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反思与总结

课改反思与总结

实验小学 谢军凤

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常常会有这些现象出现: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结果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就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去评价一节好课?

我的理解首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讨论、交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特优或学困)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通常这个环节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决不去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决不替他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决不代他讲。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第三,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

 

第二篇:课改反思总结

“1+1”课改入轨模式实践的反思报告

长胜学校 李桂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打造高校课堂”是我们教学的共同目标, “集体备课和导学案的有机结合”(即1+1模式)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有力保障。凭借着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各级领导的带领与指引下,20xx年下半年我尝试着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试图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个性。

回顾半年的努力,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真,对“1+1”课改模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自己的课堂逐渐向开放的自主、合作、探究型靠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俗话说: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充分发挥长胜学校多轨教学班的优势,同年级组的几位数学教师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就将要教学的内容由规定的中心发言人组织共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共同研究最适合学生的有效教法和学法,共同设计最合理的作业和教学过程,争取做到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备出切合学生发展需要。就拿上学期县示范课上李金梅老师做的《探索乐园》一课,那是我们五位教师共同研究的成果。起初,李老师个人初备,在集体备课时间上,她向大家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我们就其中的学法指导进行精议。如何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法指导?李老师想到了让学生画一画,通过动手画圆体会两个圆的关系,可是这样就

会花费很多的时间,于是我们想到了让学生摆一摆,利用手中的两个圆体会两个圆的关系,同时把摆好的圆贴在黑板上便于学习过程中的使用,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由于各班学生都有其各自的特殊性,教师也各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长。所以我们集体备课既要强调共同研讨,又要突出个性特色,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在备《探索乐园》一课时,我们同时想到了让学生排排队,如果课上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圆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利用学生自己排队的实际帮助理解。展示课上,由于师生的陌生关系,并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我们李老师这时启用了我们的预备方案,将问题转化成一年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排排队,加深理解,这也是那节课上得一个亮点。可以说,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学案导学这种授课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我们姐妹们的共同帮助下,我也尝试着利用导学案进行了教学。第一次使用导学案是市督导评估组来我校督导检查时进行的《扇形统计图》,由于是第一次使用导学案,光想着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主要设计让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和问题,对学生的掌控没有到位,学生个个畅所欲言,整节课在学生热烈的交流中匆匆而过,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并没有进行总结和强调,是一节失败的课时。第二次进行《扇形统计图》教学是在骨干团队活动,我吸取第一次的经验教训,对教材进行了巧妙的使用,将教材中

的四个图形安排在不同的环节,这次重在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中的迁移类推、仔细观察、推敲总结等学习方法,也许是学生学过的原因,这一次的教学是最完美的表演,学生在学习指导、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跟踪训练、当堂检测几个环节中表现得十分淋漓尽致,在最后课堂总结时,我让学生选礼物,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都选了“鱼钩”而没选“鱼”,因为他们知道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同样是《扇形统计图》,我受李校长的邀请再次在实验小学进行了观摩教学,这一次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新授内容,进行起来不够顺利。几次导学案的使用,使我认识到,导学案的使用要讲究策略,起初应应运于练习课和复习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方法,久而久之,将各种方法渗透到自己的学习中,逐步指导以后新授内容的自学。同时,教材的使用也要灵活,不能生搬硬套,我们可以以课时中的某一个问题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重点理解与把握,进而独立解决其他问题,我们也可以补充合适的练习题,要有梯度,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就是起初的学案课时涉及的知识点应该少一点,争取做到“课课清”,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我还参加了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的试卷命题工作,为了突出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我再次研读课标与教材,以课标为指导,结合教材与生活实际,重点考核学生“四基”的达成和“四能”的提高。就六年级数学试卷来说,考核的都是本学期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没有偏题,没有怪题,我班52人中有43人达到优秀,孩子们通过一学期的努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个人认为,如果在个

别题目上稍加变式或拓展,稍稍拉开学生的层次,凸显优生的优势,更便于激发学生日后的学习兴趣。如何命题,命出有价值的试题,是我们日后研究的课题。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加上假期里的再学习,对于“1+1”模式的认识更加深刻,我明白了领导的良苦用心,这样模式下的课堂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培养出有能力有个性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在这里,在学期初,特为以后的工作做简单的规划:

1、继续学习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标准的内涵,随时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

2、带领同年级的教师搞好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争取备出有价值的设计。

3、做好表率,尽量利用导学案进行授课,使我校的课改氛围更加浓厚。

4、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带领全体教师加强学法的认识与指导的研究。

总之,“1+1”课改模式为我们指出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下,我会潜心研究,与学生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