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体会

论语感悟体会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

 

第二篇:《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论语》带着对天地自然的“敬”, 对人世的“亲”,来到我们身边。一本这样的书,已经离我们非常遥远,远到只有在“人世”里才能看见它的影子。小时候的过年是在人世时,少少的压岁钱是心意,接过来的时候都对大人充满了“敬”;现在的过年是在社会里,社会到俗不可耐地看着“春晚”睡着了。因为我们失了对“年”的“敬”,也就没有了那份心意。和朋友们一起去逛大马路的懈意是在人世里,而坐着公交车闻着燥燥的尾气又是在社会里……《论语》中的民是王民,高贵的民,对一切都充满了诚意,所以也对一切都讲礼,对一切都有情。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便不高兴,可见子路动了情,对老师也敢发火;奇怪的是老师也怕他,弄得只好对着天地发誓。孔子怕他那份“情”啊,那比什么“礼”都重,你老师也得让一边,还怕你不咒自已。社会是用秩序维系着,秩序由法律来编织,象一张密密的网,无形的笼罩着社会。人世是用情意维系着,情意用诚敬来连接,穿过每一个人的心,把他们都拴在人世里。所以人世的民都很“亲”,连在大街上碰到熟也要好好地问候,都要讲讲礼。就象《红楼梦》里的宝玉对女孩儿。理解是用“理”去解,体会是想象着亲身去感觉,感悟则是用心灵去触摸。失了对天地自然的敬,也就没有了天意人事的境,人一俗就变得暮气沉沉。消了身上的戾气,才能变得清新。只有人间处处充满情,才会有一个时代的兴。这里的“敬”,“亲”,“诚”,“礼”,“情”,“意”,“人世”,“社会”,“理”,“王”,都是儒学概念,请大家来探讨一下。

相关推荐