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语文的技巧和方法

学好语文的技巧和方法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

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

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懂得了这些,再来学习语文时,便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反而会觉得是一种享受,当我们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享受时,不学好也难了

语文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语文素质、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而语文素质、语文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读和写。所以,解决了读和写的问题,就提高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学好语文了。

读,即阅读和理解;写,指书写和作文。语文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件事了。

读,可以培养语感。语言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语感。“这个语段中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是用那一个”,“这个句子为什么是一个病句”,很多时候,我们无须去问“为什么”,语感早已经告诉我们理由了。而语感的培养就来自于平时点点滴滴的“读”的积累。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

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书写和作文。

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20xx年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

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再说作文的问题。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如何学好语文呢?从读写入手,提高我们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不过如果你问考试技巧,首先要总结字词,当然是随堂总结。还有古文的一

系列的总结,也要近早的提前做好。我那时是从高一开始总结的,作文的素材推荐书“鞋里的沙”那种有短而有意义的文章的书来看,并最好记住,考试时才能用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作时才会思如泉涌,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大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做到前一句的人却不多,真正喜爱阅读的并能从中得到知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能写出好作文的人也不多。但我们要做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阅读,要喜欢去阅读,当我们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要去思考它的内涵,去思考它的写作方法,去思考作者的思路,再把其中好的方面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还有,要好问,要记住不懂就要问,特别是读课外的古文言文,古诗、词时,其中有些字、词、句我们不能完全理解的,这就需要去查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查不到,或者查了之后仍然不太明白,就要及时去问老师,及时地弄明白,这样才能学好古诗文,切记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使自己的心中留下疑惑,因为日月积累,会使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大。

语文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从读、说、写三方面去学习,去品味,去发扬,读就是要去获取知识,去欣赏。语文这门艺术,而说与写则是我们对语文的体现,是我们学习语文真正的目的。既然就样,我校就更应该利用空闲的时

间去练习写作,多写才能提高,才能真正把文章写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会运用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将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对于学好语文可谓是: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必出成绩!所以,语文的学习绝对不是一日之功,要在平时多阅读,加强阅读的数量,可以了解书中的大意.四大名著是必读的,再给你推荐几本好书,而且这些书都是可以从网络上看的,如果要收藏恐怕就要买全套的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昆虫记\很多诗次词方面的书籍都要浏览一翻,这样必定能够学好语文!

背诗词是要先了解这首诗的含义以及背景和压韵,也就是平时说的平仄,这样再背起来可谓是省事省力又省劲!

怎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

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四、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

语文融入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学好语文就得把它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和素材,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一位外国著名作家有一次请朋友吃饭,他看见菜单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马上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记录起来,却忘记了朋友的存在。其实许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随身带个本子的习惯。记些什么?可以记下交谈中的连珠妙语,可以记下突发的思维灵感,可以记下独特的事件等。我们不一定要这样做,但起码应养成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生活,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良好习惯。

第二个积累的途径是听课和练习。老师的授课是相当关键的,她给予我们的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并且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启发意义。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要有一定的量。我们要通过听课和一系列同步练习或专题练习,将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及写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个积累的途径是看书读报。只要你肯钻进书的海洋游历一番,一段较长时间后,你可能发现曾结结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览群书确实能快捷有效地积累知识,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阅读量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书也有方法可言。首先应选择好一些优秀的读物;在看书时,应注意运用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看;看后亦不妨做些读书笔记,摘录精彩的词句、语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个积累的途径是习作。有时会读书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只有通过自己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获得了知识,知识积累的过程才算完成。而习作形式可以是日记、周记、读后感、命题作文、随笔等。

 

第二篇: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

长永胜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吹麻滩初级中学

甘肃·积石山县 731700

[关键词]:朗读 语感 思维

“三分文章七分读”。无论是人文墨客的朗吟长川,还是课堂中的琅琅书声,都说明朗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育行为模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充分反映了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都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性。“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朗读是沟通“语”与“文”的桥梁。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运用普通话把文字这个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把冰冷的书面语言变成清晰、响亮而富有感情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是一种再创造。由此,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较和学中有着不容小视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对文章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词语音、形、义的理解,词语的选择运用,语言色彩、风格的掌握,情感的把握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一种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自觉地运用语言知识来分析、表达、运用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读”。有了这种习惯,在读书写文章时,能迅速地找到语病,找到言“心语”之语。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白居易用朗读的方法修改自己写的诗,使之形成雅俗共赏,音韵优美的独特风格。海明威用朗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方面刻画形象,形成海明威风格。可见用语感来检查语病,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学生一旦掌握边读边改的方法,必将受用无穷。

朗读有助于知识的记忆、积累。北宋教育家张载说:“书须成诵,则学进矣”。这说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方式。朗读不仅能加强记忆,积累知识,还能陶冶情操。朗读时,通过视、听等感觉器官的协调运用,以语言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褒贬不一,把知识形象地输送到大脑中,并牢牢地印入脑海。同时,朗读文学作品时一种感化、熏陶。读好一篇文章会心荡神驰,情思横溢,如饮甘露,给人无穷的力量。特别是从朗读活动中,得到宝贵教益,对一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生活的信心,振奋进取精神,激发斗志都会产生巨大作用。

朗读有助于感知文章的神韵,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入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一些典范性作品。一件事情、一个人物都是作者描写现实,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载体。通过反复的品味阅读,才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背景经验,激发出思考的热情,从而获得深刻的语言洞察力和透视力,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心灵的共鸣。如果不去读,我们就品味不出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浪漫、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沉郁,体会不出林黛玉葬花吟的凄美,也再现不出荷塘的意境之美,展现不出葛郎台一毛不拔的个性。

朗读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思维训练的有效形式,而作文是个人智慧的集中表现,智慧是思维的结果,思维要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达到优化。美学家朱光潜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它的特殊的筋肉训练技巧。朗读是把字音、句式、篇章等物质性的东西还原为一定的语音、韵律、节奏等形式,通过喉舌筋肉的运动过程,积累知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达到锻炼思维、优化思维的过程。“读”是接受信息,是前提。写作是对原始信息的再加工、再创造。由读到写,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朗读是不可或缺的前提。精读细赏的作品烂熟于心,一旦有类似的情景再现,它就会喷涌而出,不可遏止,这就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但是要盛情并茂的朗读好一篇作品,决非易事。必须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如发音标准、吐字清楚、不丢字落字、感情饱满、抑扬顿挫等。还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揣摩,激发自己情感,使之读出来的文章有声有色,能引起听众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长期的指导、经常性的训练。

重视朗读

2010-03-12 14:07:0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朗读,是进行语言、情感熏陶的一种学习活动。

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朗读,是讲求语言准确、语流顺畅的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

1

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

诚哉斯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国传统语文教育就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所以才流传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这样的古训。白居易读书以至“口舌生疮”,韩愈“口不绝于六艺之文”,最后终成大家。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也曾经是我们中小学校园里最令人陶醉的晨曲。

可在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的今天,我们的很多教师仍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朗读,只钟情于对文质兼美的课文进行细琐分散、支离破碎的分析,舍不得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似乎不能出分数、不能直接见效的朗读上。甚至有的学校荒唐地规定“语文课上不许朗读”!学生不会朗读,更不会在朗读中欣赏美、体会美,只知道拼命记老师的讲义。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课渐渐失去兴趣,从而出现了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学生的语文水平自然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说话结结巴巴,朗读断断续续,写作文句不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对这种不重视朗读的语文教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中学里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算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揣摩,更不用说表达逻辑关系、传出神情意态了。这是不能容忍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之时,我想我们是应该充分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了。

浅淡初中语文教学的朗读

江苏省睢宁县第二中学 孙秀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有效途径。而近几年来的应试教育使得琅琅读书声渐渐在校园里销声匿迹了,不少老师、学生认为,朗读是小学课堂的一种较主要的学习方式,进入初中不需要进行朗读训练。为此,本人就如何抓好朗读教学淡一些浅见。

一、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不言而喻,一篇文章总是由生语与熟语融合而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实体,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生疏的语言与其由教师去讲解,不如引导学生认真朗读原文原句,且结合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如朱自清的《春》,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去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在的美,通过反复读练,便能理解这篇文章的美妙和意蕴。“耳醉于音,心同其情。”课文学得越多,积累的内容也越多,朗读的兴趣也越浓,多读、多写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二、朗读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情境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意会中言传,在言传中意会。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意会之法,是一种最主要的语言训练。通过无声朗读,从语义关系上发现生语的意义,如“他和我仿佛年纪”意会一下就知道“仿佛”是“差不多”的意思;通过有声朗读,从语音语气上感知生语意义,如“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把“我”的重音读出来,就直观明白,是在批评“你”的记性不好。还有通过肖像、语言、行为心理去揣摩人物,如《孔乙己》等。真可谓“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云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综述能力

2

开展多角度阅读,提高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在培养语感上发展语言,具体做法是:从读准实音入手,让学生读得准确,声音宏亮,但也要注意学生读书时语气的恰当运用。如陈述句,语调平缓;疑问句,语调一般较高一些;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的,朗读时语气短而急等等,使学生逐渐认知遣词造句,用语成文,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在审美情趣上培养兴趣。有人说,文学即美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要懂得欣赏人物的形象美和情境美。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第二段时,我不是单纯地讲解,而是将难点点到为止,让学生反复地集体朗读,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他们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椹、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一双“审美的眼睛”,不断去发现和挖掘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朗读可以开拓视野,发展思维能力。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能培养自己能动性地读书,由课文里的具体事实揣摩出中心思想,在此过程中,要经过比较、归纳、概括、抽象等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如《死海不死》一文中,可以从地理、生物、化学的角度提出许多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死海是一个咸水湖”,是湖为什么叫海?世界上有多少个这样的“海”等等,学生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将满怀兴趣查阅资料且自己动手动脑,并尝试探究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朗读既丰富了课内知识,又领悟到生活哲理,使他们的思想变得精辟、丰富,学会做人的道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中朗读不可缺少,在运用新教学的同时,如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就会把学生带入作者营造的优美情境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模仿、学习、想象、思考,乃至创造,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人把学生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改为“读读读,老师的新术”,这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在“读”中学,也在“读”中说。

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朗读训练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点击数:1270 次 时间:2006/9/16 10:26:00 录入:bmc0918

新课标崇尚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反对教师替代的繁琐分析。同时又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而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朗读、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专家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再看看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让孩子们读书,自己也读得很有兴致的描写:“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沉浸在读的情境之中。

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入室”,必须讲求“读”,务必在“读多”、“读对”、“读好”上下功夫。

一.加强朗读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位教师执教《鹤群翔空》,文中有一段描写鹤群飞翔的优美舞姿、赞美鹤群的勇敢的文字:“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对此,老师没有详作分析、点评,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之以彩色的几幅鹤群飞翔的画面,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很快,师生对鹤的敬佩感情进入高潮,并让学生们陶醉。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其实,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包括老师的范读,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领受语文学习的情趣。

二、加强朗读教学,可以增强记忆,加深识记的牢固程度。

阅读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默读所能记下的内容大概只有五分之一,而朗读一遍则会对二分之一的内 3

容留下较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相对默读来说朗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默读所用器官只有大脑和眼睛,且所视信息只有一次输入大脑的机会,而朗读过程刚要调动脑、眼、口、耳这几个主要器官,所视信息将有两次输入大脑(看到和听到)和一次输出大脑(读出)的机会,把学习、检查和复习融合在一起,效果肯定要好。尽管朗读的速度比默读慢,但良好的记忆效果足以抵消这点差距。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一生坚持朗读、背书,到八十岁时,他仍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所以说,长期坚持朗读能使记忆更迅速、更牢固。

三、加强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众所周知,学习英语常常要读、要背,除了能增加词汇量外,还有一个培养语感的问题。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还屡见不鲜,个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我们有些同学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做到简洁正确,明白无误。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当然教学中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引读等等。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四、加强朗读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朗读教学担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语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历其事、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的集体或个别朗读,让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菜畦、桑葚、何首乌等优美的景物,黄蜂、叫天子、蟋蟀等有趣的动物,学生沉浸在趣味无穷的情境中,也走进了作者心中的“乐园”。

实践证明,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标志着形象思维的水平,感情朗读能力愈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愈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加强朗读教学,可以提升文学素养。

同学们经常接触的散文是作者对人或事物的一种美的发现,也是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它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深邃的意境。读这一类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来品味,进行再创造。

不妨回味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那种慈母般的父子情怀,朴质、清淡、素雅不加任何雕饰的语言怎不使你动容:

“……我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没有任何雕饰,全凭自然感情的流露,平淡中见隽永,真是个“情动于中尚不能自已”。平淡质朴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有韵律节奏的语言更要读,更要去细心体会、品尝,感悟精神意象,久而久之,文学修养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六、加强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如果说范文创造了“美”,那么教师就应当指导、帮助学生一起对“美”进行创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以情激情,有效地传情播情,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和抒情格调中,调动情绪, 4

饱含感情地朗读,从而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

美的情趣与能力。

如教《春》一课,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

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

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

就能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反复诵读

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并理解了其中的感情。

七、加强朗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质量的学习,我们称之为学习的高峰体验。那么学生为什么会爱上一些老师

的课,觉得学起来轻松有趣,恐怕就是该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课堂学习高峰体验,由此我很主观的认

为: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艺术家,而朗读就是激发学生

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易受教师感染,特别是范读时,声情并茂,有时加上自创的动作,以丰富的表情,

优美的声音去感染学生,这样自然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模仿教师的言行。这是一种激发学

生兴趣的朗读方法——教师范读法。

除此之外,还有朗读竞赛法、分角色朗读、不断鼓励法等等都可以采用。

八、加强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小语低,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往往

读的能力较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在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入手,让他们读书时放声朗读,这样一

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平淡,语速过慢,比较罗嗦。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朗读这一

环节进行训练,要求他们注意语气的恰当运用。如陈述句,语调要平缓;疑问句,语调一般较高;感叹句,

语调一般较低等。从表达的内容来说,语音长而缓,一般用语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一般

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指导纠正,这样学生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说话习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当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不

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

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真正使学生在朗读中激发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因此,朗读

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合理地、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有

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快的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感情,起

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可见,紧紧抓住“朗读”这一手段,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的初探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

教师CN(TeacherCN.COM)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倡导网络文化,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果我们的文章涉及或侵犯您的有关权益,请即时与我们联系,请注明网址及文章,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感谢您的合作!

转载声明:如果您要转载本站文章,请载明出处“教师CN”。

特别声明:教师CN部分文章需征求教师CN同意方可转载,请与我们联系,经允许后再行转载。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

徐胜华

一 朗诵的必要性

朗诵,或叫朗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通过朗诵课文培养语文能力,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独特的作用。严格的语文能力训练,往往体现在朗诵教学上,中学生只有经过这种训练,

5

才能具备坚实的语文功底。缺乏严格的朗诵训练的语文教学,即使讲得再美妙,练得再多,也是不完整的。朗诵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要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朗诵活动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诵活动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普通话水平。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诵读。中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在千百遍规范朗诵作品中训练而来的,所谓“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于日常交际,也就可望消除方言和语言渣滓的消极影响。

其次,能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快捷。反复朗诵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朗诵,就是带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比较朗悉,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朗诵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言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再次,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反复吟诵典范文章,“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咏诵体味,久而久之,对文章的思维脉胳、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期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韵。这是值得借鉴的。

二 教材提供的朗诵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材具有让人们通过反复摹拟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模式性。语文教材及可以作为教学范例的文学作品的模式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 语音模式。语文教材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注音,是推广普通话的书面标准样式。学生按标准的读音朗读课文,练用普通话读书、说话的能力是我国目前提高全民族普通话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 语言模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所包容的古今词汇、句式十分丰富而全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材不仅可以作例子来讲授古今汉语的规则,还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在大量感知古今汉语词汇、句式词语搭配的前提下, 对汉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就可望有较大提高。

3 表达模式。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最好范例。鲁迅先生说得好:“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如果能将教材中的典范的表达技艺、语言气势、情感风格学到手,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有望“文笔增华”。

4 思辨模式。文章是思想的积淀,好的文章蕴含有或今或古思路的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起着规范的作用。接受这些思想的熏陶,取精用宏,头脑会得到充实,思想会日趋成熟。另外,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句群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过程,或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或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或由总到分,由大到小,由前到后。学生能将教材中的这些思维模式烂熟于胸,熟能生巧,自由运用这些思维方式也就不是很难的了。

为了适应新世纪的召唤,有必要在初中学生中开展朗诵活动。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但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重分析轻朗诵,重传授轻感知的情况,这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同时为了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借助这一艺术手段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获得艺术享受,更有必要开展朗诵活动。朗诵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需要服务。

6

三 朗诵的基本条件

诗人艾青说:“朗诵者可以说是?解释的艺术家?。”这就是说,朗诵者只进入作者的心灵是不够的,还要使作品融进朗诵者的心灵。这就要求朗诵者分析、研究和体会作品。

它有以下几点要求:

1 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朗诵者必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思想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地作品有深入的认识,朗诵时才能更好的把握朗诵的基调,否则很有可有处理错误,甚至歪曲原作。

2 深刻感受作品的形象。朗诵好象的内心深处真情的自然流露,他怀有一种要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给听众倾吐出来的强烈愿望,他的朗诵字字句句都牵动着听众的心。朗诵者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迫使”听众与他同喜同悲同呼吸。发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朗诵者应具有这种魅力。

3 依据作品展开想象。在理解和感受作品的过程中朗诵者要依据作品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再创造,使作品的形象在自己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见到,亲身经历一样。这个过程是“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种想象所燃烧起来的艺术魅力,有唤起听者的想象,不仅使听者听得见,而且仿佛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这样的朗诵自然会有感染力。

初中语文教学须充分重视朗读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5-21来源:《西部科教论坛 》20xx年第5期供稿文/谷声

[导读]本文试着分析了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朗读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朗读

训练,以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

朗读是学好语文的最佳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老师和学生对朗读的重要性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试着分析了目

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存在的问题,阐释了朗读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以期全面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作用 朗读训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部分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

情的朗读课文。”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

节,应当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可是近几年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使得琅琅书声渐渐在校园里销声

匿迹了,还有部份老师、学生都片面认为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较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进入初中阶

段不需要再进行朗读训练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学语文学习仍旧是学生的母语学习阶段,要

想听懂别人的话,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必须培养较强的语言感受能力,而能够快速培养学生语感的

唯一捷径便是朗读。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在朗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训

练往往是来去匆匆,似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如雁翔长空,过而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通读课

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多数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

转入下一程序,朗读便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

7

有及时的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必然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朗读的面过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有感情朗读,教师往往只盯住那几个优等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在“尽情”展示,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成了不折不扣的忠实的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训练的现状,又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呢!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过于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文段之余即兴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或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如郑振铎《海燕》一文中最后两段是:“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应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才富有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五、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我观察,一般一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琅琅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似乎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专家也曾说:“语文教学,若不进行朗读示范指导和练习,也不能算完整的语文教学”。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要在语文学习中“入门”,乃至“入室”,必须讲求“读”,务必在“读多”、“读对”、“读好”上下功夫。

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认识到朗读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对一篇文章有较准确的理解,才有可能朗读好。反过来说,按要求、高质量,反复朗读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朗读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有位教师教学日本作家江口涣的《鹤群翔空》,文中有一段描写鹤群飞翔的优美舞姿、赞美鹤群的勇敢的文字:“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队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对此,老师没有详作分析、点评,只是在播放的轻音乐的伴奏下,配之以几幅彩色的鹤群飞翔的画面,让大家轻轻吟诵,尽情玩味,反复体会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恬静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很快,师生对鹤的敬佩感情进入高潮,并让学生们陶醉。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缺少不了这种气氛。其实,朗读除了齐读有这样好的效果外,其他的如:分组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包括老师的范读,都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情绪高涨,领受语文学习的情趣

三、朗读能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回答问题时声小语低,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往往读的能力较差。所以,要想“说”好,还得先“读”好。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在教学中,应从读准字音入手,让学生读书时放声朗读,这样一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

8

12下一页>

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平淡,语速过慢,比较罗嗦。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朗读这一环节进行训练,要求他们注意语气的恰当运用。如陈述句,语调要平缓;疑问句,语调一般较高;感叹句,语调一般较低等。从表达的内容来说,语音长而缓,一般用语庄重、严肃、悲伤场合;语音短而急,一般用于表达惊讶、兴奋、激动之情。在教学中,随时注意指导纠正,这样学生就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朗读能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多读多写文自工,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经验之谈。我曾记得有一年某省的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是《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这诚然不错 ,但要达到背诵的程度,其前提必须是对所选定的内容进行诵读,通过朗读名篇佳作,能够在口头上逐渐习惯文章的用词用语,自然的吸收书面语言,从而使说与读联结起来,使读与写联结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避免了令老师生厌的口水话。课前让学生到讲台处有感情的朗读中考优秀作文,这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丰富想象,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五、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语感是一种文学修养,使人们对规范语言的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众所周知,学习英语常常要读、要背,除了能增加词汇量外,还有一个培养语感的问题。随着考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同学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问题重心的揣摩、词句运用的作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还屡见不鲜,个中原因,就是分析文章的能力还不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悟性”还不高。此时,我们有些同学就不能仅从分析文章的方法上找原因,更应当多多朗读,这样,会使你对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并在此基础上悟出文中所阐述的内涵,这样在回答问题的语言上通顺流畅,做到简洁正确,明白无误。

??? ?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注意到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揣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总之,语感培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方法,而朗读则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那么,怎样加强朗读训练呢?

一、组织学生认真听朗读。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放录音带、组织学生认真听读,要有明确的要求,重点听什么,听正音,还是课文大概内容,还是欣赏,还是学习表情……教师要告诉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读的效率。

二、重视朗读指导。教师可以从吐字发音、理解内容和技巧等方面给予相关的指导。朗读时吐字发音,要尽量做到正确、清楚、规范。理解内容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意图、人物性格等,如《背影》《雪》《海燕》《白杨礼赞》等课文,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很重要,主要是对声音、停顿、快慢、语气、语调等的指导。

三、读背互相结合。学生对课文能做到熟读或背诵,将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读是写作的基础,朗读、背诵的文章多了,分析能力、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总之,初中语文学科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朗读训练,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欣赏课文,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阅读教学应关注细节品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引领学生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断或优美语句,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学习、积累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实作为阅读文本的课文中,还有许多不太引起读者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它们意思比较明白,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对于精彩片断或优美词句来说,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细微的环节,我们姑且称之为“细节”。但是“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外,也应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读。

我们先来看两则特级教师的教学片断。

9

片断一:特级教师于永正《翠鸟》教学片断。

师:“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我觉得“翠”是绿色的意思,因为课文中告诉我们翠鸟穿着“浅绿色的外衣”。

师:能从课文中找根据,说明你很会学习。

生2:我同意她的看法,因为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家乡的秋白梨》中有一句话:“李树上青青的果实躲在翠绿的叶子中间……”而叶子是绿色的。

师:不错,这位同学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不简单。

生3:我觉得这里的“翠”还带有点“青”的色彩,因为课文中说翠鸟有一条“橄榄色的头巾”,我看到过新鲜的橄榄,它是一种青绿色。

师: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知识,说明你是一个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

生4:我觉得这里的“翠”还应该给人绿中带点白的感觉。因为在阳光的照射下,远远看翠鸟会闪着白色。 生5:“翠”还给人一种很可爱、很亲切、很温柔的感觉。

师:你们的感受与众不同。但经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感觉翠鸟更美丽、更可爱了。我也觉得“翠鸟”的“翠”字不单单指绿色,还使人有多种不同的感觉。至于怎样的感觉,我想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只能靠我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了。

这个片断中,于老师独具匠心地抓住“翠”这个细节,引导学生理解“翠”是什么颜色,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法、知识基础和生活感受把“翠”描述得非常美,形象地领悟了“翠”的内涵,从另一个角度感受到翠鸟的美丽可爱。在这种细节处“大象无形”的品读引领,不仅让学生多角度感知了“翠”这种美的色彩,还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是让人赞叹不已。

片断二: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草船借箭》时的片断。

师:大家看,诸葛亮在事先竟然想得如此周到,如此成熟,简直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同学们,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

生:(齐声)神!

师:妙不妙?

生:(齐声)妙!

师:更神更妙的还在后面呢!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个提示语,是“笑”字。先找一找再想一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笑”?

(学生读文,找“笑”,思考……)

生:诸葛亮在笑周瑜妒忌自己,大战还没有开始就先设圈套陷害,结果却落空。诸葛亮对周瑜一方面觉得很遗憾,另一方面也会想周瑜真是不自量力。

师:嗯,说得有道理,那诸葛亮对周瑜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呢?

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诸葛亮还在笑曹操胆小如鼠。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师:那么,鲁肃借箭给他,又没有向周瑜“告密”,可真是帮了大忙了,诸葛亮会不会笑他?

生:我想,诸葛亮也会笑鲁肃吧,笑鲁肃宽厚仁慈,与人为善,这就只能说是一种感激的笑、宽厚的笑了。 师:嗯,诸葛亮对鲁肃的笑跟对周瑜、曹操他们的笑可就不一样了。

生:诸葛亮还在笑自己的妙计获得成功,这不但是自己学问的一种价值体现,也是对周瑜最好的回击,同时还有利于不久后开始的抗曹作战。

师:说得真好啊!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这个片断中,王老师独具慧眼地抓住诸葛亮的“笑”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富有灵性的思辨,使学生在品读中对人物形象把握得更准确,对文本的感悟更透彻。也正是在这一细节上的追索咀嚼,才使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傲视群雄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王老师这种利用文本细节,巧妙锤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的做法,令人拍案叫绝。

这两个片断中,两位特级教师都关注了对文本细节的品读。“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读这些细节的过程,就是咬文嚼字、推敲词句、揣摩感悟的过程,是个性灵动、心灵智慧、精神张扬的过程,是让思想 10

得到锤炼、情感受到熏陶、能力得到训练,知识有所收获、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更是积累、内化和提升的个性化阅读过程。

品读文本细节,是对文本的一种关注、一种发现、一种体察、一种创意,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阅读习惯。关注细节品读的背后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理念。品读细节的设计是理念的具体化,是思想与理念的外显,是智慧与灵感的呈现,可起到“聚沙成塔”“汇水为渊”的作用。引导学生品读细节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流露,教学风格的表达,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它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着智慧的光芒;它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着深厚的底蕴。关注细节品读,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便会充满了生命活力;关注细节品读,我们的课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生成出更多的美丽。所以,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关注细节品读。

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