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战评总结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评工作,认真总结火灾扑救和抢险救援经验教训,提高各级指挥员组织指挥水平和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能力,依据《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条令(试行)》,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灭火救援战评工作应当遵循“发扬民主、实事求是、每战必评、上评一级”的原则。

第三条 灭火救援战评的主要内容有:受理报警、力量调度和出动情况,灾情的发展过程及采取的技术、战术措施情况,组织指挥、协同作战和战斗保障情况,现场纪律、战斗作风和完成任务情况,主要经验教训和改进措施。

第四条 灭火救援战评主要分为简要战评、专题战评和集中战评三种形式。

(一)对参战力量较少、无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较小的一般灭火救援战斗,可以组织参战官兵以讲评的形式进行简要战评。

(二)对参战力量较多、灾害规模及经济损失较大、造成人员伤亡和有研讨价值或者上级要求战评的灭火救援战斗,应当组织专题战评。

(三)对在短时间内连续扑救和处置的较大灾害事故,无法逐一进行专题战评的,可以择机进行集中战评。

第五条 灭火救援战评按照组织层次一般分为中队、大队、支队、总队、部局五个等级。

第六条 公安消防中(大、支)队单独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通常由本级首长负责组织战评;涉及两个以上公安消防中(大、支)队力量联合完成灭火救援任务的,通常由其上一级单位负责组织战评。

第二章 战评准备

第七条 战评准备工作应当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知情人、察看现场、观看影像资料、模拟试验等形式,对基本情况、相关数据等进行调查核实,形成战评资料。

第八条 战评资料准备。主要应当包括基本情况搜集及记录整理,实地测量统计、图表绘制、影像资料收集,灾害现场复原、多媒体课件制作等。

(一)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接警调度、气象、灾害对象、灾害影响、灾情变化、参战力量、组织指挥、技战术应用、现场供水和通信、安全防护、协同作战、处置经过、作战成果等。

(二)测量统计。主要包括测量现场重要建筑、设施、部位等数据,统计现场供水、灭火剂(强度、流量及总量)、车辆装备及物资消耗、灾害损失、保护价值等情况。

(三)图表。主要包括现场总平面(立面、剖面)图、力量部署图、供水线路图和各类情况统计表等。

(四)影像资料。主要包括作战纪实录像、现场照片等。

(五)灾害现场复原。主要包括查看灾前图像资料、预案、战斗位置复原、计算机模拟战斗过程等。

(六)多媒体课件。是针对灾情发展、战斗过程等各类战评材料而制作的资料。

第九条 确定参评人员。参加战评的人员一般应当包括参战官兵及司、政、后、防等部门的相关人员,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单位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所有参战人员都要对战斗经过进行回顾,并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

第十条 确定主持人、主讲人和点评人。主持人应当由参加组织指挥的单位主要(或者分管)领导担任,主讲人必须由参战单位的总(副总)指挥员担任,点评人应当由具有灭火救援指挥经验的领导或者专家担任。

第十一条 确定战评时间、地点。战评时机选择应当按照中(大)队、支队、总队、部局分别在战斗结束后5天、10天、15天、30天内完成的原则确定,并将具体时间、地点及要求提前通知参评人员。

第三章 战评实施

第十二条 战评的组织形式

(一)凡实施战斗展开的灭火救援战斗,中队都应当组织简要战评;凡符合专题战评条件的战斗,中队应当组织专题战评。

(二)凡涉及两个以上中队力量参加战斗的,大队或者支队应当组织专题战评。

(三)凡涉及三个以上中队或者两个以上大队力量参加的战斗,支队必须组织专题战评。

(四)凡发生重大或较大火灾、典型灾害事故和涉及两个以上支队力量参加的战斗,总队视情组织专题战评或者集中战评。

(五)凡发生特别重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特别典型灾害事故和涉及两个以上总队力量参加的战斗,公安部消防局视情组织进行战评。

第十三条 战评的基本程序

(一)察看现场。战评时要组织战评人员察看现场,特别是对战斗现场的方位、建筑结构、道路水源、地形地物和消防设施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二)观看录像。战评中要回放现场原始录像,以便参评人员全面了解战斗过程的真实情况。

(三)介绍情况。主讲人应当详细介绍灭火救援的单位概况、接警出动、战斗意图、力量部署、组织指挥、技战术运用、安全防护、官兵表现及作战成果等情况。

(四)提问答疑。主讲人及有关参战单位介绍完情况后,参评人员可以就有关问题提问、解答。

(五)分析点评。点评人应当对灭火救援战斗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点评,并提出处置类似灾害事故的对策或者建议。

(六)总结讲评。主持人或者有关方面领导应当对战评情况提出总结性意见,形成战评结论,提出相关要求。

第十四条 战评的基本方法

(一)中队战评。由中队指挥员(值班队长)组织,主讲人介绍情况,各班班长评述本班(车)战斗任务完成情况,中队指挥员或者大队领导讲评总结。

(二)大队战评。由大队指挥员组织,主讲人介绍情况,各参战中队指挥员评述本中队战斗任务完成情况,大队领导或者支队指挥员讲评总结。

(三)支队战评。由支队指挥员或者支队司令部组织,主讲人介绍情况,各参战大(中)队指挥员评述本单位战斗任务完成情况,支队领导或者专家点评,支队领导或者总队司令部参谋长讲评总结。

(四)总队战评。由总队指挥员或者总队司令部组织,主讲人介绍情况,各有关参战单位指挥员评述本单位战斗任务完成情况,总队领导或者专家点评,总队首长或者部局战训处领导讲评总结。

(五)部局战评。由主持人或者部局战训处组织,主讲人介绍情况,各有关参战单位指挥员评述本单位战斗任务完成情况,有关方面领导或者专家点评,部局首长讲评总结。

第四章 战评应用

第十五条 对战评中总结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对问题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在执勤战斗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应当及时给予表彰、奖励;对在执勤战斗中指挥失误、失职、渎职、畏缩不前及违反纪律的人员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报请奖惩的集体和个人的材料必须经过总(支)队司令部审核并提出意见。

第十六条 战评结束后,应当及时形成总结报告(内容、格式及要求参见附录),并报送上级审核、备案。支队级以下各单位的总结报告,应当在战评后5天内上报;总队总结报告,应当在战评后10天内上报。上级单位应当将总结报告及时通报部队学习借鉴。

第十七条 各地公安消防部队要对总结报告、实时记录等战评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实行分级管理、专人负责,以备查用。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队。其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可以参照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由公安部消防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录:

总结报告的内容、格式及要求

一、文字部分

(一)基本情况

1、单位(部位)的自然情况:单位(部位)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生产(储存)性质、存放主要物资的名称、数量;建筑条件;消防水源、道路、单位灭火设施情况;消防重点保卫单位等级,灭火救援作战预案制定及演练等情况。

2、起火、受理火警、接警出动时间,第一出动到场时间及出动力量,战斗展开时间和扑救时间;调集增援时间、到场时间、到场力量;参战中队、人员、车辆数。

3、起火单位(部位)的建(构)筑物的特点、性质、火灾事故危险性;燃烧面积、物质及名称、数量、生产工艺流程;火灾事故原因、火灾事故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抢救人员和保护物质价值。

4、灾情发生时的气象情况:风力、风向、温度,以及对战斗行动的影响程度。

(二)战斗经过

战斗经过包括从接警到战斗结束的全部活动。陈述的内容顺序可以采取以消防队到达现场的先后顺序,火势灾情发展变化阶段,采取不同措施和战术方法阶段及时间进度,划分战斗片、战斗地段,划分战斗时间段,属地指挥和上级指挥时段等多层次进行叙述的方式。无论何种叙述方式,都必须详细阐明如下内容:

1、辖区中队(或最先到场队)、增援队、上级指挥员到达现场时的火势灾情,现场侦察、侦检及可能发生的后果等情况。

2、依据现场灾情的发展变化、参战力量以及其它客观情况,指挥员运用战术、技术措施,战斗总体部署、火场主攻方向和主要方面的选择,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及其成效。

3、进行救人、灭火、破拆、疏散和保护物资及战斗的情况,各阶段组织指挥、采取的技术措施、战术方法及其成效。

4、使用的灭火剂、消防水源情况,消防车的停车位置、供水及一线战斗情况。

5、现场指挥部决策指挥工作运行情况,防火监督、后勤保障、政治鼓动、通信联络、新闻发布等工作人员在现场的作用,以及灭火作战计划的运用情况。

6、火势灾情控制、处置完毕的时间以及其它应当说明的情况等。

(三)经验教训

1、对灭火救援战斗中好的经验及存在问题进行具体述评。

2、分别对受理报警、接警出动、调派增援、灾情侦察、现场组织指挥、技战术运用、现场供水保障、现场通信、后勤保障和指战员在现场的作用及参战官兵伤亡情况等进行述评。

3、总结现场物质燃烧和火势灾情发展变化的规律特点,现场人员装备实力分析,对灭火救援的经验、体会及教训进行归纳,针对存在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二、图表部分

(一)现场基本情况平(立)面图

可根据单位情况,把涉及燃烧部位、周边水源、毗邻建筑等单位基本情况平面图提供战评参考,同时要把涉灾建筑的立面图、局部的剖面图提供大家参阅,以便大家了解整体概况。图表必须附详细说明。

(二)各战斗段力量部署图

可绘制立体、立剖、侧视、透视分层、平面图,也可以用实物照片代替。对参战力量多、扑救时间长、战术变化多、阵地部署变化大或有其它特殊情况的现场,一图难以囊括全部内容时,应当根据现场实际,按相对静止时间绘制几张不同阶段的灭火救援战斗图。有灭火救援作战计划的现场应当附作战计划。

图内要把火势灾情发展蔓延和控制、扑灭处置完毕的变化阶段反映出来,应当标清现场的车辆及种类,水带的线路条数,枪(炮)的种类、数量,火势灾情发展蔓延的方向、起火点、燃烧的具体范围、室内充烟面积,气象情况及现场方位。

(三)现场供水图

标清消防车的停车位置、供水线路、水带口径,采用的供水形式,所利用的水源位置、种类、方法及距现场的实际距离,其它水源位置、种类及距现场的实际距离。使用消火栓,应当标清地下管网形状、口径、压力、流量,其它水源应标清存储量。

三、影像资料

(一)火灾事故前的影像资料。主要包括火灾事故单位的影像、图片等原始资料。

(二)火灾事故后的影像资料。主要包括能够反映单位基本情况、起火部位、重点部位、烧毁部位、造成火灾变化的关键部位、保护物资设备等情况的影像资料。

(三)根据需要和上级要求,对整个灭火救援战斗的经过制作成光盘(或者课件),以备在战例分析研讨、防火宣传教育时使用。

 

第二篇:消防总结

1、火灾:指火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而蔓延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

2、火灾根据燃烧对象分类:(1) A类火灾:固体火灾,(2) B类火灾:液体火灾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3) C类火灾:气体火灾(4) D类火灾:金属火灾(5)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6) F类火灾:动植物油脂火灾。

3、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类型消防队伍:(1)兵役制公安消防部队(2)职业公安消防队伍(3)县、市、和开发区组建的专职消防队(4)企业专职消防队(5)城乡义务消防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19xx年4月29日通过,19xx年9月1日起施行;于20xx年10月28日修订,20xx年5月1日施行;消防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

5、着火机理可分为两类:热自燃机理和链式自然肌理

6、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热自燃理论):指在外部热源加热条件下,使反应混合气达到一定温度,在此温度下,可燃混合气发生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热量大于容器器壁所散失的热量,从而使混合器的温度升高,这又促使混合气的反应速率和放热速率增大,这种相互促进的结果,导致极快的反应速率而达到着火

7、链式反应自由基的销毁过程:气相销毁、器壁销毁

8、氢-氧反应三个着火极限的原因 :(1)第一极限的存在原因:系统保持温度不变而降低系统压力,自由基扩散速度较快,氢自由基与容器器壁碰撞的机会较多,易发生器壁销毁,压力越低销毁的速度越快,当体系压力降低到某一值后,自由基销毁速度可能大于自由基生成速度,于是系统有爆炸转变为不爆炸,爆炸区域不爆炸区出现第一极限。(2)第二极限的存在原因:体系压力较高,密度较大,自由基与稳定分子的碰撞机会增多,气相销毁的速度加快,使自由基气相销毁占主导作用的结果,系统有爆炸转为不爆炸,爆炸区域不爆炸区出现第二个极限。(3)第三极限的存在原因:压力再升高,又会出现新的自由基链式反应,导致自由基增长速度增加,系统又发生爆炸,这就是爆炸的第三极限。

9、闪点越低,越易蒸发,越易燃烧,反之则不易蒸发,不易燃烧

10、固体可燃物燃烧过程:(1)火源加热——熔融蒸发——着火燃烧(关键阶段)(2)火源加热——升华——着火燃烧(3)火源加热——热解——着火燃烧(关键阶段)

11、阴燃:是一种在气固界面处的燃烧反应,是一种没有火焰的缓慢燃烧现象

12、从图可以看出,着火的部位不同,传热 情况不同,所以火蔓延的速度也不同。在无

相对风速条件下,下端着火、火向上蔓延时,

因燃烧后的高温燃气流经未燃烧部分的表

面,所以对流换热作用很强,未燃烧部分通

过对流传热能从高温燃气得到更多的热量,

对未燃烧部分的热解、气化有利,因此火的

蔓延速度快;而上端着火,火向下蔓延时,

因为高温烟气不流经未燃烧部分,对未燃烧

都分的传热量少,因此火的蔓延速度就慢。

13、火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主要由

三种类型的物质组成:

(1)气相燃烧产物;(2)未燃烧的气态可燃物;(3)未完全燃烧的液、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小颗粒。

14、烟气的危害:毒害性、减光性

15、毒性指数:LC50:使50%试验动物丧失生命的烟气浓度,简称半数致死浓度。LD50:使50%试验动物致死的剂量(简称半数致死量)

16、烟气羽流三个区域:连续火焰区、间断火焰区、热烟区

消防总结

1

17、室内火灾各发展阶段及特点:

火灾初期阶段:(1)室内温度不均衡; (2)燃烧发展不稳定;(3)燃烧面积不大; (4)火灾持续时间长短不定

火灾发展阶段:(1)室内温度高达1100℃左右;(2)房间的顶棚以及墙壁的抹灰层因高温作用发生剥离;混凝土预制楼板、梁、柱等构件也会发生爆裂剥落的破坏现象,甚至发生断裂破坏。(3)铝制品的窗框被融化,钢窗整体向内弯曲,雾水保护的防火卷帘也像热一侧弯曲。

火灾熄灭阶段: (1)室内可燃物减少(火灾荷载消耗81%时),温度开始下降(火灾温度降低到最高温度的80%时); (2)温度下降速度与火灾持续时间有关; (3)阶段开始的温度仍为火灾最高温度,热辐射很强,对周围建筑物仍有很大威胁。

18、烟囱效应对建筑物火灾蔓延影响:P51

19、火灾负荷:火灾范围内单位地板面积的等效可燃物的数量(kg/m2)q??H?Ai

0i??Qi18.4A,其中G某种可燃物的质量;Hi

ii为该可燃物单位质量的发热量, H0为单位质量木材的发热量, ?Q所有可燃物的发热量,A:为火灾范围的地板面积,

20、火灾负荷密度:房间内所有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总热量与房间特征参考面积之比。 QiGiHiq???18.4q fAA

21、富氧燃烧(Oxygen-rich fire):是氧气的供给量大于或接近于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的燃烧。

富燃料燃烧 (Fuel-rich fires) :是氧气的供给量低于燃烧所需要的氧气量的燃烧。

22、矿井火灾风流紊乱现象:风流逆转、烟流逆退、烟流滚退

23、建筑材料高温性能:燃烧性能、力学性能、发烟性能、毒性性能、隔热性能

24、GB8624-2006《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分七级:A1、A2、B、C、D、E、F

25、建筑构件耐火性能内容:一是组成构件材料的燃烧性能,二是构件的耐火极限

26、耐火极限:指构件在标准耐火试验中,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到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止,这段抵抗火作用的时间

27、时间-温度标准曲线作用:目的是为了对建筑构件的极限耐火时间有一个统一的检验标准。 (不确定)

28、建筑物耐火等级以楼板的耐火极限作基准,一般建筑物耐火等级分为四级,高层建筑物耐火等级分为两级

29、高层民用建筑: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超过24m,且层数为二层及两层以上的其他民用建筑

30、影响耐火等级选定因素:(1)建筑物的重要性(2)火灾危险性(3)建筑物高度(4)火灾负荷

31、截面系数即构件单位长度内受火面积F与其体积V之比来表示构件的吸热能力,截面系数F\V越大,构件越不耐火

32、钢结构耐火保护方法:(1)截流法:喷涂法、包封法、屏蔽发、水喷淋法(2)疏导法

33、防火分区:采用耐火性能比较好的墙壁和楼板等构件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向同一建筑的其它区域蔓延的防火单元。

34、 常用的防火分隔物:防火墙、防火门、防火卷帘、防火水幕带、防火阀和排烟防火阀、耐火楼板、上下楼层之间的窗槛墙、封闭防烟楼梯间等。 ??

2

35、防火墙:耐火极限不小于4.00h(高层民用建筑3.00h)的不燃烧体墙体。

36、按耐火极限不同,防火门可以分为甲、乙、丙三级,其耐火极限分别是1.2h、0.90h、0.60h

37、防火间距:一幢建筑物起火,相邻建筑物在辐射热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也不会起火的距离。

38、防烟分区:指以屋顶挡烟隔板,挡烟垂壁或从顶棚向下突出500mm的梁为界,从地板到屋顶或吊顶之间的空间。

39、安全疏散时间(RSET):从起火到到建筑内特定空间内的人员全部逃到安全区域所需要的时间,为计算的时间。

允许疏散时间:从火灾发生到展览厅内烟气中CO浓度、温度、能见度等达到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所经历的时间。

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可用的安全疏散时间(ASET)>所需要的安全疏散时间(RSET)

40、民用建筑一般均应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安全出口

41、百人宽度指标?N?b,其中: Q--疏散人数,100人;b--单股人流宽度,0.55~0.6m; At

N—单股人流的通行能力(人/min); t—允许疏散时间(min)。

41、疏散楼梯基本类型:(1)普通楼梯间—安全可靠程度不大;(2)封闭楼梯间—设有能阻挡烟气的双向弹簧门,比较安全;(3)防烟楼梯间—入口处设有前室或可供排烟的阳台、凹廊,且有通向前室、阳台、凹廊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是最安全的P133

42、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接到报警后5min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为原则

43、灭火的基本原理:冷却、窒息、隔离、化学抑制

44、常见物理灭火剂:水、泡沫、二氧化碳、氮气、惰性气体

常见化学灭火剂:卤代烷灭火剂、干粉灭火剂

45、常见灭火剂的灭火机理及其适用范围(第14章)

46、泡沫灭火剂分为化学泡沫灭火剂和空气泡沫灭火剂两大类,其中空气泡沫灭火剂根据发泡倍数分为低倍数泡沫灭火剂(20以下)、中倍数泡沫灭火剂(20~200)、高倍数泡沫灭火剂(200~1000)

47、25%析液时间:指从开始生成泡沫到泡沫中析出1/4质量的液体所需时间

50%析液时间:指从开始生成泡沫到泡沫中析出1/2质量的液体所需时间

48、灭火器型号编制:1.M—灭火器;2.F—干粉、T—二氧化碳、 Y—1211、P—泡沫;

3.T—推车式、Z—舟车式(例P173)

49、配置灭火器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其火灾危险等级可划分为:轻危险级、中危险级、严重危险级

50、灭火器配置场所所需灭火级别计算:Q=KS/U,其中Q为灭火器配置场所所需灭火级别,A或B;S为灭火器配置场所的保护面积;U为A类火灾或B类火灾的灭火器配置场所相应危险等级的灭火器配置基准;k为修正系数

5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组成:触发器件、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以及具有其他辅助功能的装置

52、感温、感烟探测器工作原理(P209、P204)

53、根据火灾特点选择探测器:(1)火灾初期有阴燃阶段,产生大量的烟和少量的热,很小或没有火焰辐射,应选用感烟探测器;(2)火灾发展迅速,产生大量的热、烟和和火焰辐射,可选用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或其组合(3)火灾发展迅速,有强烈的火焰辐射和少量的烟与热,应选用火焰探测器(4)火灾形成特点不可预料,可进行模拟试验,

3

根据试验结果选择探测器(5)对使用、生火灾探测器数量的计算:N?S,其中N为K?A

一个探测区域内所需设置的探测器数量;S为一个探测区域的面积;K为修正系数

54、自动喷水系统根据系统中所使用的喷头形式分为闭式自动喷水系统和开式自动喷水系统

55、干式、湿式自动喷水系统优缺点

56、《自动喷水系统规范》中将火灾危险等级分为四大级、八小级,即轻危险级、中危险级(Ⅰ级、Ⅱ级)、严重危险级(Ⅰ级、Ⅱ级)、仓库危险级(Ⅰ级、Ⅱ级、Ⅲ级)

57、预作用自动喷水系统工作原理(P263)

58、常用灭火系统的适用范围(第18章)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