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心得体会

师德

教育心得体会

师德师风建设,不同于法律,它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为标准,通过社会、学校、传统习惯和自我的内新心来评价的。道德问题是每个人每天都要碰到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做人要有道德,做教师更要有崇高的道德水准,要以德服人,以德育人。师者,不光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让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与老师的接触,用心体会,从中感悟。我们教授学生的同时,多与他们交流,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同学们也会敬重这样的老师,愿意上他的课。

作为一名年青教师,学生本来就比较与我亲近,但仍有学生不会主动与我交流,大多是敬而远之。刚开始我的心情很急躁,不知道怎么办,但经过询问学生和有经验的老师后,我发现是自己还有很多方面没做好。比如,有时候学生做题作错了,我很生气便大声的说学生,那样学生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而不愿意和我交往;还有在上课时,由于很多胆小的同学不爱举手,我也没多在意,便没抽那些学生回答问题,可久而久之学生们就没有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了,而我在无形中也减少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这以后我一改以往的作风,加强与学生们的联系,课上课下融为一体,并在生活游戏中,教给他们很多的知识和有趣的东西。学生们现在都爱和我在一起了,我的宿舍是我们交流谈心的密室,我那群可爱的学生们是我心灵的阳光!

当然,教师的道德和作风,是在一点一滴中体现的。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改革不断更新的今天,过去的那种教书匠式的方法肯定是不再可行的了。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多了更多的想法,受外界的影响也更大,在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手段来教育学生?

我认为,要教育好学生,杜绝学生的逆反心理、厌学情绪,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这门学科,尊敬老师,绝不是靠武力手段,或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孩子有时是淘气,有时是一时管不住自己,并不是真的想要犯错误。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我要求每个学生将自己的家庭作业本拿出来,可很多同学的作业本都不见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是该停下进度来追查那个“凶手”吗?如果找到了他,全班同学肯定会群起而攻之,对他的自尊心应该是一次伤害。我让学生们安静下来,告诉他们:“可能是有小朋友和我们捉迷藏呢,下课的时候他就会把本子还给大家的。”我不断的安慰因为作业本不见而着急的学生,并努力说这是一个玩笑。果然,在下课的时候,我发觉不翼而飞的学生作业本又回来了。原来是一个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自己作业没做好,而想藏了别人的,我那些话使他知道自己错了,并很感谢我给他的启发让他改了过来!

也许这是件小事,可是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多着眼于这样的小事,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首先严格自律,时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是用心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绝不是去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在将来的教育工作中,立足于我的本职工作——语文教育,我将更努力的树立好自己在学生中的榜样,引领学生们内心那盏灯,让他们在社会中去发光发亮!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教师,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造就二十一世纪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工作是时代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队伍建设的总枢纽,也是搞好教育战线行风建设,决定教师队伍建设成败与否的关键。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框里,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意心灵的沟通。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而教育学生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不会关爱学生。四是教育评估机制,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师德形成决非一种表面的具体行为。任何一种师德表现都能折射出深层的东西,它包含着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管理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相关理念在内的综合观念。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师德表现。

一 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书育人不可急功近利,需从大处着眼。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二 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搞教育不能搞跟风走,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本学期我上了一堂区级美术学科的展示课,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美有了新的认识,课中我从不训斥学生,总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

师德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

A 核心是“三个关系”

记者:封建社会里,人们对师德也有要求。但教师或师傅体罚、责骂学生,却不被视为有悖师德,而在今天大家则会认为这是不尊重学生。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陈爱苾:师德和道德的含义是有紧密联系的。时代变了,人们对道德的看法自然会发生改变。比如古人在婚姻、金钱方面的道德规范和现在的差异很大。同样对师德的看法也会产生变化。封建社会重宗法,不太尊重个体权利。于是,那个时代的老师不太尊重学生是很正常的,大家都能接受。现在就不同了,师德也会“与时俱进”,具体的细节会变,但其中还是有许多永恒的内容,比如要忠于教育事业,一心为学生着想等。

记者:那么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师德这一理念呢?

陈爱苾:师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忠于教育,关爱学生,遵守学术规范,不抄袭、剽窃他人知识成果等。广义的师德则是对教师的道德有全面的要求,要教师承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责任,为人师表,人格高尚。

师德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第二,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第三,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

一位优秀的、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定是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

B 有尊严才有师德

记者:媒体经常报道当今的许多师德问题,比如教师收红包、礼物等,您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陈爱苾: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过去,教师常被当作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甚至可以称作“知识的搬运工”。这一职业常被认为没有什么特殊性,教师自身也没有多少尊严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下,师德问题也就容易产生,尤其在城市学校中比较严重。

其实,教师的待遇水平并不是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能否体会到职业的尊严感及神圣性。如今提倡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教师不是随便可以做的,教师也像科学家、艺术家一样有职业特殊性。新课改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体现教师的自主。

所以,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试想一下,对自身评价很低的小偷之流还会有什么“职业道德”吗?

记者:教师头上似乎有很多“光环”,但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也会心情烦躁、情绪不好等,如何使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影响到自身的师德呢?

陈爱苾:这就关系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正常的人很难上保持品德。教师的心理健康值得重视。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经常进行些休闲活动,或写些小文章放松、散心等。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倾听教师的意见,关注教师的情绪,不能让教师的某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产生不良心态。

此外,师德水平的高低,和教师平常接受到的师德教育也有很大关系。过去,有许多教师抱怨师德教育课太空洞,总讲大道理,不切实际。这次,我们几位老师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结合一些教学中的小事来讨论师德问题,引起教师的兴趣。比如,我们讨论教师节时学生送的礼物该不该收时,教师对此都积极地表达看法:一部分教师认为不收会伤害师生感情,一年也只有一个教师节;另一些教师认为收了会使学生争相送礼。最后大家讨论后认为,要以教师行为的影响好坏为标准,灵活处理。

我想,这样的师德教育应该是有良好效果的。

C 师德源于师爱

记者:我们古代就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的 孔子虽然生前不很得志,屡遭困境,但他的很多学生却总是追随着他,他去世后,也受到中国乃至海外知识分子的强力推崇。他的思想对今天的师德有哪些深刻的影响?

陈爱苾:孔子的智慧是十分伟大的.他认真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又毫不吝惜地夸奖他们。比如他说颜回“不二过”、“不迁怒”等。他对学生很有感情,颜回早亡,他大哭。孔子还不单纯教授知识,还传授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没有高尚师德,没有对学生深深关爱

的老师是提不出这些理论的。

记者:如果教师做到了热爱学生,那么他离优秀的距离还远吗?

陈爱苾:这个距离应该说是不远了。因为一个热爱学生的老师很容易成为一个有敬业精神的老师。为了学生,他也会很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为了学生,他也会想尽办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技巧。

可以说,一位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可能就是一位师德优秀的教师、一位值得所有人尊敬的好教师。如今很多受人崇敬的大师,还有许多优秀教师在这一点上都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我自己也是一名教师,知道教师这一职业与眼前一时的功利是不相容的。教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独立地进行创造”,是有尊严地工作着的。我也衷心地希望,广大教师保持优秀的师德,为社会做出贡献,像孔子等先贤和教育家那样,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试论“多元智能”观念下的师德修养

一、 有利于促进教师达成教育公平意识

社会是世俗的。当人们面对一些问题、做一些事情时,难免会被人情、关系等一系列的社会因素所左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学习、态度和判断力。作为教师,尽管给世人冠上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但面对世俗的社会,或多或少都受到个人情感态度的影响,表现出个人的喜好或厌恶。面对同样的情况,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样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同一个教师对不同的学生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热情与冷漠,甚至有时对自己不太喜欢的学生,会采取不公平、不正确的评价或手段,并造成一些无意识的“伤害”。如果把教师作为一般的社会个体,教师也是社会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态度,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行为和判断,出现“过错”情况是很正常的,也是无可指责的。但从教师的社会职业特点上看,这里不应该的。作为教师,必须更好的完善自己,在世俗中给自己留下一块净土,争取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掌握系统的“多元智能”评价方法,通过对自身的智能认知和训练之后所得到的自身潜能开发体验,引入到学生的培养与评价之中。面对学生需要培养和评价之时,会更多地考虑一些问题:一是教育公平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是否有影响?面对学生,教师会从自己感知需求和智能挖掘的体验中公平公正培养与评价对自己的影响迁移到学生的公平公正培养与评价之上。尽管面对的是一群参差不齐的学生,尽管一些学生的学科成绩不那么理想,表现不令人满意,但教师会从“多元智能”评价的角度,重新评定自己的学生,重新找到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重新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最终给予学生更为公平、公正的教育,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二是教育公平对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是否有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步成熟的关键时期,环境中有太多的诱惑、自身的发展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面临着大量急需尽快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做出指导和加以疏通。青少年时期也是学生自我认识和改造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宽容与呵护,渴望长辈公平的评价与激励。如果教师拥有“多元智能”观念,教师会更关心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成熟,给予学生更多正确引导和公平激励,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更好的发展。三是教育公平对学生成才是否有影响?社会的倾向和评判常常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才”。拥有“多元智能”观念的教师会发现自己身边到处都有“人才”,都需要做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做出合理的评价,挖潜学生的潜能。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四是公平对学生的社会角色是否有影响?学生的道德养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当学生面对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他们会自主地感受到什么是荣耻,什么是美丑,会体验到社会、集体和家庭的温暖,会相信自己,也会学会相信别人。因此,拥有“多元智能”观念的

教师,会更好地营造出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公平教育和评价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影响,会给学生投去更多信任目光。学生也会在教师的关怀和信任目光中,拾起自尊,融入社会,扬起生活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二、 有利于教师形成平等的生活观念

人的平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平等和对他人的平等。一个具有平等生活意识的人,对于自己,不论在任何场合都能表现出应有的自信。对他人,无论在任何情况都能表现出应有的宽容、合理判定和理智思考,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五斗米而折腰”和“小事面前糊涂、原则问题清楚”。对工作,都能明白自己的社会角色,表现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奉献精神,成为环境的主人。结果是工作效率高,工作环境和谐。也许由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作怪,很多教师常被日常的环境所左右,无法带着欣赏和批判态度生活。遇到领导,无所适从。遇到权威,一切服从。缺乏必要的个性、自尊和自信。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从自身的角度考虑,思考自己的智能水平,明白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找到自己该有的个性、自尊和自信。面对领导,会从社会分工不同上考虑,只是各自承担和完成不同的社会职责而异。面对权威,会带着批判的态度,迎合和汲取适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扬弃不愿接受的东西。面对工作,会想方设法做到最好。尽管自己缺乏某方面的能力,但能很合理地评价自己,学会协调,通过协调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工作环境,会做到在同事面前尊重同事,在领导面前学会思索,在学生面前更具亲和力。表现为多几分谦虚,少几分自以为是,多几分优雅,少几分骄横无理。让自己和谐地处身于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主人。

三、 有利于教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许由于职业或个人阅历不同,人的学习常常带有一定的职业倾向,进而遗失本来的“天分”。但我们每个人仍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的学习空间是多么广阔!作为教师,这是一种知识更新最快,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大量实践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职业。但是,如今不少教师常有这种想法:只要自己承担的教材内容吃透了,书教好了,学生的分数上去了,自己学习不学习都没多大关系。其实不然,作为一位好老师,在教好书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更多的教学研究和探索。通过教学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改进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比如教师的继续教育,尽管国家花了一定的财力,强调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并希望通过教师不断参加各种各样的理论与能力培训,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其实,很多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都流于形式。讲课的教师水平不高,听课的教师的学习态度不热情,最后完成的效果也不令人满意,难于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能形成强烈的自主学习“逼迫感”。认识到学生的能力具有多样性和可造性,学生可能是某方面已经接近自己,甚至超越自己。为了保持“为人之师”的优势,逼迫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发现自己,重新唤醒学习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四、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教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教书育人”。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传授知识,运用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教师职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还要有规范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进一步地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性,更加重视自己职业操守,更好地规范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吸引和引导学生发挥个体的智能优势。尽管现在的教育评价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当教师明白自己身边正围着一群需要引导和挖潜的可造之才时,教师会更加用心工作,鼓足干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更好地“教书育人”。

五、 有利于呵护教师的健康身心

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带来了强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教师也不例外。特别是随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教书,喜欢教育这一行业。教育行业已开始吸引一大批社会人才。这是好事。但对教师来说,这必然会产生强大的压力。由于现有的人才和教育评价体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很好地解放教师的思维和能力,束缚了部分教师的发展。在内外环境作用下,有的甚至已严重影响到部分教师的身心健康。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进一步了解社会现实和重新认识自己,寻找一种更能适合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方法,进行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学生,尽管有时学生的成绩不理想,个别学生出现违纪行为,但教师会从学生的智能发展上考虑,找准产生问题的关键,分清自己的责任和应承担的“过失”,不会因过于内疚,而造成不必要精神负担。除外,还能从自身的能力出发,做好自我反省。在自我反省中学会自我精神放松,做好身心调适。面对教学,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提升教学能力。面对过重的工作量,也能学会“忙里偷困”,呵护自己的身体。

六、 有利于教师重新认定自我价值

人的价值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个人价值,一是社会价值。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总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体现自己应有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且穷尽一生,实现最大的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有时,我们会听到有些教师在抱怨:教师的职业过于平凡了,无法实现个人的远大理想,无法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其实平凡与平静正是教师职业的特点。生活的有规律,工作的有节奏也是教师职业的要求。这样就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像为官者、为商者那样风风火火,出没于公众场合,成为社会的公众人物。当教师引进“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拥有“多元智能”观念之后,教师会发现自己和自己职业都有很多闪光点。尽管平凡,但能赢得学生和社会的肯定,能张扬和展示自己。在个人的财富上,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和重视,面对利益经济的冲击,教师经济收入的整体水平已处于一定的水平,尽管不能非常富有,但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稳定。在个人家庭上,教师的职业不但非常有利于家庭稳定和子女成才,还能让自己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通过评职评优,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不能像公众人物一样抛头露面,但自己有一群教过的学子。尽管自己辛苦,但能成为孩子的引路人,成为忙碌家长的托付者,这都体现出教师最好的个人和社会价值。

师德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一)“师”是服务者

在人类的学习系统中,学习者是系统的主体,其学习对象就是“道”,即客观规律性。在学习系统中,学习者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应该学习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师”的问题,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从社会的角度,从为师的角度,研究如何帮助学习者更好更快地提高智慧水平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系统中,根据人发挥的作用,可以把人划分为服务者和服务对象两类,为师者应该归属于服务者。他的服务对象就是学习者。所谓师德,就是为师者应该掌握的客观规律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人类积累的智慧、知识、经验,从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道、经、技三个层次,“道”是最高层次,指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总规律。“经”是指某个专门领域的科学知识,如物理学,生物学等。“技”是指某个专门的技巧,如各种工匠的操作。在上述三个层次中,技是靠多次练习,掌握规律熟能生巧;经是靠广泛学习,勤学苦思;而道要靠悟,静中生慧。为师者至少应该精通某一个层次,还要掌握必要的教学规律,理解学习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才能为

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教育工作者对社会的“三业”服务

“人”是万物之灵,其灵性的社会表现。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意业、语业、身业。

意业:意业是理论实践过程,它的创造物是理论书籍和文件、科学技术书籍和图纸、文学和美术作品等人类思维的软成果。这种软结果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用来改造自然和社会,并且再造人们的主观精神即改造人的思想,从而产生极硬的成果来。语业:语业是通过语言和行为(无声的语言)表达人们的主观精神的行为方式,其一般的表现方式是:外交谈判、报告、咨询交谈、演说、教师授课等等社会活动。身业:身业是行为实践,它的创造物是机器、大楼、产品等等实体。由于它的行为和行为成果直接用肉眼就可以看见,一般称为硬成果,是人们最易理解和认知的人的社会行为表现。

作为职业教师,就要在这三业上努力,为学习者服务。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语业,即以语言方式服务于学习者。然而在这个语业中已经包含了意业和身业,他要讲的话,事先要进行思考,想好了再说,就是意业。讲解的同时还要做示范,就是身业。所以在语业中已经包容了三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人们评论为师者应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很有道理的。

三、师德是人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狭义的师德和广义的师德

狭义的师德是针对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来说的,一般指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唐代韩愈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他自身应该是得道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由于限制在职业范围内,专指对于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的要求,故称为狭义。

广义的师德是针对所有人的,指的是掌握客观规律。《道德经》指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1]。在社会中生活的人,有优点就是众人之师,有缺点就是众人之资(供人借鉴的资料)。所以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人之善可供他人学习,人之不善可供他人借鉴警惕”。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善”,所以每个人也都是师。同理,由于每个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所以人人也都是资。换个说法,所有的资也都是师,因为他用自身的行为证明某种言行是错的,对于别人就有借鉴指导作用。所有的师也都是资,因为善是无止境的,总可以好上加好,相对于理想的未来的“更善”,现在的善也就只能称为资了。所以师和资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随着研究层次的不同,他们也可以互相转换。我们的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进步,逐渐完善起来的。笔者认为职业教师既要注重狭义的师德,更要注重广义的师德。不仅在职业上是个良好的服务者,而且应该在社会上成为众人的好榜样。全社会的人也都应该用“师德”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培养自身的绅士淑女精神。

从上述分析可知,“德”不仅指人的品质,更指要掌握客观规律;“道德”不仅指社会的行为规范,更指要掌握客观规律;“师德”不仅指职业教师应有的素质,更指要掌握客观规律。所以,这三个词表面上不同,实际上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在用于不同场合时,强调了不同的重点。本文提倡深刻的思考,力图在“道”的层次讲述,是强调人的思想深处的认识。所提的师德之“师”字,也不限于职业的师,而是指《道德经》中说的“善人”,即指所有的人。人人所应该掌握的德,就是广义的师德。

(二)中道即师道

人的本质是精神,是智慧。一个人没有精神就是行尸走肉;一个民族没有精神的脊梁,永远不可能真正的站起来。人作为万物之灵,具有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本领,从而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有发明和创造能力。创造出人为的环境,适应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精神是“人”的灵性的社会表现,其质的规定是正确的把握和应用规律解决现实问题的发明力、创造力。本文所说的德、道德、师德,都是指要充分发挥人的灵性、神性,通俗地讲就是要开发智慧,

充分发挥智慧的作用。

“道德”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远自四千年前,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诸位圣贤,是中国文化之本根,民族之宗祖。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尧传舜“允执其中”,舜传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2]。古代圣贤皆执中之实学,用中之实事,皆有师承授受。故中道之文化,即“师道”之文化、师德之文化。这里的中就是要掌握辩证法,可以读为“众”的音,指准确地对正了目标,也可以读为“钟”的音,指言行要适当,不要偏激。中道就是要符合客观规律,师道和师德指的是要学习和掌握客观规律,即掌握唯物辩证法。

(三)关于道德的真假内外

古代圣贤所讲的道德,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大德。这就是真道德。两千多年来专制帝王及一些追求功名利禄之徒,以假道德欺骗人民。他们毫无道德,是非颠倒,本是暴君污吏,宵小权奸,反而自居为道德之代表,这是假道德。他们利用权位欺骗人民,天下焉得不乱,人民焉得不受痛苦。

人在后天能行善,即是有良心在,这是内道德,亦即先天道德。人在外所顾及的是廉耻,但顾廉耻固然不错,若只顾廉耻而不顾良心,就是外道德,亦即后天道德。当然既有良心,又顾廉耻,道德内外一体是最好了。这是圣人以道德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反之,内无良心,外无廉耻,中国古人称之为“小人”(指品行低下者)的行为,为品德高尚者所不齿。

古代圣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他们都是提倡内道德的典范。但在天下无道之时,世人不能秉受内道德,他们万不得已而采用后天之外道德,本意是警劝世人,使人民得享一时的安乐。而世上的奸雄小人,却用愚民政策,假借外道德,沽名钓誉,笼络人心,满口仁义道德,一肚皮奸诈阴谋。因此,虐害天下苍生的便是这无“内”的“外”道德。有人以为这无“内”的“外”道德总比不道德、反道德要好些,其实这也要深入分析,这无“内”的“外”道德固然能给人民带来一点好处,但它的欺骗作用和给人带来的心灵的伤害可能更大,究竟如何评价,还需结合实际具体分析。

四、师德是领导的本质

(一)领导就是师

今人所谓之领导,在古人称为君王、上司。从字面上讲,领导就是领之和导之,这就是领导的本质。俗云:“要知入门路,须问接引人”。因为接引人本身是门内的人,他很熟悉路径,他出来的目的就是来接人的。谁想要入门,请他指引是最恰当的。

毛泽东提出领导者的任务是出主意和用干部,这两项任务的核心都是决策。做决策首先要掌握规律,即掌握道。掌握了道就叫德。能用其所掌握的德来引领、教导他人就是领导。所以说领导的实质就是师。

(二)师德是“君亲师”共同的本质

古人讲要敬重“天地君亲师”,天地是指自然环境,君亲师是指人事环境,亲是家庭内的接引人,君是社会上的接引人,师则是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接引人,此三者对于人的成长都很重要,他们的可贵,都在于掌握了德。亲(父母)用他们掌握的德来生育我们、教养我们。君(领导)用他们掌握的德来引领我们、教导我们。师用他们掌握的德来给我们讲解、教导我们实行。其实,他们掌握的德的本质,都是师德。师德既然是“君亲师”共同的本质,当然也必是领导者(君)的本质。

(三)得其一,万事毕

按照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客观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与宇宙共存,无始无终。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它早就已经在客观上存在了。中国古人称其为“道”。但由于人类尚未诞生出现,则对于人来说,这种道(客观规律)的存在并没有什么意义,等于是零。中国古人称之为“无极”,为了帮助理解,可以用虚线画的圆圈来表示。准确地讲,应该是什么

也不画,一片空白,但那样读者就看不到任何图像,难于得到启示。用虚线来画,是表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茫茫太空无有边际,小到基本粒子,都是个复杂的整体,都有其客观规律性。

在人产生之后,人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并不等同于宇宙自然界存在的客观规律,所以虽然人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也可以称为道,其实这样称呼是不准确的,因为人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是有限的,要比宇宙自然中的客观规律小得多,所以准确地称呼应该是“德”,指人类所掌握“得”到的客观规律性,图像就采用实线画的圆圈,表示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德”只是“道”的一部分,中国古人称为“太极”,用数字一表示。人从茫茫无限的宇宙自然规律中认识和掌握了最根本的规律,就是“无极而太极”,就是从零到一,从无到有。

这里所说的无,并不是虚无,而是全部事物的混合物。我们称呼它为“无”,其实它也是“万有”,只是人的认识水平还未能对它予以区分。例如,人类的早期,就不知道天空中有什么,说它是无,逐渐地认识水平提高了,才知道天空中有空气,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含义。再以后,人又逐渐认识到空气中有氧气,有二氧化碳,在氢气,等等。

人对所认识到的客观规律能够做到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则称为掌握了规律即德。按照我们今天的认识水平,这个一就是按规律办事,就是唯物辩证法。得到了这个一,就是掌握了最根本的世界观、方法论。所谓师德说的就是这个一,人人应该学习的是这个一,领导者尤其应该掌握的,也是这个一。有了这个一,人的思想行为都符合客观规律性,干什么事情都好办了。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1],中国古人把它的重要性提到很高的地位,认为“得其一,万事毕”,实在是讲得太好了。

(四)“不知有之”是师德的最高表现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1]。用这四个层次来分析领导的水平也是很恰当的。最高层次的导师、领导者,应该是“不知有之”。雷锋到处做好事,当人问他的姓名和住址时,他回答“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没有人知道他的老师是谁,他的领导是谁,这就是“不知有之”。经过全国范围的宣传人们才知道他的老师和领导就是毛泽东。有的人学问和道德水平很高,处事有方,人们难以说出他的老师和领导是谁,其实至少要有老子、孔子等古代圣贤,现代人是学习了他们的教导才聪明起来的。第二层次的领导由于掌握了客观规律,能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故能受到人们普遍的亲近和赞誉。第三层次的领导对于客观规律理解掌握得不太好,表现为决策水平不太高,但由于掌握了一定权力而令人害怕。第四层次的领导对客观规律掌握得最差,决策水平最低,因而受到群众的责骂和不满。这几个层次的领导者所表现出来的差别,都是由他们掌握客观规律性的水平即其师德水平决定的。

反对假道德、不单纯追求外道德,坚持真道德、内道德,是我们应该取的态度。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的道德建设由于失去了传统道德文化的深厚滋养,许多地方流于形式主义和假、大、空,造成了整个社会基本道德素养的缺乏和全民族实际道德水准的下降。现在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党中央已经确定了“以德治国”的方针,颁布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只要我们人人深刻理解,切实努力下真功夫,道德建设就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师德建设是创建和谐校园之本

一、认识爱

教师与学生一起生活与学习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爱的行为,但仅限于,自然非常不够。淄博修文外国语学校的一条原则就是“无条件地爱每一个孩子”。有没有自觉的爱学生的意识,教育的行为与结果是不一样的。爱的程度的深浅也决定着教师爱的行为的达成效果。

要教育学生认识爱,教师要给孩子十二分地爱,教师的爱的行为要像活泉一样,喷涌不断。教师认真备课,爱一分,就会有一分的努力,爱三分就会有三分的努力,爱几分就会有几分的努力。这些努力的果效在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学生有的会明显地感觉到,有些是通过潜移默化而起作用的。爱得越深,教师的工作就会越努力,教育的过程就会越优化与美化,而不同的过程所达到的果效是绝对不一样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心灵会感受到教师的爱的程度。因此孩子们最直接的认识爱的途径就是教师与学生生活与学习的过程。柔声细雨与严厉训斥所起的果效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是教育行为本身所起的认识爱的作用。为师者应该加强自身修养,先把养成一个爱人如已的人,无论是在教育行为当中,还是在其他社会生活之中,都应该是一致的。教育内容中的爱就更直接一些了。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爱,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爱,甚至有些课文更有意思,以童话的形式写了自然景物之间的爱。李白的《静夜思》,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对家乡的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对亲人的爱。陆游的《示儿》,让学生认识到这是对祖国的爱。《爱如茉莉》《花瓣飘香》让学生认识到亲人之间的爱。《灰雀》《雪儿》《燕子专列》让学生认识到人对动物的爱。其他还有的课文表现了人对自身的爱,对自然的爱。等等。

2009-11-03 13:59

回复

2

? ? 《

中的小姑

罐;因为

罐;小姑

着从里面

会认识到

变成一

至有些

爱就变了

第14课)

文类似的

教国标本

小河与青

相互之间

(苏教国

,给了青务教育课爱心。 发起学生以在各个梯式的前》(苏教怕得跑到士说:“几知道,朱族同胞,胞的爱,三年级上道雷奈克语文三年对人民的于在和学民服务,的流露,学生学会是沉浸在气身体,容易忽视给予我们段是学会的目的。的橡树》,),在深第17课)的爱。教学些爱。

?

? 2009-11-03 13:59 回复 3楼

再有,在引导学生认识爱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人与人之间

的爱(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与其他

的社会中的人之间的爱),要引导学生我们处在别人所施爱的海洋中,

我们时时刻刻处在爱的包围之中。

四、学会施爱。

认识我们身边的爱,发现我们身边的爱,这是爱的工程的基础性的工

作,核心性工作就是与些同时要引导学生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学会施

爱。施爱就要有施爱的能力与技能,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呀!而施

爱并不是要等到了某个时间,才施爱。爱的工程和其他有形的工程的

区别就在于,爱的工程的各项构成元件是同时施工的。引导学生从一

点一滴学会施爱。爱护草木,不乱扔垃圾,这是对自然的爱。那些保

护路旁的橡树的建筑工人对自然的自觉施爱,表明他们的爱心到了一

个很高的层次,而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想想吧,而我们现在仍然在

做着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自然的事,这是多么可悲呀!上课认识听讲,

主动参与,这是对老师的爱,对家长的爱,也是对自己的爱。遵守交

通规则,这是对交通规则的爱,也是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之爱(很

多交通事故是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在给自己带来不幸的同时,也给

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带来了灾难。)

这些都只是就语文内容而言的。其他各科也是爱的工程的一部分,它

们共同构成了爱的工程,爱的工程是一项永远在进行之中的永远未完

的工程。

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最终目的不是学生自身的发

展,不是人的自身的完美,不是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些都只是手

段与过程,目的与结果是爱别人,掌握爱别人的技能,修炼成能够爱

别人的人。人们经常说“科学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一

个人学到了很多知识,个人修养也很好,但如果缺乏对别人的爱,他

仍旧不是一个很好的人。爱的最高境界是对全人类的爱,对所有一切

存在的爱(既包括有形体的存在物,也包括无形体的存在者,比如说,

思想文化、信仰、规则等等,就属于这些)。这是一个可能需要长时

间发展的阶段,但人类总得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

美好。所以在一切的学习过程中,要始终渗透“为爱而学”、“为爱而存

在的思想”。有没有这种思想做指导,培养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天

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等,所有学生所学的一切,都是施爱的工具,而不是仅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这不是博爱,也不是泛爱,而是真正的爱的真谛。在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施爱的训练,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爱有多深,动力就有多大。这样就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学生要明白他不是为自己而活的,他是为了爱自己、爱别人、爱自然、爱一切存在而活的。这才是学习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呀!(当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以后,我马上用这些思想指导我的教育教学,实施爱的工程。两个多月以来,大有收获。)

五、爱的自觉。

爱的最高境界是爱的自觉,就是非常自觉地施爱与已、施爱与人、施爱于自然、施爱与存在。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在他们为人民打江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中,做到了爱的自觉。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就是一个做到了爱的自觉的人。雷锋、焦裕禄也是新时代做到了爱的自觉的人。等等,在科学史上,人文史上,都不乏做到爱的自觉的人。这是爱的工程的最顶尖部分。是每一个人毕其一生而努力达到的境界。无私方能无畏。仁者无敌,只有大爱才能无敌于天下。当然了,做到自觉施爱,并不是要无敌于天下的,而只是无私地自觉地施爱,把施爱变成了一种自然式的生命过程。这样的人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与意义的生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