候负债经营。

目前国外的百货店,基本上经营服装服饰,以流行时尚为主,跟超市完全不一样。目前百货店要调整,一定要本着这个方式去调整,才能立足。
  f.专业店——指以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备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这个业态在国外刚刚起步,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专业店是百货店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g.专卖店——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的品牌,适应消费者对品牌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经营的商品可以不是某一类的商品,但是是某一品牌的商品,如:鳄鱼牌,它有衣服、皮带、皮夹、皮鞋、皮包等等,都是一个品牌。消费者选择的是一个品牌,可能是一系列的产品,这种专卖店也发展得很好。
  h.购物中心——指企业有计划地开发拥有管理营运的各类业态、服务设施的结合体。是有计划开发的,由一些开发商来建设的。跟百货公司根本不同的是三权分离,物业、管理、经营形成独立三方,只有资本的渗透。与批发商场的不同在于购物中心有的主力店,占很大比例,有主题、选址、设计,有统一计划,有管理公司统一管理。

二、现代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根据业态的产生发展过程,结合其它学科的学术成果,西方学者总结出了几种零售业态演化理论,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零售学说。这些理论主要包括:自然选择理论,即将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运用到零售业态的进化上;零售轮转理论,由美国哈佛零售学权威麦克耐尔提出,指零售业态象车轮一样不断地由低价、低利润、低服务到高价、高利润、优质服务,再到低价、低利润、低服务,如此循环往复;零售周期理论,即零售业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自创始、成长到成熟、衰退的过程;手风琴理论,主要从商品组合的角度进行考察,认为零售业态是“综合-专门-综合”的来回反复,颇似手风琴式形状;辩证过程理论,用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解释零售业态进化;真空地带理论,即新的零售业态产生于原来零售业态未覆盖的地区。

从国内外零售业态的现状出发,并依据上述零售业态演化理论,我们可以对国内外现代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做出如下基本判断。

(一)、零售业态继续加速整合、重构,形成多业态并存和业态边界模糊的复杂格局

这是由市场和消费者本身的多元化、层次性所决定的,消费者有选择地进入能满足其特定需要的业态场所。消费者既需要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也需要满足家庭装修这样复杂的需求,有时又要得到不是生存和生活必需,只是欲望、精神层次的满足。在这种情况下,20种左右的业态将长期共存----既有历史悠久的百货店、专业店,也有新兴的网上虚拟商店;既有大型的复合业态式的购物中心,也有小型的专卖店、便利店。业态边界模糊则是指不同的业态所经营的商品品类交叉重叠,所采取的价格、服务策略互相模仿,而所选定的目标顾客互相渗透。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商业技术进步和商业创新速度的加快,今后零售业态的淘汰速度也会随之加快,被淘汰的业态将会不断增多,而真正能长期生存下去的业态将为数甚少。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与一些典型业态发展的历程也不吻合。商业创新的速度的确在加快,但我们却看到,一些相对老旧的、传统的业态正是因为吸收了新的元素,适时进行调整和重构,从而增加了新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这就使业态种类更丰富而不是所谓的“为数甚少”。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特定地区,有主导业态,也有补充性的、辅助性的、拾遗补缺式的业态;有的业态能引来所谓的商业革命,并经过3-5年的检验期沉淀下来为人们接受,有的虽没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却仍然为消费者需要。这些年我国的业态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百货店、农贸市场、传统集市仍是非常重要的购物消费场所。

(二)、各业态所占市场比重和发展速度、发展前景不同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这样的范围来看,百货店和一般超市虽然总的市场比重可观,但都呈下降趋势,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这两种业态的市场不断受购物中心、便利店等业态的蚕食。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一时的网络热,美国等国家的一些人非常乐观地估计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通过互联网购物,传统的有形商店会因交通问题等而关闭,纸质的目录宣传品会过时等等。这些年的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神话,无店铺销售如网上购物、电子商务这些年速度发展很快,但它不可能代替“灰砖加泥浆”的有形店铺,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不可能成为象超市和购物中心这样的主力业态。现在美国电子商务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但到20##年,仍可能只占总销售额的6%。

20##-2008年美国各业态销售预测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公司报告》

根据美国商务部对20##--20##年各业态销售的预测,现在美国销售额最大的、占市场份额最高的业态是传统超市、便利店、建材和园艺店,但预测的复合增长百分比都不高,分别只有2.5%、5.0%、6.2%。增长百分比最高的是电子商务、超级中心和无店铺零售,分别为26.8%、15.0%、9.2%,而走下坡路的则是百货店,为1.0%的负增长,增长乏力的是专业店和传统的全线性折扣店。超级中心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零售企业未来着力发展的业态,它将大型超市与传统折扣店的优势结合起来,具有很大的杀伤力。

    再来看日本。近10年来,综合超市、百货店一类综合型业态苦于增长缓慢,便利店、专业超市(食品、服装、建材、家居用品中心)发展迅速。百货店在日本曾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20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整个国家进入了经济长期下滑的时期,消费者的支出随之减少,由此引发了百货店与其它新型业态之间、百货店与百货店之间激烈的竞争。百货店经营出现危机,利润减少,一些百货店宣布破产,其它的则改变经营方式,向与其它业态的交叉处、边缘地段挺进发展。一些百货店由经营各类产品转型为专门经营自身擅长的一类产品,一些百货店放弃了整体零售经营而成为为租户提供零售经营场地和经营其它房地产的土地租赁者。

    日本消费者讲究新鲜,可在零售店中随时购买的商品家中基本不存放,每次购买生活必需品后会立即消费掉,再加上日本国土相对狭窄,人口密度大,因此构成有特色的零售格局:各种业态齐全、网点密集、充足,提供多频率、小批量、准时配送等完善的服务。日本零售业店铺密度大,为91家/万人,欧美各国约50-60家/万人,便利店在日本十分发达,7-11(便利店)的成功充分说明了便利店在日本找到了最适宜的土壤。另外,超级中心、百元店(所谓的100日元、99日元店)在日本近些年也发展迅速。日本邮购销售额在零售业销售额下降的20##-20##年间,却稳步上升,邮购商品主要是衣服、床上用品等。

韩国自1996年开放流通市场后,10年间折扣店、便利店、无店铺数量增加,而百货店和小规模零售店数量逐渐减少。销售额上,20##年后,百货店销售额下降,大型超市销售额也减少,而相比之下,大型折扣店、便利店销售持续快速增长。

韩国零售业态销售额指数与增减率(%)

资料来源:韩国统计厅,不变指数:20##年=100

(三)、各业态的集中化、组织化、国际化趋势(沃尔玛现象)仍在加强,但与此同时,强调个性、多元化、民族化、保护本地中小零售业的潮流(反沃尔玛现象)也有上升势头

    在不同水平(国家级、区域级、本地级)上的所有业态都增加了市场集中度。20##年,美国前三位的药品杂货店、折扣店、消费类电子商店分别占据自身业态的30%、85%、36%的市场份额。现在连锁经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欧美国家在60%以上,其中美国达80%,食品连锁更占90%。我国企业规模小,连锁程度低,全国流通主体中90%以上为个体商户,20##年全国连锁经营企业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只有15%,但我国连锁经营发展势头很猛。20##年前30家连锁企业实现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0%,店铺总数增长20%。

    少数大企业利用连锁经营、商业特许加大门店扩张速度,提升销售额,同时加大并购力度,实现规模经济。跨国公司加大在全球扩张,实现全球化的采购、本地化管理。全球化带来的跨国界的商品、资本、信息、人才的流动,对各国的零售业态都有深刻影响。

但沃尔玛这类的零售大鳄们在其扩张过程中遇到了不利的国内外社会反应。忌恨、反对它们的理由是多方面的:巨大的杀伤力导致所在地区中小零售商破产失业,使市场结构失衡,形成垄断;庞大的客流量引起周围社区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低工资、无工会组织损害着员工的利益;对本国而言,全球采购、销售进口商品损害了本国制造业,而对扩张到的国家,则对其民族零售业和本国经济安全形成威胁。这种抗拒跨国公司大规模扩张,抗拒其快速机械化复制和连锁经营,主张多元化、个性化、民族化的势力在世界各地都抬头上升。这既是一种商业现象,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对全球化、跨国公司主导、西方主流文化侵袭的对抗。

(四)、高新技术特别是供应链技术与管理对各业态的影响日益强化,成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利润的有效途径

    以信息网络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将更广泛深入地应用到各业态的经营管理中。网络曾被认为是对“砖块加灰浆” 的有形商店业态的致命威胁,但现实却证明它只是“激发零售灵感的源泉”。继条形码、POS、MIS、ERP、SCM、ECR等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之后,更先进的RFID技术已在欧洲等国家的超市普及使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无线频率识别技术,一种给产品做标识的手段,其智能化高于条形码。这种技术可以使零售商和供应商获得大量的用户需求信息。RFID 之于零售业以至“大流通”的作用如此重要,以至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出面大力推进,如韩国产业资源部于20##年在“流通物流振兴院”里设置了“振兴RFID产业援助中心”。该中心的主要工作是进行产业实际情况调查,按行业分阶段进行RFID示范工作,开发普及支持RFID基础电子物流系统的中档商品平台,应对RFID国际标准化,制定RFID标准化5年路线图等。

    各种业态的零售商将更有效率地管理着供应链,通过与供应商共享信息,协同合作,更好地做出商业预测和计划。供应链体系既是现代化的物流技术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也是一种理念、意识的革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生产商、原料提供商、分销商、物流配送公司等,都必须互相配合,才能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和价值是多方面的:通过供应链实现商品转移,完成物流与商流的统一,最终实现商品价值;通过“产--供--销”各方互动获得市场和消费信息,有针对性地扩大生产和销售;通过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高效运转,减少库存、损耗等成本支出,提高利润率;将上游与下游、生产和销售诸环节上的各种利益主体捆绑在一起,建立稳固的工商合作、商商合作,改善企业经营的大环境,实现双赢、多赢。如果我国零售商能够用这种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新的视角来看待与供应商的关系并付诸实践,将为化解当前我国市场上比较突出的零售商--供应商矛盾提供很好的思路与方案。

(五)、品牌掌控与适度集权成为各业态成功的关键

零售商对品牌的掌控有两个直接的效应。一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简称PB)质量控制得好,理论上降低40%左右的成本,因为没有任何商业促销成本。二是强化对渠道的控制。自有品牌对于零售商来讲是一种渠道的后向整合,在这里零售商既是生产者又是销售商,而原来的单纯的生产商的唯一责任是按照零售商的规格进行生产。自有品牌的比重占超市的销售额在美国达到15%,英国32%,法国24%。一些大企业都拥有大量自有品牌:沃尔玛20%-25%,西尔斯90%,马狮100%。梅西百货将发展自有品牌视为应对整个百货行业衰退的法宝,开发出了女装品牌INC和家庭用品品牌Tools of the Trade,取得了成功经验。

通过功能中央集权化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美国的JCPenny,Belks 和Nordstrom这样的百货连锁过去习惯于让区域买手、分店经理做出商品组合决定,现在这些零售商则将采购功能集中化,并使用信息系统使商品品类更适合当地口味。

(六)、各业态更注重市场细分,加快实施“体验式创新”

    市场细分是由消费者的复杂化、多元化决定的。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借助互联网等得到更多信息,他们对零售商及其提供的商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知识,愈益成为复杂、难对付的购物者。美国约有40%的人在去商店购买大件前上网搜集信息,如汽车、电器、家装材料等。这种情况下,零售商更需要准确地做出自己的业态定位,锁定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

    美国是零售业最发达、最成熟、业态种类最多的国家,各业态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和占据自己的市场空间,为目标顾客提供量身定做的商品与服务。一家名为Hot Topics的服装专卖店,专门在购物中心里向青少年销售得到授权许可的、与音乐相关的服装。经过授权许可的流行音乐明星的时装和标识等可在90天内摆到商店的货架上。Bass Pro Shop则是一家业态属于所谓的“品类专家” 的企业。这种业态大体上是一种大型专卖店,把传统百货商场的一个柜组抽出来,把商品的宽度、深度做足做充分,形成一个大规模经营的某种商品的总汇或大全,同时又实行低价策略。因其巨大的市场冲击力,品类专家又被称作品类杀手。Bass Pro Shop有25家店,目标顾客是喜爱户外活动的人,非常有吸引力,充满娱乐性。其中位于密苏里的一个商店每年吸引着400万访客,成为当地的旅游胜景。商店内户外活动用品齐全,而销售人员也具有丰富的户外运动知识。商店设有250个座位的讲堂,以供顾客在这里做研讨,进行养鱼表演等活动。美国还有一种业态被称作超值零售商,这类商店一般位于郊区带状购物中心内,租金低廉。它主要面向低收入者,但也将对价格敏感的中等收入者,以及有淘宝、猎奇的心理与热情的高收入者包括进去。

    就百货业而言,美国各百货店都在努力调整,以求生存与发展。传统百货店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有吸引力的服务和多样化商品,既卖软商品(服装、床上用品),也卖硬商品(配件、家具、电器和消费电子)。现在大多数百货店几乎只专营软商品,基本形成三种类别。第一类走上流和时尚化之路,提供特别设计的商品和完美的顾客服务。第二类仍然出售相对平价的商品,提供较少的服务。第三类则是以价格为导向的,迎合对价格敏感的顾客。第一类已经有明确的差异化定位,产生了很好的利润回报,第二类还正在定位,第三类面临着来自折扣店特别是Target的巨大挑战。

    体验式或经历式创新是在价格和服务之外开创新的体验空间。传统上顾客是交易中被动的一方,有时是“受剥削”的一方,但在体验式创新的理念与实践中,这种情形大大改变了。体验式创新很有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公司内部,它不是复制其它机构的活动而是内部创新,强调的是公司在结构上、企业文化上的内功。

传统创新与体验式创新的区别

     

(七)、多业态经营同时突出主业

    与上述注重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细分同样,多业态经营同时突出主业,其实也是市场定位问题,目的是在扩大市场份额,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同时,确定主要服务对象,专注特定的流通环节,强调专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成功的世界零售巨头尽管都是多业态经营,但主业亦很突出。家乐福是一个跨国经营的多业态的商业集团,旗下有大卖场、大型超市、小型超市、折扣店、便利店、会员制商场等,但这些商店都是以食品自选销售为主的业态。麦德龙1964年在德国成立第一家现购自运(CASH & CARRY)商店,即通常所指的仓储式会员商场,用四年的时间就走向国际化。现在的麦德龙除现购自运外,也经营超市、百货店、专卖店、电子商务、运输、进出口贸易,以及资产运营等,但其强项仍是现购自运,80%的营业额是围绕着现购资源实现的。麦德龙在中国开设的店铺虽少,但销售额很高,就是因为它面对的是具经营资格的法人单位,如餐馆酒店、中小零售企业,以及政府、学校、医院、部队等机关事业单位,它不吸纳社会个人作为会员。

(八)、政府之手依然强劲,法律政策环境继续影响业态的布局与发展前景

政府或是借助竞争政策和自身的行政权力直接规制零售业态,或是间接影响零售业运行环境。这方面典型的是日本政府利用《大店法》、《大店立地法》对大型商业设施进行规制,我国出台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以求合理布局零售业态,法国政府则要求各省以省为主体制定商业网点规划,并通过立法对商业网点的设立实行行政许可制。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政府扮演的角色仍然会深深影响本国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

四、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分析

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6410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批发零售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累计销售额达64326亿元,同比增长也为13.7%,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4.2%。 

2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依然强劲,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零售业也持续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187.8亿元,同比增长14.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一季度销售额为17841.8亿元,同比增长14.7%。为了调节快速增长的贸易顺差,国家出台了扩大内需的政策,致力于促进国内零售业的发展,这些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于零售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自20##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以来,仅两年时间零售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并购重组、境外上市、工商矛盾等成为行业热点。在一些零售业热点城市,一方面不少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面临财务危机而濒临倒闭,另一方面一些大型零售集团积极扩大连锁范围,改善经营模式,提升竞争实力。
    而随着中国零售业市场的完全放开,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并且随着一线城市竞争的白热化,更多的外资零售企业将积极向中国的二线及三线城市扩张。可以预见,20##年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步伐还会继续加快,从目前市场表现来看,外资并购成为新进企业开拓中国市场的主要手段,值得国内零售企业的广泛关注。随着外资的全面进入,国内零售巨头也加快了并购整合的步伐。由下图(我国百货市场规模历年增长)可预测,国内零售市场的规模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断扩大。
   

由于我国零售业已经步入平稳、持续的发展阶段,根据历史数据,我们认为:从20##年到20##年前后,也就是到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这一时期里,如不出现像20##年SARS那样的意外因素影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保持每年10%左右的实际增长率稳步增长,总额到20##年将超过20万亿元。

   但是,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本土零售企业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小企业的倒闭、并购、重组在20##年将加速,国内零售行业将继续整合,零售业态也将日益丰富和完善。

    历史数据表明,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略高于GDP的增长,但趋势相同。20##年中国城镇人均收入增长了10.4%,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7.4%,是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长幅度。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居民收入将加快增长。同时贫富差距加大的趋势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将带动消费品的结构性增长。

    地区零售业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慢于城市,二三线城市增长最快。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远低于别的省份,成熟市场增长放缓;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于农村,农村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但却是一个非常大的潜在市场;发达省份中,一线城市增长略低于省份增长。

经过2006再到20##年,零售业态已摆脱20##年至20##年业态的低迷阶段,处于上升通道之中。居民消费升级是零售业的增长的推动力,其擅长经营的品牌服装、化妆品等商品,主要满足顾客的心理需求,属于享受型消费;零售业迎来业态第二个快速发展期;业态自身实现了创新式发展,实现传统零售业转向现代零售业的转变,成为品牌商品的分销渠道。
    零售业已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未来三年销售将保持在12-15%之间的增长速度,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大致保持一致。考虑到我国消费升级具有持续性的特点,零售业景气度将延伸今后5-8年,未来五年将是零售业黄金发展期。

零售业市场分析(2)

摘要:本文从武汉市近期零售市场的变化状况入手,结合国家提出的有关政策,利用营销模式等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武汉市零售业的发展现状并预测其发展前景,以个人观点为关注零售业发展的个人或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零售业  内外资商业  竞合  本土化战略

一、         内外资优势“此消彼长”,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随着中国经济逐渐开放和全球化,零售全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外资商业凭借其强大的经营能力、低成本高效的全球化物流管理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开始逐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并开始大步伐的扩张,内外资优势开始“此消彼长”,这一方面会大大促进当地商业的发展和成熟,另外一方面也必然会给内资商业带来极大冲击。

零售业是人员密集型的行业,内资商业是想办法发挥每个人的智慧,积极创新,外资商业更讲求团体作战。这就是所谓的“2>1+1”。 尽管武汉内外资商业的明争暗斗、互挖墙脚一直没断过,但并不妨碍这对“冤家”相互偷师、共同进步。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香港的永安百货试水武汉。此后的10多年间,外资商业的足迹已遍布武汉三镇。截至20##年,全市外资及港澳台投资商业企业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经营门店132个,实现零售额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5%。

虽然说外资商业的零售额仅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5%,但是与20##年的2%相比已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在未来的几年内会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可以说外资商业还无法撼动本土商业的地位,但是外资商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丰富了武汉的商业业态,弥补了武汉商业的不足和缺憾,和本土商业的互相竞争学习也促进了武汉商业的飞速发展,正是这样才使得最近十年成为武汉商业发展最快的十年,使得中百、武商、中商等商业企业在全国也赫赫有名。

 二、 零售业酣战正急,寻求竞合和差异化经营成为唯一出路

伴随着大洋百货光谷店的开业,20##年1月11日,家乐福中国首家节能店武汉光谷店正式开业,1月25日,新世界武汉第5家店(徐东店)开业,2月份,铜锣湾百货易主新世界,在近三个月内,武汉的百货业可谓酣战正急,风云突变。

   光谷地区消费潜力很大!光谷店是家乐福在武汉的第5家店,该店经营近3万种单品,将满足周边近40万居民的购物需求。它将覆盖东湖高新区和洪山区东部,填补当地中、高档日用消费市场的空白,给光谷商业圈注入新的活力。

铜锣湾百货易主新世界,让不少江城商界人士感慨万分。百货店易主,近年来在武汉并不鲜见。去年底,银泰百货拿下世纪中商(银泰百货下月将挂牌),此前,凯旋门广场被新世界接手,再加上此次铜锣湾转让,江城百货业竞争之残酷可见一斑。一起起易主事件反映出这一业态在江城的经营难度不断增大!一方面是本地商业巨头如武商联等步步为营,一方面是外来商业巨头如新世界、群光广场等步步紧逼,再加还有零售商欲进驻武汉,武汉百货业势必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

家乐福认为,武汉是华中重镇,市民消费实力强,经济发展速度快,加上近年来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武汉市场容量很大。过去8年里,家乐福在武汉开了4家店,今后将保持每年至少1店的速度,家乐福认为武汉市场足以承载如此高速扩张。

 大洋百货表示,虽然武汉已经有9大商圈,各个商圈都有自己的特色定位,但武汉市场太大了,从光谷到解放大道或江汉路需要1个多小时车程,市场需要囊括高、中、低消费的全客层商圈。

沃尔玛也认为,武汉市场潜力非常大,虽然商业网点越来越多,但仍有不少空间。“目前沃尔玛在武汉的两个店都非常成功,我们还在积极寻找更多的开店机会。”

麦德龙透露,武汉经济近年来飞速发展,麦德龙的选点工作一直在进行。但他同时指出,武汉商业网点布局不太合理,同等规模的业态扎堆,互相侵蚀。“就像一个池塘养鱼,不能全部放入一种鱼类,而要根据水层不同放入多种鱼类。商业也是如此。”因此武汉的商业业态还需多样。

笔者认为:未来江城百货业态关店出售的现象肯定将会越来越频繁;随着百货店越来越多,江城百货业的赢利周期也会不断拉长,这对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无形中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硬碰不行,必须寻找自己的特色,差异化经营,从双方拼得你死我活的“红海战略”改变为合作共存的“蓝海战略”;面对面竞争,肯定会牺牲一些毛利,但更重要的是,整个商圈都能够得到成长,整个零售业的蛋糕都大了。

三、本土化战略并非“尚方宝剑”

现在不少的本土商业开始从“本土化”中寻求差异化竞争,虽然不错,但也并非“尚方宝剑”。

中百仓储就在地方特产上做足了文章。8年前,就在湖北超市界第一个提出源头采购,总经理亲自带领采购人员到田间地头收菜,搜罗风味小吃,汪集鸡汤、杜婆鸡、长江驴肉煲、金口风干鱼等一批特产随之走入中百,进而被家乐福等相中,进入更多的超市;20##年,中百在全国首先提出“农产品进超市零门槛”,免去业内通行的进场费等一切费用。

外资商业也陆续为本地土特产降门槛。家乐福、沃尔玛等企业也把中百这一招学到了手。他们实施高度的本土化战略。他们把汪集鸡汤引进超市,为与本土超市争抢土特产不惜降低门槛,对有竞争力的生鲜蔬菜特产减免进场费用。家乐福光谷店80%以上生鲜产品都采购于武汉地区,并且它将把武汉作为“农民直供”项目的重要采购地之一,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销往全国门店。

鉴于此,本土商业迎击外资商业的最得力武器,就是对本土商情的了解。压缩成本提高效率的行业规律也更应被重视。作为服务大众的主流零售业态,提供的商品天然具有同质性、本土化的空间有限,例如以上所介绍的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巨头都是在不断解决成本、效率的基础上来展现服务、营销的差异化。武汉商业在应对外来竞争中做得相当不错,例如中百集团10年前就开始业态变革,与国际接轨。

四、唤醒消费者的购买力

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00亿元关口,达到1518.3亿元,同比增长17.4%,是自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1999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亿元,到20##年突破1000亿,中间用了6年。而从1000亿到1500亿,仅用了2年时间。

从消费结构上看,武汉人花在脚下的钱越来越多,而用在吃上的消费比例正在减少。据统计,20##年武汉人花在“吃”上的钱占所有消费的30%以上,20##年降到24.5%,20##年只有22.9%。用在“穿”和“用”的比例从20##年的21.8%和28.7%分别降到20##年的20.4%和26.9%。但用在“行”(汽车、石油及制品)方面的比重,则由20##年的19.0%上升到24.6%。

武汉市商务局透露,春节期间(年三十至大年初六),武汉商业预计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5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武汉市常住人口858万计算,平均每人春节期间花了约688元。虽然如此,但是我国消费者的购买力还可以继续提升,并且国家的政府报告也表明,消费者的购买力将被进一步唤醒。

根据国务院的工作报告,我国将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政府将增加45.1%教育投入,在城市也减免学杂费,并解决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公平问题。此外,中国也在试图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补上在公共福利保障上的欠债。此外,提高国民收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改进医疗保障,均在计划之内。

我国用于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一直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国情所限”一说,曾是拖延的最好借口。就社会保障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比例而言,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而中国只有10%左右,而且基本面向城镇职工。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户口持有者中,即令进入城镇工作人数已过一亿,但仍无法平等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待遇。他们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工作,工资10年难见上涨。正是这种低薪,让美国沃尔玛超市能够向当地工薪人士廉价销售商品。

一旦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世界上最大的潜在购买力可能会从沉睡中醒来。中国经济长期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或会悄悄增加另一台更为可靠的“引擎”:即13亿中国人购买热情带来的内需。

今年“两会”传来的诸多信息显示,我国财政政策正向有利于培养民众安全感的方向调整。发改委、财政部及央行官员的话题,对此亦多有涉足。毋庸置疑,民众生存安全的改善,必将带来消费动力。这一动力,亦给分析人士带来新的想象空间:国内消费也许能改变中国授人以柄的出口拉动式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的又一台发动机。这与美国人在20世纪上半叶向世界一流国家迈进过程中,曾经走过的一些道路有某种相似。不同的是,中国的现实,比彼时的美国复杂得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