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最新改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七章:力

第一节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谈到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其中一个是受力物体,另一个是施力物体。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力的作用。

单位:牛顿(N)。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比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物体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速度由快变慢、物体运动速度由慢变快、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如果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3、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力的示意图:在物理学,通常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作用点一定要画在受力物体上。

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要画得越长。

在力的示意图旁写出表示力的符号,如果力的大小已经确定,还要标清力的大小(如G=10N)。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同时产生的,没有先后之分。

第二节  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弹性。

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支持力、压力、拉力都属于弹力。

2、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即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① 使用前观察指针是否指零刻度线,观察量程、分度值;② 调零;③ 读数。

使用时注意:
① 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不要超过它的量程,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表面垂直。
② 使用弹簧测力计是挂钩不能与外壳相碰,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③ 若将弹簧测力计上下颠倒,手拉挂钩,中午挂在提环上,所测物重偏大。
④在水平方向上用两手沿相反方向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环,每只手所用力大小相等,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作用在挂钩上的一个力的大小。

第三节  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单位是牛顿(N)。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

3、重力的三要素:

①重力的大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地理位置有关。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G=mg    m=    g=

[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
g=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不同的地点g的大小可能不同,即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地点所受重力的大小可能不同。

②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重垂线、水平仪的原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③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物体的重心可用悬垂法来确定。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圆环等)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1、运动和力的关系: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原来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然会保持静止状态。
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都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

3、惯性:

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所具有的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惯性不是力,“惯性力”、“受到惯性的作用”等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节  二力平衡

1、 二力合成:

定义: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做二力合成。

   方法:

①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②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的方向相同。

2、 二力平衡:

定义:物体在受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彼此平衡的力合力为0。

第三节  摩擦力

1、 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① 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② 两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倾斜的传送带)

2、摩擦的种类: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

①静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时,在接触面间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与它平衡那个动力的大小。

②滑动摩擦:滑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表面受到的压力一定,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③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是指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

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3、增大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接触面互相分离。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1、 压力:

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方向:垂直于作用面,且指向受力物体。

作用点:被压物体的表面

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也不一定都与重力的方向都相同。通常情况下,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物体重力。

2、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用符号p来表示。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比帕斯卡大的单位还有千帕(kPa)和兆帕(MPa)。1 MPa=103 kPa

  1 kPa=103Pa       1 MPa=106 Pa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公式:      S=    F=pS
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3、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成因: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

液体内部压强的测量工具:压强计

2、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

公式:p=ρgh     ρ=     h=
p——压强——帕斯卡(Pa);ρ——液体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h——液体深度——米(m)

液体的深度指从被研究点到自由液面的垂直距离。

从公式中看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4、连通器:

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原理:如果容器内只有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茶壶的壶嘴与壶身、锅炉的炉身与外面的水位计都构成了连通器;船闸、洗手间的下水管弯管等。

第三节  大气压强

1、 大气压

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成因:空气受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由德国科学家奥托·格里克做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存在,且很大。

由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做的托里拆利实验精确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2、托里拆利实验:

一个标准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105Pa
【注意事项】

①  玻璃管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管的粗细、管插入水银中的深度和槽内水银的多少无关,也与管是否倾斜无关。

②  当玻璃管倾斜时,水银柱的长度增加,高度不变。

③  当玻璃管的上方漏入一部分空气时,水银柱的高度将变小。

④  当玻璃管的上方开口时,管中水银柱将下落至与槽内水银面相平。

   一个标准大气压大约可以支持10.31米高的水柱或12.88米高的酒精柱、煤油柱。

3、大气压的变化:

①大气压的变化跟高度有关,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的密度越小,大气压越小,但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是不均匀的。

②大气压的变化还与天气变化、季节和气候有关。晴天的大气压比阴雨天要大,冬天的大气压要比夏天要大。

③沸点与压强: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④体积与压强: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4、大气压的测量工具:气压计。

气压计的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在无液气压计刻度盘上标的刻度改成高度,该无液气压计就成了登山用的登高计。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流体:液体和气体都没有一定的形状,且很容易流动,因此它们统称为流体。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第十章:浮力

第一节:浮力

浮力是由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压力差产生的。F=F向上-F向下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希腊学者阿基米德)

公式表示:F浮  = G =ρgV排                 ρ=       V=。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示重差法:就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的拉力的差值。

即:F浮  = G – F            F = G –F浮                                            F= G – F

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1、 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  上浮:  G < F浮                                                  ρ<ρ

②  漂浮:  G = F浮                                                  ρ<ρ

③  下沉:  G > F浮                                                  ρ>ρ

④  悬浮:  G = F浮                                                  ρ=ρ

2、浮力的应用:

①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排水量。排水量(m)——轮船按设计的要求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

mg = G= F浮   =    G     = mg                    m船  m

  船从河里驶入海里时,船身上浮一些;船从海里驶入河里时,船身下沉一些。

②潜水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沉。

③气球和飞艇:改变所受浮力的大小,实现上升下降。(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④密度计:根据物体漂浮时,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成反比的原理制成。示数特点:上小下大。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功

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用符号W表示。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功的计算: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 = F S,   F = ,    S =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第二节:功率

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符号P表示。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比瓦特大的单位还有千瓦(kW)1W=1J/s、1kW=103W。

公式:

P=   t=    W=Pt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功率——瓦特(W)

W——功——焦耳(J)

T——时间——秒(s)

         ②P=Fv    F=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功率——瓦特(W)

F——力——牛顿(N)

v——速度——米每秒(m/s)

第三节:动能和势能

1、能量:

定义: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注意:①具有能量的物体“能够做功”,并不表示正在做功,可能正在做功,也可能还没有做功。

②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J)。

2、 动能:

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影响因素: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大。

3、 势能: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①  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影响因素:重力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起的高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也越大。

②  弹性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影响因素: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4、一个物体可以同时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如:天上飞行的飞机、小鸟……)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动能+势能)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也就是说机械能是守恒的。如果受到阻力的作用,则物体的机械能减少。

如果两种能量发生转化,则一定会有其中一种能量减少,另一种能量增加。

2、动能和重力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加速下降,则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②质量一定的物体,如果减速上升,则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间的转化规律:

①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减小,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增大,则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③  如果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大,而另一个物体的弹性势能减小,则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4、 人造地球卫星:

许多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离地球最近的一点叫近地点,最远的一点叫远地点。

人造地球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行的过程中(上升),速度变小,动能变小,高度升高,重力势能增大,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人造地球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的过程中(下降),速度变大,动能变大,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时的速度最快,动能最大,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人造地球卫星在远地点时的速度最小,动能最小,高度最高,重力势能最大。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2、相关名词: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②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1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L2

2、 杠杆的平衡:

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

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即=

3、杠杆的应用

①省力杠杆:L1>L2  F1<F2   省力费距离,例如:起子、扳子、撬棍、铡刀、钳子、手推车、羊角锤等;

②费力杠杆:L1<L2  F1>F2   费力省距离,例如:镊子、钓鱼竿、赛艇的船桨、筷子、缝纫机踏板等;

③等臂杠杆:L1= L2  F1= F2   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例如:天平、跷跷板等。

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滑轮

1、           滑轮:

滑轮分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

①   定滑轮:定滑轮在使用时,轴固定不动;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故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②  动滑轮:动滑轮在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运动;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故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F=G    S= 2h

2、  滑轮组:

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滑轮组。

特点:既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费距离。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n段绳子吊着重物,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体重的几分之一(F=G),且物体升高“h”,则拉力作用点移动距离是物体升高距离的n倍(S= nh),拉力作用点移动的速度也是物体移动速度的n倍(v=nv)。

绳子段数的判断: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划一横线,只数连接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滑轮组绕绳方法:“动奇定偶”

3、轮轴和斜面:

①轮轴:有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

轮轴的实质是一个能够连续转动的杠杆。使用轮轴时,如果动力作用在轮上则能省力费距离,如果动力作用在轴上,则能费力省距离。

②斜面:使用斜面时,可以省力但费距离,且斜面的坡度越小就会越省力。

第三节:机械效率

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有用功是必须要做的功。例:提升重物W有用Gh

额外功: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例:用滑轮组提升重物W=Gh(G:表示动滑轮重)。

总功:有用功加额外功的和叫做总功。即动力总共所做的功。W=W有用WW=Fs

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用W表示总功,W有用表示有用功,η表示机械效率:η=       W有用= Wη       W=

说明:1、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2、因为要不可避免的做额外功,有用功只是总功中的一部分,有用功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3、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4、机械效率跟功率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不一定效率高。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增加被提升物体重力;②减小动滑轮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斜面的机械效率:η=   式中:G物体重,h物体被升高的高度,F拉力,s物体沿斜面上升的距离。

提高斜面机械效率的方法:①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②减小斜面的粗糙程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