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报告

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孙会钊

从3月3日两会召开,再到3月15日两会闭幕,像往年一样,教育依旧作为诸多议题中的焦点,吸引并释放了诸多话题,涵盖范围包括“教育改革”、“教育公平”、“职业教育”、“教育安全”等四个层面,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特殊教育等方方面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等话题,成为两会舆论场中崛起的新贵,尤为人们所乐谈。两会是每年全体国民共商国是的日子,舆论场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宴,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踊跃传播各种声音。传统媒体(电视、报纸、电台等)在两会教育话题传播中是权威的内容生产者和信息发布者,几乎有影响力的信息都由其一手打造,;新媒体(微博、微信、贴吧、论坛、博客等)上则更多汇集了民众的各种声音,数量众多,影响巨大。他们多臧否教育话题,设置议题,声张诉求。 整理20xx年两会期间所涉及的教育舆情信息,可以通过这些教育问题,借助两会代表、媒体、乃至网友的各种声音发现目前教育行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舆情概况

20xx年两会期间(3月3日至15日),涉及教育的新闻报道颇为频繁,新闻报道量约为44600条,平均每天的新闻报道量约为3430条,传播途径包括了纸媒(含网络版)、电视、广播、门户网站、微博、论坛等各种方式。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经济网、财经网、中国经济导报、重庆日报、贵州晚报、齐鲁晚报等)、中央电视台及地方卫视、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网、腾讯等等)两会期间均有关于教育的报道,各类报道的媒体数量超过100家。

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报告

图1 两会期间以“两会 教育”为关键词的百度新闻量统计

数据来源:教育舆情网舆情监测室

百度指数中,通过对比两会期间对“教育”的用户搜索指数和媒体关注度,可以看到网民对教育新闻比较关注,关注点和争议点主要集中在“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大学生就业”、“职业教育”“高考改革”、“自主招生”、“异地高考”、、“学前教育”、“女童安全”等方面(图2)。

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报告

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报告

图2 两会期间 “教育”百度指数分析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二、关注层次分析

图3两会期间与教育相关的热词词云

数据来源:教育舆情网舆情监测室

百度新闻中,通过搜索两会教育热词新闻量,可以看出媒体的关注焦点主要在“教育改革”、“教育公平”、“职业教育”和“教育安全”四个层面。其中,教育改革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高考改革”、“异地高考”、“自主招生”、“高效去行政化”等;教育公平涉及“教育经费”、“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高校腐败”、“大学生就业”、“特殊教育”等;教育安全主要为“女童安全”。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改革”、“自主招生”、“高考改革”、“异地高考”、“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是公众最为关心的信息,这与这些信息涉及的公众根本利益一致。另外,虽然涉及“高校腐败”、“女童安全”、“特殊教育”等的信息量不多,但也体现了公众对教育各方面的关注。

关注层次一:教育改革

人民网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就公众关注的16个热点问题展开网上调查。截至3月2日,吸引了3729008人次参与,其中“教育改革”以330548张票位列关注度排行榜第八。

回顾历年两会调查,今年教育制度改革问题继续受到网友关注,继去年之后再次跻身两会调查热点前十名。通过百度新闻搜索,两会期间有关“教育改革”的新闻超过了7万条,也印证了教育改革是媒体及公众最为关注的教育话题。

两会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指出:“985”、“211”工程应放开竞争。“985”、“211”工程这种重点支持,可以带动整个高校水平的提升。但如果变成学校层次的问题,成为终身制,这就有点异化了。期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早日放开竞争,制定绩效考核,完善进入和退出机制,而不是高校一旦入围就终身制了。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只改高考,不改招生制度,这样的改革只动了一半。如不从战略高度尽快启动国家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将影响20xx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目标的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中北大学副校长熊继军:“与其让高校中大量的科研成果都处于休眠状况,还不如激励大家拿出来,创造更大价值。国家在这方面要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大学教师跟其他教师不一样,一定要有实践,特别是工科,没有实践是教不出好学生来的。而且高校教师创业还会带动学生的创业和就业。”

网友声音

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报告

图4 网友对教育改革的观点倾向性(微博抽样200条)

数据来源:教育舆情网舆情监测室

关注层次二:教育公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促进教育公平。这是继去年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公平发展与优先发展并提”的表述之后,连续第二年提出。这说明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据新华网推出的两会热点调查显示,在22万网友参与的投票中,教育公平话题以6.14%的关注度排在第七,说明了民众对教育公平的渴望以及呼唤。两会上,围绕这一社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两会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吉首大学国际交流与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院长张苹英建议,结合城镇化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地撤并、恢复农村义务教育教学点,确保办学和教育实效。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幼儿教师编制标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医学院董事长院长、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何彬生指出,在教学仪器、学生活动场馆、教师人头费、实验室建设等专项资金和生均拨款上,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存在着“亲爹后妈”的关系,应加快民办教育体制改革,让公办、民办教育受到同等待

遇。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指出,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首先应提高乡村教师收入,不能用道德和奉献精神来要求乡村教师。凡是在农村中小学教书的老师,在薪酬体系上应该比城市老师有20%—30%的上升。

全国人大代表李勤建议,企业应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作为招工的一项福利,积极帮助外来人员子女入园、入学。

网友声音

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报告

图5 网友对教育公平的观点倾向性(微博抽样200条)

数据来源:教育舆情网舆情监测室

关注层次三:职业教育

今年的两会首次出现了“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章节,并提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说法。这表明国家政策在去年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上继续推进。这一话题同样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两会代表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周洪宇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知识和技能水平差异性很大,以单一的学历证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难以适应现实需要。授予“工士”学位,旨在激发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营造全社会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庞丽娟建议,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常态下,更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创新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政府要切实突破现有的劳动、人事和就业制度,在薪酬、晋升制度上要根据人的能力素养、业绩贡献来衡量。同时,在制度设计上,要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比如允许他们考公务员等。给中职、高职的学生多一些出口和机会,帮助中国职业教育更快地发展起来,这样才能为中国新形势下各领域内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胡卫指出,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的职校生都培养成硕士、博士,我们要警惕职业院校的过度升学倾向。

网友声音

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报告

图6 网友对职业教育的观点倾向性(微博抽样200条)

数据来源:教育舆情网舆情监测室

关注层次四:教育安全

20xx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被媒体曝光的案件达503起,是20xx年同比的4.06倍。其中,受害人群呈现逐渐低龄化趋势,尤其以7岁到14岁的小学生居多。案件中广泛存在“两多发”和“两薄弱”的现实情况:“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监护缺位下的临时起意多发,熟人犯罪多发;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儿童安全监护薄弱,农村地区儿童安全监护薄弱。”其中,农村地区仍然是未成年人监护缺位的“重灾区”。20xx年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在监护缺位前提下、施害者临时起意的性侵儿童案件为272起,占54.08%(公开报道中未提供相关信息的未统计在内)。在20xx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发出了“保护孩子”的呼吁。

两会代表声音

河南省人大代表马静指出,学校和家庭都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学校应该开设性教育课,加强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性教育是要让未成年人正确认识性是什么、性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何保护自己等问题,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识性,不要让他们对性有神秘感,不要让他们因为神秘而想入非非。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东花指出,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性侵幼女事件对儿童安全性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性健康教育的缺失问题再一次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关切,性健康教育成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能回避的“必修课”。应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年龄的儿童,合理编撰教程。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第一中学校长李一飞指出,在了解女童保护项目之后,在学校开展防性侵安全教育课程。把防性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中非常有必要。应尽快研究出台全国性的权威防性侵课本、教案,填补教案空白。

网友声音

20xx年全国两会教育舆情报告

图7 网友对教育安全的观点倾向性(微博抽样200条)

数据来源:教育舆情网舆情监测室

综合来看,两会代表涉及教育各个层次的声音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公众(网友)对这些声音的态度较为多样化,有正面的,但也不乏负面的言词,存在争议。

三、分析师点评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虽历经千年,而此风犹胜。正是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崇敬,每一年,炒得沸沸扬扬的各种教育类话题已经构成了当年两会中的重要图景。然而无论是对民众的言论样本进行分析,还是对代表的诸多提案进行研究,抑或是对两会的议题进程进行观察,都不难发现每一年的民声诉求和提案内容是何其相似:“异地高考”、“自主招生”、“高效去行政化”、“教育经费”、“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高校腐败”、“大学生就业”、“特殊教育”、“女童安全”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年复一年地在公共舆论场占据巨大声量。

在这些话题中,关于“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的声音是近两年官方和民间偏爱的新秀。在20xx年两会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公平”后,今年再次提出了“教育公平”的说法,称要“继续促进教育公平”。提出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恰恰说明教育领域总体现状不容乐观,而且有恶化趋势,之前意图解决和力图公平的各种措施,并未奏效,否则为什么要一而再之地提出?而这,只是所有教育领域所有问题的缩影。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往深里说,这与中国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受制于发展水平,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将出现诸多问题,终究要靠全面地发展来解决。而具体而言,总会物化为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我们承认这个现实,但这并不能成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治理者们推脱责任的万能借口。事实上,面对教育乱象,不是我们的代表总体素质不行,不是提案水平不高,不是解决问题的措施没有针对性,更不是参政议政的意愿不够,而是因为那些费尽心力的提案在两会表决通过后,并未被有关部门有效地落地施行。如果说我们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荒诞情景归罪与“食肉者”们的惰政,应该并不为过。

国之大计,教育为本。惰政的问题不解决,法案无法贯彻执行,那由“食肉者”们动情描绘出的美好未来就只能是一幅空幻的美景。

其实解决之道也简单,既然有制度,就不能让制度形同虚设。如果某些“肉食者”们没有动力,那不妨建立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建立行之有效的选拔机制,接受新闻媒体和民众的监督,让那些有能力、有意愿的人推动法案的落实。(教育舆情网分析师 孙会钊)

 

第二篇:20xx教育舆情报告

新华网《20xx年度中国教育行业舆情报告》

12月29日,清华附中在建体育场工地发生脚手架倒塌事故,10人死亡,4人受伤。12月,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安徽淮北同仁中学墙体坍塌致5人遇难,河北永清春蕾幼儿园因私自扩建,导致教室坍塌3名儿童死亡——这一内容也进入了教育舆情监测的视野。 20xx年2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暂行办法》,20xx年尾,一起又一起校园安全事故依然让人心惊。

12月4日,新华教育、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联合发布了《20xx年度中国教育行业舆情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可以看出考生招生类、政策法规类、教育管理类等教育事件讨论量较高,安全事故类热点虽较于去年有所下降,但仍是易引发热议的焦点。 20xx年度教育事件热度排行表(部分节选,来源: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数据均已剔除无效数据,采集时间:20xx年11月20日10时;热度按照报道、微博、论坛数三项加权平均并四舍五入而得;网媒主要指新华网、中新网、中国广播网等新闻网站。) 序号时间事件来源报道微博论坛热度类别15月英语高考社会化论坛

793768771740632251政策法规23月多地“药儿园”事件微博137041750186716906安全事故35月江西宜春高考生夺刀救人事件微博56618457415857714学生表现411月男子弃北大读技校纸媒73817362437027703学生表现510月衡水中学模式探讨纸媒19329640286946926教育管理69月昆明小学生踩踏事故微博3758242524033868安全事故710月北京14套房“房娃”想辍学微博1126911633673441学生表现89月蓝翔风波纸媒9436742526743254教育911月多人冲进校园殴打老师 称自家少爷在校被欺负纸媒83xxxxxxxxxxxx81学生表现109月北京“天价学区房”纸媒3328360127572894考试招生

教育热点事件类型分布图 (来源: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xx年1月1日至11月30日)

《报告》解读一:2014最受网民关注的教育热点事件

据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显示,20xx年教育热点事件中,受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舆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1考试招生类

这类事件在舆情类型中占比最多,超过三成(31%)。

其中河南高考替考案、陕西执业药师考试作弊、哈理工MBA考试作弊等均引发舆论大量关注,招生腐败也备受诟病。近年来,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等已经成为“特招”腐败的重灾区,严重危害到了教育公平。中国人民大学蔡荣生案引发了社会对于特殊类型招生公信力的质疑。

2政策法规类

例如,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经过各大媒体解读,公众舆论迅速达到高峰。公众更多地关注考试科目的方案调整,比如:

20xx教育舆情报告

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

英语一年考两次。而大V、教育专家往往是从更深层次和更深的领域进行探讨,更关注改革对于教育尤其是对高考长远走向变化的影响。

3教育管理类

在教育管理相关事件中,蓝翔、衡水中学模式引网民热议。这两所学校虽然分属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但其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均引发舆论极大争议,尤其是“衡水模式是人才摇篮还是加工厂”的辩论几乎每到高考季都会上演。

4师德师风类

20xx年,教师收受礼金、学术造假、性侵学生等不良行为仍偶有发生,这类事件一有发生就会在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引发社会重点关注。教育部“红六条”“红七条”相继公布,然而,腾讯网发起的调查“你认为师德红线能阻止‘禽兽教师’吗?”显示,在五万多人参与的调查中,有97%的人选择了“不”。这种不信任的态度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5学生表现类

江西宜春高考生夺刀救人行为引网民点赞同时,也让网民反思“权衡公平与美德”的尺码。而青海学霸弃北大读技校则引来网民争议——是“人才浪费”还是“人尽其才”?北京“房娃”为什么要上学的发问不仅让网民无言以对,还问出了当下社会的弊病和人心的功利及浮躁。从这些新闻报道的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终极之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值得各界深思。

6安全事故类

20xx年的安全事故类热点事件较以往有所下降,但其所造成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具体而言,女大学生连续遇害事件的恶劣影响和离奇经过都引发了社会关注。舆论主要集中于学校安全教育的反思,认为亡羊补牢式的应急型针对性教育尽管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应将其转变为日常化的安全教育制度。

教育舆情观点倾向图(来源: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xx年1月1日至11月30日)

教育热点事件地域分布图(来源: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时间:20xx年1月1日至11月30日)

从地域分布情况来看,20xx年我国教育网络舆情事件仍旧频发,具体到各地,多呈现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除了舆情事件发生地颇受关注外,北京、陕西等高校较为集中的地区对教育舆情的关注度相对较高。

《报告》解读二:20xx年教育舆情特点分析

20xx教育舆情报告

20xx教育舆情报告

从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结合媒体报道及网民讨论对20xx年教育热点事件的研究来看,20xx年教育舆情事件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1.教育舆情具有情绪性、扩散性、反复性等特点。

教育客体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进一步凸显,网民教育程度、职业、经济地位的差异化,常会导致对教育政策、教育事件、教育问题的看法夹杂有浓厚的个人情绪,使得教育网络舆情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分散。

2.除新闻媒体在教育舆情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公众议程影响媒体议程进而影响教育政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

例如,针对频繁发生的高校性骚扰事件,10月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这份被称作“红七条”的新规,将“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列为禁区。

3.在舆情互动方面,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或者机构选择沉默,尤其是在面对负面舆情时,对公众关注的热点缺乏回应和置评。

在厦大教授炮轰校长事件中,女教授批评校长就餐特权,校长矢口否认,进而指责女教授学术不端。这样的回应无异于火上浇油,直接导致了事端的扩大,并“拔出萝卜带出泥”,厦大之前的一系列不光彩的事件被纷纷揪出,由此引发舆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4.从空间上看,教育舆情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色。

以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问题为例,发达地区关注的是择校问题,如北京的天价学区房、取消共建、非京籍学生入学问题等,而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公众的诉求则体现为减缓撤办村小、农村孩子上名校越来越难、代课教师清退后的补偿等。

《报告》解读三:20xx年教育舆情预测

1.教育日益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教育领域相关事件还将呈现出多发、易发的态势。

2.由城乡差别、地区差距以及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起的涉及教育公平的政策出台及个案报道的相关话题仍将备受舆论热议,改革的推进以及实施效果或将成为网民的关注热点。

3.教育部(微博)出台师德条规引不少网民点赞。然而,这些规定能否真正筑起师德底线仍让部分网民存疑。如何防止整顿不到位和规定流于形式现象再次发生,需要有关部门多管齐下,从制度、法律和道德等层面进行综合治理。

4.网民担忧今后不容乐观的校园安全形势,并认为该类事件的频发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构建科学的校园安全保护内外协同机制刻不容缓。

5."政策利好+前景广阔"使得职业教育与在线教育都顺势而为,迎来"春天",而二者的融合有望成为教育市场的首要增长点,从而使教育途径的多元化趋势更加凸显,并被舆论看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