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化学实验教学 发展学生实验能力

整合化学实验教学 发展学生实验能力

曹丽敏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03)

摘要: 本文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内涵进行重新认识,介绍了我校在构建校本化化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全面整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效实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落实化学实验的评价发展高中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实验整合 实验能力 实施策略

刘知新先生在谈到化学实验的功能时,强调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各种能力是一种最佳途径”。我校在构建校本化化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过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充分挖掘实验课程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中化学课程改革。

一、对化学实验能力内涵的重新认识

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认识

化学实验能力指能运用化学实验手段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xx年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确立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19xx年颁布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在重申“双基”的同时,在实验能力方面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各年级培养化学实验的各项技能。

在较长时期内,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被狭义地理解为实验的操作技能。这种对化学实验能力的定位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偏误,把实验能力简单等同于操作技能;把实验能力归结为完成实验操作活动的能力。

20xx年颁布的《高中化学标准》中,多处涉及到有关化学实验的课程目标,作为目标的化学实验主要由实验知识与技能、实验探究能力和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构成。

在20xx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实验能力有如下阐述:用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来完成规定的学生实验的能力;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

论的能力;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根据实验试题的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2.新课程对高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重新认识

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和高剑南、王祖浩主编的《化学教育展望》中,都对化学实验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作了具体的阐述。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对高中学生的要求具体内容如下表。

表1 化学实验能力的内容和对高中学生的要求

实验能力 对高中学生的要求

发现和选择课题的能力 能在实验前确定所需达到的实验目标

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学会简单方案的设计

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的教学要求

观察和收集实验事实的能力 学会捕捉有用的信息,学会查找资料等

分析和处理实验事实的能力 学会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难点、疑点进行充分讨论,

从中找出规律性结论

表达实验和结论能力 学会用正确的化学术语、文字对实现现象和实验结果

进行文字表达和交流

结论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了解实验结论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

上述实验能力是通过相应的实验教学来实现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长期培养和训练,达到使学生形成整体实验能力的目的。

3.发展学生实验能力的价值和意义

(1)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将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从感知兴趣、到操作兴趣、探究兴趣、乃至创造兴趣逐步升华提高,从而不断维持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能有效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读化学”、“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

转变,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效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

(3)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科能力在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4)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务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品德,落实科学素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二、提高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策略

1、改革实验室开放形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实验室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性资源。以往,实验室只在学生实验期间开放。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以实验室活动为手段,自己设计实验,选择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因此原有的封闭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校实验中心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自主实验、创新实验、竞赛实验等的需要,每周两次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学生可以提前一周向实验中心提出申请,在实验方案通过教师审核后在实验室开放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2.多渠道利用各类实验资源——拓展实验空间与时间,为发展学生实验能力搭建舞台

安徽师范大学的熊言林等老师的《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调查报告》一文中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想尝试着做自己设计的化学实验。实际教学中,由于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和开展学生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均有限,学生没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因此,我校多渠道利用各种实验资源,采用自主实验、实验竞赛、家庭实验、大学科研院所实验等多种方式拓展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1)开发自主实验——从被动走向自主,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自主实验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定课题和实验计划进行的课外实验。自主实验对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其独特的作用。我校在化学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将“三年内完成50个学生自

主实验”作为每位学生的必修校本课程,也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根据整体规划和设计,化学学科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发了系列的自主实验。基本做法是:

①在学校实验中心的统一安排下,在每周两次的实验室开放日中进行学生自主实验。

②高一、高二年级每位学生每学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自主实验。高一学生以完成指定自主实验为主,高二学生以完成自定课题实验为主。

③自主实验的开展流程

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实验能力

图1 自主实验开展流程图

④充分利用《实验化学》,开发自主实验手册,提供系列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选择。

表2 高一自主实验课题目录

自主实验课题

高一 阿伏伽德罗常数测定 茶叶中金属元素的测定 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

牙膏中氟元素含量的测定

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DIS实验系统测定空气中CO2的含量

用DIS系统测定中和热

⑤严格自主实验的过程性评价。每次自主实验后学生需要递交实验报告,教师对其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进行等级评价,在每学期的实验考查中作为平时实验表现的一项重要指标。

(2)开展创新实验大赛——从模仿走向创新,发展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我校在科技周上开展了化学创新实验大赛,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来设计实验,完成实验。例如,上届创新实验大赛规定的实验课题是《易拉罐中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大赛组委在寒假前向学生公布课题,学生自行组织课题小组,利用寒假时间进行资料查阅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开学后第一周,组织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评选。实验方案通过初选后,进行实验操作比赛,评委根据各小组的操作和实验完成情况现场打分。根据实验方案的设计得分和实验的操作得分进行奖项评定。

事实证明: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度很高,实验方案的设计有91.3%的学生参与其中。部分实验方案设计新颖,思维独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化学实验思维能力,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主动灵活的学习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

(3)开发与整合研究性学习——从接受走向研究,发展学生选择课题和设计方案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如果与学科相结合,可以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使学生的研究更有目的性,使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我校在进行校本化化学课程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结合的尝试。

[案例1] 必修1专题1第一单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首先,在我校自行编制的《学习手册》每个单元后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栏目,规定学生根据参考课题在完成每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后结合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必修1专题1第一单元完成后提供了围绕本单元学习可以开展的6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例如:课题一:尝试将你所知道的含有钠元素的物质进行分类;课题二:有人说:“摩尔质量就是1mol物质的质量”,你认为是否正确?该物质是否一定要是纯净物?课题三:根据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某一未知气体的摩尔质量?

结合高一学生的能力和特点,教师给与其一定的方法和思路的引导。例如“根据气体摩尔体积的学习,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某一未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这个课题,学习手册提供学生以下研究思路:(1)相同条件下,相同容积内具有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可以考虑设计对比实验;(2)注意空瓶(或空的容器)中有空气,且容器本身也有质量,方案设计需消除其影响。(3)设计科学的操作步骤,注意细节。

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自愿基础上组建研究小组,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活动中遇到问题与任课教师交流讨论。

完成课题后,各组需递交研究报告,任课教师对递交的报告从科学性、可行性、独创性、简约性等角度进行审核,评选出优秀课题若干并进行表彰。

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实验能力

(4)开发竞赛实验——从共性到个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验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可能

化学竞赛是针对部分学有兴趣、学有专长的同学开设的选修类课程。该课程对学生的实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竞赛课程辅导的过程中开发了竞赛实验,综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

①从高一开始各班组建化学兴趣小组,各小组自行确定实验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常态化进行课题研究。

②以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验讲义为蓝本,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周六)对学生进行实验培训。例如在有机化学实验部分,我校创造条件,开发和实施了阿司匹林的合成、正溴丁烷的制备、甲基橙的制备、微型实验从茶叶中分离咖啡因等十个实验,对竞赛选手提高实验能力帮助很大。

③利用高校资源,将竞赛选手定期送入高校实验室进行专门实验培训,提高他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3、有效实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发展学生能力提供坚实基础

(1)开发与整合演示实验——从单一到多元,发展学生观察实验事实的能力

教科书是化学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新课程“一纲多本”的有利条件,进行演示实验的开发和整合,使演示实验更有趣味、更清晰地呈现实验的现象和过程,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笔者对照了苏教版、鲁教版、人教版三套教材,发现三套教材对演示实验的设计各有特色,笔者同时对比了现行教材与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人教版)的演示实验,发现原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虽然在现行教材中已经取消,但其演示效果和教学效果都较好。

例如,在苏教版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的《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演示实验教学中,对钠的燃烧实验,采用了新教材人教版的用坩埚进行钠的燃烧的

实验替代苏

教版在石棉网上进行钠的燃烧的实验;对钠和水的反应实验补充了原人教版教材中用矿泉水瓶做爆鸣实验检验氢气的实验,补充了大块钠与水反应的视频实验;对钠和氯气反应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氯气装在平底烧瓶中,将钠块戳在空心玻管上,用玻棒戳入烧瓶中,用一滴水引发反应(如图),实验效果很好。

再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时,笔者认为鲁教版中的用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原电池实验验证电子的转移这个演示实验很直观,在教学中采纳了这个实验,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如能把三套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以及原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整合,同时充分利用化学教育类期刊提供的改进实验的教学资源,合理使用网络提供的视频实验可使演示实验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改革课堂教学形式——从验证走向设计,综合发展学生多种实验能力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的实验无论从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的呈现方式,实验的体系编排、实验所占的比重都有了较大变化,更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如何利用教材提供的实验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点。

[案例2] 苏教版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常见物质的检验》的课堂教学设计及发展和培养的实验能力

(3)改革学生

实验课教学形式——从结果走向过程,发展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课中,学生们往往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很多学生不是以研究者的姿态,而是抱着“好玩、好看”的心态进入实验室,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不充分,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实验的态度不严谨,大大影响了学生实验的效果,阻碍的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为保障学生实验课的效果,切实为发展学生实验能力服务,我校通过落实实验评价,激励学生对自己的化学实验负责,鼓励学生成为反思型的学习者,为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提供保障。我们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改革学生实验课,保证实验课教学效果:

①加强实验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了解本实验的实验目的、了解熟悉实验内容,步骤,做到实验原理和步骤了然于胸,完成实验报告册中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实验步骤的填写,在实验过程中做到不看或少看实验报告册,独立完成实验。

②注重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坚持对学生的实验表现给与过程评价。例如,我校高一新生的第一堂高中化学课,就是在实验基本技能的考察中拉开帷幕的。我们以《氧化铜的制备》为课

题对学生进行实验基本技能的考查。通过制定评价细则,从完成实验的态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实验过程中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和实验员共同协作,多位教师随堂检查,随时记录学生的实验表现。每次学生实验我们均有2~3位教师在教室巡回,随时记录学生的实验表现。 ③实验报告改变以往的填空式报告填写,要求学生主就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现象解释或分析)、问题分析及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④每学期进行实验操作考查。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记录和思维获得实验结果,教师对其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作出过程性评价,可以对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方案设计能力等做出评价。我校坚持每学期期末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到学生的学分认定中。

参考文献

[1] 袁鸿涛 王建.课内打基础 校园练本领 社会显实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8):19-20

[2] 郑长龙等编著.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2

[3]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37-14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 强世苍 熊言林 严增进.新课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调查报告[J].化学教育,2008,(3):53-55

作者简介

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实验能力

整合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实验能力

 

第二篇:浅谈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抚顺县后安中学

孙铁民

2003年6月19号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研究中,实验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同理论研究一直是相互依赖,彼此促进的。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和操作的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在指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及化学反应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坚韧不拔的品格,为将来能够成为跨世纪、高素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首先要研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中所列举的实验目的意义。掌握实验成功的条件;研究改进实验内容、方法、步骤和实验装置,改进实验手段、设计新实验以及开展实验评价,优选等,以适应教学的实际

需要。

要研究实验教学法、研究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来改善学生的认知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要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我们更应从二者相结合的方面考虑,从实验数量和内容的选 材上考虑。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寻求改进实验的各种方法,增强说服力和实效性,利用实验的直观性,应力求使化学实验设计更合理、操作更简单、现象更明显。因而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增强实验效果,很多演示实验,可利用投影仪来增强清晰度,化学投影演示实验能明显生动地反映某些实验现象,直观而又形象地显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具有可见度大、使用方便、提高演示实验效果的特点。

第一、 重现化学实验教学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和会学,这正是遵循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精神,在完

成教学与实验任务的同时,更新传统观念,改进实验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基本操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 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实验的观察上,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 时,为了能使本实验操作更简便,现象更明显,并且缩短反应的时间,我们将本实验的装置进行了改进,观察完实验后,学生往往会对反应时产生大量白烟以及不同于教材中的装置很感兴趣,而忽视了U型管内水面的变化情况。所以在此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白磷燃烧之前水面的高度,通电燃烧后水面如何变化,以及最后白烟消失后,水面上升了多少体积,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才能达到目的明确、思想集中,进而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观察到的只是感性认识,只能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由现象到本质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发性认识也需要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实验操作之前,应培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做思维性的预习。例如:在学习硫酸的化学性质时,由于在此之前刚刚讲解了有关盐酸的性质,所以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硫酸的性质做以猜测,然后在教师指导政或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并做出判断,现象正常,理论知识得到验证,得到深化。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异常的现象,应该启发学生“为什么”从而找出原因,指导学生操作规范,反应中的异常现象可能消失,这个思维的纠偏过程,就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由感性认识经过分析推断获得了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实验习题课是通过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的一种形式,也是考查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一种手段。课前教师先给出课题,学生则通过课前精心的准备,提出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课堂上经过讨论选出其中可行性、合理性最佳的方案,并分组做实验,最后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方案的正确性。

第五、 通过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

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对于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充分运用演示实验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启迪学生思考;也可用简单的实验体现“做科学”的思想,例如:为证明CO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可在教学中安排下述实验:

“取一个烧杯,杯底放一只短蜡烛,并铺一层纯碱,把蜡烛点燃,沿杯壁倒入一些醋,请预测结果__、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__请对实验现象发表你的看法:_____。 “请自制一个简易的灭火器”。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简单的实验活动,经比较、判断形成有关的认识,逐步改变

“记、背、练”的学习方式。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大胆地去联想,去探索,可以不拘一格地发问、讨论等。让学生发挥各自所长。所以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又不感到枯燥无味。

孙铁民

2003年6

月19日

“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抚顺县上马中学

孙铁民

2003年6

月18日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习,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其次,为了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还要不断的研究、设计、探索、以达到创新教法的目的,通过“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及时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认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两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必须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促进每个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建设一只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不被历史所陶汰,为了向充分专业化发展,我们必须掌握更多的有用的知识,为此应不断地学习,学

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高效的教学方法、学习他人成熟的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

三、 注重学法指导。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应与学生的学法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课堂教学才会有收获,学生才会从知识和能力上得到效益。因此,注重学生的学法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比如问题学习法,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所谓问题学习:就是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并不断寻找信息,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学习,它有几个步骤:1、酝酿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就某些内容产生疑问,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提出问题。2、发现问题从发现问题的过程看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现问题的过程不仅包含学生的知识素养,也依据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习惯。3、明确问题,即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尝 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肯定问题的存在,自主地分析问题的情景,自主地构建解题思路和策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监控。4、解

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寻找和接受信息,回忆知识和方法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定向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极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最终构建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解决问题。再如,自主、合作学习法,它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和群体的作用而进行的创造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法也有几个学习步骤:1、产生疑问,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或学生通过自学发现自己能力范围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质疑。2、合作质疑,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小组合作交流。二是全班合作交流,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个人的疑难问题,经过认真筛选,让全班同学讨论。3、归纳释疑,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进行深入探究,了解来龙去脉,悟上它们之间深层的联系。另外,还应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和改进,提出独特的见解。4、巩固拓展。巩固是对知识的尝试记忆,尝试不仅有练习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运用,在反思中调整、查漏、被缺、并能结合现实的情况深入发展。

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同样,学习方法也并非一层不变,只有把多种学法灵活的运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 培养创新能力。

1、 让学生会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会问,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让学生会问。首先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适时鼓励学生问得好,问得妙,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学习,而要做道这一点,教师的角色必须人知识的传授者改变为学习的辅导者。

2、 让学生动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就一定能促成能动意识的产生,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新大纲将原大纲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改为“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就重点强调了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用现成的模式和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

总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与学生的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体验、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地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孙铁民

2003年6

月18日

“抚顺县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

“上马中学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材料

实验方案

孙铁民

抚顺县上马中学

一、 课题的提出。

为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传统的“传授-承受”模式已不再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违背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育人宗旨。所以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以往,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目标,即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的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仍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了彻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 实验假说。

只有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才能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发展。

三、 实验目标。

1、 科研目标: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尝试科学研究方法。

2、 育人目标: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3、 工作目标:通过“引导-探究式”

教学模式的实验,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同时提高本人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 实验原则。

1、 探究性原则。

通过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

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 创新性原则。

要以创新精神对待实验,形成新思维,创造新方法,提出新理论。 3、 实事求是原则。

为彻底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促使实验顺利进行。

五、 实验内容。

1、 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如学

习<素质教育观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读本>、<新课程教学设计>等素质教育丛书,掌握理论依据,熟悉理论方法,用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进一步充实理论知识、为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打下

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创设情境:由教师提问或学生质

疑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愿问其样的欲望,以激发学习兴趣。 3、 探究准备: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的

知识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在教师指导下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这释疑做准备。 4、 实验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

探究实验、观察现象、相互交流、收集解决问题的材料,再经分析、概括、整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 引导整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

统化和知识整理,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将部分组成整体,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得到内化,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6、 自主练习:教师指导练习应用,

如编写巩固性习题和创新应用性习

题、并指导学生自主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实验过程。

实验日期为2002年4月-2004年7月,分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学习县、校实验方案,

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本学科实验方案。(02、4-02、7)

2、 实施阶段:实验前测、理论学习、

启动实验因子、练模、定模、观模、研讨、修订、交流活动。(02、9-04、1)

3、 总结阶段:实验后测、成果收集

和整理、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04、3-04、4)

七、 成果形式:

1、 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一份。 2、 实验报告一份。

3、 交流论文一份。

4、 县级实验课一节。

“抚顺县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

“上马中学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材料

教学模式

模式标题:“引导-探究式” 研究者:孙铁民

撰写时间:

抚顺县上马中学

一、 理论基础。

1、 依据素质教育理论: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2、 依据<教育学>理论:教育教

学要适应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

二、 功能目标。

1、 改变重“教”轻“学”的传统

课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2、 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课堂

教学新理念。

3、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

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

精神。

三、 结构程序。

创设情境――探究准备――实验探究――引导整理――自主练习。

四、 操作要点。

1、

2、

3、

4、 创设情境:由教师提问或学生质疑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愿问其祥的欲望,以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准备:促使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在教师指导下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为释疑做准备。 实验探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实验、观察现象、交流经验、收集解决问题的材料,再经分析、概括、整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自主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

系统化的知识整理,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找出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将部分组合成整体、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新知识得到内化。

5、 自主练习:教师指导练习应用,

如编写巩固性习题和创新应用性习题、并指导学生自主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抚顺县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子课题

“上马中学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实验材料

教学案例

案例标题:“CO2的性质”教学思路设计

研究者:孙铁民

撰写时间:2002、10、8

抚顺县上马初级中学校

“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教学思路设计 二氧化碳是学生熟悉的物质,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师生共同学习讨论,研究的学习情景,发

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节的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问题情境:自然界里CO2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你知道这些变化吗? 归纳小结:CO2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探究实验:CO2和H2O的作用,CO2和石灰水的作用,CO2的灭火。分析概括:CO的性质,归纳了解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分析实验装置和收集方法的特点。

交流讨论:CO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CO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案例分析:

从知识分类学习来看,本节课是以陈述知识为目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氢气的性质等知识的基础上,再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就比较容易了,从概念、事实学习来看,本课难点是CO与HO反应的探究实验,其它知识都好理解和记忆。所以教师应在如何突破难点上处

理好教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从探究性学习要求来看,本课是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利用实验探究学习、概括归纳CO的性质。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了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指导学生通过探索与交流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整理、完善认知结构,并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上述教学设计是“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创设情境-探究实验-收集证据-引导整理-知识应用-反馈评价等环节构成。这一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孙铁民

20xx年11月25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